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發明專利申請書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①
③
│
名稱
│
──┬─────────────────────┤
(發明)
④ │姓名
├───────────
發├─────────────────────┤
明│地址
│②
人│
│
──┼─────────────────────┴───────────
⑤ │姓名或名稱
電 話
├─────────────────────────────────
│
郵 政
申│地 址
請│
編 碼
人├─────────────────────────────────
│國籍或總部所
經常居所或營業所
│在地國家名稱
所在地國家名稱
├─────────────────────────────────
│代表姓名
──┼─────────────────────────────────
⑥ │名 稱
地址
專├─────────────────────────────────
利│專利局給出的
機構所在地區
代│
理│機構代碼
郵 政 編 碼
機├─────────────────────────────────
構│代表人姓名
登 記 號
──┴─────────────────────────────────
⑦已在中國政府主辦或承認的國際展覽會上首次展出
已在規定的學術會議或技術會議上首次發表
請求費用減緩
可能涉及國家重大利益
────────────────────────┬───────────
⑧申請文件清單
│⑨ 附加文件清單
1.請求書
份 每份 頁
│ 要求優先權聲明
2.權利要求書 份 每份 頁 項
│ 優先權證明材料
3.說明書
份 每份 頁
│要求提前公開聲明
4.說明書附圖 份 每份 頁 幅
│ 實質審查請求書
5.說明書摘要 份 每份 頁
│ 不喪失新穎性證明
6.摘要附圖
份 每份 頁 幅
│
材料
────────────┬───────────┴─┬─────────
⑩上述以外的發明人
│⑾上述以外的申請人
│⑿申請人或機構
│
│ 簽章
│
│
│
│
年 月 日
────────────┴─────────────┴─────────
2.說明
專利是指國家專利機關依照《專利法》的規定授予發明人、設計人對某項發明創造在《專利法》規定的期限內享有的獨占實施權。
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發明是指產品、方法或者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是指針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結合所提出的適于實用的新技術方案。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取得專利權的條件是: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并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但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在申請日以前六個月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喪失新穎性:①在中國政府主辦或者承認的國際展覽會上首次展出的;②在規定的學術會議或者技術會議上首次發表的;③他人未經申請人同意而泄露其內容的。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但是,對下列各項,不授予專利權:①科學發現;②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③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④動物植物品種;⑤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獲得的物質。但對動物和植物品種的生產方法,可以依照《專利法》的規定授予專利權。這是申請人應當注意的基本問題之一。
取得專利權一般要經過申請--初步審查--早期公開--請求實質審查--進行實質審查--公告--異議--復審--批準九個步驟。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通常不需要經過早期公開、實質性審查階段而直接進入公告。申請是第一步。申請要填寫申請書,交由專利機關。專利機關認為符合條件的,應當受理。經初步審查后,即可早期公開,自申請人提交申請之日起18個月內,將申請的內容在專利公報上予以公布,供公眾自由閱覽。專利局對此專利申請給予臨時性保護。
專利的申請是取得專利權的先期條件。申請專利應當注意的問題有:
(1)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說明書及其摘要和權利要求書等文件。請求書應當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名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姓名,申請人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以及其他事項。
(2)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必要的時候,應當有附圖。
(3)摘要應當簡要說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要點。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說明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以及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等文件,并且應當寫明使用該外觀設計的產品及其所屬的類別。
(4)專利局收到專利申請文件之日為申請日。如果申請文件是郵寄的,以寄出的郵戳日為申請日。申請人自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十二個月內,或者自外觀設計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六個月內,又在中國就相同主題提出專利申請的,依照該外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相互承認優先權的原則,可以享有優先權。
篇2
人:_________
職務: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受讓方:_________
法人[:請記住我站域名/]代表:_________
廠長: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市_________路_________號
鑒于轉讓方合法擁有一項非職務發明創造,同意將已取得申請號的申請發明專利的專利申請權有償轉讓給受讓方_________。
鑒于受讓方_________愿意接受轉讓方_________發明專利申請權,實施本合同已申請發明專利技術,并同意支付費用。
雙方認為,本合同專利申請權的轉讓,有助于發明專利的申請和已申請專利技術的實施,發揮其經濟的和社會的效益。經雙方友好協商,就下述內容達成協議:
第一條 轉讓方將_________發明專利申請權有償轉讓給受讓方。
發明創造的名稱:_________
申請日:_________申請號:_________
第二條 本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簽字后,雙方向中國專利局填報《專利申請權轉讓申報書》,申請本發明專利的權利歸K廠所有。
第三條 本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簽字后10天內,轉讓方將_________發明專利申請文件全套交付給受讓人。
第四條 本合同簽訂后,專利發明申請后專利權授予前,一切申請專利事宜由受讓方辦理,轉讓方協助。
第五條 本發明申請專利公告后,如第三方提出異議,由受讓方和轉讓方共同陳述意見,如因轉讓方無權申請專利而被駁回,則由轉讓方承擔申請專利所發生的費用;如因其他原因被駁回,已發生的一切申請專利的費用由受讓方承擔。
本專利申請不管何種原因被中國專利局駁回,則轉讓方退回已收取受讓方的全部費用。
第六條 本發明專利申請授權后,專利權歸受讓方所持有,轉讓方是本專利的發明人,享有發明人的一切權利。
第七條 受讓方支付轉讓方發明專利申請權轉讓費_________元,于本合同生效后10天內一次付清。
第八條 本發明專利申請授權后,由受讓方自己實施專利或許可他人實施專利,所獲得利潤或收取的使用費,按發給職務發明的發明人的獎金和報酬發給轉讓人。
第九條 本合同簽訂后,受讓方支付給轉讓方已發生的專利申請和專利申請費用_________元。
第十條 受讓方如未能按期向轉讓方支付專利申請權轉讓費、專利申請費和專利申請費,每逾期一天,按未支付部分款額的萬分之三支付違約金。
第十一條 本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經中國專利局登記和公告后生效。
第十二條 本合同如發生爭議,雙方可通過協商解決;如協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第十三條 本合同未盡事宜,由雙方友好協商解決。
第十四條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雙方各執一份,具有同等效力。副本七份,雙方各執三份,提交中國專利局一份。
第十五條 本合同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于_________市_________路_________號簽訂。
篇3
毫無疑問,專利的價值由其創新性決定,創新性應當作為評價專利申請質量的關鍵。而創新性從根源上是由專利申請的產生過程即發明創造過程決定的,因此評價創新性可以從審視發明創造過程入手。發明創造的產生會經過如下的一般過程:1、意識到技術問題;2、產生一個解決該技術問題的設想;3、試制一個原型或雛形并進行測試;4、發展成具體實施方式;5、回顧并改良;6、尋求專利保護。顯然,發明創造過程與說明書的"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和"具體實施方式"三部分主要內容相對應,即說明書的主要內容體現了發明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說明書的主要內容從根源上體現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質量。
需要說明的是,對說明書的主要內容的審查,大致分為對說明書撰寫質量的評價和對技術方案智慧貢獻的評價,后者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不同撰寫質量說明書的主要內容必然具有某些特定的表象特征,下面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這些表象特征,并加以總結。
通常,"背景技術"部分應當對現有技術進行描述和客觀評價;"實用新型內容"部分應當反映出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及其對于現有技術帶來的有益效果;"具體實施方式"部分應當結合附圖詳細、具體地描述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經過提煉后可以得出,說明書的主要內容通常是指現有技術、技術問題、技術方案、有益效果和結合附圖的實施例共五部分。同時,發明創造的一般過程中隱含一個重要的邏輯關系,即申請人首先要意識到技術問題是什么,才能產生一個技術方案,進而具體實施,對應的說明書五部分也存在同樣的邏輯關系。發明創造是否因這一邏輯關系而來,直接影響專利申請的創新性,進而決定其質量,因此,上述邏輯關系在說明書五部分中的體現,即是我們所要尋找的表象特征。
二、案例分析
下面對四種撰寫質量說明書五部分的特點以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
1.說明書描述的現有技術、技術問題均不涉及專業知識,根據生活常識即可發現技術問題本身較牽強甚至不成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解決其技術問題顯而易見的、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即可得出的方式,同時,由于申請人對現有技術缺乏基本的了解,也就不能提供相應的結構特征,導致技術方案只能是概括的描述,缺少具體細節;給出的有益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不是根據技術方案結合現有技術分析得出的;此外,申請人沒有將其具體實施,說明書記載的實施例也僅限于對已有內容的重復,附圖也相對簡單。
2.說明書描述的現有技術、技術問題涉及簡單的專業知識,并且技術問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供的技術方案需要結合較少的專業知識來理解,但是,由于申請人對現有技術缺乏相對專業的了解,只能是將現有技術簡單拼湊在一起,導致技術方案缺少關鍵細節;給出的有益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不是根據技術方案結合現有技術分析得出的;同樣,申請人沒有將其具體實施,給出的實施例也僅限于對已有內容的重復,附圖也相對簡單。
3.說明書描述的現有技術、技術問題涉及一定的專業知識,并且技術問題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提供的技術方案也需要結合一定的專業知識才可以理解,技術方案的描述比較詳細,但是,結合同樣的專業知識發現,技術方案片面地解決其技術問題的同時,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甚至產生了新的更嚴重技術問題,因而,所述技術方案缺乏實用性;給出的有益效果雖然是根據技術方案結合現有技術分析得出的,但是分析過程片面;由于技術方案缺乏實用性,申請人不可能將其具體實施,給出的實施例僅限于對已有內容的重復,附圖也相對簡單。
4.說明書描述的現有技術、技術問題均涉及較強的專業知識,結合現有技術分析得出的技術問題合理、客觀;提供的技術方案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才能理解,技術特征較多,描述較詳細,但是,結合專業知識理解分析技術方案發現,技術方案中對于發明點的描述較為概括甚至含糊,因而,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給出的有益效果是根據技術方案結合現有技術分析得出的,但是分析過程缺少關鍵細節;申請人有可能將其具體實施,并給出優選實施例,但是對于發明點的描述仍然含糊不清,附圖中也缺少對發明點結構特征的清楚記載。
篇4
授予外觀設計專利,該外觀設計除具有新穎性和實用性外,還應具有美感,且不得與他人在申請日之前已經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
專利的申請需申請人主動申請,專利申請應向專利局提交書面文件。
如果是申請的是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提交的文件有申請書、說明書及其摘要、專利要求書。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應當提交請求書、圖片或照片、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樣品或者模型。
對于發明專利,在提出專利申請后,依據現行專利法規定,專利局將對申請案進行初步審查,查明該申請是否符合專利法關于申請形式的要求。經審查符合其要求的,自申請日起滿18個月,即行公布,即早期公開。
在申請被公開后,自申請起3年內,專利局可以根據申請人隨時提出的請求對其進行實質審查。
篇5
1、申請書、申請附加費、公布印刷費;
2、發明專利申請實質審查費、復審費;
3、專利登記費、公告印刷費、申請維持費、年費;
4、著錄事項變更費、優先權要求費、恢復權利請求費、延長期限請求費、實用新型專利索檢費;
5、無效宣告請求費、終止程序請求費、強制許可請求費、強制許可使用費、裁決費。
篇6
電話: 傳真:
受托方(以下簡稱乙方):
地址:
電話: 傳真:
甲方就項目名稱為 (暫擬名稱)
發明專利 實用新型 外觀設計
委托乙方專利申請工作,現就工作中有關事項責,經協商達成如下協議:
一、甲方職責
1)甲方委托乙方專利申報事項;
2)甲方應無保留地向專利人陳述該項專利申請案的真實情況,提供詳細的技術交底書、相關附圖和有關的資料及證明(包括經全體申請人蓋章或簽字的委托書);或甲方的技術人員向人詳細介紹申請項目的技術內容,并交付必要的文字資料和圖式。
3) 甲方的專利申請不應有弄虛作假或假冒他人技術等不正當行為,經發現和證實后,甲方應承擔一切責任,乙方有權終止合同,所收費不與退還。
4)在專利申請審批期間發生發明人、申請人權利糾紛時,應按專利法及相關規定先自行協商或經有關部門調解解決,因此而發生的專利審批時限的延誤、終止,甲方自行承擔責任。
5)在合同有效期內,甲方可解除與乙方的關系,所繳費不與退還。
6)甲方應派專人與乙方聯系及交接有關文件,如有人員或通訊地址變更應及時通知乙方;
否則,造成文件轉寄受阻或延誤期限,甲方自行承擔責任。
7)甲方應在接到乙方有關專利申請書面通知后,應在該書面通知所述期限內及時給乙方進一步作業的書面指示;否則,有此造成的失誤,有乙方承擔責任。
8)如因甲方過錯致使本協議無法履行,乙方有權終止本協議,所收費用不與退還。
9)甲方同意按雙方約定的費標準支付費,官費部分按中國專利局標準支付給乙方,由乙方代繳。
10)甲方授權乙方全權處理申請從始至取得專利證書階段中的事宜。
11)甲方未按合同約定向乙方支付相關費用,應自收到催款通知之日起三日內繳清全部費用,在此期限仍未繳清費用,乙方有權解除本合同,甲方已繳費用不予退還。
二、乙方職責
1) 乙方同意接受甲方有關專利申請事項的委托,為甲方提供專利服務。
2) 乙方對甲方提供的技術資料負有保密責任,具體見雙方簽定的保密協議。
3) 乙方指派相對穩定的專業對口的人專門負責甲方的專利申報項目。
4) 乙方的工作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在甲方提供資料內容完整的情況下,外觀專利申請應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遞件;新型專利申請應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遞件;發明專利申請在10個工作日完成遞件(甲方核稿件時間,技術討論時間不計在內)。
5)乙方的申請案件,在遞交申請文件前,須經甲方確認后再提交。
6)乙方對已申報處在審查過程中的申請案有關事宜可以全權處理,但要及時向甲方征求意見及通告處理意見。因乙方工作失誤,專利申請的權利喪失,可彌補的,乙方應義務彌補;如不可彌補,乙方退回該申請案的費,由此產生的損失,乙方應承擔賠償責任。
7)乙方在完成遞件后,應將申請文件副本及請款單及時交與甲方;專利局文件應及時轉交甲方,交接必須有記錄。
8)乙方應自收到政府機構下達的與甲方有關的所有官方文件之日起一周內將文件轉寄給甲方。
9)在本合同終止時,乙方應將現有與甲方原委托業務有關的所有文件(包括復印件、圖表等)交還甲方。
10)乙方未履行應負義務,應與收到甲方責令改正的通知之日起五日內予以改正,乙方在此期限內整改不符合甲方要求,甲方有權解除本合同,乙方應自合同解除之日起三日內退還已收取乙方的費用,逾期按銀行利率付息。
三、雙方約定費用標準及支付方式
1)費用標準:
實用新型申請費¥1500元/件;
發明申請費¥3300元/件;
外觀申請費¥1000元/件;
實用新型及發明申請的超權項費為¥200元/項;
檢索費0元;
其中:超權項為超過10個權利要求后的項數。
除上述繳費用標準外,如涉及其它服務項目費用原則上按雙方議定標準執行。
涉及專利局官方費用的繳納,按照有關政府文件執行。
2)支付方式:
甲方在收到乙方轉來的申請文件(包括受理通知書)及繳款通知并核查無誤后,應按在三天內
支付費用;專利申請獲專利局授權后,甲方按上述“申請費”標準再向乙方支付20%的費,即300元,由甲方在接到授權通知后三日內支付。
專利年費、登記費、印刷費、印花稅等甲方應依照國家專利局的通知繳納。
四、其它事宜
1) 乙方同意幫組甲方辦理專利申請費用的政府資助退費手續。
2) 本合同未盡事宜,雙方可簽定補充協議。如在合同期間發生爭議,雙方協商解決,不能協商解決的,雙方同意提交法院解決。
3) 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雙方各執兩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 本合同自雙方簽章之日生效,至專利申請獲中國專利局授權通知、或因甲方原因造成視撤或被駁回之日終止。
篇7
原告牛慶志曾于1991年7月31日向國家專利局提出“森林剩余廢物燃燒設備”發明專利申請。國家專利局于同年8月14日發出了受理通知書。但后又口頭通知牛慶志,在國外已有類似發明,將不能授予其發明專利。1991年12月23日,牛慶志重新向國家專利局提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但在申請書中未要求優先權。1992年12月9日,國家專利局向其頒發了該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申請日確定為1991年12月23日。
被告塔河林業局刨花板廠是以生產刨花板、地板塊為主的集體企業,產品剩余物是鋸末、木粉和刨花等,每年可達數千噸。為解決占用場地、污染環境和火險隱患等問題,該廠組織其科技人員從解決剩余物用途和節能入手,于1991年7月開始對原有一臺取暖鍋爐加以改造,配備一臺物料風機,直接與鍋爐相連接,將鋸末等吹入爐體懸浮燃燒,研制成了燃燒鋸末節能鍋爐。1991年12月8日,大興安嶺地區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了技術鑒定,并頒發了(91)鑒字021號科學技術成果鑒定書,定名為“GTTG/KZL4-13型高效節能爐”,允許推廣使用。此后,該廠一直在原有范圍使用。
被告的高效節能爐的特征是:加設振動料斗、物料鼓風機,二者相連直通爐體;爐體下部連接另一鼓風機。這些特征與原告的“森林剩余物燃燒爐”相同。原告于1994年2月17日向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被告仿其專利技術對該廠鍋爐進行改造并投入使用,侵犯其專利使用權。請求被告賠償其自1992年侵權之日起到1997年五年的可得利益損失59萬元。
被告辯稱:該鍋爐是我廠技術人員和工人于1991年7月開始改造、自行研制而成的,沒有侵犯原告的專利權。
「審判
