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著且討論了經濟制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出能自己審握的的經濟學來。
工作繁忙的讀者,只需片刻閑暇,就可以讀上一兩篇,有時間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獲,使你的“知識人生”更臻完滿。
本書通過作者在美國這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生活的點滴經驗,說明市場經濟是如何動作的,把深奧的經濟學還原為淺顯易懂的事理常規。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被譽為“經濟學界的魯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戰時輾轉于大后方,1946年畢業于重慶南開中學,195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以后20余年從事鐵道機車車輛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開始運輸經濟、數理經濟的研究。1984年從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調到中
及時篇 微觀經濟學
1.喜歡搬家的美國人
2.賭博在美國
3.從郵政的壟斷與民航的競爭談開去
4.節約時間創造財富
5.垃圾中的邊際效用
6.公用事業的收費原則
7.美國人如何看待“按勞分配”
8.漫議超級市場
9.再談超級市場
10.美國的進口貨
11.喜歡旅游的美國人
12.有關“行”的經濟學
13.多生產未必多享受
14.環境保護的經濟學
15.政府為百姓服務
16.節約能源(上)
17.節約能源(下)
18.沒有替代便沒有經濟學
第二篇 宏觀經濟學
19.讓銀行為您服務
20.個體經濟規律和總量經濟規律
21.美國人如何存錢(上)
22.美國人如何存錢(下)
23.美國人一年生產多少財富?(上)
24.美國人一年生產多少財富?(下)
25.美國經濟為什么會衰退?
26.美國如何對付經濟衰
27.美國的通貨膨脹(上)
28.美國的通貨膨脹(中)
29.美國的通貨膨脹(下)
30.現在如何與將來做交易
第三篇 經濟體制
31.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上)
32.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下)
33.個人和社會的致富之道
34.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社會
35.較大多數人的較大幸福
36.所有權漫議(上)
37.所有權漫議(下)
38. 從交通規則到經濟效益
39.美國的色情市場——一切交易都有利于買賣雙方嗎?
40.“金錢萬能”的經濟學意義
41.交易費用
42.再談交易費用
43.市場經濟的基礎:優勢交換
44.囚犯難題和市場規則
參考書目
附錄一 作者近年發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經濟學文章
1.什么決定價格——介紹一般均衡理論
2.價格要定在邊際成本上
3.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居民的收入從要素市場取得
4.價格萬歲
5.通貨膨脹的道德后果
6.消費者偏見
7.談談通貨膨
8.價格決定工藝
9.制度創新——致富之道——談制度經濟學的發展
10.珍貴的微笑
11.經濟學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附錄二 關于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報道和評論
1.天生我才必有用——記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于軾
2.生活中的經濟學——記茅于軾先生和他的作品
3.經濟學家的楷模
4.生活中的空氣
5.《擇優分配原理》——茅于軾——與我
6.昂藏老鶴風——茅于軾評傳
7.訪談錄
及時篇 微觀經濟學
1.喜歡搬家的美國人
根據美國政府發表的統計,全美國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約60%是就地遷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這個比率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到20世紀末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對比之下,我國從1982年到1987年5年之內只有2.8%的人遷往他鄉,平均每年只有0.58%的人跨市鎮流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人口流動有顯著加速的趨勢。美國人是一個喜歡搬家的民族。也許這與美國人的祖先就是從外國搬來的有關,至少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故土難離的戀鄉感情。
他們為什么搬家?
