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單色版畫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情感目標:體驗版畫的創作樂趣,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對傳統藝術的熱愛。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體驗吹塑紙(或KT板)版畫的制版過程和拓印的樂趣。
難點:動手能力的培養正和反的概念的理解及實際中應用。
3 教具準備
3.1 吹塑紙或KT板、木刻刀、復寫紙、油墨、油磙、磨托、印紙,水粉色等
3.2 范畫作品數幅。
3.3 學生準備:厚紙板、吹塑紙、圓珠筆(寫不出的芯也要)粗細不同的鉛筆,牙簽、工具刀,瓶蓋、小毛巾、顏料(單色)畫筆等。
4 教學過程
4.1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展示幻燈片)
這些圖片是狂熱、可愛的球迷朋友,他們在臉上畫滿了圖案,表達自己對祖國和體育的支持和熱愛。
問:你知道他們臉上的圖案是怎樣上去的嗎?
北京舉辦奧運會,每一位中國人都感到無比的高興和自豪,熱心的觀眾們早就為觀看2008年奧運會比賽做了些準備,瞧!(圖片)
問:這種方法10秒鐘畫就好,知道是怎樣畫上去的嗎?
展示實物:底版
將準備好的圖案或選擇上好色的樹葉讓感興趣的同學試試
揭開答案:印上去
4.2 新授課
(看視頻)
4.2.1 什么是版畫?
版畫是一種間接型的繪畫形式,是通過制版和印刷來完成,并具有復數性的平面作品。
4.2.2 版畫的分類:
(1)根據不同的制版與印刷方式分類:可分為凸版畫、凹版畫、孔版畫、平版畫、混合版等。
(2)根據不同的制版材料分類:可分為木版畫、紙版畫、銅版畫、絲網版畫和其他材料(吹塑紙、KT板)等。
4.2.3 通過欣賞版畫作品,讓學生分析并說出感受。
(1)主要歸類:以黑襯白、以白襯黑、黑白互襯。
(2)灰色的處理是黑白木刻的關鍵。
4.2.4 具體制作步驟:
本課的重點:演示作業過程看課件視頻
以吹塑紙版畫為例
它是利用吹塑紙這種材料,用圓珠筆、5B鉛筆或自制粗細不同的硬筆、竹筆在上面用近似篆刻中陰刻的方法,直接刻畫出所需要表現的內容。
① 畫稿、印稿 ② 刻版 ③ 滾墨拓印
教師再示范KT板刻制方法和步驟,展示一些較好的刻紙板的作業(看課件)
4.3 學生課堂練習,教師巡回輔導
學生制作,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4―6人一組,題材,方法不限)
教師全班巡視,個別輔導學生:
A:制版
1、注意用刀安全 2、凹凸處理得當 3、不要將底版戳穿 4、刻外輪廓紙選用較粗的筆刻,稍微刻重一點。
B:拓印:各組派代表上來印版,教師協助。
(四)課堂小結,作業展評
篇2
一、課堂提問究
從表面上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發現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但這樣的理解毫無疑問是淺層次的,僅僅出于這樣的理解而設計的課堂提問必然過于簡單而生硬。在認真研究《美術課程標準》之后,我們完全可以讓課堂提問實現更深層次的目的,達到原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1. 課堂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
新奇有趣的提問,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在上《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一課時,有位老師按部就班地先提問: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提問沒有在學生中產生明顯的反響。有幾位學生舉手,老師選了其中的一位讓他回答,其答案大體上是對課本上有關文字的復述。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結局,我在上這一課時,先用白塑料瓶裝了一些果汁,然后提問:“我這里的果汁雖然很好喝可很難賣出去,大家幫老師出出點子,給它設計出色彩誘人的包裝,行不行?”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都感到非常有趣,齊聲說:“好!”緊接著我先布置大家討論:要想果汁的包裝色彩誘人,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問題呢?學生們熱烈討論。對于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這一問題我則留到快下課時才提問。結果這節課在這種探究的氣氛中輕松展開。
2. 課堂提問應該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互動的關系,善于從學生角度出發,提煉選擇有啟發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藝術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所以,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意趣味、層次、靈活。此外,提問應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生有信心回答問題,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3. 課堂提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就要注意提問的時機和提問的語氣語調,以及掌握好提問的方式與技巧,在提問后給予適當的評價,通過設疑、激趣、引思,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主動探究。
二、課堂提問有時成了變相的講述
《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應注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有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我們的一些教師出于對新課標理解的偏差,只是從表面上將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講述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提問,例如在設計《單色版畫》一課的教案時,有一位老師先從印章的原理引入,緊接著就提問: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畫,可以怎么做?學生在對單色版畫還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況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難,要么就是十分單調地回答:“像印章一樣印出來”。其實這位老師倒不在乎學生怎樣回答,而只是用提問的形式開了個頭,下面便開始了他關于單色版畫制作方法的講述。并且其過程也是以提問開始,如:什么是版畫?制作單色版畫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單色版畫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這樣的課堂提問,既不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又不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它只是為了完成教師既定的教學任務而設計,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講述,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而,這樣的提問根本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只能導致學生反感。
三、有些課堂提問過于專業化
由于我們現在的教師大多受過高等院校的專業化技能訓練,有時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術課堂上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是美術專業的學生,現在的《美術課程標準》也一再提醒我們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度,避免把一些理論和技能講得過分專業。因而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我們應認識到過分專業化的提問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會使大多數學生忘而卻步。
