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術語翻譯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法律術語詞義的相對模糊性。在現實中,法律語言總是存在相對的模糊性。有限的法律規范是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社會現象和關系的,同時,在法律活動中,由于人們的概念、認知背景、推理方法和對語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不同,都會導致法律語言的模糊性,以此來使立法和法律的適用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有些法律詞匯只能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才能適用。而離開特定的語境和條件,就會產生歧義。法律模糊語言包括:模糊附加詞即附加在意義明確的表達形式之前后,可使本來意義明確的大概念變模糊的詞,如about,orso;模糊詞語,即有些詞和表達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如reasonable,good;模糊蘊涵,即有的詞概念清晰確含有模糊意義,如night在英國法律中指“日落后一小時至日出前一小時”,但是各地所處時區不一樣,實際上還是難以把握。
3.法律術語的對義性。詞語的對義性是指詞語的意義互相矛盾、互相對立,即詞語所表示的概念在邏輯上具有一種矛盾或對立的關系。如“一般”與“特殊”、“上面”與“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語中,這類意義相反或對應的詞,屬于反義詞的范疇。在法律語言中,我們稱之為對義詞。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法律工作必須借助一組表示矛盾、對立的事物或表示對立的法律行為的詞語來表示各種互相對立的法律關系。在法律專業術語中,這一點英語和漢語有一致性。例如:plaintiff原告與defendant被告,right權力與obligation義務等等。法律專業術語這類對義現象是由法律工作本身的性質所賦予的。因為法律工作的對象往往是利害關系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如刑事案件中的行為人和受害人,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經濟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等。這就決定了法律專業術語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對義詞。
4.法律術語的嚴謹性。法律詞匯具有明顯的保守特征。由于法律英語的用詞正式,語義嚴謹,法律英語詞匯保留了大量的古英語和中古英語詞匯,這也是法律英語詞匯莊重肅穆的標志之一,只不過這些詞匯很久以來已經脫離了普通用法的意義。在各種法律文獻中,最常見的古體詞如aforesaid如前所述,hereinafter在下文,hereunder在…以下等常出現在法律條文中,它們能使語言精練,直觀,而現代英語的其他領域中,這類“文言文”用語已逐漸減少。古詞匯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法律英語的正式性和嚴肅性,能避免重復,使句子結構緊湊精煉,并且使得法律英語與日常英語在詞匯方面輕易區別開來。法律語言有時采用幾個同義詞或者近義詞連用來表達統一的法律概念。這種表達的目的是使法律概念更加嚴密,表述更加準確,盡最大可能地避免歧義和疏漏。
眾所周知法律術語的翻譯是法律翻譯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法律翻譯涉及到兩個學科領域:法學和語言學。法學這個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的領域要求其文本的翻譯者通曉原語言和目標語的不同的法律制度,了解由此而產生的法律概念的差異。在語言表述方面,由于法律文體明顯區別于其他文體,法律文本的語言表述必須表現其特殊性,這就要求譯者認真研究法律術語的語言特征,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翻譯質量。作為法律翻譯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術語的翻譯必須考慮到在語言風格、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的差異,尋求搭建這些差異的橋梁和通道,使譯文最大程度地準確傳遞原法律文本的信息。每個國家或地區法律有其自身的術語和潛在的概念結構,本身的分類規則,法律淵源及社會經濟原則。每個法律體系本身有其表達概念的詞匯,不同類別的規則,及解釋規則的方法。法律翻譯中術語的翻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術語翻譯的好壞、準確與否常常關系到翻譯質量的好壞。法律術語翻譯準確,即使在其他方面如文法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也許還過得去,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誤解;而如果術語的翻譯錯了,就可能造成誤解,甚至釀成糾紛。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能只注意到術語其中的某個含義,忽略了其他含義,或是只注意到其常用含義,忽略了其在特殊語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義,或者是由于選擇用詞時把握不準確而造成了失誤。因此,提高法律術語的翻譯質量還有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由于法律語言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其他語體的翻譯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適用于法律翻譯。法律翻譯需要適合其自身專業特點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和其他文體的翻譯一樣,法律翻譯的基本要求也是“準確”,但是對“準確”度的要求更高。法律翻譯中的“準確”是指盡最大可能地再現原文本的所有法律信息,譯文所傳遞的法律信息沒有遺漏、添加和歧義,客觀上不令譯文讀者產生誤解和困惑,并且保持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但是任何法律翻譯都面臨由于不同法律制度所產生的法律概念的差異,這使得譯文準確地反映原法律文本的信息并非易事,如果譯者在法律術語翻譯中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原則,就可以使譯文最大程度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法律術語翻譯的原則
1.法律術語翻譯的公正性。法律的最重要準則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譯也必須體現這一原則。法律英語是以英語共同語為基礎,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動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專業特點的語言。因此,在法律英語中不僅有眾多的具有法律專門意義的特殊詞匯,而且由于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法令或契約等法律文書所表述的內容必須準確、嚴密、客觀和規范,不容許絲毫的引伸、推理或抒發和表達感情,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必須考慮其屬于法律范疇的義項。因此譯文的語言必須反映出目標語中法律語言的特點。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但在句子結構上畢竟還有相同點,大體上都具有是“主、謂、賓”的基本框架。只要英語句子可以按其原有的成分排列順序轉換成結構大體相同的漢語句子,翻譯時就應當照辦,而不能隨意偏離翻譯的基本原則,把翻譯當作釋義。例如一些法規將“但是”翻譯成“but”或者“however”,這樣的翻譯不符合法律英語的特點,應該改譯成更符合法律英語語體的“providedthat”。另外,有些日常用語在法律語境下失去了原來的民族共同語義項,甚至與民族共同語義項大相徑庭。
2.法律術語翻譯的一致性。譯文在詞匯的選擇和表達形式上都必須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譯文只有符合目標語法律語言的詞匯特征,才能在目標語的讀者面前像原文本的讀者一樣保持法律的莊嚴和權威性。對于英文原法律文本中的同義詞或近義詞連用形式的翻譯,由于英漢語言的區別,并不是每一個在意義上有細微差別的英語同義詞或近義詞都有相應的漢語對等詞匯,因此,并沒有必要把原文中的每一個同義詞和近義詞都翻譯出來。法律語言間詞語使用的一致性,必須由使用法律語言的雙方認可,而且不像日常生活或自然科學中詞語的使用容易達到相同的理解。總的來說,人們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等同的詞語,應該基于法律體系的框架尋找近似的詞語,這需要翻譯者做出詞語合適性的至關重要的判斷。并不是所有的法律用語都能根據字面意義直接翻譯成目標語,如果貿然直譯原法律文本中的詞匯,而譯文表達的法律概念卻在目標法律體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恰巧和目標法律體系的某個法律表達吻合但卻表述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則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目標法律文本讀者對譯文產生困惑和誤解。解決這類問題的出路在于認真理解原法律文本術語內在的法律含義,用目標文本中帶有相同法律含義的法律術語翻譯。
3.法律術語翻譯的創新性。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和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發展,新的事物的產生要求用新的法律術語來表達。在洶涌的全球化和新的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原有的常規字詞已經不能確切表達許多最新發生的社會法律現象,因而法律英語中生成大量新的詞匯。新詞的形成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復合法、派生法、字義轉換、文法功能引申、縮略法、造新詞等。新詞的制造大部分出于新聞媒體記者的生花妙筆,少部分則出自學者專家的巧思,通過社會大眾的廣泛接受,正式成為“新詞”。對于發展的事物,可以采用已有的民族共同語但給其賦予新的法律含義,如“計劃生育”、“引渡”等;對于由于法律文化的差異而產生的新的法律概念可以借用外來語。但是創造新的法律術語必須謹慎,最好由法律翻譯權威機構制定統一的標準,以使新的法律術語的表達統一而規范。
三、法律術語翻譯的方法
專門的法律術語是法律英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確的翻譯法律術語是必需的。首先,正確理解原詞在上下文中的確切意義。專門術語的作用在于以最簡潔的詞或詞組敘述一項普遍接受的復雜的法律概念、學說,或法則,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較簡潔的語言相互交流溝通,因此詞的內在意義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復雜得多。譯者如果單就字面意義直譯,或望文生義,就無法將詞的真正含義正確完整的表達出來。而且,詞的意義常隨上下文而變動。其次,盡量尋求在本國法律中與原詞對等或接近對等的專門術語。英語和漢語中的法律術語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義與效果,不可隨便改變形式。為了達到法律上的效果對等,譯者應盡量尋求在本國法律中與詞源對等或接近對等的正式用語而不是任意自創新詞,以免誤導讀者,引起歧義或解釋上的爭議。同時,由于法律制度的差異,英美法中許多術語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規范在本國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無對等或接近的對等語,遇到此種情形,譯者不妨通過對原詞的意義與內涵作正確理解后將之譯為非法律專業用語的中性詞以免發生混淆。與此同時,英美法中有許多術語,雖有特定的意思,卻無明確的定義,其適用范圍也無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確切含義不明確。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詞目的在于保持條文執行或履行時的靈活性。日后如果發生爭執,其最終解釋權屬于法院,譯者無權對此作任何解釋或澄清。因此,譯者在法律功能對等的前提下,對含混詞應采取的翻譯策略是以模糊對模糊。相反的,對于含義明確的原詞則應確切翻譯,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模糊。總之,要實現法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譯文必須符合法律術語的特征和目標文本的語言習慣,并且在法律內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譯文最大程度地準確傳遞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參考文獻:
1.趙寶河.法律語言的語言特征[J].池州師專學報,2005(2)
2.熊松.英語法律文書的文體特征及翻譯要領[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5(3)
3.金朝武,胡愛平.試論我國當前法律翻譯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翻譯,2004(3)
篇2
作者:瞿惠芳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體育與建筑藝術建筑是與體育有著最緊密、最直接的關聯,建筑是開展體育活動必要的物質條件,體育建筑具有實用性與觀賞性,能更好地表現建筑藝術。設計師較多考慮到體育建筑的審美因素。世界各國家舉辦奧運會的建筑群,都由一流建筑家精心設計,十分重視審美價值。形式多樣、造型優美的體育建筑都能給人以雄偉、開闊、寬敞、博大崇高的美感。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體育場館由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大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設計,主場地兩只鋼穹頂橫跨其運動場上方,藍色透明的玻璃懸于坐位區之上,整個體育場雄偉壯觀,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體育建筑發展到現在可以說,一座偉大的體育建筑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它的作用已不再是舉辦運動會僅僅而已了,可以說它的出現推動著一個地方的經濟迅速發展。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給世界帶來了“鳥巢”、“水立方”等世人振奮的雄偉建筑物。現代體育建筑已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它更代表著一種國家藝術,是國家文化藝術的一種標志。體育與音樂藝術體育運動的發展歷史中,音樂和體育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聯。隨著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音樂與體育運動的融合越來越密切,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運用音樂已成為花樣滑冰、藝術體操、體育舞蹈、花樣游泳等具有一定表演藝術性項目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球類、田徑、武術等一些體能性、技術性項目的訓練中音樂的調控作用更能發揮到巨大的意義。音樂與體育運動的融合是一個整體效應。音樂伴奏促使運動員的表現力創造力、想象力在動作中展現,并通過千變萬化的肢體語言詮釋音樂的內涵,通過運動形體的特殊形式表現激情、力量和美感。音樂可以規定競賽動作套路的長度,根據音樂確定動作的風格基調,音樂的風格可以生動形象地引起運動員的想象和聯想,塑造運動形象與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而產生共鳴。成套運動動作是音樂與各類技術動作連接而成的,作品的主要實現者是運動員,音樂的應用在其之中烘托演展的氣氛、激發和豐富運動員的情感,啟迪運動員的創造精神。體育與美術美術是色彩與線條的藝術,當它把人體的健、力、美結合在內,表現人性的真、善、美。美術作品中有不少的是以體育為題材,充分展示的體育的深層魅力。許多畫家為后人留下不少關于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河南密縣東漢墓的角抵壁畫、陜西乾縣章懷太子墓的唐代《馬球圖》、故宮所收藏的清代《塞宴四事圖》等,從這些繪畫作品中很明顯的觀察古代體育的場景。現代社會發展中關于體育美術作品,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現體育與美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運動會會標、體育宣傳畫、圖案設計等美術藝術形式已成為體育繪畫的主體之一。
現代畫家的概念之中提到美術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體育,很多畫家專門從事體育方面的創作,將給人們對于體育和美術帶來全新的認識。體育與影視藝術電影和電視是近展起來的高科技產物,它對于體育的宣傳和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隨著現代化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電視與電影在現代生活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934年,拍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體育電影——《體育皇后》,盡管這只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如今看來依然魅力十足。建國后的《女籃5號》《、大李、小李和老李》等;1981年,中國女排戰勝日本隊,第一次拿到世界冠軍,《沙鷗》正在此時上映。2008年的《筑夢2008》、北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永恒之火》、廣州亞運會官方紀錄片《緣聚羊城》、電影《大灌籃》、《夢之隊》、《扣籃對決》等。體育與影視藝術的融合帶來了文化的多元與創新,體育與影視藝術的融合成為現代文化、體育、審美生活中的普遍現象,這種融合有利于體育與影視藝術的雙向發展,表面上看,融合使得體育與藝術失去了純粹性,但卻獲得了空前的視覺效果與心靈震撼。體育與文學藝術事實上體育和文學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體育的發展離不開文學藝術的發展,體育與文學在某些特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一方面體育的繁榮發展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更加廣闊的創作領域。另一方面,文學的繁榮也給體育理論的宣傳創造出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行更加促進了體育文學創作,并為體育文學創作提供更多更美更富有色彩的素材。好的文學作品能更好地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傳播奧林匹克理念。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它主要的任務和功能是完善人類的心靈,建構人類的精神家園。特別是以奧林匹克競技運動為代表的現代競技體育發展迫切需要體育與各學科之間相互交流和融會,使其更好的發展。體育與文學的融合是一種綜合性的考察與新的學科交叉點。成為人們認識體育和文學過程中新的熱點,使其更多的價值被表現出來。體育與舞蹈藝術體育豐富了舞蹈藝術,舞蹈藝術促進了體育運動的發展。體育以身體活動為主,而舞蹈則以情感活動和心理活動為主。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舞蹈是以身體活動來表現生活及抒感,因而舞蹈這種身體活動具有“語言”功能,成為肢體語言。舞蹈表現生活是通過對生活中某種具體事件進行加工、提煉和升華后運用舞蹈語言來表現。而體育的對象是真實的客體,實際上就是生活本身。體育與舞蹈盡管二者屬于不同的文化類型,但由于二者均以身體活動為手段且共同具有人們余暇生活所追求的娛樂和游戲的功能,因而他們始終處于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狀態。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二者自身的不斷發展,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將越來越密切,它們之間的融合也將成為一種文化發展趨勢,它們自身獲得的美感和給予觀眾美感受都是一致的。體育與運動藝術體育與運動藝術的關聯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圍繞著人的身心健康教育所展開的科學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的現代體育運動方式展示著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對真、善、美的追求在藝術體育的實踐中得以詮釋和實現,創造和諧人生、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生命一體化”的夙愿,再一次得到人們的尊重,并作為當代體育文化的主流和趨勢,成為人類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標。如健美操是吸取了舞蹈中最精粹的部分,并加以改進和在創新,嚴格按照人體的生理解剖位置,運用某些特定動作和特定姿勢,并按照一定的規范、要求和節律來進行活動。健美操是體育與藝術相互融合的最好表現,它按照人們自身對象為特點,健美為目標,按照體操化的動作為內容,是一種體操、舞蹈、音樂集合起來為一體,借以實現體育任務的身體鍛煉方法。并要求練習者在練習中展現自己的活力與價值。
如何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融入體育教育的現代元素,對于提升專業建設的廣度與深度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以通過體育繪畫實踐、體育音樂展演、體育廣告設計、武打功夫、體育舞蹈、體育網絡傳媒、體育人文教育、體育文化創意等多元化的、交叉滲透的內容與組織方式,將體育因子注入專業教育體系,促進各專業在體育內容的借鑒下,形成各自的專業特色。逐步實現藝術學院人才培養體系中,包涵體育素養的專門性與全面性。 體育課程中的體育與藝術融合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藝術教育的影響因子,促使體育課程教學成為一種以身體鍛煉為內容,以健美為手段,以育人為目標,融藝術教育在運動實踐之中,讓大學生在運動藝術教育中體驗美,感受美,汲取美,展示美,潛移默化地大學生培養對美的鑒賞力。在運動鍛煉中提高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可以通過健康的音樂、韻律運動、形體練習、民族民間舞蹈、“畫舞”運動、體育創意等方式,營造旋律、節拍、力量、畫面的運動情景,啟迪大學生積極的、活潑的、自由的想象,并力圖在姿態、形體、氣質等方面充分表現出個人的潛能,促使身心得到協調、全面的發展。社會實踐中的體育與藝術融合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適應社會、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體育與藝術結合的方式有:體育與藝術表演、體育與藝術類培訓、體育與藝術宣傳與普及、組織體育與藝術競賽活動、大學生體育與藝術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教育是體育與藝術課程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環節,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充分體現作為體育與藝術教育活動所具備的社會價值,是培養大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現實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體育和藝術的實用功能將得到進一步的研究、開發、拓展,并廣泛地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藝術也將不斷地相互滲透,創造出質量更高、數量更多的“交融”產品,以體育的觀賞性和藝術魅力吸引人們的審美情趣,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引領人們的生命實踐向享受生命、擺脫物欲、超越現實、美化人生的境界邁進。
篇3
引 言