大興安嶺地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申請保護的是實用新型專利權。該專利權的保護期自1991年12月23日起(即申請之日),至1996年12月23日止。被告所使用的燃燒方法和設備改造,在1991年12月8日原告申請專利前已經有關部門鑒定投入使用,且至今仍在原有范圍內使用,故不構成侵犯專利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第三款的規定,于1994年10月8日判決如下:
一、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二、責令被告對持有的技術不得傳播和擴大使用范圍。
牛慶志不服此判決,以其于1991年7月31日就向專利局提出申請,專利保護日期應從此時起算,刨花廠侵犯專利權的事實成立為理由,上訴至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塔河林業局刨花板廠辯稱:牛慶志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日應是1991年12月23日,我廠節能鍋爐在同年12月8日已通過了鑒定,不存在侵犯牛慶志的專利權問題。
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牛慶志曾于1991年7月31日向國家專利局申請過“森林剩余物燃燒設備”發明專利權,但未獲批準。后其又于1991年12月23日以實用新型重新申請,國家專利局于1992年12月9日給其頒發了第89455號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而刨花板廠節能鍋爐成果已于1991年12月8日經有關部門鑒定,并頒發了科技成果鑒定證書。雖刨花板廠對鍋爐節能的改造與牛慶志的“森林剩余物燃燒爐”的性能有相同之處,但已于牛慶志專利申請之前通過技術鑒定,且僅在廠區范圍內使用,根據法律規定,不構成侵犯牛慶志的專利權。牛慶志上訴理由不成立,其請求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于1995年3月6日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的關鍵在于確定原告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申請日。
篇8
長期以來,無論是政府還是科技人員都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1996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預以支持,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比較多,在農業領域,國家甚至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并設有專門培養碩士研究生的農技推廣專業。相對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問題,尚未引起特別的重視。
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的必要條件。“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十六字方針的核心,在科學意義上,旨在強調國家有能力持續不斷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意義上,旨在強調這些科技成果能夠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并領先世界,這既是我國科技進步的根本任務,也是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的本質所在;但從法律意義上看,自主創新的積極作用,有賴于這些科技成果的內容僅為我所掌控,或他人雖知曉但我有排他使用權,前者是技術秘密權的特征,后者是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資獲得回報的基本保障??萍佳芯恳话惴譃榛A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部分?;A研究在戰略上屬于引領未來,但在科學上僅服務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能直接應用于生產的只能是后兩類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礎研究在內的一切科技投資,獲得回報的最終源泉,都是后兩類研究成果在生產上壟斷應用所產生的高額利潤。也正如此,受利益驅動我國每年全社會投入的r&d經費,后兩類研究占絕大部分,比如2004年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所占比重分別為20.4%和73.4%,而基礎研究僅占6.0%,這也是歷年來達到的最高比例。但應該看到,科技成果的壟斷應用須以這些成果已取得知識產權為基本保障。我們這方面有過深刻教訓,萬燕vcd事件和近幾年dvd專利費事件從正反兩個方面充分說明了,科技投資欲取到經濟上的回報,最終成果必須知識產權化。
3)是提高科技投資效益和科技成果創新高度的有力措施。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投資效益及其成果的創新高度,以發明專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標意義。
據國家公布的科技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1720項(基礎理論成果2839項,應用技術成果27363項,(基礎理論成果2839項,應用技術成果27363項,軟科學成果1518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2865項,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9.0%,占應用技術成果也不到10.5%。由于為這些登記成果計投入累計投入資金達11253.4億元,相當于平均投入3.93億元才能產生一件發明專利。加之我國r&d經費歷年來94.0%以上被用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可見我國科技投資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程度低。
200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年授予的專利為190238件,國內和國外的授予量分別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發明專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國外的專利中發明件,比例高達80.0%。從全年總的發明專利授予量看,國內也只占37.0%,國外高達63.0%。而且國內與國外的這種差距,多年來一直如此。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我國科技成果創新程度不高。
知識產權的取得均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還存在一定的差別,比如專利均以實用性、創造性、新穎性為實質要件。實用性意味著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不能是一種純理論的方案,它必須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并能生產積極的效果,而這正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在創造性上發明專利比實用新型專利要求更高,須“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新穎性要求申請專利的技術不能與已有技術中的內容一模一樣,它以技術是否已經公開為判斷標準,但又以技術完全公開為獲得專利的前提。因此,在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的立項之初,將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采用何種知識產權等,作為評判是否給與立項、資助科研經費數額的參考標準之一,并可以通過強行專利檢索制度,排除內容雷同項目的立項,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浪費;課題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實際采用的知識產權形式,作為成果創新高度的衡量標準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無疑有助于科技投資效益和科技成果創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并對此進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項目的成果,包括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成果,都必須有知識產權化的結果,其目的旨在通過促使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過程,提高科技投資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創新高度,辨別科技意義上的成果與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為科技投資獲得回報,自主創新發揮積極作用創造必要條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還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未成為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立項、驗收、評價的強制標準。
不將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科研立項的強制評審標準,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從2003年5月1日開始執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申請書》,就沒有將項目成果知識產權化列為教育部立項的評審標準,自然它也不會成為項目驗收、評價的強制標準。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結題(驗收)報告》標準格式,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結題驗收及評估標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資助項目數、被引用次數、收錄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分別是多少、專利申報和獲獎情況);②成果轉化情況,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附證明材料);③該項目的人才培養情況。將“成果轉化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項目驗收的評價標準,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它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項目的人才培養情況”比“成果轉化情況”相對容易得分,實務中最核心的標準還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資助項目數、被引用次數、收錄論文期刊的影響因子”最為重要。這就是人們為什么熱衷于的原因之一。
盡管國家科技部《關于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定》(國科發政字[2003]94號)第四條明確規定:“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項目建議書中寫明項目擬達到的知識產權目標,包括通過研究開發所能獲取的知識產權的類型、數量及其獲得的階段,并附知識產權檢索分析依據?!钡珡膰腋呒夹g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申請書》、很難看出成果知識產權化已作為立項的強制評審標準,因為該《課題申請書》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舉了9種:發明專利、新產品(或農業新品種)、新裝置、新材料、新工藝(或新方法、新模式)、計算機軟件、技術標準、論文論著和其它,將“發明專利”與“新產品、新裝置、新材料、新工藝”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著后者的創造性不高,不準備申請專利或當作技術秘密處理,還是無需明確知識產權的保護形式。其實質是混淆了科學意義上的成果和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學意義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成果形式在立項、獲得經費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請人在申請書中也明確了將采取某種知識產權化的成果形式,比如發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任務合同書〉,并未規定預期成果目標不能實現時項目負責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從法律上講,合同以約定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但缺乏違約責任作保障的合同義務是無意義的。
863計劃項目的驗收及評價標準,從〈863計劃課題驗收專家評議表〉可以看出:“技術指標”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達到合同規定的技術指標為衡量標準,由于863計劃“課題申請書”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學技術意義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義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也沒有成為863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及評價的標準。
2)在有關個人利益的制度設計上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幾乎沒有作用。
以現行的〈安徽省高等學校教授任取資格考評標準〉為例,教授資格評審的三角標準為“學歷”“科研”、“論文論著”三方面。
“科研”條款設計了8項,與科技領域有關的有6項,須具備其中的一項:“①獲省、部級四等獎以上的技術負責人或獲廳、局級二等獎的課題第一二完成人。②作為主要骨干參加1項以上省級科研項目,或獲科研經費每人年均0.5萬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級以上重點攻關課題,或是工程項目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設計人,并且該項目經有關專家鑒定已產生較好社會經濟效益;或科研成果經省主管部門組織鑒定達國內先進水平。④在科技開發、科技推廣、科技服務方面解決了難度較大的技術問題,經省主管部門組織鑒定認為有較高水平,并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⑤獲得1項以上國家發明專利或2項以上實用新型專利,并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⑥創建新的學科領域,填補省內空白。”在該6項中有1項要求成果獲獎勵,有4項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或填補省內空白,還有1項僅要求作為主要骨干參加了省級科研項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無關緊要,此為最低要求。在這6項中有1項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化問題,但它又以“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為必要條件。
“論文論著”條款設計了10項,須具備其中的一項。最基本的兩項是①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專題學術論文6篇以上,其中在國家級重點期刊上發表2篇以上。代表作經同等專家鑒定達到教授學術水平。②公開出版10萬字以上的學術專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寫不少于10萬字,且在國家級重點期刊上發表專題學術論文2篇以上,代表作經同行專家鑒定達到教授學術水平。另外,有3項涉及到:成果獲獎可以降低論文的要求,但無關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問題。
顯然,在安徽省教授資格評審中,獲得省級科研項目或成果獲獎,并最為重要,為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這就是現實中人們為何積極申報項目或熱衷于申報獎勵、重視,忽視知識產權化問題的原因之一。相對而言,企業出于搶占市場考慮,其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獨立科研機構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國取得的31720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發明專利授權量2865項,其中企業(含科研轉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專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獨立科研機構占19.9%(570件)。如果同它們完成的科技成果總數比較,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為13.8%,大專院校和獨立科研機構分別為10.2%、8.3%,但這還不包括企業有大量的實用新型專利。
3)過高的申請和維持知識產權的費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的一大障礙。
在科技成果為客體的知識產權,從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為4類,一是由特定國家行政機關審批而取得,如發明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二是向特定軍事家行政機關申請登記(非審批)而取得,如實用新型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三是由權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維持,如技術秘密權,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動取得,如計算機軟件版權。在這些知識產權中又以發明專利權最為常態。
以發明專利權為例,有關發明專利申請的費用共有17種,其中絕大部分由申請人承擔。根據《國家計委、財政部關于調整專利收費標準的通知》(計價格[2000]2441號)(以下簡稱《通知》的規定,該17種費用具體為:申請費(900元)、文件印刷費((50元)、說明書附加費(從第31頁起50元,從第301頁起100元)、權利要求附加費(從第11項起150元)、優先權要求費(每項80元)、審查費(2500元)、維持費(每年300元)、復審費(1000元)、著錄事項變更手續費(發明人、申請人、專利權人變更200元,專利機構、人委托關系變更50元)、恢復權利請求費(1000元)、無效宣告請示費(3000元)、強制許可請求費(300元)、強制許可使用裁決請求費(300元)、延長費(第一次長期請求費300元,再次延長期請求費2000元)、中止程序請求費(600元)、登記印刷費(250元)、印花費(5元)。在這17種費用中,任何一個申請案都不可少的有6種,高達5000元。
發明專利權取得后,繳納年費是權利人的一項法律義務,《通知》所確定的年費標準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程度的措施
1)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納入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項目立項、驗收的強制評估標準。
首先,應當樹立科研成果有科學技術意義上的成果與法律意義上成果的區別意識,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法律意義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識產權化的成果。因此,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有別于科學意義上的獨立指標,納入科研項目立項、驗收的評審標準。
其次,應將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強制的標準納入基礎研究之外的科研項目立項,驗收的評審過程中。這意味著應用研究或實驗發展項目,都不能回避知識產權化問題。當然,強調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化作為一項強制標準,并不是說任何一個應用研究或實驗發展項目的成果都必須確保知識產權化。它旨在強調成果能知識產權化的項目要明確采用何種知識產權保護形式,項目成果不能知識產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識產權形式對成果的創造性要求不同,投資者應當將其作為確定科研經費的標準之一。
