鹿鼎記》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小孩韋小寶,他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tài)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皇帝朝臣之間并奉旨遠征云南、俄羅斯之故事,書中充滿精彩絕倒的對白及逆思考的事件,多讀幾遍搞不好可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呢!
韋小寶笑稱自己"不學無術(shù)卻處處有術(shù)",卻靠著這不學之術(shù)在太監(jiān)、欽命大臣、幫會堂主、和尚、甚至七個美女的共同老公這些職務(wù)上勝任愉快。這樣得人挑戰(zhàn)了真實的人性,說明武功和權(quán)力不是這世上可取之道,并大大推翻前面幾部那樣摧心裂肺的愛情觀念,來了個七美大團圓,人人都有獎!
金庸先生將韋小寶的個人經(jīng)歷與歷史密密切合,大玩歷史哈哈鏡的手法,令人贊嘆,幾乎信以為真,而小寶的做人方法及毫不留情的揭出人生各階層黑暗面這種做法,使得這部書成了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到了無劍勝有劍的境地。韋小寶是個最最普通的人,好像也就是在你我身邊的那些人一樣。
這是金先生最後一部小說,也是登峰造極之作!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后一部小說,也是登峰造極之作!《金庸編著的《鹿鼎記》講述了出身于妓院的少年韋小寶,憑一時之勇搭救了落難的江湖好漢茅十八,又陰差陽錯地假冒小太監(jiān),成為少年康熙駕前紅人;他既是天地會總舵主的關(guān)門弟子,被寄予反清復(fù)明重任;他又艷福齊天,娶得七個如花似玉的夫人;他不肯反清,只因當今皇上是好朋友小玄子;他不肯剿滅天地會,只因不愿壞了江湖義氣;他不學無術(shù),卻是天下好運的小無賴;他建功無數(shù),卻懂得功成身退。本書更似一部歷史小說的神來之筆。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報社記者、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dǎo)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明報》機構(gòu),出版報紙、雜志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寫武俠小說十五部,開創(chuàng)了中國當代文學新領(lǐng)域,廣受當代讀者歡迎,至今已蔚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并興起海內(nèi)外金學研究風氣。
曾獲頒眾多榮銜,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較高榮譽大紫荊勛章、英國政府O.B.E勛銜及法國較高榮譽"藝術(shù)與文學高級騎士"勛章和"騎士勛位"榮譽勛章,劍橋大學、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北京大學、日本創(chuàng)價大學、臺北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校名譽教授,并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學術(shù)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委員等公職。
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廣州、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出版,有英、法、意大利、希臘、日、韓、泰、越、印尼等多種譯文。
