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敦煌藝術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敦煌藝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世紀末出現的動畫短片適逢民族藝術與動畫藝術融合至頂峰的時段,制作形式上自然根植于傳統二維動畫創作,同時與其他民族繪畫藝術進行融合。如《九色鹿》《鹿女》中的動畫場景均用到水彩與水墨的暈染效果,畫面場景設計也多跟隨壁畫中消除透視的方式呈現。21世紀以來,在全球化背景下,古老敦煌文化和各種社會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一種對古代文化的深層次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做出現代化的闡釋。《敦煌》《飛天》《夜伴敦煌》這些動畫短片首先在創作形式上均以新時代背景下的數字方式完成,從畫面效果來看,大部分短片由于短片劇本的情節關系,短片中絕大多數借用了原有敦煌壁畫的畫面造型與色彩搭配,現代與原創造型較少,這與動畫前期的劇本設定有很大的關系。無論是哪一個時間段的有關敦煌的動畫作品,都能在將古代藝術向現代藝術轉化的過程中,除了動畫劇本的再構思,還表現在造型元素的處理上,并且從創作效果來看,體現出明顯的時代差別。所有造型簡潔靈動,人物角色占據畫面絕大部分區域,另配以山石樹木,紅色背景上襯以黃色、綠色等山水造型,裝飾風味濃厚。以此改編的動畫作品需要將人物角色、動物角色、事件發生的不同場景按照壁畫呈現出的時代畫風設計出來。從圖2和圖3的一系列圖片中可見人物、山脈、樹木造型以及畫面場景元素的位置安排均與原壁畫有神似之處。此外,敦煌壁畫中故事連續畫的一大特點就是透視感弱,在動畫《九色鹿》中,對于空間的表現同樣是缺乏透視的,組圖場景中前后山脈的空間關系、山與水的坐落位置常給人處在同一空間維度的感覺。敦煌壁畫的透視采用動點、散點透視,視主體是運動的,視點不唯一,每個視點都有所觀察的情節與局部,那么就形成了多個視覺觀察點即流動的多眼視場,觀者通過眼睛觀察不同位置環境情節下的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畫面。對于透視的表現,《九色鹿》就像壁畫中那樣用大小來表示遠近關系,也正是由于缺乏透視感,所以為了更好地表現空間感,也加入了少量的虛實手法表現空間透視,如遠處山脈的虛化處理和空間的霧化效果,讓人感到山脈在空間位置上漸遠。敦煌壁畫對中國古代繪畫造型中線條變化的應用游刃有余,并且線條的使用也成為敦煌壁畫的一大主要造型方式。《九色鹿》中人物的設計充分體現敦煌壁畫的造型特點,角色線條簡潔明了,多以流暢舒緩的長線條勾勒角色,而主要角色身體和面部的線條勾勒更是體現出敦煌壁畫抽象化與符號化的特點,抽象裝飾風味濃厚。20世紀的敦煌動畫作品,是在領略了敦煌壁畫造型特色基礎上,從造型和場景風格上狠下功夫的結果。近年來創作的敦煌動畫作品中,一些傳統的創作表現形式基本消失,制作手段上從傳統的二維動畫創作轉向多元化的創作手段。圖4中分別是四部動畫短片的靜幀畫面,無紙數字化二維方式、三維CG技術,抑或兩者的結合。這些先進的制作技術在短片中被高頻利用,充分呈現敦煌元素動畫的藝術形式從傳統動畫向數字動畫轉化的趨勢。具體來看這些創作形式所匹配的文本,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故事型與氣質型。故事型敦煌動畫旨在傳達現代人如何看待敦煌藝術,創作形式上通常以傳統手繪二維動畫或數字化二維方式進行,創作畫風突破以往敦煌動畫對敦煌壁畫面貌特點重現的表現手法,以現代動畫風格為主,同時恢復對空間的透視表達,人物角色的形象設計也更趨于現代化。從這一點來看,現代動畫形象的參與拉近了與年輕一代受眾的心理距離,使得這一類人群具有更多的參與感,也使其加強了對敦煌動畫的理解和認同。氣質型敦煌動畫旨在體現敦煌文化的人文情懷,從人的抽象思維層面傳達對敦煌文化的體會,對壁畫形象的贊嘆,向受眾傳遞創作者的精神感悟。這類敦煌動畫文本大多沒有故事的起承轉合,通過對敦煌壁畫中形象的精細繪制和場景再現,展現敦煌壁畫的精妙之美。從某種角度來說,氣質型敦煌動畫創作技法的難度系數有所降低,它的創作意旨決定了它創作形式的多樣化,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三維數字技術以及數字二維合成技術形式在此類型中均有所參與。創作畫風則是在無透視基礎上體現角色和場景的精細。如果說《九色鹿》動畫風格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化演示,那么這一類形式則是用超寫實的敦煌壁畫形象來呈現一種精致的敦煌氣質。概括這一時段短片劇本的整體特點是基于對古代敦煌壁畫文化的展示這一題材,隨即展開的劇本創作。也正是由于劇本涉及內容的高度一致性,這些短片中更多的是現代造型設計風格、規整的透視和對壁畫形象的細致還原,表現對象主要集中在“佛陀說法”或“伎樂飛天”兩種形象上。對壁畫形象進行創新性還原,短片多表現虛空中飛舞的天人,她們相互逐戲,身姿曼妙,衣袂飄舉,或散播天花,或彈琴奏樂,畫面豐富活潑,線條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動感強烈,暢快之極。

