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朱自清散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朱自清散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朱自清散文

篇1

1、朱自清散文,共25篇。可分為寫實議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阿河》、《哀韋杰三君》、《旅行雜記》等直接從現實生活取材,以夾敘夾議手法抨擊黑暗社會的名篇;又如《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白水漈》等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而膾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2、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從清秀雋永到質樸腴厚再到激進深邃,打上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郁達夫在《新文學大系·現代散文導論》中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睉撜f,這是對朱自清散文藝術的一個很精致的評價。此書是含概了朱自清的經典散文包括了《憎》、《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義》、《春暉的一月》、《說夢》、《綠》、《春》、《背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朱自清先生是抒寫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這篇散文,主要是通過對父親背影的描寫,來揭示無微不至的父愛親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細膩入微,謀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與眾不同的趣味,《背影》開篇點明題旨:“我與父親不相見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題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來,而是采用反襯的筆法,把體現父愛的其他種種表現細數一番。先寫父親在祖母去世和丟了差使的“禍不單行”的逆境里,怎樣強忍沉重的心情反過來安慰“我”,其次又寫父親在奔波謀生的繁忙中,怎樣無可奈何地委托旅館的茶房送“我”登車去北京念書;再次又寫父親終于改變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復曲折地寫完父親對“我”的關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體現父親的最動人的“背影”這一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讓讀者和我一同灑下感動的淚水。“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布棉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的流下來了……”這里作者細致刻畫了父親蘊含著深厚慈愛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讀者與“我”一起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

朱自清先生還是散文領域卓越的風景畫家,《荷塘月色》就是膾炙人口,傳誦一時的名篇。作者用語言的丹青點染風景,用委婉細膩的筆調,富有層次地開拓詩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讓讀者領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讀者并不是一開篇就將如煙如夢的荷塘月色表現出來,而是引領讀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繞了三個彎子,那就是作者對月下荷塘的喜愛。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接著由“想”而沿著荷塘尋去,當尋到荷塘之后卻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獨處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寫一番。。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側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從作者的思緒中眼波里來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愛,為正面描寫荷塘月色做好了鋪墊。然后才去慢慢地揭開月下荷塘的面紗,主體部分,作者不惜與以工筆細描,著力點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寫荷葉荷花清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生長很高,象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一連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動的擬人,將荷葉的卓然風姿,荷花的晶瑩美麗描繪得無比美妙。接著作者又捕捉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著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甭涔P化靜為動,形象地傳遞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處精妙在于雖未提到月光,但荷葉荷花的景狀無不因淡淡的月光而顯現,使讀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寫荷塘上的月色則具有另一番景致?!霸鹿馊缌魉话?,靜靜地瀉在這一流葉子與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叭~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是籠著經紗的夢”則為虛擬。“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钡髡哒J為這樣的月色正恰到好處,有一種朦朧的美?!笨傊逗商猎律酚们擅畹臉嬎?,極美的文筆。為我們展示精妙無比的風景畫,抒寫了與眾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藝術手段,是基于他對客觀事物的精細觀察之上,否則就不可能妙筆傳神,也不可能書寫出與眾不同的趣味。

篇3

--載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載自《荷塘月色》

4、柏林的街道寬大,干凈,倫敦巴黎都趕不上的;又因為不景氣,來往的車輛也顯得稀些。在這兒走路,盡可以從容自在地呼吸空氣,不用張張望望躲躲閃閃。找路也頂容易,因為街道大概是縱橫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最大最闊的一條叫菩提樹下,柏林大學,國家圖書館,新國家畫院,國家歌劇院都在這條街上。東頭接著博物院洲,大教堂,故宮;西邊到著名的勃朗登堡門為止,長不到二里。過了那座門便是梯爾園,街道還是直伸下去--這一下可長了,三十七八里。勃朗登堡門和巴黎凱旋門一樣,也是紀功的。建筑在十八世紀末年,有點仿雅典奈昔克里司門的式樣。高六十六英尺,寬六十八碼半;兩邊各有六根多力克式石柱子。頂上是站在駟馬車里的勝利神像,雄偉莊嚴,表現出德意志國都的神采。那神像在一八零七年被拿破侖當作勝利品帶走,但七年后便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

篇4

  提起冬天,人們自然會想到的是那無邊的寒冷,然而朱先生不愧是寫情的高手,他筆下的冬天,沒有漫漫的白雪、颼颼的冷風,而是可以一家圍在熱騰騰的爐子邊享受著白水豆腐的天倫之樂,幾個人在西湖上泛舟賞月,這樣的冬天其實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溫暖的春天,一種人間溫情充盈其間。“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今天,當我再次朗讀的時候,文中那樸素而溫馨的情感氣息撲面而來,也洋溢在我心間,相信每一位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會被感染?!盁o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這篇文章所寫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是一種非常平凡而樸素的情感,但這種情感在嚴冬的襯托下,特別溫暖、溫馨!很多文人都寫不出這種感人的意境。“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這句話是全文最打動我的地方: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但他的希望并未消失。

  “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我想這就是他最真切的感受吧。樸素潔凈的文字,暖人心靈的細節,略帶寫憂傷的情懷——這篇短短的散文憑借著這些細節讓讀者感動讓心間充盈真情的暖流。朱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我很喜歡輕聲細讀他的文字,細細品位著字里行間的韻味,細細地品味那些辛酸往事。一切的底蘊只是淡泊。