及時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
第二回 絕世奇事傳聞里 好交情見面初
第三回 符來袖里圍方解 椎脫囊中事竟成
第四回 無跡可尋羚掛角 忘機相對鶴梳翎
第五回 金戈運啟驅(qū)除會 玉匣書留想像間
第六回 可知今日憐才意 即是當時種樹心
第七回 古來成敗原關(guān)數(shù) 天下英雄大可知
第八回 佳客偶逢如有約 盛名長恐見無因
第九回 琢磨頗望成全璧 激烈何須到碎琴
第十回 盡有狂言容數(shù)子 每從高會廁諸公
第十一回 春辭小院離離影 夜受輕衫漠漠香
第十二回 語帶滑稽吾是戲 弊清摘發(fā)爾如神
第十三回 翻覆兩家天假手 興衰一劫局更新
第十四回 放逐肯消亡國恨 歲時猶動楚人
第十五回 關(guān)心風雨經(jīng)聯(lián)榻 輕命江山博壯游
第十六回 粉麝余香銜語燕 珮環(huán)新鬼泣啼烏
第十七回 法門猛即無方便 疑網(wǎng)重開有譬如
第十八回 金剛寶杵衛(wèi)帝釋 雕篆石碣敲頭
第十九回 九州聚鐵鑄一字 百金立木招群魔
第二十回 殘碑日月看仍在 前輩風流許再
第二十一回 金剪無聲云委地 寶釵有夢燕依人
第二十二回 老衲山中移漏處 佳人世外改妝時
第二十三回 天生才士定多癖 君與此圖皆可傳
第二十四回 愛河縱涸須千劫 苦海難量為一慈
第二十五回 烏飛白頭竄帝子 馬挾紅粉啼宮娥
第二十六回 粉麝余香銜語燕 珮環(huán)新鬼泣啼烏
第二十七回 法門猛叩無方便 疑網(wǎng)重開有譬如
第二十八回 金剛寶杵衛(wèi)帝釋 雕篆石碣敲頭
第二十九回 九州聚鐵鑄一字 百金立木招群魔
第三十回 殘碑日月看仍在 前輩風流許再
第三十一回 羅甸一軍深壁壘 滇池千頃沸波濤
第三十二回 歌喉欲斷從弦續(xù) 舞袖能長聽客夸
第三十三回 誰無痼疾難相笑 各有風流兩不如
第三十四回 一紙興亡看復(fù)鹿 千年灰劫付冥鴻
第三十五回 曾隨東西南北路 獨結(jié)冰霜雨雪緣
第三十六回 犵鳥蠻花天萬里 朔云邊雪路千盤
第三十七回 轅門誰上平蠻策 朝議先頒諭蜀文
第三十八回 縱橫野馬群飛路 跋扈風箏一線天
第三十九回 先生樂事行如櫛 小子浮蹤寄若萍
第四十回 待兔只疑株可守 求魚方悔木難緣
第四十一回 漁陽鼓動天方醉 督亢圖窮悔已遲
第四十二回 九重城闕微茫外 一氣風云吐納間
第四十三回 身作紅云長傍日 心隨碧草又迎風
第四十四回 人來絕域原拼命 事到傷心每怕真
第四十五回 尚余截竹為竿手 可有臨淵結(jié)網(wǎng)心
第四十六回 千里帆檣來域外 九霄風雨過城頭
第四十七回 云點旌旗秋出塞 風傳鼓角夜臨關(guān)
第四十八回 都護玉門關(guān)不設(shè) 將軍銅柱界重標
第四十九回 好官氣色車裘壯 獨客心情故舊疑
第五十回 鶚立云端原矯矯 鴻飛天外又冥冥
康熙朝的機密奏折
后記
及時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
風如刀,滿地冰霜。
江南近海濱的一條大路上,一隊清兵手執(zhí)刀槍,押著七輛囚車,沖風冒寒,向 而行。
前面三輛囚車中分別監(jiān)禁的是三個男子,都作書生打扮,一個是白發(fā)老者,兩個是中年人。后面四輛囚車中坐的是女子,一輛囚車中是個少婦,懷中抱著個女嬰,女嬰啼哭不休。她母親溫言相呵,女嬰只是大哭。囚車旁一清兵惱了,伸腿在車上踢了一腳,喝道:"再哭,再哭,老子踢死你!"那女嬰一驚,哭得更加響了。
離開道路數(shù)十丈處有座大屋,屋檐下站著一個中年文士,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那文士見到這等情景,不禁長嘆一聲,眼眶也紅了,說道:"可憐,可憐!"
那小孩問道:"爸爸,他們犯了什么罪?"那文士道:"又犯了什么罪?昨日和今朝已逮去了三十幾人,都是我們浙江有名的讀書人,個個都是無辜株連。"他說到"無辜株連"四子,聲音壓得甚低,生怕給押囚車的官兵聽見了。那小孩道:"哪個小女孩還在吃奶,難道也犯了罪么?真沒道理。"那文士道:"你懂得官兵沒道理,真是好孩子。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鼎鍋,我為麋鹿!"
