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淺析小型滑坡的治理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0前言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是自然界四大地質災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能夠有效人為干預的是滑坡和泥石流,因而人們在這方面也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某市掛榜山是當地歷史八景之一,山腳下的地方高校與山的文化符號相得益彰,然而在這和諧的背后出現了一個突兀的人類公敵“音符”:滑坡。學校圍墻邊坡處有一塊面積約400m2的滑坡地質災害。此處邊坡平時比較穩定,但坡上沙土遇雨是“小下小流大下大流”,最嚴重的是,一次暴雨來臨,整個坡土緩慢移動將坡腳邊上的一段長30m、寬70cm、高1.1m的毛石擋土墻擠壓偏移超過20cm。如沒有有效的方法來治理,任其發展下去,會嚴重威脅到周邊建筑物的安全,治理此處滑坡成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1.滑坡體概況
滑坡處的掛榜山整座山體是雄奇險峻著稱的丹霞丘陵地貌景觀,滑坡處周邊地質情況比較穩定,區域地質資料顯示,該場地地質構造屬于玉林褶皺帶,其主褶皺為牛運嶺寬緩型復式向斜,場地下伏基巖為白堊系羅文組砂巖,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和周邊建筑場地的勘察,場地內沒有發現大的斷裂。現場察看滑坡處土質為填土:紫褐色、松散、稍濕的黏性土,含少量的植物根須。約400m2內有3處泉水涌點,從上至下呈三角形分布,低點有比較明顯的泉水涌出地面。
2.滑坡成因
滑坡體為一較緩斜坡,高低落差約為5m,場地及周邊地下水比較豐富,當暴雨來臨時,此處的土壤急速達到飽和水狀態,而且暴雨落到地面形成較大的地表水沖刷坡體,與涌泉水共同影響下,表面坡體與底下的堅固坡體分離,在重力的作用下,土體沿傾斜坡面整體下滑形成滑坡。
3.1滑坡處理措施
1)設置抗滑構筑物。如抗滑樁、預應力錨桿、錨索樁、擋土墻等。2)改善滑坡體土質。象治理鹽堿地那樣,將松軟土質、淤泥土構成的邊坡,通過一定的物理和化學方法對土質進行處理改性。3)疏水削土。疏水是疏引、消除造成滑坡土體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歷史傳說中大禹治水講究的是疏導而不是堵,同樣造成滑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要采用疏導的方式來治理,通過設置引水溝、盲溝的方式將危害坡體的水有組織疏導;削土即“削方減載”,是將造成危害的坡體進行削除減少重力負載,當土體受到破壞造成滑坡時,要及時削減滑動的土體,減輕土體重力,從而減少破壞程度,也有利于開展下一步的治理工作。
3.2本項目滑坡處理方案
2013年11月,甘肅省舟曲發生的特大泥石流震驚中外,成因比較復雜,但主要是巖石土體受特大暴雨沖刷引起大面積巖土體崩塌、滑坡,然后形成特大泥石流地質災害。與舟曲特大地質災害相比較,本項目約400m2的滑坡屬于小型地質災害。經反復現場勘察研究,制定了相應的治理方案,總的來說是“砍頭壓腳”。“砍頭”即開挖浮土,“壓腳”是利用現有擋土墻擋住坡腳,防止土體下滑的趨勢。其次是通過回填石碴,利用石碴的重量壓住土體、穩固土體,同時石碴也是濾水通道,讓地下水(涌泉)通過石碴體疏導、匯集再由PVC管集中排出外面水溝里。1)初定治理方案。首先將滑動的約60cm厚表土開挖清運,再回填石碴,回填坡度與坡勢一致,然后在回填的石碴面層用素混凝土拉毛處理,混凝土面上回填土及種植本地野草。2)施工措施。(1)挖土。根據預定的方案施工隊開始進場施工,機械從高處逐步向下開挖表土60cm,當挖土機開挖至較大涌泉3附近表土60cm后,發現還沒到實土,仍然是淤泥;人工鋼釬探測淤泥厚度有1.2~1.5m,現場分析研究后決定繼續開挖、清運淤泥直到實土為止。由于涌泉點位置呈三角形分布,在涌泉1到涌泉3之間開挖一條寬2m、深1.5m且沿坡勢逐漸向下連接這2點間的土溝。當將浮土(淤泥)開挖完成后,在涌泉點3見有水柱高約7cm左右的泉水柱涌上地面,可見地下水對土體有比較大的作用力。(2)埋設透水管。修復偏移的擋土墻段,并在擋土墻上按照不同高度鉆幾個孔,孔內穿過、預埋直徑100mmPVC塑料管,擋土墻邊伸入坡內約1m,在端頭用土工布包裹5mm石碴做成濾水包塞在管內,通過PVC管將地下水排出到擋土墻外邊旁的水溝。(3)回填石碴。在開挖的土溝和清掉的淤泥處,用粒徑5~40mm石碴回填,回填厚度隨坡勢平緩向下,與擋土墻面齊平。(4)蓋面。回填石碴面原方案用素混凝土拉毛處理,但經研究,從實際情況出發,將素混凝土拉毛蓋面改為用1∶2水泥砂漿厚4cm即能達到穩固石碴面的效果,且施工簡單、造價也相應會降低。(5)分格回填土。在水泥砂漿面原考慮用六角空心磚鋪設,中空種植土植草;但這種磚中空小,成型后與周邊環境不相一致,研究決定采用砌磚方式分格,即豎向垂直分格4m×4m砌二匹單磚高,橫向上拱形分格2m×2m砌二匹單磚高,然后回填土并與磚面平齊。(6)植草。完成填土后種植馬尼拉草,由于這種草極適應本地氣候,所以更改原種植本地野草的計劃。在石碴覆土面周邊坡地,統一清除雜草后進行了植馬尼拉草。
4.治理效果
項目大約在當年的4月初施工完成,5月當地進入雨季,從實際情況看效果是比較明顯的,原來滑坡造成的周邊道路泥濘不堪的現象消失,被破壞的部分擋土墻經修復繼續發揮作用。穿過擋土墻按照高度不同埋設的引導地下泉水的PVC管僅在低處的管有水流出,與治理前估計的地下水會按照高低不同水位流出有些出入。另外,泉2處土質原來是比較軟的,施工完成后僅見潤濕狀,踩上去感覺不到軟塌了,這說明,在泉1與泉2之間的滲水通道被濾水石碴溝有效阻斷、引流到泉3處了。到了7月份馬尼拉草長起來后,400m2滑坡區域范圍與周邊渾然一體,看不出區別。
5.結語
滑坡作為自然界的地質災害,原則上是重在預防,要保護好綠水青山,防止水土流失。但當滑坡不可避免發生時,要利用已有的治理經驗教訓,反復研究、分析,制定方案,綜合運用削土減載、疏導水源、穩固坡體、回土綠化的技術,進行有效治理。同時,從實際出發,本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治土的理念,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滑坡治理方案,從而達到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