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關節鏡手術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關節鏡手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關節鏡手術

篇1

關節鏡手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它具有安全性好、皮膚損傷小、不損傷半月板和交叉韌帶、康復快和術后痛苦少等優點,已成為目前治療膝關節疾病的主要方法。本院2009年3~10月成功運用關節鏡完成膝關節手術1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將手術配合及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38~62歲,其中半月板損傷4例,膝關節滑膜炎4例,膝關節檢查術2例。

2 術前準備

膝關節病患者病程長,工作、學習、日常生活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再者關節鏡是一項新技術,患者對手術存在懷疑、恐懼心理,巡回護士應于手術前1 d到病房訪視患者,認真查閱病歷,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有無過敏史,病毒譜和各種化驗單結果有無異常,重點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向患者介紹關節鏡手術的優點,術中需注意的有關事項,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進行手術。

3 儀器用物準備

術前1 d檢查儀器是否處于功能狀態,將監視器、攝像機、冷光源、電動刨削打磨器推置于手術間的適當位置,通常將關節鏡儀器放于患肢對側,電動刨削打磨器的腳踏放于術者同側,并檢查其性能,確保功能狀態良好。常規器械加膝關節鏡器械1套,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法,關節鏡、光導纖維、電動刨削打磨器用低溫等離子消好毒備用。腦科專用手術粘貼巾(45 cm×45 cm)3塊,電動氣壓止血帶,氣囊止血帶,繃帶,自粘彈力繃帶1~2卷,0.9%氯化鈉溶液(3 000 ml)2~3袋,無菌鏡套1個。

4 術中配合

4.1 術前準備

洗手護士帶齊病歷、X片、CT片、術中用藥等,將患者安全接至手術室,巡回護士仔細核對患者及手術部位,建立1條有效的靜脈通路,保證術中液體通暢,協助麻醉醫師,一般采用硬脊膜外連續阻滯,完畢,采取平臥位,在患側大腿根部綁上電動氣囊止血帶,纏繞松緊適宜以1指為宜,平整無皺折,捆扎時間為1 h,一般不超過1.5 h,如再次需要捆扎2次間隔時間為5~10 min。患側置一截石位腿架,患肢屈膝90°置于腿架上,便于術者變換關節位置,做各個方位的檢查和治療。

4.2 消毒準備

按下肢手術常規消毒鋪巾,將腦科專用手術粘貼巾貼于手術野,及膝關節下的無菌單上,以保持手術臺面干燥。正確連接儀器設備:在患者健側放置關節鏡系統,連接線用保護套隔離,連接好攝像頭、光源、手柄連接線,將光源調至合適的亮度,將TPS操作平臺調為“往轉復”,速度一般為1 500~3 000 r/min,將刨削器腳控板置于術者易踩位置。在患側放置壓力沖洗泵,懸掛沖洗液,連接沖洗管,將引流管置于患側的桶內好,接好吸引器。

4.3 肢體固定

將患肢抬高45°,持續1~2 min,用驅血帶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直到大腿根部,驅血完畢以后,給氣囊止血帶充氣,并記錄纏繞時間。

4.4 手術流程

用11號刀片在膝前內下、前外下切開皮膚,用trcar穿刺,置入關節鏡鏡頭及操作器械,用滅菌0.9%NaCl溶液膨脹關節腔[1],開始手術。此時關掉手術無影燈,必要時拉上窗簾,保證電視屏幕清晰。在進行常規鏡內檢查及手術操作時,洗手護士認真、主動配合手術,并注意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器械。巡回護士術中注意觀察沖洗液,防止空氣進入影響視野。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處理。術畢,保留標本送檢,整理用物,協助術者進行加壓包扎,放松止血帶。攜帶好患者的隨身物品,由巡回護士、麻醉醫師、手術醫師共同將患者送回病房。

4.5 注意無菌

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骨科手術為無菌手術,巡回護士應督促所有參加手術的醫護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2]。術前必須準備好相關的器械,器械的消毒也非常重要,如果消毒不當將會造成設備的毀損。滅菌不徹底,將會導致關節內感染。因此對關節鏡及專用器械的消毒方法要十分清楚。器械的傳遞及無菌單的鋪法都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這是避免術后出現感染并發癥的重要環節。

5 器械設備保養

關節鏡器械屬貴重精密器械,需專人保管、專人使用、定位放置,將所有的定購資料嚴格建檔保存,建立使用登記本,記錄使用時間、使用人員、儀器運轉及維修情況,為了提高儀器的使用率、完好率,降低故障率[3],操作者要熟練掌握有關儀器的性能和用法,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房間要有安全的地線裝置并有專用線路,防止電源和高頻干擾,每次用完以后,徹底清洗,并接吸引器吸凈各種管道內水分,在查對無誤確保性能良好的情況下擦干、上油并放入專用盒內備用[4]。儀器使用和非使用期間都應保持銳利,防潮、防濕、防塵、防銹、防腐蝕、防曝曬、防易燃易爆物品,各種鏡面包括攝像鏡頭,禁用任何粗糙東西清洗,以免破壞鏡面。同時用試鏡紙清潔,關節鏡鏡頭使用期間不能用力過猛,以防鏡桿扭曲錯位[5]。

6 術后訪視

術后1~2 d由巡回護士到病房探視患者,態度熱情,誠懇,了解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請患者及家屬對手術室工作提出寶貴意見。重申關節鏡手術的優點,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劉玉杰,王巖,王立德.實用關節鏡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415-417.

[2]劉萍,楊海虹.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配合[J].天津護理,2005,26(6):658.

[3]朱淑容,胡素芬.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19例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1):146-147.

篇2

1.1 一般資料:本組82例,男38例,女44例;年齡32~70歲,平均58歲;半月板損傷部分切除術31例,游離體取出術15例,滑膜炎切除術12例,骨性關節炎關節清理術31例。

1.2 手術方法:腰麻,股中上段扎氣囊止血帶,仰臥位,消毒、鋪巾,連接顯像系統、刨削系統、等離子刀系統、灌注引流系統,尖刀于髕韌帶旁切口,插入關節鏡,進行關節內檢查及手術,手術結束縫合切口1~2針,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根據情況可放或不放引流管,厚棉墊加壓包扎,松止血帶,平穩后出室。

1.3 結果:本組患者術后癥狀均有明顯改善,發生關節積血2例,沖洗液外滲3例,經治療腫脹消失,未發生感染、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2 手術配合

2.1 器械準備:在上次手術結束后,應將關節鏡及其器材清洗干凈,仔細擦拭,等離子刀頭應仔細用針頭清理殘留組織,插口部分應防止用水沖洗,光導纖維應盤成圓圈狀,內徑應大于10 cm,防止折硬彎而損傷,鏡頭等易損部位應重點保護。鏡頭、光導纖維、連接線應使用熏蒸消毒12小時,最少應超過3小時,其余器械可使用高壓蒸氣滅菌。在病人入室前,應將顯像系統安裝好,并作相應測試,防止手術開始后不顯像或其他系統不能正常工作而影響手術。消毒前應將相互對應的接頭及接口用膠布標號并粘緊,以防插錯損壞儀器,插入或拔出接頭時應對準標志點,禁忌旋轉。消毒、鋪巾后,按手術所需器械先后有順序地將器械及連接線擺放于手術臺上,并妥善固定,正確連接各個系統。關節鏡應有專人管理,登記造冊,每次使用后要有器材使用狀況記錄以及保養記錄。

2.2 病人:膝關節鏡一般均采用仰臥位,患膝擺放位置可根據每個手術醫師的喜好,患肢屈曲于床邊下垂時應在股部床旁安放固定架,以防病人跌下手術床,手術巾可應用一次性防水手術巾或在布巾下鋪一層消毒防水布,足部消毒后用消毒防水套包扎,以防滲水滲透巾單,導致污染。

2.3 止血帶應用:止血帶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膝關節鏡手術的順利進行。術前應檢查止血帶充氣后的密閉性,消毒前應將止血帶墊布后扎于股中上段,外用繃帶捆綁,防止充氣后松脫,常規準備消毒驅血帶,手術開始前驅血后止血帶充氣,壓力,并記錄時間。

2.4 術中配合:上臺護士應詳細了解各種器械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關節鏡手術的操作流程,以更好地配合醫師手術;巡回護士應熟練掌握各個系統的連接及調試,簡單故障的處理,及時更換灌洗液,以防空氣進入關節腔影響觀察;止血帶如效果不理想,可于沖洗液中按1∶100萬加入腎上腺素以止血。手術結束時應仔細清點器械,并注意觀察手術器械的完整性,以防器械損壞殘留于關節內,術后應仔細清洗及保養器械,膝關節用厚棉墊加壓包扎后松止血帶,引流管應妥善固定。

2.5 術后護理:護送病人過程中應保護好引流管,并向病房護士交代清楚,以防搬送中拉脫。術后隨訪中應正確指導病人活動,根據手術情況,第一天作肌肉收縮活動,無引流管及關節無積血的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作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根據病情活動膝關節。