那小孩道:"爸,你前幾天教過我。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給人家斬割屠殺的意思。人家是切菜刀,是鐵板,我們就是魚和肉。"人為鼎鍋,我為麋鹿"這兩句話,意思也差不多么?"那文士道:"正是!"眼見官兵和囚車已經(jīng)去遠,拉著小孩的手道:"外面風大,我們回屋里去。"當下父子二人走進書房。
那文士提筆醮上了墨,在紙上寫了個"鹿"字,說道:"鹿這種野獸,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為平和,只吃青草和樹葉,從來不傷害別的野獸。兇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給人家吃力。"又寫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來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溫順善良,只有給人欺壓殘害的份兒。《漢書》上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大家爭奪,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就得了這只又肥又大的鹿。
那文士提筆醮上了墨,在紙上寫了個"鹿"字,說道:"鹿這種野獸,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為平和,只吃青草和樹葉,從來不傷害別的野獸。兇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給人家吃力。"又寫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來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溫順善良,只有給人欺壓殘害的份兒。《漢書》上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大家爭奪,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就得了這只又肥又大的鹿。"
那小孩點頭道:"我明白了。小說書上說"逐鹿中原",就是大家爭著要作皇帝的意思。"那文士甚是喜歡,點了點頭,在紙上畫了一只鼎的圖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頭鍋子,用這樣三只腳的鼎,下面燒柴,捉到了鹿,就在鼎里煮來吃。皇帝和大官都很殘忍,心里不喜歡誰,就說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里活活煮熟。《史記》中記載藺相如對秦王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也,臣請就鼎鍋。"就是說:"我該死,將我在鼎里燒死了罷!"
那小孩道:"小說書上又常說`問鼎中原`,這跟`逐鹿中原`好象意思差不多"。
那文士道:"不錯。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鑄了九大鼎。當時的所謂"金"其實是銅。每一口鼎上鑄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圖形,后世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傳》上說:"楚子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只是楚國的諸侯,他問鼎的輕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軌,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那一個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后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于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說道這里,嘆了口氣,道:"咱們做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
他說著走到窗邊,向窗外望去。只見天色沉沉地。似要下雪,嘆道:"老天爺何其不仁,數(shù)百個無辜之人。在這冰霜遍地的道上行走。下起雪來,可又多受一番折磨了。"
忽見南邊大道上兩個人戴著斗笠,并肩而來,走到近處,認出了面貌。那文士大喜,道:"是你黃伯伯,顧伯伯來了!"
快步迎將出去,叫道:"梨洲兄,亭林兄,那一陣好風,吹得二位光臨?"
右首一人身形微胖,額下一部黑須,姓黃名宗羲,字梨洲,浙江余姚人士。左首一人又高又瘦,面目黝黑,姓顧名炎武,字亭林,江蘇昆山人士。黃顧兩人都是當世大儒,明亡之后,心傷國變,隱居不仕,這日連袂來到崇德。顧炎武走上幾步,說道:"晚村兄,有一件要緊的事,特來和你商議。"
這文士辛呂名留良,號晚村,世居浙江府崇德縣,也是明末,清初一位有名的隱士他眼見黃顧二人臉色凝重,又知顧炎武向來富機變,臨事鎮(zhèn)定,即說是要緊事,自然非同小可,拱手道:"兩位請進去先喝三杯,解解寒氣。"當下請二人進屋,吩咐那小孩道:"葆中,去跟娘說,黃伯伯,顧伯伯到了,先切兩盤羊膏來下酒。"
不多時,那小孩女葆中和兄弟毅中搬出三副杯筷,布在書房桌上。一名老仆奉上酒菜。呂留良待三人退出,關(guān)上了書房門,說道:"黃兄,顧兄,先喝三杯!"
