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對護理學科的認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起重度失血性休克癥狀的原因是由于患者出現失血過多造成的,其中,比較常見的引發幾種癥狀的主要有:外傷、凝血功能障礙等等,具體癥狀的會出現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手腳冰冷、心跳加速等情況。若不及時搶救,可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及時、正確地實施搶救尤為重要。為了探討人性化護理干預對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響,本院現針對200例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200例,均為車禍所致嚴重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17~65歲,平均(32±0.8)歲,其中肢體離斷傷患者26例,開放性骨折患者74例;觀察組中男70例,女30例;患者年齡15~64歲,平均(33±1.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生命體征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急救方法。
1.2.1補充血容量:
補充血容量是治療休克最基本和首要的措施,也是糾正休克引起的組織低灌注和缺氧狀態的關鍵。迅速建立靜脈通道>2條,其中1條作為搶救用藥的通路,即生命通道,以確保升壓藥、強心藥、呼吸興奮劑等急救藥的應用;另一條作為補液通道,應選擇粗直、靠近心臟的大靜脈。救治現場有條件者,應首選12~16號靜脈留置針或進行鎖骨下靜脈置管,確保液體能快速進入體內,補充血容量。
1.2.2迅速止血:
救治過程中,首選氣壓止血帶止血。護士要嚴格記錄使用時間,每小時放松止血帶15min,以防肢體血液循環障礙造成肢體壞死。另外,使用氣壓止血帶過程中應確保壓力適當,一般上肢在200mmHg,下肢為400mmHg,以患處輔料有少量滲血為宜。
1.2.3合理安排輸液順序依照補液原則
失血性休克患者應快速補充晶體液,首選平衡液1500~2000ml,并在15~20min內滴完,切記不能補充葡萄糖液體。前期救治過程中,做完交叉配試驗后,及時與檢驗科聯系,輸入膠體溶液,如全血、血漿等,使擴充的血容量得以穩定。1.2.4吸氧、留置尿管:失血性休克患者要給予4~6L/min的中度氧療,以緩解組織缺氧狀況,改善細胞的代謝。同時在整個救治過程中通過尿量來判斷救治效果,因此要保證尿量維持在30ml/h以上。
1.3護理方法。
試驗組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術前護理:手術前護師做好各項手術準備,認真清點和記錄手術器械;同時,護師還應該熟練掌握各種操作儀器的使用方式和相關藥物使用禁忌,做到心里有數。②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師應該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及時在易穿刺、易固定、血管較粗的部位建立靜脈通道。手術過程中讓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并協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內異物。③術后護理:患者手術中應該定時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認真觀察患者的心電圖變化,對于出現異?;颊邞摷皶r告知醫師進行處理。
1.4統計學方法。
相關數據用SPSS17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等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研究中,試驗組積極感受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失血性休克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發病率較高,且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其發病率出現上升趨勢,這種疾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手術室護理干預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廣為使用,并取得階段性進展。本研究在急救過程中采用人性化護理,如進行搶救時通過語言和態度讓患者感受到關愛,使其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和依賴;護理過程以患者為中心,以良好的護理態度緩解患者的緊張和焦急情緒,如果此時護理人員再不鎮定,就會讓患者更加緊張,從而對搶救產生了阻力;向患者進行手術重要性的解釋,如對麻醉、手術及術后注意事項進行交代,為搶救成功建立起良好的前提條件。本次研究中,試驗組積極感受評分為(83.6±4.5)分,正常生活能力評分為(81.5±5.9)分,疼痛不適評分為(84.5±8.3)分,總體健康評分為(80.2±5.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結果類似。如果人性化護理干預的效果好,可迅速改善癥狀,促進康復,進而減少并發癥密切相關;同時,術前充足的準備及術中熟練有序的操作均為手術治療起著重要輔助作用,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高珂.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術室護理干預[J].中外醫療,2014(02).
