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反邪教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反邪教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反邪教論文

篇1

1. 吳歌中的諧音雙關語

吳歌是指吳語地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滬等太湖流域地區的同屬一個語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謠。吳歌中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即喜用諧音雙關語,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相當普遍,歷史稱之為“吳格”。使用最鼎盛的兩個時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時期文學藝術論文,《子夜》、《歡聞》、《讀曲》等數百首,都是這一類歌謠。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數使用了諧音雙關語。如:“崎嶇相怨慕,始獲風云通。玉林語石闕,悲思兩心同。”后兩句即系諧音雙關語。“玉林”、“石闕”關語為“碑”,又“碑”之諧音為“悲”;又如:“今日已歡別,合會在何時?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關語為“棋”,取其諧音為“期”。其它諸如“春蠶易感化, 絲子已復生”(“春蠶”關“絲”諧“思”);“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芙蓉”關“蓮”諧“連”)都是這一類諧音雙關語。而在《讀曲歌》八十九首中,幾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諧音雙關語的。如:“打壞木棲床, 誰能坐相思? 三更書石闕,憶子夜啼碑論文格式范文。”(“三更”關“夜”,“石闕”關“碑”諧音“悲”,“書”關“提”諧音“啼”。) 又:“非歡獨慊慊,儂意亦驅驅。雙燈俱時盡,奈何兩無由” (“雙”關“兩”, “燈盡”關“無油”諧“無由”)。更有諧音雙關語加嘆謂構成歌謠的:“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可見諧音雙關語在當時的民歌中運用十分廣泛。而且同一諧音雙關語在多種曲調中反復出現, 某些意象關系相對固定, 比如“芙蓉”關“蓮”, “方局”關“棋”“, 黃蓮”關“苦”,“石闕”關“碑”等等,說明其時諧音雙關語運用已經格式化,成為一種相當圓熟的歌謠語言表達方式。吳歌中之諧音雙關語,體現婉轉細膩的情感特征,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傳情,以隱寓意,曲折詭譎,撲朔迷離,聽眾的思緒須得拐幾個彎才能真正領會其本意,是這一時期吳地歌謠的重要標識。

明代吳歌十分豐富,也喜用諧音雙關語。如劉效祖《鎖南枝》之“瞎蟲蟻逃生,實撞著你線索。”等,然實不多見。唯近現的天啟崇禎年間馮夢龍之《山歌》,諧音雙關語俯拾皆是。馮系江蘇吳縣人,對吳格諧音雙關語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吳地方言寫兒女情長,成就極其偉大,是吳歌史上難得的好歌詞。請看幾首用諧音雙關語寫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諧“脧”) 里來。

姐兒立在北紗窗,分付梅香去請郎,泥水匠無灰磚(諧“專”) 來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風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開舡。挾絹做裙郎無幅(諧“福”) ,屋檐頭種菜姐無園(諧“圓”) 。

舊人

情郎一去兩三春,昨日書來約道今日上我門。將刀劈破陳桃核,霎時間要見舊時仁(諧“人”) 。

值得注意的是,馮夢龍運用諧音雙關語似乎更活,有的經過擴充令節奏更加活潑。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筍出頭再吃你逐節脫,花竹仿子繪竿多少班(《作難》)。”又:“好似黃柏皮做子酒兒,呷來腹中陰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腸(《思量》)。”另外,諧音雙關語大都用在短歌中,長篇山歌如《籠燈》、《門神》等卻很少見。這或許說明諧音雙關語最適用于獨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對此問題已經作了大量的鉤沉考索的工作論文格式范文。蕭滌非先生在《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將《吳聲歌》中所用之諧聲字概括成兩大類.第一類, 同聲異字以見意者, 如以上詩所引“藕”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為“ 夫容” , 以“ 碑”為“悲” , 以“ 題”“ 蹄”為“ 啼” , 以“ 梧”為“ 吾” , 以“ 油”為因由之“ 由” , 以“ 棋”為期會之“ 期” , 以“ 堆”為“ 涕” , 以“ 箭”為“ 見” , 以“ 籬”為“ 離” , 以“ 博”為“ 薄” , 以計謀之“ 計”為發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為依舊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為燃燒之“ 燃” 。第二類, 同聲同字以見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為匹偶之“ 匹” , 以關門之‘ 關”為關念之“ 關” , 以消融之“ 消”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為見亮之“ 亮” , 以飛龍之“ 骨”為思歸之“ 骨” ,以道路之“ 道”為說道之“ 道, 以結實之“ 實”為誠實之“ 實” , 以曲名之“ 散”為聚散之“ 散” , 以藥名之“ 散”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嘆”為嘆息之“ 嘆” , 以曲名之“ 吟”為之“ 吟” , 以“ 風”波“ 流”水為游冶之“風流” , 以圍棋之“ 著子”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舊之“故”為本來之“ 故”等。此外, 還有以二字聲音相近而諧聲以見意者, 如以“星”為“ 心” , 以“ 琴”為“ 情”之類皆是[2]。王運熙先生《六朝樂府民歌》中的《論吳聲西曲與諧音雙關語》將諧音分成“同音異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類加以論述, 同時還論述了六朝時期普遍使用諧音雙關語的社會風氣, 并由此上溯到《詩經》與《史記》, 論述了雙音諧字的歷史淵源, 頗為詳盡[3]。可以說, 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 已成為歷代研究者的共識。

2.交際翻譯理論(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即“譯者應該將原語文本的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都容易為譯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準確的傳遞出來。”在交際翻譯中,譯作所產生的效果應力求接近原作,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交際翻譯把翻譯的重點轉移到原文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在譯文中再現的過程和結果上來。在交際翻譯中,譯者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來,譯者有權力糾正或改進原作的邏輯關系, 用優美的語言替代原文中晦澀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復和冗長之處, 修改或闡清術語。譯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實錯誤和筆誤, 將腳注中的內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際翻譯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 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合符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 并且還能產生和原文一樣的語勢[4]。

3.諧音雙關語的翻譯

諧音雙關是一種文字游戲, 利用字或詞語的語音條件, 使某些字或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雙重意義。它具有一明一暗雙重涵義, 具有能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用一種語言文字形式表達雙重意義的功能。這種修辭格是利用詞義根本不同的諧音詞來構成雙關, 表達兩層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語言活潑有趣, 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或借題發揮, 旁敲側擊,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語和漢語雙關在格式上和修辭作用上雖然大致一樣,但由于兩種語言的語音不同和表達方式不同, 英語雙關譯成漢語或漢語雙關譯成英語時, 中外譯者幾乎都有捉襟見肘之感, 難以找到理想的翻譯。但是, 筆者認為以交際翻譯理論為指導, 可以實現諧音雙關語的恰當翻譯。下面以筆者曾參與編譯汪榕培教授主編的《吳歌精華》(英漢對照)[5]一書中處理諧音雙關語的例子來論述。