  《朱自清散文》學生讀后感

  《朱自清散文選》是朱自清先生對生活中所看見的景物或對葉圣陶先生一些作品,用散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說景物的《說揚州》,說了揚州都有哪些人物,還具體描述了揚州的食物和飲品,以及揚州的美景,一下子把揚州描寫的完完全全和明明白白。比如說人物的《哀韋杰三君》,說韋杰三君是個可愛的人,但他聽說韋杰三君去世時,差點沒哭出來,說明他對韋杰三君的感情很深。比如作品評價《葉圣陶的短篇小說》,葉圣陶的作品讓朱自清有著不同的感受,還會把作品概括一段話,讓我一看就明白。

  但讓我最為感觸的是《背影》,里面有一段這樣描述: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難??墒撬┻^鐵道邊,慢慢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讀到這里,我已熱淚盈眶,朱自清的父親為了他,自己不顧肥胖的身體,艱難地爬上月臺,給他買橘子。我體會到朱自清父親穿過鐵路的不易,更體會的父親的愛子之心。就像我的父親一樣,他為了我,拼了命去干活掙錢,我們不應該好好學習,報答我們的父親嗎?

  朱自清的散文,是在描寫美麗的景物,是在表達對別人作品的感受,更是在像寫《背影》一樣贊美自己的親人。

  《朱自清散文》學生讀后感

  人生的正義是在哪兒呢?

  朱自清說,正義在我們心中。

  《正義》這篇文章談的是朱自清對正義的一個認識與看法,他認為,正義應該在我們心中永存,應該在不知不覺之中,從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中就可以體現出來,而不是那種只把“正義”二字掛在嘴邊,卻從來沒有付諸過行動。正義是無形的,但他可以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希望,讓人可以去和惡勢力進行斗爭,而且,正義往往是勝利者,他是磨不滅,催不夸的。

篇5

朱自清是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他自1919年發表第一首白話作品開始步入文壇,至1948年去世,創作持續了三十年,共寫有詩與散文等二十多種,合計200萬,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本文擬就朱自清20年代至40年代的散文創作為研究對象,淺談之。

語言風格是對語音、詞語、句子、篇章、辭格等綜合運用產生的言語作品的風貌和格調。就語言風格來講,朱自清散文有以下三個方面特點:一是具有口語色彩,二是飽含情意,三是饒有風趣。

一、具有口語色彩。

在《說話》一文中,他主張“用筆而如舌”,認為“文章有能達到這樣境界的,簡直當以說話論,不再是文章了,但是這是一個怎樣不易到的境界!”他極力提倡作品的談話風。朱自清總是以平常說話的口氣來寫作,從口語中提取有效的表現方式,以期把文章寫得樸素自然些。在《內地描寫》中,他說:“這種談話風的文章,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弊非筮@種作風,作品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所以朱自清寫散文經常追求語言的口語色彩。

五四提倡白話文,朱自清一開始寫散文用的就是較規范的白話,并以口語入文。讀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對面坐著,聽他對你親切地談話,有一種動人的風采。他用口語娓娓動聽地表達他的生活感受,說之上口,聽之悅耳,平穩清新,是一般書面語所達不到的。為了使文章顯得口語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語的詞匯與句式: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上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

本篇中,朱自清使用了很多口語詞匯。例如,“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閉上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雜樣兒”。又如句式,這里文句都很短,長話短說,符合口語的習慣?!耙盎ū榈厥?;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毕袢藗兤匠Uf話那樣,以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短句,較有規律的停頓,構成了口語所具有的那種自然活潑、明快錯綜的結構和節奏,很好地表現出自己贊美春花那種愉快的心情。

朱自清的議論散文也盡量用口語的詞匯和句式來寫:

可是法律管不著他們嗎?官兒管不著他們嗎?干吧要怕要認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沒飯吃要吃飯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兒壓得下的。沒飯吃會餓死,嚴刑懲罰大不了也只是個死,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誰怕誰!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飯吃的人們,他們沒奈何只得認點兒。(《論吃飯》)

這一段話,是作者針對蘇北饑民群到江南就食,江南的有錢人無奈何只得給他們飯吃而發的議論。用口語說來,明白曉暢,一點也不文縐縐的。作者盡量使用口語詞匯,例如,不說“統治者”,而說“官兒”;不說“為什么”,而說“干嗎”;不說“頂多”,而說“大不了”。句式很簡短,沒有長修飾語,例如:“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誰怕誰!”這三個分句都只有兩三個詞構成。句子里很少用關聯詞語的地方,即使使用,也是口語的,不用書面語的。例如,用“可是”不用“但是”。文中還常使用語氣詞語,如“嗎”“呢”等。

二是飽含情意

朱自清最初是以詩人的身份走上文壇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著詩歌的影響。郁達夫在評論朱自清時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可以說朱自清的散文是很具有詩情畫意的。

仍以《春》為例,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百花爭艷、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芭瓮瓮?,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边@個起筆,抒寫了盼春的熱切心情,為全文定下了活潑,輕快的抒情旋律和詩的氛圍。接著又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勾勒了春天的輪廓畫:“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庇捎谧プ×舜禾斓奶卣鱽韺懀o這幅畫抹上了一種迷離的色彩,創造一個動人的意境。最后畫出了一幅迎春圖:“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p>

在這里,作者觀察極其仔細,把詩情與畫意相結合,和諧的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對春天深情贊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

三、饒有風趣

所謂風趣,就是一種詼諧和幽默,是輕松愉快地對待某些可笑事物的態度。別林斯基曾把風趣的本質歸納為“矛盾”二字,即“現象和它本質之間的矛盾”。如果某位作家在運用語言時,能有意機智巧妙地表現出這種事物的矛盾,那他的語言當然也就風趣了。