黃宗羲神色慘淡,搖了搖頭。顧炎武卻自斟自飲,一口氣連干了六七杯。
呂留良道:"二位此來,可是和《明史》一案有關(guān)嗎?"黃宗羲道:"正是。"顧炎武提起酒杯,高聲呤道:"'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晚村兄,你這兩句詩,真是絕唱!我每逢飲酒,必誦此詩,必浮大白。"
呂留良心懷故國,不肯在清朝做官。當?shù)卮罄粞瞿剿暶K]他為"山林隱士",應(yīng)徵赴朝為官,呂留良誓死相拒,大吏不敢在逼。后來又有一名大官保薦他為"博學鴻儒",呂留良眼見若再相拒,顯是輕辱朝廷,不免有殺身之禍,于是削發(fā)為僧,做了假和尚。地方官員見他意堅,從此不再勸他出山。"清風,明月"兩句,意在諷刺清廷,懷念前明,雖然不敢刊行,但在志同道合的朋輩之間傳誦已遍,此刻顧炎武又讀了出來。黃宗羲道:"真是好詩!"舉起酒杯,也喝了一杯。呂留良道:"兩位謬贊了。"
顧炎武一抬頭,見到壁上掛著一幅高約五尺,寬約丈許的大畫,繪的是一大片山水,筆勢縱橫,氣象雄偉,不禁喝了聲采,畫上只題了四個大字:"如此江山",說道:"看這筆路,當是二瞻先生的丹青了。"留良道:"正是。那`二瞻`先生姓查,名士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畫家,也和顧黃呂諸人交好。黃宗羲道:"這等好畫,如何卻無題跋?"呂留良嘆道:"二瞻先生此畫,頗有深意。只是他為人穩(wěn)重謹慎,即不落款,亦無題跋。他上個月在舍間盤亙,一時興到,畫送了我,兩位便題上幾句如何?"
顧黃二人站起身來,走到畫前仔細觀看,只見大江浩浩東流,兩岸峰巒無數(shù),點綴著奇樹怪石,只是畫中云氣彌漫,山川雖美,卻令人一見之下,胸臆間頓生郁積之氣。
顧炎武道:"如此江山,淪于夷狄。我輩忍氣吞聲。偷生其間,實令人悲憤填膺。晚村兄何不便提詩一首。將二瞻先生之意,表而出之?"呂留良道:"好!"當即取下畫來,平鋪于桌。黃宗羲研起了墨。呂留良提筆沉吟半晌,便在畫上振筆直書。頃刻詩成,詩云:"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畫將皋羽西臺淚,研入丹青提筆呲。所以有畫無詩文,詩文盡在四字里。嘗謂生逢洪武初,如瞽忽瞳跛可履。山川開霽故壁完,何處登臨不狂喜?"
書完,擲筆于地,不禁淚下。
顧炎武道:"痛快淋漓,真是絕妙好辭。"呂留良道:"這詩殊無含蓄,算不得好,也只是將二瞻先生之原意寫了出來,好教觀畫之人得知。"黃宗羲道:"何日故國重光,那時'山川開霽故壁完',縱然窮山惡水,也令人觀之大暢胸懷,真所謂'何處登臨不狂喜'了!"顧炎武道:"此詩結(jié)得甚妙!終有一日驅(qū)除胡虜,還我大漢河山,比之徒抒悲憤,更加令人氣壯。"
黃宗羲慢慢將畫卷了起來,說道:"這畫是掛不得了,晚村兄得須妥為收藏才是。倘若給吳之榮之類的奸人見到,官府查究起來,晚村兄固然麻煩,還牽連了二瞻先生。"
顧炎武拍桌罵道:"吳之榮這狗賊,我真恨不得生食其肉。"呂留良道:"二位枉顧說道有件要緊事。我輩書生積習,作詩題畫,卻擱下了正事。不知究竟如何?"黃宗羲道:我二人來止,乃是為了二瞻先生的那位本家伊璜先生小弟和顧兄前日得到訊息,原來這場`明史`大案,竟將伊璜先生也牽連在內(nèi)。"呂留良道:"伊璜兄也受了牽連?"