交際翻譯理論認為,譯者應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摘要回到譯作的讀者這個中心上來。而《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編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文學藝術論文,否則,中外讀者往往會不知所云。事實證明,我們的翻譯為吳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傳作用,因為吳歌已經越來越少的人知曉它了,正因為此,國家已于2006年把吳歌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來看書中幾例:

例1: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子夜歌》)

譯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見梧子”,“梧子”諧音“吾子”,即“女方所愛的男子”,這里我們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兩層意思都翻譯出來了,同時文學藝術論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個詞me押韻,整首詩形成abab的韻式。

例2: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四時歌》)

譯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諧音, 指被女性所鐘愛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儀容的意思。“蓮”諧“憐”, “蓮子”即“ 憐子” , 譯成口語就是“ 愛你”論文格式范文。這首歌曲顯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會情郎也,“夜夜得蓮子”者, 即每個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愛的機會,這兩句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在翻譯這首詩時,我們同樣把它的兩層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譯出來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場,弗用媒人弗用財。絲網捉魚眼上起,千丈綾羅梭里來。(《山歌·脧》)

譯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絲”、“思”諧音,“眼”雙關“網眼與人眼”;“梭”諧“脧”,又與前文“眼”相呼應。馮夢龍有贊語道:“眼上起,梭里來文學藝術論文,諧音雙關語最妙,俗所謂雙關二意體也。”此詩原文只有四行,但譯文卻有六行,因為我們把最后兩句所隱藏的諧音雙關語也譯出來了。因為譯文的讀者是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譯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們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覺咦立冬,/風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麥牽來難見面,/厚紙糊窗弗透風。”(《久別》)

譯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這首《久別》中,最后一句“厚紙糊窗弗透風”意即“沒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們直接把這句背后的諧音雙關語翻譯出來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學藝術論文,讓讀者一目了然。

4. 結語

總之,諧音雙關語是吳歌最重要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色, 是由“諧言”和“關語”構成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在吳歌中運用得相當普遍。但是在把吳歌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這種諧音雙關語給翻譯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最后我們根據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原則:“譯者應力圖傳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意義, 使譯文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形式上都能為讀者所接受;并以譯作的讀者為中心, 為那些不期待遇到閱讀障礙的讀者提供更通順、清晰、合符讀者語言文化習慣的譯作來。”而我們編譯《吳歌精華》(英漢對照)一書是給參加第27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的中外嘉賓看的,所以譯文必須明白、通暢、易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讀懂,所以我們采取的翻譯策略是把諧音雙關語的字面意思和所隱藏的意思都翻譯出來,或者是直接把諧音雙關語所隱藏的意思翻譯出來。事實證明,我們的翻譯為吳歌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夢龍等.明清民歌時調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王運熙.六朝樂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篇2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于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后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注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于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 words)

篇3

(二)作者姓名(楷體四號居中)空一行

(三)作者所在單位(楷體小四號居中)空一行

(四)作者有關信息:聯系電話郵箱郵編

(五)中文摘要(摘要內容楷體五號,字數在200字以內,“摘要”兩字黑體五號并用方括號括起,其前空兩格)

(六)中文關鍵詞(關鍵詞楷體五號,數量為3—5個,“關鍵詞”三字黑體五號并用方括號括起,其前空兩格,關鍵詞之間空一格)

(七)正文(具體格式要求請參見“三、論文正文格式”)空兩行

(八)參考文獻(具體格式要求請參見“參考文獻格式”)空一行

二、頁面及段落要求

1.全文頁面設置:

紙型:A4,方向:縱向

頁邊距: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2.5厘米,右:2.5厘米

2.全文段落:

縮進:左:0字符,右:0字符,特殊格式:(無)

間距:段前:0行,段后:0行,行距:1.5倍行距

三、論文正文格式

正文宋體小四號

正文中標題的要求為:(表示空二格)

一、××××××黑體三號

(一)××××××黑體小三號,標題號用圓括號

1.××××××宋體四號

(1)××××××宋體小四號標題號用圓括號

①××××××宋體小四號

正文宋體小四號

四、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參考文獻:(黑體小四號,“參考文獻”四字前空兩格,其后加冒號)

[1]作者姓名,出版年份:《書刊名稱》,出版社。宋體五號(書刊類)

[2]作者姓名,《論文題目》,《雜志名稱》,出版年份,第×期。(雜志類)

[3]作者姓名,日期:《論文題目》,網址。(網絡類)

教師論文范例欣賞:教師優秀論文《淺談如何教育“個別孩子”》

在我的幼教生涯中,每一年每一個學期,都會碰到一些缺點較多的孩子,他們經常會出現一些讓人頭痛的不良表現,如任性、固執、愛發脾氣、說謊、搗亂、不守紀律、打人、罵人等。這些在性格上、行為上具有一些特殊不良表現的孩子,一般稱為“個別孩子”。經過觀察和分析,我發現這些孩子,主要是由于在家庭中所受的影響不同,接受的教育條件不同,在生活中經受的鍛煉不同,所以他們除了具有本年齡階段孩子所具有的共同特點以外,在生理、心理方面也會出現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征。

孩子缺點較多,并不是一生下來就那樣,多是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和不良教育的結果。作為教師和家長,面對孩子這些不良的性格及行為的時候,只要我們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采取科學、正確的方法,是可以改正的。但是,教育這些“個別”的孩子,我們需要比教育一般孩子花費更多的耐心和付出更多的精力。

那么我們該怎樣教育“個別孩子”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家長、教師要認真調查了解孩子不良性格及行為產生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耐心細致地進行教育。

一、因材施教

俗話說:“一百個人一百個性格”,孩子更是如此,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教師、家長要針對孩子的愛好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個有心人,時刻關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及特點,抓住有利時機,適時引導教育。比如我們班伍振豪這個孩子,剛接手教他的時候,是一個紀律非常散漫,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常常隨意在教室里走動,老師上課的時候,我上我的,他玩他的,可真一點沒把老師放在眼里,教育多次也不見改變,真的是令人頭痛。但經過我細心的觀察,我發現在我講故事的時候,這個孩子可認真了,從頭到尾都乖乖地睜大眼睛入迷地聽,而且在我講完故事后,還常常發表自己的看法。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因利制勢,常常利用課余的時候,和他一些閱讀故事書,而且還常請他給小朋友們講故事。慢慢地,這孩子不但故事講得好,而且在聽、講故事的過程中,慢慢地接受到了教育,現在,他不但成了班上大受歡迎的的故事大王,而且學習習慣也好了很多。