朱自清先生待人處事嚴肅認真,但并不冷峻。他愛真理,有至情,也不乏幽默感。到了這種個性反映到他的散文中來,就使得他的散文除有嚴肅純正的內容外,表達上還很風趣,饒有風趣可以說是朱自清語言的第三個特點。

作者為了愉快地向“過去的歷史告別”,在這里并沒有用漫畫式的夸張手法來諷刺舊式婚姻,而是把他對這件事情自以為明白而實際上并不明白的荒誕心理活動如實地敘述出來,把他那種雖然“茫然”,卻還說“毫無意見”的童稚心理和家長們為他的婚事過早地來包辦操心對比起來,就顯得十分矛盾可笑,于是產生了風趣。

總而言之,朱自清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巨匠,其散文有鮮明獨特的語言風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具有口語色彩,二是飽含情意,三是饒有風趣。朱自清的創作對我國散文的發展特別是散文語言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于這份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們一定要善于繼承、研究,學習、汲取其間的營養。

參考文獻:

[1]錢理群、溫儒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2]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蔣孔陽、朱立元主編《美學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6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散文集》的文章真是名不虛傳,統一以美相稱。這月下的荷塘仿佛與世隔絕,靜的連掉一根針也能聽見。

風比做渺茫的歌聲。把蝴蝶比作眼睛,星星

篇7

一、層層皴染繪春景

《春》是朱先生早年的作品,作者對春天深沉贊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彩。開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輪廓畫:“……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庇捎谧プ〈禾斓奶卣鱽睃c染,給這幅輪廓畫抹上了一種迷離的色彩,創造了一個動人的意境;然后,作者從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寫”,細致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先繪春草圖,“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突出草的嫩綠,描繪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次繪春花圖,“桃樹、杏樹、梨樹,……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畫出春天百花盛開的繁榮景象。接著是春風圖,著力刻畫春風的“溫馨”“鳴唱”,描繪出春風送暖的勝境。第四幅是春雨圖,渲染春雨“輕柔”“濕潤”,畫出夜雨和郊外的美麗畫面。最后作者繪制了一幅迎春圖:天上風箏多了,地上孩子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個個都出來了。作者用工筆畫的技法細細描繪,慢慢涂抹,層層皴染,描繪出一幅花草爭榮、生機勃勃的迎春圖。

二、水暈墨章顯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作者那時在清華大學教書,他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那原是一個平凡的荷塘,然而經過作者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一般來說,荷塘容易描寫,月色則難描繪。畫家做畫,不怕畫斷山銜月,就怕畫月色籠罩,因為月下的波光林影時刻在變幻著,很不容易在畫面上表現出來。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畫筆所不能描摹的景致,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先生卻能夠把一個月夜死荷塘寫得那樣的饒有生趣。我們在這篇不到一千六百字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作者只憑著一時的感受,委婉細致地寫來,卻十分迷人。

作者把荷葉比作亭亭的的裙,賦予荷葉動態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瑩閃亮、隱約閃爍的特點?!拔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薄疤林械脑律⒉痪鶆?;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蓖ǜ械倪\用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又把月光比作流水,無形的月光給人以有形的實感,月光不僅能看得到,而且能觸摸得到。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边_到了中國畫中“水暈墨章”的至臻境界,層層暈染開,逐步滲透;恰似投入湖心的石子,泛起淡淡漣漪,圈圈泛開。這種感覺正像我們忙了一天后,忽然看到宋人的山水畫卷一樣。

三、“沒骨”有骨都是綠

“沒(mò)骨”也是中國畫技法,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毒G》就是通過描繪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的沒骨之文?!毒G》中的比喻有二十個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異——“滿是奇異的綠呀”。又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塊融化了的蔚藍的天,突出其鮮潤。文中還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側面顯示綠的特征:“她松松的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從視覺、觸覺、感覺等幾方面形象地再現了綠的柔美、明亮、軟嫩、純凈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作者的筆觸,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么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四、白描手法畫背影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采用白描手法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盈盈淚光中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作者沒有什么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

另外,秦淮河的燈影波光、弦歌畫舫,威尼斯的異國情調,揚州城的風流與古樸……時而如一卷工筆畫、時而像幅一油畫,讀來,無不帶給我們一種視覺的享受。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郁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就他了?!钡拇_如此,在朱自清豐富多彩的散文世界里,有情感的真實袒露,有情韻的微妙傾灑,有如詩般的意境構造,有帶著音樂旋律的演奏,有如畫般的景物描摹,更有鮮明的美學色彩。讓我們重讀先生文章,再品先生細膩、清麗的文字吧!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蔣蔭楠、嚴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國現代文學比較研究》馮錫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散文藝術論》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生命如背影——讀朱自清散文〈背影〉》歐秀蓉,《名作欣賞》,2005(16)。

篇8

閑來無事,清理兒子書籍時,《朱自清散文集》映入眼簾,我的腦海里立刻聯想到中學時學過的描寫濃濃父愛的經典文章——《背影》,迫不及待翻閱,沒想時隔三十年,重讀時依然讓我感動,淚浸眼簾。文章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描寫父親買橘子的那段:"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的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的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生活中,我的父親何嘗不是這樣一位慈父呢!5年前,我母親剛去世,自己的婚姻遭遇背叛,家庭破裂,兒子中考失意,只能留在雙橋讀高中,種種打擊和不順,擊垮了我,那時整個人的情緒十分低落。當時,單位通知我將到重慶江北基地工作,和兒子相隔兩地,不能每天照顧他,我從來沒離開過家單獨生活過,我感覺自己掉進無盡深淵。父親得知這情況,不住地安慰我:"重慶又不是好遠,每星期公司有探親車回來,兒子有我照顧,你放心去上班吧,一切都會過去的……"