篇3

本組患者2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在52歲,病程3-8年,均為關節炎病人,其中5例有外傷史,其中有40%在當地診所進行過封閉注射,用藥不詳。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僵硬。

2 術前準確

2.1 病人的準備

除常規的術前準備外,術前一日洗手護士要深入病房閱讀病歷,了解病情,并向患者介紹入手術室后和手術室醫護人員的配合問題,如:靜脈留置針、麻醉方式,手術等的注意事項,以及此類手術的優點,預后及手術人員的安排等。

2.2 用物的準備

2.2.1 常規滅菌器械包,包括一部分鏡檢器械,如穿刺錐、探鉤、顯微組織剪等。

2.2.2 內窺鏡剖削刀和各種連接線,如:攝像、冷光源、刨削器、灌注管道,這些都在術前一日晚放熏箱消毒10小時以上。

2.2.3 備滅菌后的墊。

2.3 手術間的準備

手術間為層流凈化手術間,溫度應保持在22℃-25℃,濕度50-60%,盡量減少室內人員流動。鏡檢儀器應放在一個合適的手術間,減少搬動。術前仔細檢查電視攝像系統是否完好,確保電源、吸引裝置、驅血裝置正常運行。

2.4 工作人員的準備

術前應熟練掌握膝關節鏡檢的理論知識,熟悉手術步驟及手術器械。

3 術中配合

3.1 洗手護士的配合 常規消毒皮膚、鋪無菌巾,將消毒好的器械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擦干。將器械裝好按使用順序放于無菌臺上,將各種線路理順固定好,并將另一端遞于巡回護士。

3.2 巡回護士的配合 病人入手術室后,巡回護士再次核對病人無誤后在其左上肢橈V穿刺留置針,協助醫生行硬脊膜外阻滯麻醉,麻醉成功后,經麻醉師同意,協助病人取仰臥位,放驅血帶,在患肢大腿上1/3處用石膏襯墊纏繞4層,使其寬度略寬于袖帶,再將袖帶纏與石膏襯墊上[1]纏繞松緊以一指為宜,平整無皺折[2],并調好壓力及時間待用,時間為1h,一般不超過1.5h。下肢壓力通常為60KPA.手術開始時將洗手護士遞下線各種連線接好,打開電源開關,無誤后再連接吸引器,備兩個吸引器。

4 手術方法

4.1 切口的選擇有前外側進路,前內側進路,后內側進路、臏外上進路。選2-3個標準進路基本能滿足一般膝關節鏡檢與手術的需要。

4.2 在皮膚消毒前用記號筆畫出關節、軟組織和骨性標志及正確的進路口位置。常規關節腔穿刺,選擇前外側進路作為插鏡口,屈膝30°左右,用11號尖刀片切0.5cm小口,切透皮膚和皮下組織。將穿刺錐對準并刺入髁間窩,要求與脛骨平臺平行,與膝關節矢狀面成45°夾角。將膝關節慢慢伸直,當有突破感時即已進入臏骨,更換鈍性穿刺錐,穿刺進入關節腔。退出穿刺錐芯,插入關節鏡及進水管,觀察關節腔內病變情況。

4.3 在關節鏡直視下,根據手術需要,進行其他穿刺孔的穿刺,進行器械操作。

5 術后處理

5.1 手術完畢,洗手護士應卸下關節鏡體洗凈,擦干,鏡頭可用肥皂水做防霧處理或使用防霧劑,也可用牙膏清潔鏡面。使用時一定要保護好鏡面,不能有劃痕和損傷。

5.2 用后的器械用適量霉浸泡5-10分鐘后,再用軟毛刷分別刷洗,擦凈吹干上油,由專人負責。

6 注意事項,特別是無菌技術

6.1 嚴格鏡檢物品的消毒,能高壓的要盡量高壓消毒,不能高壓的物品,要環氧乙烷熏蒸或用戊二醛浸泡。

6.2 膝關節鏡手術,全肢體消毒,以免包腳部位的敷料被沖洗液浸濕而污染手術野。

6.3 防濕 關節鏡手術是水中手術,一般1次中等手術應施用10000ml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所以防濕很重要。一是肢體下墊油布中單;二是使用接水袋;三是保證進水管、出水管正確的連接和有一定吸力的中心吸引。

7 討論

通過22例手術熟練的配合,結果手術順利,效果滿意,手術時間平均約1個小時,術中出血少,創傷小,術后約三天均可以出院,無并發癥,節省了醫療費用,延長了儀器的使用壽命。隨著各類新技術水平的提高,作為手術室護士應不斷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及操作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篇4

1 臨床資料

我院從2008年10月至今共完成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77歲,其中半月板手術22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12例,退行性骨關節炎手術3例,膝化膿性關節炎手術2例,膝關節游離體摘除術1例,膝前交叉韌帶松弛緊縮術3例,膝關節腔清理術3例,術后無一例并發癥及傷口感染。現將術中配合體會總結如下。

2 術前準備

2.1 手術間準備:關節鏡手術無菌要求嚴格,手術使用的室間要定期作空氣細菌培養,在指標達到規定標準的情況下方可進行手術。術前一晚用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按1∶2比例氧化,進行房間密閉薰蒸12h,術晨用空氣消毒機消毒1h,定。術前0.5h用1:500含氯消毒液擦無影燈及物品表面,房間進行濕式打掃。術中用靜電空氣凈化機持續空氣凈化。室溫調至22~25℃,相對濕度保持為50%~60%,房間掛上質地薄、顏色淺的窗簾,防止室內光線太亮,影響熒光屏顯像清晰度,房間的大小以50m2左右為宜[1]。減少室內人員,同時盡量減少工作人員的流動。

2.2 物品準備: 包括骨科常用器械、關節鏡手術專用器械、另備容量為3000ml生理鹽水6袋以沖洗用。

2.3 病人準備:做好術前訪視,讓病人了解麻醉方法及手術方式,減輕患心理負擔,增加安全感,使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更好地密切配合手術,能夠得到最佳療效。

3 手術配合

3.1 巡回護士配合: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巡回護士建立靜脈通道,協助麻醉師麻醉,并擺好手術,病人平臥位,待麻醉平面試完以后,雙上肢外展,患側大腿根部上充氣止血帶,上止血帶應注意:用石膏襯墊在大腿上1/3處纏繞4層,使其寬度略寬于袖帶,再將袖帶纏于石膏襯墊上[2],纏繞松緊以一指為宜,平整無皺折[3],并調好壓力及時間待用,時間為1h,一般不超過1.5h。下肢壓力通常為60kPa。準備灌洗液 保持適宜壓力,液面距手術部位約為1m左右[4]。止血帶的氣囊纏繞松緊適宜,平整無皺折,驅血以前,先將腿抬高45°1-2min,然后用驅血帶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直到大腿根部,然后緩慢打氣,壓力以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消失為準。同時記錄應用時間,若超過1h需松止血帶10min方可再上,松止血帶時要緩慢放氣,同時輕輕按摸止血帶部位,使腿部充分休息。上止血帶期間病人容易煩躁,應注意觀察病情。大腿固定器安放在靠近止血帶的部位,腳下放一腳蹬,使患肢屈膝90°。這種便于術者變換關節位置,做各個方位的檢查和治療。

協助洗手護士將電動刨刀手柄、一次性吸引器連接管及其腳踏開關、攝像頭、光導纖維分別與各自主機相連,接通電源打開開關,檢測儀器是否運轉正常[5]。將2套電視監視系統分別放置在病人頭部兩側,電視屏幕面對術者及助手,術者腳下墊一腳蹬,刨削機腳踏放于其上,盛放引流液的水桶和掛沖洗瓶的輸液架放在術者的對側。術中注意觀察沖洗液,防止空氣進入影響視野。遵照醫囑做好錄像工作,密切注意各種變化,迅速解決所遇到的各問題。 轉貼于

3.2 洗手護士配合:洗手護士在醫生開始手術前15分鐘檢查器械是否備齊,和巡回護士清點器械數量,按下肢手術常規消毒鋪巾。關節鏡手術過程中要持續沖洗關節腔,為了防止手術野潮濕保持無菌,我們采取以下幾個方法:(1)病人下肢消毒完畢,先鋪消毒好的塑料布1塊,再鋪布類敷料。(2)在大腿根部用外科手術薄膜連同洞巾一起環型貼緊,輕輕撫平。(3)在膝關節處鋪1塊兩側接有塑料引流袋的手術薄膜,并將引流液體的塑料袋放在臺下裝有過濾網裝置的水桶內。經過這樣處理,保證了手術野的干燥和無菌,同時防止殘存在皮膚毛孔內的細菌污染傷口及器械。用10cm×200cm的消毒塑料帶將攝像鏡頭裝入,連接好各種線路,根據手術需要遞上所需用的器械,解決術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待巡回護士打開冷光源,調節好電視屏幕后,術者從膝前內上入口插入進入管,膝前內下、前外下入口進入關節鏡及操作器械,在進行常規鏡內檢查及手術操作時,器械護士要認真、主動配合手術,并注意動作輕柔。術后在松止血帶之前,用消毒棉墊在大腿下1/3至小腿上1/3做加壓包扎,必要時放置引流管。術中取下的標本及過濾的標本交給術者妥善處理[6]。

