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叩訪遠古的村莊·石興邦口述考古圖書
人氣:34

叩訪遠古的村莊·石興邦口述考古

榮登由教育部與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中國高校出版社書榜(2013年10月)" 石興邦先生的故事很多。一些大事件已經見諸許多留世的浩繁書卷。本書選擇了先生的許多生活故事,并試圖讓讀者如同親耳聆聽老先生娓娓道來的...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口述史  
  • 作者:[石興邦] 口述;[關中牛] 編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1371329
  •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8
  • 印刷時間:2013-08-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榮登由教育部與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中國高校出版社書榜(2013年10月)"

石興邦先生的故事很多。一些大事件已經見諸許多留世的浩繁書卷。本書選擇了先生的許多生活故事,并試圖讓讀者如同親耳聆聽老先生娓娓道來的家長里短,近距離了解老先生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使之更豐滿、更可親。用這個活生生的凡人往事,注解莫測高深的偉大人生這一神圣課題。同時,對先生所參與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學術活動,我們盡可能多選取生活的細節、注重"未知"的呈現,回避一些生澀的學術渲染和人事糾葛,使之可信,可讀,可傳。

編輯推薦

口音中有秦腔秦韻,親切、親和、循循善誘,道出了他90年的人生,那非常單純而又深奧的人生。

他沒有顯赫的家世,也不做表面上的功夫,他有的是聰明,拼的是勤奮和氣力,更加上石一樣興邦邦。

他是成功的并且只是成功的考古學家。剛過而立,他主持發掘的半坡遺址,是中國考古走向大眾走向世界的標志性成果。新石器革命決定了遠古社會的飛躍發展,半坡社會的繁榮富強,人性伸張,給出了現身說法,現場見證。"世界第八奇跡兵馬俑",若沒有他的工作,能否保持現在這樣的面貌,很難說。

有效的考古學信息能讓大眾認識到理解過去的價值(阿什莫爾沙雷爾)。你對自己生身于其中的社會歷史有興趣,不妨讀石興邦這本大書。

作者簡介

石興邦:中國當代著名考古學家,陜西省首屆社科名家。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入選《中國大百科全書》和《世界名人錄》。負責發掘西安半坡遺址、山西下川舊石器文化遺址、陜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主持陜西關中地區和長江三峽地區考古調查,開展秦俑一號坑、秦陵和乾陵的勘探研究。主要著述:《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半坡氏族公社》《臨潼白家村》《法門寺地宮珍寶》《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體系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體系及其有關問題》《仰韶文化彩陶紋飾的辯證發展及其源流的考察》《我國東方沿海和東南地區古代文化中鳥類圖像與鳥祖崇拜的有關問題》《中國的"細石器革命"及其有關問題》。

關中牛:陜西合陽人,原名謝天祥,作家、編劇。現為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渭南市作家協會理事。出版長篇小說《半閣城》。

目錄

石興邦素描

一、家 世

同官有個石柱鄉

石柱村的"石"姓人

劉志丹住過我們家

奶奶教我學識字

唱秧歌的小"把式"

十三歲娶了個小媳婦

二、求學之路

官名

及時次看見"共產黨"

參與"政治"

兵荒馬亂的高中學涯

半工半讀的日子

替人做""錯進大學門

是我們的大學校長

改邪歸正進"中央"

傾巢之下的"完卵"

新中國的"家考"研究生

古怪老頭吳先生

令人難以啟齒的"齷齪"

關門弟子

三、選進考古界

遺老遺少考古

及時次見識"洛陽鏟"

衣錦還鄉

妃子墓里的珠寶

失之交臂"馬王堆"

自作主張的"土夫子"

"黃埔一期"

誰發現了"半坡"

"人面魚紋"之謎

發生在"半坡"發掘中的悲慘事故

鄧拓約我寫文章

拍板建個館

"半坡"給陜西長了臉

加入"陜軍"探"周原"

"靠邊站"的十年歲月

參與撰寫《中國史稿》

回到北京去"下川"