再次,應采用法律的形式確保成為強制評審標準。這不僅要求項目的“申請書”、“驗收報告”有明確的成果知識產權化要求,而且要將成果知識產權化的承諾作為項目完成人的法律義務,并在合同書或任務書中明確違反該項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最后,應當吸納知識產權法專家參與科研項目的立項、驗收的評審工作。《科學技術評價辦法》(國科發基字[2003]308號)第18條規定:“建立健全評價專家庫。評價專家庫應包括來自研究與發展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的科學技術專家、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等。并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時更新?!北疚恼J為,吸納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參與項目的評價是非常正確的,但將法律專家排除在外不恰當。
2)有關個人利益的制度應當充分肯定成果知識產權化的作用和地位。
篇9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1-0018-05
Statu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or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G Sheng-yan, GENG Li-dong, OUYANG Xue-yu (Patent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Center of the Patent Offic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R.C, Beijing 100096,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treasure of five-thousand-year civilization of China, with systemic theory and reliable clinical efficacy. As the origin of TCM, China shoul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CM beyond any doubt.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as a whole is far from optimistic currently. Targeting the differences in number and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discussed the reasons and offere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ed that the work focu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should shif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t also argued that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using reasons, and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TCM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etiveness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multi-aspect and multi-department cooper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status; countermeasure
自1985年我國專利法實施以來,中藥專利申請的數量逐年增長,并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1]。但是,專利申請數量并不能反映專利水平的全貌。在巨大申請數量背后的另一個沉重的事實是,中藥申請的整體質量并不樂觀[2]。專利申請質量不高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因缺少技術創新,專利將無法產業化,繼而無法創造預期的經濟價值,而且不合適的保護范圍還會阻礙正常的科技創新,導致人力、物力的嚴重浪費。許多低質量申請實際只是一個未完成的發明,該申請不能被批準,但其技術內容已被公開,公眾均可檢索到這些技術內容,無形中造成我國中藥信息資源的慘痛流失。因此,要提高我國中藥知識產權競爭力,加
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鼓勵發明人積極申請專利,更要引導其把真正優質的核心技術轉化為專利技術予以保護,以期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國家知識產權局近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提升專利申請質量的若干意見》(國知發管字〔2013〕87號)指出,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狠抓專利申請質量提升工作,充分發揮專利制度激勵和保護創新的作用。鑒于此,筆者從實際審查經驗出發,對當前中藥專利質量現狀加以分析,并就提高中藥專利申請質量進行探討。
1 我國中藥專利申請現狀
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自主開發的專利檢索與服務系統(patent search and service system of SIPO)中的中國專利文摘數據庫(CNABS)。筆者對2004-2013年中藥專利申請進行統計,采用分類號A61K36(植物藥)、A61K35/78(動物藥與植物藥,現已轉入A61K36/00)為入口進行檢索,對其結果進行逐一閱讀與手工篩選,分析我國中藥專利申請現狀(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比例很小,因此,本文分析的數據只包括發明)。
1.1 我國中藥專利申請及授權概況
2004-2013年,我國中藥專利申請總量為99 926件(根據現有法律,我國專利申請在申請人沒有要求公開的情況下于申請日18個月后才公開,故統計結果2013年的數據少于實際數量)。近10年來我國中藥專利申請的總體數量保持上升趨勢,10年間專利申請數量翻了3倍多,期間2004-2008年申請數量穩步增長,2009年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申請量略有下降,2009-2012年申請量保持高速增長態勢,4年內申請數量增加了近1倍。與迅速增長的申請數量相比,專利授權數量并未同步增長,除2012-2013年部分申請尚未授權而使數據不具備統計意義外,2005-2011年授權數量始終維持在3000件左右。見圖1。
在授權率趨勢方面,2004-2011年授權率呈下降趨勢(見圖2),這與申請數量的快速增長形成較大反差。專利申請量反映的是創新主體的專利意識,授權量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專利質量。申請量大幅上升但授權率反而下降,一方面說明近年來我國專利保護意識有所提升,申請專利的積極性較高,同時也反映出中藥專利申請量的增加并未給中藥的專利保護帶來成比例增長,龐大專利申請的背后包含了不少低質量的申請,這些低質量申請最終以未獲得專利權而結案。我國申請人的專利保護意識還停留在追求專利的絕對數量上。
1.2 申請人情況
按照申請人不同來源,筆者對2004-2013年中藥專利申請進行了統計分析。來自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申請量基本持平,二者差別主要體現在個人和企業。其中,國內來源個人申請超過50%,企業申請僅占不到30%;而國外來源企業申請占80%。國內的個人申請數量多,說明個人申請專利的積極性高,很多民間中醫藥工作者希望通過申請專利的方式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保護,但與企業相比,個人申請往往受到資金、研究手段、專利申請水平等條件限制,其質量較低,這可能是造成我國中藥專利數量很大而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見圖3。
2004-2013年職務申請量一直保持平穩增長,說明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所近幾年在不斷加強自身的專利研發和專利保護,并在專利申請數量上有所提升。而個人申請量增長同樣迅猛,并在2012年出現申請量的激增,這可能是導致中藥申請量2012年整體增加的原因,與圖1增長趨勢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藥申請總量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質量不高的個人申請。見圖4。
1.3 授權量和失效量情況
維持授權專利需要繳納專利年費。對于無收益或無潛在收益的專利技術,專利權人并不愿長期維持,因此,專利的存活率可以很好地反映專利質量。筆者針對2005年的中藥專利申請,以8年存活率作為指標進行數據分析。存活率計算公式為ζp=Sp/Bp,其中ζp表示發明專利第n年的存活率,Sp表示自申請日起第n年仍然有效的發明專利數量,Bp表示某年發明專利申請中最終獲得授權的數量[3]。
從2005年中藥專利8年存活率來看,國外來源的專利存活率將近90%,個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專利存活率差別不大,這說明絕大多數國外來源專利申請質量較高,并在授權后的較長時間占據我國市場。見圖5。
與國外相比,國內不同類型申請來源的中藥專利在存活率方面差異很大。個人專利的存活率僅為32%,說明大量個人申請在授權后由于缺乏潛在收益而被申請人放棄,這進一步印證了前面得出的個人申請質量不高的判斷。這些專利申請既增加了專利審查工作的成本,又增加了申請人的經濟負擔,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利存活率為50%,介于個人與企業之間。原本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大量創新技術,但其專利存活率卻低于企業,原因可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未將市場需求同自己的科研目的有效聯系,加之與企業互動性不夠,造成大量專利成果無法產業化而遭到擱置。專利實施率低,不能產生相應效益,必然導致其在專利權維護方面較為薄弱。
相比之下,企業的專利存活率高達81%,說明盡管國內企業的專利申請總量不高,但質量較理想,且專利授權后能充分挖掘市場價值,并很好地維護其權利。此外,盡管國內企業的專利存活率已與國外企業基本持平,但來自企業的專利申請僅占總體數量的不到1/3。
1.4 專利申請的平均權利要求項數和說明書頁數
美國《企業技術評論》援引美國專利商標局局長杜達斯的報告宣稱,隨著技術的發展,專利復雜程度不斷上升,導致說明書頁數不斷上升[4]。國外學者研究表明,權利要求項數是專利高價值的一致顯著性指標[5]。可見,權利要求項數和說明書(包括附圖)頁數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專利申請的質量。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藥專利申請平均權利要求項數、說明書和附圖頁數分別為3項和8頁,而國外來華發明專利申請分別為8項和25頁。表明國內中藥專利申請的保護范圍和技術復雜程度與國外差距明顯。
1.5 聘用專利情況
人在專利申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但我國專利行業起步較晚,人又屬新興行業,公眾對人的認知程度不高[6]。是否聘用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人重要性的認識。按照不同的申請人來源,筆者對2004-2013年中藥專利申請聘用人情況進行了統計。由圖6可以看出,個人申請聘用人的比例最低(39%),企業次之(55%),高??蒲性核赣脤@说谋壤罡撸?7%)。個人聘用人比例低的原因可能是缺少專利申請經驗,也未意識到專利申請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有創新技術就必然能獲得專利授權,加之資金有限,因而更愿意選擇自行申請的方式。相比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專利人的比例較高,可能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創新大多為職務發明,申請專利有科研經費作為支持,且多年專利申請經驗使高校意識到聘用人的重要性。
企業聘用專利的比例高于個人但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筆者對中藥申請量排名靠前的幾家企業進行了粗略研究,發現企業大多在內部設立了專門負責專利事務的法律部門,因此,雖然企業專利在申請時并未聘用人,但同樣為專業人士。
結合授權率分析可知,聘用專利人比例最低的個人申請的授權率同樣最低,而企業和高校聘用專利人或專業人士比例較高,其專利授權率同樣較高。說明聘用專利人進行專利申請有助于專利申請質量的提升。
2 中藥專利質量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專利的質量意識淡薄
當前,政府和高校在政策與評價考核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應用”的傾向。政府將專利數量作為地方科技創新的政績加以標榜,企業以專利數量作為爭取高新技術企業或獲得稅費減免政策的條件,而高校以論文和專利申請的數量多少作為衡量教師科研水平的標準,由此滋生出許多不以保護創新成果和提升市場競爭力為目的專利申請。其結果是,企業為了獲取國家給予企業的優惠條件而申請大量低質量專利,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在申請專利時也未將市場需求與自己的科研有效聯系,導致專利與市場嚴重脫節。這些專利申請者申請專利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護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此外,筆者在專利實質審查工作中發現,有些申請人為回避現有技術而一味追求藥物“大復方”,或在復方中加入較生僻的中藥組分,但復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足夠驗證。這些申請即使最終獲得授權,也會因無法產業化而缺少實際價值。
另外,許多專利申請者不了解專利申請知識,認為只要有創新技術就必然獲得高質量專利,而未意識到專利申請書撰寫的重要性。這導致部分申請者撰寫專利申請書較為隨意,如出于保密的目的而未充分公開其技術內容,導致無法獲得專利保護;不懂得在充分公開的基礎上要求合理的保護,雖然最終獲得授權,但因保護范圍非常小,很容易被他人在生產中加以規避;另外,由于技術研發后首先選擇將技術成果發表為論文或將藥物上市,導致不少有益的發明因技術方案率先公開而喪失新穎性。總之,由于缺乏專利的質量意識,原本可以形成高質量專利的創新技術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應有的專利保護[7]。
2.2 技術創新水平低
專利申請質量與發明本身的技術創新水平密切相關。我國中醫藥歷史悠久,流傳了很多優秀經典名方,但這些藥方的作用機理、有效組分并不明確,而且不少復方在長期的使用中已經公開而失去了新穎性[7]。許多民間中醫藥工作者掌握著療效優異的中藥復方,但這些復方通常源于臨床經驗總結,僅能提供臨床有效性數據,缺少系統而規范的研究和試驗對比,不利于專利授權。相比之下,中藥現代化是將傳統中醫藥的優勢、特色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相結合,利用現代化研究手段對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富集、結構鑒定并闡明作用機制,這樣的技術更容易得到國際認可,但該部分專利申請數量較少。
2.3 專利文件撰寫質量差
專利申請文件是一種法律文件,其撰寫需要高度的法律和技術方面的技巧,撰寫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技術方案能否得到授權及授權后的穩定性。我國中醫藥科研工作者長期專注于實驗研究,對專利法不熟悉,缺乏高水平專利申請撰寫的經驗。專利人是經過專門法律培訓的專業人員,既懂法律又懂技術,可以從技術、經濟、法律等多個角度維護專利人的合法權益,可以彌補科研工作者對專利法不熟悉及缺乏高水平專利申請經驗的不足。然而,當前通過國內專利人資格認證的中藥專利人數量較少,既有中醫藥專業背景又懂專利知識的專門人才稀缺。而且,專利行業存在質量參差不齊、行業內部不夠規范等問題,相當一部分申請是由對中藥專利特點缺乏了解的人所撰寫的。由于缺少高水平的撰寫技巧,使很多原本有重要技術價值的技術縮減了其本應獲得的保護范圍,甚至失去專利保護。
3 對策
3.1 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意識
國家相關行政部門應加強宣傳專利質量的重要性,使申請人充分認識到只有高質量的專利才能使創新技術最大限度實現其經濟價值。不僅如此,還應建立獎勵政策,將專利申請質量指標納入獎勵指標,對專利質量、技術價值、市場效益進行評估,評選高質量核心技術專利,提高其獎勵額度。對那些為套取專利資助和獎勵資金而弄虛作假的申請人應嚴肅懲處。
專利申請目的是獲得授權,而我國目前中藥專利審查的標準低,授權要求過松,會使申請人產生中藥專利容易授權的假象,導致產生大量低質量申請的出現,并進一步對專利申請的技術水平產生負面影響。國家專利審批機構應充分認識到提升中藥專利申請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著手提升中藥專利申請的審查質量,以督促申請人提升科研水平和專利申請技巧,促進專利申請質量的提升。
3.2 提升中藥的技術創新水平
國家應積極推動中藥科技研究,不僅要加大中藥創新能力平臺的建設,激發廣大研發人員的技術創新熱情,還要積極制定中藥質量管理規范,通過提高行業標準,夯實中藥的創新基礎。中醫藥研究者應調整研發思路,視情況不同而制定相應的研發策略。經典名方在長期使用中失去了新穎性,建議利用現代研究技術尋找復方中的有效成分,闡明作用機制,對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富集、結構鑒定,從而實現對經典名方的“二次開發”。對臨床經驗方,建議結合現代研究方法,用現代技術和研究手段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法,使藥物獲得充足的理論和數據支持,提高專利法對中藥復方創造性的認可程度。而以有效成分提取為代表的現代中藥研究也要改變傳統的技術含量低、制備工藝簡單的現狀,借助現代先進的工業技術,提高產品和配方的技術含量,利用現代技術實現對中藥的有效保護。
3.3 提高專利文件的撰寫質量
學校和企業要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建議在醫藥院校開設知識產權課程,培養既懂專業技術又懂專利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企業、科研院所可以定期舉辦專利法基礎知識、專利申請撰寫技巧等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申請高質量專利的能力。另外,還要鼓勵申請人聘用人申請專利。專利人是經過專門法律培訓的專業人員,聘用專利人進行專利申請有助于提升申請質量。人協會應定期對其工作進行介紹和宣傳,鼓勵和引導申請人選擇正確途徑申請專利,減少不必要的程序,從而有效提升專利申請質量。
3.4 促進科研成果與市場掛鉤
高校和科研院所本應是創新技術的密集產出區域,但因科研成果與市場嚴重脫節,導致大量核心技術并未以專利形式得到保護,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無端浪費。對此,我國政府部門應當為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專門平臺,使市場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專利情況,也使高校認識市場的需求。必要時,可通過特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配套政策刺激高校成果知識產權迅速轉化為產品,從而形成科研與市場的互動。還可根據市場的需求,提高對高質量專利的獎勵額度,鼓勵廣大中醫藥科研人員針對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技術進行深度開發,必要時對療效確切的西藥進行引進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將中西藥物聯合使用,構建中藥專利研發和申請的國際市場合作平臺。
4 小結
近年來,我國中藥專利在研發和保護方面得到了加強,但專利(申請的)質量尚待提高。對企業而言,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投入可得到豐厚的回報;對國家而言,專利質量提升所帶來的則是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影響中藥專利申請質量的因素很多,提高申請質量需要行政部門、立法部門及社會人士的共同努力。行政部門要提高全社會的專利質量意識,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專利的復合型人才,加大創新技術投入;立法部門要完善專利制度;社會人士要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積極實施專利戰略;人和審查員要提高自身職業的責任感和專業技能。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使我國真正實現從專利大國向專利強國轉變。
參考文獻:
[1] 胡明悅,楊媛.淺談中藥專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藥物評價研究,2011,34(1):15-18.
