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哪吒鬧海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 追求課堂表面熱鬧,缺少學生獨立思考
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隨著大屏幕畫面的不斷切換,聲、形、音、像不斷呈現,課堂氣氛也隨之變得“熱烈”起來,于是乎,評課的人便找到“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學習主動”這樣的口實。如教學《哪吒鬧海》時,“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作惡多端”這一句,只是《哪吒鬧海》這個故事的起因,并非這篇課文所要學習的重點。而有的教師為了使課堂熱鬧起來,刻意播放了長達10分鐘的《哪吒鬧海》的動畫片,這就不免破壞了全篇課文的學習。“鬧海”場面盡管是課文表現的重點內容,但單單靠動畫片來演繹,肯定是失當的。學習語文,光有形象的畫面是不夠的,真正的目的應該是吸納語言,發展語文素養。這種只追求表面的熱鬧,無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
不少教師喜歡追求熱熱鬧鬧的課堂,以為這就能夠體現學生學的主動。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恰好助長了這種現象的不斷孳生。事實上,表面的熱鬧并不能說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主體性就得到發揮。語文學習,同樣應該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空間,不能單單以“形象化的媒體呈現”,代替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代替學生的“口誦心維”。
3 超越教學輔助地位,形成越俎代庖現象
一次市級匯報課上,有一位教師教學《狐貍和烏鴉》(人教版第四冊),事先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制作了可操作性很強的課件。不巧的是,課上到一半的時候,電腦出現死機現象。而恰恰最精彩的課件就在這個時候要派上用場。這位教師設計了一個動畫效果,表現的是狐貍騙取烏鴉嘴里的肉的全過程,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畫面配上狐貍和烏鴉對話的教學環節;后面還有一處課件設計,表現的是烏鴉第二次得到肉,狐貍又得意洋洋地想來騙肉,然后留出空間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象。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這兩處設計還是可取的。但是電腦壞了,這是事先所沒有想到的。這位教師就停在那兒,等待電腦教師查找病因,可不知不覺中,下課了,這位教師只好手足無措地宣布下課。
在語文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始終處于輔助地位、服務地位,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學好語文。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完全依賴于這種現代化手段,甚至認為沒有多媒體的運用,就無法上好理想中的語文課,這顯然是一種誤解。要走出這個迷途,教師必須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迷信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中的功能,本末倒置。
4 媒體應用充塞課堂,自主學習空間缺失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什么樣的條件,留下多少空間。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不能借“現代教學手段”之名,行剝奪學生的“學習主人”身份之實。倘若把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占用了,這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不要也罷。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為,課件的設計、網絡信息的選擇,都應從具體的學習內容出發,充分考慮語文學習的特性,使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篇2
師:“傻乎乎”的意思懂嗎?
生:很傻的意思。
師:你這個人真傻!你這個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樣嗎?
生:語氣不一樣。
師:我說你傻,生不生氣?我說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氣?
生:說我“傻”要生氣,“傻乎乎”就不太生氣。(眾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愛。
生:“傻乎乎”是有點喜歡的意思。
師:課文中說那個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讀一讀這個句子。
(生自讀)
師:你讀出來這個孩子真的傻嗎?