篇2
一、“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適用于新課改涵蓋的各學科
“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為了適應新課改,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探索解決教與學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弊病和局限,更好調動教師在教學中的創造性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的有益嘗試,是對教改的積極創新,是新的教學理念下的新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教學的做法,大膽調整教學關系,使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角色轉變,加強師生互動,發揮學習小組在課堂上的多重作用、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讓他們在課堂的學習增加快樂感,增強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讓課堂成為高效課堂。在這一教學理念下,“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出和應用對學生所學的各學科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作用,因此這一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英語或數學等某一學科,而是適用于新課改涵蓋下的所有學科。換言之,各學科的教師都重視并學習、借鑒和實踐這一新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充實提高這一模式,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不斷發展,我們的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育人目的才能和時代的要求相一致,我們也只有走改革、創新、發展之路才能生存和提高,才能立足于不敗之地。
二、“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出對教師的啟迪是深刻的
學習實踐“導學互助、高效課堂”式教育教學,使我感到該模式的提出和實踐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的責任更大了。要適應“導學互助、高效課堂”的教學要求,教師再按照以往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法不允許教師機械的照本宣科,不能再不顧學生們的客觀實際進行“填鴨式”、“灌輸式”教學,也不應再出現“一言堂”、“唯一真理”的課堂局面。教師在授課時,要增強啟發式教學的意識,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充分調動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注重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要以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態度,使課堂上的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上來了、課堂活躍了、學生敢想敢說了,作為教師就要做好隨時接受學生質疑、否定和批評的心理準備。這就要求我們要切實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和適應“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能力。要把“預學”做得更周密充分,敢于放下身價,真誠歡迎同學們提問題,不怕丟面子,敢于自我批評。為了引導和鼓勵同學們掌握課堂聽課的“主動權”,教師要在“導學”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學習上的變化和成績,使之鞏固并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提高??傊?,要使“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取得成效,教師的責任心和專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能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教師的教學也好,教師的所有工作也好,都是為了學生,這是教師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時時不能忘記的?!皩W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正是以學生為出發點和中心點,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做到愛學習、善學習、學得好。在“導學互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幾十個個體,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習成績好與學習成績不好的矛盾;愛學習與不愛學習的矛盾;理解能力快慢的矛盾;主動性強與主動性差的矛盾等等。這些個體上的差異,需要通過因人而宜、有針對性的、靈活多樣的“導學互助”加以解決,通過“導學”使學生們開動腦筋,能抓住學習重點、善于把握難點;通過“互助”學生個體間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使學生們都“動起來”、都參與到新型教改中來,都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發現和提高自己的潛能和學習興趣,并最終解決學習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達到完成好學業的目的。同時,教師也在教改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成績的整體提高。
四、教師要在新課改實踐中努力成為創造型教師
“導學互助,高效課堂”的提出是學校適應教改進行探索和創新的成果。作為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在學習、理解這一教學模式的思考中,在執行、實踐這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作為教師理應為教改做貢獻,不僅僅是其他優秀教改成果的執行者,也應對教改創新高度重視,使自己成為創造型教師,只有教師有創新意識、有創造性,所教學生才能富有學習激情和主動性,才能取得“高效課堂”的效果。
篇3
1.學生對微課視頻依賴度大,忽視傳統課堂教學。筆者在傳統實訓課后,制作實訓微視頻,并上傳于網絡。部分學生因獲悉有微課實訓視頻,可隨時隨地觀看操作視頻,故忽視傳統實訓教學,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練習態度散漫,或者出現遲到、早退甚至缺席等情況。這部分學生依賴教師微課的制作和上傳來應付實訓考試。并且,微課在教學中存在不足,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不利于系統地掌握知識[5]。由于上述原因,學生未能全面理解實訓要點,導致在練習和考核中出現錯誤。