中醫藥英文術語規范在對應性、系統性、簡潔性、同一性、回譯性、民族性、約定俗成等七項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同時還受到中文術語規范原則的間接影響。其中,中文的單義性及英文的回譯性與同一性關系最密切,因此,本文擬從同一性與單義性的承接關系及它相對于回譯性的優先性角度,論述中醫藥英文術語規范的同一性原則。
一 中醫藥英文術語規范的同一性原則
同一性是中醫藥英文術語規范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指“同一概念的名詞只用同一詞對譯” [1]。它強調概念與英文規范術語之間應具有單參照性,亦即“一義一譯”,一個概念只對應一個英文規范術語,而一個英文規范術語也只表示一個概念。當某一術語與其所屬概念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時,即被確立為規范術語,這一概念所屬的其他術語則統歸為非規范術語。
二 同一性與單義性的承接關系
英文規范的同一性原則與中文規范的單義性原則存在密切的聯系。單義性是指“一個概念應確定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規范中文名”[2]。作為中醫藥中文術語定名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規范術語要具有唯一性。當一個術語與多個概念對應時,采用分化法或淘汰法實現“一詞一義”;當一個概念對應多個術語時,確定一個為規范術語,即正名,其余為非規范術語,即異名,分為又稱、曾稱、俗稱等。單義性原則把規范術語與非規范術語區分開來。在此基礎上根據同一性原則分別予以翻譯,“一詞一譯”,使譯名在形式上也與原文保持一致。譬如“熱邪”與“溫邪”表示同一概念。根據中文術語的單義性原則,“熱邪”被確立為規范術語,“溫邪”確立為又稱,“熱邪,又稱‘溫邪’”即表述為:heat pathogen, also known as warm pathogen。
由此可見,中文定名的單義性原則是英文規范同一性原則得以實施的先決條件。兩者在基本理念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雖然針對的語種不同,但都立足于建立概念與規范術語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
三 同一性優先于回譯性
回譯性是指“譯名結構在形式上與中文一致或相近”[1]。它是中醫藥英文術語規范的一項基本原則,強調譯名要在形式上忠實于原文。用于指導同義術語、多義術語及同音異義術語英文規范時,與“一義一譯”的同一性原則相悖。同義術語與概念之間具有“多對一”的特點,而多義術語、同音異義術語與概念之間具有“一對多”的特點。按照回譯性的要求,其規范譯名與概念之間也應“多對一”或“一對多”。但顯然,這違背了英文術語規范“一義一譯”的同一性原則。針對兩原則相悖的情況,譯者需權衡輕重設定優先執行級別。就同一性與回譯性而言,前者是英文術語規范的一般要求,而后者是對譯名形式的特殊要求。特殊服從一般,因此,當同一性與回譯性不能兼顧時,優先遵從同一性。
下面從同義術語、多義術語及同音異義術語角度分別進行論述。
(一)同義術語
同義術語是指一個概念對應多個術語,即“多詞一義”。多個術語分別從不同角度命名,各有側重,形成了各具風格的同義詞。這一現象在中醫藥術語中頗為常見。
1.涉及解剖部位者以指稱義為英文規范術語
東西方文化有別,對于一個事物的屬性與功能的認識也存在差別。古代醫家從不同角度與層面來認知一個事物,因而出現了除表示指稱外,還同時具有表示功能、屬性、特點的名詞。譬如“胃腑”“太倉”與“水谷之海”即分別從六腑分類、屬性及功能角度命名,三者指稱義與“胃”相同,都是胃的異名。在跨文化傳播中,對一個事物的闡釋需借助兩種文化交叉、重疊的共識部分來進行。西醫解剖器官的指稱義與中醫對人身部位的理解雖不盡相同,但經歷了西學東漸以來四百余年的磨合,西醫解剖觀已滲透到中醫對人身部位的認識之中。因此,涉及解剖部位的術語用指稱義——西醫解剖學名詞作為英文規范術語,即“胃腑”“太倉”與“水谷之海”的英文規范術語同為stomach。
2.人名、地名、中藥名以音譯詞為英文規范術語
人名、地名屬于專有名詞,按國際通則,對外翻譯時統一采用音譯。部分中醫藥人名、地名具有多詞一義的特點,英譯時以中文規范術語的音譯詞作為英文規范術語,而不另設其他非規范術語,以避免指稱上的混亂。如“劉完素”“劉河間”同指一人,“劉完素”是中文規范術語,因此以Liu WanSu為“劉完素”及“劉河間”共同的英文規范術語。
部分中藥名亦存在多詞一義的特點。對于中藥名,既往的英文術語主要使用拉丁譯詞、英譯詞及音譯詞三種形式。拉丁語使用者日益減少,因此不宜用作規范術語。英譯詞在對外交流中與原詞相互轉換難度較大,因此實用性也不高。音譯詞缺乏理據性,且音調缺失,故偶有同音異義的現象出現。但它方便雙語之間的交流溝通,近年來在中藥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音譯詞富有異域感的發音賦予了它鮮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歸屬性。出于推廣中醫藥文化的考慮,將音譯詞確立為中藥名的英文規范術語,英譯詞及拉丁譯詞分別為第二譯名及第三譯名,每一詞首字母要大寫。如“檀香”的英文規范術語的表達形式為:Tanxiang; Sandalwood; Lignum santali Albi。
對于多詞一義的中藥名,取其中文規范術語的音譯詞作為英文規范術語及第一譯名,余者同上。如“澤瀉”“水瀉”“芒芋”為多詞一義,“澤瀉”為中文規范術語,則其英文規范術語即為Ze Xie; 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 Rhizoma Alismatis。
隨著今后的推廣與普及,音譯詞必將更大地方便中醫藥漢英雙語的溝通與交流。
3.其他同義術語
中醫藥英譯三百余年歷史,產生了古籍譯本近50種。譯者所處時代、翻譯標準、目標受眾不同,所出譯文亦千人千面。許多中文術語有多個不同譯名,優劣不等、風格各異。如“命門”被先后譯為Gate of Life、vital gate、Mingmen;“正氣”被譯為vital qi、righteous qi、healthy qi。一些譯名沿用了多年,已深入人心;一些譯名伴隨時代的進步,還在不斷地更新、與時俱進。譬如“任脈”先后有Conception Vessel, Conception Meridian, Conception Channel, Ren Vessel, Ren Meridian, Ren channel等譯名。其中,“任”字經歷了從表示“妊娠”之意的conception到音譯詞Ren的轉變,“脈”也經歷了從“血管”vessel到“子午線”meridian再到“通道”channel的認識過程。
當前的術語規范工作力求全面地占有資料,收集同一術語的不同譯名。在同一性的指導下,從對應某一概念的英文術語中遴選一個等價術語充當英文規范術語,不僅與原文表示同一概念,而且內涵及外延原則上與原文完全重合。對于無合適譯名者,則另行制定譯名。針對中文非規范術語中的又稱、曾稱及俗稱等,按其分類一一予以翻譯,使譯名在形式上也與原文保持一致。
(二)多義術語
多義術語是指一個術語具有幾個彼此不同但相互關聯的意義,這些意義是由該詞的基本含義引申、擴大或轉移而來。雖然多義術語與它所代表的概念成一對多的關系,但在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它通常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含義。規范術語時將多義術語按義項進行分解,再分別予以翻譯,使一個義項對應一個譯名,以實現“一義一譯”的同一性要求。如術語“結”根據上下文不同,或表示“積聚阻滯”,或表示“糾纏混雜”。在與“郁”搭配時,“結”取“積聚阻滯”之意,“郁結”二字合譯為stagnation。其中,“結”為“郁”(stagnation)含義的延續,因而不再另行翻譯。在與“困”搭配時,“結”取“糾纏混雜”(intermingling)之意,因而“困結”譯為retention and intermingling。
(三)同音異義術語
同音異義術語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發音相同,書寫形式或相同或不同,但意義不同的術語。因具有相同或近似的語言外殼,同音異義術語在交流中時常被混為一談,如“證”“癥”與“征”。英譯時應遵從同一性優先、回譯性次之的原則,打破中文術語在語言形式上的相似性,根據各詞的詞義確立相
應的英文規范術語。即:“證”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質,英譯為pattern;“癥”表示病人主觀的異常感覺,英譯為symptom;而“征”是醫生發現的異常變化,則英譯為sign[3]。
英文譯名中的同音異義現象,大都是由源語言中的多個術語譯為譯入語中的同一術語所造成,稱為“多源術語”。如以往“中氣下陷”中的“下陷”與“陽脫”中的“脫”都英譯為collapse,造成collapse一詞同時指代源語言中的兩個不同術語,而成為多源術語。為了消除這一不良現象,完成英文術語規范后,需在中醫藥學各分支學科間開展術語工作。同音異義詞一經發現,需協商調整,根據各原文概念另擇合乎規范的譯名。
四 結 語
中醫藥英文術語規范的同一性原則與中文規范的單義性原則、英文規范的回譯性原則關聯度最大。單義性與同一性雖針對中英兩個不同語種,但基本理念相似,都立足于建立概念與規范術語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回譯性強調譯名形式上貼近原文,用于指導同義術語、多義術語及同音異義術語時,與“一義一譯”的同一性原則相悖。兩者不能兼顧時,優先遵從同一性。對于同義術語,涉及解剖部位者,以指稱義為英文規范術語;涉及人名、地名、中藥名者,以音譯詞為英文規范術語;余者以等價術語為英文規范術語。對于多義術語,先分解義項再予翻譯。對于同音異義術語,打破其固有語言形式并消除多源術語。
參 考 文 獻
篇4
相關理論知識的缺乏和觀念的老化
一種藝術的發展和不斷更新與觀賞者的眼光有很大的關系。但是當前,很多喜歡版畫的批評家都保持了緘默態度,使我國當代版畫藝術創作處于尷尬情境之中,如果版畫藝術語言的表達得不到大家的評論,那么,當前所謂的藝術家是不是已經具備了一些版畫藝術創作應該具備的理論知識和先進的時代觀念?
對中國當代版畫藝術語言上的表達反思
(一)版畫家必須要提高自身藝術修養
中國當代版畫創作的發展和創新,最終還是要依靠熱衷于版畫事業的藝術家和版畫家。現在由于版畫藝術不能像我們的油畫到市場上一賣而空,受到群眾的追捧和關注,但是版畫還是要發展,找出一條適合版畫發展的路子來。我們知道,大部分版畫家都不愿與時代同步,但是時代也確實影響到了版畫藝術的發展。所以版畫藝術家也不要抱怨時代賦予了市場的競爭,應該靜心研究國內外藝術發展動向,在版畫藝術語言的表達方面,要向多元化進行超越,從版畫語言的多維度、多層面方面做出創新和探究,結合我國傳統版畫中的優勢,使版畫藝術在形式語言上,突出抽象和具體,以及唯美特征,尋找出我國當代版畫藝術語言表達的發展空間,爭取中國當代版畫成為時代藝術發展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語匯。
(二)讓藝術語言表達與時代貼近
版畫藝術語言的表達,其發展的土壤就是時代環境和社會生活所需。如果藝術語言離開了人們生活的視域和脫離了人們生活環境,那么,再好的語言也是非人類的語言。同樣,版畫藝術語言也是一樣的,要想讓版畫語言更具有豐富性和生動、趣味性,最重要的就是要關注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情感的波動。版畫家就要立足于時代,洞察人們內心世界,發掘版畫藝術所要表現的藝術精神和內在思想,讓藝術語言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讓人們能夠從這些語言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享受版畫藝術的魅力。
(三)藝術語言要整合其他藝術語言
篇5
一、目的論與書名翻譯的基本內涵
(一)翻譯目的論
德國是功能派翻譯理論的主要產生國,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思想,其中凱瑟琳娜?賴斯的理論思想為:主張等值理論,并且該理論中心建立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符合要求的譯文應該與原作在概念內容、社會交往功能以及語言特點等方面相等;經實踐檢驗后可知,部分等值理論存在些許問題,部分觀點的價值較低,翻譯應在相關要求下開展工作,當存在譯文和原文出入時,應堅持譯文功能性。后來這位代表人物的學生在教師所提出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功能派奠基理論,該理論主張翻譯目的性和人為行動性,翻譯工作進行前,翻譯工作者應明確翻譯目標,在此基礎上開展翻譯工作,所翻譯的英語文學作品才有意義,才能促M翻譯工作順利進行。在這一理論引導下,明確翻譯目標后,應根據不同翻譯功能選擇適合的翻譯方法。目標文本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主要是目標功能,受翻譯者要求影響較大[1]。
(二)英語文學書名翻譯
我國最早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是在乾隆年間,所翻譯作品的譯名形式多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書名翻譯逐漸完善、成熟。最開始,音譯是書名翻譯的主要方法,即根據作品內容自行擬寫書名,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讀者的閱讀需要。嚴復總結說:正確的書名翻譯,是建立在全書的掌握和了解之上,經過深入思考后最終敲定形成。正確翻譯后的書名,不僅應尊重原著作者的思想,還會激發讀者閱讀熱情,擴大讀者市場,提高書籍銷量。在文學知識面前,翻譯者和閱讀者應持嚴謹的知識態度[2]。