[2] 李林,傅晶,張溪,等.外國企業在華中藥專利申請及其申請策略分析[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1(7):39-41.
[3] 黃慶,曹津燕,瞿衛軍,等.專利評價指標體系(一)――專利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和構建[J].知識產權,2004,18(5):25-28.
[4] 黃魯成,張靜,吳菲菲,等.基于專利的北京動漫游戲產業現狀與對策研究[J].情報雜志,2012,25(6):101-105.
[5] TONG X E, FRAME J D. Measuring national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with patent claims data[J]. Research Policy,1995,23:133-141.
[6] 宋鐵軍.一項好的發明最好請[J].中國發明與專利,2005(8):83.
篇10
2008年8月29日,在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以下簡稱“IFA”),德國海關以“可能侵犯專利權”為由突襲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69家企業的展位,沒收了大量電視機、MP3和手機等展品。加上之前的DVD風波,事實上,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遭遇了一場又一場的知識產權爭端。每當遇到知識產權糾紛時,國人普遍認為這是國際市場通過濫用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構筑新的貿易壁壘。然而,來自世界五大專利局的統計數據卻發人深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外國公司紛紛通過數量巨大的專利申請在我國進行跑馬圈地競賽,而我國在國外申請和獲得授權的專利甚至比發達國家一個企業的數量還要少,使得我國企業深深陷入發展的“內憂外患”之中。
針對我國創新主體國外知識產權申請量和擁有量少的現實問題,為幫助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正積極與財政部磋商,研究制定關于支持向國外申請專利的資金補助政策,并希望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谶@種現實窘境的成因分析,本文擬對這一資助政策的資金籌措、預期目標設定、資助對象選擇以及資助程序設計等方面進行探討。
1 尷尬的數字鴻溝
近幾年,世界五大專利局中的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歐洲專利局(EPO)、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和韓國知識產權局(KIPO)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總量持續增長(日本特許廳(JPO)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呈現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日本企業為防止技術泄露而將其發明據為商業秘密的現象日益加重)。其中,SIPO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增幅最大,年均增長在20%以上,躍居世界第三,這表明在全球知識經濟的大潮沖擊下,我國的科技創新活動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日益提升。
然而,我國和美、日、歐、韓的專利雙向申請逆差巨大,形勢嚴峻。據世界五大專利局最新統計顯示,2007年我國向美國提交的發明專利申請為4 449件,同比增長18.1%;向歐洲申請發明專利1 145件,同比增長59.2%;向日本申請發明專利656件,同比增長29.9%;向韓國申請發明專利申請296件,同比增長50.3%。與我國對外發明專利申請量僅限于幾百、幾千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來華發明專利申請量每年高達數萬件,并呈持續增長的態勢。2007年,國外來華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到9.2萬件,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5%。即使是本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出現下降趨勢的日本,向我國提交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也一直持續增長。
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和美、日、歐、韓的雙向授權差距更大。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從韓、歐、日、美獲得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為137件、138件、67件、772件;而反過來韓、歐、日、美從我國獲得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為3 127件、8 755件、16 174件、6 891件。如此懸殊的數據對比揭示出:當國外企業在我國跑馬圈地日趨完善并不斷強化時,我們的創新主體在國外的專利布局卻仍處于起步階段,這注定了全球化之路充滿著知識產權的荊棘:走出去受調查、被扣押、遭,在國內受要挾、被恐嚇、遭勒索。而且這種局面有蔓延的趨勢,威脅著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
2 多維成因解讀
發明專利雙向申請和授權數據鴻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外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歷史長短的差異,又有知識產權文化意識強弱的差別,還包括現實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高低懸殊等。
2.1 制度歷史長短的差異
法律保護財產權被稱為“人類自身最高貴的凱旋”,它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進化的結果。早期的財產權以一種“共同財產”的形式存在,后來逐步衍生出私有財產權。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私有財產權與其他經濟發展要素一樣重要,清楚定義的私有財產權降低了盜用行徑,而且確保只有私有財產權的擁有者對花費和收益全權負責。成功的經濟人士都有這樣的共識:對某一特殊財產的投資力度與這一財產的保護力度息息相關,在一個財產權保護不健全的行政區域,個體或組織被迫進行較低回報的商業行為。在實際應用這些原理時,財產權被理解為那些決定個體或組織享有資源、運用資源和從中獲取收益的規范??梢缘贸鲞@樣一個結論:財產權是導致資源有效開發的誘因。影響資源分配的另外一種因素是商品自身性質。研究表明,在不承認私有財產權的社會組織里,個體或組織傾向于投資有形的商品勝過于無形的商品,因為保護前者比后者容易。因此,財產權對于無形商品的重要性遠勝于有形商品。綜上所述,在一種極端弱化或完全匱乏的知識產權保護情形中,個體或組織就不愿意去投資研發,科技創新的步伐就會停滯不前。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私有財產權,在上述四國(地區)大都歷經了兩三百年的歷史,并且還在不斷地進行修訂與完善,它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發明創造的熱情,有力地推動著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反過來,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又為科技發明創造提出了新要求、新主題,促進和豐富了科技發明創造。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只有20多年的歷史,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一個長期缺乏產權制度保護與激勵的國度,創新的火花被無情澆熄,創新的成果當然寥若星晨。
2.2 文化意識強弱的差別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制度變遷理論,制度變遷分為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兩種模式”。,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西方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典型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產物,它使得作為正式制度的知識產權法律與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知識產權意識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強制性制度變遷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是以政府為主體的一種制度變遷模式,變遷的程序是由上而下的。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就是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產物,它是受發達國家政治強權的打壓和應自身改革開放、經濟建設需要,對西方知識產權制度的法律移植,這不是一個自然生成的過程,必然導致知識產權觀念意識與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脫節,由于知識產權意識的形成滯后于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導致了企業重制造,輕創造,貼牌代工業務盛行;重仿制,輕創新,缺乏
對權利人應有的尊重,侵權訴訟不斷;重知識,輕產權,智力成果流失嚴重。
2.3 科技生產力水平的現實差距
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伴隨著創新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生產力作為一種最活躍、最革命的因子,其概念及構成要素打上了鮮明的科技化烙印:勞動工具智能化,勞動組織科學化,生產過程柔性化,勞動者知識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科技生產力成為當代生產力的標志,是先進生產力的體現,這些在當代西方發達國家身上體現尤為明顯。在這些國家里,科技人才聚集,科技研發投入巨大,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強,創新成果豐富并且轉化能力強,他們占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手握一大批具有核心技術的基本專利,占領高新技術領域的制高點,限制和制約其他國家的高新技術發展。他們是新技術的最主要的發明者、使用者和傳播者。
由于近代國力的衰敗,我國的科技水平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積極開展創新型國家建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與發達國家在科技生產力水平上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科技人才總量雖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結構不夠合理,高層次人才匱乏且分布不均勻,過度集中于“大院大所”;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增強,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國內專利申請與授權增長速度較快,但大部分還是質量不高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具有核心技術的基礎專利少;大部分企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主要從事的是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代工生產。我們是新技術的最主要的消費者,但在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做得不夠,缺乏具有鉗制力的專利。
2.4 新市場競爭意識淡薄
今天的市場競爭,表現為技術特別是專利技術的競爭,企業已經不再是依靠成本和價格,而是依靠專利技術等知識產權來取得市場相對壟斷地位、競爭優勢和高附加產值。國外跨國公司相繼進入我國,在我國采取“產品未到,專利先行”策略,通過大量申請專利,在高新技術領域“跑馬圈地”,搞專利布局,很好地保護了技術、產品和市場。
反觀我國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由于缺乏新市場競爭意識,缺乏明確的知識產權戰略引導,導致他們對國際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運作規則(如程序、費用)不了解、不關心,對去國外進行發明專利申請、布局的重要性不重視、不思考,有些雖然有走出去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前期相應的專利信息分析、科技信息分析和經貿信息分析,對去哪些國家申請,是否能夠成功感到很茫然,既缺乏足夠的勇氣又缺乏足夠的底氣。
3 國家資助制度設計
當今時代,知識產權與科技競爭、經濟貿易乃至綜合國力直接掛鉤,成為提高和保護國家科技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武器,綜合國力的增強日益突出地表現為以專利為代表的知識產權的大量擁有和有效運用,知識產權問題關乎國家經濟,一個國家若在一些關鍵產業上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其國民經濟的發展就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喪失經濟的危險,國家經濟安全就會受到威脅,因此,以專利為代表的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與運用不僅關系到權利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也和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大了對科技發展的宏觀干預力度,積極介入知識產權事務,極力使知識產權成為國家發展和謀求國際競爭優勢的利器。
在我國,中外專利雙向申請與授權的數量對比懸殊這一狀況已經威脅到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一方面,在對外貿易中因知識產權問題直接遭受打擊、蒙受巨大損失的大多數是對我國國民經濟有著重大貢獻與重要意義的優秀企業;另一方面,由于外國公司在中國大量申請專利,大力推行技術標準,國內的許多高科技企業也將面臨生存危機。面對這種嚴峻形勢,從國家經濟安全角度考慮,中央政府應承擔起國民經濟宏觀管理者的角色,及時采取行動,積極應對,一種國外專利申請國家資助政策亟待制定。
政府資助專利費用政策是各國專利費用制度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彌補專利制度不足的措施,我國大多數地方政府都制定和實施了由政府公共財政資助專利費用的政策,并取得了可喜成效,各地的專利申請數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缺乏科學規劃、統一指導、有效監控,實踐中也出現很多問題:①資助方向不明確,導致政策導向功能被弱化,國外專利申請數量少,發明專利申請比例低,專利結構性缺陷突出;②資助重點不突出,導致專利數量出現非理性的增長,出現大量問題專利與垃圾專利;③程序不規范,重復資助和騙取資助金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避免資助政策目標扭曲的現象再現,國家資助國外申請專利政策設計,應該涵蓋明確的戰略目標、通暢的資金渠道、嚴密的資助對象選擇、科學的程序機制等幾個方面。
?戰略目標。國家資助國外申請專利政策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目標實現,著眼于國家經濟安全與穩定,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國家核心競爭力培育,讓知識產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具體說來,就是要在生物和醫藥、信息、新材料、先進制造、先進能源、海洋、資源環境、現代農業、現代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術的國內外專利,鉗制西方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專利布局與封鎖,從而支撐我國高技術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
?資助對象。戰略目標決定了資助對象的選擇,資助對象的選擇反過來影響資助政策目標能否最終實現。地方政府資助專利費用的政策實施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一旦資助政策出臺,會吸引大量的市場主體申報,政策的激勵作用容易實現,但政策的導向功能會被扭曲。因此,要嚴格界定資助對象所涉及的技術領域范圍和權利主體的身份范圍。對象的技術領域必須符合戰略目標所規劃的產業領域,考慮到政策的全面貫徹實施有個過程,可以優先選擇代表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先導產業如航空航天制造業、計算機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內試驗,再逐步鋪開到其他產業領域,權利主體限于中國民族企業或公民,先期主要考慮當前國內優秀企業或個人。
?資金籌措。國家資助國外專利申請政策可以考慮設立一個專項基金,成立專門賬戶,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和財政部統籌管理,首批啟動資金由國家財政部撥款,后續資金可以通過那些經資助取得成功授權的企業,在其專利產品化、商業化取得利潤后,按照一定比例返還來予以保證,構筑起“資助一返還一再資助”的良性循環資金鏈,既使得資金來源有了保證,又兼顧政策本身的公平性。
?資助范圍與額度。國外專利申請國家資助政策只資助向國外提交發明專利申請的相關費用,包括傳送費、檢索費、附加檢索費、優先權文件費、初步審查費、初步審查費附加、單一性異議費、后提交費等。資助額度以實際發生額為限,考慮到資金利用效率和專利布局需要,主要資助按照巴黎公約原則向主要目標國家提出的申請,由經貿信息分析得出,目標國家一般集中在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地區。
篇11
知識產權日益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財產權之一,與此趨勢相同的是,世界主要國家的專利申請數量也呈快速增長態勢。以我國為例,截至2010年3月31日,我國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累計突破200萬件,僅2009年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即達到314,573件;除此之外,我國2009年的發明專利授權量也同比增長了37.1%(注:參見“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保持較快增長”,http://www.sipo.gov.cn/sipo2008/mtjj/2010/201005/t20100520_519134.ht-ml,訪問時間:2010年7月3日。關于更詳細的數據,可訪問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統計信息”網頁。)。大量的專利申請案涌入專利審查部門,導致了專利審查的大量延滯;而對于已經審查完畢的專利申請案,審查員也是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做出的決定。據美國學者的研究,在美國專利審查員處理每項專利申請所花費的時間僅為18個小時,這包括了審查申請書、搜索和審讀現有技術、做出多個專利審查決定、審查申請人的申辯,以及有時還包括與申請人進行多次面談的時間;在我國,保守估計也不會超過30個小時(注:Dan L.Burk and Mark A.Lemley,The Patent Crisis and Howthe Courts Can Solve It,15(2009).另有學者對美國專利審查時間的評估是16小時至18小時之間。See John R.Thomas,Collusion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Patent System:A Proposal for Patent Bounties 2001U.ILL.L.REV.305,314(2001).在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共有專利審查人員2107人(數據來自于該中心網站的“組織結構”中對“人員配置”的介紹,訪問時間:2010年7月3日),其審查任務還包括實用新型等,以全部人員來進行發明專利的審查,按2009年發明專利的授權量(128489件)來計算,我國專利審查員對每一件專利的審查時間也僅為33.5小時。)。因此,有限的審查時間難以保障專利審查的質量,這是問題專利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們普遍認為,問題專利增加了人們的訴訟成本,形成浪費資源的專利叢林,產生了棘手的反公地悲劇以及專利劫持現象。[1]