帶著學生上三峽

擔綱發掘兵馬俑

"白家村"那鍋煮不熟的餃子

二返長安

秦俑丟了個"將軍頭"

倒灶的鉆探公司

我想發掘乾陵

打開法門寺地宮之門

四、講學游歷

出國穿著"中山裝"

葉娃和劉莉

背井離鄉的"唐二駿"

訪問寶島

臺灣有個皇帝廟

五、"退"而不"休"

后記

在線預覽

1. 秦俑丟了個"將軍頭"

一九八七年,我已經回到陜西擔任考古研究所所長多年。在秦俑坑的二期發掘中,出了一件將軍俑頭在秦俑館被盜的驚天大案。

秦俑坑的一期發掘后期,我是作為國家考古研究所的人來指導工作的。后來,在副省長孫達人的斡旋下,把我"挖"回陜西老家,擔任陜西省考古所所長。當時,王學理是陜西省考古所研究員,后來擔任了副所長。這個人參與過陜西考古所對秦俑一號坑的"一期發掘"的全部過程。那次陜西自己的發掘被叫停后,這個人工作很細心,被繼續留在坑內配合我這個國家考古所來的"欽差大臣"做那五個探方的發掘清理工作,直到一號坑建館結束,我們都在一起工作,算是老熟人了。

當時,秦俑一期發掘結束建館之后,館內"一號坑"未發掘完被勒令停止發掘的那些坑,也停止發掘了。后來,陜西省多次要求恢復發掘,但國家文物局一直未批。

當時,孫達人還在陜西當副省長。為了順利地開展"二次發掘",在他的主持下,在發掘、保護、文物管理這一系列事情上,最終形成了一個共識:文物發掘歸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展覽陳列歸秦俑館。此后,秦俑一號坑于一九八六年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開始第二次發掘。

陜西省考古所并入省文物局管理之后,不再隸屬于社科院。一九八五年原來的"秦俑考古隊"撤銷了,考古所重新組建了一支"秦陵考古隊"。時隔多年的兩個隊的名稱,只有一個"俑"和"陵"字的不同,讓人時常混淆了兩支考古隊之間的關系,還常常為此鬧出一些誤會。

秦俑一號坑"二次發掘",我擔任發掘隊隊長,王學理是副隊長。由于我們兩人在上次發掘中有經驗,配合得很好,二次發掘就讓我們繼續搭班子。

那時,考古隊與秦俑館在工作流程上已有很大摩擦。白天展覽期間,游客進來后,秦俑館就不讓我們運土了,外賓入坑參觀前,還得讓我們停工打掃衛生。那么亂的現場,干一陣停一陣,真是憋屈死人了。

正是這樣的發掘條件,最終發生了那件"將軍俑頭"失竊的重大案件。

那是一九八七年二月十七日晚上發生的事情。

一個當地村莊里為秦俑發掘工地運土的拖拉機司機,早早就窺探好"秦俑館"的大窗戶可以爬進去人,打主意準備偷個"古董"去賣錢。那晚,正是這個司機伙同四個村民趁著夜深人靜,從那個窗戶翻進去,撬開考古隊的雜品庫,在堆滿考古工具的庫房里,偷走了一個將軍俑頭。

?二月二十八日早晨,一名學員偶然發現西邊的倉庫門開著,好奇地進去觀看了一下。當他發現門鎖脫落后,立即向居住在不遠處的考古隊員報告了。考古隊員聽后,跑到倉庫門前仔細一看,房門被人撬了,里邊的東西可能被盜了,他們急忙向駐地派出所民警報了案。

丟失現場是我們考古隊的庫房。這間"三間通"式的大房子是我們借用"秦俑館"做庫房的。里邊還堆放著"秦俑館"遺留下的一些廢鋼筋、汽油桶、木板等雜七雜八的東西。這間擺放雜亂的庫房,我們只能當做一般工具房使用,平時,根本不可能存放需要修復的文物。可是,那天早晨,派出所來人后卻發現北墻根一塊朽木上端端地放置著一個出土的秦俑武士頭!