篇2

我們現在的世界正在機械復制技術和數字虛擬模擬技術引領下進入海德格爾所言的“世界圖像的時代”。在《世界圖像的時代》中,海德格爾明確了現代社會的兩個基本特質:其一,“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 [1]這里的圖像具有世界觀的意義,意味著人類理解世界的程式發生了根本改變,開始以圖像化的方式理解存在,存在者也只有轉化的表象才存在著;其二,這一轉變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尤其是機械技術,這是海德格爾認定的五個現代性現象中最重要的兩個。隨著社會進入被稱為“后工業”的年代和文化進入被稱為“后現代”的年代,海德格爾的認定不僅被驗證并且獲得了更深入的發展。其標志就是整個人文社科領域和公共文化領域的“圖像轉向”。[2] 人類體驗上的時空距離被大幅度壓縮,體驗模式由文字轉向視覺與圖像。人們只需要操縱手中的控制面板和鼠標,電子與數字技術、模擬影像藝術借助網絡信息高速公路就能夠將全球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各類文化內容與社會信息呈現到我們眼前。視聽媒介成為公眾接受、感知和理解文化的內涵、意義、價值的主要通道。我們進入了建立在電子信息技術與數字模擬技術等高科技基礎上的視覺文化時代。整個社會存在以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視覺景觀方式表達出來。“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轉化為一個表象。” [3]世界由現代進入后現代也意味著我們的文化由圖像時代進一步發展為視覺時代。

海德格爾認為,世界實現現代化后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 “人類活動被當作文化來理解和貫徹……并因此成為文化政治”。 [4]隨著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文化則承載了越來越多的職能。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認同等各種公共職能越來越融合為一體,以文化的面貌呈現出來。這是后工業社會最為鮮明的社會特色之一。各種文化藝術資源既在其自身原有的領域不斷演變革新,也越來越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各國表達自我民族存在的方式和社會經濟文化話語權爭奪的前沿陣地。因此,各國文化藝術資源日益演變為一種萬能符號,它們不僅僅在精神領域發揮其作用,也日益向政治、經濟領域滲透,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符號正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和軟實力的象征。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旋律的時代,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正成為國家間實力競爭的主要方式。因此,挖掘具有地方民族、國家特色的文化符號體系,將之轉化為經濟載體、發展成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點正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戰略任務之一。這樣就為視覺文化時代形勢下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在這一社會情境下利用和發展已有的文化藝術資源,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更深廣的作用,而不只是停留在民族記憶之中。

篇3

1.引言

作為禪宗六代祖師慧能言語記錄的《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以“經”字冠名的中國佛教理論典籍,主要記述了六祖慧能(638-713)的生平事跡和語錄。其文字簡明易讀,近于直白。正如馮友蘭先生在《論禪宗》一文中所說:“禪宗的語錄的特點是,它不用翻譯佛經典所用的那種翻譯文體,也不用魏晉隋唐那種駢體文言。它能夠用當時通俗易懂的白話,把佛教和佛學的中心思想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馮友蘭 1988:6)