2.微課教學法的開展對學生自控能力要求高,部分懶散的學生與微課教學法會不相適應。微課教學法應用于《成人護理》實訓中,方便了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情感交流,是傳統課堂的延伸[6]。但微課教學法需要學生在非上課時進行學習,需要學生合理安排時間,保證學習時間和質量,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控能力[7]。部分學生抱著“臨時抱佛腳”的心態,在實訓考核前一天觀看微課視頻,倉促應付,缺乏必要的多次演練,導致實訓成績欠佳。
3.網絡建設的滯后性與矛盾性影響微課開展的效率。微課的開展有賴于網絡的發展和相關軟件的應用進步。在開展微課教學法時,較多學生反映因為移動網絡資費貴、學校無免費無線寬帶,遲遲未觀看到實訓微課視頻,從而影響微課教學的進度。在完善校內無線寬帶網絡的問題上,學校存在著滯后性與矛盾性,未能為微課教學的普及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資源。并且,微課教學的網絡平臺建設處于初始階段,教師亦缺乏專業完善的微課教學培訓。如何建設有效的實訓網絡平臺,完善相關學習項目,優化微視頻,完善教師微課教學培訓,為實訓教學而服務,需要進一步的思考與改進。
4.微課教學法應用于實訓教學中缺乏教師親臨指導,缺乏實際師生互動。在傳統課堂上,教師使用基本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與微課相比,雖然有其缺點及落后性,但在實訓教學上仍有其一定的優點,如: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促進師生感情[8]。微課教學法應用于實訓教學中,將微課視頻供給學生查看學習,缺乏教師現場指導,無“手把手”操作指正,缺乏教學的直接有效性。這也使得那些忽視傳統教學的學生在后期練習中未能發現自身錯誤動作,導致在考核中未達理想成績。
二、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對微課教學法應用于《成人護理》實訓中提出以下幾點改良建議
1.重視傳統課堂教學,在傳統實訓教學的基礎上,完善微課教學應用。微課教學法應用于《成人護理》實訓是對傳統實訓教學的重要補充。在微課教學尚未完善的階段,需抓好傳統教學工作,嚴格考勤,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態度。在完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微課教學法填充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拓展教師與學生的第二課堂。在完成傳統實訓教學后,教師方上傳微課視頻,使學生在熟悉基本實訓操作流程的基礎上,利用微課加強學習。在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布置相關實訓任務和實訓練習,學生基于微課教學法完成相關任務,增加對實訓內容的感性認識,增強對傳統課堂的教學重視。
2.完善基于微課教學法的綜合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增強對學生練習的督促力度,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教師利用網絡的特點,基于微課教學法,建立綜合評價考核體系。在傳統實訓課堂后,除教師錄制上傳微視頻,學生也要求錄制并上傳微視頻,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平時成績的其中一個指標,并布置完成相關微課網絡平臺練習題的作業,從而提高學生實訓練習的積極性,保證微課教學法在傳統實訓教學后的有效應用。綜合評價體系也為教師評估考核學生實訓能力提出了另一條有效途徑。
篇4
1.轉變護理教育理念
現代護理理念是將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密切結合起來考慮,要求護士在提供護理服務時,將護理服務對象看成一個具有生理及社會、心理需要的整體,而不是只重視患者的生理或病理反映的局部。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以“疾病為中心”理念還在部分人思想中存在,護理課程體系中缺少人文和社會科學內容,與現代護理教育理念相比,有很大差別。因此,在護理學科建設中,首先要求教師樹立新的、現代護理理念。
2.優化課程設置,深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
加強傳統課程的調整改造及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創新,增強學科綜合與交叉性、應用性、技術性,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醫學科學與社會需求發展的需要。
2.1 在新的護理理念指導下,進行課程設置的改革:建構了以人的基本功能、生命周期和基本需要為中心,以護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改變了過去以疾病為主,忽視人的心理、社會變化的課程體系。
2.2 強化了社會需求及人文社會課程建設:增設了《急癥護理學》、《健康促進》、《社區護理學》、《精神護理學》、《家庭護理》、《人與社會》等護理教育內容,完善和豐富了課程設置和內容。
2.3 突出學科優勢和社會需求:把完整的社區護理課程模塊引入到課程體系之中。隨著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21世紀的護理工作已經由醫院走向社區和家庭[3]。衛生部醫學司預測,到2015年我國護士中的近50%的人員將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社區護理人才是我國緊缺人才之一。為此社區護理課程體系設置為社區護理學、職業/學校衛生、社會福利學、家庭護理和精神保健等課程。
2.4 建設中西醫課程體系:根據目前國際護理對中國傳統護理的關心,做到與國際護理接軌。中西醫結合護理課程體系由中醫護理導論、中醫護理技術、中藥與食療學、中醫臨床護理學、中醫養生學等課程來組成。
2.5 對原有一些課程進行整合:如對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護理學內容和外科護理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門課程,由多位教師進行分段式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6 合理安排課程:將“護理學導論”放到第一學期講授,使學生從入學開始接觸專業知識,了解專業的基本理論和現代護理思想、護理程序等專業知識,形成初步的專業素質和對專業的基本認識。
3.加強學術梯隊建設
學術梯隊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創建高水平學科,首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學術梯隊,它直接關系到學科建設的成敗。學科建設中人才培養非常重要,要有好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支結構合理的梯隊。教師水平上去了,培養的學生水平才會高,學科水平和學校水平隨之提升。我院采取多種形式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如對新教員采取傳幫帶全程聽課,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出國(境)進修、訪問、學術交流、短期培訓及攻讀學位等。建設和培養出一支具有較強組織能力和競爭創新意識、年富力強的學科隊伍,并以科研為突破口,通過院內外、國內外的科研協作,縮小我系與國際水平間的差距,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4.加強科研工作建設