這真是個稀奇古怪的事情。首先,得搞清這個"多"出來的秦俑頭是從哪兒來的,又是什么人不辭勞苦地"撬"開庫房,把它端端地放在一塊木板上。

派出所民警詢問了一些人。大多是原來那個"秦俑考古隊"和"秦俑館"的知情者。可是,這些人對這個俑頭的來龍去脈都說不清楚。后來,才有人給民警含混地說:以前,整理出土兵俑時,"可能"有一個俑頭一直在墻角那個木箱里邊放著的,"是不是"后來給"秦俑館"移交時被人"忘記"了?派出所來的那位指導員在確定木箱里"有一個俑頭"的情況下,覺得既然俑頭還在那兒放著,其他的那些電線和破銅爛鐵被盜也是一般盜竊案,記錄了一下就回去了。

這個時候,誰也不知道,小偷撬開墻角木箱,抱出這個俑頭,之所以沒拿走,是因為嫌它"不精致",卻偷走了個頭較大的另外一個"將軍"俑頭!

那個時候,這伙小偷也傻,他們就沒考慮,你把那樣的珍貴文物拿回去放到那兒也不成呀!放到自己家里,你敢擺放么?鬧到市場上,誰又敢出錢買你這號東西?那么獨有的東西,又不是壇壇罐罐,恐怕鬧到美國也得被乖乖送回來!

后來,事情真相大白之后,有些報紙說丟失的那個將軍俑頭價值"四十萬元",我也不知道他們是用什么標準來衡量這件文物價值的。讓我說,你說它值多少錢它就值多少錢,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事情的真相是——半年后,那伙綹賊一看沒啥風聲,居然膽大包天地把盜來的那個"將軍俑頭"拿到背巷子找人出手,講好以一萬八千元準備成交時,那個聰明的買主趕緊給公安機關報了案。

這個時候,"秦俑館"才知道他們那個破箱子里以前還放著一顆"不明來歷"的將軍俑頭。案件雖然就這么不光彩地被破了,俑頭也總算被追回來了。那個首犯是個復轉軍人,后來被槍斃了。

就因為丟失重大文物這件事情,我們考古所的二次發掘工作被人以"發掘不科學"叫停了。省文物局責成我作深刻檢查,撤銷王學理一切職務,取消他個人發掘領隊資格兩年。

其實,當時被盜的那個"將軍俑頭"并不是我們"秦陵發掘隊"發掘整理出來的文物,而是先前那個"秦俑發掘隊"與"秦俑館"交接過的物品。究竟當時交接沒交接,交接給了誰,由誰來造冊掌管,誰也說不清。"一期發掘"中途被國家叫停,后來又換人馬繼續發掘,直到國家批準"二期發掘",前前后后鬧了這么多年,別說我這個新任所長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借用的這間房子墻角里這個閑置的大木箱里放著兩顆秦俑頭,就是借倉庫給我們用的"秦俑館",也沒人能說清他們顧不上清理的那個破箱子里究竟放置著什么東西。

公允地說,這次失竊責任不該由我們考古所來承擔,更不能把板子打在后來我們這支"秦陵"隊的屁股上。事實很明顯,這不是我們這次發掘程序中的文物,這是"秦俑館"管理中"多"出來的。再說,我們二期發掘也不可能像前邊"一期發掘"前期那么無章可循,出土的兵俑一般不出坑,個別修復也不會違章放進一般工具倉庫。

由此可見,秦俑坑"一期發掘"前期,不但沒有規范的發掘紀錄,也沒有出土陶俑登記表。不然,向"秦俑館"移交時,為什么會形成到處搜索陶俑、補充登記造冊點交、丟失了還對不上"數目"的問題?"發掘不科學"這帽子,被移花接木地戴在我們后來這支新建考古隊的頭上真是天大的冤枉!

