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酒駕擔保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設置在實驗林場9隊,11年生香梨樹(2012年為連續實施的第三年),畝44株,樹體生長整齊。土壤肥力均勻,O~60cm土壤中有機質10.9g/kg、全氮0.56g/kg、堿解氮42mg/kg、有效磷11.2mg/kg、速效鉀64mg/kg、總鹽1.62g/kg、PH7.78。
(二)試驗設計
本試驗地近三年目標產量為2500公斤,以生產1噸香梨氮磷鉀素吸收量分別以5.2公斤、2.5公斤和6.6公斤為依據,共設13個處理,每處理10株樹。
氮肥設5個水平:不施氮(NO),N1、N2、N3、N4分別是目標產量下氮素吸收量的100%、200%、250%和300%。
磷肥設4個水平:不施磷(PO),P1、P2、P3分別是目標產量下磷素吸收量的200%、300%、和400%。
鉀肥設4個水平:不施鉀(K0),K1、K2、K3分別是目標產量下磷素吸收量的50%、100%、和200%。
三、結果與分析
(一)各處理施肥水平對樹體營養生長的影響
1、增施有機肥較不施肥處理主莖增長1.35am,增加22.0%,增加新梢生長長度0.56%,增加百葉干重1.4%,葉片干物質率提高了2.2%。
2、增施氮肥可有效提高葉片干重。百葉干重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N4水平的新梢增長最明顯,較不施氮肥增長了17.1%;N2、N4水平的百葉鮮重分別比N0水平增加7.03%和9.52%;N2、N4水平的百葉干重分別比N0水平增加5.19%和1.82%。
3、增施磷肥對主莖周長、新梢長度和葉片鮮重均有明顯作用。P1水平主莖周長增加最大,較P0水平增加1.9cm;P2、P3水平新梢長度分別比PO水平增加14.1%和16.2%,百葉鮮重分別比PO水平增加16.5%、11.5%,百葉干重分別比PO處理增加23.1%和14.3%。
4、施用鉀肥對增加主莖周長、葉片有一定作用,對增加香梨新梢長度無顯著影響。
(二)不同施肥水平對梨樹葉片中氮磷鉀含量的影響
增施氮磷鉀肥可以較大幅度的提高香梨葉片的養分含量。氮提高10%~22.0%、磷提高5.7%~7.5%、鉀提高15.0%。其中:N2、N4水平的葉片含N量分別比NO水平提高9.8%和21.9%;P2、P3水平的葉片含P量分別比PO水平提高5.7%和7.5%;K2、K3水平的葉片含K量分別比KO水平增加2.0%和15.0%。
(三)不同施肥水平對香梨產量的影響
三年試驗結果顯示:施肥對香梨產量具有顯著的影響,增施有機肥可提高產量9.7%。隨著施氮、磷、鉀肥量的增加,產量增產幅度均呈顯先上升后下降趨勢,N1、N2、N 3處理的產量分別比N0處理提高15.4%、15.9和14.3%、P1、P 2、P 3處理的產量分別比P0處理提高16.7%、22.4%和13.0%、K1、K2、K 3處理的產量分別比KO處理增加11.1%、16.1%和13.5%。
(四)不同肥力條件下氮磷鉀比例
應用DPS統計軟件,分別三年的氮、磷、鉀因素與產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
篇2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100例膽囊息肉樣病變患者。納入標準:所有入選患者均經相關檢查確診,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膽囊合并其他疾病者(膽囊結石、膽囊癌等);存在既往上腹部手術史者;妊娠期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齡22~55歲,平均(37.91±4.74)歲;病程6個月~10年。所有患者術前無膽絞痛病史,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肝臟疾病、傳染性疾病等合并癥,肝生化檢驗結果正常,體質指數<28 kg/m2。
1.2 方法
應用飛利浦IU22型、阿洛卡Fa6型及百勝Mylab Twice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對患者進行術前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2.5~5.0 MHz。超聲檢查前所有患者均常規禁食>8 h?;颊呷⊙雠P位,對膽囊進行連續性常規掃描,即對膽囊橫、縱、斜3個切面進行連續掃描。根據實際需要取左側臥位和膝胸臥位掃查膽系,觀察患者膽囊大小、息肉狀態、膽囊壁厚度、膽囊內強回聲大小和數目、肝外膽管通暢情況等,通過多和多方位的掃描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超聲檢查時重點觀察患者膽囊周圍和Calot三角區清晰與否,解剖關系是否存在變異等。檢查過程中,詳細記錄各項數據和參數,后期對患者膽囊息肉數量、大小、位置、膽囊壁厚度、病變情況等進行分析,進而對手術難度進行預測。根據預測結果將100例患者分為手術困難組(21例)和非手術困難組(79例)。手術困難組表現為膽囊有明顯萎縮或增大現象,且增大范圍>10 cm×4 cm,患者肝膽分界模糊,膽囊壁厚度>0.5 cm,膽總管直徑>0.7 cm,或患者有胰腺炎病史。非手術困難組表現為膽囊大小、形態正常或接近正常,且肝膽分界輪廓清晰,膽囊壁厚度≤0.5 cm,膽總管直徑≤0.7 cm,患者膽汁透聲性良好,且患者無胰腺炎病史。手術應用腹腔鏡手術系統,按電子腹腔鏡微創保膽術標準術式進行,結合超聲檢查結果,針對手術困難組給予手術改進措施。分析患者中轉開腹率情況、預后情況,分析彩超評估手術難易程度的價值。