四、提問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講雕塑時為了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列舉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離他們的班級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兩件雕塑在本市的偏遠鄉鎮,然后提問:你認為它們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結果不少學生說不知道。還有一位老師在講紙浮雕時,先讓學生簡單討論了一下紙張的加工方法,接著提問:如何讓紙立體具有一定的美感?學生們對這樣的問題普遍感到難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試問:如果我們的老師設計的提問都這樣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過于寬泛,那久而久之,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回答問題,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上美術課呢?
篇3
從表面上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發現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但這樣的理解毫無疑問是淺層次的,僅僅出于這樣的理解而設計的課堂提問必然過于簡單而生硬。在認真研究《美術課程標準》之后,我們完全可以讓課堂提問實現更深層次的目的,達到原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課堂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
新奇有趣的提問,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在上《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一課時,有位老師按部就班地先提問: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提問沒有在學生中產生明顯的反響。有幾位學生舉手,老師選了其中的一位讓他回答,其答案大體上是對課本上有關文字的復述。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結局,我在上這一課時,先用白塑料瓶裝了一些果汁,然后提問:“我這里的果汁雖然很好喝可很難賣出去,大家幫老師出出點子,給它設計出色彩誘人的包裝,行不行?”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都感到非常有趣,齊聲說:“好!”緊接著我先布置大家討論:要想果汁的包裝色彩誘人,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問題呢?學生們熱烈討論。對于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這一問題我則留到快下課時才提問。結果這節課在這種探究的氣氛中輕松展開。
(二)課堂提問應該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互動的關系,善于從學生角度出發,提煉選擇有啟發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藝術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所以,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意趣味、層次、靈活。此外,提問應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生有信心回答問題,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三)課堂提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就要注意提問的時機和提問的語氣語調,以及掌握好提問的方式與技巧,在提問后給予適當的評價,通過設疑、激趣、引思,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主動探究。
二、為什么課堂提問有時成了變相的講述
《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應注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有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我們的一些教師出于對新課標理解的偏差,只是從表面上將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講述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提問,例如在設計《單色版畫》一課的教案時,有一位老師先從印章的原理引入,緊接著就提問: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畫,可以怎么做?學生在對單色版畫還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況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難,要么就是十分單調地回答:“像印章一樣印出來”。其實這位老師倒不在乎學生怎樣回答,而只是用提問的形式開了個頭,下面便開始了他關于單色版畫制作方法的講述。并且其過程也是以提問開始,如:什么是版畫?制作單色版畫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單色版畫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這樣的課堂提問,既不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又不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它只是為了完成教師既定的教學任務而設計,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講述,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而,這樣的提問根本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只能導致學生反感。
三、有些課堂提問過于專業化
由于我們現在的教師大多受過高等院校的專業化技能訓練,有時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術課堂上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是美術專業的學生,現在的《美術課程標準》也一再提醒我們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度,避免把一些理論和技能講得過分專業。因而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我們應認識到過分專業化的提問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會使大多數學生忘而卻步。
四、你的提問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了嗎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講雕塑時為了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列舉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離他們的班級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兩件雕塑在本市的偏遠鄉鎮,然后提問:你認為它們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結果不少學生說不知道。還有一位老師在講紙浮雕時,先讓學生簡單討論了一下紙張的加工方法,接著提問:如何讓紙立體具有一定的美感?學生們對這樣的問題普遍感到難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試問:如果我們的老師設計的提問都這樣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過于寬泛,那久而久之,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回答問題,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上美術課呢?