二、目的論視角下英語文學書名翻譯方法
不同種類的英語文學書籍,對書名翻譯的要求不盡相同,部分書名翻譯較簡單,部分書名翻譯難度較大,對此要根據翻譯需要靈活處理。為了確保所翻譯書名在短時間內得到讀者的認可,書名翻譯工作者在進行英語文學書名翻譯時,應掌握有效的方法和翻譯策略,其中,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以及改譯法是翻譯者較為常用的基本翻譯方法,具體應用如下:
(一)音譯
所謂音譯翻譯法,指的是翻譯外文時,利用發音較相似的漢字進行書名翻譯,這種翻譯方法只是單純的保留語音以及基本的書寫形式,然而漢字原意不能全部保留。大部分英語小說在對作品命名時,經常將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書名,然而這與我國小說命名存在較大不同,我國小說習慣于用作品概括性內容或者作品蘊含的中心思想來命名。例如,西方文學名著《哈姆雷特》Hamlet、《艾瑪》Emma、《簡愛》Jane Eyre。這些作品大多以人物名字進行書名命名的,一方面能夠體現對原著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習慣形成的表現。
(二)直譯
直譯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原語言的文化氣息。直譯法強調尊重原文的基本內容和寫作形式,如果作品內容能夠通過書名來體現,這時應采用直譯法。例如,Uncle Tom's Cabin《湯姆叔叔的小屋》、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等,這類書籍通過閱讀書名,就能大致了解作品的中心內容。
(三)意譯
上述直譯法翻譯后的書名雖然能夠將作品內容和形式大致保留,但是也會為讀者帶來一定的疑惑,讀者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鉆研作品內容,有時書名并不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現的中心內容。當有這種情況發生時,這時意譯法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意譯法能夠在保存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創新作品形式。例如,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Wuthering Heights《呼嘯山莊》等,作品翻譯者了解文學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對書名進行確切的編輯和翻譯。
(四)改譯
改譯在某些時候能夠彌補上述直譯、意譯等方法的不足,改譯在某些時候更能彰顯作品的中心思想,這時需要譯者調動自身的主觀性,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翻譯,這樣翻譯后的作品會更具吸引力。例如,Gone with the Wind改譯為《飄》、The Pilgrim's Progress改譯為《天路歷程》[3]。
三、結論
綜上所述,以目的論為角度,通過音譯、直譯、意譯以及改譯等方法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有利于促進所譯作品的文化內容充分彰顯,有利于促進知識發展和融合,在目的引導下,翻譯英語文學書名,能夠加強書名的準確性。與此同時,這也是譯者深入了解兩國文化的過程,正確翻譯書名,能夠促進文化傳播,有利于提高書籍銷量,擴大書籍的市場份額,此外,還能獲得穩定的讀者群體。
參考文獻:
篇6
一、對文化合流理論的爭議與反思
舒曼在1978年提出了文化合流理論。文化合流是指一種逐漸適應新的文化的過程。這一模式的中心命題是:第二語言的獲得是文化合流的一個方面,一個人能將自己的文化與第二文化合流多少決定了一個人獲得第二語言的成敗,也就是說,文化合流理論強調的是第二語言獲得是由學習者與所學語言的文化之間的社會及心理距離所決定的——距離越近,學習者的學習愈成功,反之亦然。文化合流理論力圖說明在第二語言獲得過程中,對第二文化的認同感對于語言獲得的關鍵作用。第二語言的教學實踐也證明了如果學習者對于第二文化有崇拜感、親近感和認同感,他就越容易獲得第二語言。
自文化合流語言獲得理論提出以來,盡管其實踐效果和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但爭議也是頗多的。例如,有的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駁斥了這一理論,認為其并沒有說明第二語言規則是如何在大腦內部建立的,學習者綜合各種語言信息的機制是如何運作的,也就是說,該理論未能進一步解釋第二語言知識是怎樣在“黑箱”中被內化和吸收的,即輸入是怎樣變成攝入的,然后又是怎樣進入學習者現存的中介語系統而改變中介語知識結構的。誠然,文化合流理論缺乏對大腦的語言學習規則的深入的實證研究,但文化合流理論避開這一復雜心理現象的說明是有客觀理由的。
心理學是植根于經驗和假設的實證研究,盡管實證研究極其重要,但實證研究往往是帶著某種先人為主的理論指導的研究,或以驗證某種假設為目的的研究,不僅如此,其結果常常與理論并不相符或與假設并不相關,使研究陷入困境。例如,關于雙語者的語言是如何在大腦中表征的探討,就遇到類似的困難。問題就在于實證研究是基于一些自以為是“不言自明的理論和假設”而操作的,而這些理論恰恰最值得反思。也許舒曼正是意識到用實證的方式來研究大腦的運行規則會有諸多的“未知”,畢竟這些關于人的大腦處理信息的規則是不可感的,即使是可感的,你也無法確認你的可感是否與他人相同。所以,對于文化合流是如何通過大腦的規則運行影響第二語言學習及學習者如何綜合語言信息,舒曼并未作出任何闡述。他的這一做法給予人們的啟示是某些研究,尤其是關于大腦的心理學問題也許是無法從實證科學研究中得到確切的結果的,或許某些人文科學的問題如文化合流的問題,可以應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即尋求元理論性的問題得到深刻的揭示。
除此之外,與第二語言學習更為密切相關的是,有些學者指出它不適于課堂學習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是一種強調學習者深入到第二國自然習得第二語言的模式,而非本國的課堂教學.不可否認,對于與第二語言文化的心理距離,當然是深入到第二語言學習的國家而能夠更加的接近。但這種學習語言的條件并非所有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都能夠實現,所以只能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盡量創設這一條件。許多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文化的導入無疑比拒絕滲入任何第二語言文化去學習語言要有效的多,盡管沒有深入第二語言國家學習語言有效。正像舒曼所指出的那樣,心理距離決定了第二語言學習的成功與否,只要是能夠讓第二語言學習者與第二語言文化的距離趨近,就能夠有效地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并非只能通過深入第二語言國家才能實現文化合流。為此,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課堂要盡量導入相關的文化因素,建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讓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第二語言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合流,更好地取得第二語言學習的效果。
可以看出,對于文化合流理論的爭議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其一,是針對文化合流的理論問題:如果不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一模式進行論證,人文科學的方法是否能夠迎難而上?其二,文化合流理論的適用范圍問題:如果沒有條件深入到第二語言國家內學習語言,文化合流是否可能?其三,如果文化合流可能,如何才能加強文化合流,從而能更好地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以下就這3個相互關聯的方面進行論述。
二、文化合流的元理論建構:闡釋學視角
對于第一個爭議的問題,從人文科學的角度來研究文化合流理論的深層次問題似乎要輕松得多。因為語言和人文學科關系密切,語言對于人文學科來說具有本源性的意義,一切人文學科的問題都要到語言里去尋求答案,反過來,人文學科又為研究語言提供方法。闡釋學就是一門與語言聯系緊密的學科。很多人認為闡釋學與語言的聯系是在語言學轉向之后的事,然而闡釋學從來都是與語言聯系在一起的。闡釋學的演變盡管歷史久遠并數易其貌,但始終與語言相伴而行。施萊爾馬赫曾指出,在闡釋學中所預設的一切問題都是語言的問題。第二語言獲得與語言,或者更確切地說,與語言的理解是分不開的,研究它當然離不開闡釋學。闡釋學為研究文化合流理論的合理性提供了極強的元理論支撐。
首先,第二語言的獲得離不開理解,因為理解的可能性為第二語言的獲得提供了信心。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認為,語言是思想符號,雖然語言存在差異,但是所有思想是一致的,理解還是可能的。到了中世紀,人們認為具有一種普遍的,獨立于任何語言外殼的思維內核“精神語言”。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奧古斯丁為了反駁懷疑論者皮羅的“一切都可以懷疑”的觀點,提出至少“我活著,我存在,我理解”還是不能懷疑的。即使是現今,也不乏持這種觀點的人,最為典型的就是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這些觀點為第二語言的獲得、世界文化合流及人類的相互理解提供了理論上的信心。更為重要的是,闡釋學是一種理解世界(把世界作為一個篇章進行理解)的理論。闡釋學提出理解不是一種認識模式,也不是一種行動模式,而是此在的原始性的實在形式和根本活動,人的一生就是以理解這一方式生活的。所以說它是普遍適用的,也就是說,闡釋學的原則對于人類的各個方面普遍適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闡釋學原則也適合于研究在第二語言獲得中有什么樣的理解活動發生以及如何促進這種理解活動。
闡釋學認為,人是理解的動物,只要活著,就會擁有一定的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的能力,縮小間距,即人具有去遠、定位、去陌生化、把世界周圍化的,從而把自己融入一個更大的世界中去的能力。所謂“間距”,其本質是指理解者與對象之間的差異。如果沒有差異,理解就成為不必要——差異產生理解。間距是一切理解的前提,因為間距的存在,理解才成為需要。在第二語言獲得過程當中,間距主要表現為心理間距、語言間距、文化間距。從根本上說,這些間距的存在使第二語言的獲得成為必要,但是同時也成為第二語言獲得的障礙。從這一意義上說,第二語言獲得也屬于“在世之在”——人的理解活動的一種形式,為此,理解中所發生的一切基本活動,必然也發生在第二語言獲得當中。
那么在第二語言的獲得中,發生了什么樣的理解活動,間距是如何被縮小的呢?正像海德格爾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常常是已經歸屬于特定的“傳統”,因而被拋入到一定的成見之中。無論怎樣的理解都總是以成見為立足點,都以成見開始。但是面向未來,我們一面籌劃自己存在的可能性,一面以過去為現在的媒介,自覺地跨越間距,將過去的“真理要求”適用于現在的修正。這就是伽達默爾提出的“視域融合”——即將過去的視野和現在的視野相融合,結合事件的真理會在更高的層次實現。視域融合對于經驗是開放的,也說明理解是具有創造性的。通過這種視域融合,并不一定最終能夠到達“絕對真理”。根據每一次的歷史狀況,自我理性的完結性會不斷地被打破,這是理解的不盡源泉。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視域融合,第二語言學習者與第二語言文化的接觸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文化合流與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相伴相隨,即使沒有深入到第二語言國家,文化合流同樣也是可能的。理解作為此在的根本存在方式,不管學習者是否意識到,理解活動確實在發生;而第二語言初學者又必然是帶著本國文化“成見”的人,所以在第二語言獲得過程中即理解過程中,本族文化是敞開的,第二語言文化對第二語言學習者本國文化成見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形成新的“成見”,在新一輪的交流學習中充當理解的立腳點。此時的狀況又會成為新一輪學習的源泉,即語言的基礎。如此這般,視域融合不斷發生,理解不斷循環,即第二語言學習者以及所在國成員的成見都發生了改變。經過這樣的視域融合,第二語言學習者實現了本族文化和第二語言文化的合流。這是第二語言學習和獲得的必然趨勢,即使在課堂教學上,文化合流也不可避免。