毫無疑問,保障專利授權的較高質量是專利制度的重要使命,而提高專利授權質量必然涉及專利審查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從專利審查制度來看,專利授權需要判斷專利申請案是否符合可專利性的條件,如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等;而判斷這些專利申請案是否符合專利授權的實質性條件,專利審查員必須要進行與發明創造相關的現有技術(prior art)檢索,用以確定權利要求(claim)所界定的發明是否符合專利法授予專利權的法定條件。通常,專利審查員需檢索并審讀這些文獻,并與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授權或不授權的決定。故而,相比于整個專利授權程序而言,提高現有技術檢索的質量是提高專利授權質量的首要門檻。然而,專利審查員面臨工作負荷過大的局面,大量的專利申請案需要處理是各國專利審查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如何保障專利審查員獲取高質量的現有技術信息是專利制度構建中應該予以著重考慮的問題之一。我國《專利法》第36條規定,申請人在請求實質審查之時,須披露與其發明有關的參考資料,但該條并沒有規定任何有約束力的法律后果。本文主張我國應該完善《專利法》第36條之規定,建立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規則,從而保障專利審查員獲取高質量的現有技術文獻,最終保障專利授權的質量。
二、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制度比較
為了保障專利授權質量,各國專利法大都要求專利審查員在判斷專利申請案是否符合專利法規定的條件時必須進行現有技術的檢索。至于專利申請人是否負有現有技術的披露義務,以及該披露義務是否具有強制性,則存在以下不同的做法。
(一)歐盟模式
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歐盟模式強調專利審查部門獨力承擔現有技術的檢索。依《歐盟專利條約》(EPC)之規定,現有技術的確定系由專利審查員在審查過程中獨立所完成;而專利申請人并不負有披露現有技術的法定義務,即使是明知與發明可專利性相關的現有技術,也完全可選擇沉默(注:See Gina M.Bicknell,To Disclose or Not To Disclose:Duty of Candor Obl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Patent Offices,83CHICAGO-KENT L.REV.425,460,(2008).)。歐盟專利局建立了各自擁有不同審查員的檢索和審查部門,由前者專職負責對專利申請案所涉發明之新穎性和發明步驟(inventive step)相關的現有技術進行檢索,審查員通過檢索本局內部的數據庫和收集外部文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EPC所規定的書面意見。審查部門的專利審查員對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從而做出該發明是否可專利的最終裁決。
(二)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強調專利審查部門的現有技術檢索,但專利申請人負有現有技術文獻披露義務,或須依專利審查部門的要求而披露相關的現有技術信息。2002年修訂的日本《特許法》第36條第4款第2項規定了專利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專利申請人在遞交申請之日,如果知曉與其申請的發明相關的、至少一件現有技術文獻,就必須在專利說明書中披露現有技術文獻的標題,但無須向日本特許廳遞交現有技術文獻的復制件。對于專利申請之時所不知曉的、與發明有關的現有技術文獻,申請人需要在專利說明書中申明其理由和后果;如果在專利說明書中未能聲明其后果,審查員可以向申請人補充通知(注:《日本特許法》第48條第7款。)。申請人收到通知之后,須在指定的期限(60日)內遞交書面說明或遞交在原專利說明書上增加現有技術文獻標題的修正文件。
在日本法下,依該法第49條第5款之規定,未能滿足現有技術文獻披露義務是駁回專利申請的理由;但該法第123條之規定,并非是專利無效的理由,因為未能履行該義務不屬于發明在可專利性方面的實質性缺陷。但是,對于主觀上故意隱瞞現有技術等行為,如果構成欺詐的話,依《日本特許法》第197條之規定,通過欺詐行為獲得專利或審決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此謂“專利欺詐罪”。其主觀上要求具有欺騙他人之故意,并使其陷入錯誤的違法行為。欺騙行為主要包括捏造事實,例如,沒有說明書記載的效果,但以虛假的事實(實施例等),或提供虛假的資料來證明,從而獲得專利的授權;也包括故意隱瞞真正的事實之行為。專利欺詐行為導致了專利行政審查中的專利授權結果,而不包括專利司法中的裁決、決定和判定等。在日本“機杼案”中,法院裁定:申請人明知為公知的機械,卻說無此種事實,“佯稱是被告自己的發明,以欺騙官員”,此類行為構成了專利欺詐罪。[2](P660-661)
(三)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強調專利申請人對專利審查部門承擔基于“誠實善意”的信息披露義務。在美國專利申請制度中,申請人及其人對美國聯邦專利與商標局(PTO)負有誠實善意的義務(duty of candor and goodfaith)。申請人及其人在專利審查過程中,須對PTO誠實且毫不保留的告知其所知悉的、對申請案之可專利性具有關鍵性價值的相關信息(注:See 37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1.56(2010).)。一般認為,專利申請人的誠實善意披露義務是司法創制的產物,美國最高法院于Precision Instrument一案中主張,專利申請人“負有不可推卸的義務以向(美國聯邦專利與商標局)報告對申請案的審查有可能產生欺詐或不公平后果的所有事實”。[3]但也有觀點認為,美國最早的1790年和1793年專利法允許第三方對因欺詐方式獲取的專利權啟動無效宣告程序,1952年專利法之前的法律已經對欺詐方式獲取的專利權建立了私人救濟措施。[3](P38-40)1977年,PTO在其審查條例中首次將該義務規定為申請人的積極義務。該條例第56條規定:“發明人,所有準備或參與申請以及與發明人有聯系的律師或人,受讓人或有責任承擔申請的所有人,都對PTO負有誠實善意之義務。上述個人有義務披露其所知曉的、對專利審查具有關鍵性價值的信息?!倍沃^“關鍵性信息”,該條例解釋為:“當合理的審查員在決定是否授予專利權時認為重要之可能性極大(substantial likelihood)時,該信息即屬‘關鍵性’信息。該義務須與準備或參與專利申請的程度相匹配?!保ㄗⅲ篠ee 37 C.F.R.1.56(1977).)
該條確立了判斷“關鍵性信息”的“合理審查員”標準。但是,法院和PTO對其法源的解釋卻截然不同。“巡回法院認為1977年版《條例》第56條是早期案例法的法典化;但從PTO1977年立法評注來看,‘第56條從整體而言是本局關于欺詐和不公平行為政策的法典化,也符合聯邦巡回法院的先例。它將影響本局未來的審查決定,也將為法院審理案件提供參考’。PTO指出,判斷‘關鍵性’的‘合理審查員’標準借用自聯邦最高法院在關于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則的案件中所表達的原則,并認為該規則符合‘下級法院在最近專利案中所廣為采納的概念’。”[4]而對于該標準,PTO也承認其不夠客觀、難于適用以及不太準確;它也承認該標準過于含糊,且與專利法的其他領域關系不大。[4]由于這些缺陷的存在,導致該制度在專利訴訟中被頻繁引用,其急劇擴張致使美國聯邦巡回法院在1988年的Burlington Indus.,Inc.v.DaycoCorp.案中宣稱,以不公平行為原則作為侵權的抗辯事由,幾乎在所有主要專利案件中都用來為侵權人辯護,成為絕對的“瘟疫”。[5]
與美國聯邦巡回法院采取限制其適用范圍的措施相似,PTO在1992年也對本條進行了修訂,從而試圖界定更為清晰的披露義務?!瓣P鍵性信息”判斷標準從“合理審查員”標準轉為客觀性標準,“通過專利審查員作證”來證明“關鍵性”的規則也被廢除(注:《聯邦條例法典》第104.22與104.23條禁止PTO雇員在未經局長授權時作證。See 37 C.F.R.§104.22,§104.23(2010).但從美國法院的司法實踐來看,“審查員標準”似乎并未走進歷史博物館,而是繼續發揮其作用。See Nicole M.Murphy,Inequitable-Con-duct Doctrine Reform:Is the Death Penalty for Patent Still Appropriate93MINNESOTA L.REV.2274,2280(2009)。)。該條由五款構成,其中第b款界定的是“關鍵性信息”。依該款規定,需要履行披露義務的信息是:(1)有初步證據(獨立或與其他信息共同)表明該信息能夠證明某一權利要求的不可專利性;或(2)與申請人的立場相反或不相符合的信息,包括對專利局不可專利性的申辯和申請人主張可專利性的信息。該款還規定,作為專利申請的一部分而提交給PTO的累積性信息無須予以披露。
除了界定“關鍵性信息”的含義,該條還對負有披露義務的主體、披露方式和披露時間進行了澄清。所有與專利申請相關的人都負有披露義務,包括發明人、專利申請人、專利律師等。信息披露方式須以法定方式向PTO遞交,“信息披露聲明”取代“現有技術聲明”,該聲明的內容包括現有技術等信息的清單、具有可讀性的復制件、對各現有技術之相互關系的簡要闡釋以及對非英語文獻的譯本等(注:See 37 C.F.R.§1.98(2010).),此外,申請人須披露的內容不局限于現有技術的信息,所有與可專利性相關的信息都有披露的義務。IDS遞交的具體時間系依第1.97條而確定。例如,IDS必須自國內申請日起或自國際申請進入國內審查階段之日起的三個月內予以遞交(注:See 37 C.F.R.§1.97(2010).),該條還指出,欺詐或試圖欺詐PTO、惡意或有意誤導性地履行披露義務的申請案,都將不會被核準(注:See 37 C.F.R.1.56(2010)),此為該義務的主觀條件。一般認為,申請人并不具有主動檢索現有技術的義務,而僅是對其知曉的現有技術予以披露;故而,違反該義務的行為主要包括不予披露或誤導性披露兩類。而違反該義務的法律后果有二:一是該申請案不予核準;二是在訴訟中,將被認為構成“不公平行為”(inequitable conduct doctrine),該專利權不得執行。[6]在過去,不僅與未能披露信息相關的權利要求不可得到保護,它還將及于所有相關的權利要求。但在2011年審理的Therasense案中,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以全體出庭方式裁定,不公平行為原則的適用范圍僅限于未能履行該義務所影響的權利要求(注:See Therasense,Inc.v.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Fed.Cir.2011)(en banc).該案還澄清了不公平行為原則的其他要件,但并未改變傳統的主流司法判例。關于該案之前美國法上該原則的司法適用,參見梁志文:《美國專利法上的不公平行為原則》,《法令月刊》2011年第7期。)。此外,2011《美國發明法案》第12節修改原專利法第257(c)條的規定,專利權人申請進行的補充審查程序中可以不限于原先遞交文件中所披露的現有技術,從而使得該復審程序不適用不公平行為原則。
(四)中國模式
我國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專利法》第36條規定:“發明專利的申請人請求實質審查的時候,應當提交在申請日前與其發明有關的參考資料?!薄鞍l明專利已經在外國提出過申請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要求申請人在指定期限內提交該國為審查其申請進行檢索的資料或者審查結果的資料;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提交的,該申請即被視為撤回?!北緱l意在通過申請人相關資料的提供,減輕專利行政部門的工作負擔,提高審查工作效率和質量;申請人所應提交的資料,主要是發明人在完成發明過程中,為解決技術問題所參考過的現有技術文獻,如專利文獻、科技書籍和期刊等;遞交該類文獻的時間是申請人請求實質審查之時,或專利行政部門的指定期限之內。[7](P89)
此外,《專利法實施細則》第17條規定,專利說明書應當包括背景技術的內容,“寫明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理解、檢索、審查有用的背景技術;(如)有可能的(話),并引證反映這些背景技術的文件”;其撰寫時,要求“用詞規范、語句清楚”。另據該細則第44條之規定,對專利申請的形式審查也包括第17條之內容,“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應當將審查意見通知申請人,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內陳述意見或者補正;申請人期滿未答復的,其申請視為撤回”。但依該細則第53條之規定,這并不屬于駁回申請案的事由。
《專利審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七章以“檢索”為題,詳盡地規定了專利審查員對現有技術的檢索方法和程序,且本部分第4.1條規定,“在實質審查程序中審查員不必要求申請人提供證據”,“如果申請人不同意審查員的意見,那么,由申請人決定是否提供證據來支持其主張”。第5.1條規定:“對專利局發出的審查意見通知書,申請人應當在通知書指定的期限內作出答復?!蓖瑫r,該部分也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制度渠道。第4.9條規定:“任何人對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發明專利申請向專利局提出的意見,應當存入該申請文檔中供審查員在實質審查時考慮。如果公眾的意見是在審查員發出授予專利權的通知之后收到的,就不必考慮。專利局對公眾意見的處理情況,不必通知提出意見的公眾。”
綜上所述,我國專利法并沒有規定申請人在實質審查請求書或專利說明書“背景技術”部分中對現有技術進行披露的具體要求,也并未規定申請人不予披露或未能真實披露的法律后果。
三、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正當性
(一)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符合專利制度的立法目的
占主導地位的專利制度正當性理論建立在實用主義哲學基礎上,“專利對價”理論(patent bargain)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對價理論強調發明創造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屬性,即發明一旦創造完成,其共享的成本為零或很低。該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如果沒有專利的保護,企業將會對其發明以商業秘密方式保護;它將專利視為發明人和社會之間的合同,即通過國家授予發明人臨時性的財產權以換取其技術公開。該理論認為,專利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促進技術進步及創新知識的擴散。[8]
對價理論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成為專利法中許多制度的理論依據,例如,“技術充分公開”標準是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條件之一。對價理論也常為法院所采納而防止申請人通過欺詐行為獲取壟斷權以維護基本的專利對價,成為專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本質上看,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意在防止專利權人從專利申請中的欺詐行為獲取利益,因為通過欺詐而使不符合可專利性的發明獲得壟斷權是不符合對價理論的。專利權人是否存在申請過程中的欺詐行為,其判斷方法是其披露現有技術的行為是否符合誠實信用原則。
由于專利授權行為被視為由專利審查部門代表社會與發明人簽訂合同的行為,故而,向專利審查部門履行基于誠信原則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被認為是對公共利益的保護。美國法上申請人信息披露義務便是建立在此基礎上。誠如美國聯邦條例法典第1.56(a)條所指出的:“專利在本質上影響公共利益。在審查專利申請案時,專利局知曉并對所有與發明的可專利性有關的關鍵信息予以評估,是最有效的專利審查、也是促使公共利益得以最佳實現的途徑?!痹诿绹欣ㄖ?,公共利益也常常成為法院進行利益衡量的政策工具。例如,在被視為該制度奠基性判例的Precision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 Co.v.AutomotiveMaintenance Machinery Co.案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宣稱,“擁有和行使專利權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專利在本質上影響公共利益,如同憲法所揭示的,特定的特權(privilege)系用以促進‘科學和實用藝術進步’這一公共目的。專利權是禁止壟斷和自由競爭市場之一般原則的例外。因此,專利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是,使有重大利益關系的社會公眾能夠應對因欺詐或其他不公平手段獲取、并試圖維持通過不當手段獲取的專利壟斷權”(注:324 U.S.806,815-16(1945).)。因此,申請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向專利審查部門披露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信息,禁止其提供有意而為的誤導性信息或消極的故意忽略現有技術,以及披露錯誤的或不準確的信息,從而避免影響專利授權質量,最終保障公眾對現有技術之自由使用的公共利益。
(二)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符合利益平衡原則
利益平衡原則被視為是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原則,它是指在知識產品各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在保護權利以激勵創新與促進知識傳播以推進社會發展之間取得適度平衡。較高的專利質量有益于健康的市場競爭秩序和創新活動的可持續性。穩定可靠的專利授權質量,既符合社會預期,也符合權利人進行專利商業化的投資要求。大多數學者將專利質量問題視為信息和資源分配問題,[9]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所涉及的利益主體主要包括:申請人及其人、競爭者和第三人,將該義務賦予申請人符合利益平衡原則。
從該義務涉及的外部關系來看,申請人承擔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可矯正信息不對稱,以及應對策略性行為。對申請人而言,有關專利質量的信息秘藏不宣最符合其利益,因為擁有不合格的專利權對申請人而言同樣具有價值。這些不合格的專利在未予無效宣告之前也同樣是推定為有效的,該專利的持有人同樣可以進行相關市場的許可而獲取使用費,也可限制競爭者進入相關市場、劫持競爭者而獲取不當利益。而競爭者試圖掌握專利是否有效的信息和申請人所掌握的信息相比,存在信息不對稱。因為發明人或其他與專利申請有關的人是最有可能掌握發明相關技術領域中現有技術的人,這種信息優勢使得申請人可以在申請過程中隱匿對其專利審查不利的信息,阻礙潛在的被許可人或侵權人知曉該專利的真實價值。在我國專利法中,公眾的意見是審查員在實質審查時可考慮的因素,但專利審查制度缺乏第三人參與審查過程的程序保障。而即便能夠參與,譬如可以啟動無效程序,第三人參與的動力也會不足。由于專利無效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潛在地面臨集體行動的困境,專利權成功地被宣告無效將產生搭便車的后果,因為訴訟成本由行為人所承擔,而所有同業競爭者都將獲得無效后的收益。在此情況下,潛在的挑戰者最好的選擇是將無效之信息留為己用,只有在直接被訴侵權時才予以使用。[5](P753)因此,通過競爭者、第三人來保障專利審查中的現有技術信息披露以改善專利授權質量,可能難以產生有益的效果。
從該義務涉及的內部關系來看,申請人承擔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能夠保障專利申請案撰寫的較高質量。大量的專利申請文件是由專利人撰寫的,從保障授權質量的角度來說,高質量的專利申請文件應該充分公開發明,以使得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予以實施;授權的發明與相關現有技術相比,其具有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然而,隨著專利競爭的加速和專利申請量的擴大,現代專利申請中出現了一些不充分披露或使用模糊性語言來披露的情形。專利撰寫實務中,專利申請人常常試圖在公開的專利申請文件中保留其關鍵技術,一些技術訣竅(know-how)往往需要向申請人咨詢才能獲得。[10]如果需要使用專利技術,通常需要獲得專利許可和相應的商業秘密許可。強化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不僅可以保障發明技術信息的充分公開,也將有助于糾正實務中欺詐專利審查部門的專利文件撰寫“技巧”。