秦俑一號坑發掘的及時次叫停,正是前邊"秦俑考古隊"發掘不科學被考古學家夏鼐等人告"御狀"攔截的結果。這是歷史,考古學者應當最尊重歷史,誰也不能在這件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上再做文章。

在案件發生之前,文物局和秦俑館對我們"秦陵考古隊"的配合、協調關系上識大體、顧大局的做法還稱贊有加。但在原先那個"秦俑考古隊"來人向秦俑館移交文物之后兩個月,卻不料發生了"隱匿"在木箱子里的將軍俑頭被人盜走的事件,這個真實"情節",陜西文物局一直沒有給社會講明白,一些人也不愿意給大家去講,搞得我們兩家關系后來還十分緊張。

秦俑頭失盜這一驚天大案,面對管理責任的追究,就算處理了我和王學理,這么輕的"處罰"能叫處理嗎?這是背后有人利用上級和社會上不明白兩個只差一個字的考古隊究竟是啥關系,移花接木糊弄輿論、趁機包庇了一些人。對這次丟失究竟是誰應當擔負責任,省文物局當時的主要負責人心里其實明白得很。

當然,省文物局也知道丟失俑頭的責任不在我們,但是,再冤枉也要讓你背這個黑鍋。要不然,怎么去處理以前那些人?王文清曾對我說:"怎么,這號事能處分局里干部嗎?算啦,還是叫他(指王學理)把處分背著……"

既然是我捅了這么大的婁子,第二年怎么還要我做第七屆全國人大的代表呢,這又說明什么問題?

說句大白話,秦俑是歷史存在,絕不是某個人的"發明"。就像秦陵是個存在,你發掘不發掘它都在那兒,誰也不能說自己參加過發掘,他就是"秦陵之父"。

今天,隨著旅游事業的開展,我聽說臨潼當地那些農民,為了誰是"發現秦俑及時人"還對簿公堂打起了官司!聽到這樣的事情我都想笑。那么多社員集體打井,又不是一個人在井下挖土,然后他再爬上來去絞那個轆轤。何況,在"秦俑"最初出土的時候,開始誰也不知道那一攤瓦塊是什么玩意兒,據說開初還曾扔過一部分。而且,即便是被定性為"及時次發現"的那天,這些"瓦兒爺"也不是24小時內的發現。如果說"及時發現",也不能是一個人的眼睛看見的,"功勞"應當歸于一群現場目睹者。

這些事情鬧得紛紛揚揚說明了個啥?人心不古。有點名利,就打破頭去鉆,甚至不惜人身攻擊,聽了都讓人覺得可笑。就是在我們搞科學研究的學者內部,也有人名利思想時常作怪。有些問題還可以讓人理解,有些作為卻令人十分不解。

作為嚴肅的考古工作者,我們做了點分內的工作,這也和機緣有關。讓誰做,也都會兢兢業業對待自己的本職,給民族和子孫負責任地做好手頭的工作。一些虛妄的個人名氣,和我們研究著的歷史比較起來,也太經不起時月了。就像秦陵"綠面俑"臉上那顏色,一轉眼就消失得不復存在。

就丟失"將軍頭"這件事情來說,我們是駐在現場的發掘隊,又在自己的工具房發生了珍貴文物失竊事件,再怎么狡辯也有連帶責任的。至少,就是我們的一般工具房,也有些出土"資料"需要好好保護。打碎、丟失哪怕一片小瓦塊,對文物整體修復的完整性也是很大的損失。

說到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只能說秦始皇太出名了,兵馬俑也太吸引世人眼球了。

2. 令人難以啟齒的"齷齪"

我這一輩子,曾經差一點兒沒當成夏鼐先生的研究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國家的考古事業就少了"石興邦"這么個人了。

這里邊,還有個令人難以啟齒的"齷齪"故事。

記得在玉泉山發掘晉墓時,夏先生看我這個農家子弟還比較牢靠,讓我負責管賬。他對我在實習中那股認真勁兒很贊賞,平時,處處都高看我一眼。在授課時,對我也特別關照。比如畫個圖,他站在跟前給你很耐心地指點如何定點、拉線等等,手把手地一步步教。畫錯了,他還給我糾正。有時他先畫,然后讓我再跟著畫一遍。包括他做的提要,都毫無保留地交給我。做個簡單記錄,他都給我講應當怎樣做,很有耐心,也很詳細。那個時候,他就已經給我私下"露底"說,將來他想帶我到北京去工作。