到江北基地工作是七月二十五日。那天,天氣異常熱,擔心父親身體,姐姐不讓他去送我,可他執意要去,搶先拿扛著最重的那包行李下樓,汗水一會兒就浸濕他的衣裳,他全然不顧,一直走在我們前面,他把我送上車,安頓我坐好,一會兒問我這樣東西帶沒有?那樣東西拿掉沒有?像個嗦的老太,問過沒完,當時我心情極度低落,不耐煩地說:"爸爸,我這么大人了,自己知道,你不要問了。"爸爸愕然了,默默下車,一直站在我所在的車窗前,姐姐讓他去樹蔭下,可是他倔強站著,臉曬得通紅,汗水順著臉額往下滴,一臉的不放心。車子開的瞬間,瞟了一眼爸爸,我分明看見爸爸眼里噙著的晶瑩淚珠,爸爸一直看著車子開遠,回頭看著他漸小的背影,我的眼淚一下子流下來。兩小時后,汽車把我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守著一堆行李,我欲哭無淚,這時手機響了,是爸爸,"到了沒有?行李多,請順路的人幫著拿一下,找地方把飯吃飽,早點休息。"聽到爸爸慈祥的話語,我的眼淚一下涌了出來。

篇9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中,他以長詩《毀滅》奠定了他的新詩人的地位,以小說《笑的歷史》顯示了他文學創作的才華。接著,他又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作為開篇,致力于散文的創作。他的“藝術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蹤跡》(詩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標準與尺度)等。經過艱苦的藝術磨煉,朱自清終于成為一位有杰出建樹、有獨特風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創作,對于創建白話散文作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對于“五四”以后以及當代的散文作家幾乎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1 真摯深厚的感情流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實,作者抒發的感情愈真實,就愈能見其真摯的美。只強調抒情的技巧則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朱自清偏重借敘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細膩,纏綿,真切,一方面是注意到選材的詳略、筆墨的濃淡、布局的虛實,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為“有時磅礴郁積,在心里盤旋回蕩,久而后出;這種情感必極其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睔w根結蒂,朱自清的“抒情小品”,在“五四”以后有別于周作人的沖淡,有別于俞平伯的纏綿,有別于徐志摩的矯飾,之所以能獨樹一幟,“另有種真摯清幽的神態”,這與他在抒情與敘事的結合中追求“真摯”的“聲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較大的比重。在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筆描繪各種風景畫、風俗畫,他重視以形傳神,尤重形似,主張“以形為本”,“不求形似就無所謂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種繪畫的美。他的寫景作品確實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綠》),悠悠春風,瀟瀟春雨,青青春草,艷艷春花(《春》)——經過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帶上了“個人”的色彩,現出一種繪畫美,使感情的抒發也愈具真切、細致。

3 精巧緊縝密的藝術結構

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霸O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4 靈活多變的技巧運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練,靈活多樣。他既注意“形與神、虛與實、張與弛、動與靜、詳與略”等藝術手法的巧妙結合,又注意“對照、排比、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應用。

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創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寫父親、寫亡婦、寫葉圣陶、寫韋杰三等,都是平平實實地述其行狀,描其神韻,表現了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寫父親“背影”的文字:“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边@段文字,作者抓住幾個細節,將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艱難動作真切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寫得平靜自然,沒有任何修飾,平平道來,簡潔勾勒,但情景細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態栩栩如生。這種白描手法,在《給亡婦》、《兒女》、《我所見的葉圣陶》、《執政府大屠殺記》、《揚州的夏日》、《倫敦雜記》等篇章中均運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簡煉、流暢、樸素、平實的語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運用的另外一種手法,而且是現代散文作家中運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這么兩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前句寫荷花的“清香”,本來是訴諸嗅覺的,他卻用“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這種聽覺來形容,讓人感覺到香氣的悠遠、飄緲,若有若無,形象生動;后句寫“光”和“影”的和諧,卻用“梵婀玲上的名曲”來比喻,將視覺通感為聽覺。在《綠》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這里則是視覺與觸覺的通感,用“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形象地描繪了潭水的柔滑、細膩。

結束語: 在“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中,有“名士風”,有“紳士風”,有“隱士風”,而朱自清卻能夠獨樹一幟,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建立了“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必須指出,朱自清的這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正是“五四”以后我國白話散文嶄新的民族風格。朱自清認為,“中國文學向來大抵以散文學為正宗”,現代散文的發展,“正是順勢”。他的許多文章在“民眾文學”、文學的“通俗化”、“雅俗共賞”、語言的“談話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大多圍繞著關于散文的民族形式的問題。不僅在理論上如此,朱自清還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努力通過文學的民族形式來體現散文的民族風格。如在藝術構思方面講究“眼”的安設;在抒情方面善于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真摯美、繪畫美和“理趣”美;在結構方面注重貫穿線索,運用對立統一的藝術法則,把“明斷”與“暗續”統一起來;在語言方法對口語進行大膽的藝術錘煉,追求樸實平易、雅俗共賞的作風。他在我國古代散文的基礎上,繼承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并進行自己的創造,建樹了他散文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參考文獻