(三)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能夠節約社會成本
依我國專利法之規定,現有技術指在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包括已有同樣的發明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外公開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已有同樣的發明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的技術(注:參見《專利法》第22條第4款。)?,F有技術文獻的載體形式主要包括專利文獻、科技期刊與書籍、會議宣講、與發明有關的產品宣傳冊以及在產業中予以實際使用等。
據美國學者的研究,在美國,現有技術的平均搜索成本在5000到7000美元之間。[11]正因為現有技術的檢索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且對于專利申請人而言,這又意味著其申請案可能因這些現有技術而被駁回。因此,專利申請人自愿公開現有技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對美國專利申請人現有技術檢索的經驗分析表明,專利申請人很少引證先前的專利文獻,甚至連其自己的在先專利也未引證。該研究也表明,不同領域的申請人對于現有技術的披露是不同的。在同一領域,甚至在同一企業,申請人對現有技術的檢索是不同的:對其認為具有重要價值的發明,可能會引證更多的現有技術;反之,則引證較少的現有技術。[12]這表明,專利申請人在申請專利時大都采取了策略性的行為。加之專利審查員缺乏足夠的資源、能力和動力去對專利申請進行全面的現有技術檢索,這導致了大量低質量的專利被授權。故而,為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的質量,要求申請人承擔合理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是必要的。
從搜索成本的負擔來看,對于本國和外國的專利文獻之現有技術,專利審查員具有足夠的資源和便利予以獲??;而于此之外的現有技術之檢索,在專利申請數量巨大之情形下,則難于獲得完美的檢索結果。[5](P754-755)首先,對于非專利文獻的現有技術而言,專利申請人是低成本的信息提供者。發明創造的完成須建立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申請人或發明人對于現有技術的了解與專利審查員相比,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也是準確理解其發明的最佳信息提供者。其次,專利申請費是申請人所負擔的一項審查成本,在申請專利的過程中,申請人或人一般都會進行一定的現有技術檢索,并對其與發明的相關性予以評估,以確定其申請是否明顯不具可專利性,從而避免申請費的浪費。再次,由于申請人所披露的現有技術,只是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法律并沒有要求其進行現有技術的額外檢索,因此并沒有與專利審查員進行現有技術檢索的費用相重合而浪費資源。最后,申請人提交的現有技術信息有可能并未為審查員用于對申請案的審查,但也有可能啟發審查員在不同的技術領域獲取與發明相關的信息,這將大大提高專利審查員現有技術的檢索質量。
因此,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并沒有增加專利制度關于現有技術的搜索成本,反而改善了審查員獲取現有技術的質量,而對非專利文獻以及某些技術領域而言,還會節約現有技術的搜索成本。故此,它符合法律制度安排的效率原則。
(四)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需要克服的可能問題
由于專利申請人對現有技術進行披露的動力不足,如果沒有配套的制度來保障該制度的實施,通過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來提高專利授權質量,將如同“讓黃鼠狼去給雞當護衛”。[6](P720)因此,為保障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有效實施,申請人有意進行虛假披露從而誤導專利審查員的行為,以及有意隱瞞現有技術的行為,都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這些法律后果包括駁回專利申請案;在美國法中,對于欺詐而通過審查的專利權還將不可執行。
然而,申請人所進行的現有技術披露仍有可能產生如下問題。一是申請人提供的現有技術信息太多,其中有些信息可能與申請案不相關,這將浪費審查員的閱讀、分析和確認的時間,甚至還可能誤導審查員。由于申請人擔心未能履行披露義務而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尤其是在美國,不公平行為原則的適用將及于涉嫌欺詐的權利要求,故而申請人常常采取的披露策略是,將其所掌握的所有現有技術都予以披露。盡管法律大都規定,申請人僅需披露“與發明有關的參考資料”,但“相關性”系依申請人的主觀判斷而定。二是申請人提供的現有技術信息不準確。申請人的披露義務系依誠信原則而產生,因而,對于申請人依其主觀善意而認為準確的現有技術信息,事實上可能存在錯誤。這同樣將會產生誤導審查員或浪費審查資源的后果。三是申請人提供的現有技術在時間上有可能太晚。由于我國專利法并沒有明確申請人提供參考文獻的具體時間,如果在審查員進行了現有技術檢索之后再披露,則該制度的適用價值將變低。
這些問題對于完善該制度具有重要價值。該制度在強化該義務法律約束力的同時,應該為申請人提供更為清晰、具體且具可操作性的指引。由于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并不取代審查員現有技術的檢索任務,提高申請人承擔該責任的條件,構建其安全港原則是具有合理性的。即,申請人依誠信原則所做出的披露,因其主觀上并不具有欺詐之故意而不具可歸責性,故無須承擔相應之責任。這也符合該制度的基本精神。
四、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中國化
(一)模式選擇
人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專利制度是完美的。[12]是否規定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以及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強制程度如何,也是如此。因此,對該制度價值的判斷,也必須從一個國家專利制度的整體出發才能予以評價。
歐盟模式否認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建立了專門的、與授權部門不同的現有技術檢索部門,從而保障了現有技術檢索的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產生了質量較高的現有技術檢索報告。這被認為是歐洲授予的專利質量優于美國的原因之一。但如前所述,有些與發明有關的、關鍵的現有技術信息常常在申請人的控制之下,專利審查員難以通過有效途徑獲取。盡管一般來說,其競爭者也掌握這類現有技術,歐盟專利制度中的異議程序允許其競爭者提出該類現有技術,但如前所述,由于存在搭便車的情況,掌握該類信息的競爭者常常缺乏參與的動機。此外,分設不同的專利審查部門將提高其制度運行的成本,間接地影響到專利申請人所承擔的專利申請費。據有關學者統計,歐盟專利的申請費用是美國的三倍。[14](P918)從社會成本的節約來看,由申請人披露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信息可以節約這部分成本。
申請人披露現有技術信息能否節約成本的關鍵問題,是保障申請人披露的信息與申請案的“相關性”和“準確性”。美國模式強化申請人的法律責任來保障專利申請中的現有技術披露,但由于強調申請人承擔“不公平行為原則”下專利不可實施之法律后果,在訴訟中,侵權人常常濫用它來抗辯以試圖逃脫侵權責任的承擔。法院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糾纏于申請人是否存在欺詐行為,而不是聚焦于專利實質性方面的審理。例如,是否存在侵權行為和專利權是否有效等方面的審理,尤其是申請人主觀上并不具有欺詐故意的情形下,如果過寬地予以適用則顯得不甚公平。這是導致信息披露過度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國專利改革法案中不同改革方案所要解決的問題(注:在美國,自2005年以來,國會連續五年提出專利改革法案,“不公平行為原則”是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是否限制或強化其適用范圍,則不同的法案有不同的改革方案;但基本分屬于聯邦貿易委員會2003年的《促進創新:競爭和專利法律政策的適當平衡》(強化該原則的建議)和國家研究委員會2004年的《21世紀的專利制度》(限制該原則的適用范圍)所提出的觀點。PTO也采取了類似于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態度。)。與美國模式不同的是,日本模式規定的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并不影響權利的效力,也無法為侵權訴訟中的被告所援引,但不當披露或不予披露將是駁回申請的事由。
我國專利法僅原則性地規定了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其具體制度的構建仍需借鑒成功的立法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和專利制度的整體架構予以考慮。提高專利申請費來建立歐盟模式下的專門審查部門,將對我國的專利申請人產生經濟上的負擔,不利于我國民族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我國專利法并沒有授權前的異議程序,如果將違反該義務的行為視為可啟動無效程序的事由,則不符合TRIPS等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為保障該義務的充分實施,建立有法律約束力的相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國模式下,違反該義務的行為將導致專利的不可實施;而日本模式下,它僅是駁回申請的事由。前者可能導致信息的過度披露,從而影響審查效率;后者則沒有公眾的參與,由專利審查部門來負責判斷義務履行的情況,也難以克服欺詐行為的存在。
因此,綜合美、日的立法長處,我國應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即,申請人違反該義務,將是專利審查部門予以駁回或視為撤回的事由,但不屬于專利無效的事由;而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申請人所披露的現有技術不能構成侵權中的等同技術,它也是現有技術抗辯的證據;為鼓勵披露,對申請人而言,履行了披露義務的專利將推定為有效,推定該發明區別于所披露的現有技術,故不能以此來宣告該發明屬于所披露的現有技術而無效;僅針對有意進行欺詐性披露的申請人使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制度構建
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制度構建應該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披露義務的要素,其二是違反披露義務的法律后果。
第一,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主要由義務主體、主體的主觀狀態、披露內容、披露時間和披露方式等組成。
從義務主體來看,所有參與專利審查程序的當事人都應該負有該披露義務,主要包括申請人、發明人和專利人。這能促使這些當事人為提高專利授權質量而協力履行披露義務。當然,這也在三者之間尤其是申請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內部的法律責任問題。例如,如果由于專利人的過錯導致未能履行該義務,其法律后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這可依據民法上關于專家責任的法律規定來予以解決。
從義務主觀要件來看,該義務系基于誠信原則而產生的法律義務,因而它要求申請人符合主觀善意之條件,即不能屬于“有意”(intent)忽略與申請案的可專利性有關之信息,或者有意誤導審查員。申請人的主觀狀態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道”該現有技術的信息,二是“知道”或“應該知道”該現有技術的信息與其申請案是否具有可專利性之間具有重要相關性。前者并不表明申請人有檢索現有技術的義務,而僅是披露其掌握的現有技術;后者則須依其合理注意義務來分析其披露的現有技術信息是否影響到其申請的發明之可專利性。由于申請人的主觀狀態難以認定,這可依據客觀事實來予以判定。民法上的理性人標準和合理注意義務的判斷原則也可以用來確定行為人主觀狀態。
從披露的內容來看,申請人須披露對申請案之可專利性具有關鍵性價值(material)的相關信息。首先,該信息必須是與其所申請的發明之可專利性有關,即必須涉及創造性、新穎性判斷的現有技術信息。其次,該信息必須是對發明的可專利性判斷具有關鍵性價值,而非一切相關的現有技術。但何謂“相關”信息、何謂“關鍵性”信息,其判斷標準是應該依申請人基于誠信原則所判斷,或者依合理審查員之標準,還是依某個客觀標準來確定,在美國判例法中存在爭議。[4](P1338-1341)筆者認為,從該義務的法理基礎來看,依申請人基于誠信原則來判斷的標準具有合理性,但當專利審查員需要申請人遞交與申請案相關的現有技術文獻時,申請人未能披露也應該是違反披露義務的行為。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基于合理審查員標準而確定需要披露的現有技術,如果申請人未能披露,則申請人須證明其披露行為系基于誠信原則的判斷而做出的,從而證明其披露行為符合法定要求。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申請人披露的信息是否必然構成專利無效的信息,則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如果要求披露的信息僅限于有可能構成專利無效的信息,則該義務的披露范圍將有所減少,可以防止申請人過度披露而造成信息過多從而影響審查員的審查活動。
從披露方式和時間來看,申請人以法定的書面方式予以披露是適當的,因為書面原則是專利申請的基本原則;而在所有專利審查程序過程中,申請人均負有披露義務,主要是在專利申請與實質審查請求之時,須依法定形式遞交披露文件,也包括在依專利審查員要求披露其所掌握的現有技術信息時,在法定期限內予以披露。
第二,披露義務的法律后果。它包括履行該義務的法律后果和未能履行該義務的法律后果。
履行該義務將產生有利于申請人和不利于申請人的法律后果。從有利于申請人的法律后果來看,如果通過專利審查員審查而獲得授權的發明創造,其效力在被無效宣告之前是推定為有效的;而且,對于審查通過的發明創造,在專利權無效糾紛中應該推定區別于其所披露的現有技術,不能以其披露的現有技術來否定該發明的可專利性。從不利于申請人的法律后果來看,其披露的現有技術將不能成為專利權所及的范圍,涉嫌侵權人可以此作為現有技術抗辯的事由,也是適用禁止反悔原則和捐獻原則的事實依據。
對于未能履行該義務的行為,申請人(專利權人)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專利審查過程中,審查員認定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申請案將會被駁回,如日本法和美國法的規定;或者視為“撤回”申請,如我國法的規定。但在專利授權之后,未能履行該義務并不屬于專利無效之情形,因而不能啟動無效宣告程序。盡管對發明的可專利性具有關鍵價值的現有技術可能成為專利無效的重要事實,但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立法目的不同于無效宣告制度,前者主要是基于誠信義務以節約檢索成本,后者是直接保證專利授權質量,故申請人所未能披露的關鍵性的現有技術信息,并不一定會成為發明不可專利的原因。盡管未能履行該義務并不使該授予的專利權無效,但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專利權人將承擔其權利行使受到限制的法律后果。
判斷違反該義務的法律要件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未能合法披露與申請案可專利性具有關鍵性價值的現有技術信息。二是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申請人主觀上屬于有意而為。三是需要衡量行為人的主觀狀態與未能披露的現有技術之性質,以及衡量有意違反披露義務的行為是否和將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相匹配。申請人主觀可歸責性程度較低或未能披露的現有技術與發明之可專利性相關性不太大,則適用該法律后果的可能性較少;反之,則可能承擔不同的不利之法律后果。四是對于上述要件須有確鑿且令人信服的證據來予以證明。它要求用以證明上述事實的證據具有高度可能性或合理確定性,因而高于民事訴訟中一般采用的優勢證據,但要低于刑法中的“排除合理懷疑”規則。
(三)我國專利制度改造之可能路徑
我國專利制度的完善可通過立法與司法兩個方面來實現。從我國專利法的現行規定來看,第36條規定了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因此,可以通過第36條的配套規定(如《專利法實施細則》或《專利審查指南》)來建立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披露義務制度。這些配套規定應該包括該義務的履行主體、主體的主觀狀態、披露內容、披露時間和披露方式;也應該規定,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行為將視為“撤回”申請。但是,第36條規定申請人履行披露義務的時間是在專利實質審查請求之時,因而在專利申請文獻公開之時,申請人并不承擔現有技術披露義務。這表明在現有技術的披露時機上仍需要改進。因為對于社會公眾而言,了解與申請案有關的現有技術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對于專利的形式審查而言,專利審查員了解這些現有技術也有一定意義。因而,可以借鑒日本專利法完善第26條關于專利申請文件的規定:申請人須在申請書的“背景技術”中履行現有技術的披露義務,從而完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各要素及其法律后果。
由于我國專利立法的簡略性特點,許多專利制度的具體內容是通過司法途徑來予以構建的。例如,我國專利法第59條規定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但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方法、侵權認定的判斷原則等等,都是通過司法的方式予以確立的。因此,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也完全可以通過司法解釋或判例的方式來予以完備。法院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強化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一是通過現有原則的司法擴張來實現。例如,在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現有技術抗辯等原則中,可以強調申請人披露的現有技術具有約束力。再比如,在專利權無效糾紛的司法解決中,法院可以推定申請人予以披露的現有技術是區別于發明之技術。二是發揮適度的司法能動性,建立新的舉證責任標準和侵權的抗辯事由。為了鼓勵申請人披露現有技術,對于違反該義務的舉證責任標準可以借鑒美國法的做法,要求主張者承擔“確鑿且令人信服”的舉證責任。而為了制裁未能履行披露義務的行為,法院可以限制專利權人權利行使的部分權能,譬如,降低損害賠償的數額,或者限制停止侵害責任的適用,等等。對于情節非常嚴重的欺詐行為,法院可以借鑒美國法上的“不公平行為原則”,即專利權中所涉及的權利要求將不得在司法中予以執行。
五、簡要結論
我國專利法第36條已經建立了申請人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第26條也規定專利申請書的“背景技術”部分須描述與申請案有關的現有技術,但我國并沒有規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為了保障專利授權質量,建立具有法律強制力的披露義務規則符合專利制度的立法目的,也符合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原則的要求,同時能夠節約專利審查過程中檢索現有技術的社會成本。我國專利制度可以通過立法修正和司法創制兩個方面來完善現行專利法所規定的申請人現有技術披露義務。
注釋:
[1]Scott Baker,Can the Courts Rescue Us from the Patent Crisis[J].88 Texas L.REV.595,599(2010).