1.3 觀察指標
(1)記錄中轉開腹例數,計算中轉開腹率。(2)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前彩超檢查100例患者手術難度預測符合率
術前彩超檢查預測為手術困難的患者為21例,21例均與手術中診斷一致,但漏診2例,手術難度預測符合率為98.0%(98/100)。
2.2 術中轉開腹及預后情況
手術困難組中轉開腹1例(4.76%),非手術困難組中轉開腹0例,兩組中轉開腹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00例患者手術時間為(62.05±9.30)min,術中失血量為(74.60±13.40)ml,術后住院時間為(5.20±1.35)d。所有患者術后均無嚴重并發癥,均痊愈出院。
3 討論
膽囊是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在食物營養吸收與消化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伴隨人們生活及行為方式的轉變,膽囊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臨床研究表明,不吃早餐、不健康飲食、飲食不衛生、經常飲酒、壓力過大等是導致膽囊息肉發生的主要因素[4-5]。膽囊息肉一旦發生后嚴重影響機體的消化功能,并可能導致膽囊癌的發生,應及早實施外科手術治療[6]。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微創保膽術是近年來興起并廣泛應用的一種術式,是借助腹腔鏡等設備在直視下進行膽囊息肉切除治療,具有病灶切凈率高、術中出血少、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風險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7-8]。對于有強烈保膽意愿、年齡小于50歲且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均可采用微創保膽術治療,幫助患者有效保留膽囊的正常結構和功能,減少對消化系統的損傷和影響[9-10]。盡管微創保膽術是現階段治療膽囊息肉的理想術式,但仍存在一定的中轉開腹率和手術并發癥情況[11]。如患者膽囊壁水腫增厚、膽囊周圍組織粘連,會增強息肉切除的難度,故應該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選擇性的進行手術,術前準確預測手術難易程度,鑒別手術困難患者,可以有效避免發生中轉開腹或嚴重手術并發癥[12]。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biotic effects of SMZ/TMP combined with TIPC/CA, CPZ/SB respectively against 30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Methods The protocol was designed by checkerboard method and the MIC of two groups antibiotics against 30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was determined by dilution method and the FIC index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MIC results. Results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MICs of combinatio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3 drugs tested alone. The range of the FIC index was mainly between 0~1. Conclusion The FIC index indicated that synergism and additivity of SMZ/TMP combined with TIPC/CA, CPZ/SB respectively against 30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KEY WORDS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Compound sulfamothoxazole; Ticarcillin/clavulanic acid; Cefoperazone/sulbactam; FIC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需氧、非發酵的革蘭陰性桿菌,該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為主要的條件致病菌和院內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多發生于老年人且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和進行侵入性治療患者的呼吸道標本中。