篇10

在朱自清的散文當中,強烈的畫面感是其主要特點,簡單的描述,如一張張鮮活的圖畫出現在讀者的眼前。在文章《春》當中,所有的景象描繪都有強烈的畫面感。這些畫面,一點一滴構成了完整、獨特、精美的空間,讓讀者的心能夠在這樣的空間當中靜靜體驗,去體察作者的心境、狀態及心中所想。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痹谶@段文章當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簡單的春來的感覺,春天到了,一切醒來,這樣的描繪沒有具體的所指,自然而豐富,在這個畫面當中出現的東西可以很多,卻不嗦繁瑣,極其自然,就好似自然界當中的一切輪回循環,周而復始,卻又是一個新的開始,以這樣的描繪作為文章場景描繪的開始,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接著,作者去描繪山、描繪水、描繪太陽,這樣的描繪一筆帶過,就像畫畫起形的階段一樣,三筆兩筆,把畫面想要表達什么初步體現出來。這樣的安排,非常符合中國人在面對畫面時大到小的審美邏輯,和作畫的過程也極為相似,先有一個大的框架,在框架當中再去填充其它的東西來豐富畫面,這樣,作者的自由度就很大,如果一開始就著眼與對局部的描繪,那最后形成的畫面就很難整合,松松散散,難以形成一個有藝術美感的整體。兩句話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看似簡單,其中卻有很大的自由空間。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钡谝痪湓捗枥L了草的形態,這可以理解為對個體的草的描繪,勾勒出草的形狀、顏色、質感,第二句話,草的描繪從個體轉向了群體,從一棵、幾棵、一堆變成了“一大片”,在這個描繪當中,我們似乎體會到了作者作畫的過程。第三句話,可以理解為作者的想象,有了一個簡單的畫面以后,作者也是希望身臨其間,去靜坐、去游戲、去運功,這于畫面的景象形上沒有直接的關聯,卻是作者對畫面景象的一個主觀情感抒發,融情于景,這在繪畫當中也是必要的。第四句對風和草的描繪,兩個詞,表達出風和草給人的體感,柔和、清麗。這樣,畫面便在前一段描繪的基礎上得以豐富,形成了一個基本形態。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海婚]了眼,村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边@一段,全部是對花的描述,是對場景的進一步豐富。春天的花,千變萬化,精彩紛呈。在對花的選擇上,作者充分考慮了色彩的因素,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這三種顏色與綠色的小草配在一起,豐富而雅致,非常協調?;ǖ奈兜溃]上眼的想象,使畫面“動”起來,畫面當中的物體在動,時間也在動,這種生動的時空感是別的作者很難自如地表現出來的。對繪畫而言,畫種的生命是畫的靈魂,有生命的繪畫才會有情感,有情感的畫面才會動人,無疑,通過作者這樣的處理可以發現他的情感是飽滿的,他用他的情感去塑造畫面,用畫面中的生命去感染讀者。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一段總有四句,全面兩句是對風的描寫,著重體現作者的主觀感覺,后兩句描寫鳥和牛,把動物融入到畫面當中,使畫面進一步豐富。鳥和牛,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兩個主要題材,花鳥畫當中穿梭于百花叢中的鳥兒,寫意畫中行走于山間小道的牛兒隨處可見,這在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形態已經形成了兩個定式的符號,作者這樣的運用,也體現出中國人傳統的審美意識和深度,使畫面呈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更為厚重,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國學文化功力和藝術修養。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痹诿苋缑z的細雨當中,夾雜著薄薄的煙霧,小草的綠并不因此而羞澀,昏暗的燈、安靜的夜,小路、石橋、房屋,一切都在他們剛在的地方,這樣的畫面是多么的祥和自然,這樣這樣的場景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很少去注重這樣生活化的美麗場景,這樣的場景,既是生活化的現實,也是極具意境的藝術。藝術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從生活當中去提煉出藝術。而朱自清先生作為文學大師,這樣的提煉對他而言宛如信手拈來,自然而言。一切,就在這樣的平靜當中產生了。

篇11

一、口語入文,樸素清新

關于散文的語言風格,朱自清強調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確提出要用“活的口語”寫文章,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通俗淺近、明白如話的“口語化”藝術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語言風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語”,以北京口語為主要基礎,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達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識分子口語特點的語言意境。這種境界,既體現出與人交心似的親切、隨和,又具有了一個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組織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說春天來臨,各種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而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似的?!?/p>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語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簡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好處。如《話中有鬼》中引用俗語“打是疼,罵是愛”來證明怒罵是恨,笑罵是愛;《論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婦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久病床前無孝子”等大量俗語來舉例、形容,收到言微意豐的效果。

風華從樸素中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話,平易自然,堪稱樸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辭,音韻優美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詠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論是樸素美的“淡妝”,還是裝飾性的“濃抹”,都使語言生動形象至極,尤其是繽紛的修辭,仿佛優美的旋律,縈于耳際,久久繞梁。

1.巧妙運用疊詞疊句

疊字疊詞,用得最傳神的當數《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樹,寫出了樹木的繁茂?!扒壅邸钡暮商?表現出荷塘的形狀,使讀者產生空間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出荷葉的深度,讓人眼前展現出荷葉的風致?!斑h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則反映樹的錯落有致,開闊又有立體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平實自然的疊詞,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朗讀起來富有節奏感。

2.善于運用常見修辭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綜合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段,把語言裝飾起來,以增強語言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穎的比喻,使文字別開生面?!逗商猎律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奔日諔艘粤魉髟鹿?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葉”比作姑娘在跳舞時張開的鮮艷的舞裙,不僅突出地形容了荷葉又圓又大,而且顯現了荷葉舒展著,擺動著的姿態,仿佛凌風飄舉,翩翩欲舞一般,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葉羅裙一色裁”的畫面,看似平淡無奇,可在先生的筆下,卻可體味到一種不同尋常的修辭韻趣;《綠》里寫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睂懗鐾ぷ恿杩沼w的氣貫長虹之美感。這類比喻可謂是匠心獨運,另辟蹊徑,出神入化。