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標志是學科建設水平,而科研水平的高低又是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其中一些研究領域在國際、國內占有領先地位,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成長,是形成學術梯隊的重要手段,并且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梢哉f科研工作是學科建設的載體,是高等院校學科建設的關鍵。為此,我們采取了提高教師科研意識,明確科學研究的意義,鼓勵教師參加科研活動,積極撰寫論文等方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使教師的科研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5.加強教學基地建設
學科建設要有必要的條件保障和良好的環境。這里包括政策上、經費、設備和管理等外部條件的支持。為此,護理實驗中心配備了多功能安尼模型、除顫器、電腦洗胃機等先進的實驗設備。在實驗中心可進行護理基本技能、兒科護理學、母性護理學、成人護理學、社區護理學、護士禮儀、形體訓練等多項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以三甲綜合醫院作為實踐基地;創建社區護理實驗室,完善了社區護理實踐教學條件;實踐教學場所從原來的學院實驗室和醫院的臨床實踐擴大到了社區和家庭、幼兒園、老人院、學校,教學場所的擴大,保證了新的課程體系的實施。
結束語:
總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的健康,因此護理學科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護理學科的改革提高的要求就更加嚴格,通過本文的論述,希望對護理學科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社會性建議。
參考文獻:
篇5
1·2具有全面的智能結構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整體護理要求護士善于接觸與評估病人,及時發現護理問題,正確作出護理診斷,制定處理方案、實施護理并進行護理評價。這就要求護士不但要具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結構,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要具備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崇高職業道德。
1·3具備科研能力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對本門學科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工作,離不開致力于本門學科研究的學科帶頭人。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這一新的護理模式其優越性何在,有關護理項目對病人身心將產生的影響,如何作出科學的護理評估等,這些都包含有相當的護理課題有待于護理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所以,科研能力是組成現代護士素質的重要方面,開展護理科研是護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之一。
2目前護士素質主要存在的問題
2·1護士本身對護理學科的科學性認識不足
多年來,護士缺乏自成一體的工作環境,使之對護理學科的科學性認識不足,她們沒有看到早在本世紀60年代護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并具有自己專門的研究范疇,[1]沒有充分認識到護理學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沒有建立明確的專業價值觀和專業信念。
2·2護士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
護士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的原因,一是多年來護士的培養以中專為主;[2]二是功能制護理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偏重于簡單、重復的技術操作,其結果使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專業性日漸降低,護士的專業知識不能有效發揮,導致護士知識更新缺乏應有的動力;三是護士知識更新渠道不暢,機會少,致使部分有才華的護士脫離護理隊伍。
2·3護士缺乏實施整體護理的知識與技能
整體護理要求護士具有較好的人文學科修養、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以及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當病人對自己的疾病產生各種各樣疑惑時,對各種檢查產生恐懼時,希望護士能及時來到他們的身邊,了解他們的需要,幫助其解決問題。但是,在臨床工作的護士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與她們在學校僅接受了比較系統的醫學、護理學知識,缺乏與醫學、護理學有關的人文學科的知識有關,與視晨間護理和打針發藥為全部工作內容的傳統護理觀念有關,也是臨床上護理質量不高、護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
3全方位、多層次加強護士素質的培養
護士素質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崗前的學校教育和崗位上的繼續教育。
3·1學校護生素質培養應與整體護理接軌
衛生部頒布四年制護理教學計劃已根據整體護理的要求增設了人文學科及護理程序的教學內容,[3]學校護理教育在貫徹衛生部新頒教學計劃的同時,要注重引導護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1熱愛護理學科,要教育護生充分認識到護理專業是一種為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包括個體和群體)提供健康服務的專業,護理學科是生命科學中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應用學科,要促使護生樹立以獻身護理學科為榮的觀念??砷_設“護理專業”課,[4]以研究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護理專業的發展情況,在社會服務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發展方向。
3·1·2學會“關心”病人。整體護理的核心是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護士只有關心病人,才能及時了解病人的需要,而現在病人對護士滿意度不夠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護士對病人關心不夠。在獨生子女已進入護校的今天更需注重教會護生關心他人(病人)。可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讓護生模擬各類病人,體驗病人的身心需求。