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因為工作變動,有的人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有的人想節省開支,有的人為了照顧親人等等。但主要原因是工作變動。
最初從歐洲來到美國的移民首先在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立足,以后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新資源的需要,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口和資金逐漸投向西部。結果使約200年來美國的人口重心以每年4~10千米的速度不斷向西移動,20世紀80年代初這個西移速度再次達到高峰,并且一直繼續到90年代。這和我國人口、資金、技術力量不斷朝東部沿海移動適成對照。
除了就業的地理分布的改變外,各行各業的盛衰也使人們改變他們的工作。服務性行業(包括運輸、公用事業、商業、政府部門、金融和保險業)迅速膨脹,制造業(輕重工業)則相對縮小。前者在近20年內增加了3200萬人,占20年前人數的60%,而后者只增加約100萬人,只占5%。只有勞動就業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才能實現。不管是由于新技術(如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或是老資源(如美國的石油)的枯竭,還是國際市場的競爭,如美國的汽車從出口變為進口(1996年進口為出口的4倍),都意味著人們就業的改變。選擇職業的靈活性,使美國的經濟富于適應性,而這一切往往伴隨著居住地點的遷徙。
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有1700多種日報,90年代末減少到1500多種,到2005年還有1452種。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報紙。這些報紙的廣告主要內容之一是招聘和住房,而且這兩種廣告互相關聯。凡是經濟繁榮的地方,招聘的廣告就比較多,從外地遷入的人口也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較活躍。1986年由于石油跌價,南部幾個產油州削減生產,失業增加,而東北部像馬薩諸塞州等地由于發展了高技術行業,需要補充勞動力。于是有不少人來此州尋求工作,使該地房租以及地產飛漲一時。近年來東北部經歷了比全國更嚴重的經濟衰退,房地產價格大跌,以前購進房地產的商人蒙受巨大損失。
在美國搬家沒有任何限制,沒有戶口制度。搬家不必經過任何人的批準,甚至也不需要到警察局去報告一聲。搬家也很方便,有專用的搬家公司,有的專管本市搬家,有的則經營往外地的搬遷。搬家時,人們幾乎100%都用汽車做搬運工具,人們可以利用專門的搬家汽車。但家具一般是不搬的,多半就地賣掉。搬完之后,再按房問的大小、色調和風格重新購置。
搬家之所以方便,主要是因為有住房市場。對中國人來說,“住房市場”這個名詞已經變得陌生,正好像美國人不理解我們的“換房大會”一樣。1949年以后,我國很快就限制甚至取消了私房出租業務,要得到住房,幾乎只有單位分配這一條路子。換房大會和住房市場有兩個基本的不同點。
首先,換房必須找到換房對象,有了“換房大會”已經比以前方便些了,但仍很困難。靠著換房協調員甚至借助于電子計算機,或許能找到三角換房或多邊換房,但要使各方在住房的地點、面積、設備、朝向、樓層、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條件恰好相等,實在太難了。而住房市場則可以用租金的不同來補償條件的差異,因而各方可以有較廣泛的選擇機會。
第二,在住房市場條件下,通過房租水平的升降,供應和需求永遠是平衡的。換句話說,在美國,你只可能感到房租貴,而不會租不到房子住,所以即使你手頭沒有房子可以和別人換,也一樣可以租到房子住。
我國從1988年開始進行住房改革,引進市場機制。但開始的兩三沒有多大成效。房改的主要方法是提高房租,然而房租在城鎮居民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從1%反而降到了0.7%,到2000年這一比率上升到4%,到2005年上升到10%。當然,是不是要像美國那樣通過市場來配置住房是有爭論的。理論和經驗都證明市場配置可以避免浪費,而市場配置的方法雖然有效率,但不利于窮人,他們的住房問題比較難解決。不論中外古今,最豪華奢侈的房子入住的人口密度低,而最破舊骯臟的貧民窟人住的人口密度較高,這種配置顯然是不公平的。然而我們也應該承認,由于市場制度的建立,社會生產財富的能力空前提高,能夠住得起體面房子的人也空前增多。由于修新房(包括配套設施)總要花一年以上的時間,趕不上人口流動的變化,供給的變化趕不上需求的變化,因而房租的升降幅度很大,房地產事業成為一項可以投機賺錢的大買賣。可是不要以為這種投機對社會不利。也不要以為房地產商賺錢容易。它對社會的貢獻是調劑了對房地產的需求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余缺;而且地產商會投資于綠化、道路和環境,改善土地的利用。如果賺錢容易,大家都去經營房地產了,而事實并非如此。房地產商估計當地經濟要走向繁榮時,紛紛事先購進,使得價格上升,刺激新住房的建造。但如果估計錯誤。就會賠本。