黃宗羲道:"是啊。我二人前日晚上匆匆趕到海寧袁華鎮(zhèn),伊璜先生并不在家,說是出外訪友去了。炎武兄眼見事勢緊急,忙矚伊璜先生家人連夜躲避,想起伊璜先生和晚村兄交好,特來探訪。"呂留良道:"他……他卻沒有來。不知到了何處。"顧炎武道:"他如在府上,這會兒自己出來相見。我已在他的書房的墻壁上提詩一首,他若歸家,自然明白,知所趨避,怕的是不知音訊,在外露面,給公人拿了,那可糟了。"
黃宗羲道:"這`明史`一案,令我浙江名士幾乎盡遭毒手。清廷之意甚惡,晚村兄名頭太大,亭林兄和小弟之意,要勸晚村兄離家遠游,避一避風頭。"
呂留良氣憤道:"清廷皇帝倘若將我捉到 京,拼著千刀萬剮,好歹也要痛罵他一場,出了胸中這口惡氣,才痛痛快快的就死。"
顧炎武道:"惡臭兄豪氣干云,令人好生敬佩。怕的是見不到清廷皇帝,卻死于一般的下賤的奴才手里。再說,清廷皇帝只是個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朝政大權(quán),盡操縱于權(quán)臣鰲拜之手。兄弟和梨洲兄推想,這次`名士`一案所以如此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當是鰲拜意欲挫折我江南士人之氣。"
呂留良道:"兩位所見甚是。清兵入關(guān)以來,在江橫行無阻,一到江南,卻處處遇到反抗,尤其讀書人知道華夷之防,不斷根他們搗亂。鰲拜乘此機會,對我江南士子大加鎮(zhèn)壓。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除非他把咱們江南讀書人殺得干干凈凈。"
黃宗羲道:"是啊,因此咱們要留著有用之身,和清廷周旋到底,倘若逞了一時血氣之勇,反是墮入他們的算中了。"
呂留良登時省悟,黃顧二人冒寒枉顧,一來固是尋覓查伊璜,二來是勸自己一時按奈不住,枉自送了性命,良友苦心,實深感激,說道:"二位金石良言,兄弟那敢不尊?明日一早,兄弟全家便出去避一避。"顧黃二人大喜,齊聲道:"自該如此。"
呂留良沉呤道:"卻不知避向何處才好?"只覺天涯茫茫,到處是敵人的天下,真無一片干凈土地,沉呤道:"桃源何處,可避暴秦?桃源何處,可避暴秦?"顧炎武道:"當今之世,便真有桃源樂土,咱們也不能獨善其身,去躲了起來……"呂留良不等他辭畢,拍案而起,大聲道:"亭林兄此言責備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暫時避禍則可,但若去躲在桃花源里,逍遙自在,忍令億萬百姓在清兵鐵蹄下受苦,于心何安?兄弟失言了。"
顧炎武微笑道:"兄弟近年浪跡江湖,著實結(jié)交了不少好朋友。大江南,見聞所及,不但讀書人反對清廷,而販夫走卒,屠沽市井之中,也到處有熱血滿腔的豪杰。晚村兄要是有意,咱三人結(jié)伴同去揚州,兄弟給你引見幾位同道中人如何?"呂留良大喜,道:"妙 ~,妙!咱們明日便去揚州,二位少坐,兄弟去告知拙荊,讓她收拾收拾。"說著匆匆入內(nèi)。不多時呂留良回到書房,說道:"`明史`一案,外間雖傳說紛紛,但一來傳聞未必確實,二來說話之人顧忌甚多,不敢盡言。兄弟獨處蝸居,未知其詳,到底是何起因?"