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親其師,信其道,孩子只有喜歡你,才會樂意聽從,接受你的教育。教師、家長要對孩子熱愛、了解、同情、關心、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賴,使他從心眼里愿意接受教育。對此我深有感受。今年我帶的是學前班,班上有一個孩子叫譚創杰,他是園里一個非常“有名”的孩子,任性、固執、愛發脾氣、搗亂、不守紀律、打人、罵人,這些就是他上任老師給我對他的介紹。剛開學時,他的行為確實如他老師所說的一樣,但我沒有在小朋友面前批評過他,因為我知道批評對他來說應該是家常便飯。我常利用空余的時間,把他拉到我跟前,握著他的小手,和他聊聊天,讓他說說一些自己的事情。每次他都非常的開心,從我開始對他的一問一答,到現在,他已經非常樂意主動地和我聊關于他一切開心和不開心的事,連他家里的事也一大早回園就和我聊,生怕忘記了一樣。慢慢地,我發現,這個孩子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腦子轉得特別快,而且還很會關心人,是一個比較貼心的孩子。現在,他不但變得聽話、懂事,而且做事也積極多了,連他的媽媽都說他現在在家比以前進步了很多。看到他的轉變,我確信,只要有愛,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會變成一粒會發光的金子。

三、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

作為孩子,,每一個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句表揚的話,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激勵。特別是那些被大家定格為不聽話的孩子,更加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只怕是一個溫柔的目光,都會讓他們感動。然而,很多老師,常常會把焦點放在那些乖孩子身上,從而忽略那些“個別孩子”讓他們備受冷落。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如有的孩子比較很好動、調皮,常常屁股不粘椅子,破壞班級紀律,然而他們的在動手能力方面卻有著突出的表現。作為家長、教師,我們要用放大鏡來看孩子的優點,發掘孩子的長處,以長制短,依靠孩子的優點來克服缺點。有的家長和教師對“個別孩子”往往把焦點放在了孩子的短處上,很容易只看到缺點,常常恨鐵不成鋼,不分場合、不講情由地訓斥、挖苦、諷刺,還常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不要過多談論孩子的缺點,因為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產生對立情緒,效果很不好。要不斷發現、表揚孩子的長處和優點,調動其積極性。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相信他們會有進步。對孩子微小的進步要及時肯定和表揚,同時提出希望和要求,使孩子有信心改正缺點。

四、靈活運用教育方法

對于“個別孩子”,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教師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教育,要機敏地、有原則又靈活地運用教育方法。例如,當孩子正在發脾氣時,我們不要和他僵持下去也不要為了省事而滿足他的無理要求,這時,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暫時離開現場,避免孩子的情緒繼續發展下去,等孩子情緒平靜后,再向他講道理。這時,孩子的情緒安定了,家長或教師再去教育他,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也能容易意識到自己的不對。

五、依靠集體教育“個別孩子”

教師和集體配合,對“個別孩子”進行教育,效果比較大。小朋友集體的正確輿論及約束的力量是相當大的,社會集體的新風尚、好行為對“個別孩子”的教育、感染也是很重要的。通過游戲幫助糾正“個別孩子”的缺點,效果也是很顯著的。比如在角色游戲中,我們可以請好動的孩子擔任需要控制自己活動的角色,讓他們在游戲中了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規則……這一切可以使“個別孩子”的行為適合集體的要求,去掉或控制自己不利于集體的性格及行為。`

篇4

翻譯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語言情境文化都不可避免地相互作用,與譯者的言語交際活動緊密相連,原語與目的語的語言因素 情境因素 文化因素都必須通過譯者來理解建構.Peter Newmark(1982:113)指出語境是所有翻譯中都是重要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任何理論以及任何基本詞義。美國人類學家和翻譯家Show(1987)在其翻譯的文化因素(1987)首先倡導”翻譯語境”.何自然(1997)認為原文作者的認知不可能完全等同譯者的認知,譯者的認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讀者的認知.原文讀者的認知和譯文讀者的認知等效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翻譯涉及原文作者、原文讀者、譯者、譯文讀者之間一個靜動態多元立體的關系。

“文化缺省”是指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從語言交際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交際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際的效率正是因為交際雙方都明白其中缺省的成分。這個缺省的成分雖然不在話語中出現,但卻被特定的語境激活于話語接受者的記憶之中,于是話語中的實際語義真空就會由接受者記憶中的文化知識而獲得填充,接受者連貫的語義理解便由此而來。

然而,這種非常普通的交際策略在翻譯中卻變得非常難辦和刺手。因為,由于文化的差異,原作者與原文讀者之間的這種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作者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原文為了提高交際效率或修辭效果而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如果不經譯者適當補償,留給譯文讀者的便往往是意義真空或語義疑團;而補償過量又會損害原文的含蓄性和簡潔美。為了使缺省補償盡可能地不影響原文的語用目的和修辭效果,有必要先弄清文化缺省的交際目的與價值,然后討論其翻譯技巧與策略。

1文化缺省的交際價值

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要想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就必須有共同的背景知識(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語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這樣才可以省去一些雙方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東西, 從而提高交際的效率。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研究表明,知識在人的記憶中是以一個個塊(chunks)的方式貯存起來的,這種塊狀結構就是圖式(schema),即某種概念在長期記憶中的貯存形式。每個圖式由數目不等的空位(slots)組成。每當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輸入了某種概念信號時,認知機制中的記憶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會自動在長期記憶中激活屬于該圖式的空位,也就是該空位被填上了一個填充項(filler)。當這些空位都被填滿時,大腦就會出現該圖式的畫面。例如,當我們收到“飯店”這一信息時,我們的記憶模塊上的“飯店圖式”中就會自上而下(top down)地搜索到“餐桌”、“餐椅”等空位填充項;而當我們輸入某一填充項 “餐桌”時,記憶搜索功能也能自下而上(bottom up)地搜索到其他空位甚至整個圖式,即“飯店圖式”(Brown Yule, 1983)。

文化背景產生的模式是不一樣的,西方文化語境的餐廳與東方文化語境的餐廳或許是不一樣的,方桌還是圓桌?不用筷子文化背景的人的很難想象得出有這類物品。刀叉或筷子勺子或不同的菜系會以不同的圖式不同的制式呈現給不同文化語境的人的腦海里。

在同一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成員都有具有關于這一社會文化的共同的知識。因此在交際中,他們一般都不會將有關圖式的所有信息全部輸出,而往往只是根據交際的需要,擇重點或典型而用。對于那些交際雙方不言自明的內容,則往往省略。這種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有關,就叫做“語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的,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語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屬于情境缺省。語境缺省的內容可以在語篇內搜索,但文化缺省的內容則往往在篇內找不到答案。因為文化缺省是一種具有鮮明文化特性的(cultural specific)交際現象。因此,不屬于該文化的接受者在碰到這樣的缺省時就無法把語篇內信息與語篇外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從而難以建立起理解話語所必須的語義連貫(semantic coherence)和情境連貫(situational coherence)。比如下面一段來自生活的對話:

A:你們家今年炸圓子嗎?