[2][日]吉藤幸朔.專利法概論[M].宋永林,魏啟學,譯.北京:專利文獻出版社,1990.
[3]Robert J.Goldman,Evolution of the Inequitable Conduct Defense in Patent Litigation[J].7 HARV.J.L.&TECH.37,51(1993).
[4]Christian E.Mammen,Controlling the“Plague”:Reforming the Doctrine of Inequitable Conduct[J].BERKLEY TECH.L.J.1329,1335(2009).
[5]Christopher A Cotropia,Modernizing Patent Law’s Inequitable Conduct Doctrine[J].24 BERKLEY TECH.L.J.723,841(2009).
[6]Russell S.Magaziner,The U.S.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s Propos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tement Rules:Too Noveland Nonobvious[J].83 INDIANA L.J.719,726-27(2008).
[7]安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Vincenzo Denicolò&Luigi Alberto Franzoni,The Contract Theory of Patents[J].23 INT’L REV.L.&ECON.365,366(2004).
[9]R.Polk Wagner,Understanding Patent-Quality Mechanisms[J].157 U.PENNSYLVANIA L.REV.2135(2009).
[10]NOTE.The Disclosure Function of the Patent System(or Lack Thereof)[J].118 HARV.L.REV.2007,2025(2005).
[11]Mark A.Lemley,Rational Ignorance at the Patent Office[J].95 NW.U.L.REV.1495,1510(2001).
篇12
中小企業目前都勉力維持,處于“溫飽線”上,知識產權方面的投入不能產生直接效益,因此,對中小企業來說,這方面的投入當然是能省則省。殊不知,商品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公司、大企業維護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不僅能提高企業勞動生產力,更形成了企業的品牌號召力,有時候還以此構筑市場準入壁壘,以維持高額利潤。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保護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就是掌握住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中小企業沒有大企業的資源、資金和人才的優勢,假如又沒有保護好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在殘酷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就不能走得穩、走得遠。
2.保護知識產權是凈投入,難產出,不劃算
申請專利,注冊商標都需要花錢,專利權、商標權的維持也要投入資金,作為中小企業難以負擔這些開支。事實上,相比巨額的研發投入,維護知識產權(申請并維持專利,注冊商標)的開銷是很少且必須的,而獲得的收益也很明顯。政府對于中小企業申請專利的費用都有減免或補貼,作為核心技術的專利權還能質押給銀行,獲得一定數量的貸款。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專利權的質押貸款是融資的有利渠道。例如,交通銀行對技術含量較高的授權發明專利提供質押融資服務。
3.申請專利就是保護知識產權,獲得專利授權就可以高枕無憂
有些中小企業只在乎專利是否授權,授權之后便認為可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然而獲取專利權并不是保護知識產權的唯一途徑。企業還可以根據自身知識產權的特點選擇其他合適的方式,比如對核心技術以商業秘密形式保護,登記軟件著作權,版權保護等。取得知識產權后,企業并不是就能萬事大吉、高枕無憂,還要有專人負責收集市場信息,如果發現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要及時舉報、投訴或者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4.維權成本太高,中小企業沒有更多資源投入知識產權訴訟糾紛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建時間不久,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在企業和人們的心中還沒有扎根,由于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各種侵犯知識產權的現象屢有發生。我國政府已經注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這種頑疾,于2010~2011年集中開展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并逐步將該項活動常態化、制度化、法制化。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多個政府部門在此期間都開通了維權舉報熱線,中小企業可以根據被侵犯知識產權的類型先向相關部門投訴。因此,除了法律訴訟外,中小企業還能借助政府行政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建設創新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具體建議
由于創新型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時不能貪多求全,所有技術全都申請專利,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對不同的技術采用合理的保護方式,有的放矢、重點突出,盡量降低維護成本,構筑多層次、立體的保護體系。采取的措施和步驟,一般有以下幾種。
1.熟悉和掌握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
我國目前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實體法律體系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相關實施條例等。自2001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共制定和修訂了關于專利、商標、著作權、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合同、不正當競爭、計算機網絡域名、知識產權犯罪、知識產權財產保全、案件管轄和審理分工等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司法解釋近20個。
2.建立機構,訂立制度,加強培訓,培養意識
建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或者在人力資源部門設置知識產權專員,具體負責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宏觀方面負責制定企業知識產權的基本政策、指導方針,具體操作產品或創新活動的關于知識產權的確權工作。此外,還要重視對企業領導和員工的知識產權培訓,有針對性的對企業決策領導層、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普通職員進行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知識產權知識宣傳、普及和教育工作。
3.簽訂合同,明晰責任,分散保管,專人負責
和受聘人員簽訂知識產權保密協議或者在勞動合同中將知識產權保密協議作為附件,詳細、全面的寫入關于知識產權權屬、保密義務和競業限制等方面的條款,讓受聘人員從一開始就清楚自己的責任和權利。核心技術和全套工藝要讓非技術人員分散保管,調閱或復制由專人負責記錄,避免技術外泄。
4.針對不同知識產權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保護方式
技術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包含商業秘密和專利,商業秘密是一種相對權利,其禁止效力僅限于違法侵占,而不涉及合法的取得手段。只要未被公眾所知曉,保護期限不受限制。若保密措施疏漏或核心人員泄密,即使相關的維權行動將泄密者繩之以法,也不能阻止善意第三人使用已被泄密的技術。與此相對應的專利保護的實質是公開換取保護,發明人將其技術發明在專利申請書中公開其相關的詳細資料以獲得一定期限內獨占實施發明的壟斷保護。
企業選擇商業秘密還是專利權來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應該根據發明創造的特性予以區別,首先企業內部對技術發明初次評估,該項技術本身是否屬于專利法規定的可以授權的范圍,是否符合授予專利權的三個要件,一般認為下列情況可考慮申請專利:第一,當發明創造屬于“一點就破”的技術時,有些發明創造沒有想到之前,大家都很困惑,但是點明以后誰都恍然大悟,如果沒有專利保護,這種發明進入市場就會被大量模仿;第二,商業價值大的發明創造,如蘋果公司申請的很多關于智能手機的開創性的發明;第三,通過逆向工程分析易于得到的發明創造,如一些通過分析產品的組成容易得知該產品配方的化學洗滌組合物;第四,經濟壽命長,開發周期、研發費用投入巨大的發明創造,比如藥品研發費用數以億計,周期長達十幾年甚至數十年,應盡可能申請專利保護;第五,發明的主要外銷市場,在該國銷售或者制造有關發明創造時,應將該發明創造在該國申請專利。
5.制定合理的專利申請戰略
在解決何種發明創造適合申請專利的問題后,還要清楚對該領域的發明創造怎么申請專利。中小企業的產品往往具有“小、專、精”的特點,技術研發常常持續在某一具體技術領域。企業對技術成果申請專利保護要充分利用我國現有專利保護形式,對于涉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明創造,要申請發明專利保護,以取得較長的保護期限,然后圍繞核心專利,多層次、多角度地申請其他輔助專利,構筑嚴密的專利保護池;對于其他吸收、改進的發明創造,可以申請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以盡快獲得授權以保護發明創造的市場價值;對于一些門檻不高的技術,企業不一定都要申請專利保護,但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申請專利保護對自己構成威脅,也可以采取專利申請的方式將該技術主動公開,使其成為現有技術,也是一種預防性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企業在利用商業秘密保護核心技術時,特別是想在專利申請中結合商業秘密的形式保護技術成果應該非常謹慎,筆者就遇到過企業專利申請當中因為對于技術細節過于保護,導致申請公開不充分被駁回的案例。
6.合理利用PCT申請,用好PPH(專利審查高速路)政策。降低知識產權維護成本
中小企業的發明創造進入國際市場,需要在國外尋求保護時候,要充分利用PCT申請制度,通過PCT申請國際階段向希望獲得授權保護的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指定局提出專利申請,既能節約時間還能省去部分費用。PPH(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請求一申請人在首次申請受理局提交的專利申請中所包含的至少一項或多項權利要求被確定為可授權時,可以向后續申請受理局對后續申請提出加快審查請求。PPH請求是免費提出的,能加快專利審查,提高審查結果的可預見性。目前,我國還對中小企業向國外提出的PCT申請以及向國外申請專利的檢索費用提供財政補貼,以提升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相關措施都能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上找到。
7.充分利用專利信息數據庫,規避侵犯知識產權的風險
中小企業由于不注重專利信息的檢索,往往自己苦心研發的產品落入別人專利權保護范圍還不知道,等著專利權人提出侵權訴訟后,才恍然大悟。其實由于專利具有地域性、時間性的特點,而各個國家的專利信息都是免費公開讓公眾查閱的,中小企業在技術研發或者外銷產品時,只要對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作出查新檢索,就能了解競爭企業的專利在各個國家的布局。此時,既可以在別人技術成果基礎上二次創新又能改變目標產品,謀求技術規避,做到有的放矢。
8.與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合作,合理外包知識產權服務,實現雙贏
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都是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中小企業如果沒有合適的人才就需要與專利商標所等中介機構合作才能完成。此時,中小企業可以和有實力的中介機構簽訂外包協議,將專利權維護、專利侵權風險分析,技術查新等工作交給中介機構完成,既節約了企業成本又能促進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發展。
9.國際合作交流中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
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企業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一些跨國公司甚至專門攜資本來中國投資或者收購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國際合作與交流中,中小企業要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篇13
先前研究認識到了上述困境,考察了能夠影響外部資源持有者對新企業的質量和利潤潛力做出有利判斷的大量機制,包括創始人的能力和承諾、新企業的組織專業化程度、與利害關系者的關系質量以及與享有聲譽的第三方機構的聯系,如合作伙伴、風險投資家和投資銀行家等[4]。Stuart等[1]指出,“由于新企業的內在質量通常不能直接觀測,評估者必須根據一些與新企業內在質量共變(co-vary)的可觀測屬性來進行評估。外部資源持有者通常也是根據新企業的可觀測組織特征來估計它們取得成功的概率,進而評估它們的投資價值?!庇捎诩夹g專利傳達了這樣一個事實:新企業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因此技術專利作為一種可觀測的組織特征很可能會提高投資者對新企業的內在質量的感知。本研究將新技術企業的質量視為受其擁有的技術專利影響的歸屬物[3],認為專利可以影響資源持有者對新企業質量的感知,考察了資源持有者對新技術企業的投資決策如何受到技術專利的影響以及這種作用關系的情境依賴因素.
1 理論回顧
雖然資源持有者對新企業的投資決策取決于他們對創業者識別到的機會的吸引力的評價,但金融學、經濟社會學、交易成本經濟學和創業領域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大量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阻礙了投資者對新企業的價值評估并使得資源持有者和新企業之間的契約過程變得極為復雜[5].
1.1 新技術企業資源整合的困境及應對措施
由于新企業面臨大量的新進入缺陷(liabilityofnewness)并且缺乏外部投資者能夠用來評價其質量的信用記錄,因此針對新企業的投資決策存在巨大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在某些類型的組織中被放大了,尤其是那些追求新技術商業化的新企業[6].
新技術企業所要開發的機會具有兩個獨特特征[7].
首先,機會通常是短暫易逝的,發現了機會的創業者必須在信息傳達到其他人那里之前或者被技術上更加先進的機會替代之前開發機會。先前研究已經表明,那些發現機會的創業者一般缺少快速開發機會所必需的資源,如果能夠獲得外部資源持有者的支持,這些機會可以加快開發。然而,技術機會的第二個特征使得資源的外部整合極為困難,即創業者對機會真正價值的感知是不同于他人的,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資源持有者很難評估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因此不愿意做出投資決策.