3.3 注意事項 關節鏡器械屬貴重精密器械,需專人保管、專人使用、定位放置,將所有的定購資料嚴格建檔保存,建立使用登記本,記錄使用時間、使用人員、儀器運轉及維修情況,為了提高儀器的使用率、完好率,降低故障率,操作者要熟練掌握有關儀器的性能和用法,嚴格按操作規程執行。每次用完以后,徹底清洗,并接吸引器吸凈各種管道內水分,在查對無誤確保性能良好的情況下擦干上油放入專用盒內備用。儀器使用和非使用期間都應保持銳利,防潮、防濕、防塵、防銹、防腐蝕、防曝曬、防易燃易爆物品,特別提出的是光導纖維盤繞直徑不能≤5cm,更不能成角打折。各種鏡面包括攝像鏡頭,光導纖維兩端鏡面,30°關節鏡鏡頭,用后用棉球蘸肥皂水輕輕擦洗,禁用有任何摩擦的東西清洗,以免破壞鏡面。同時用試鏡紙保持清潔,關節鏡鏡頭使用中間不能用力過猛,以防鏡桿扭曲錯位。WOLF冷光源啟用期間必須打開風扇,否則會將機器燒壞。

4 結果

經過熟練的術中配合、正確的術后護理及適當的康復訓練后,46例患者全部達到預期效果并康復出院。

5 結論

5.1 我院近年廣泛開展關節鏡手術,器械護士應熟悉手術步驟,掌握器械性能及使用,熟悉相關解剖結構,提前備好所需器械及用物,要將每件器械以最佳使用狀態遞給術者,準確有效地配合手術縮短手術時間。巡回護士應熟悉掌握各種儀器使用和性能狀況,密切觀察術中情況。手術后器械認真清洗,特別是每個關節及腔內,吹干,上油后放入專柜內備用,防止與任何金屬器械碰撞,并記錄使用情況,專人保管及維護。

5.2 通過術中熟練的配合,結果手術順利,效果滿意,手術時間平均約1個小時,術中出血少,創傷小,術后約4-6天均可以出院,無并發癥發生,節省了醫療費用,延長了儀器的使用壽命。

參 考 文 獻

[1]代偉,鄧姝,郭林等,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護理配合[J].重慶醫學,2006,35(13):1183-1185.

[2]曾華云, 陳陽霞. 醫用石膏襯墊在氣壓止血帶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2):78-78.

[3]楊旭耀,劉占芬,白潔.膝關節鏡的手術配合[J].中國局解手術學雜志,2002,11(4):396-397.

篇5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method, curative effect and indications of applying arthroscopy to treat hip disease, and investigate the valuation of arthroscopy on hip disease. [Method]Totally 103 patients (129 hips)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y by corresponsive modus operandi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hogenetic conditions from Oct.2001 to Jan. 2007. Among the total cases, 50 hips were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8 hips were traumatic hip arthritis; 34 hips were hip osteoarthritis; 9 hips were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12 hips were hip arthriti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6 hips were chronic synovitis; 6 hips were acetabular labrum injury; 2 hips were hip joint corpus liberum; 2 hips were coxarthropathy with indefinite reas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athological changes, clearing synovium, biting off or gouging cataplasis cartilage, trimming asperous articular surface and sclerotin surface, stripping hyperplastic osteophyma, drilling under the cartilage to decompress, biting off and gouging injury glenoid labrum, dislodging corpus liberum, lavaging articular cavity with physiological saline and other therapeutic tools were applied.[Result]An average follow-up of 22 months(6 months to 5 years) showed improvements on pain 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Harris Hip Scor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ostoperative score was 85±3.4 com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score 49±4.3(t=4.18,P

Key words:hip arthroscopy; hip disease; clinical research

關節鏡在膝關節疾病已獲得廣泛的運用,其技術成熟,療效肯定;但其在髖關節疾病中的運用由于各種原因未得到廣泛推廣。為此,作者自2001年10月開展了關節鏡治療髖關節疾病中的探索[1],至2007年1月,已治療病人103例,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共103例, 129髖。其中,男 59例,女44例;年齡19~58歲,平均38.5歲。病程1~10年不等。其中股骨頭壞死29例50髖,創傷性髖關節炎8例8髖,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包括原發性和發育性)31例34髖,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9例9髖,強直性髖關節炎12例12髖,慢性滑膜炎4例6髖,髖關節盂唇損傷6例6髖,髖關節游離體2例2髖,不明原因髖痛2例2髖。

2 手術方法

手術入路:患者仰臥位于牽引床,下肢外展20°,牽引力根據不同體質和關節間隙的寬、窄而定,一般使關節間隙增加到10~15 mm即可滿足手術操作。取髖關節前側、前外側入路,前側入路為髂前上棘垂線與恥骨聯合水平線之交點,前外側入路為前側入路向外2~3 cm處。

慢性滑膜炎及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滑膜大量增生,并出現結節樣改變,軟骨的退變,骨質裸露(圖1)。鏡下主要清理滑膜,清除結節,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圖2)。

強直性髖關節炎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軟骨剝脫,裸露骨質粗糙,滑膜中度增生。鏡下主要清理滑膜,修整不平的骨質面,電凝燒灼滲血點。同時麻醉下進行關節閉合松解。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鏡下所見及處理:在關節鏡下主要見到股骨頭部和髖臼部關節軟骨退變,軟骨脫落,骨質裸露,伴有不規則增生的骨贅形成,關節面不平整(圖3)。鏡下主要采取咬除或刨削退變的軟骨,修整不平的關節面,清除增生的骨贅,軟骨下鉆孔(圖4)。圖1滑膜炎

圖2滑膜炎清理后

圖3磨除骨贅

圖4骨贅已磨除

髖關節盂唇損傷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盂唇從體部撕裂,嚴重者附著點游離。鏡下將損傷盂唇咬除并修整。

髖關節游離體鏡下所見及處理:鏡下見游動的游離體,關節表面軟骨也可見退變,滑膜輕度增生。鏡下主要取出游離體,并清理增生的滑膜。

股骨頭壞死鏡下所見及處理:首先鏡下檢查髖關節,鏡下見Ⅰ期股骨頭壞死滑膜絨毛肥大、血管翳增生,軟骨退變不明顯;Ⅱ-Ⅲ期則見軟骨下骨折,軟骨碎裂、剝脫,并形成游離體,髖臼及股骨頭骨質裸露等病理改變。鏡下治療主要包括刨削增生的滑膜組織和血管翳,修整凹凸不平的關節面,咬除或刨削剝脫松動的軟骨,摘除游離體,清除部分骨壞死組織及影響關節活動的骨贅,然后鉆孔減壓,生理鹽水灌洗關節腔。

術后關節腔常規注射玻璃酸鈉。

3 結果

隨訪6個月~5年,平均1年10個月,術后Harris評分(85±3.4)分,與術前(49±4.3)分相比顯著提高(t=4.18,P

表1 髖關節疼痛緩解程度(髖)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股骨頭壞死08182452.0骨性關節炎012161466.7滑膜炎類病變488774.0髖關節游離體2000100盂唇損傷230183.3不明原因2000100表2 髖關節活動功能改善程度(髖)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股骨頭壞死1115131178.0骨性關節炎013161369.0滑膜炎類病變2174485.1髖關節游離體2000100盂唇損傷2400100不明原因2000100

從以上結果看出:對于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如關節游離體,其疼痛能夠完全緩解;而對于盂唇損傷和滑膜類病變(包括強直性髖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也有很好的緩解疼痛作用;對于股骨頭壞死和骨性關節炎,約有一半的患者疼痛得到緩解。在活動功能改善方面,則更加體現出良好的效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滑膜類病變(包括強直性髖關節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和慢性滑膜炎)由于術前功能受限明顯,治療后其活動度明顯得到改善。

4 討論

關節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已是骨科最普遍施行的手術之一,不論膝還是其他小關節都有許多不同的運用。但由于髖關節結構的限制,髖關節鏡手術卻比較不普遍。上個世紀三十年代,Burman首次報道在尸體上進行關節鏡檢查,通過器械建立關節的直接影像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但限于當時各種限制,手術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到了七八十年代,髖關節鏡有了進一步發展。近年來,由于對關節鏡下解剖的不斷熟悉,以及手術器械的改進,其運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無論是其操作的方法、技巧,還是臨床適應證,均有較多的報道[2、3],并被認為將具有令人鼓舞的廣闊臨床運用前景。

正確的手術入路和有效安全的牽引是完成髖關節鏡手術的關鍵。由于髖關節周圍的解剖結構比較復雜,位置深在,重要的神經血管較多,手術入路較為困難。關于髖關節鏡的入路選擇,許多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曾提出多種不同下的多種入路選擇,而且同樣的前側或外側也有不同的體表定位[4、5]。根據作者的經驗,鏡下操作必需兩個入路相鄰,前入路體表定位是髂前上棘垂線與恥骨聯合水平線之交點,前外側入路體表定位為前側入路向外2~3 cm處。