可見,從闡釋學的角度出發,文化合流理論的元理論問題得到深刻的剖析:第二語言學習同時是理解活動,在學習過程中,第一語言文化與第二語言文化不斷發生視域融合,文化合流必然發生,為此,即使是非第二語言國家,文化合流也是可能的,這是第二語言學習的起點也是歸宿。
三、良好的語言交往環境的建構:交往行為理論視角
如前所述,文化合流貫穿了整個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舒曼提出,文化合流程度的大小有賴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自身對第二語言文化歸附動機的強弱,更詳細地說,第二語言獲得是由學習者與所學語言的文化之間的社會及心理距離所決定的,距離越近,第二語言越易獲得。可見,第二語言學習者與第二語言文化的社會距離以及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決定社會距離的各種社會因素可以影響學習者的動機、對目的語及其社團的態度、目的語輸入的品質和數量以及總體學習環境的優劣。能帶來“優質的”學習環境以及質和量均合乎要求的目的語輸入的社會因素應具有以下特征“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互視社會平等,并均希望前者被后者同化;兩社團自我封閉性小;學習者社團規模不大且缺乏凝聚性;兩社團的文化沖突不大;兩社團對彼此有好感;學習者社團打算在目的語地區長期居留。若上述各社會變量呈現出相反的特征,如當學習者社團自視社會地位優越或低賤時,“劣質的”學習環境便會產生,從而對文化適應和語言獲得構成障礙。
同時,舒曼特別提出,在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要強于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在社會距離難以確定,即社會因素對文化適應不構成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時才發揮作用。所以,在外語教育環境下,學習者不能與目的語社團直接接觸,反映兩社團關系的社會因素對文化適應的作用變得模糊,學習者個人對目的語及其文化的心理感受,即心理距離的作用可能變得更加突出。這時,如何幫助學習者克服語言和文化震驚,選擇合適的學習動機,跨越語言自我的心理屏障便成為外語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從以上的論述中不難看出,自然習得第二語言也好,課堂學習第二語言也好,良好的語言交往環境的建構是可以縮短社會距離和改變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不良的心理因素的關鍵,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了主觀和客觀上的優越條件,增進了文化合流,對第二語言的獲得起著關鍵作用。
當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提出,交往是以言語為媒介,通過對話即“話語民主”達到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與“一致”的行為。從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他把交往的最終目的歸結為“理解”,他所說的“話語民主”的含義就是指人們展開自由、平等的辯論、對話、商討并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同時,哈貝馬斯認為,真理由共識構成,而共識是人們在沒有內外壓力和制約下的理想情境中通過交往達成的。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會追求一種平等而真誠的人際關系,對這種道德理想的追求先驗地存在于語言使用的過程中。所以,他進一步指出,對話必須是基于對話雙方的平等、真誠,參與愿望和切合情境的意向性,表達清晰的基礎上。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為構建良好的第二語言學習環境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根據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爭辯(對話)雙方必須具有溝通的真誠愿望,這是進一步爭辯的立足點。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第二語言學習者與所在國成員對相互文化的認同,希望互相借鑒交流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心理準備。參與對話雙方必須是平等、自由的,這樣的對話才是民主的,才能真正進行下去。參與對話的雙方必須能夠相互抗衡,因此第二語言學習者應該團結一致,統一起來,讓所在國成員與之對話成為需要。對話雙方的表達必須是清晰的,如果第二語言學習者與所在國成員的文化相差太遠,表達無法清晰順暢進行,將為平等順利對話帶來障礙。
可以看出,哈貝馬斯的語言交往行為理論為如何促進文化合流提供了理論指導:建構良好的語言交往環境能有效縮短第二語言學習的社會距離和改變學習者的不良心理因素,促進文化合流,進而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
四、結語
文化合流理論是一種順應世界文化大合流時代的第二語言學習模式,它提出,第二語言學習者與第二語言文化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它有著諸多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合理性,對第二語言獲得的動力機制以及獲得過程中的洋涇浜化現象作出了獨到的解釋,為習得理論的深入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盡管如此,文化合流理論也不乏值得商榷的地方。
篇7
一、形態特征
一品紅為常綠灌木,高可達1~3m,植株體內具白色汁液;莖枝光滑,嫩枝綠色,老莖淡棕色;單葉互生,全緣或淺裂;杯狀聚傘花序,每一花序只有1枚雄蕊和1枚雌蕊,其下形成鮮紅色的總苞片,呈葉片狀,色澤艷麗,是觀賞的主要部位。一品紅的“花”由形似葉狀、色彩鮮艷的苞片(變態葉)組成,真正的花則是苞片中間一群黃綠色的細碎小花,不易引人注意。果為蒴果,果實9~10月成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二、生態習性
一品紅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不耐寒;適宜溫度為20~30℃,低于15℃或高于32℃生長不良,易落葉,13℃以下停止生長,35℃以上莖變細,葉變小;對水分要求嚴格,土壤濕度過大,常會引起根部發病,進而導致落葉,而土壤水分不足,植株生長不良,也會引起落葉。一品紅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各種基質內均可生長,但以肥沃、疏松透氣、排水良好、pH值5.5~6.5的微酸性土壤為佳。
三、繁殖方法
一品紅一般采用扦插法繁殖。扦插基質要有良好的透氣性,透氣性越好,越有利于促進生根,可用素沙或腐葉土3份、河沙5份、珍珠巖2份混合。扦插基質要嚴格消毒,清潔無菌。
北方多于3月上中旬花謝后,在室內利用修剪下來的老枝剪成插穗,每插穗帶3個節,進行扦插。或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利用嫩枝扦插,每插穗帶3個節,留上邊2片葉,并將葉片剪去2/3。剪枝條時,剪口有白色汁液流出,可蘸草木灰封住,并放置1~2d,待剪口干燥后再插于素沙中。插時先用木棍將土壤插孔,然后再將插條插入,這樣可避免擦傷剪口,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插后保持土壤濕度,在20℃左右條件下,30d左右可生根。
一般于3~6月用已生根的扦插苗作母本,盆栽或苗床栽培進行培育。定期摘心以促進分枝,一般長至20~30cm時摘心,以后每隔30d摘1次心,最后1次摘心應在預計采收插穗前35d結束。插穗后30~35d又可剪取第2次插穗。每一母株剪取的插穗量,依母株定植的早晚而不同,3月定植,每株2次可剪取50個以上。扦插一般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進行。生根最適土溫為21~22℃,10d左右開始形成愈傷組織,15~20d開始生根,30~35d可上盆栽植。
四、栽培管理
4.1上盆
一品紅盆土可用園土3份、腐葉土3份、珍珠巖(或河沙)3份、餅肥1份混合。將生根的扦插苗及時上盆,每盆栽植苗數,根據栽培方式和盆的大小而定。①依栽培方式:標準型,用標準品種,每盆栽1苗,不摘心,每株形成1枝花;多花型,用自然分枝品種或標準品種,經摘心,每株形成3~5枝花。②依盆的大小:標準型,用10~12cm的小盆,每盆栽1苗,15cm盆栽3苗,20cm盆栽5苗;多花型,用15cm以下小盆栽1苗,20cm盆栽2~3苗。
4.2管理
4.2.1換盆修剪。每年早春換盆,并更換新的培養土,可用腐葉土4份、園土3份、河沙2份、餅肥1份混合配制。結合換盆進行修剪,對于多年生老株,每個側枝基部留2~3個芽,將上部枝條全部剪去,促使其萌發新的枝條。
4.2.2澆水。生長期需水量大,應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但水分過多易引起根腐。一品紅既怕干旱,又怕水澇,澆水要注意均勻,防止過干或過濕;否則會造成植株下部葉片發黃脫落,或枝條生長不勻稱。澆水量要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和氣候變化而定,新芽剛萌發時需水量少,不宜澆水過多,以防爛根;夏季氣溫高,枝葉生長旺盛,需水多,每天早晨澆1次透水,傍晚應根據盆土干燥情況,如盆土干燥再補澆1次水。
4.2.3施肥。一品紅需肥量較大,尤以氮肥需求較多,但不耐濃肥。于5月上旬和6月上旬,各施1次腐熟稀薄餅肥水,濃度為15%~20%。9~12月,可每隔7~10d施1次氮磷配合的液肥,可追施0.2%~0.3%磷酸二銨肥水或用0.1%的尿素肥水加0.2%的磷酸二氫鉀肥水,混合追施。
4.2.4摘心。扦插時期摘心是控制株高的重要措施。因地區不同,多花型品種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扦插,標準型品種相對推遲30d左右扦插。扦插苗上盆后,當長到一定葉片數時進行摘心。因每個葉腋均能產生分枝,摘心后留葉數應根據預計花枝數而定,一般應在苗株長至具4~6片展開葉時進行摘心,留3~5片葉,產生3~5個花枝。摘心后6~8d應不斷噴水,適當遮蔭,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以利于側芽的生長。
4.2.5用激素控制株高。一品紅生長快,節間長,若不加控制,植株會過高,可用生長抑制劑控制株高。常用的抑制劑主要有CCC、B9、乙烯豐等。用CCC可進行灌根和葉面噴灑,灌根比噴葉效果更好。當根已充分發育后盡早使用,于摘心后15d灌根,過遲將影響總苞片大小,一般不遲于10月中旬,濃度為3000~6000mg/L;在10月前,用1500~3000mg/L葉面噴灑,噴葉常使葉片暫時變黃或受害,應謹慎使用。用B9葉面噴灑2次,每10d噴1次,有中等矮化效果;或用乙烯豐200mg/L灌根2次,每隔7~10d灌1次。在使用激素時,必須嚴格掌握使用時期和濃度,否則會造成危害。施用過遲、濃度過高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可使苞片變小、變形,葉片變黃或邊緣枯竭,開花期推遲等。
4.2.6控制花期。短日照處理是控制花期的必要措施。在預計供花前3個月控制日照,應及時進行人工遮光,使白天的日照時數達到9~10h/d,以滿足花芽分化對短日照的要求。
4.3病蟲害防治
一品紅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葉斑病、莖腐病,可用75%百菌清或50%多菌靈500倍液防治;主要蟲害有白粉虱、紅蜘蛛等,可用25%飛虱寶1000倍液或10%蚜虱凈3000倍液防治白粉虱,用三氯殺螨醇或敵敵畏800~1000倍液防治紅蜘蛛,每10~15d噴1次,連續噴2~3次。同時加強管理,如降低植株密度和環境溫度,增加通風透光等,以減少害蟲的蔓延。
篇8
肝病患者常因凝血系統和纖融系統的異常以及血小板功能下降而造成凝血異常,因而對于即將進行侵入性操作或者手術的出血患者,如PT值明顯延長則就進行血漿輸血。因心血管疾病、肝臟移植等手術而造成較大創傷出血過多、甚至出現休克的患者,需要大量地補充血漿。另外DIC的個體化治療也需要血漿的注入補充。
1.2先天性單個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
該類患者于出血、手術及侵入性操作時需要及時補充凝血因子類制劑,因血漿內幾乎含有所有種類的凝血因子,故臨床應用于該類疾病的治療具有顯著療效。但是,血漿內的凝血因子量低于凝血因子制劑,如臨床大量輸注可能造成患者心肺的負擔加重,因此多在無法獲得凝血因子濃縮物的前提下再使用血漿輸注。
1.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據報道,血漿置換能夠使70%-85%的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癥狀獲得緩解,使其死亡率下降到10%-20%[3]。