雪上加霜的是,新技術企業通常比其它類型的新企業需要更多的資源來資助早期階段的研發項目,而收入和利潤只能等到未來才能獲得。而且,新技術本身就是高度不確定的:尚未建立的市場可能會遭遇不可預期的變化、率先開發的技術經常比它們引發的其他企業做出的技術改進更容易失敗,以及不可預期的缺陷使得以前承諾的研發項目偏離軌道。因此,新技術企業的質量、試圖開發的潛在市場機會的規模以及企業在技術孵化早期階段所需的投資數量和時間長短很難進行事前評估[5]。由于這些原因,新技術企業的風險在新企業群體中顯得更加突出.
因此,如何整合資源對于新技術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很多研究強調了能夠幫助創業者整合資源的大量啟動條件和創業活動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創業團隊的質量、資金、地點和競爭條件、商業計劃技術關聯企業和機構的聲譽等[4]。但迄今為止,關于外部資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創業者如何依靠個人的社會資本來應對上述挑戰。社會資本方法強調了創業者與潛在資源持有者之間的直接或間接聯系對于資源整合的促進作用[8]。通常,社會資本的水平決定了哪個創業者會出現在風險投資家的面談邀請函上[9]。大量證據已經表明,高水平的社會資本有助于創業者的成功。特別是,高社會資本可以使創業者獲得更多的信息以及他人的合作和信任。例如,Hsu對149家初創階段的新技術企業的調查顯示,具有較高社會資本的創業團隊將會獲得較高的風險投資家價值評估。Shane和Stuart利用1980-1996年間成立來開發MIT發明的134家企業的生命史的數據,通過事件史分析表明,那些與風險投資家擁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創業者更可能得到風險投資并且更不易失敗.
但是,創業者的社會資本只是反映了他們的個人歷史成就,為資源持有者提供的是不太精確和相關的信息[10]。例如,創業者與其他機構的連帶關系可以揭示他們本人在先前的情境中表現如何,但那個情境可能涉及不同的市場、技術和組織挑戰。類似,創業者的社會資本不會給新企業帶來多少合法性,因為這種合法性來自于個人而不是組織層面.
因此,即使當創業者擁有較高社會資本時,資源持有者也會對新企業的質量和合法性表現出擔憂??紤]到創業者社會資本對于降低新企業不確定性以及提供合法性的局限性,資源持有者可能會將其投資決策基于新企業創建以來取得的組織成就。不同于創業者的社會資本,新企業的組織成就預示著新企業在解決最初面臨的市場、技術和組織挑戰方面所取得的進展。由于這種組織成就很容易觀察到、難以偽造并表明新企業很可能是高質量的,因此資源持有者更樂意在投資決策中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10]。例如,Rao考察了1895年到1912年間美國汽車產業的“認證競賽”,發現新企業在“認證競賽”中獲勝的累積性次數為其產品和能力“出具了證明書”。同樣,在現實中,很多創業者在整合資源時會向投資者重點介紹他們已經榮獲的國家、省部級獎勵或者“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1.2 技術專利對資源整合的影響
由于新企業的短暫歷史無法使它們在傳統的績效指標上積累長期的信用記錄,因此一些創業者試圖通過強調企業初步的或臨時實現的成就來進行補償,如進入測試階段的技術、技術的突破性程度或者擁有專利的數量。其實,對高科技行業的新企業來說,一個最重要的組織成就可能就是取得的專利數量,這不僅是因為專利持有者擁有可以產生利潤的發明的所有權,而且因為這意味著新企業的潛在技術能力的深度:擁有很多專利的企業更可能擁有高質量的科學和工程人員[1]。在那些創新是重要的競爭基礎的產業中,企業擁有很多專利意味著創造未來技術軌道并利用外部科學進步的能力[11]。資源基礎觀也認為,技術能力決定了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根基,包括受法律保護的專利、技術知識和生產技能,因為它們都是有價值和難以模仿的。很明顯,在高科技企業中,特別是新技術企業,這種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允許新企業單獨商業化新技術開發成果、捕捉市場機會并形成與既有企業的差異化,由專利法保護的知識產權預示著價值創造.
按照Hsu和Ziedonis[3]的觀點,技術專利非常符合Spence對信號的最初概念化:獲得成本很高,并且提供了識別和分類新企業創新能力的質量的一種機制。甚至尚未批準的專利申請也會構成這樣一種信號,因為專利申請的準備工作需要付出大量努力和時間:專利申請人必須遵循嚴格的指南和要求,以極其結構化的方式將技術信息編纂成一個文檔[12]。然而,關于技術專利與資源整合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結論卻并不一致,并且主要基于新企業發展后期的資源整合活動,即面向公眾權益市場的IPO[3]。例如,Deeds等[13]考察了專利申請對于生物技術企業IPO的影響,發現新企業在IPO之前都會大肆宣傳其獲批的專利以及正在申請的專利,但實證結果卻顯示專利申請對于新企業的市場價值只有非常小的影響甚至沒有顯著影響。Heeley等[14]的實證研究則顯示,在生物制藥和化學制藥產業,技術專利提高了公眾投資者對新企業的價值評估,但在信息技術相關的產業沒有發現類似現象。最近,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專利對于新企業發展初期階段的資源整合的影響。例如,Mann和Sager調查了專利與融資輪數、融資總額、后期階段融資等績效指標之間的關系,發現了正向相關關系。Hsu和Ziedonis[3]針對半導體產業新企業的研究發現,專利申請正向影響投資者對處于創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新企業質量的感知.
Hsu[15]認為,如果專利申請活動能使新企業在更加優惠的條款上獲得外部資源支持或幫助它們收集優先獲得杰出風險投資家的“外部財務服務”的通道,那么新技術商業化的征程將變得更加快速和富有成效。但是,我們對于專利是否有助于新企業在初期階段的資源整合以及這種效應發揮作用的條件還了解的很少。通過考察專利對新企業資源整合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在特定情境下的效應,本文可以幫助新企業獲得資源整合的新工具.
2 研究假設
質量信號可以廣泛地定義為能夠改變觀察者對不可觀測的變量的概率分布的信息[4],而專利恰好可以扮演新技術企業質量信號的角色。首先,專利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法律權利來防止他人在專利所宣稱的領域內模仿其技術。專利數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數量越多,競爭對手的產品和工藝侵犯本企業知識產權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導致其他企業進行模仿的技術空間也就會較小。結果,投資者會對新企業獨享新技術利潤的潛力充滿信心。例如,Shane的研究已經證實,創業者所掌握的新技術受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越廣,就越容易吸引外部投資.
其次,作為專利申請的一部分,申請者需要透露與技術發明相關的細節,因此需要將新發明的運作原理的信息編纂成書面文件。由于每項專利都包括對一個技術問題的新穎的、有價值的解決方案的詳細解釋[16],因此它意味著擁有專利的新企業已經清楚闡述了研發項目的潛在有用性和商業可行性,所以已經申請了專利的新企業要比那些沒有申請專利的新企業在創業機會的潛力價值上具有較低的清楚闡述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的降低在新企業的早期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關于機會的知識將會是緘默性的[7]。而且,專利還保護企業的緘默性知識免遭機會主義伙伴的盜用———率先申請專利的申請人將會被授予專利,并獲得排除其他人制作或使用發明的權利[16].
最后,專利向外部投資者傳遞了有關新企業具備成功所必需的技術能力和研發實力的信息。例如,Long[17]發現,專利組合能夠傳達企業正在進行的系列研究以及研究的進展速度。專利數量越多,說明新企業的研發進展正在有序進行并且成效卓越,提高了投資者感知到的新企業技術可信度。此外,大量關于戰略聯盟的研究已經證實,新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成為吸引大型企業與之建立聯盟關系的重要預測指標,而這種聯盟關系也會改善投資者對新企業的質量感知.
雖然專利是衡量一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但并非所有專利都具有同等價值。在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個類型,其中發明專利是專利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與國際意義上專利可比性資格的專利。外觀設計在國外很少稱為專利,實用新型這個專利種類很多國家也不設立,與發明專利沒有可比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授權專利2,089,286件,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數量分別為364,451件、988,264件和736,571件,在總量中的比例分別為17.4%、47.3%和35.3%。因此,本文主要關注發明專利對資源整合的影響.
H1:新技術企業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與外部資源整合效果正相關.
從上述討論可知,當資源持有者無法掌握關于新企業的足夠信息來做出關于其未來發展前景的獨立判斷時,會依靠新企業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所釋放出的信號效應,但專利的信號效應會隨著新企業質量的感知不確定性水平而變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投資者并不擁有足夠的新企業信息來做出一個關于其未來發展前景的獨立決策時,他會依靠其他與質量可能共變的變量,如技術專利的數量。結果,當存在大量關于新企業質量的不確定性時,技術專利的數量對于新企業質量評估具有強大的影響.
但是,當投資者對自己基于新企業先前的財務記錄來評估新企業的質量充滿信心時,就沒有必要基于其發明專利的數量來推測其質量,因此技術專利的數量對資源整合就沒有什么影響[1]。簡單來說,技術專利的信號效應對于外部資源整合的影響是情境依賴的:對新企業質量感知的不確定性越高,發明專利數量對投資決策的影響越大.
關于新企業質量的感知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于這樣的簡單事實:新企業只擁有很短的信用記錄,因此不可能存在可觀測的財務記錄用于質量評估的任務。換句話說,資源提供者用來評估新企業質量的理想信息是不可觀測的,除非等到創業者已經獲得了資源、建立了一個發揮機能的組織并開始生產產品[5]。在創建初期階段,新企業的主要特征是產品開發的巨大技術不確定性和需求不確定性,在這種背景下,由于資源持有者在評估新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時面臨更高的挑戰,因此專利產生的質量信號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在新企業發展后期階段,已經開始進入正規運營,組織專業化程度較高,也開始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并且可能有其他投資機構介入了對其的投資,因此關于新企業質量的感知不確定性較低,發明專利對新企業質量的影響就會降低.
H2:隨著投資者關于新企業質量的感知不確定性程度的降低,發明專利數量對外部資源整合效果的影響逐步降低.
3 數據和變量
3.1 樣本和數據來源
本研究分析了一個獨特的數據文檔,即2006年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以下簡稱“創新基金”)申請書,內容包括企業成立時的基本信息、發展歷程、產品技術、市場競爭等。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根據Lerner和Hsu的研究,我國的創新基金屬于公共風險投資項目,在很多方面類似于私人風險投資。創新基金以技術創新項目為對象,重點支持技術第一次商品化過程,重點支持初創期企業,目的是扶持各種所有制類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①。由于可以以較低成本獲得政府資金支持,因此創新基金成為眾多新技術企業看重的資源整合手段。同時,創新基金資助力度相對較大,每個項目在20~200萬元之間,因此對于那些資源匱乏的新技術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外部資源來源.
2006年天津市申報創新基金的企業總數達278家,剔除掉那些嚴重不符合申報要求的項目,共有229家企業的創新項目最終進入到技術審查和評審程序。在這些申報企業中,成立時間從1991年到2006年不等,雖然處于生命周期不同發展階段,但平均年齡為3.13年(見表1),表明絕大部分成立時間不長。此外,由于創新基金支持的是技術創新項目,對于這些創立時間不長的企業而言,創新項目實際上就是企業主要的技術資產,因此創新項目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等同新企業本身。我們最終的數據還包括天津市科委公布的創新基金評審結果以及與部分創業者的深度訪談.
3.2 變量測度
外部資源整合。我們將新技術企業能否獲得天津市創新基金資助作為測度新企業資源整合的指標。這是一個虛擬變量,1代表企業獲得了創新基金資助,0代表沒有獲得資助。目前,西方很多主流創業研究將能否獲得風險投資以及能否IPO作為測度新企業績效的主要指標,考慮到中國風險投資產業的現狀以及創業企業上市的難度,因此能否整合到公共風險投資是考量我國新企業資源整合的一個重要指標.
技術專利。我們用新企業在申請創新基金時已經獲批的技術專利數量來測度新企業的技術專利,其中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三類。在創新基金申請書中,三種類型專利的數量是一個必填項.
不確定性。根據Stuart等的研究,我們利用新企業的年齡來測度關于新企業質量的不確定性。年齡越小,表明新企業所處生命周期階段越早,這時的信用記錄非常少,所以質量評估的不確定性最高.
與先前研究一致,根據年齡大小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年齡7年,均設置為虛擬變量.
控制變量。考慮到不同產業內的企業對資源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如醫療設備企業平均所需的啟動資金顯然會高于軟件企業,同時不同產業在資源市場上具有不同的吸引力,我們選擇將產業類型作為重要的控制變量,主要包括三大類:軟件、醫療以及化工產業,均作為虛擬變量考慮。此外,文獻已經證明先前經驗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本變量對于資源整合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我們將其納入到了控制變量中,分為創業經驗和工作經驗兩種,均為虛擬變量,“1”代表擁有先前的創業經驗和工作經驗.
表1、表2分別給出了上述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描述性統計信息和相關系數矩陣。從表1可以看到,能夠獲得天津市創新基金支持的企業占本研究總樣本數的38%。從表2來看,發明專利的數量與新企業能否得到創新基金資助顯著相關.
4 結果與討論
表3是對樣本數據進行Logistics回歸分析的結果,共包括3個模型.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編號變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標準差1資源整合010.380.492發明專利數量0150.541.343實用新型專利數量060.691.114外觀設計專利數量020.030.235創業者先前管理經驗010.990.116創業者先前創業經驗010.260.447新企業年齡083.132.34表2 研究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編號123456711.0020.16**1.003-0.010.021.004-0.070.010.18**1.0050.01-0.07-0.11-0.43***1.0060.01-0.06-0.030.040.071.007-0.010.010.10-0.010.09-0.20**1.00
注:*表示P
注:*表示P
模型2加入了三種類型專利的數量,但只有發明專利在統計上是正向顯著的(β=0.287,P
模型3加入了發明專利與新企業質量不確定性的交互項。本文假定新企業質量的不確定性程度決定了發明專利對資源持有者關于新企業質量感知的影響程度。由于資源整合效果是年齡依賴的,因此我們加入了發明專利與企業年齡的交互項來考察發明專利對資源整合的影響如何隨組織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分析結果顯示,只有在年齡
5 結論及啟示
本文認為,技術專利是釋放新企業優異內在質量這一信號的一種重要因素。但是,與創業者的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以及新企業的戰略聯盟和擔保機構相比,專利作為新企業質量信號的角色尚未在現有研究中得到系統性的檢驗。此外,根據Hsu和Ziedonis[3]的研究,先前關于技術專利與資源整合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基于新企業后期階段的IPO。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在新企業初期發展階段技術專利對整合生存和成長所必需的外部資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