髖周肌肉及組織豐厚,關節囊較緊,關節間隙狹窄,因此,有效和安全的牽引是手術的重要步驟。作者的經驗是仰臥位有利于牽引,患肢牽引力因人而異。一般來說,關節間隙增加至8 mm時,可行關節鏡檢,而要進行鏡下治療,則必需使關節間隙增加至10 mm以上。因為過量牽引是引起并發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術中要注意采用間斷性牽引,并經常檢查大腿和膝關節的緊張度。

根據髖關節鏡在鏡下所能操作的內容以及治療效果,結合文獻[5、6],將髖關節鏡的治療范圍分為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絕對適應證主要包括滑膜類病變、關節軟骨類病變、游離體取出以及化膿性關節炎的病灶清除等。這些疾病在關節鏡下,通過清理增生的滑膜、修整退變的關節軟骨、消除引起疼痛的炎癥介質,可大大改善癥狀,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相對適應證主要包括股骨頭壞死、發育性髖關節炎等,這些疾病通過關節鏡下清理、微鉆孔減壓等治療,也能夠使癥狀減輕,Harris評分明顯提高,其近期效果也比較明顯,如果配合其他方法使用,則不但可以緩解病情,而且延緩了實施人工關節的時間。

髖關節鏡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對于一些保守治療無效的髖關節疾病的治療,不失為一種先進技術。它既能處理關節內病變,又能進行鉆孔減壓,比任何一種保留髖關節的手術都減少了對關節血運和穩定性的破壞。對于減輕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延緩關節置換的時間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衛衡,張磊,劉道兵,等.聯合微創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287-1289.

[2] Shugars RA,More RC.Arthroscopic hip surgery[J]. AORN J,2005,82:976, 978-984, 986-992.

[3] Kinnaman K,Mabrey JD.Arthroscopy of the hip joint: an overview[J]. Orthop Nurs,2006,25:93-97,98-99.

篇6

        一、適應證

        1.肩關節鏡檢查診斷和治療  肩關節是由3個關節綜合組成的復雜關節,包括盂肱關節、肩鎖關節和胸鎖關節。

        (1)滑膜炎病變的診斷和活檢或鏡下行滑膜切除術。

        (2)肩關節游離體的鏡下切除。

        (3)觀察肱二頭肌、肩袖的損傷部位、范圍和程度,進行撕裂部位或斷裂殘端的清理術或修補術。

        (4)盂唇撕裂的診斷和鏡下切除或修補術。

        (5)肩峰下減壓術。

        (6)關節囊松解或緊縮術。

        2.髖關節鏡檢查診斷和治療

        (1)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須清理的病例。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須做關節清理和鉆孔減壓的病洌。

        (3)髖關節滑膜軟骨瘤病須游離體取出的病例。

        (4)強直性脊柱炎須滑膜刨削清理的病例。

        (5)對髖關節軟骨瘤、髖關節感染的明確診斷等。

        3.膝關節鏡檢查診斷和治療

        (1)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

        (2)游離體的鏡下手術。

        (3)滑膜炎的鏡下手術,主要是去除原發病灶。

        (4)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鏡下手術。

        (5)交叉韌帶重建術、外側支持帶松解術。

        (6)軟骨成形術。

        4.關節鏡下臀肌攣縮松解術。

        二、關節鏡設備及器械

        (一)設備

        采用Smith+Nephew DYONICS關節鏡系列,包括直徑4.0mm 30°廣角關節鏡、冷光源、攝像成像系統、監視器、手動器械和電動切割刨削系統。計算機視頻成像和捕捉采集系統,收集圖像資料。術中用C型臂X線機等。

        (二)器械

        基本器械、關節鏡器械、關節鏡成型器械。

        (三)消毒方式

        1.基本器械、關節鏡器械、關節鏡成型器械高壓蒸汽滅菌。

        2.廣角關節鏡、光源線、攝像頭、電動切割刨削刀頭及連線、射頻頭及連線用環氧乙烷消毒;如連臺手術,可用低溫消毒鍋消毒滅菌。

        三、關節鏡手術的配合

        (一)肩關節鏡手術

        1.基礎操作

        (1)麻醉:一般采用全麻。

        (2):平臥墊高位,上臂外展35°~70°,前屈15°,為維持上臂位置可進行懸吊牽引,其方向與肱骨縱軸保持平行,但牽引力不宜過大,以免臂叢神經牽拉損傷。采用本法牽引,可使關節間隙增寬而便于觀察和發現病變。

篇7

【關鍵詞】 關節鏡手術; 圍手術期; 護理

膝關節是關節疾病與損傷的好發部位。近年來由于關節鏡微創外科手術的開展,使膝關節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效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但術前準備及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患者的恢復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本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共開展膝關節鏡手術86例,經全科人員的精心護理和指導,患者均康復出院,取得滿意療效,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膝關節鏡手術患者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17~70歲。其中骨性關節41例,半月板損傷19例,交叉韌帶損傷16例,膝關節游離體10例。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許多患者渴望手術又擔心手術效果,對膝關節鏡手術缺乏了解,應向患者進行術前宣教,向患者講清手術的目的,說明該手術具有切口小、炎癥反應輕、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消除患者的顧慮,并介紹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和護理。

2.1.2 完善術前各項常規檢查 包括血常規、血凝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等。詢問有無藥物過敏史并做好記錄。手術前晚因緊張不能入睡者可按醫囑適當服用安眠藥。

2.1.3 觀察有無手術禁忌證 糖尿病患者應控制血糖在10 mmol/L以內。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180/100 mm Hg以下。

2.1.4 股四頭肌鍛煉 根據患者身體受傷情況,指導患者學會膝關節屈伸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等功能鍛煉方法,便于術后進行相應功能訓練。

2.1.5 術前常規備皮,手術前一天要對患肢足尖至大腿中上2/3段進行備皮,將趾甲剪凈,徹底清潔患肢皮膚后,用絡合碘消毒3遍后用無菌巾包扎,術晨再次消毒。

2.1.6 術前常規禁食12 h,禁飲4 h,術前30 min根據醫囑給予阿托品0.5 mg,魯米那鈉0.1 mg肌肉注射。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按硬膜外麻醉術后護理常規護理 與麻醉師仔細交接,了解患者術中,查看受壓部位皮膚情況,了解術中用藥情況,術中生命體征變化,查看輸液是否通暢,保持病室整齊、清潔、安靜,術后室溫24 ℃左右。

2.2.2 生命體征監測 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每30 min測血壓、脈搏、呼吸至平穩。年老、體弱、心肺功能不良者持續心電監護、吸氧,詳細記錄病情變化,嚴防并發癥發生。

2.2.3 患肢用氣枕抬高15~20 cm,保持患膝關節接近伸直位,傷口處冰袋冷敷24 h??蓽p輕術后膝關節滑膜創傷性炎癥反應,有效減輕疼痛及關節腔內出血。

2.2.4 觀察傷口滲血情況 術后常規應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可減少創面出血和體液外滲。向患者講明繃帶的包扎注意事項。有引流者保持引流通暢,觀察引流的量。觀察患肢遠端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如有異常及時通知主管醫師進行處理。術后留置鎮疼泵,如患者仍疼痛難忍,可酌情應用鎮痛藥,以保證充足的休息和便于功能鍛煉。

3 術后功能鍛煉

3.1 肌力練習(術后1~3 d)

3.1.1 踝關節運動 進行緩慢用力的踝關節屈伸運動,并于極限保持數秒,然后重復20~30次/組,5組/d。

3.1.2 股四頭肌等長舒縮運動 仰臥足尖向上,下壓膝關節,保持大腿肌肉收縮狀態5秒,放松3秒。

3.1.3 髕骨活動練習 在抬不起小腿的前提下,練習髕骨活動。術肢伸直放松,護師用拇指、食指固定髕骨,推動髕骨上、下、左、右移動,避開刀口處,患者可感到局部有稍微的酸脹、發熱感。10~20次/組,3~4組/ d。

3.1.4 直腿抬高練習 伸膝狀態下,直腿抬高30°~35°左右,不超過45°。若超過45°,股四頭肌則失去了張力強度,而成為鍛煉屈髖肌的力量[1]。

3.2 膝關節活動練習(術后3~10 d) 運用CPM機進行膝關節伸屈鍛煉,CPM機是一項較好的等長訓練儀,其作用是模擬人體大腿肌肉帶動骨骼的方式作用于膝關節,使髖、膝、踝關節產生同步連續性活動,使肢體肌肉處于無收縮狀態下的膝關節活動,加速關節滑液循環,消除腫脹。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而促進再生修復。一般從0°~30°開始,以后每日增加10°的的屈曲度。術后2周后達到屈膝90°。每次30 min,2次/d。

3.3 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術后當日即行腿部的肌肉按摩,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按摩方法:用兩手掌心由患肢遠端做向心性按摩,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4 出院指導