顧炎武嘆了口氣,道:"這部明史,咱們大家都是看過的了,其中對清廷不大恭敬,那也是有的。此書本是出于我大明朱國楨相國之手,說到關(guān)外建洲衛(wèi)之事,又如何會對他們客氣?"呂留良點頭道:"聽說湖洲莊家花了幾千兩銀子,從朱相國后人手中將明史原稿買了來,以己名刊行,不想竟然釀此大禍。"
浙西杭州,嘉興,湖洲三府,處于太湖之濱,地勢平坦,土質(zhì)肥沃,盛產(chǎn)稻米蠶絲。湖洲府的首縣今日稱為吳興縣,清時分為烏程,歸安二縣。自來文風甚盛,歷代才士輩出,梁時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深的沈約,元代書畫皆至品的趙孟業(yè),都是湖洲人氏。當?shù)赜忠援a(chǎn)筆著名,湖洲之筆,徽洲之墨,宣城之紙,肇怯謁溪之硯,文房四寶,天下馳名。
湖洲府有一南潯鎮(zhèn),雖是一個鎮(zhèn),卻比尋常州縣還大,鎮(zhèn)上富負多,著名的富室大族之中有一家姓莊。其實莊家的富戶名叫莊允城,生有數(shù)子,長子名叫廷瓏,自幼愛好詩書,和江南名士才子多所結(jié)交。到得順治年間,莊廷瓏因讀書過于勤,忽然眼盲,尋遍名醫(yī),無法治愈,自是郁郁不歡。忽有一日,鄰里有一朱姓少年攜來一部手稿,說是祖父朱相國的遺稿,向莊家抵押,求借數(shù)百兩銀子。莊家素來慷慨,對朱相國的后人一直照顧著,既來求借,當即允若,也不要他用什么遺稿抵押。但那朱姓少年說道借得銀子之后,要出門遠游,這部祖先的遺稿帶在身邊,恐有遺失,存在家里又不放心,要寄存在莊家。莊允城便達因了。那朱姓少年去后,莊允城為替兒子解悶,叫家中清客讀給他聽。朱國楨這部明史稿,大部份已經(jīng)刊行,流傳于世,這次他孫子攜來向莊家抵押的,是的許多篇列傳。莊廷瓏聽清客讀了數(shù)日,很感興味,忽然想起:"昔時左丘明也是盲眼之人,卻因一部史書《左傳》得享大名于千載之后。我今日眼盲,閑居無聊,何不也撰述一部史書出來,流傳后世?"
大富之家,辦事容易,他即興了此念,當即聘請了好幾位士人,將那部明史稿從頭至尾的他認為何處當增,何處當刪,便口述出來,由賓客筆錄。
但想自己眼盲,無法博覽群籍,這部明史修撰出來,如內(nèi)容謬誤甚多,不但大名難享,反而被人譏笑,于是又花了大批銀兩,延請許多通士文儒,再加修訂,務(wù)求盡美。有些大有學問之人非錢財所能請到,便輾轉(zhuǎn)托人,埤辭相邀。太湖之濱向來文士甚多,受到莊家邀請的,一來憐其眼盲,感其意誠,二來又覺得修撰明史乃是一件美事,大都到莊家來作客十天半月,對稿本或修正其誤,或加潤飾,或撰寫一兩篇文字。因此這部明史確是集了不少大手筆之力。書成不久,莊廷瓏便去世。
莊允城心傷愛子之逝,即行刊書。清代刊印一部書,著實不易,要招請工匠,雕成一塊塊木版,這才印刷成書。這部明史卷軼浩繁,雕工印工,費用甚巨。好在莊家有的是錢,撥出幾件大屋作為工場,多請工匠,數(shù)年間便將書刊成了,書名叫作《明書輯略》,撰書人列名為莊廷瓏,請名士李令皙作序。所有曾經(jīng)襄助其事的學者也都列名其上,有茅元銘,吳之銘,吳之蓉,李祁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云起,蔣麟徽,韋金佑,韋一園,張契,董二西,吳炎,潘圣章等,共十八人。書中又提到此書是根據(jù)朱氏的原稿增刪而成,不過朱國楨是明朝相國,名頭太大,不便直書其名,因此含含糊糊的只說是"朱氏原稿"。
……
金庸作品集》序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nèi)容是人。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huán)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guān)系中反映出來。長篇小說中似乎只有《魯濱遜飄流記》,才只寫一個人,寫他與自然之問的關(guān)系,但寫到后來,終于也出現(xiàn)了一個仆人" 星期五"。只寫一個人的短篇小說多些,寫一個人在與環(huán)境的接觸中表現(xiàn)他外在的世界,內(nèi)心的世界,尤其是內(nèi)心世界。西洋傳統(tǒng)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說作者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基本上,武俠小說與別的小說一樣,也是寫人,只不過環(huán)境是古代的,人物是有武功的,情節(jié)偏重于激烈的斗爭。任何小說都有它所特別側(cè)重的一面。愛情小說寫男女之間與性有關(guān)的感情,寫實小說描繪一個特定時代的環(huán)境,《三國演義》與《水滸》一類小說敘述大群人物的斗爭經(jīng)歷,現(xiàn)代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過程上。小說是藝術(shù)的一種,藝術(shù)的基本內(nèi)容是人的感情,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jié)構(gòu)之美,關(guān)鍵在于怎樣將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xiàn)出來。什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的表達......一九八六·二·六于香港。
中學時的夢想就是像小寶一樣,長大了才知道,自己想太多了
確實正版,贊一個!快遞速度也快,經(jīng)常買當當?shù)臅?