3·1·3樹立“整體護理”觀念。淡化課程系統性,強化專業培養目標是護理教改的基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護生的“整體護理”觀念,要教會護生如何按照護理程序實施整體護理,更要告誡護生接觸與評估病人,比護理操作技術更重要,也更難學。
3·1·4重視“模式病房”的實習。目前,為數眾多的醫院已開始組建“模式病房”,但是,被衛校選作實習醫院的大多數病房仍以功能制護理為其主要工作方式。故學校與醫院領導都應特別重視護生在“模式病房”的實習,使其理論聯系實際,學會如何實施護理程序和進行護理診斷。
3·2注重提高在職護士的整體素質
3·2·1有條件的醫院可組建護理教育部,有利于從組織上保證護士繼續教育工作科學、系統地開展。
3·2·2更新觀念更新知識。實施整體護理,醫院和護理部領導要重視護理哲理的建立,用信念明確目標和調動護士的潛能,把按照護理程序開展整體護理變為廣大護士的自覺行動。目前護士對整體護理表格的設計與使用,護理問題的提出與分類,怎樣進行護理診斷等有關知識都比較缺乏,應針對這些問題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提高在職護士實施整體護理的能力。幫助在臨床上有一定工作經驗和才干的護理骨干能有機會攻讀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成為護理管理、護理科研的中堅力量。
篇6
一、原護理專業的藥物學、藥理學學科定位存在問題
1.脫離護理崗位技能。在原有的藥理學和藥物學的學科定位指導下,護理學生要通過學習藥物學或者藥理學來掌握藥物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護生沒有明確的目的,盲目地對藥物學知識進行學習,認為學習就是死記硬背。學生無法將臨床護理工作與理論知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2.限制了護理專業教材知識結構的優化。過去使用的《藥理學》《藥物學》等專業教材,始終遵循的是“藥物作用―臨床應用―不良反應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用法和制劑”等相關的知識結構,不管是臨床專業學生還是護理專業學生都按照這樣的方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會根據每個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分主次講解,但是依然無法令學生掌握重點。進入到21世紀之后,護理專業《藥物學》教材即便與別的專業的教材有所區別,但是內部的知識結構仍然無明顯改變。
3.與護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不適應。一些從事教學的人員認為,護士職業資格考試不涉及藥理學、藥物學,因此護理專業的學生不需要重視這些基礎學科,在課時分配及教學安排上,縮短及忽略藥物學課程的情況明顯存在,無法很好地實施教學實踐內容。由于觀念限制在原學科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講解的是藥理學或者藥物學,基本上不會涉及用藥護理相關的知識,臨床護理與教學內容出現脫節。面對新的形勢,護理人才無法適應中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
二、藥物應用護理學科的定位
單純對教材進行分析,不管是20世紀后期運用的《藥理學》,還是在21世紀開始逐漸運用的《藥物學》及《藥物學基礎》,雖然教材知識前后都出現了一些改變,但是根據其學科進行定位,都可將其歸納到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作為一個橋梁。
三、對藥物應用護理學科重新定位的意義
根據“以能力為本,以發展技術為核心”的辦學理念,藥物應用護理學科不應僅僅定位于原護理專業藥物學以及藥理學科,而是要逐漸變化為“以藥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能為基礎”,與現今的護理理論相結合,對臨床藥物應用進行詳細的闡明。藥物護理學不僅是臨床應用學科、護理學科以及藥物應用護理,而且也是與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相連接的一個橋梁,更是一門比較獨立的臨床護理專業學科。這樣的定位轉變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和護理專業教學的臨床意義。
1.有助于激發護理專業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和結構調整。藥物應用護理不再是“藥物作用―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用藥護理”的結構方式,而且也將一些用藥護理逐漸升為重點,將知識特點鮮明地突出出來。也就是以藥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能為基礎學科,促進臨床用藥的合理性,進行相應的用藥觀察和用藥護理。這樣不僅轉變了護理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且還表現出了護理專業的技能提升,為護理學生學習藥物應用護理知識展示了清晰的學習目標,使其能夠更快地進入到護理崗位,達到護理工作的技能要求,讓護生能夠對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努力學習藥物護理相關的知識。這也是學習護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證護生能夠因需而學,因用而學,鼓勵護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促進中職護理專業藥理學教師的知識更新和角色轉換。護理專業課程從以前的藥理學、藥物學轉變為藥物應用護理,原有的基礎學科定位轉變,使護理學生成為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同時具備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教師要主動改變自身角色,逐漸向護理專業教師角色轉變。藥物應用護理學科教師不但要學會與傳統藥理學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具備相關的臨床護理基本技能及相關知識。然而,在衛生職業學校中,很多藥理學教師所學的專業為藥學專業,這些教師因知識結構為單純的藥理學知識,對臨床相關知識并沒有實施系統學習,甚至沒有到臨床科室真正實踐過,因此掌握的臨床護理內容很少,嚴重缺少相關的知識。即使藥理學教師畢業于臨床醫學專業,但是畢業后就進入學校教學,基本不會到臨床科室工作,更不會從事藥理學護理工作,并不了解臨床護理和臨床醫療的發展。上述原因都會對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必須不斷給自己充電,完善所掌握的知識,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護理教學工作,提升教學水平,確保教學效果。
3.加快中職護理專業課程改革。受到過去藥理學學科、護理專業藥物學定位的影響,護理專業的課程關注疾病的護理知識,多忽略用藥護理、效果觀察以及保健護理等知識,這就導致學生掌握的護理知識不全面。隨著新的藥物應用護理學科的定位確定,再加上相關學科知識構架的調整,教學中要對臨床護理專業知識不斷完善和補充,進而也對其進行相關的調整,讓整個護理專業知識更合理、更全面,更好地滿足現代醫療護理的需求。