4.1 囑患者注意膝關節保暖,夜間抬高下肢。

4.2 繼續加強關節功能鍛煉,循序漸進,逐漸恢復獨立行走、奔跑,最后恢復膝關節功能,如關節腫脹、疼痛隨時就診,定期復查。

4.3 骨性關節炎患者常規行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2 ml/周,共5次,即一個療程。

5 討論

5.1 關節鏡手術屬于關節內手術,術后會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功能恢復不佳等繼發癥狀。如不進行功能鍛煉,4 d左右就出現關節活動受損,損傷的關節固定2周就可導致組織纖維化僵硬,使關節功能受損。因此關節的早期活動功能鍛煉非常重要。鼓勵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可減少關節內粘連及纖維化增生,達到最大運動范圍,使關節功能盡快恢復。所以,一般在局部情況允許,生命體征平穩后即鼓勵患者主動或被動鍛煉。

5.2 進行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 一般可以訓練后下肢肌肉輕度敏感而不影響次日訓練為度[2]。根據不同病情,指導下床和患肢負重的時間。一般對半月板的修整、切除者,術后1~3 d可開始扶拐下地,患肢逐漸負重,7 d后負重。骨性關節炎患者術后7 d可扶拐下床活動,15 d負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經功能鍛煉后,在術后7 d可扶拐下床,患肢不負重,45 d后負重。

5.3 術后正確使用止疼藥物很重要 有效的術后鎮痛可減輕應激反應,使患者內環境穩定,并減輕患者焦慮,有利于睡眠和休息,提高患者短期生活質量[3]?;颊咧挥性谔弁摧^輕的情況下,才能配合進行功能鍛煉,所以一般主張術后應用止痛泵或止痛藥物。

6 小結

86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通過以上的護理和功能鍛煉,患者在出院時均達到屈膝90°以上?;颊呦リP節功能恢復滿意,無并發癥發生。因此筆者認為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是保證膝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證膝部功能恢復良好的關鍵,是患者盡快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保障。

參 考 文 獻

[1] 劉桂花,焦涌清.56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護理.當代護士,2003,4:36.

篇8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3例,男70例,女33例。年齡18~80歲,平均47歲,其中半月板損傷42例,盤狀半月板次全切除術18例,韌帶損傷3例,創傷性滑膜炎10例,退變性關節炎12例,膝關節、骨關節炎18例。

1.2 治療及預后 本組患者術后恢復好,平均住院時間13 d,無并發癥發生。3~6個月隨訪,術后關節功能評定標準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85為優,70~80為良,60~69為中,≤59為差。優良率為100%)[4]。

2 護理方法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關節鏡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很多患者對該手術不了解,易產生恐懼緊張心理,護士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耐心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可以用書面材料、模型演示、已手術患者的現身說法等方法簡要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簡要的過程以及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并為其介紹膝關節鏡檢查的優點、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處理方法及成功病例,盡快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處于最佳狀態下接受手術。

2.1.2 一般準備 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及骨科術前常規護理。

2.1.3 教會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方法 關節鏡術后康復治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它是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根據患者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各種功能鍛煉的要領,使患者正確領會并掌握。在術前教會患者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踝泵):踝關節用力、緩慢、全范圍的跖屈、背伸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對防止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每次15 min,3~4次/d。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股四頭肌收縮鍛煉(患肢固定,患者仰臥或坐臥,膝關節伸直,繃緊大腿肌肉,持續10 s,然后放松10 s,再做第二次收縮,如此反復,每次10~20 min,3~4次/d,以檢查髕骨不能上下滑動為有效)、繩肌等長收縮練習(患腿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后側肌肉繃緊及放松)和直腿抬高練習(患者仰臥,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功能位,抬高患肢,抬腿高度為10~20 cm,持續10 s,每次5~10 min,2~3次/d),為術后完成康復計劃打好基礎。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①根據麻醉類型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麻醉反應;②術后1~3 d給予局部冷敷以減輕疼痛與出血。

2.2.2 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有效的方法 ①術后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②每2 h觀察患肢腫脹程度,皮膚顏色,皮溫及末梢動脈搏動情況;③引流管要定時給予擠壓,保持有效通暢;④麻醉過后,即可要求患者進行主動的踝泵功能練習;⑤使用藥物治療,低分子肝素是目前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首選藥。

2.2.3 注意切口部位有無滲血、疼痛是否加重,膝關節鏡術后需在關節腔內放置一根負壓引流管,以便將關節腔內積液和積血吸引出來,要注意保持引流通暢,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指導患者繃腿運動,有利于肢體血循環、消腫和排出積液,并警惕關節內積血和感染等并發癥,如果在放置負壓引流管情況下或拔出引流管后仍疑有關節積液、積血、關節腫脹時要報告醫生,可通過關節穿刺抽吸積液,并注意觀察積液的顏色、性質、判斷有否活動性出血。

2.2.4 術后康復訓練,膝關節鏡術后康復訓練是獲得手術預期療效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膝關節功能鍛煉原則: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逐漸增強,均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疲勞為度。

2.2.4.1 股四頭肌及膝關節活動鍛煉 ①術后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導患者行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及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股四頭肌是運動及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向患者說明肌四頭肌鍛煉的重要性。②鼓勵患者直腿抬高練習、側抬腿練習、繩肌等長收縮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和繩肌的肌力,有利于增強患膝穩定性。③膝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2~3周在直腿抬高訓練基礎上,加強膝關節屈伸鍛煉,一般要求在術后第3周屈膝達到90°,30 min/次,2次/d。術后第4周加大屈膝活動度,一般要求在術后第6周屈膝能夠超過120°,15 min/次,2次/d。同時進行壓腿訓練以保證膝關節能夠完全伸直(在床側進行,先懸垂小腿而后極力伸直,在伸直最大程度維持10 s放下,15 min/次,2次/d)。在膝關節伸直基礎上,增加患側單腿負重半蹲訓練(先完全伸直站立,緩慢屈膝關節,下蹲到45°,在該堅持5~10 s后站起,反復進行,15 min/次,2次/d)。開始時有一定難度,可以先進行雙腿半蹲,隨后過渡到患側單腿半蹲,一開始半蹲后可以立即站起,在肌力恢復后再進行維持45°半蹲訓練,下蹲幅度不超過45°,否則有加重損傷可能。

2.2.4.2 患者主動鍛煉效果欠佳,術后第3天或加壓包扎解除后,可用被動關節活動器(CPM)進行鍛煉,由于CPM機具有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和損傷關節滑液的代謝,起到止痛消腫作用,30 min/次,2次/d,角度從30°開始,每天增加10°直至100°~110°,速度也逐漸增加,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疲乏為度。待患者能主動屈膝70°,且膝關節無疼痛時,可停用CPM機訓練。應用CPM時應注意:檢查其功能及是否漏電;使用前先調好角度與速度(速度緩慢,屈曲角度以能耐受為宜);如關節出現疼痛或腫脹,應減少活動量,局部做紅外線照射,抬高肢體,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癥狀。

2.2.4.3 膝關節本體感覺訓練 關節本體感覺即運動覺和關節位置覺[5],康復訓練可通過恢復本體感覺反饋作用而恢復膝關節的功能穩定性、活動范圍和肌肉力量,使膝關節的功能恢復到最佳水平。肌肉力量可恢復部分本體感覺,但大部分本體感覺恢復需要進行特殊康復訓練,如術后3~4周踏自行車訓練,15 min/次,2次/d。術后5~8周走平衡板訓練或軟墊(單腿皮具限制活動范圍10°~45°)15 min/次,2次/d。術后9~12周走平衡板訓練(單腿皮具限制活動范圍0°~45°)或軟墊上慢跑,15 min/次,2次/d,并同時增加肌肉靈活性訓練,可進行側向踏臺階,15 min/次,2次/d。術后13周~6個月向前勻速慢跑,30 min/次,2次/d。術后7~12個月開始側向跑步訓練、后退跑步訓練、前向變速跑步訓練每種訓練時間均為15 min/次,2次/d,使關節適應各種力量的變化而提高關節動態穩定性。

3 出院指導

3.1 一般功能鍛煉和活動 術后10~14 d拆線,出院后繼續進行功能康復鍛煉,下地活動根據手術類型決定,半月板術后3~5 d可扶拐下地行走,10~20 min/次,3次/d,術后3周根據耐受情況可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訓練,術后6~8周方可開始獨立行走;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穿戴可調式活動支具12周逐漸增加負重及活動范圍,加強平穩鍛煉;軟骨成形術后3周開始騎自行車訓練,術后6~8周方可完全負重行走;滑膜清理術后根據耐受情況于3~6周開始耐力訓練,強度以不引起患膝疼痛、腫脹為宜。

3.2 病情觀察與復診 繼續鍛煉膝關節的伸屈功能,注意膝關節保暖,避免外傷和過度勞累,控制體質量。常規患者1個月內門診復查,完全康復后每年復診1次。如發現傷口紅、腫、熱、痛及時就診。

4 討論

關節鏡監視下的膝關節手術是診斷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而圍手術期系統的整體護理則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應制定有康復計劃,并經常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做好心理護理,讓患者或家屬主動參與計劃的實施,掌握配合治療護理技巧,充分調動患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功能鍛煉是一種治療過程的重要手段,通過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環,牽伸孿縮組織,松解粘連,防止術后并發癥。早期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完全纖維化,鍛煉的難度不大,應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被動鍛煉與主動鍛煉相結合,可較快地改善和恢復膝關節的功能,但由于關節鏡手術治療的病種與方法不同,尤其重視個體化護理與功能鍛煉,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凌鳴,劉時璋,易智,等.膝關節鏡手術后康復治療.現代康復,2001,5(3):54.