物超所值,是我喜歡的。同名電視看過兩遍,想看看金庸先生的原著,我想一定不負期望。
這個價格的書,看起來不錯,值得收藏。主要是金庸的小說太吸引人了。金老的武俠很經(jīng)典。
無論聽電臺還是閱讀小說都聽讀N次,不愧為金庸大師的封筆之作!
收藏已久的武俠著作,到手之后感覺正版,還是書摸在手里覺得舒服。
超級無敵贊!無論是封面、插畫,還是內(nèi)容、紙張,都非常好。只有其中一本,有幾頁頂部沒有割好,但完全不擔心使用。非常值得收藏的!
一直想收藏這套書了,終于讓我等到小100以下啦.非常合適.
比來比去還是這個版本值得入手,收藏的書必須要線裝的,封面材料有點差勁,其它都好。
書的前面有和每冊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圖片,對閱讀有幫助,插圖版插圖也不錯,是值得收藏的,但是封面如果是硬質(zhì)的就更好了
第一次在當當買書,品質(zhì)真好,包裝非常精美,以后還會再來的,贊一個!
早在多年前,看過同學家珍藏的鹿鼎記系列,趣味盎然,心馳神往,直到20多年后才收藏,心下感慨萬千,原來同學已故去,也以此為緬懷。
鹿鼎記早已看過幾遍,可還是想買一套收藏,這套書從質(zhì)感上說還是可以的,只是排版的行距有點窄,看著有點不舒服,不過習慣了就好。
很不錯,這是我買的最好的一套金庸小說版本了,贊一下
金庸筆下的韋小寶堪稱經(jīng)典,今天有幸購得此書無比激動!
送貨挺快 這套書一直都想買 終于有貨了 精裝版 印刷什么的都不錯 值得收藏 這次書角沒磕 包裝的還挺嚴密的 不錯~
韋小寶的七個老婆,已經(jīng)成為鹿鼎記的代名詞了。
韋小寶的好運氣到底惹了多少人的羨慕?我就很羨慕啊 爭取把這個版的金庸所有作品配全
看的過程中就想起陳小春版的韋小寶,內(nèi)容很好
金庸把韋小寶這個人刻畫的惟妙惟肖,很佩服金庸老先生的思維。
印刷什么的還可以,兩大缺點:一是紙張不太好,二是彩圖太少,不如明河版。
怎么說呢,好評歸好評,除了價格太高之外,沒有別的問題了。一部小說,減了將近五折還要一百多元,太貴了。
金庸先生的小說很精彩,是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金庸的作品,就差幾本就快齊了,真心歡喜。哈哈,這部電視連續(xù)劇我還沒有看到,但韋小寶的名字經(jīng)常聽到,這次可以好好的讀讀了。
鹿鼎記,金庸武俠巔峰之作,小寶出生卑賤,成長于妓院,他從小形成的價值觀是聽忠義說書的形式形成的。為了生存不得不機智,狡猾,有情有義,道義始在心中。
金庸先生的書,網(wǎng)上一直缺貨,這次終于買到了,很高興,沒事放床頭,晚上睡覺前聽著音樂,看幾頁,很是享受!現(xiàn)在這個年齡再看和10多歲的時候看的心情和心得是不一樣的,金先生的書表面上寫武俠,其實也折射了很多當前社會的現(xiàn)象,細細思考,對自己還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