此菌對常用的抗生素有較高的耐藥性,且對亞胺培南天然耐藥,臨床治療非常困難,病死率較高。復方磺胺甲口惡唑、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雖然相對好些,但其耐藥性仍在20%以上[1],這三種藥物臨床上單獨使用時療效不理想,而采用聯合用藥可提高療效。本文擬探討復方磺胺甲口惡唑分別與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哌酮/舒巴坦聯合應用的體外抗菌活性,為臨床聯合用藥,減少耐藥菌株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30株嗜麥芽寡養單胞菌來源于臨床標本,其中痰28株,膽汁引流物2株,經VITEK重新鑒定確認。質控菌為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2 培養基
水解酪蛋白(MH)液體培養基(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1.3 抗菌藥物
復方磺胺甲口惡唑[甲氧芐啶∶磺胺甲基異口惡唑(1∶19)](天津金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配制),替卡西林/克拉維酸,中美史克公司(批號166746,純度94%,含替卡西林3g,克拉維酸0.2g),頭孢哌酮/舒巴坦,Pfizer制藥有限公司(批號55839229,純度93%,頭孢哌酮/舒巴坦為2∶1)。
1.4 儀器
比濁儀(法國BioMerieux公司產品);連續微量加樣器和八道微量加樣器均為美國Eppendorf公司產品);96孔平板(天津金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2 方法和結果
2.1 菌懸液配制
從已分純并過夜新鮮培養的細菌平板上挑取4~5個菌落,接種于MH肉湯中增菌6h,菌液用3ml肉湯以比濁儀校正濁度至1.5×108CFU/ml,再以MH肉湯稀釋至1.5×105CFU/ml。
2.2 抗菌藥物儲備液配制
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哌酮/舒巴坦用pH6.0的PBS緩沖液配成最終濃度為1920μg/ml的抗生素儲備液。
2.3 方法
用微量肉湯稀釋法測3種抗生素對30株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判斷標準按美國CLSI/NCCLS(2005年)標準。微量液體平板棋盤法:每種藥物最高濃度為其MIC的2倍,倍比稀釋到其MIC的1/16,分別沿無菌微孔板橫軸、縱軸加不同濃度的兩種藥物的MH肉湯50μl,再將1.5×105CFU/ml菌液100μl加入孔中,37℃過夜培養,觀察結果,記錄單獨應用2藥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甲藥單用和MIC乙藥單用,并選擇最佳組合效應時兩藥聯合應用時各自的MIC甲藥聯用和MIC乙藥聯用,以計算FIC指數。
2.4 FIC指數計算與判讀標準
FIC指數=MIC甲藥聯合MIC甲藥單用+MIC乙藥聯合MIC乙藥單用
FIC指數≤0.5為協同作用,>0.5~1為相加作用,>1~2為無關作用,>2拮抗作用。
3 結果
3.1 MIC值
復方磺胺甲口惡唑與替卡西林/克拉維酸或頭孢哌酮/舒巴坦單用與聯合應用對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的MIC結果見Tab.1。從Tab.1可見,SMZ/TMP分別與TIPC/CA或CPZ/SB聯用后,MIC均顯著低于單獨應用,表明抑菌作用增強。
3.2 藥物濃度累積抑菌率
復方磺胺甲口惡唑與替卡西林/克拉維酸或頭孢哌酮/舒巴坦單用與聯合應用濃度累積抑菌百分率曲線見Fig.1及Fig.2。
3.3 FIC
復方磺胺甲口惡唑與替卡西林/克拉維酸或頭孢哌酮/舒巴坦聯合應用的FIC指數分布見Tab.2。復方磺胺甲口惡唑與替卡西林/克拉維酸聯合應用,FIC范圍主要在0~1以協同和相加為主;與頭孢哌酮/舒巴坦聯合應用,FIC范圍主要在0.5~1以相加為主。
4 討論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是全球關注的8種多重耐藥菌株之一。由于其外膜通透性低,可誘導型β內酰胺酶L1、L2的存在、主動外排系統及變異迅速等多種耐藥機制,對多數抗生素天然耐藥,治療相當困難。復方磺胺甲口惡唑對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的敏感性較高,但該藥為抑菌劑,單用易產生耐藥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其耐藥性有明顯增加趨勢[2],并與Ⅰ型整合子的存在有關[3]。成,已廣泛應用?;前吩鲂┛膳c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相互作用,而磺胺甲口惡唑則與二氫喋啶氨苯甲酸(dihydropteroate)合成酶(DHPS)相互作用,使細菌DNA合成受阻,抑制細菌的生長。1972年首先報告了革蘭陰性細菌中由質粒介導的Tmpr耐藥性。這是對磺胺增效劑不再敏感的DHFR所引起的。此種新的DHFR與染色體DHFR無關,其來源和多數革蘭陰性菌中獲得性DHFR的來源均不清楚。目前在革蘭陰性兼性厭氧桿菌中已發現了16種不同型別的耐藥性DHFR。其中許多與轉座子或DNA序列組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