但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歷代《壇經》中都存在大量的修辭手段,主要有反問、設問、比喻、對偶、映襯、比擬等等,如成書于733年的敦煌原本《壇經》中就主要運用了省略、引用和比喻的修辭手段(張子開 2003:55),而成書較晚的德異本和宗寶本中修辭手段更多,其中尤以比喻的使用最為頻繁。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將其譯為英語的過程中,譯者又是如何處理這些比喻的呢?為了便于分析,現將本文所采用的漢英版本交代如下。本文所用漢語版本是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的漢語本(下文中再提到《壇經》漢譯本,即指這個版本),而英譯本亦以這本書中的英譯本為主文學藝術論文,同時參照我國譯者黃茂林(Wong Mau-lam)1930年的譯本和英國學者Christmas Humphreys1953年的修改本。

2.《壇經》中比喻修辭手法使用統計

《壇經》共十品,各品摘要講的是頓悟與漸悟的差別和方法,說明佛法本無二分,所謂頓漸只是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第九宣召品講到當時的則天女皇對慧能宣召及大臣薛簡對大師禪宗大法的領悟和宣揚;最后第十囑咐品是大師臨終前對眾弟子的開悟和囑咐,涉及到三科、三十六對、眾生皆有佛性等思想。下表是對《壇經》各品字數及所使用的比喻手法的統計。

(表一)

 

品名/比喻手法

字數

明喻

暗喻

借喻

共計

行由第一

3756

4

1

5

般若第二

2801

9

1

10

疑問第三

1515

1

2

3

定慧第四

1051

3

3

坐禪第五

390

懺悔第六

2412

2

2

4

機緣第七

5087

1

1

2

頓漸第八

2323

1

1

宣召第九

786

1

1

囑咐第十

3557

1

2

3

共計

23718

23

篇4

孫浩正和他的朋友們籌備一場畫展。2008年金秋11月,國槐如傘,把“珊和羽”的紅磚小院映襯得分外雅致,“跨界――當代水墨七人聯展”吸引人們把目光投向寧靜多時的水墨畫壇,7位畫家用獨特的筆法、迥異的面目重新演繹傳統水墨畫,業界驚呼這是“放肆的水墨,大膽的跨界”。

參展的7位畫家,1980年生的孫浩最小,其余都是70后,青春無敵、朝氣逼人。他們都有著長期正統的中國畫訓練背景,曾經或正在攻讀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的研究生,陰樹雨還是在讀的國畫博士。雖同屬科班出身,但都選擇了各不相同的水墨畫變革之路。

這七人的作品,烙上了鮮明的個性風采,或精致唯美、或直白放肆、或抽象深刻、或幽默俏皮。早在三年前,臺灣地產大享山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已斥重金收藏過其中孫浩、吳雪蓮的多幅作品。3年過去,這批年輕畫家在藝術上的突破,再一次讓林明哲驚嘆,臺灣山藝術基金會已著手為孫浩籌辦個展。而嘉德拍賣公司也緊鑼密鼓為七人舉辦專題拍賣會。

水墨圈的“螺彝者”

作為資深策展人,張珊寧毫不諱言自己“閱畫無數,都有些審美疲勞了”。但當2008年9月她第一次走進孫浩的工作室時,只覺得眼睛一亮,“那幅紅色的《粉絲》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視線。還有一幅《青》看到青花瓷色的人們在飛翔。雖閱畫無數,但我沒見過這樣的畫,給我一種挺撞擊的感覺。他從小學畫,基本功非常扎實,靈魂很干凈、高遠,畫法形式不拘泥。”

“我又從電腦里看了一下其他六人的畫作,各有震撼之處。他們從年初就開始籌劃七人聯展,也談過不少畫廊,孫浩對我感慨:沒想到在北京找家畫廊作中國畫展很難。規矩很多。有的畫廊對于畫作的市場價值要求苛刻,有的畫廊只愿接其中部分人的部分作品,不可能讓藝術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孫浩他們堅持要七人聯展。而珊和羽的政策就是自由,給畫家自由生長的空間。于是我對他說:其他人的畫室我就不去了,畫我也不挑了,選擇什么樣的畫、以什么方式展出,你們自己定。”