篇4
1.1課堂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新奇有趣的提問,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意識。在上《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一課時,有位老師按部就班地先提問: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什么?這一提問沒有在學生中產生明顯的反響。有幾位學生舉手,老師選了其中的一位讓他回答,其答案大體上是對課本上有關文字的復述。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結局,我在上這一課時,先用白塑料瓶裝了一些果汁,然后提問:“我這里的果汁雖然很好喝可很難賣出去,大家幫老師出出點子,給它設計出色彩誘人的包裝,行不行?”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都感到非常有趣,齊聲說:“好!”緊接著我先布置大家討論:要想果汁的包裝色彩誘人,在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問題呢?學生們熱烈討論。對于商品包裝色彩搭配的目的這一問題我則留到快下課時才提問。結果這節課在這種探究的氣氛中輕松展開。
1.2課堂提問應該有助于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建立起平等互動的關系,善于從學生角度出發,提煉選擇有啟發性的問題,創造良好的藝術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所以,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注意趣味、層次、靈活。此外,提問應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生有信心回答問題,并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1.3課堂提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就要注意提問的時機和提問的語氣語調,以及掌握好提問的方式與技巧,在提問后給予適當的評價,通過設疑、激趣、引思,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主動探究。
2 為什么課堂提問有時成了變相的講述
《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應注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有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我們的一些教師出于對新課標理解的偏差,只是從表面上將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講述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提問,例如在設計《單色版畫》一課的教案時,先從印章的原理引入,緊接著就提問:如果我想要印一幅畫,可以怎么做?學生在對單色版畫還缺少必要的了解的情況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要么是感到十分困難,要么就是十分單調地回答:“像印章一樣印出來”。其實倒不在乎學生怎樣回答,而只是用提問的形式開了個頭,下面便開始了關于單色版畫制作方法的講述。并且其過程也是以提問開始,如:什么是版畫?制作單色版畫的工具材料有哪些?單色版畫的制作方法如何?等等。這樣的課堂提問,既不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又不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它只是為了完成教師既定的教學任務而設計,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講述,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而,這樣的提問根本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而只能導致學生反感。
3 有些課堂提問過于專業化
由于我們現在的教師大多受過高等院校的專業化技能訓練,有時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教自己的一套或多或少地搬到初中美術課堂上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是美術專業的學生,現在的《美術課程標準》也一再提醒我們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難度,避免把一些理論和技能講得過分專業。因而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我們應認識到過分專業化的提問不僅是多余的,而且會使大多數學生忘而卻步。
4 你的提問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了嗎?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講雕塑時為了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列舉了三件雕塑,其中一件雕塑在離他們的班級50到60公里的外市,另兩件雕塑在本市的偏遠鄉鎮,然后提問:你認為它們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結果不少學生說不知道。還有一位老師在講紙浮雕時,先讓學生簡單討論了一下紙張的加工方法,接著提問:如何讓紙立體具有一定的美感?學生們對這樣的問題普遍感到難以回答,只能保持沉默。試問:如果我們的老師設計的提問都這樣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過于寬泛,那久而久之,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回答問題,還有多少學生會喜歡上美術課呢?