B:炸!不炸就沒氣氛了。

這段對話是春節前夕發生長江中下游的一個小城。按當地的傳統習俗,幾乎家家過年都要炸圓子。這一文化習俗對當地交際雙方來說不言自明:當B聽到A的話時,他的認知系統就會激活理解對方話語所需的空位:“過年”、“家家戶戶都炸圓子”等等。于是,B以與A共有的背景知識為中介,實現了與A所期待的交際目的,A與B的話語意義也因此而形成了連貫。但如果A對外國游客說這樣的話,由于A的語用前提不能為對方所認同,A便無法獲得連貫際,這一話題的交際也就無法連貫地進行下去。

A:上海天氣如何?

B:正值梅雨季節.

沒有經歷上海生活的人看了或許不太明白梅雨季節的真正涵義.作為作者如果作品可能銷售到異地文化的市場,就需要考慮自己所寫的是否會有文化的空白或歧義,對同文化沒有空白的的東西,對另一個文化語境中譯者讀者或許沒有對應或空白,應該如何處理就是一門學問。

例:路上浮塵早已刮凈,剩下一條潔白的大道來,車夫也跑得更快了。

By now the loose dust had all been blown away, leaving the roadway clean, and the rickshaw man quickened his pace.

作者的寫作實際上是一種交際活動,他的交際對象就是讀者。作者寫作時一般都會了解自己意向讀者(intended reader)知識結構,尤其對其文化經驗,都有較準確的判斷。因此,對于一些作者認為與讀者共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會在文中略去。他的意向讀者則會在交際(閱讀)中根據語篇中某些信號的提示(cue),自覺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記憶中的有關圖式。這樣,語篇內外的連貫一旦建立,語篇內各元素之間原本模糊的關系也就符合認知邏輯的連貫關系所取代,語篇也就獲得了連貫性的理解(coherent comprehension)。

如;我們將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緊緊依靠廣大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努力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我們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繼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不斷造福兩岸同胞。

譯文:We will uphold the principles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ong Kong people governing Hong Kong" and "Macao people governing Macao" with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We will work together with our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 to maintain long-term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tw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We wi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nd firmly grasp the theme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cross-Strait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bring continuous well-being to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需要對歷史,中國國情有所了解才能深刻領會。

文化缺省與語義省略在本質上具有相同的連貫功能。二者的差別在于省略式銜接中的被省略部分在語篇內,這些空位的填充項都可以在語篇內查到,接受者一般僅憑閱讀過程中的短期記憶即可迅速建立起連貫。而文化缺省所省略的內容則通常不在語篇內,也不在語篇外的直接語境(immediate situation)中,而是通過接受者長期記憶或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中的具體的文化圖式原型來建立連貫關系的。接受者對某一文化現象了解的充分,他記憶中的圖式原型就越完整,其空位填充能力也就越強。例如,

As a clergyman, moreover, I feel it my duty to promote and establish the blessing of peace in all families within the reach of my influence; ……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 branch.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文中的“olive branch(橄欖枝)”究竟何意?在碩士生和本科生兩個群體中作了個小調查:其中碩士生答對人數為8人,正確率為71%;而本科生答對人數為6人,正確率為36%。問卷中的三個選項分別是“出于禮貌”、“用于致歉”和“祈求和平”,最佳選擇應是“祈求和平”。調查對象中,有的以為說話人要送橄欖枝,有的以為此舉意在表示道歉,有的則根本不知道。這一調查表明,本科生讀者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很有限;而大多數碩士生則知道,在“橄欖枝”西方文化中象征“和平”。這表明橄欖枝這一西方文化的表達方式基本被中國的高學歷知識分子所接受。于是,他們在碰到這一詞語時,貯存在長期記憶中有關“橄欖枝”的知識就會恢復,記憶模塊中的信息加工機制(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便自動搜索到其填充項“和平”;再經過語境加工,最后獲得語境意義。從修辭角度來看,“橄欖枝”是喻體(vehicle),本體(tenor)是“和平”,表達時喻體出現,本體缺省。在語篇理解中,喻體本身作為一種語義變異(semantic deviation)的信號會激活有關“橄欖枝”的圖式,從而完成語義連貫的過程。

2文化缺省的翻譯解讀

在關于文化缺省的編碼過程中,作者的寫作意向或許由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局限性,有意識或無意識省略了一些的意向讀者,或許本不包含外國讀者,尤其不包括異類語言文化的讀者。因此,在本族語交際中雙方認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來自其他文化的讀者讀起來則很難理解。比如道家核心“道”翻譯為“the way”很難反映哲學與文化底蘊。當漢語文化特有的事物在英文化空缺有時候翻譯者可以采用音譯法把有特殊文化內涵的詞語進行移植。如 陰陽the Ying-yang、氣功Qigong、功夫Gongfu、烏龍茶oolong等。但是,在跨語言交際中,就常常會存在輸入了信號,激活不了應有的空位及其圖式,或者記憶里根本就沒有相關圖式的現象,如愛斯基摩人對雪有很多不同的稱謂,一個來自四季如春很難下雪的人就很難激發各種雪的圖式。

慣例不是道德,自作正經不是宗教,攻擊前者并不是突襲后者。從法利賽人臉上扯下假面,不是對荊棘冠舉起不敬的手。(岳麓版《簡·愛》:)

上文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只能猜測到:法利賽人可能與道德有關,而荊棘冠則與宗教有關。至于他們之間的語義和文化關系,則渾然不知。而對于熟讀《圣經》的西方讀者則一目了然:法利賽人(Pharisee)為古猶太教中的一個墨守傳統宗教儀式教派,《圣經》中稱其為言行不一的偽善者;至于荊棘冠(Crown of Thorns),據《圣經》記載,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前,士兵們為了戲弄他,把一個荊棘編的冠冕戴在他的頭上。不具備這些文化背景知識,中國讀者就會感到難以理解。

文化缺省現象對于翻譯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譯者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幫助來自不同文化的交流雙方克服文化差距(cultural gap)。因此,對于那些譯文讀者面對的文化缺省,譯者必須采取恰當的方式加以解決。從另一方面講,譯者的翻譯活動也是一種交際行為,其交際對象是目標文化的讀者。要達到交際目的,他一方面要洞悉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還要對譯文讀者的知識結構做出正確的判斷,合理地定義自己與讀者的共有知識和語用前提。然后選擇表達策略時,還要考慮原文文化缺省中所蘊涵的藝術原由動機和美學價值,以期在表達時恰如其分地傳達原著的語義和文化信息。同時也對原文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有語言的功底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讀者的需求,預知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其在閱讀中所產生的文化缺失,從而產生較佳的原文創作文本。