在珊和羽畫廊亮相的聯展,七人都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其中李颯和陰樹雨的作品位列同一展廳’李颯的《殘花圖卷》等,是仿山人、徐滑等傳統花鳥畫家的筆意和構圖,用現代的抽象符號重新演繹水墨經典,畫面抽象而充滿視覺張力:陰樹雨的《豆畦香滿過春期》等,在外行眼里無疑是最正統的技法,畫面具像,但空靈、清雅,有種說不出來的美。

湘潭小子譚軍,從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當過教員的他如今是自由畫家,2008年先后在京、滬舉辦過多場展覽,在先鋒畫家圈已頗具影響力。他展出的《執迷》、《逍遙》等畫作,似乎用老莊等中國古代哲學思索當今商業社會中人們的心靈出口。

眉目炯炯的杜小同是陜西關中大漢,展出畫作大都是變形的人像。評論界認為他近期作品一類是“枯木濃血式”,讓人聯想到蒼涼歲月、血祭,死亡等,有種直面干尸或凌遲的現場體驗,另一類是高士系列,似乎與他最近苦練古琴有關,靈魂悲苦,壓抑之中,表現出蕩氣回腸的堅韌力量和人性光芒。

杜小同1999年從中央美院國畫系水墨人物畫室本科畢業后,在煙臺魯東大學美術系數國畫。目前是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導師唐勇力教授。雖然舉辦或參加過多次先鋒藝術展覽,“但我對于美協舉辦的畫展活動一次未參加過,既不引以為榮,也不引以為恥。”

七人中唯一的女性吳雪蓮,用絹、水墨、色粉筆、碳條等,勾勒出不同意境的人體,或變形的人體局部殘片,畫中一種緩慢的、如歌般的氣氛,讓讀畫人隨之放慢自己的節奏……

王劍的畫則幾乎全是灰、黑兩色,十分抽象,其《等邊三角形的堅決立場》可讓人浮想連翩,又似乎什么具體內容都沒有。他還通過拍攝馬路旁的水溝、廢墟的對角線,并把不同角度的幾何圖像疊加,營造“俯拍城市”的意境。畫配詩也是他的一大特色,但他寫的詩句也是半哲理半朦朧。抽象無比。

“我們七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也大概知道別人在做什么,我們思路理得挺清的。西方當代藝術已經很多元化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化還遠不夠。好比大街上突然跑過來一個裸奔的人。大家很驚詫,緊接著又跑過一個穿褲衩的,大家就感到沒什么了。我們這七人,就想做水墨畫壇上的裸奔者。通過我們的努力,或許能給其他人的摸索當個探路先鋒。”

閉關三年

孫浩是一個快樂的人,畫畫和踢球都是最愛,朋友眾多,沒心沒肺的程度,挺像古龍小說《歡樂英雄》中的郭大路。

他老家山東臨沂,是書圣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鄉,當地民風似乎也沾染了濃厚的水墨氣韻。其爺爺、姥爺、父親都酷愛書法并小有名氣,孫浩三歲開始握毛筆習字,自幼接受嚴格的國畫訓練,并順利獲得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專業本科學位。

魯美對于傳統十分尊崇,四年本科學習,使他對于傳統水墨畫的范式有了全面了解,畢業作品在全國首屆美術院校學生聯展中,成為國畫方面唯一的獲獎者。隨后他來到北京,成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胡偉教授的材料與表現工作室研究生。

“胡偉教授是中國畫專業第一個博士,1988年公派留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其工作室主要對中國古代繪畫的材料和繪制過程深入考察研究。思路非常開闊,鼓勵學生創新。他對我的教學是點撥式的,順應我的個性、畫法和我的追求,在我探索繪畫的道路上,他是推動力,他把方向盤交到我自己的手里。”

2005年孫浩研究生畢業時參加了成都藝術雙年展。閉幕后去九寨溝游覽的車上,通過手機短信幾番來回,臺灣山藝術基金會最終以1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藏其參展作品《蔓延》,成為那屆參展新人最大的單筆交易。該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哲是高雄地產第一人,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到大陸收購藝術品,對收藏投資有敏銳的判斷,林明哲斷定孫浩的作品將有很大的升值空間。山藝術基金會一口氣收藏了孫浩11件作品。當時對孫浩拋橄欖枝的,還有香港前特首董建華之妹董建平等收藏家。