2.急診輸血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及防治
2.1發熱反應是最常見的輸血反應之一。
主要特征為輸血后15min至1h內出現寒戰,繼則高熱,體溫可高達38-41℃,有些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皮膚潮紅,但血壓無明顯變化。反應持續15-60min,然后逐漸好轉,數小時后完全消退。在昏迷及全身麻醉下,發熱反應常不顯著。出現此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觀察,并予保暖、抗組胺藥物等對癥處理,高熱時應予物理降溫。為預防此反應,若時間與條件許可,應盡量用濃集紅細胞加白細胞過濾器,甚至洗滌紅細胞。
2.2過敏反應癥狀以蕁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經性水腫為特征的稱過敏反應,嚴重時可有皮膚潮紅、廣泛皮疹,甚至會厭水腫、支氣管痙攣及過敏性休克。
表現為蕁麻疹者可單用抗組胺藥物治療;遇中、重度者則應加用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用升血壓藥及鎮靜約等抗休克;有會厭水腫者應作氣管切開以防窒息。過敏反應主要是由血漿中存在抗IRA抗休所致。若能事先了解患者輸血史,除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外,應避免使用血漿,改用血漿代用品。
2.3輸血性溶血反應發生此種反應大多系ABO血型不合輸血所致,其次為Rh系統血型及ABO系統以外血型不合輸血,亦有部分為輸入質量不高之同型血,或血中加入高滲或低滲溶液等引起。
篇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6-0174-02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傳承千年的民族瑰寶,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治病強體的良方。在當今國際化進程中,中藥若想有更大的用途和發展,其說明書的翻譯是使之得到國際認可的第一步,因為語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和途徑。但由于諸多原因,現有中藥說明書的翻譯多有不足之處:內容殘缺,藥名不統一,表述不規范等。這必將影響國外患者對藥物的理解和選擇,從而阻礙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的進程。
對于中藥說明書的翻譯,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平臺,可以作為指導翻譯實踐的理論參考。在尤金?奈達(Eugene A.Nida)的對等理論之后,人們對翻譯的認識逐漸從語言層面轉移到更高級的社會文化層面。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應運而生,認為翻譯不僅是原文和譯文在語言文字上的對等,而更應是原文譯文在各自社會文化環境中功能的對等。為達到功能對等的目的,譯者不再是原文的追隨者,而是譯文的創作者,提高了譯者和譯文的地位。翻譯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直譯、意譯,而是包含了一切為使譯文和原文在各自環境中能達到同一效果的方法,例如創作、增減。在功能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嘗試對中藥說明書的翻譯,不失為一種新方法。
說明書作為一種特殊文體,具有傳達信息和廣告營銷的作用。中藥說明書是一種表明中藥成分、主治等中藥信息的載體,是患者選用藥物的說明工具。作為藥品信息的重要載體,說明書應具有內容完整,信息準確,用詞規范,表意簡明易懂等特點。但是通過分析部分市面常見現有中藥說明書的英文語料,卻發現其中不乏問題。
一、結構詞缺失
結構詞是指說明書各項內容的提示詞,例如藥名、主要成分、適應癥等。一份完整的中藥說明書,應按照200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包括以下內容:藥品名稱、性狀、主要成分、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癥、注意事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兒童用藥、規格、貯藏、包裝、有效期、批準文號和生產企業。西藥說明書結構詞通常較為完整,而中藥說明書,由于中藥具有不同于西藥的特性,或一些中藥生產廠商對英文說明書的忽略,導致一些中藥說明書結構詞缺失。
除此之外,對于結構詞的翻譯,一些廠商也沒有做到統一規范。例如“主要成分”的翻譯就有消渴丸說明書中的“Ingre-dient,”六味地黃丸說明書中的“Principal Ingredients,”和還少膠囊說明書的“Composition”等多種譯文。“功能與主治”被翻譯成“Actions”、“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等。結構詞是標明藥品說明書內容的提示詞,如此混亂的翻譯,勢必會減弱國外消費者對中藥的信賴程度。
為了使外國消費者更清楚地了解說明書的內容,中藥說明書應嚴格注明所有內容,英文翻譯也應有相應的內容。如果有缺失現象,要增加結構詞以使說明書完整。翻譯方法由翻譯目的決定。增加結構詞的目的不是不忠實于原文,而是使譯文效果忠實于原文效果。此時的增加創作是必要且合理的。另外對于結構詞的翻譯,譯者不應自己憑空想象,而是應當參照西藥說明書和FDA的相關規定,將中藥說明書的結構詞翻譯為規范、統一的譯文,例如“藥物名稱”應譯為“drug names”,“性狀”為“description”,“成分”為“composition”,“適應癥”為“in-dication”等。
二、藥名不規范
中藥名對于中國消費者大多耳熟能詳,但國外消費者并不熟悉。沒有統一規范的中藥名,外國消費者必然對藥品模糊不清,無從挑選。中藥名翻譯最大的問題是不統一。音譯、意譯、拼音中的大小寫、空格都是應統一的。比如“六味地黃丸”的名稱就有“Liuwei Dihuang Wan," Pill of Six Drugs with Rehman-nia”等。另外,由于譯者缺乏中藥知識,一些藥名的翻譯不夠準確。例如“羅漢果茶”,中文雖叫“茶”,但這是一種具有中藥保健作用的飲劑,不同于茶,故用“Luo Han Fruit andChrysanthemum Drink”比“Tea”更為合適。
藥名翻譯不統一的原因是不同譯者選用的翻譯方法不同。常見的藥名翻譯方法有漢語拼音注音法,如上述“六味地黃丸”;拼音加英譯法,如“消渴丸”被翻譯成“Xiaoke Pills”;意譯法,如“溫脾湯”被譯為“Decoction for warming the Spleen”和音譯加注釋法等多種方法。如此多的翻譯方法必然導致中藥名英譯的不統一和不規范。另外運用這些方法翻譯出的藥名大多繁瑣累贅,不夠簡單明了,不容易被消費者記住,沒有達到推廣、吸引消費者的效果。
中藥名的英譯是中藥在國外市場進行開拓的第一步,翻譯出一個既傳達藥品功用又簡單易懂的名字對譯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認為,為了使譯文達到原文意圖的效果,譯者可以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作,擺脫原文字面意義,利用改寫、創新的方法。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歐陽利鋒教授提出了借鑒西藥名稱,靈活運用拉丁詞根的翻譯方法。“Penicil-lin”,“Aspirin”都是常見的西藥,其中結尾“-in”表示某物,其發音正好與中文“靈”相近,如若以拉丁詞“nasal”,“cervlx”,“gynec”為詞干表明藥品作用的位置,加上“-in”為結尾,創造性地將“鼻敏靈”,“頸椎靈”,“婦炎靈”譯為“Nasalin”和“Cervi-lin”,和“Gyneclin”既簡單醒目,又按西方人熟悉的方式表達了意義,雖然沒有在文字上絕對滴忠實于原文,但是卻較好地達到了譯文的效果。這種翻譯嘗試值得提倡。但中藥名的統一化進程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更加完善地規范,應建立統一的中藥和中成藥名稱英譯參考,維護中藥在國際市場的可信度。
三、藥品功能表述不準確
藥品功能是指中藥說明書中對藥物功效的表述,例如:解表散寒,活血化瘀,溫通經脈等。現有說明書功效語的翻譯多存在不統一、不準確、無可讀性幾大問題。
在過去的翻譯中,中醫的“精氣”,“陰陽”,“五行”這些最基本的概念,經過不同譯者的翻譯會出現多種譯法。如“氣”就有“Qi”,“Vital energy”,“Promordial Qi”等多種譯文。現在中醫藥翻譯的統一標準已得到學者們的重視,正逐步建立完善的統一標準,統一性這一問題已經得到極大解決。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中藥說明書前認真學習相關標準詞匯,如“精氣”,“陰陽”,“五行”這些基本術語的翻譯應為“essential qi”,“yin-yang”,和“five-phase”,這樣可以及大地提高中藥說明書的準確性和統一性。
另外由于譯者專于英語而缺乏中醫知識,常出現功效語翻譯不準確的現象,如將“解表”按字面意思譯為“relieving super-ficies”,將“驅邪扶正”譯為“repelling the evil and holding up-right”。這樣的英文雖然在字面上與原文相對應,但很可能對譯文讀者造成障礙,將“解表”理解為“止癢”,將“扶正”理解為“直立”。好的翻譯應使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對等的信息和效果,因此“解表”應譯為“releasing exterior”,而“驅邪扶正”應解釋性地翻譯為“el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 and fortifyingimmune system”。對于某些可能讓西方人難以理解的內容,在英譯中可用刪減法,去除晦澀難懂的部分,而保留消費者能理解的部分。例如“六味地黃丸”的說明書“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我們可以將它翻譯為“manifested as lassitude in loins and knees, dizziness, vertigo anddeafness”,而省略掉外國人所不熟悉的內容“liver- yin”,“kid-ney-yin”,“fire of deficiency”等。然而有些需要增譯的地方,譯者也應大膽加入甚至創作新的內容,以幫助外國消費者理解藥品功能,如“羅漢果茶”中的“舒喉止渴”,字面意思為“com-forting the throat and quenching the thirst”,但對于怎樣“舒”喉并沒有給出更具體的解釋,消費者便不能明了藥品是如何起作用的。此處可加入說明性的內容“主治肺熱干咳,潤濕喉嚨(re-solve phlegm to stop cough, clear heat and moisten to relieve dryand thirst in the throat)”。
再次,中藥說明書的英譯往往不如其原文那樣具有可讀性。中文說明書功效語的表達多用四字詞,排列工整,節奏統一,要使英文譯文達到同樣的結構效果非常困難。而且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認為功能對等應高于文字、結構的對等。因此在翻譯功效時,應當把意義的翻譯放在首位。當然如果能在表意準確的基礎上達到字面工整就更能體現譯者的水平。在此建議譯者可采用將功效語譯成并列的動詞短語的方法,達到字面結構的整齊,例如“活血通絡”可譯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and removing channel obstruction”,“清熱解毒”譯為“clearingheat and detoxifying”。
綜上所述,現有中藥說明書翻譯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當今世界強調交流與合作,中醫藥走出國門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不僅可惠及他國病患,也可促進我國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和繁榮。在國際化大背景下,認真做好中藥說明的翻譯工作是推進其發展的關鍵。中醫藥工作者和英語翻譯工作者應加強跨領域的學習與合作,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深入鉆研和學習中醫藥翻譯統一標準,為譯出完整、準確、規范的說明書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紅,林建強.功能翻譯理論與其翻譯原則和方法[J].外語學刊,2007(5).
[2]歐陽利鋒.中藥說明書的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2(15).
[3]姚欣,羅海燕.中藥說明書英譯淺探[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3).