[2] 陳秀云,劉瑞蘭,沈運,等.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體會.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2,21(3):325.

篇9

2術前準備

2.1心理護理術前1日到病房探視病人,從患者病歷、主管醫生及主管護士收集資料,了解病史及手術有關情況。向家屬和病人耐心細致地介紹手術環境、麻醉方法、手術的目的、方法以及手術的安全性、先進性,以取得病人充分合作,增強對手術的信心,緩解病人術前的焦慮和恐懼心理。

介紹同種疾病病人術后的健康狀況,樹立康復信心,使其以最佳心理手術。

2.2儀器準備術前1日檢查監視系統、光源系統、電動刨削打磨機、各種線路、負壓吸引與氣壓止血帶充氣是否完好,確保各儀器能正常運轉,并放在適當位置(設備擺放符合手術醫生的要求及習慣)。

2.3器械的準備凡耐濕、耐高溫的器材需高壓滅菌,如關節鏡常規器械、各種刀、剪、鉗均應高壓滅菌。刨削頭、磨鉆等用2%的堿性戊二醛溶液浸泡10h以上。手柄、光纜用熏蒸消毒。

2.4其他準備如:生理鹽水沖洗液3袋(3000ml/袋),鋪巾布包1個,驅血帶1個,氣壓止血帶1臺(我院為ATS-Ⅲ型自動氣壓止血帶),無菌大棉墊1張,45cm×45cm的手術薄膜2張,腦外手術薄膜1張,彈力繃帶2個,繃帶2個。

3術中配合

3.1病人入室后常規查對(特別是手術部位),核對正確無誤后,協助麻醉師麻醉,并擺好手術,我院手術均在硬脊膜外連續阻滯麻醉下進行,麻醉完畢,病人平臥位,接好電凝負極板,患側上肢外展,建立靜脈通道(可避免術中加藥時影響主刀看電視),健側上肢測血壓,并用治療巾舒適的固定在病人身邊,患側腿平放或稍屈,亦可根據手術需要下垂于床,腳下放一腳踏,固定大腿,使患肢屈膝成90°,患側大腿根部上充氣止血帶。

3.2上止血帶用石膏襯墊在大腿上1/3處纏繞4層,使其寬度略寬于袖帶,再將袖帶纏于石膏襯墊上[1],纏繞松緊以一指為宜,平整無皺折[2],并調好壓力及時間待用,時間為1h,一般不超過1.5h。下肢壓力通常為60kPa。

3.3準備灌洗液保持適宜壓力,液面距手術部位約為1m左右[3]。

3.4消毒鋪巾及防水處理按下肢手術常規消毒鋪巾。關節鏡手術過程中要持續沖洗關節腔,為防止手術野潮濕以保持無菌,病人下肢消毒完畢,先鋪滅菌一次性防水中單,再鋪布類敷料,在大腿根部用外科手術薄膜連同洞巾一起環型貼緊,輕輕撫平;用一滅菌布中單將患側足及小腿下2/3包裹,并用45cm×45cm的手術薄膜將其全部封貼,在膝關節處鋪1塊腦外手術薄膜(有引流袋),并將引流液體的塑料袋放在臺下裝有過濾網裝置的水桶內。

3.5正確連接各種線路及管道,調節好儀器術者將患肢抬高45°1~2min,然后用驅血帶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直到大腿根部,然后充氣到預設值,再從膝前內上入口插入進水管,膝前內下、前外下入口進入關節鏡及操作器械,關掉手術無影燈,必要時拉上窗簾,器械護士要熟練、準確、主動配合手術,并注意動作輕柔,以確保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取下的標本及過濾標本交給術者妥善處理。

4體會

4.1術前1日檢查各儀器性能因關節鏡系統較貴,對于只有一套儀器的醫院特別重要,以便及時通知有關維修部門維修,確保手術順利進行,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4.2器械護士需比一般手術更提前上臺因部分器械為戊二醛溶液浸泡,需要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防止將消毒劑帶入關節腔內。

4.3重視防水處理防水效果好可保證手術野的干燥和無菌,并防止殘存在皮膚毛孔內的細菌污染傷口及器械。

4.4術后松止血帶之前用消毒大棉墊于大腿下1/3至小腿上1/3區域,彈力繃帶做加壓包扎,可減輕關節腔積血積液,但需嚴密觀察患肢腫脹程度和足趾末梢血液循環、感覺、運動情況。

4.5鏡面護理各種鏡面包括攝像鏡頭,光導纖維兩端鏡面,30°關節鏡鏡頭,用后用棉球蘸肥皂水輕輕擦洗,禁用有任何摩擦的東西清洗,以免破壞鏡面。

4.6光纜纖維線盤繞直徑不能≤5cm,更不能打折成角。

【參考文獻】

篇10

常見膝關節病有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關節游離體、滑膜炎等。關節鏡外科技術是骨科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微創骨科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運動醫學對骨科的重大貢獻,目前正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關節疾患的診斷和治療中。

關節鏡技術應用于膝關節病的治療,具有直觀、精確、創傷小、恢復快、檢查和治療同時進行的優點,因而越來越受廣大患者的青睞。我科自2009年3月—2009年10月行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疾患者26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自2009年3月—2009年10月于桐鄉第一人民醫院采用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疾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齡19~63歲,平均40.1歲。病種:半月板損傷16例(其中3例伴前交叉韌帶損傷),骨性關節炎6例,滑膜炎3例,關節游離體1例。術后康復初始有21例完全不了解康復知識,害怕疼痛而不敢做鍛煉者17例,局部腫脹明顯者23例,疼痛明顯者5例。

1.2方法術前即與醫生共同制定程序化的康復訓練計劃,采取早期實施護理干預即強化心理護理,積極調動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指導實施主動舒縮股四頭肌、踝關節背伸活動、直腿抬高鍛煉、被動活動器(CPM)的應用等綜合的康復鍛煉。分別于術后第4周及第6周采用療效評定標準[1],優:膝關節疼痛消失,活動基本正常,無壓痛,研磨試驗陰性,積分值下降>2/3;良: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度明顯改善,無壓痛,積分值下降1/3~2/3;可:膝關節疼痛減輕,活動有所改善,積分值下降

2護理干預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應貫穿于手術與康復的全過程,了解他們所焦慮的問題,并給予耐心的指導。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重要的關節之一。由于膝關節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其周圍缺乏肌肉保護,故膝關節最容易受到傷痛困擾,這將直接影響到患者以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由于關節鏡畢竟是一項侵入性操作技術,患者對于手術是否成功,術后是否出現并發癥,術后的疼痛及恢復情況均有較多的擔憂,故會產生相應的疑慮、不安、恐懼等心理壓力和情緒變化。因此,許多學者[2]認為在患者住院后,手術前應及時了解及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并根據患者的心理及時進行術前心理護理。首先要向患者介紹膝關節鏡外科手術的方法及優點,講解膝關節的生理結構和功能,讓患者了解關節鏡手術的基本過程和目的,向患者解釋關節鏡外科手術切口小,術后痛苦輕,功能恢復快,不影響美觀并具有直觀、精確及檢查和治療同時進行的特點,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壓力,消除患者的疑慮、恐懼和不安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1.2社會支持社會支持程度高的患者術后康復明顯高于社會支持程度低的患者[3],說明增加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的社會支持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復。因此,在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的同時,必須積極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患者親人、單位、朋友對患者心理與精神支持,將對患者術前的心理狀況及術后的康復鍛煉有積極的影響。

2.1.3一般護理練習床上大、小便,協助醫生做好術前各項輔助檢查,了解患者有無手術禁忌證,防止術中及術后意外的發生。術前精神過度緊張者可于術前晚適當服用鎮靜劑以保證睡眠。

2.1.4皮膚準備患者自入院后,每天用溫熱肥皂水擦洗術野皮膚2次,術前1天以肥皂水刷洗術野皮膚后用酒精紗布包扎,術前晚用75%酒精再次消毒術野皮膚后用無菌巾包扎。一般不主張術野皮膚剃毛,因膝關節處皮下脂肪極薄且有骨突,容易剃傷皮膚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及感染的機會。因此,遇局部腿毛極粗需剃毛時動作必須輕柔避免損傷,備皮范圍為切口上下20cm,徹底剃凈腿毛。