當年的中央美院畢業作品展上,他的

作品也獲金獎。他到北京印刷學院謀得一份教職,教綜合材料藝術,課余像海綿吸水般讀書、作畫。“3年前我才25歲,作品還不很成熟。那次成都雙年展,突然給我一種社會身份,突然很多人知道我,給我提各種意見,圈子里都在說這事,對我評價似乎有點過高。浮躁之后,我靜下心來,這3年我未參加任何展覽,潛心看書、學習,理順思路,摸索應怎么往下走。”

“這3年,我看得多的是中國古代哲學書籍,《道德經》、《畫論》、《禪宗》、《周易》等什么都讀,從中尋找古人的智慧營養。比如中國古畫追求的意境就是一絕,同樣‘飛’的畫面,西方人畫翅膀,而敦煌畫的是飄帶。青花瓷、豆彩、畫像磚、墓室線刻等傳統藝術,都給我很多靈感。”

這段靜默期,孫浩印象最深刻的是去云崗石窟寫生的經歷。“石窟就在一條運煤大道的路旁,煤渣使佛像好似被風化,一下雨。灰黑色的水順雕塑往下流,那種模糊,那種流淌,使我突然明白什么叫天人合一。我悟到,什么叫創新?也許創新就在于創造一種新的視覺觀念,回來后我畫了《逆形》,找到一種特別的繪畫材料,可以順著人體的結構往下流淌。顯示出那控制與非控制間的感覺,進而延伸、來回流淌。”

“傳統水墨畫,表達了文人和士大夫階層對遁世生活的想象,崇尚自然、追求空靈的意境。而當代社會的現實是追求人改變自然,喧囂、熱鬧,我希望從新的角度來拓展水墨畫的表達空間,因為優秀的藝術作品除了挖掘人們美好的情感,還應該更多一些反思。有次我去一個地下酒吧看搖滾演唱會,眾多90后的孩子瘋狂得有些虛假地自我釋放。于是我聯想到超女、快男,聯想到被過度包裝的偶像、年輕人的盲崇,這是一種‘迷’文化,這種迷文化也體現在當代藝術圈里,有些畫家的作品市場好,售價高,其他人就跟風去模仿。在這種感悟下,我創作了《粉絲》這組作品,是對當代‘迷’文化的一種反諷。”

儒雅雙俠

一襲長衫、戴“五四”經典圓框眼鏡的李颯,挺像,說話語速快,笑容滿面,待人極友善。而適合中山裝的陰樹雨,安靜內斂、話少意賅。兩人雖然都有儒俠氣質,但李颯更像唐詩,樹雨則如宋詞。

他倆都住在望京,畫室都在著名的藝術營一索家村,只隔幾步路,日常哥倆最愛一起喝茶聊天。2005年同時獲得中央美院國畫系碩士學位,不過隨后李颯執教于北京服裝學院美術系至令陰樹雨2008年回中央美院讀中國畫博士。

與畫展同步推出的畫冊,李颯的專輯有一半篇幅是自己反思傳統繪畫的藝術論文,他讀書多動筆也勤,是七人中著名的理論家,七人畫冊的序言由他撰寫。他近年來在北京、重慶等多個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今年參加了文化部、澳門藝術博物館等舉辦的多場展覽并倍受關注。其作品被浙江美術館、重慶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李颯自幼在父親的指導下,進行了嚴苛的傳統國畫訓練。“2002年我到中央美院國畫系學習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臨摹了大量的中國傳統作品后,再創作時我發現,用傳統的繪畫語言來表達當下社會的生存經驗時,竟無以致用。中國的農業經濟處于停滯狀態,傳統水墨畫誕生于超級穩定的社會結構中,建立于逃避現實的態度上。避免激情是傳統文化首要特征之一。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文化侵襲,使傳統文化一直處在很深的沒落‘焦慮’之中,王國維沉湖自殺就是典型例證。時至今日,傳統繪畫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價值觀念。與現代人的生存感受之間,表現出來的更多是沖撞、抵觸和對峙。”