3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從語篇的角度看,語篇中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語篇連貫網絡中的一個結點。因此,任何一個結點上出現意義真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與該結點有關的連貫中斷。從而無法將兩個表達方式之間以及它們同上下文中其他語義單位之間的語義關系連貫起來。如果譯者將這兩個表達方式的語義缺省給讀者一個交代,從而將兩者相聯系。那么,讀者就在閱讀過程中建會很容易地立起連貫,才有可能對語篇幅作進一步的理解和欣賞。從而建立完整的意義連接。 然而,將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譯給譯文讀者卻很難:忠于原作者的藝術創造,譯文讀者可能看不懂;譯得詳盡,又可能會損害原文的審美價值。另外,文學作品的一個誘人之處就在于讀者能動的參與。如果作者一切都給了讀者,讀者喪失了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沒有懸念,閱讀起來也就變得枯燥乏味,。因此,高明的作者會在作品中為讀者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和機會,Iser 稱之為“空白(gaps)”。讀者正是在填補這一個個“空白”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審美歷程,并獲得一種獨特的審美(Iser,1974)。“文化缺省”就是這“空白”的一種主要類型。德國著名語言哲學家Walter Benjamin在“譯者的任務”(1923)一文中指出,藝術作品之所以成其為藝術,并不是在于它傳達了什么信息,表達了什么內容,而是在于它是如何表達的。這就需要譯者對文化缺省內容做出恰當的補償。從而在表達形式與功能上具有美學和藝術效應。 翻譯界對于文化缺省與語篇連貫的關系沒有在理論上作系統的探討,但在實踐中都已清楚地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并已形成了必須在效果及使用頻率上呈等級排列的處理方法: (1)文外補償external compensation:即文內直譯,然后把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放在注釋(annotation)中。此種譯法優點在于能較好地體現原作者的藝術動機和原著的美學價值,同時可以利用注釋比較詳細地介紹有關出發文化的知識;讀者可通過注釋建立語篇連貫。這是解決文化缺省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文化缺省比較密集的語篇時。缺點是讀者在正文閱讀中不得不中斷閱讀去查找注釋,閱讀的興奮慣性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如Falstaff: I am as poor as Job, 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W.ShakespeareHenry,IV)

譯文:福斯坦夫:我是像約伯一樣的窮人,大人,可是沒有像他那么好的耐心。

(2)文內補償internal compensation:即文內意譯,或直譯與意譯相結合,不借助注釋。此種譯法的優點在于能使讀者迅速建立連貫,閱讀興奮慣性不會受到影響,缺點是原文的藝術表現方式在譯文中有所變形:隱性的含蓄就成了顯性的直白,甚至拖沓冗長。此外,譯文這種透明式的處理方式也會削弱原文含蓄的審美效果。

例子:一個是水中月 一個是鏡中花。《紅樓夢》

譯文: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

(3)歸化(domestication):即用蘊涵目標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取代蘊涵出發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

此種譯法的目的在于用目標文化中常用的表達方式來取代陌生而費解的出發語表達方式。比如“Milky Way”和“銀河”的互譯:中國人看到“銀河”的字樣時,聯想到的是“牛郎”、“織女”、“鵲橋”等等。而西方人在看到“Milky Way‘時,文化圖式中會出現”赫拉的乳汗“、”奶酪“,”通往宙斯宮殿的乳白色的道路”等等。因此,如果用不同文化圖式的表達取代原作者的文化圖式時,就必然會導致文化誤讀。這類文化色彩較明顯的現象還是用文外補償的方式較好。

例: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

譯文:她不會放棄塔拉;她屬于這些紅土地,遠比它們屬于她更加真實。

上述的譯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結構把far more than... 譯成“遠比它們屬于她更加真實”,語言表達較生硬,意思不明確,讓讀者難理解。因此用歸化法將其譯成這樣,似乎更合適:她不能放棄塔拉,這塊紅土地是屬于她的,而她更是永遠屬于這塊紅土地。

例: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譯文:約翰為人可靠,他即忠誠又正直。

eg, Were if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Thomas Jefferson, College English ,Book 2)

譯文:我們要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政府,還是只要無需政府管理的言論自由,如果讓我決定,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后者。

eg,團結一致,共赴時艱 Unity in Adversity

悉尼奧運.”錢”途無量 Sydney Moneympic games

(4)刪除(omitting):即刪去含有影響語篇連貫的文化缺省。

此種譯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阻隔文化交流,使讀者無法了解本應了解的文化信息。但由于這種譯法刪去了含有文化缺省并可能造成意義真空的內容,從而使譯文的語篇處于較好的連貫狀態之中,因此具有一定的蒙騙性。但刪除異國文化風情內容,讀者就失去了了解異國文化風情的機會。所以,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刪除自然不是一個值得推薦的方法。

(5)硬譯literal translation:即按字面照譯原文。對于影響閱讀中連貫的文化缺省不作任何交代。

這種譯法,由于既不能幫助讀者了解源語文化,也不能幫助讀者解決由此而引起的意義真空,以至無法建立起理解語義所必需的語篇連貫和意義分享,因此,有百弊而無一利。

眾所周知,翻譯的功能之一就是促進文化交流,通過這種溝通交流使人們對不同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而僅從目標文化出發,置源語文化的實際于不顧,一味迎合目標語讀者的接受習慣和方便,這就減少或掩蓋了原文的文化與事實,實際是對譯文讀者的不負責和蒙騙。

成功的語言或言語交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際雙方對對方世界知識和經驗的預設和認同。翻譯是一種雙重的交際活動。一方面,譯者要以讀者的身份與原作者進行交際;譯者本人要最大限度地達到原作者的理想讀者的水平,充分理解作者的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義和文本的風格。另一方面,譯者又要充當作者,對譯文讀者的先有知識和經驗要做出準確預設,譯文過程其實是譯者的重新編碼組織寫作的過程,需要反復推敲斟酌,注重的不僅僅是翻譯的過程也注重作品譯著的結果。譯者是兩種文化的溝通者與移植者.不論是經典優美的偏向抒發個人情感的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還是邏輯思維嚴密、突出客觀性的科技文體.或具有豐富商貿信息的廣告商標等應用文,亦或嚴肅精辟而深刻睿智的新聞報道,社論評論等,作者或翻譯人員不僅僅充要對原文讀者對原文作者負責,還要對成功的跨文化交際盡力盡職.文化缺省這一原文作者和原文讀者之間建立在有形語境基礎之上的默契,是否會成為原文作者和原文讀者、譯者之間、以及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交際障礙,就都要看譯者是否具有上述這幾方面的靜動態循環多向的的溝通交流能力了。誠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不僅僅掌握不同的語言更要熟悉不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Brown G. Yule, 1983.“Discourse Analysis” from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et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 Iser, W. 1974,“The Reading Proces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from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376391. New York & London: Longman.