結果,有一件小小的事情,讓夏先生對我這個得意門生產生了很大的看法。

玉泉山實地考察完一次報賬之前,賬面上還剩下了一些錢。錢不多,也就兩萬多元,相當于現在的幾元錢。眼見這個事兒馬上要結束,24小時,我和大學部幾個參加實習的同學坐在工地上的工房里嘮嗑,我隨口說了一句:"喂,還剩了點錢,夏先生說用不完還得上繳,就這么點錢,咱們不如買些東西吃了算了,不報了,麻煩死了……"他們幾個都隨聲附和說你管賬,那還不是你一句話的事情。不過,當時周圍根本沒有像現在這么多的小賣部呀啥的,也不可能馬上就能買到東西,這件事情只是隨嘴說說。

誰知道,南方的房子是用竹片子做成的,墻壁是用石灰薄薄涂點泥巴的那種"墻",兩間不隔音。夏先生的辦公室在我們隔壁,他聽到我說的這句話,馬上就過來敲門問我,你剛說啥呢?幾個人都呆在那兒,我愣了一陣子,說沒說啥呀。倒不是我想故意隱瞞自己的思想,委實是覺得剛才沒說啥"壞話",還一直納悶,啥事情讓恩師陡然這么生氣呢?可是,夏先生不依不饒,把我叫過去后,提醒地又問我,你說沒說把剩余的錢買東西吃那些話?這個時候我才明白過來,無所謂地說,這有啥?先生立即狠狠地把我訓了一頓。

這件事情就這么看似簡單地過去了,我也幾乎忘記了。不久,我找到一個說話的機會正式請先生當我的導師,鐵心要跟他學習考古。聽了我的話,他卻一反往日的親近,口氣平淡地告訴我:"你也不用跟著我學這個了,你在吳先生那兒學人類學也是不錯的……"我覺得,先生之所以說出這樣的話,已經表明他不愿帶我了。以前說得挺好的事情,他還主動說要帶我到北京去的么,為什么一下子對學生這么冷淡?后來我才慢慢打聽到,就是因為那次我和幾個同學商量拿公家剩余的那點生活費"買東西吃"的談話惹怒了先生。為這點些碎事他居然對我這個學生很不滿意了。

實際上,當時那話也是我隨口亂說的,至于買不買東西吃、買啥東西吃,畢竟還沒去做呢。就這么個事情,他就對自己學生的"人品"有了看法。

后來,當我從旁邊知道事情原委,就如實地、誠心地向夏先生認錯,并深刻檢討了自己的不是。那時,我鐵心要學考古,給自己老師認個錯也沒啥,畢竟自己當時確實說過那些話。

夏先生一看我挺誠心,就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金錢不論多少,怎樣對待它,卻是做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關乎一個人的道德方面的事情,一點兒都不能馬虎。公是公,私是私。做考古這一項事情,最重要的是不能有一點貪念。"他還給我說了一些他在敦煌考古時所遭遇的事情教育我。

當時,大西北很偏僻,他們一路騎著駱駝,駱駝的草料要一路在客棧打點,還有人的住店呀、吃飯呀,有些地方當時還在以物易物,生活中采購的那些小東小西,到了客棧他就有點對不上賬了。常常是花出去的多,剩余的款項少,他一時也記不起來都買了啥東西,鬧得無法入賬。他這個人就那么認真,凡是想不起來的,寧肯把自己的吃飯錢墊進去,也不能給人家亂記賬。,鬧得自己口袋空空的,吃飯買鞋都沒一分錢,時常餓得自己兩眼發黑。就這樣,他都從來不亂花公家一分錢。

先生講這個故事時那個認真勁兒,讓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平時,夏先生自己生活相當節儉,他自己的那點工資都不亂用的。至于公家發的實習經費,讓他花起來那簡直更是吝嗇到家了。一分一毛都得過問,鬧得學生私下里都說他的"壞話",說跟著他確實是吃苦,還得受苛刻。