5 在課堂上,學生有向老師提問的習慣嗎
篇5
農村孩子因美術知識積累少,生活接觸面狹窄,對這些專業知識非常陌生。這時可通過多媒體的圖片展示,讓孩子們直觀地欣賞各個美術流派作品的風格,感受畫家不同時期美術作品的風格變化。
因為多媒體的使用,圖片展示變成美術課堂上一種非常便捷的教學手段,它可以在視覺上給學生帶來沖擊,開闊學生的眼界,但同時也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大量的圖片展示,豐富的知識容量,讓學生在視覺上應接不暇,缺少時間消化理解。教師傳道授業的急迫心情通過多媒體呈現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尺度把握不當,使得課堂變為大量圖片的單一展示,而缺少語言的引導,忽視了學生知識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選擇圖片時應注意少而精,在展示圖片的同時用語言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美術作品和聯想作品以外的東西。
二、莫讓多媒體替代教師范畫和傳統板書
美術是一門興趣藝術,每一位教育者都應明確一個理念,成功的教育不是強制的,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都會竭盡全力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感興趣的并不是教學內容,而是一種相對寬松的氛圍。怎樣將學生的這種貪玩好耍的特點引導至教學內容中來,也是我們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之一。多媒體幫助教師解決了這一難題,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和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接受枯燥的美術知識。
例如,在《視覺傳達的色彩搭配》一課中,因為視覺傳達廣泛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且門類繁多,如果一一羅列,會使課堂沉悶呆板,過于教條。于是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與他們同年齡的虛擬人物“默默”的奇幻尋寶之旅,在旅程中,他只要接觸到視覺傳達的種類就完成一項任務,整個過程中把每一個種類都涉及到,最后旅程結束時再把視覺傳達大的門類設置成開啟寶藏的密碼,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對枯燥的美術理論豁然開朗。
初中階段是學生從情感認知轉向理想認知的過渡時期,這就決定了我們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這一特性,不能一味地為調動學生興趣而減弱課堂對學生理性認知的培養。美術作品的欣賞是一個從構圖到題材,從題材到主題逐層深入的過程,在美術作品欣賞教學時,我們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詳細解析畫面,讓學生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由表及里地理解作品。比如在欣賞畫面構圖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在畫面上畫出輔助線條,幫助學生理解畫面構圖安排,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還應注意到多媒體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創設情景,輔助教學,吸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欣賞理解,卻不能取代傳統板書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因為多媒體信息容量大的優勢,大量地展示圖片,學生走馬觀花地觀看,同時讓多媒體板書代替傳統板書,以節約時間讓學生接受更多的信息。教師的出發點是沒有錯的,卻忽視了學生需要知識內化的過程。傳統板書雖然一字一句耗費時間,但在看教師板書的過程中,學生就能有時間停下來吸收消化和思考。當教師把一節課的重點板書在黑板上時,學生能一目了然地知道這一節課的知識框架。通過這個框架的總結再對大量多媒體信息有進行系統回顧,才能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通過多媒體能讓學生欣賞更多的美術作品,但是電腦圖片卻無法取代美術原作的畫面質感。例如,在《單色版畫》一課中,筆者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大量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版畫作品,但是學生卻難以通過電腦圖片感受和體會版畫的質感,并通過真實畫面效果嘗試分析版畫的制作方法,這時就只有通過教師的示范作品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的美術課堂中,還應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多媒體和教師范畫相結合的方式來豐富完善我們的美術課堂。
三、借助多媒體手段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美術是一門創新藝術,美術作品的價值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和不可取代的創意。初中生在美術技能上大都不能完全體現自己的思想,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可以讓學生的無限創意得到展現,讓學生體會創造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如在學習《電腦畫山水畫》《用電腦創造滿意的色彩》時,通過多媒體軟件讓學生嘗試電腦對創意的展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合理安排上機操作步驟和時間。在上《電腦畫山水畫》時,由于客觀因素,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沒有達到教學要求,筆者把課堂任務安排得很緊湊,要求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運用photoshop軟件完成多張圖片的剪切、復制、移動和改變大小、羽化。上機操作時發現學生從“文件”路徑打開素材都非常困難,更不可能順利地將所有要求都完成的同時還注重畫面的意境之美。于是筆者馬上減少操作要求,降低難度,調整教學計劃,力爭讓學生真正掌握方法,完成作業練習,讓學生的奇思妙想通過多媒體技術得以實施,讓學生體會創造和成功的樂趣。
四、防止多媒體技術的濫用
美術是一門情感藝術,多媒體教學可以輔助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全面地詮釋教學內容,讓美術課堂豐富絢麗。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視頻的展示,音樂的烘托,加強作品的感染力,誘發學生的情緒,更有利于進行德育滲透,幫助教師完成知識目標的傳授,幫助學生達成能力目標,體會情感目標。例如,在學習《格爾尼卡》中,通過播放格爾尼卡被轟炸的音頻文件并結合畫面,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畫面,引導學生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多媒體技術能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但是如果運用頻繁,首先會沖淡教學重點,讓課堂變成一個多媒體技術的大雜燴,其次讓學生失去新鮮感,變得麻木。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教學素材應慎重,力求突出重點、畫龍點睛,切忌喧賓奪主、畫蛇添足。
強大的多媒體技術能幫助我們優化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和課堂安排等方面的準備不夠,那么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會被多媒體牢牢束住雙腳,變成多媒體的操作員和課件的講解員,減弱師生互動,讓課堂失去光彩。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學環節更精心、更全面地設計,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讓多媒體為課堂教學服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