于是,李颯開始了水墨畫的變革之路,“我已經摸索了五六年,有過痛苦的陣痛期。在導師胡偉的材料工作室。我接觸了很多新材料,把西方的抽象藝術融入水墨畫的創作中。”

他的實驗最先得到了一個美國畫商的認可。她叫簡黎明,租借北京地壇的明代大殿,開抽象藝術畫廊。她到李颯的工作室看畫,站在《從灰色過渡過灰色》這幅畫前良久,然后嚴肅地說:“你認為人有時是邪惡的么?我在你的畫上看到了許多幅面孔。”

李颯的這幅畫,借用中國傳統花鳥畫的構圖,用抽象的符號表現一種相互纏繞、相互掙扎的感覺。溫和的美國人簡黎明從一個個抽象的符號中看到了無數的人臉。

2006年,簡與李颯簽下兩年之約。期間在北京藝術博覽會上,希爾頓酒店以5.2萬美元買下李颯一幅大畫。“簡是很棒的藝術鑒賞家,挑畫眼光一流,不過她對簽約畫家的管理也是十分嚴格,把我們的作品定價都較高,這兩年有很多人想找我要畫,但我與畫廊簽了約,不能私自給。今年解約后,我沒有急于直接邁向市場,而是先整理自己,把努力的方向認真想清楚再說。”

陰樹雨的學院氣息更濃厚,是青年畫家中“學院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本科就讀于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那里秉持潘天壽的中西“拉開距離”之說。希望推陳出新創出“中國氣派”;碩士、博士北上到中央美術學院,這里的國畫系始終堅持著由徐悲鴻創立,并經蔣兆和、李可染、葉淺予等不斷完善而成熟的中國畫教學體系,承認傳統,強調中西畫法有機結合,注重對現實生活的表達。

經受南北兩大最高國畫藝術院校洗禮的陰樹雨。師從著名寫意花鳥畫家張立辰教授,選擇了新派寫意花鳥作為終生筆耕之路,作品卻透露著江南文人畫特有的靈性和秀氣,鮮活生動。他喜歡下鄉,常帶干糧住草棚、爬山越嶺。帶著畫夾和相機,搜尋山花野草和飛禽走獸,自得其樂。

陰樹雨說,“傳統樣式的中國書畫一直有自己的發展,從未間斷過。比如同樣畫墨竹,蒙古人統治的元代與資本主義萌芽的明代,作品就有很大差異。再比如20世紀的藝術巨匠潘天壽,他所面臨的社會變革也是很大的,他仍然堅持了傳統樣式,并找著了自己的路子。現在也是一個變革時代,如果我們認準了道路堅持下去,應該也能有自己的收獲。”

七人聯展中,陰樹雨的畫最受普通觀眾青睞。作為國畫博士,已可預見其未來的教授身份。“不管什么頭銜,將來我會堅持畫畫。我不排斥體制內身份,它給藝術家一個名份,讓我們能夠生存、豐衣足食,否則會喪失很多機會。”他的妻子也是藝術圈內人,“她作陶瓷小雕塑,比較抒情。”抒情也是陰樹雨面作的真實寫照。

小師妹

小師妹吳雪蓮,準80后,斯文內秀,與孫浩、李颯是研究生同班同學,導師都是胡偉。“我不太會用語言表達感受,想知道我作畫的感受,看我的畫就好了。一般人看我的畫,理解應該不會很困難。至于你問我為什么要這樣畫,我自己也不知道,就是憑感覺。”

吳雪蓮也是自幼習國畫,父親是湖北一中專繪畫老師,兄妹二人,哥哥學美術史。她本科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工筆國畫。成為胡偉的研究生后,在新材料使用和抽象畫之路開始了大膽探索,目前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設計課。

吳雪蓮對導師胡偉充滿感激,“很多人認為讀繪畫專業研究生,會約束創作天才。似乎進了工作室,就會規范自己的思路。不少工作室確實存在這個問題,但對我來

說,是考對了老師,進對了工作室。胡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是直接畫畫就好,標準很抽象,創作過程中一般他不會提具體要求。只在中途如果他看到發展方向不太好,可能會點撥一下。他對條條框框、對于選用或不用什么材料,要求不是那么嚴格。對于我的作品風格,他看后只說比較喜歡,更多的評語,他就沒有了。”