篇10
【原文出處】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基金資助“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08JJD860223
為社會所強烈關注的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最后以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其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而告一段落。[1]針對此事,教育部部長周濟痛心疾首地說:“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像對待假冒偽劣產品一樣‘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2]為此,教育部還首次專門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
“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雖然發生在醫藥學研究領域,但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卻顯露出普遍存在于各個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術規范問題的嚴重性。換句話說,對任何學科研究領域來說,學術規范問題都是一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問題。
就新聞學研究領域而言,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但迄今卻一直沒有成熟的解決辦法,致使其成為愈演愈烈的棘手難題。
目前,新聞界對涉及新聞學學術規范的一些基本的問題,如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新聞傳播學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學術規范體系等尚存在爭論,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闡述看法,希望能夠對我國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對于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其實,這一爭論的焦點根源于對學術研究是否有規范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規范“是通過專業認可的‘入場券’”,即“一套‘做活’的規矩,而且必須與學術界當下的認可結合”。另一種觀點認為,“‘規范’雖則對建立學術秩序、發展常規研究有意義;但畢竟是一種束縛(盡管是必要的束縛),故成熟的學者往往部分逾越‘規范’。”[3]
面臨整個學界的質疑和爭論,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對于規范是否有存在必要的爭論。古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對“規范”的最樸素的表達。盡管在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這不足以成為使學術研究拋棄規范的理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存在是有其理論和現實依據的。
首先,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依據是規范論。
關于規范與自由的關系,歷史上有過很多論述。托克維爾在探討法律與自由的關系時,曾說過“既要自由也要法律”。他認為得到前者的最好方法是借助于后者,“自由和順從并不互相抵觸;正相反,自由包括對自己所立法律的服從。”[4]這里托克維爾所指的“法律”更多地是具有與“自由”相對的“規范”的含義。涂爾干也說過,“正因為規范可以教會我們約束和控制我們自己,所以規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5]這些論述都認為“規范”是“自由”的基礎,二者不是絕然對立的。
正在此基礎之上,規范論得以發展起來,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對規范、規則以及制度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有人提出規范“是調控人們行為的、由某種精神力量或物質力量來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適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統。”[6]也有人提出:“規范是集體共有的行為準則。”[8]這些定義其實都設定了一個前提,即規范是社會正常運行所必需的。
對于新聞學研究來說,學術規范同樣是必需的,不管采取何種形式出現,它都是通過合理的框架設定和制度體系來保證新聞學研究在“軌道”內進行的規范,看似是具有限制性的規范,但卻是學術對話得以實現的基礎,也是新聞學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其次,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現實依據是學術失范現象的客觀存在。
目前我國的新聞學研究同其他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一樣,也還存在不少失范現象,如重復發表、抄襲剽竊、忽視學術積累、缺乏學術批評、引文及注釋失范、學術評價標準不一,以及低水平重復和“泡沫化”傾向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嚴重制約了新聞學研究的深化,同時也大大損害了新聞學的學術聲譽,影響了新聞學的學科地位。
例如,“新聞無學論”的產生和影響的擴大與新聞學研究中的學術失范現象屢有發生就有很大關系。由于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不強,導致新聞學論文的獨創性較低、書籍內容重復較多,所以盡管近些年新聞傳播學科已被列為一級學科,曾經甚囂塵上的“新聞無學論”的影響也已大幅減弱,但是“新聞無學論”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不但許多新聞從業者不大認可新聞有學,就連一些新聞領域的研究者也對新聞學的學術性產生懷疑,更不用說其他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新聞傳播學科的科學性表示質疑了。
正因為如此,闡釋新聞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學術規范,以及探求新聞學實現學術規范化和管理科學化的路徑與策略,應當是當前的一個急需破題的工作。
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實事求是地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其中包括一些認識上的障礙。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以新聞學學術失范研究取代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這一問題普遍存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統觀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成果,有相當部分是對學術失范現象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提出要繼續嚴格遵守學術規范。但是,究竟何為學術規范?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內容是什么?學術規范的保障機制何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反而沒有得到回答。或者說,新聞學學術失范首先要有“范”可“失”,然而,目前的研究卻避開這個較難回答的問題,直接進入對學術失范的研究,這在研究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第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缺乏宏觀視野,陷入細節研究。新聞學學術規范并非只是那些簡單的“規定”、“規則”、“條例”,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體系。但是對這一點,現有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并未體現出來。其實,新聞學學術失范中的一些問題的確可以通過操作層面的規范進行約束,例如“抄襲剽竊”、“注釋規范”、“一稿多投”等,然而,有更多的問題不僅僅是通過某個環節的細節研究就可以解決的,因為新聞學學術規范不僅有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有理念、道德、結構、保障等各層面的問題,以及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這些都需要進行系統研究,而不僅僅是對技術操作細節的研究。同時,也需要看到,由于長期以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缺乏宏觀視野,使得研究者的思維產生了某種慣性,即將學術規范研究局囿于表面的技術研究,甚至僅僅將學術規范看作是對學術論文的格式規定。
第三,缺乏將英美學術規范研究經驗與我國現實狀況的有機結合。英美的學術活動被加以規范的歷史比較長,其所積累的經驗可以給我國的學術規范研究提供借鑒,但是有的研究一味地以英美學術規范為標準,卻不考慮我國政治、經濟現實以及學術活動的現狀,因此,基于此探討我國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實用性,難以實際應用。所以,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需要以西方為參照,同時也要以我國學術界的現實為基礎。
第四,缺少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特有問題的針對性。美國哲學科學家庫恩說過,如果你得出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門科學就不能發展了,因此就不能叫做科學了。[9]同理,新聞學研究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色之處,這也決定了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不能僅僅取得與人文社會其他學科的共通點,而且需要著眼于新聞學研究的實際需要,這樣得出的研究成果才能對改善學術規范現狀有所作用。
上述四個問題是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不得不正視的,需要我們調整研究思路,能夠從固有的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
三、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開展學術規范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學取得科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在這其中,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破題之道,也是促進新聞學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要以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為基礎,建立新聞學學術規范結構嚴密的體系。新聞學科只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在學術規范上具有與其他學科相同的問題,許多學術失范的現象也并非新聞學所獨有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借鑒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提供捷徑。
同時,目前,我國關于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還比較零散和膚淺,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尤其是對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內部的運行機制和外部保障機制的研究非常欠缺,而這些恰是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新聞學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相應地,在學術規范研究上也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因此在研究中的針對性應該更強一些。例如,“一稿多投”的問題在新聞學研究領域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雖然“一稿多投”毫無疑問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種,但是,由于新聞學是與實踐聯系緊密的研究領域,而不少論文都是用新聞理論來分析即時發生的新聞報道事件的,這些論文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具有時效性的,而現在期刊普遍的審稿期都在兩個月以上,所以,一些作者不得已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來保證論文可以更快地刊出。這種做法雖然是有違學術道德的,但是就新聞學領域而言,這種現象的發生卻是充滿無奈的,因此,在“一稿多投”問題的討論上,新聞學學術規范應當體現出自身學科的特點,尋找更能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建立適合新聞學研究現實的學術規范體系。
總之,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現狀迫切要求在理論研究上能夠有所突破,不斷深入,能夠透徹地研究學術規范體系的內容與機制,建立一套嚴格的學術規范體系,并且通過完善的學術規范管理和保障制度,提高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提升新聞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以促進新聞學學科的整體建設與發展。
為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問題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門將“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作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一個重大課題立項,本文就是該課題項目研究最初的成果之一。今后,課題組將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系統和規范的研究,也期望新聞界的朋友們能夠予以關注和積極投入,共同為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出力獻策。
注釋:
[1]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3月16日。
[2]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3月16日。
[3]兩種代表性的觀點提煉自學術界對學術規范的討論。參見鄧正來主編:《中國學術規范化討論文選》,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69-279頁。
[4][美]托克維爾著:《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82頁。
[5][法]愛彌爾?涂爾干著,陳光金等譯:《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頁。
[6]王剛:《科學認知規范的理論及其基本問題》,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11月,第2頁。
[8]高尚濤:《權力與規范》,外交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第48頁。
[9]轉引自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網站:勞凱聲,“中國教育研究的問題轉向”,http://www.zjedusri.com.cn/show.php?IID=%20899。
(鄭保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郭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7級博士研究生)
鏈接:
部分學術腐敗事件回放
2008年10月,浙江大學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因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被院方解聘。3月15日,浙江大學校長楊衛在教育部舉行的加強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上通報了處理“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況: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賀海波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原院長楊杰將他人論文和課題列入申報材料。2006年3月21日,同濟大學免去楊杰院長一職。6月21日,同濟大學以“學術造假”解除其教授資格。