住房開支在美國人的總開支中大約要占1/4,這當然只是一個平均數。在紐約市中心租一個帶廚房和廁所的單間。在20世紀80年代月租就在1000美元左右,但在小城市里,兩間臥室外加客廳的一套中檔住宅,月租僅300美元。現在大約上升了一倍多。美國私人住宅的平均面積從1990年的177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07平方米,我國北京2006年底待售住宅平均每套達144平方米。住房的價格極大地取決于地點。華爾街的住房價出奇地高。我國的上海外灘、杭州西湖邊上、青島海灘等地的住房價格比小城市同樣質量的住房要貴出10倍,建房用的人工材料等成本是一樣的,區別是地價造成的,因此人們常說是地價推動了房價。但我們進一步要問,地價是如何決定的?大家知道,土地是天生的,不是勞動的產品,它的成本等于零,它的價格與成本無關,而與它的需求有關。沙漠中的地白送也沒有人要,對它的需求為零,所以價格為零,像華爾街這樣的地大家都想要,通過競爭地價就炒上去了,所以不是地價推動了房價,而是房價拉動了地價。買房的人埋怨開發商或政府控制了地價,炒高了房價,這恰恰錯了,是買房的人愿意出高價買房,才把地價抬高的。
土地沒有成本,但是能賣出錢來,這錢就是土地創造的財富,應該歸土地所有者。與成本無關而能賣出價格的,能創造財富的一類特殊商品,稱為生產要素,除了土地還有別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生產要素還有勞動和資本。歸根結底,全社會的財富都是生產要素創造出來的,這些財富的分配在市場制度下會分給創造財富的個人。這就是收入按要素的貢獻分配原則。在第七章“美國人如何看待‘按勞分配’”中再作進一步的討論。
近年來,國內大城市的房價漲得很厲害,許多人埋怨是房地產開發商把房價抬上去的。要知道,任何一種商品的賣方都想抬高價格,但是在一個競爭性的市場上個別的賣方不可能抬價。抬價的結果只會把自己的市場讓給了競爭者,除非他能聯合所有的賣方同時提價。但這樣做事實上幾乎不可能,因為聯合提價很可能被個別的賣方暗中破壞以謀利。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就有這樣的經驗,房價上漲的原因最終還要從供需關系中去找,任何一種使供應減少都會導致房價上漲,例如,減少土地的供應、提高開發商資金運用的利息、建房的原材料漲價(一部分開發商將退出)、對建房提出各種行政限制等。另外,任何使需求增加的因素也會導致房價上升,例如,人們收入的增加、其他投資機會的減少、人口的集中。房租由租戶和房東協商確定,萬一協商不成,雙方都可另覓高就,直到滿意為止。
筆者在美時曾和房東(一家房地產公司)就房租激烈地討價還價。公司的理由是當地房租普遍上漲,并出示了他們所作的市場調查,某某地點的住房,條件如何,月租若干。我提出的理由是美國的通貨膨脹率沒有那么高,我們的收入沒有增加,并歷數他們服務質量中的問題,如沒有按時來滅蟑螂,門鎖壞了沒有及時來修等。雙方都作了讓步。公司把每月租金增加150元減到只增100元。于是我代表全體租戶在為期一年的租房協議上簽了字。
附帶提一句,那次門鎖壞了,我們打電話催促公司派人來修,可是他們拖延不來,同意我們自己修理,將新購鎖的錢外加勞務費從房租中扣除,扣了他們25美元。
大部分美國人并不租房子,他們喜歡買房子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鼓勵“居者有其屋”,所以在稅收上給予優惠。辦法是貸款所付的利息不用交所得稅。其實,這也算不上是優惠,因為你所付的利息變成了別人的收入,所得稅應該由他來付:否則就有重復征稅的問題。買房子的常見辦法是分期付款,標準年限是30年,每月付的貸款和租房子的租金相差不多,所以多數人寧可買房,過了30年,房子就歸本人所有。孟子說,民有恒產,始有恒心。這句話在美國也不例外,自己擁有住宅的人家算是“殷實人家”,這種地位在美國這樣一個以信譽為聯系紐帶的商業社會中十分重要。向銀行貸款做生意、求職、賒購汽車等等,有房產的家庭往往得到優先考慮。
買了住房,會不會把一個人捆死在一地呢?不會。當他想搬家時,可以把房子賣掉。如果這是分期付款,而賬還沒有償還清,他可以把房子和債務關系一起出售。但出售的價格和原定的房屋價格會有些出入。當地房產價格上升時,他還可以從中獲利,否則就會虧蝕。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商業發達的社會里,不但商品可以買賣,債務關系也可以買賣。其實這就是資金市場的一個方面。靈活的市場安排,提供給個人廣泛的選擇機會,造就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有生機的經濟。經濟要得到發展,要使資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絕各種可能的浪費,都必須通過個人在各種選擇中作出優化抉擇方能實現。我們從美國人搬家這件事中可以看到,市場就提供了這樣一種機會,條件是政府保障個人的選擇自由,只要不損害他人,選擇的自由越大越好。