吳雪蓮這些年在畫壇也成績不俗:2004年她用皮紙、銀箔創作的六條屏《唯?一》,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優秀獎:2005年參加成都藝術雙年展,作品也被臺灣山藝術基金會收藏;近兩年在武漢、深圳辦個展頗獲好評。

燕山隱士

王劍是七人畫冊的主編,如今住在北京門頭溝山區的一個小院里,置身雄渾的燕山山脈,他感到無比舒暢。“我搬來快一年了,每天出門就看山,我喜歡大山里的石頭,這么多起伏變化,經億萬年形成恒久不變的姿態,我與山、石交流起來非常地舒服。”

王劍老家河北邯鄲,“父親在鐵路上搞工會工作,當年中央美院很多畫家下放到那里,父親就跟著他們學畫,也讓我學。我爸管我特別嚴,每天畫大量寫生。但我文化課不好,16歲當了鐵路工人,從火車蒸汽機的司爐到機務段的清潔工等都做過,一做就是8年,當門衛時,我看著單位人變老,于是想一生不能虛度,然后到北京讀書,然后做過雜志社美編、圖書公司的美術總監,也給電視臺拍過紀錄片。這中間還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現在我身為自由藝術家,住到山里,真正回到自然,我感覺自己目前的狀態最好。”

王劍與杜小同、李颯是十多年的好朋友,以前一起作水墨畫方面的展覽。4年前,他的傳統國畫作品《趙氏孤兒》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后來,他也轉向水墨畫的變革。

在王劍眼里,“傳統文化給我們土的印象,而現代都市是硬的。雖然我的作品表現得很抽象,但我內在的東西與傳統很近,最主要的體驗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我住到山里后,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了解更深入,我希望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詮釋水墨意象。”

七劍合璧 和而不同

這七人,共性是都接受過最正統中國畫的教育,目前在畫壇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五人是中央美院國畫院研究生同一屆同學,平日經常聯席縱酒、評文弄墨,好不快意!

七人聯展最初發起者是王劍、譚軍和李颯。2008年初,他們仨在北京CBD(中央商務區)的一家麥當勞餐廳碰頭,計劃一起辦畫展,并出畫冊。當年3月,參展人數擴展為7人,“我們都是中央美院的同班同學或師兄弟,除了私交篤厚,更主要是在水墨畫的追求上志同道合。”

“第一次全體籌備會在譚軍家,我們決定給七人小團體起個別致的、中國化的名字。譚軍家門牌號303,于是決定叫‘三――三’(音為‘三杠三’)。‘三’與老莊關系密切,《道德經》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還是《易經》的乾卦,男為陽,六個男生是六個實杠,女為陰,一個女生用虛杠表示。合起來‘三――三’很像《易經》第九卦之‘小畜卦’,說的是‘城西邊有雨,還只是一個雨人,正在積蓄力量,馬上就要來下雨’。這種描述與我們七人的現狀很巧合”,28歲的孫浩很認真地向記者解釋七人團體名字的來由,里面包含了他研習中國傳統哲學的心得。

李颯說:“眼下辦一場畫展,包括出畫冊等在內,開支少說得二三十萬元。這些年我們的精力不在賣畫掙錢上,為了自由表達藝術思想,我們沒找投資人。這次辦展、出畫冊,建專題網站,都是自費。當代藝術市場上,油畫比較占優勢,中國當代水墨畫還沒確定市場。我們也不懂市場,我們有的只是信心,對于作品的自信!”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源县| 北京市| 平邑县| 保靖县| 衡水市| 汉寿县| 静海县| 剑河县| 石楼县| 阳西县| 广丰县| 天峨县| 上虞市| 汪清县| 凤庆县| 六安市| 荃湾区| 吴江市| 聂荣县| 和静县| 固始县| 镇坪县| 道真| 新丰县| 庆城县| 铁岭县| 铜鼓县| 沙洋县| 拜泉县| 中超| 永善县| 太白县| 江阴市| 拉萨市| 青龙| 三原县| 新泰市| 海丰县| 溧阳市| 依兰县|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