2006年1月17日,一舉報人在網上指責中國首款自主知識產權高端DSP芯片――“漢芯一號”發明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原院長陳進弄虛作假,將從美國進口來的芯片加上了漢芯字樣的標志,騙取國家上億元無償撥款。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大宣布撤銷陳進院長和教授職務,解除聘用。
篇11
經濟生活整體上的顯著特征可以說是經濟理性主義。在技術和經濟組織領域的這種理性主義的進程,無疑決定了近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生活理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合乎理性的組織勞動,以求為人類提供物質產品,毫無疑問是他們畢生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資本主義在西方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不僅為西方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發展過程,改寫了西方甚至是世界的歷史。在一部世界文化史中,即便是從經濟的角度看,我們的中心問題,歸根結底,也不是資本主義活動發展本身,中心的問題毋寧是:以其自由勞動的理性組織方式為特征的這種有節制的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的起源問題。或從文化史來說就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起源及其特點的問題;這個問題與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的起源問題肯定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并不是一回事。
韋伯指出:初看上去,資本主義的獨特的近代西方形態一直受到各種技術可能性的發展的強烈影響,其理智性在今天從根本上依賴于最為重要的技術因素的可靠性。然而,這在根本上意味著它依賴著現代科學,特別是以數學和精確的理性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的特點。另一方面,這些科學的和以這些科學為基礎的技術的發展又在其實際經濟應用中從資本主義利益中獲得重要的刺激;科學知識的技術應用曾經受到經濟考慮的鼓勵,這些考慮在西方曾對科學知識的技術應用甚為有利,而這一鼓勵是從社會結構的特性中衍生出來的,當然,并非社會結構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些方面中具有無庸置疑的重要性的是法律和行政機關的理性結構。那么這種法律從何而來?韋伯分析如在其它情況下一樣,資本主義利益毫無疑問也曾反過來有助于為理性的法律方面,在試圖做出這種說明時,我們首先考慮了經濟狀況,因為我們承認經濟因素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與此相反的關聯作用也不可不加考慮。因為,雖然經濟理性主義的發展部分的依賴理性的技術和理性的法律,但與此同時,采取某些類型的實際的理卻要取決于人的能力和氣質。
一種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這種經濟是以嚴格的核算為基礎而理性化的,以富有遠見和小心謹慎來追求所欲達的經濟成功,這與農民追求勉強糊口的生存是截然相反的,與行會師傅以及冒險家式的資本主義的那種享受特權的傳統主義也是截然相反的,因為這種傳統主義趨向與利用各種政治機會和非理性的投機活動來追求經濟成功。
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完全可以理解為理性主義整體發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從理性主義對于生活基本問題的根本立場中演繹出來(從資本主義強調個人主義這一角度可以說完全是非理性的,但它卻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資本主義文化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理性主義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包含著各式各樣東西構成的一個完整世界。那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出理性思想的這一特殊具體的形式到底是誰的精神產品,韋伯指出,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之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其實這也是韋伯在這部著作中所要論證的觀點。
韋伯同時還指出,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并不僅僅是宗教改革的某些作用的結果,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制度也并不是宗教改革的產物。其實,在宗教改革之前,資本主義商業組織的某些重要形式業已存在了,這有力的證明了以上的觀點。其實韋伯只是希望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響了資本主義精神的質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傳播。更進一步的說,資本主義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從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釋。在這本著作中韋伯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加爾文教的分析來說明這一點。
韋伯認為:加爾文主義在社會組織方面的無可置疑的優越性能夠與這樣一種斬斷個人和塵世的千絲萬縷聯系的傾向有關系,這種關系源于基督教胞愛在加爾文信仰所導致的個人內心孤獨重壓下所采取的特殊形式,教義就是如此的,整個塵世的存在只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服務的,被選召的基督徒在塵界中唯一的任務就是盡最大可能地服從上帝的圣誠,從而增加上帝的榮耀,與此宗旨相吻合,上帝要求基督徒取得社會成就,因為上帝的意旨是要根據他的圣誡來組織社會生活。因而在塵世中基督徒的社會活動完全是為“增加上帝的榮耀”。為社會的塵世生活服務的職業中的勞動,也含有這一特性。在加爾文教中,這成為了他們倫理系統中的一個鮮明的特點。胞愛只能為了上帝的榮耀而存在,而不是為肉體服務的,那么這種友愛首先只能表現在完成自然所給予人們的日常工作中;漸漸地,完成這一工作開始具有了一種客觀的、非人格化的特性:只是為我們社會的理性化組織的利益服務。這便是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天職觀”。
同時,韋伯還指出,作為基督教的主要特性的禁欲主義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理性化的發展。這種禁欲主義是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種禁欲主義的,清教徒的禁欲主義是一種入世的禁欲主義。禁欲主義在西方的最高形式里便有一種明確的理性特征。禁欲主義使得教徒的修行生活發展成為一套合乎理性的行為的有系統的方法,目的是克服“自然狀態”,使人擺脫非理性的沖動的影響,擺脫對外界和自然的依賴。清教徒就象所有理性的類型的禁欲主義一樣,力求使人能夠堅持并按照他的經常性動機行事,而不依賴感情沖動,這種禁欲主義的目的是使人可能過一種機敏、明智的生活:最迫切的任務是摧毀自發的沖動性享樂,最重要的方法是使教徒的行為有秩序。
禁欲主義如何深入個人的思想之中?如何確定自己受到恩寵呢?況且只有在證明具有與自然人生活方式明顯相異的特殊行為之后,才有可能取得這種恩寵,由此產生出對于個人的推動力,激勵個人有條有理的監督自己的行為,以使自己獲得恩寵,并因此而把禁欲主義注入其行為之中。但是,這種禁欲主義行為意味著人的整個一生必須與上帝的意志保持理性的一致,而且這種禁欲主義再也不是一種不堪承受的負擔,而是每一個確信拯救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與自然生活不同的圣徒們的宗教生活再也不是離開塵世的修道院里度過,而是在塵世及其各種機構里度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種在現世中(但又是為了來世的緣故)將行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義新教的職業觀引起的結果。
在私有財產的生產方面,禁欲主義譴責欺詐和沖動性的貪婪。被斥之為貪婪、拜金主義等等的是為個人目的而追求財富的行為。因為財富本身就是一種誘惑,但在這里禁欲主義是那種“總是在追求善卻又總是在創造惡的力量”,這里邪惡是指對財產的占有和占有的誘惑力。因為,禁欲主義,為了與《圣經•舊約》保持一致,為了與善行的倫理評價相近似,嚴厲的斥責把追求財富作為自身目的的行為;但是,如果財富是從事一項職業而獲得的勞動果實,那么財富的獲得便又是上帝祝福的標志了。更為重要的是:在一項世俗的職業重要殫精竭慮,持之不懈,有條不紊的勞動,這樣一種宗教觀念作為禁欲主義的最高手段。
當著消費的限制與這種獲利活動的自由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樣一種不可避免的實際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禁欲主義的節儉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強加在財富消費上的種種限制使資本用于生產性投資成為可能,從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財富。
篇12
[1] 沈瑩.俄語科技術語翻譯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D].2010.
[2] 王暢.俄語科技術語翻譯方法及錯誤分析.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D].2010.
[3] 魏向清.翻譯碩士(MTI)專業人才的術語能力培養與相關教材編寫思考[J].翻譯論壇,2014(1):24-28.
篇13
【Key words】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oftware;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aching
0 引言
隨著移動網絡,計算機設備的高速發展與普及,全世界已進入大數據時代。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作為國與國不同語言溝通之間的橋梁,翻譯行為在中國以及全世界的地位愈發重要。傳統的借助紙筆詞典的翻譯早已成為過去式,面對迅猛增長的翻譯需求,如何在短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大規模翻譯任務成為當下譯者普遍討論的話題。現在的翻譯工作已進入自己的新時代,“體現出新的特征:全球化,信息化,技術化,本地化,職業化,項目化”(傅敬民,謝莎2015:37)。借助計算機輔助翻譯(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縮寫MAT)的翻譯協作,是現在翻譯行業的主流模式。
1 研究方法
借b南京大學關于國內外語類核心期刊目錄,譯者選出更能代表翻譯類研究的3個核心期刊,在中國知網以“計算機輔助翻譯”為選項,分別搜索符合條件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選出近五年(2012-2016)的有關論文20余篇,篩選掉因包含“計算機”,“翻譯”等單獨關鍵詞實際內容與MAT無關的論文數篇,最終得到15篇符合所有條件的論文(表1),并組建成本次分析的自建論文數據庫。
2 3種核心期刊發表的關于計算機輔助翻譯論文現狀分析
2.1 數量及變化
整體來看,3種期刊所刊登的計算機輔助翻譯相關論文數量都不多,與外語類或者翻譯類其他研究內容相比更是少之又少。這與計算機輔助翻譯這一較新概念發展時間尤其是在中國國內還較短有很大關系。其中,作為翻譯類論文最權威刊物《中國翻譯》的論文數量要明顯多于另兩種。而《外語電化教學》又比《外語教學》論文數量稍多,不難看出與《外語電化教學》辦刊宗旨有關:探討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外語教學與外語研究。且期刊常年設有,國外機助教學動態等先進的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的欄目。
2.2 基于計算機輔助翻譯的論文研究分類。
筆者將這15篇論文按照計算機輔助翻譯相關軟件研究實踐和高校計算機輔助專業研究進行了分類。對軟件研究的論文有6篇,占論文總量的40%;MAT專業教學的有9篇,占總量60%。
3 計算機輔助翻譯的主要研究內容
3.1 計算機輔助翻譯相關軟件研究實踐
研究軟件實踐的論文一共6篇,其中,兩篇為國內常見的翻譯軟件探究比較,兩篇為CAT軟件真實項目實踐,兩篇有關CAT軟件的完善應用。
現在國內翻譯行業見得較多的CAT軟件主要有國外的SDL Trados、Déjà Vu、Wordfast、 Memo Q,以及國內的雅信,傳神等。2008年北京大學計算機輔助專業候曉琛等關于中國翻譯行業CAT工具使用情況報告中顯示,國內約有66%譯員使用CAT工具,其中86%譯員使用Trados,30%譯員使用雅信,26%譯員使用Déjà Vu,21%譯員使用的Wordfast(朱玉彬等,2013:69)。而高校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教學中,“一般的做法是主講市場占有率最高的SDL Trados,略講Déjà Vu,Wordfast”(周興華,2013:91)。同時每個軟件各自優缺點也很明顯:使用最廣泛的Trados功能最全面,幾乎支持所有格式的文件,單人翻譯以及團隊項目,自帶語料庫術語庫處理插件,價錢也是最昂貴一款;Déjà Vu術語和翻譯記憶添加功能很方便,而且可以分享記憶庫術語庫,有利于團隊翻譯項目的術語統一,并兼容SDL Trados的術語以及記憶庫;Wordfast經典版依附于Word,作為一個插件使用下載安裝很方便,Wordfast Anywhere則在有網絡情況下便可隨時隨地免費在線翻譯;國內CAT軟件起步晚,但借鑒國外發展成熟的經驗,在各方面性能雖不出色但也都照顧到,且大部分自帶術語庫,原始中文界面更適合中國譯者,尤其是CAT新手及高校學生使用。
市場上的CAT軟件越來越多,卻沒有一套完善的測評系統,《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測評框架初探》(高志軍,2013:70)初步構建了一套對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測評的框架。關于CAT一直有一種說法是只能應用于工程技術文本,文學翻譯不能應用。徐彬等借助真實翻譯案例及平行文本比較闡述了CAT技術也可應用于非技術文本的觀點。
3.2 高校計算機輔助課程的教學思考
現如今,如何提升大規模項目的翻譯效率是翻譯界最關注的問題,行業的轉變也必然會引起翻譯教學的轉變。對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探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教學。
國內從事翻譯人員多數仍由高校翻譯專業輸送,因此在校通過課程掌握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學生更具備行業競爭力。同時,通過開展各高校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有利于彼此之間信息交流,答疑解惑,促進國內CAT大環境的發展。通過使用計算機及網絡輔助翻譯,不僅包括基礎的文檔格式處理,文字排版,還有CAT軟件,桌面排版等。
2)高校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實踐。
計算機輔助課程不同于其他理論性課程,其重點在于實踐和操作。縱觀各高校CAT課程的課時安排,均是占用較少課時的理論開篇,后續重點為教師講解軟件以及學生的實踐操作,最好還能講演結合,邊聽邊操練。在掌握一定操作基礎后,更要有完整的翻譯項目讓學生去實踐,深化所學。
3)提升高校硬件及教師自身素養。
CAT軟件大多造價較高,許多高校因覺察不到行業變化改革或是自身資金不足,忽視硬件設備的配備。因此很多CAT軟件開展的有對應的高校合作計劃,學校可以較低的資金投入或是學校網站首頁廣告,取得非商業但功能同等的軟件試用。這對高校的教學開展以及軟件公司的推廣都有促進作用。
4 對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的不足及發展方向
通過此次研究總結,筆者發展國內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正朝著越來越完善的深層次探索行進,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1)總體數量偏少,計算機輔助翻譯的需求仍未引起整個業界的關注和投資;2)作為一項需要大量實踐的技術,教學之外的真實項目實踐研究偏少;3)過去的文本實踐多集中在信息類,科技類等工程技術文本,對此之外的文學文本等相關實踐較少。綜上所述,不管是高校,學生或是譯者,應加強對計算機輔助翻譯的重視,完善高校課程的不足,從業者們還應加強計算機輔助翻譯對各類型文本的實踐應用,廣泛發掘其適應性和功能性,使計算機o助翻譯技術流暢地地廣泛地為譯者所用。
隨著高校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完善,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的深入,我國的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及實踐定會追上世界先進水平,實踐出自己的特色,更好地為翻譯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Bowker,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2.
[2]崔啟亮.高校MTI翻譯與本地化課程教學實踐[J].中國翻譯,2012(1):29-34.
[3]傅敬民,謝莎.翻譯技術的發展與翻譯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15(166):37-41.
[4]高志軍.計算機翻譯工具測評框架初探[J].中國翻譯,2013(5):70-76.
[5]陶李春.道技融合,學以為用:《計算機輔助翻譯》評介[J].外語教學,2016(5)111-113。
[6]徐彬,郭紅梅,國曉立.21世紀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J].山東外語教學,2007(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