一搬家,或人員的流動性,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常說,經濟要發展必須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人怎樣能盡其才?讓每個人有流動的自由,尋找有特長的感興趣的工作來做。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人員的流動性很少,每個人都當成了革命機器上的螺絲釘,擰在那里一輩子也不會動。不但自己不動,連子女親戚都在同一個單位上班,改革以后,特別是近十年來人員流動的自由度大大擴充。愿意去政府當干部的可以考公務員,公務員當膩了可以辭職下海:國內干得不順心的可以出國謀生。較大的人員流動是農民進城打工,改革以來已經有2.5億農民進城,其中約一半已把家搬進城,這成為人類歷史上較大的移民活動。可以預見還有更多的農民要進城來。
2.賭博在美國
賭博應不應該禁止?這在美國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一些人認為只要雙方機會均等,又是自愿參加,即使賭場所得乃不義之財,也算不上違法。另一些人則認為即使雙方出于自愿,此種財產的轉移實無異于搶劫。
看來這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為了把問題弄清楚,美國有不少研究機構把賭博問題作為一個研究專題,從經濟、法律、社會、道德等各方面加以探討。現在,人們對于賭博引起的各種后果,好的和壞的,都已經了解得相當清楚了。可是對于賭博是否該禁止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仍然眾說紛紜。
本來嘛,像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是非問題并不存在什么“真理”。如果追求這種“真理”,不是自己毫無結果,便是他人被你施以思想專制。
美國的州權力很大,各州有自己的憲法(但不允許與聯邦憲法抵觸)。在對待賭博問題上各州的態度不同,十多年前只有兩個州允許賭博合法存在,即著名的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和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1976年新澤西州30萬公民投票決定使賭博合法化,以振興當地日益蕭條的經濟;而拉斯維加斯則從19世紀以來(除其中有26年被判定為非法)一貫是合法的賭城。但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已經有28個州允許開設賭場。最近底特律市政府正在考慮開放賭博,因為對岸加拿大的溫莎市(Windsor)開設了賭場,游客擁向加拿大,錢都讓加拿大賺去了。賭場老板靠計算的勝負概率之差來賺錢。換言之,賭客贏錢的機會略低于輸錢的機會,這個差數的平均值就成為賭場的收入,用以支付賭場的各種開支并賺得利潤。
賭場的開支,包括服務人員的工資、設備維護、房租,絕大部分是固定支出,與光臨賭場的人數無關。因此賭客越多,利潤越大。各個賭場無不競相設法招徠顧客。
他們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做廣告,宣傳某年某月某時某地某先生在此贏得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同時貼出大幅照片,以資證實;改善服務,將賭場裝飾得富麗堂皇,雇用年輕的女服務員,讓她們穿著暴露、性感的服裝,賭場門口也常有歌星演唱;降低其他相關服務的費用,例如,賭場一帶餐館的收費標準往往只及普通餐館的一半,大西洋賭城甚至派旅游專車到紐約去接賭客,非但免收車資,還奉送賭本10元。上述這些做法當然會增加一些費用,但他們聘請的管理專家可以計算出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賺錢最多。
賭場內最普通的賭博有3種:吃角子老虎、輪盤賭、21點,尤以吃角子老虎最為流行。這是一部無人看管的自動化機器,你只要投入一個硬幣,將扳手拉動(現在已改成電動),機器內3個輪子就以不同的速度轉動,直到輪子停下。如果當時3個輪子停在某些特定的位置,機器就會吐出從一個到成百上千個數量不等的硬幣。如果贏的數目特別大,機器會發出鈴響并亮起一串紅燈,向你祝賀。在賭場大廳里擺有上百個吃角子老虎,你不時可以聽到機器的鈴響,你把眼光掃過去,就可以看見被紅燈照得渾身通紅,臉上泛著難以抑制的興奮和快樂表情的人了。
……
茅于軾先生的經濟學專著影響了不少的青年學者走上了經濟學研究之路。 ——《中國改革報》 其“家常式”的經濟學隨筆,說的雖然是日常瑣事,卻往往折射出一些驚人的啟示。 ——《中國經濟時報》 書中有的論述不只是有理,而且大出常人意表,經他明示
本書通過作者在美國這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生活的點滴經驗,說明市場經濟是如何動作的,把深奧的經濟學還原為淺顯易懂的事理常規。
雖然實效性差點了,但還是值得一讀。通俗地講述經濟學。
作者通過在美國生活多年的經驗,來說明市場經濟的運作,把深奧的經濟學講得淺顯易懂,使我這樣的非經濟學人士受益匪淺。但是對于中國市場涉及甚少,有點脫離我們自己的實際生活。
比起很多專業課本只是來說,此書更加貼合實際生活,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經濟學對于生活的意義,而非完全的理論,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裝幀什么的都還不錯。。。