不過,就是這些瑣碎小節讓我這個學生看到,在為人師表這點上夏先生的高尚人格。他是我的導師嘛,我回老家給他帶點家里的土產,他都要給我錢。唉,這個人太有修行了,在做人上一丁點都不馬虎。在學術上,也是一樣。寫文章時的每一個注釋、一個標點、每一個字眼都要仔細推敲。人就是這么個人,我一生都很敬仰他。

這就是一個人的修行。我和自己的這位導師工作多年后,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我有時在外地,多數時候在西安,那時打電話到北京很不好打,兩人聯系就是寫信。夏先生給我寫了不少的信,從學術到做人,內容很多。這些信我有些都沒有公開去發表,他信里一些言辭很傷人的。批評我也好,批評別人也罷,都是很嚴厲的。我肯定能理解自己熟悉脾性的恩師,別人就不一定理解了。他常給我提醒說,他的學生首先要做人好,他這個為人師表的走到人前才有大面子。

夏先生有胃病,就是因為他這個人一輩子出野外吃飯不講究積攢的。不論食堂伙食怎么樣,他從不挑揀,不管高粱窩頭還是糜子饃饃,吃飽肚子就行。我這些年在大陸這邊,還收到了臺灣那邊寄來的一些他在中央研究院的材料。其中記載著一個小事情,說他在北京研究院工作時,比他年紀和資歷高的很多的老教授都佩服他。當時的院長傅斯年在生病期間,不選那些資格老的同事,單選夏先生做所長。后來,臺灣"中央研究院"在七十周年院慶時,讓我寫夏鼐的紀念文章,我只講了夏先生當所長時給傅斯年的那些信的故事。一周一封,匯報請示,太認真了。就像他的為人,一生整整潔潔,恭恭敬敬,認認真真,清清楚楚。

這個老先生硬是把我這個弟子也帶成他那個古板樣子了。

你們不知道,夏先生這個人的博學是出了名的。他出門散步,總帶本書。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看書。最近吧,有個同事給我說,他親眼看過夏鼐給一個人修改的關于美國文化的文章,單就一篇文章內容,提出的意見就有十多處。在學問這點兒上,你不佩服我這個導師都不行。

他不但是一個學術教授,還是新中國在中印、中蘇問題上制定外交對策的政策顧問。對一些中東、近東的問題,有關部門都去請教他。為啥?老先生博學呀!用他的話說,世界上了解周邊情況最詳細的是人類學者,他們世界各處都去看,了解的風土地理人情就多,考古學者在西方都是搞"特務"的。

按照這個戲謔觀點說來,我的導師夏鼐肯定算是咱們這個泱泱大國一個忠心耿耿的大"特務"呢。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守望帝**的評論:

有助了解陜西考古以及石興邦老先生的一生!

2013-09-14 12:28:44
來自子牙sun**的評論:

老一輩精英不僅學問了得,而且人品過硬。

2013-09-26 15:01: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不錯,質量不錯。比較滿意。

2013-11-28 12:53: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3-11-29 10:42: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不錯~

2013-12-02 14:02: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挺好的一本書,十分推薦。

2013-12-19 21:41:39
來自shuke和**的評論:

內容一般 沒有想象中好

2014-02-03 13:22:56
來自xuxufen**的評論:

師大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書很上檔次,慢慢看吧。

2014-02-27 17:13:03
來自3317號**的評論:

整體感覺還可以!