4.促進藥物應用。針對護理專業而言,醫療用人單位不僅要詢問護理人員是否從事過專業的培訓,而且還要觀察護理人員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在培養護生時需要重點對其專業技能、專業知識以及工作能力進行培養。學校應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實踐學習,這樣才能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同樣優秀的學生。過去對學科的定位具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教學評價方法上的弊端。過去主要采取理論考試的方法進行評價,基本忽略了實踐的考核,學生感到藥物學、藥理學知識用處不大,不愿意學習。二是教學模式的弊端。主要是理論教學,再輔助動物驗證實驗,很難實現臨床護理知識和技能的結合,造成藥理學教學與臨床實際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三是采用單一的教學評價手段。評價結果多無法將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反映出來,常常存在理論分數很高但是實踐能力很低的情況。藥物應用護理學科定位的改變,促進了教師的轉變,鼓勵教師實施教學改革,轉變教學內容,減少動物驗證性試驗,鼓勵學生到臨床科室學習實踐,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使其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篇7
護理美學是護理學和美學相互滲透的結果,是美學在護理實踐中的體現,是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現代護理事業所涉及的各個領域中的美的內容、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1]。隨著整體護理模式的確立,護理教學工作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將護理美學的理論貫穿于護理教學各學科的始終,對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成為完善構建護理美學學科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1 護理美學與護理基礎學
隨著護理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護理教學也隨之更加系統和專業化。護理基礎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護理操作的基本技術,理解每一項操作步驟的理論基礎和原理,為促進患者健康打下堅實的技術和能力基礎。然而其教學僅僅針對各項臨床護理操作進行,很多教師將護理教學的重點全部放在對學生技能的培訓和知識的強化上,而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使學生的審美觀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審美價值觀的偏差,甚至影響到護患關系關系的處理。所以基礎護理教學與護理美學相結合十分必要。
護理美學顯著特點就是挖掘“美”,認識護理專業美的特性,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激發對真、善、美的理解與追求,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在護理基礎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巧外,應首先讓學生明確護士的角色及其必須掌握的溝通技巧和護患關系中的美學原則。引導學生感受美、認識美、了解美、理解美和追求美,并將對美的理解與感悟應用于基礎護理教學,從儀表、行為、情感和語言溝通等方面將美學潛移默化,用美的形象性和愉悅性感染護患
關系,從而更好的促進患者身心健康,使護患關系更為和諧。
2 護理美學與護理心理學
護理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類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規律以及個性心理特征。南丁格爾說:“護理是最精細的藝術?!爆F代護理學的觀點認為,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的過程中,不能用傳統的生物醫學觀點把人當作單純的自然人,而應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從而達到心理的平衡[2]。護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有很大的關系。
在進行心理護過程中,護理活動如果能夠運用美學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積極創造和建立良好的審美環境,通過美的事物激發患者的情感共鳴,引發他們積極能動、健康向上的激情和反應,就能達到減弱或消除消極心理,減輕痛苦的目的。而護理人員也只有長期的美學熏陶下,才能形成完善的心理結構和心理定向,從而更好的進行心理護理。因此護理美學和護理心理學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3 護理美學與護理管理學
護理管理學是管理學科中的具體應用,屬于專業領域管理學,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系統的利用護士的潛在能力及社會活動,以提高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為主要目的的活動過程。護理管理本身就是一種不斷追求完美的理念,因此美學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也是現代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護理管理者需要將美學的理念寓于護理管理活動中,運用護理美學的原則對護理管理提供指導,為護理管理過程潤色[3],使護理管理目標以完滿的形式呈現,令護理服務對象在接受服務的同時獲得精神享受。
如何實現最優化的管理,使護理系統運轉節能高效、工作節奏規律有序,這就是護理美學在護理管理學中間的滲透和聯系。護理美學為護理管理提供了相關的理論指導,其在護理管理中的滲透對推進護理管理科學的藝術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促使護理管理者樹立美的理念,傾注美的情感,應用藝術化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同樣護理管理為護理美學提供了施展美學效應的舞臺,使其以完美的形式呈現。
4 護理美學與護理教育學