生活中的經濟4學(第三版)開紙張膠版紙包裝平裝其他【媒體評論】
經濟學小知識和經濟學思維很重要,對普通人也是如此
非常滿意!內容廣泛,涵蓋豐富的生活中的微觀宏觀經濟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增長見識,行文實在。64歲的老媽也看得津津有味,可惜老爸只對時政感興趣。
生活中的Z6空生D活中的經濟學(第三版)記北京天4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于軾 生活
整體感覺不錯。只要觀察,生活中的經濟學無處不在,有很多規律可循。
讀此書,讓你不會覺得“經濟學”是一個與你距離遙遠的抽象概念,而是實實在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文科學教育長期缺失的中國,我們需要普及一些基本的經濟學知識。
經濟學經典入門教材,教科書類的精華,適合對經濟學做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值得慢慢細看,認真思考。
東西不錯,希望下次打包包厚點,外面包裝袋都爛了
看過之后也沒有特別的映像,講述了生活中一些現象關聯的經濟學原理,但是不是特別深入的分析,點到為止,閱讀之后感覺收獲不是很大。
很好,老師要求買的,書店買不到,當當網購書方便快捷
大學老師推薦買的,還不錯。只是沒時間看完。開卷有益!贊贊~
這本書是本好書,通俗易懂,適合各類人群閱讀。而對于我來說,這是一本不會讓人大腦疲倦的書,有的書雖好,但讀久了就倦的很,眼皮直打仗。經濟學其實就是身邊的生活現象,當然這是在我生活的這個年代里這樣說是沒問題的。茅于軾是一位很有經歷的作者,所以他的書體現了他看世界的透徹。
很早就想買這本書了,一直沒機會,現在終于買到了,記得第一次見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朋友的車上,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然后隨便翻了翻,誰知就愛不釋手了,之后一直惦記著,現在終于買了,哈哈~~~就是書中的有些內容有些舊,但是經濟這東西嘛,理論性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強烈推薦
商品很不錯,將很多經濟學的知識闡釋的很清楚,同時還有幽默的插畫,值得一閱!
深入淺出,又有一些專業分析,既對初入門者有很好的導論作用,又利于學習者引導作更多的專業思考;同時結合了我國的一些實際談,對現實的了解更多了些理性.并且也學會了些經濟分析方法.
非常耐人思考的一本書,很多日常我們熟視無睹的現象在朱老師眼里也變得那么有哲理。
通過老師推薦,孩子孜孜不倦看完。完了還和我們討論、分享生活中的經濟學,這種思辨能力的培養,正是孩子能力鍛煉的開始。
作者以貼近生活的細節對美國人生活中的經濟現象作了輕松詳盡的描述,但也正如作者所說,這本連高中生都看得懂的書,其中的道理卻普通而又深刻,需要細心揣摩。其實,經濟與生活一如手心與手背,哪里分得開。從某種意義上說,作者為普及經濟學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茅先生的作品向來是以通俗的語言,將深奧晦澀的經濟學原理與知識娓娓道來,他往往以我們最常見的事物與現象入手,深入淺出的解釋與說明,讓人們對經濟學,尤其是非學業的人們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認識;對于專業人士來講,我覺得這種分析問題和現象的方法是值得學習的。
一位真誠的老者,以樸實無華而深刻的語言,書寫著身邊大大小小的見聞。字里行間流露出急切、惋惜與無奈,因為我們根深蒂固的思想,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應該謝謝他,讓我們警惕,讓我們自知,我想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了,我也相信我們慢慢會變好~
茅于軾先生對經濟學的各種現象分析得特別到位,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文字很好地詮釋了各類經濟現象。可以說是永不落伍的時代觀論。
根據生活小故事來闡述相關的經濟學知識,內容還可以。這是茅老1993年寫的書,主要是對比當時的美國和中國,總結中國應該學習和改善的地方。這已經是第三版,觀點還是有些老舊,畢竟二十多年了。建議翻閱即可。
深入淺出再加上專業分析,既有很好的導論作用,又利于作更多的專業思考;同時結合了我國的一些實際談,對現實的了解更多了些理性.并且也學會了些經濟分析方法.
去年有幸聽過茅于軾先生的一場演講,主辦方送了這本書,看過之后,覺得妙不可言。茅先生把高深的經濟學理論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結合,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兼之文筆優美流暢,難得的好書,于是多買幾本送人。周圍有好多朋友都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