3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戴煒棟.新編漢英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6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7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8謝天振.翻譯的理論建構與文化透視[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9王佐良.翻譯思考與隨筆[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

10莫愛屏.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5

一、中、小學生英文書寫的現狀

(一)英文書寫教學沒有引起重視

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英文書寫教學被嚴重忽視,應試教育使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把注意力放在英語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上,而很少注意書寫能力的培養。學校沒有給學生展示英文書寫才能的平臺,教師也不給學生欣賞他人英文書寫作品的機會。總之,學校沒有把英文規范書寫作為一項常規的教學任務來抓,缺乏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沒有形成良好的書寫教學氛圍,因此,英語書寫仍然是學校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二)英文書寫教學缺乏示范和指導

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師的英文板書隨意性很強,速度快又潦草,因此無法起到示范作用,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英文書寫的興趣和質量;有些教師發現了學生的書寫錯誤,也沒有及時地加以糾正,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了不良的書寫習慣;有些教師甚至把“寫”完全放到課外,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導致學生錯誤地理解為練字僅僅是為了“練”,而忽略了練字的真正目的。由于沒有引導學生把書寫與應用相結合,必然導致英語書寫教學的無效性。

(三)中、小學生英文書寫主動性差

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注意力不集中、好動、自控能力差。由于以往的書寫教學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學生即使經過了大量枯燥的練習也很難發現其中的規律和技巧。書寫水平不能明顯提高,必然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使之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由于英文書寫作業形式單一,學生找不到興奮點,對英語書寫也慢慢失去興趣,作業開始馬馬虎虎,只求速度,不求美觀,有的甚至開始逃避書寫,導致寫字質量越來越差。這種情況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覺得書寫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失去書寫的主動性。據調查,80%的學生不重視英文書寫,下筆隨意,字跡潦草,沒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四)英文書寫教學缺乏實用的指導工具

多年來英文書寫教學依賴的是傳統的書寫模式,而傳統的書寫模式僅僅是給學生提供了占格框框而已,簡單地講也就是哪些字母占中格,哪些字母占中上格,哪些字母占中下格,因此無法限制學生書寫時的隨意性,對字母傾斜角度的統一、字體重心的穩定,字母的寬窄大小、間距的準確等都沒有提供確切的依據、方法和要領。如什么是大小一致?什么是寬窄均勻?什么是圓潤?什么是飽滿?什么是流暢?什么是間距精準?如何做到字母之間的不粘連?怎樣控制單詞的不脫節等都缺乏實用的指導工具。

(五)中、小學生對英文書寫要求不明確、方法不正確

字母書寫是英文書寫中最基本的元素,大部分學生在書寫中沒有掌握基本的書寫方法,存在字母筆順、筆畫不清,不能準確找到起筆點,運筆走勢不明確,轉折點過早或過遲,回筆不到位,收筆突然或不到位,字體不飽滿,曲線不圓潤,筆畫不流暢,字母超格或不滿格,大小寬窄不均、字體東倒西歪,單詞書寫參差不齊,句子書寫更是存在大小寫不分、粘連、脫節、難以辨認等問題。如經常把 寫成 ,把“ ”寫成“ ”,把 寫成 ,把 寫成 ,造成k h不分等現象。由此不難看出英文書寫教學在整個英語教學中仍然是一個盲點,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二、“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

(一)“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的概念及內涵

“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是在傳統英文書寫結構規律的基礎上,依據人的視覺特點,結合結構美學原理,利用人體力學而發明的一種全新的英文書寫方法。“五四三”即五線、四格、三筆。

五線是指“上線、中線、托線、底線和主線”。主線即是與上線、中線、托線和底線相交而形成的63°夾角的輔助線,是依據中、小學生的書寫習慣、書寫難點及書寫特點而設計的,其傾斜度恰好適合手寫英文的自然角度,符合人體力學。主線是寫好每個英文字母的依托,其作用是控制每個字母的傾斜角度,穩定字體重心、避免東倒西歪,使英文看起來協調一致。

四格是指“上格、中格、下格、主格”。兩條主線之間的格叫主格,主格是主線與主線之間具有坐標性質的平行四邊形網格,其結構特性符合結構美學的原理。主格是學生寫好英文的重要依據,是避免字母與字母粘連、單詞脫節,限定字體寬窄、大小的標尺。掌握這把尺子,學生在書寫英文時就不會出現字母大的大、小的小、寬窄不均的現象,就能準確地把握字母與字母的間距,單詞與單詞的間距,不會造成書寫英文松的松、緊的緊、粘連和脫節等難以辨認的現象,同時也有利于老師批改和評閱,避免考試時因誤寫被誤判丟分。我們都知道漢字是單個獨立的,即便沒有間距,甚至有些粘連,大家也能辨認,但英文卻是由26個字母的不同排列組合而成的,因此任何字母都可能組合在一起,如果沒有間距就單純是字母的無序排列。字母與字母之間、字母與單詞之間,特別是單詞與單詞之間都要靠間距來加以區分,所以,我們說“沒有間距就沒有英文”。

三筆是指“豎、曲線和橫”,它是組成英文字母的基本筆畫。“豎”是每個字母依主線平行控制字母角度和重心的依據。“曲線”需要準確把握好起筆點,控制好運筆方向及運筆走勢,且收筆要到位。 “橫”雖然在小寫字母中使用率很少,但是必須寫直、寫平、不能過長或太短,而且要明確“橫”的書寫位置。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點”和“橫”的字母,“點”和“橫”應后寫,它在字母中起著秤砣的作用,有穩定字體重心、平衡字體態勢、在單詞和句子中有點晴之筆的妙用。

五線、四格、三筆的功能是使英文書寫方法更簡單、書寫標準更明確、書寫要求更具體、書寫要領更統一、書寫規律更可循、書寫依據更有效,能夠讓學生快速有效地寫出字母標準,字體統一 ,字態協調,傾斜角度協調一致,重心穩定,字體寬窄均勻,字母間距精準,字跡工整、美觀大氣、流暢灑脫的英文。