2.1.5程序化康復訓練的指導與練習關節鏡手術的優點之一是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功能恢復,縮短病程。故護士應在患者入院后即告知患者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的內容、方法和意義,并指導練習。方法:(1)股四頭肌訓練:將大腿平放于床上,大腿肌肉繃緊,堅持10~15s后放松5~8s,每回20次,每天3~5回。(2)踝關節背伸運動: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伸,收縮股四頭肌,持續8~10s后放松3~5s,每回20次,每天3~5回。(3)直腿抬高運動:患者平臥位,足背伸,膝關節伸直,慢慢抬高使腿與床面成40°~50°角,每回20次,每天3~5回。(4)膝關節伸屈鍛煉:患者取平臥位,慢慢抬高患肢并使膝、髖屈曲,屈曲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并逐漸加大屈曲度,每回20次,每天3~5回。

對主動鍛煉有困難者則采用CPM(持續被動關節運動器)進行被動鍛煉,每天2次,每次30min。

2.2術后護理

2.2.1心理護理與社會支持由于關節鏡術后每個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不適,而術后住院時間短、康復訓練時間較長又是其特點。這就需要每個患者都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問題,請康復鍛煉掌握較好的住院及出院前患者介紹其鍛煉成功的經驗,消除他們的擔憂與疑慮,同時借此機會調動患者的親朋、單位通過探視詢問等方式對患者積極配合給予肯定,從而進一步強化指導術后康復鍛煉。

2.2.2病情觀察膝關節鏡手術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術后予去枕平臥6h,患肢抬高15°~30°,保持膝關節伸直位(前交叉韌帶損傷者膝關節屈曲20°)。因膝關節手術后易出現關節腔積血、積液,故術后需加壓包扎,并予局部冰敷72h,防止凍傷;同時觀察局部有無滲血及傷口疼痛,密切觀察患肢膝關節有無腫脹、浮髕試驗是否陽性及血循環情況,注意觀察患肢的皮膚色澤、溫度和足背動脈搏動及毛細血管充盈度,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本組未發現有關節腔積血、積液及末梢循環不良病例。

2.2.3用藥及術口護理(1)嚴格掌握各種抗生素的半衰期及配伍禁忌,及時準確使用抗生素及口服激素類藥物,以確保療效。(2)密切觀察術口滲血滲液情況,及時更換敷料隨時保持術口的清潔干燥;如有引流管要嚴格把握開放引流管的時間,一般于術后12h開放持續引流并保持通暢,注意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同時加強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如何保持術口敷料干潔及引流管的通暢。

2.2.4程序化的康復鍛煉按術前制定的程序化康復訓練計劃逐步實施如下鍛煉:(1)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舒縮訓練及足踝關節背伸運動,每回20次,每天3~5回,以利靜脈回流;(2)術后第2~3天疼痛減輕后,指導患者做患肢直腿抬高鍛煉;(3)術后第3~4天,進行膝關節的伸曲鍛煉,防止關節腔粘連、僵直,并協助醫生行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利用泵機制促進關節軟骨營養及關節積液的吸收,同時可指導平地行走;(4)對主動鍛煉有困難的患者于術后第3天采用CPM(持續被動關節運動器)進行被動鍛煉,CPM訓練起始角度為0°,逐漸增大屈曲度,以能忍受為度,每天2次,每次30min。訓練目標為:逐漸鍛煉屈膝功能,1周達90°,2周達100°,3周達120°。

2.2.5飲食指導多食高元蛋白(魚湯、豬手湯等)及高營養(奶制品、豆制品、肉類等)、高鈣(海產品、奶制品等)、高纖維素(筍、芹菜、韭菜等)飲食,多食水果,多飲水,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創傷修復。

2.2.6健康教育與出院指導(1)膝關節保暖,活動后抬高患肢。(2)膝關節不可做過于頻繁的屈伸運動,防止關節積液。(3)各項功能鍛煉均以不引起關節疼痛為限。(4)術后8天至2個月繼續進行后期肢體功能訓練,并逐漸增加患肢的活動量及負重能力。(5)大部分患者術后2周可基本恢復膝關節活動,4~6周可完全恢復。此期間鼓勵患者盡可能地進行原地踏步、散步、游泳等鍛煉,但在膝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前,禁止做跑跳活動。(6)出院1周來門診復查,之后于術后1個月、3個月、半年、1年來門診復查,不適或意外應隨診。

3結果

26例中25例獲隨訪,按療效評定標準[1],25例均于術后4周、6周進行療效評價,4周時,優19例,良5例,可1例;6周時,優24例,良1例。結果顯示,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疾患術后早期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進行程序化的康復訓練,明顯有利于膝關節的功能康復。

4討論

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疾患的目的在于恢復正常的關節活動度、肌力及關節的穩定性,減輕或消除關節疼痛;術后康復的目的則是讓患者通過早期的被動功能鍛煉及主動功能鍛煉恢復到損傷前的功能狀態。早期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進行正確、有效的程序化功能鍛煉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同時,功能鍛煉可使神經系統與運動器官間一度中斷的聯系得以恢復,并逐漸加強,改善血液循環,為組織輸送更多的營養物質,有利于保護或恢復正常的肌力和關節靈活度[4]。在早期康復鍛煉中,程序化的逐步鍛煉顯得尤為重要,且應注意以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為主,從而減輕患膝疼痛及腫脹,避免關節粘連、僵直及肌肉萎縮的發生,同時應把握早下床、晚負重的活動原則。

參考文獻

[1]馬巢岳彥.膝上大腿部の痛ヌ.東京:南江堂,2000,252-257.

篇11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36例,其中男8例,女28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57歲。其中膝關節退行性病變20例、半月板損傷16例。20例患者在椎管內麻醉下完成經關節鏡膝關節鏡檢并膝關節清理手術。16例患者經關節鏡行膝關節清理并半月板成形術。有8例手術患者在氣管插管全麻下完成手術,28例手術患者在椎管內麻醉下完成手術。手術均為仰臥位。

2 護理方法

2.1術前準備

2.1.l術前訪視 巡回護士在手術前1d對患者進行訪視,查閱病歷初步了解患者病史以及擬行的手術方案,各項檢查化驗結果是否正常[2]。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手術治療的目的、手術室內的一般狀況、手術操作的安全性和方法等,并輔以以往手術成功案例供患者及其家屬參考;同時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心理,以便于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3]。

2.1.2物品準備 關節鏡基礎器械、膝關節特殊器械各一套,攝像線、光源線、一次性Trocar、刨削器線、頭、探針、一次性射頻刀、一次性刨削器頭[4]。對灌注系統、刨削器和攝像系統等各種線路進行連接并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彎曲。為避免器械滑落和方便醫生取放,應將刨削器放置在器械護士自制的無菌布袋里。膝關節鏡手術專用的防水敷料包、防水手術衣、軟包裝的3L袋生理鹽水。儀器包括顯示屏、攝像、光源系統、電動切割刨削系統、射頻氣儀化、加壓輸液泵、影像系統工作站等,術前1d認真檢查儀器設備并保證其性能完好率達100%。

2.2術中護理

2.2.1安全核查 巡回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并向其重新進行自我介紹,最大可能的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緊張情緒;同時仔細核對患者的詳細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手術的名稱、手術實施部位,影像資料、術中帶藥等。

2.2.2靜脈通道的建立 為患者建立一條或一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同時保持靜脈通道的通暢性。

2.2.3協助麻醉醫生進行麻醉 全麻患者護理人員應協助麻醉醫生,對患者實施麻醉誘導,同時進行氣管插管,進而保證患者的有效供氧。行椎管內麻醉患者護理人員應協助麻醉醫師擺好麻醉,注意麻醉后反應。

2.2.4灌注液 為保證手術視野清晰,可采取如下措施:①使用加壓輸液泵,灌注液準備充足;②如患者無高血壓史,可在3000ml生理鹽水內加入1mg腎上腺素以盡可能減少手術中的出血,維持術野的持續沖洗,同時監測患血的血壓和心率變化。巡回護士應密切觀察及時添加灌注液。

2.2.5電動氣壓止血帶 患者麻醉成功,即可安置電動氣壓止血帶;①根據患者肢體大小選擇合適的止血帶。打開電源開關,連接止血帶充氣檢查是否漏氣;②設置各參數;③放置并固定止血帶。將選擇好的止血帶松緊適宜地纏繞在患者手術肢體的適當部位并固定妥當;④連接止血帶將止血帶的充氣導管與主機接口緊密連接;⑤泵氣手術開始,驅血帶驅血后按充氣鍵,止血帶自動泵氣并穩定于工作壓力。巡回護士術中要及時記錄止血帶的時間與壓力,密切觀察止血效果,及時發現不良反應。

2.2.6消毒鋪單 器械護士應提前15min洗手,并按手術物品清點制度和巡回護士共同清點好器械、縫針等無菌物品。對患者的皮膚進行常規的消毒處理,后將防水敷料單鋪上并牢固固定。

2.2.7手術配合 器械護士應主動配合手術醫生的操作,密切關注手術進展情況,并對刨削器進行及時清理。在器械傳遞給手術操作者前應仔細檢查手術器械的性能。同時術中要注意保護好關節鏡頭,防止意外損傷。巡回護士應仔細觀察手術的進程和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為保證手術顯示屏的足夠清晰,應將無影燈關閉;并保持靜脈輸液管與沖洗管的通暢,最大可能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

2.3術手護理 手術結束后,對患者的關節腔進行徹底沖洗,并將關節腔內的殘液吸凈??p合切口前后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認真清點紗布、器械、縫針等,并檢查其完整性。協助醫生包扎傷口。妥善保管手術標本,并將其及時送檢。巡回護士為患者做好全麻蘇醒階段的護理工作,待患者拔除氣管插管,病情穩定后再送回麻醉恢復室,并與恢復室護士做好各項交接工作。

3 小結

關節鏡手術大大縮短了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節省了患者的醫療費用,但該手術的難度較大,為確?;颊呤中g順利進行,手術室的護士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熟練掌握膝關節鏡手術的操作步驟、關節鏡系統、術中常見故障的處理方法等;②術中對患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同時保證輸液的通暢;③采集并保存患者的圖像資料;④術中嚴格實施無菌操作,同時與醫師默契配合,以縮短手術的時間。此外,手術室的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護理,并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默契的手術配合是手術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01):59-61.