3.敢于運用常人難以使用的修辭

通感常出現在朱自清的散文中?!逗商猎律防?“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被ㄏ惚緦僖环N“嗅覺”,似與“歌聲”無甚關聯,但作者卻抓住了“清香”的“縷縷”與“高樓上歌聲”的相通之處――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雙重藝術享受?!疤林械脑律⒉痪鶆?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鼻耙痪溆谩懊烀5母杪暶枥L出“清香”飄渺,似有似無的荷之清香,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后一句則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進入詩境一般。

《綠》里,“這里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著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到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綜合運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辭手段,多角度、多側面地從視覺、觸覺等方面形象地表現出梅雨潭水綠的波狀、情致、柔潤、清亮,令人嘆為觀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遠

朱自清散文有著如詩如畫的意境,寫景抒情,景語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無論寫景敘事議論,都須有作家真摯濃厚的情感作靈魂,否則技巧再高明,語言再漂亮,也不過是蠟制美人。先生是個感情豐富且細膩的人,其筆下的事物同樣也充滿感情。

在《綠》一文中,先生在極盡描繪了梅雨潭“醉人的綠”之時,喜愛之情不可抑制,奔騰洶涌著傾瀉于筆端,此時最能體現其感情的人稱是第二人稱“你”,一連用十多個“你”,便把他對綠的深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起到了升華感情的作用,將自己內心細膩而真摯的感情合盤托出,如水晶般純潔通透,似驕陽般溫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作者以縝密細致的筆觸,把“荷塘”和“月光”表現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則完全融會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樣,不著一點痕跡。寫荷塘,既客觀地寫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來到“這一塊天地”時的“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舒暢。寫荷葉,使人聯想起《天鵝湖》里小天鵝們的圓圓的挺挺的裙子,也點染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即時風過荷塘那一瞬間的現象,也沒有逃過作者敏銳的觀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連不能見一些顏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脈脈”含情。這些描寫不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個身心來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來表現美。

對于月光的描寫,作者細膩的描繪和生動新鮮的比喻更引起讀者夢幻似的感覺,與作者當時的不滿黑暗卻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卻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朧的憧憬與追求,形成一種心理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的契合。甚至對形成這種朦朧意象的原因──“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賞,喻之為別有風味的小睡。最后,寫由采蓮聯想到梁元帝的《采蓮曲》和南朝樂府《西洲曲》,并引出對江南水鄉的懷念,這實質仍是寫作者對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頗不寧靜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層懷古之情和鄉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

參考文獻:

篇12

“真”是朱自清散文藝術的核心。朱自清的寫景散文,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

我們以《溫州的蹤跡》中的《綠》為例,說明作者怎樣追求那“逼真”的藝術境界的。全文四個自然段,首尾各一句為一段,點題和照應,做到了首尾圓合,結構緊湊。中間兩段文字是順著第二次到仙巖時觀察梅雨潭的足跡寫的,層次井然,觀察細膩,景物描寫達到了逼真的程度。先聽到聲音,再看到“一帶白而發亮的水”,是梅雨潭。到了梅雨亭上,正對著瀑布,山巖、瀑布、亭臺、草叢、潭水便盡收眼底了。作者寫踞于巖上的梅雨亭,薄陰天氣的巖面與草叢,直沖而下的瀑布,流水撞擊巖上的飛花碎玉,紛紛落下的如白梅、似楊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這都是作者實地靜觀之所得,沒有夸張和雕琢,如同一筆筆的寫生畫,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它是寫實之作。接著,作者寫梅雨潭的綠色,這是全文最生動逼真之處。奇異的綠色招引著游人,“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過了一個石穹門,到了潭邊。望著這一碧潭水,作者展開奇思異想:潭水象一張極大的鋪著的荷葉,想張開兩臂抱住它。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這動人的綠色,“她松松的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著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象涂了‘明油’一般……”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肌膚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北京十剎海拂地的綠楊,不能說不可愛;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不能說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說不明麗;秦淮河的水,不能說不旖旎。但是在作者的眼中,作者的筆下,它們不是太濃,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無法與梅雨潭那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的綠相媲美!至此作者的感情迸發而出,變為直接的呼喊:“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進而再次展開了奇異的聯想:“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弊髡呱踔涟阉胂鬄椤叭缤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真摯柔美到了極點。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一切真情都顯示出“活脫脫”的個性,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朱自清描寫景物形似逼真,一是源于他對事物觀察的細致真切;二是他豐富多彩的語言,善用博喻,從多個角度去比擬景物,使人們似見其景,如睹其物;三是他獨特的構思,他善于采取移步換形之寫法,先有鋪墊,后有集中而突出的描寫,在窮形盡相仍恐不足之后,又加之以比較對比,讓人通過想象去領會,從而達到極其逼真的藝術感受效果。

朱自清在《論逼真與入畫》一文中強調:“真”就是自然,要使景物顯得自然逼真,還要寫得“氣韻生動”,“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話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成功的寫景,在于寫得活,能傳神,如畫一般美。朱自清在創作實踐中,在精雕細刻的同時,在“活”字上下盡功夫。譬如在《荷塘月色》里,他也把那一角荷塘寫活了:那田田的葉子中間,花兒“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還送來了縷縷清香;忽而微風吹過,葉上便呈現一道凝碧的波痕,加上葉下脈脈的流水,于是那荷塘“卻更見風致了”。在作者筆下,花葉含情,流水有意;寫形傳神,臻于化境。