(二)“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的四大特點

1.易教。“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簡單明了,具有統一的認知、統一的標準和統一的教法,無論學生英文書寫基礎怎樣,只要教師嚴格按照“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教學要求教授,學生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接受并掌握英文書寫技能,提高書寫水平。它是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難解決的英文書寫難題。2.易學。與傳統的書寫教學相比,這種書寫方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通過學習“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法”,就能直接掌握書寫要領、書寫技巧和書寫規律。3.規范。“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突出規范書寫,將方法和依據并用,矯正、規范和提高同步進行,因此避免學生英文書寫雜亂,字母書寫粘連,有效控制單詞脫節,限定字體寬窄大小限制書寫時的隨意性,徹底改變傳統書寫模式的弊端。4.實用。“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許多英文書寫存在困難的學生,通過“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訓練后明確了字母書寫的標準,掌握了字母書寫的要領,統一了筆畫筆順的關系,矯正了不良的書寫習慣,真正理解了英文規范書寫的技巧和規律。在對參加過“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法”培訓的學生調查時,我們發現有85%的學生居然不知道自己以前是怎樣書寫英文的,可見“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法”對學生不良書寫習慣具有屏蔽功能。它不僅填補了當前英文規范書寫教學的空白,也是英語教學領域的重大創新。

(三)“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與常規書寫教學的區別

1.打破常規的書寫教學方式。常規的書寫教學方式是按照英文字母的傳統排列順序教授書寫,這種教學方式既不利于學生對字母形態的再認識,也不利于學生對字體結構的理解和認識,更不能很好的按照字體結構變化熟練掌握書寫規律。2.打破常規的書寫教學方法。常規的書寫教學中沒有明確的書寫標準、沒有具體的書寫要求、沒有相應的書寫技巧、沒有統一的書寫要領、沒有可循的書寫規律、沒有有效的書寫依據,這就造成了常規書寫教學的無效性,使得學生英文書寫能力兩極分化很大。“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為教師提供了強有力的書寫教學工具,因此杜絕教師照貓畫虎地教學,避免學生依葫蘆畫瓢學習。3.突破了傳統的英文書寫模式。今天全世界的英文書寫依然是依靠傳統的“四線三格”,“四線三格”作為英文書寫依據過于簡單,功能過于單一,不能為學生寫好英文提供有效的書寫依據,不具備書寫的規范性和矯正功能,亦不能很好的控制字體字態,對字母與字母、字母單詞、單詞與單詞的間距也很難把控,特別是針對中、小學生英文書寫中存在的東倒西歪、重心不穩定,字體不協調、字母大小寬窄不均等實際問題無法解決,對學生英文規范書寫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而“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的書寫依據是在傳統“四線三格”的基礎上做了功能上的完善與升級,增加了“主線與主格”功能。獨創的“五線四格”使英文書寫依據更加有效,同時這種具有坐標性質的網格結構,能使學生準確地把握字母的起筆點、運筆方向、運筆走勢、回筆及轉折點等,使英文書寫依據最大限度的得到提升和完善,也大大提高了英文書寫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以主線為依據,學生就能控制所有字母的傾斜角度,避免東倒西歪的書寫現象,按照可循的書寫規律使得字體重心更加穩定。以主格為依據限定字體的寬窄、大小,使學生準確地把握字母與字母、單詞與單詞的間距,從而避免字母之間的粘連,控制單詞的脫節,使間距看起來精準,字體協調、字態圓潤、均勻美觀,也限制了學生書寫的隨意性,為學生規范書寫提供有效的書寫依據。并對傳統的書寫教學存在的紕漏進行了修正,對容易粘連、容易脫節、特殊字母的連寫、相互補位、不規范書寫的常見錯誤、不能保證字體協調統一等問題都提出了整體的解決方案,突出了英文26個字母“三筆”書寫的方法(豎、曲線、橫),規范了如何寫好“三筆”,如何利用“三筆”,依托“五線四格”來書寫,學生會突然意識到寫好英文原來竟如此簡單,使學生能夠輕輕松松地掌握英文規范書寫要領、方法和技巧。

三、“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在中、小學英文書寫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交流的不斷擴大和加深,英語在我國的普及和應用頻率亦呈上升趨勢,而英文已經成為大眾化、社會化、全球化的重要交流工具,在全社會的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可以說英文已成為現代社會學習、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流工具之一。這就使得英文規范書寫不僅是教學領域的需要,也是英語社會化發展的需要。

(二)英語教學改革的需要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英語教學改革的基礎是書寫,而英文書寫作為英語教學改革的基本要素,在整個英語教學改革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英文書寫教學改革必將引發整個英語教學的深層次改革,同樣,英語教學改革也必將推動英文書寫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傳統的英文書寫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需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英語教學迫切需要改革現有的英文書寫教學方法,創新英文書寫教學模式,把最簡潔、最流暢、最直觀、最實用的書寫方法傳授給廣大的中、小學生,進而推動英語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將成為英語教師書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是英文規范書寫教學的革命性突破。

(三)中、小學生英文書寫訓練的有效選擇

“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是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一種全新的英文書寫教學方法。它不需要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不需要大量的練習就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學習習慣,并通過規范書寫的訓練內化成為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做事專一的良好心理品質,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對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接受美的感染和藝術熏陶都將起到促進作用。

(四)符合中、小學生書寫教學的最優化原理

“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遵循了教學的最優化原理,能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培養目標和教學任務,在充分考慮學生寫字習慣、心理特點、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讓每個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佳的英文書寫方法,提高英文書寫的正確率,縮小差異,進而促進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提升。

四、“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與探索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育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讓學生學習的是書寫方法,掌握的是書寫技巧,運用的是書寫規律,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盡情享受書寫的過程,充分感受書寫的樂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為學生創設一個主動探究、積極進取、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條件。因此,在英文書寫教學中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激發學生自主書寫的積極性

教師要注重開發學生書寫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書寫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書寫訓練,讓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書寫的創造性,直接有效地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找差距,找不足,總結書寫經驗,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提升書寫水平和審美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開展合作學習

讓書寫進課堂。教師要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讓英語課堂充分體現教學的雙主體。化整為零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在45分鐘有效的教學時間里得到鍛煉的機會,讓學生人人參與“教”與“學”,積極分析思考并從活動中找到得與失。如小寫字母‘ ’在書寫教學中就是個難點。雖然這個字母很簡單,但是由于受漢字書寫習慣的思維定勢影響,學生很容易把‘ ’寫成‘ ’字旁。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書寫技巧,教師應安排學生對“豎、 曲線和橫”這三筆進行分解的書寫訓練并給予比較系統的指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2~3人一組,開展相互學習,相互探究和交流。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會爭相指出對方書寫的優點和缺點,找出為什么很多學生經常把 寫成 的原因,這樣,學生就能更容易地變被動的書寫為主動的練習,從而提高英文書寫的準確率和學習效率。