篇12

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關節鏡手術36例,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齡48歲;半月板損傷10例,滑膜炎15例,骨性關節炎5例,關節內游離體4例,其他2例。

2 護理

2.1 術前康復護理

2.1.1 心理護理 向患者進行關節鏡手術的介紹,包括關節鏡結構、適用范圍、耐心地講解麻醉、手術過程及注意事項,從心理上解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感,使之認識到關節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同時還要使患者了解訓練計劃的要求,使之掌握正確的訓練姿勢和方法,以增加其對手術的信心。

2.1.2 康復指導及準備 入院后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術區備皮;指導患者在床上排便;術前應向患者說明膝部肌肉萎縮及關節粘連對療效的影響,并以健肢做示范指導患者熟悉和掌握各項康復訓練的方法,術前2~3 d開始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做肌肉的等長收縮活動和鄰近關節(膝、踝關節)的抗阻力運動。

2.2 術后康復護理

2.2.1 常規護理 術后6 h取平臥位,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敷料滲血情況,患肢抬高30° ,有利于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充血;密切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足趾活動情況。如有異常、疼痛時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必要時,可進行冷敷,促進血管收縮,減輕水腫,防止進一步滲血,減輕疼痛。

2.2.2 康復鍛煉 ①手術當天:術后6 h在可以耐受的情況下,鼓勵患者活動患肢,可以適當做股四頭肌舒縮和足背屈伸運動,必要時可給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進靜脈血回流,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②術后1 d:患者繼續做股四頭肌舒縮和足背屈伸運動,方法:盡量伸膝,背伸踝關節,收縮股四頭肌,持續5 s后再放松為1次;200次/d,分4~5次完成; ③術后2~4 d: 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主動伸踝關節及股四頭肌緊張練習;直腿抬高訓練:仰臥位,膝關節伸直,抬高下肢至30°~45°維持10 s后放下,反復進行,護士可輔助患者抬起落下,直至大腿可抬高與床成90°,2~3 h鍛煉1次,每次10下左右;④術后5~7 d:術后第5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患肢不負重;指導患者正確拄拐,扶物蹲起練習,在以上鍛煉的基礎上,增加終末伸膝鍛煉。方法:在患膝下墊1個墊枕,保持屈膝約30°,然后足跟抬離床面直至屈膝伸直。如此循環進行,每次5分鐘,3~4次/d;術后7 d內平均活動范圍超過60°;⑤負重下關節屈曲下蹲練習從術后10 d開始,雙手把持固定物逐漸下蹲直至完全蹲下;康復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較長時間,并且每一個階段都不同程度地伴隨著疼痛等不適,要求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毅力。要耐心講解功能訓練功能恢復的關鍵性作用,熱心示教、細心指導。功能后期還可以指導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使患者以健康的身心盡早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中。此外,不同疾患及手術方法其術后護理亦應具體分析,如關節鏡檢查、關節游離體摘除術多為鏡檢的同時除去引起疼痛等癥狀的病變及組織碎屑,并用一定壓力的大量生理鹽水沖洗,改善了關節內環境,術后關節疼痛消失,活動明顯改善。此類患者術后24 h即可用膝關節被動活動。滑膜切除術術后24 h可讓患者在床上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逐漸被動或主動抬高患肢15°~20°,4~6 次/d,以患者不覺勞累為宜。3 d后檢查患膝無積血積液后,再進行膝關節屈伸鍛煉,活動范圍逐漸增大,1周后逐漸負重。半月板或軟骨手術多為半月板或軟骨面修正術,為防止肌萎縮,糾正術后可能出現的膝關節暫時不穩,利于關節功能恢復,從術后第24 h開始鍛煉股四頭肌,無并發癥時,術后

第2周行膝關節屈伸鍛煉,由被動活動到主動活動。

3 出院指導

篇13

踝關節的生理結構比較復雜,該關節的骨折通常情況下會合并出現韌帶斷裂、軟骨損傷及關節脫位等現象[1]。單純切開復位固定治療基本可以使力線恢復正常狀態,但不能對關節面軟骨和韌帶損傷現象進行有效處理,踝關節的生理結構不能夠完全恢復,通常會繼發出現踝關節慢性損傷等并發癥[2]。本研究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應用關節鏡技術的效果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抽取72例踝關節骨折患者,按照住院號尾號的奇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年齡20~69歲,平均(40.7±1.4)歲;發病時間1~18 h,平均(4.2±0.6) h。治療組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22~68歲,平均(40.6±1.5)歲;發病時間1~16 h,平均(4.4±0.5) h。兩組在年齡、性別、患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采用常規開放手術方式實施治療。

1.2.2 治療組治療方法 經關節鏡探查對下脛腓進行分離糾正處理,踝關節脫位復位,使踝關節解剖關系恢復正常。在關節鏡下分別在跟骨及距骨韌帶附著部位進行定點鉆骨隧道操作,將編制的自體肌腱完全穿入到骨道重建韌帶,韌帶止點部位用界面螺釘進行擠壓固定處理[3]。

1.3 觀察指標

踝關節骨折病情治療效果、McGuire評分改善幅度、術后恢復時間、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圍術期不良反應率。

1.4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采用McGuire評分系統對踝關節骨折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優:總分≥80分;良:70分≤總分

1.5 數據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組踝關節骨折治療及格率為91.7%,對照組為69.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術后恢復時間、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治療組術后恢復時間、手術操作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McGuire評分改善幅度的比較

治療前對照組及治療組McGuire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cGuire評分均有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圍術期不良反應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在圍術期內有7例出現不良反應,圍術期不良反應率為19.4%;治療組患者在圍術期內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圍術期不良反應率為2.7%;兩組患者圍術期不良反應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踝關節骨折通常情況下是由于間接暴力刺激所導致,常會合并存在韌帶、關節囊、軟骨損傷,CT、MRI均不能對該類骨折進行明確診斷[5]。雖然良好的復位是對踝關節骨折進行治療的一個關鍵步驟,但嚴重踝關節骨折通常合并存在軟骨、韌帶損傷等癥狀,即使生理解剖結構復位,術后功能的恢復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踝關節鏡技術具有入路方便、產生創傷小、操作準確性高等特點,可對關節間隙和關節面進行全面觀察,術中可對韌帶結構應力進行動態檢查[6],因此,踝關節鏡技術可以使踝關節骨折患者的軟骨、滑膜及韌帶損傷的診斷準確性及治療效果顯著提高[7-8]。

[參考文獻]

[1] 胡躍林,敖英芳,田得祥,等.關節鏡在踝關節運動損傷中的作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9,3(1):47.

[2] 侯開宇,陸曉濤,王宇飛.急性踝關節骨折288例關節鏡檢查結果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8,12(7):187.

[3] 張嵩圖,林藝容,陳聯源.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0,10(23):762-763.

[4] 陳遜文,朱永展,李燦揚,等.踝關節骨折的治療選擇和療效分析[J].中國骨傷,2008,17(18):456-457.

[5] 李大為.閉合手法復位與切開復位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8(13):220-221.

[6] 馬驍,卡索,劉成,等.關節鏡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后創傷性關節炎17例[J].醫藥雜志,2011,6(4):69-71.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乐平市| 栾城县| 福州市| 延庆县| 阳泉市| 保定市| 汶川县| 保亭| 曲麻莱县| 利津县| 山阴县| 绥芬河市| 宣汉县| 六枝特区| 肃北| 佛山市| 桂林市| 武安市| 平陆县| 巍山| 吉首市| 通海县| 镇平县| 涿鹿县| 凭祥市| 广河县| 龙口市| 贵定县| 察雅县| 松原市| 诸暨市| 镇沅| 彭山县| 邵阳县| 六盘水市| 靖安县| 全州县| 城步| 兰坪|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