生:不,他有點……
師: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眾笑)
生:有點可愛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鄉的香氣陶醉了。
生:喜愛這個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經忘記了自己,被香氣迷住了。
師:喜愛這個地方,陶醉了,所以說他“傻乎乎”了。這樣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會拉他回家吃槐花飯的。讀課文一定要注意這樣的詞,重疊的。想一想還是原來的意思嗎?體會出其他意思了嗎?讀書不能讀得傻乎乎的。現在讀課文,發現這樣的詞語請你畫出來。
這是薛法根老師執教《槐鄉五月》的一個片段。一個“傻乎乎”就這樣被薛老師演繹出了一段精彩:從“傻乎乎”的本義,至憫語所帶有的“喜愛”的情感,進而發現在課文中詞語所蘊藏著的“對花香的陶醉”,最終讓學生學會關注這種類型的疊詞。這段師與生的常態對話,我以為最有魅力之處是學生的思維在和教師自然的對話交流中,歷經了這樣一個從意到情,由情入境,由一個詞的理解到一類詞的辨析的過程。教學本可以在理解詞義、辨明情態后止步,教學也可以直接從文章語境切入,但這樣的止步與切入,目標僅僅是鎖定在學生對詞的理解、對文的體會上。而片段中學生整個思維的軌跡是縱向的延伸,這樣的教學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詞意、詞性這些答案,更是給了學生一根思維的“拐杖”,相信這些孩子以后面對自己不理解的詞,思考后也會從詞的本義走向生活,從生活中的理解走向課文,最后跳出文本真正地走人生活。
這個教學片段讓我又想起了那句耐人尋味的話――“什么是教育呢?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啊,一個詞也好,一句話也罷,這些都不是影響學生生命歷程的關鍵,比這些符號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品質。從每個孩子步入課堂開始,我們在課堂上就應給予他們這樣一根思維的拐杖―看到面、想到點、由點延伸成線,讓學生的思維“縱深”發展。薛老師的課就是這樣“Q”,這樣有彈性、有嚼勁。
“如果你的頭腦常常去指揮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頭腦就會變得沒有用處。因為習慣和服從替代了理智。”這是盧梭《愛彌爾》中精辟的闡述。現在,很多的展示課、匯報課、評優課,整個教學環節流暢得讓你瞠目,學生時不時高水平的回答令你結舌。于是課堂上,我們教師除了叫好似乎再也無事可干了。特級教師上課尚有答非所問之時,尚有啟而不發之窘,尚有一片沉默之尷尬,更何況青年教師、普通教師呢?這樣“精彩”的課堂是如何生成的,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課堂,教育的過程在何處?教學的智慧在哪里?學生的思考從何而來?一堂課,如果無法體現學生的成長過程,如果學生什么都會了,那么學生上這堂課還有什么意義呢?“真實”的課堂我們應該允許知識的產生,允許無聲的沉默,允許生澀的理解……
因為大師格羅培斯的智慧,于是有了迪斯尼那條由游人踩踏而成的“最佳路徑”。我們語文課的“最佳路徑”該由誰走出來呢?從《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螳螂捕蟬》,到《愛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園子》,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哪吒鬧海》,薛老師的每一堂課都在告訴我們――唯有學生自主、自愿“走”出來的路才有延伸的意義、追溯的價值。在薛老師的課堂上,學生之所以能走得自在、走得愉悅,又能走出智慧、有所成長,我以為那是因為薛老師的課堂是有“彈性”的,課堂有彈性,就有開放,有空間,有選擇,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發展、成長。薛老師的課堂為什么可以“Q”起來,以下是我眼中薛老師課堂的“Q元素”:
教學目標的彈性定位。無論哪一門學科,無論哪一堂課,我們都能看到每個學生的需要是不同的,但我們卻往往將所有學生都框死在一、二、三的統一目標之下。于是課堂上你會看到學生的兩極分化――達不成目標失掉興趣,目標達成缺乏挑戰失掉興趣。因為封閉的、僵死的教學目標會封閉一部分學生的思維之窗,壓縮一部分學生的思維空間,打擊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也就失掉了走出“最佳路徑”的可能。而在薛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他那明確卻又富有彈性的教學目標,明確是他對所組織的教學活動可以達到的預期效果有著準確、鮮明的定位,彈性是他對不同層次學生達到預期的尺度把握是不同的,“教到什么程度、學到什么水平”因人而異。正如薛老師所說“教學目標應該基于學生已有的水平,設置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其間的‘距離’便是學生發展的空間”。目標“Q”一點,學生“活”一點。
板塊教學的彈性架掏。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多是線性的,一個環節緊跟著一個環節,課堂似乎很流暢,但這流暢卻讓我們的教學少了靈動、少了自由。薛老師所堅持的“組塊教學”,即板塊式的教學過程設計,要求每個教學環節所設計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有鮮明的針對性,教師需對文本進行重建,科學合理地利用教材研制出符合年段要求的教學內容,每個教學板塊都能真正地做到聚集核心目標,集中教學內容。如此,我們的課堂方能不跟著教師走,不跟著教案走,教師隨時都可以跟著學生的思維節拍,在課堂上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調整教學板塊的課堂呈現順序。超越“線性”的“板塊預設”,可以更好地包容課堂教學的復雜、多變。教學環節“Q”一點,教學才會靈活,課堂才會靈動,學生才會有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