(三)進行有效地示范指導

教師首先要吃透“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的精髓,掌握書寫要求和書寫要領,并能夠依靠書寫依據熟練地運用書寫規律和書寫技巧。在教學中嚴格堅持“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的教學標準,作好示范、指導,同時還要在學生開始練習時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在教學中要注重樹立標桿,典型引路,以書寫優秀的學生為榜樣,開展英語書寫競賽活動,讓更多的學生通過活動展示自己的書寫才華,使學生在活動中找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的英文書寫水平。

(四)實施愉快教學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倡導的是快樂書寫,因為“只有快樂書寫,書寫才快樂”。所以,教師在書寫教學中,應注重教學情趣化,給學生愉快的情緒體驗,使學生向著目標不斷前進。“五四三英文規范書寫教學法”按照字母筆畫、結構分類改變了依據字母排列順序教授書寫的傳統方法,如教寫 時,教師要先讓學生掌握“曲線”和“豎”的書寫技巧,這樣,寫好了 就等于把 同時都寫好了;再如教寫 時,把 寫好了也就等于把

篇6

一、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

職業核心能力,指的是具體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也就是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都應具備的能力。它不針對某種具體的職業、崗位,但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都離不開它,對勞動者未來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崗位,要求勞動者既掌握技能和技術,還有獨立工作和團隊工作的能力;既有全面的綜合知識,又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有溝通交流的能力,又有應用人文知識的能力。在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的課題中,把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專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同時規定核心技能培訓與測評項目為八項,即“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提高”、“革新創新”、“外語應用”能力。[1]二、職業核心能力與應用寫作能力的關系

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在生存和發展中的基礎,是保證人健康全面協調發展的最基本的保障。面對競爭日益激烈、崗位變化日益加快、職業風險越來越大的現代職場,高職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從業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著重培養學生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職業核心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職場可持續能力。[2]職業核心能力中“與人交流”、“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自我提高”等能力都可以在應用寫作教學中得到培養。因此,在高職應用寫作課程中突出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實際作用和現實意義。高職應用寫作應該真正承擔起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使命,完成培養學生交流表達能力、革新創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正確地實現職場定位與職業發展的目標論文格式,使學生能夠真正從中受益成為滿足市場需要的社會人。[3]

三、面向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應用寫作課程整體設計思路

應用寫作課程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重點,根據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進行課程開發和設計,在密切聯系學院各專業的基礎上,形成了能力本位、項目教學、工學結合、融“教、學、做”為一體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理念。[4] (一)課程設計思路

根據職業崗位(群)要求,圍繞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來設計課程能力、知識、素質目標;根據崗位工作調查設計與工作內容相一致的課程項目,注重學習情境與職業情境、職業活動對接;以能力在實踐中培養的特點設計教學方法與訓練方法,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拓展;以完成項目任務為結果設計課程考核方案。課程設計思路體現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專業對接,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通過應用寫作教學的平臺,引導學生體認“社會人”和“職業人”的角色內涵,使學生掌握和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課程內容設計按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根據職業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種選擇教學內容,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任務。在培養基本的應用寫作能力基礎上根據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特點,設計了“參加就業招聘會”、“舉辦產品推介會”、“成立設計公司”三個項目任務,建立真實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在分析各項目程序的基礎上,落實各項目所要求的文種寫作。 課程設計為基礎模塊、項目模塊、拓展模塊3個模塊。基礎模塊共安排了12個文種的寫作,每幾類文種寫作對應一頂項目任務。這些文種的寫作都是完成項目任務所要具備的基礎寫作能力。基礎模塊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學會寫作與社會交際和職業實務相關的各類應用文,具備一定的寫作基礎。項目模塊設計了根據職業崗位所需基本而常用的文種來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三個項目。這三個項目是“參加就業招聘會”、“舉辦產品推介會”、“成立設計公司”文種寫作。通過完成項目內容,訓練學生將寫作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為學生以后從事職業工作奠定基礎。拓展模塊設計了商務禮儀專題講座、職業規劃專題講座,以專題講座的形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論文格式,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突出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應用寫作教學過程的突出特色。

(一)教學模式的創新 將寫作與工作崗位工作環境緊密結合,對接專業需求,創建了“工學結合”的教學環境。運用項目法,融教、學、做于一體,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堅持務實致用原則,以案例引導基礎應用寫作,以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進行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開拓學生視野,進行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拓展。借助多媒體、情境模擬實訓室、社會生活現場,網絡資源等多種教學環境,構建一門多樣性、立體型課程。 (二)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1.案例教學法

根據職業崗位調查收集一些學生的案例、有典型性的案例或企業真實案例,貫穿于教學過程。如“合同”的寫作中就收集了一些企業或社會生活中正反兩方面的案例讓學生去分析、討論,最后學生與教師一起對案例進行歸納修正。如“求職信、應聘書”就選用了本校畢業生的簡歷進行評析。由于所選擇的案例有鮮明的針對性,并且適應于職業崗位,因此對學生領會寫作要領,完成項目任務就有很強的指導性。 2.項目教學法

應用寫作課程設置了“參考文獻的任務。學生在這樣的現場教學中熱情很高,進步很快,能將基礎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職業能力。 3.情境教學法

創設職業情境,使學生置身于職業環境中進行寫作,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能夠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如“求職信和應聘信”的寫作,教師提供一個模擬的招聘會現場,選擇學生扮演企業人事經理和應聘人員,進行求職的問答并填寫應聘表格,最后學生與教師一起分析求職應答與應聘表格填寫應注意的事項,這樣通過設置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論文格式,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溝通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塑造職業意識的目的。 4.小組研討法

在基礎模塊的案例分析中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在項目模塊中,將學生分成幾個項目小組并由組員選出小組長負責本組任務,小組成員通過共同研討,團結協作,最終完成每個項目的寫作任務,并制作PPT文稿,在課堂上每組派一位代表進行匯報。教師在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共同商量,制定項目方案,完成文種寫作,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協商交流,這種形式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其協作交流能力與團隊精神,并在過程中使學生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高寶立.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7,10 [2]樓淑君.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探析[J]. 理論界,2008,(12).

[3]高靜、鄭澤宏.高校學生職業能力與語文素質的關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8).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溧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拜泉县| 湘潭市| 乌兰浩特市| 南汇区| 四会市| 贺州市| 陵川县| 托克逊县| 高尔夫| 永安市| 沙坪坝区| 万安县| 景洪市| 台东县| 崇左市| 抚州市| 江源县| 高邮市| 富川| 大港区| 乌拉特后旗| 芷江| 竹北市| 通海县| 南汇区| 沧源| 鄂托克旗| 乡城县| 色达县| 隆德县| 新疆| 文昌市| 米易县| 武城县| 衡东县| 津南区| 长治市|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