朱自清的散文追求“逼真”的藝術境界。在朱自清的筆下,無論天地、山水、花木,都描繪得逼真自然,寫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從而形成了他寫景散文的率真的特色。

優秀的散文常常兼有詩情與畫意。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在自然逼真中,還追求一種繪畫美。

朱自清是散文領域里的卓越的風景畫家。他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白水》等,都是極美的山水工筆畫。他用語言的丹青點染的風景畫,以比喻豐美、想象超拔取勝。他所創造的畫面自成一格:筆觸細膩,但不是濃妝艷抹;構圖簡潔、但相互間顯出風華,平淡中顯出腴厚;他的筆墨揮灑自如,把自然景色、物體狀貌勾畫得栩栩如生;明凈的色彩,素雅的風致,把讀者引入奇妙的畫境。

譬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作者游南京秦淮河所見景色。水色、天光、日態、燈彩人影、船形、樹姿、琴聲、歌音等都是人們常見而易于忽略的事物,但作者善于把它們錯雜起來作“加倍”的描寫,因此寫得很細膩,精密確切地寫出了當時秦淮河上那種燈月交輝、畫舫縱橫、笙歌徹夜的景象。寫夏夜泛舟游秦淮河,自然離不開水,也離不開寫天上的月、船上的燈。所以作者特別注意對月亮、燈光、河水三者關系的變化,作細針密線的描繪和渲染,逼真地表現出當時當地所獨具、又是作者憑著自己的審美趣味最能領略的美的境界。

你看,這是夜幕方垂、燈火初明時的情景:“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里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边@是著意燈光,描繪燈光在水中的投影。那么水呢?水在天未斷黑時,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不是燈光初明時,“陰陰變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這是著意水態,展現燈明前后水的色澤意態的變幻。作者還通過那水中燈影和燈下水光的描寫,表現了當時化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圖景。因為這時皎月初升,光量不大,所以燈光壓倒了月色,燈火透過玻璃投射至黯淡的水波里,河里便呈現一片“朦朧的煙靄”,構成一種夢幻般的迷離境界,從而引起人們思古之幽情。

但是,船到大中橋外,卻是另一番景象了。這時“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照著“空闊”的江面。因此,秦淮河的水在這里變為“靜靜的,冷冷的綠著”,如“茵陳酒”一般,“在每一只從那一邊過去時,我們能畫出它的輕輕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們的心上;這里是空著,且顯著是靜了”。這是寫水。接著寫燈火:“渺渺的”燈輝與“纏纏的”月色相互交融,此時與前面不同的是,燈光已奪不了月色,因此,在月光的映照下,河面上紛然的燈都“黃而有暈”,“燈愈多,暈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黃的交錯里,秦淮河仿佛籠上了一團光霧?!边@“光霧”便是燈光、月色、水氣雜糅輝映形成的。寫了燈,接著寫月。由于這里比較寬闊,月在中天朗朗照著,所以燈光是渾的,月色卻是清的。那一彎素月,“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那滲著月光的垂楊的柔細的枝條,“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纏著、攙著;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而月兒偶然也從垂柳枝條的交叉處偷偷窺視著我們,“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樣子”,另有幾株不知名的老樹,在月光下,“儼然是精神矍鑠的老人”。這些都是近觀細察,從垂楊老樹完全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給人的印象,作擬人化的描寫,來表現出月色的光感和意態。接著作遠景勾勒:“遠處――快到天際線了,才有兩片白云,亮得現出異彩,像美麗的貝殼一般。那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帶輪廓;是一條隨意畫的不規則的曲線。”這里則通過遠天的白云和遠處黑黑的一帶輪廓在月下的狀態,寫出了另一番月色的光感和色感。

隨著游覽時間的推移,地點的不同,心情的變化,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也不同,使整篇作品就像是許多幅以秦淮河風景為題材連綴成的組畫。開頭以虛景來襯寫實景。作者從想象中明示秦淮河上“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襯染出由槳聲和燈影構成朦朧而迷人的眼前景色。文章緊緊扣住那河上的燈影,汩汩的槳聲、沉沉的河水、清輝的月色、悠揚的笛韻……這一切都與河上的燈影組成一幅幅和諧和多種色調、多種情味的畫面。

朱自清的寫景散文之所以能做到“文中有畫”,有賴于他對事物作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一處勝跡,一幅景色,一個事物形態,他能從不同角度作多方位描繪,有話可說,有畫可做。同時,也有賴于他的藝術處理,他不是停留在對自然景物的機械臨摹,而是發揮了奇妙的想象,運用新穎貼切的比喻和擬人的藝術手法,變靜止為飛動,賦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

注重創造富有詩意的畫面美,可以說是朱自清的一個重要的山水風景審美意識。朱自清山水意識中的核心是發現與挖掘山水景物的自然美。也許山水本身不一定那么美,但在朱自清的游記里,他卻能如高超的攝影師一樣,選擇最佳角度,拍下最美的畫面。

情感是散文藝術的生命。

朱自清很重視感情這個因素在創作中的作用。他的寫景散文情濃似酒、意酣如飴,寫景融情于景,情與景相映成趣。這就是朱自清寫景散文的又一特色――即在描山畫水的同時追求一種“情趣美”。