護理教育學是專門研究護理教育現象與規律的學科,是護理學學科體系中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主要介紹護理教育學基本概念、護理教育目的及教學目標等。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發展,除對護士專業知識結構的需求不斷地更新與完善,同時還應具有較高的美學素養,護理審美教育是護理教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護理美學培養護理教育工作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使他們成為能夠運用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天使,同時還肩負著如何將美貫穿于護理教育的全過程的任務。護理美學和護理教育學的相互滲透符合時展和護理服務對象的需求,為護理工作者提供持續的審美教育,使護理教育者終生獲得專業素質和審美修養的培訓。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審美能力和美學素養,才能在護理教育中自覺地將美融入其中,從美的視角出發去闡述和分析人、環境、健康、護理與美的關系,更好的完善護理教育。
5 護理美學與護理倫理學
護理倫理學以倫理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對護士的態度、價值觀念、道德發展、道德推理能力以及倫理實踐進行研究,對護理實踐的道德概念進行哲學分析的科學。護理倫理學是以善、惡作為評價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系護理倫理的發展,從倫理學的角度來展現美的本質、美的形態、美的感受和美的創造[4]。而護理美學是以美、丑為評價標準,以維護健康為客觀依據,對護理美、護理美感、護理審美實踐以及審美教育與評價進行經驗分析和理論探索的研究。
綜上,護理模式的轉變已涉及護理各學科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的變革,護理美學就是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逐漸孕育并綜合發展起來的一門富有應用價值的新興學科,它必將對護理各學科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掌握好護理美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專業發展,更好的將護理美學與護理的其它學科融會貫通、與時俱進,從而完善護理美學在護理學科中的專業化方向,完善構建護理美學的學科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任小紅.護理美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5:52.
[2] 瑞芳.護理工作中的美學思想[J].衛生職業教育,2004, 22(3):80-81.
[3] 王艷梅,張寧,秦宇.護理管理活動中的美學理念[J].護 理學雜志,2003,18(7):555-556
篇8
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衛生保健服務發展需要的,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掌握護理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等技術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護理專業。
1專科學校護理專業高職特色定位
大專層次可分為高等職業教育與學科教育兩種不同類型。??聘⒅乩碚撆囵B;而高職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案呗殹碧厣唧w體現在:職業性與學科性結合,高職專業的劃分,實行“以職業崗位群為主兼顧學科分類”的原則。[1]高等專科教育這個層次區別于其它教育層次的、定型的、穩定發揮作用的特殊優勢,就是專科特色,體現在專業服務范圍上的針對性,知識能力結構上的實用性和人才素質培養上的應用性。[2]專科教學要體現??铺?,高等職業教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畢業生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大學專科層次的高職,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門技能的教育訓練,畢業生屬于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F有的高等??茖W校主要是專科層次的教育, 許多專業與本科的同專業類似,屬學科專業教育性質的,其中有些專業本來就是職業教育性質的,如:護士、財會、文秘、旅游等專業。護理專業的改革實質上應從學科專業教育轉向職業教育。中國的護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圍內存在不足,如大部分的教學內容、科研都是按照醫學模式進行的,而非護理科學教育模式造成了一種誤區,護理是研究人對疾病和健康的反映,這種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性、文化性并受的影響,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增進了人對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認識――發展了對個人、家庭、團體、社區和公眾促進健康的知識。護理專業培養的是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不應是本科教育的“濃縮”版,而是高職教育。
2與護理高職特色相適應的課程設置
2.1強化護理操作技能,突出高職特色:按照高級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和護士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本著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的原則,提高護理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改革實踐教學體系。課程整合,為護理操作訓練提供時間保障。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的原則,重組醫學基礎課?!督M織胚胎學》《人體解剖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整合為《正常人體功能學》,《人體寄生蟲》《免疫學》《微生物》整合為《病原生物學》?!秲瓤谱o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五官科護理學》實驗實訓課整合為《臨床護理技能學》。改變學時分配少,依附于理論教學,演示性、驗證性實驗課多的弊端,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技能操作、專業知識應用能力與專業操作技術、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2.2淡化專科教學,培養通科護士:改革傳統的以醫學課程為基本模式的教學,拓寬基礎,淡化學科,建立以專業系統知識和核心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課程觀。打破傳統專業課程體系,按“生命周期”建設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把內、外、婦、兒、五官科護理等課程,以孕期、新生兒期、兒童期、成年期、老年期為階段,整合為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老年護理,淡化學科,形成整體護理觀,突出護理的專業內容和特色,培養知識能力型的護理人才。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學范疇日趨擴展,出現了許多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在職護士都將面臨知識老化和知識更新的問題[3]。醫院分科越來越細,各種新儀器、新技術、新知識層出不窮。三年制護理專業教學時間短,不可能面面俱到,畢業生只是一個通用護士,淡化??平虒W,有利于培養通科護士。