2015-02-02 13:56: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5-07-02 15:16:58
來自貓咪CC**的評論:

好 很棒

2015-10-28 09:08:14
來自葑溪草**的評論:

好書

2015-11-17 17:01:15
來自老蚱猛**的評論:

新中國后的考古

2016-02-18 23:11: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值得推薦

2016-05-15 12:34:50
來自豬小四**的評論:

挺喜歡這位老先生

2016-10-26 16:29: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好,質量好,價格公道,送貨快,適合小寶寶閱讀。

2017-05-02 23:43:2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貴…………………………………………………………

2017-06-27 11:02:16
來自陜***(**的評論:

茶余飯后參架一閱者

2017-10-19 12:00:4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老先生的口述身家記錄,推薦介紹有點玄了,不推薦

2013-10-22 17:41:38
來自雨后for**的評論:

如果是自己執筆來寫回憶錄,往往會在下筆時會考慮方方面面關系,為尊者諱。但本書是口述的記錄,口述者講到興頭上就可能口無遮攔,但也因此更符合客觀事實的原始面貌。再加上作者在新中國考古工作者中資格很老,后來的很多名家當初都是跟在他后頭的。所以書中有不少令人意外的記載,與人們對那些名人的一般印象不同。

2013-11-25 20:16:50
來自凱拉同**的評論:

這書挺不錯的,如果能附錄探索發現相關的碟就更好。

2014-03-30 15:30: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近兩年口述性的書籍不少,但自己對于選擇好書的標準還是比較挑的。當時聽說這本書是考古泰斗石興邦先生唯一的口述著作,閱讀了下書摘就決定購買了。被時光塵封的歷史就在老人的講述中娓娓而來,文字很奇妙,能夠記錄那么久遠的記憶,今天我們再看,也仿佛親至現場,書中老人提到許多小細節,比如“一行幾人穿的都是藏青色的毛料中山裝”想必也能令經歷過那段時光的人會心。當然,書籍的內容顯然也是非常不錯的,關于佛指舍利發現的經歷現在讀來也令人覺得驚心。這書,在不久的將來,一定還會再細細讀一次。

2013-09-17 09:33:58
來自水之南**的評論:

對石興邦先生是久仰大名,書出來,就買來讀了,不錯,很好!

2013-09-22 10:20: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光聽石興邦先生的大名,我就覺得這本書值得買了。買回來以后,不知不覺就看完了。真的是很精彩,很刺激,也很神秘,原來考古是這么回事啊,原來兵馬俑的發掘中還有那么神奇的事,原來乾陵的詭異傳說是真的。誰也想不到法門寺里的寶貝有多少,半坡人面魚紋盆是做什么用的。考古,由石興邦這位親歷的老人講來,真實而神秘,比那些盜墓小說更能打動人心。

2013-09-16 17:03:45
來自木錯居**的評論:

讀后即知,石興邦老人說往事,要言不煩,且述且議,只是說事業說工作,低調而沉穩,親身經歷,不乏所謂的“秘聞”故事,引人入勝。

2014-10-30 18:26: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位考古大師的自述非看不可,因為非常精彩和真實,比盜墓之類寫的強太多了。

2016-10-02 14:43: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的內容不錯,體驗了人“難得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石先生執著考古70余年,伴隨他一生的趣事真不少,書中好多故事是首次爆料,有的讓“圈外人”感到吃驚,同時,很受教育,先生的學術成就以及愛國熱情,令后學動容。書里有很多幅珍貴的照片。我愿推薦給喜歡的人,是本很值得讀的好書。

2013-09-17 12:00:45
來自簡單的**的評論:

書到手好幾天了,看了一些才評的,真心是本好書,尤其是講他經歷的考古挖掘的事情,很有意思。石先生是考古學界的泰斗,法門寺、半坡、乾陵都是他挖的,聽他講“職業挖墓”人的那些事,比盜墓筆記神馬的真實,有意思的多了。

2013-09-25 09:40:57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晋江市| 广丰县| 台南市| 班戈县| 岱山县| 策勒县| 嘉义市| 鄂托克前旗| 营口市| 洪湖市| 盐边县| 泰来县| 锡林浩特市| 得荣县| 井陉县| 金秀| 上犹县| 梨树县| 金沙县| 建德市| 怀来县| 汾阳市| 内乡县| 永兴县| 尉氏县| 商都县| 丹巴县| 龙江县| 金沙县| 偃师市| 天峨县| 楚雄市| 安乡县| 浮梁县| 和田市| 龙陵县| 吴桥县| 长宁县| 天津市| 巫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