朱自清描山畫水的散文中,舉世盛稱其美,譽為“美文”,或贊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①。誠然,他的寫景散文最擅長重彩工筆,真所謂“漱滌事物,牢籠百態”,淋漓盡致地再現了“人化的自然”之類的神髓,給人以舒坦的美感享受。尤其可貴的是,這類飽含詩意的美文并無士大夫式徜徉山水的閑情逸致,而往往是“融情入景”,深蘊著個人憂國憂民的寄托。郁達夫論及“五四”以來現代散文的主流色彩時曾言:“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就是……寫了風花雪月,也總要點出人與人的關系或人與社會的關系,以抒懷抱”。是的,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洋溢著他“個人”的情調。

朱自清散文中的風景描寫,處處滲透了他的感情。他無論是寫春花,狀瀑布,記秦淮河歌,染荷塘月,無不融注入自己的情思,他筆下描繪的正是人化了的自然。

在《荷塘月色》里,通過月下荷塘的描繪,把作者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感情,表現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從“我”因“心里頗不寧靜”而獨步塘邊開始,寫到獨自“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再遙想古代采蓮美景,最后獨步回家結束,展示了“我”當時抑郁苦悶的心情,表現了“我”對黑暗現實不滿而又尋求不到出路那種徘徊惆悵的矛盾心理。例如其中寫到月色時說:“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薄斑@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些地方場景的移動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變化,這些都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在《荷塘月色中》,處處有畫意,而時時曲筆寫衷腸,悵惘郁悶之情融化于細膩的景色描寫之中。那月光下的淡淡荷塘景色。那愉快得片刻消遙的淡淡情趣,表現了大革命失敗后,作者既不愿群居,又難于獨處,既不滿于現實,又不能從個人的小天地里突破的徨、苦悶心情。

如果說《荷塘月色》的情趣在于將情景交融在一個“淡”字上,那么《綠》整篇的韻味和基調,正是集中在這個“綠”字上?!熬G”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像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他“驚詫”于梅雨潭的綠,寫出了對巖石作急劇撞擊的充滿著強勁生命力的瀑布的陶醉,那蘊蓄著鮮潤和奇異“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梅雨潭的綠,如同向自己襟懷送進了春天的溫暖,激蕩了他的感情的波濤。這表明囿于一泓死水般生活中的朱自清,他是多么酷愛著綠。綠,是生命力,是美好未來的象征,它撼人的心靈,給人啟示,激起希望,鼓舞奮斗。正因如此,朱自清嫌北京十剎海拂地的綠楊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綠壁太濃,又嫌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水太暗,因為,那些只是古雅的頹喪的或者是矯飾的綠,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朱自清面對梅雨潭的綠感到“驚詫”,流露了他向往嶄新的生命的難以抑制的激情!總之,朱自清寫景抒情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掩飾,不造作,更不賣弄。不管是直抒胸臆還是曲筆流露;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一切的真情都顯示出“活脫脫的”個性。他說寫文章“雖只一言一動之微,卻包蘊著全部的性格,最要緊的包蘊著與眾不同的趣味”。毫不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刻意追求自己的獨特發現,是朱自清寫景散文的又一特色。

馬克思和巴爾扎克都頗賞識法國自然科學家布封那句名言:“風格即是本人?!雹谡\然,文章的風格即是作者的個性、情趣和氣質各方面修養的藝術表現。朱自清散文那飽蘊醇厚情意的清雋簡約的風格是他獨有的,它不同俞平伯的綺麗,也不同于冰心的輕柔,更有別于許地山的空靈。讀朱自清的散文,總覺得和他那溫文爾雅的品性、一絲不茍的德行、沉靜的生活態度是水乳融洽的。

朱自清在他的協警散文中處處融注“自己的聲”,那就是通過縝密的藝術構思,創造自然和諧、詩畫俱美的意境;通過描寫抒情有側重的交融,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些構成了他寫景散文獨樹一幟的創作個性,富于真摯美、繪畫美和情趣美。

注釋:

篇13

小學的時候,我就讀過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的《背影》、《匆匆》、《春》等作品都是我喜歡的。尤其是《荷塘月色》一文更令我愛不釋手,我幾乎背下了文章的每個段落。暑假,當我走進清華大學,再次捧讀先生的這篇抒情散文時,竟感到自己離朱自清老先生那么近,心里也頗不平靜。

那天,我依舊和媽媽來到清華園,坐在池塘邊我拿出朱自清的散文集,輕聲地為媽媽朗讀《荷塘月色》。“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似乎覺得陰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月光下顯得不再令人害怕,作者一邊獨處,一邊欣賞美麗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一陣微風吹過,淡淡的荷花香也令我為之一振,放眼望去池塘中那一大片盛開的荷花,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嫵媚動人。我仿佛又聽到了作者的聲音“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云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作者用光與荷花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我不僅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而且還置身其中,我陶醉了……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郁郁的樹,樹間透著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么也沒有。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朱自清在先訴說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后,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征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郁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篇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現實生活的厭惡和憎恨。他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不被“”所屈服,與“”作斗爭,而我生活在這么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奮發向上。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使人暫時忘記憂愁,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拉進了我和作者的距離。希望以后我再與荷塘相見時,已能真正讀懂作者不寧靜的內心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临夏市| 乌什县| 黔南| 安远县| 涿州市| 新建县| 宣汉县| 南康市| 玛纳斯县| 南宁市| 大港区| 寻乌县| 安塞县| 新丰县| 原平市| 朔州市| 确山县| 黄冈市| 滦平县| 凤城市| 明溪县| 铜川市| 九台市| 来宾市| 庆元县| 奈曼旗| 龙里县| 正镶白旗| 正阳县| 宣汉县| 南木林县| 都昌县| 同江市| 临洮县| 大英县| 同心县| 崇仁县| 英德市| 永顺县|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