3厚重人文素質教育,奠定可持續發展基礎
護理教育應當擺脫醫療模式,護理是研究人對疾病和健康的反映。這種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性、文化性并受的影響。 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增進了人對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認知。發展了對個人、家庭、團體、社區和公眾促進健康的知識,醫學與護理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生活環境中的其他事物發生聯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護理知識范疇包括人、社會、環境、健康和疾病?,F代護士不僅要具備豐富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足夠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我國護理教育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忽視人文素質的教育,致使人文素質教育成為各醫學院校護理教學中的薄弱環節。[6]專業設置過于專業化、專門化和就業壓力增大是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根本原因。現在??茖W校實行學分制,增設選修課。我校護理專業任選課設置的課程為康復護理學、中醫護理學、護理倫理學、精神科護理學、普通話、創業教育、護理畢業設計指導、高等數學等,這些課程只是對學科專業教育時間不夠的一種補充形式,沒有從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必須進行課程結構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必修課、選修課和講座,尤其是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學科課程。采取學分制的形式、強制和自由選擇相結合的辦法,使護理專業課程的設置逐漸脫離舊有模式,既體現出專業特色,又滲透著人文教育,培養出多學科、跨領域、厚基礎、寬知識、強能力、高素質的護士生。
參考文獻
篇9
護理學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研究維護、促進、恢復人類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及其發展規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是醫學科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護理學包含了自然科學,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在百度中輸入“護理學”可以搜到約3920000個結果,可見社會對護理學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度。任何一門學科的教育都有著諸多的共同點,也同時有著各自的特點。教學是一個互動性極強的事情,教學質量的高低受著諸多的因素影響。老師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會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互動能力亦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老師和學生的良好的搭配才能使得教學效果更加良好。護理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護理學基礎的認識,發揮護理學專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基礎上,同時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教授以及職業素養的培養,以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護理工作者和護理人才。作者下面就具體的護理學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進行探討和研究。
1護理學基礎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判斷一名護士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之一。一個合格的護士起碼要具備諸如對職業的熱愛、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良好的耐心、積極的工作態度以及永遠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等等。要培養學生的合格的職業素養,必須讓學生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真正的從心底出發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培養護生的思想素質應抓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要求,以此為前提樹立遠大理想,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精神,樹立尊重病人、急病人所急的思想觀念,堅持科學求宴、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教學應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教育。護理專業的學生往往年紀較小,心智還不足夠成熟。有很多學生會狹隘的認為護理就是打針打點滴,只是一個熟練的工作。有很多學生會狹隘的認為學護理專業都是沒辦法的事情,是家庭條件不好的為了生活而去從事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衛校的學生的確是縣城或者農村的生源較多,尤其是2000年左右開始,中專院校不再實行工作包分配之后。這種現象更是趨于明顯和嚴重。加之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整個社會的價值氛圍發生很大改變,人們思想受到巨大沖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護理學基礎教育要格外重視培養護理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從理論觀念上培養學生的對自己職業的高度認可感、榮譽感,能夠科學合理的認知自己職業的發展。其次,要把護理學專業的學生的理論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只有實踐能力的強與弱才是檢驗護理學專業學生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實踐操作中,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套嚴格的檢驗標準。最后,必須培養護理學專業的學生的服務的理念,因為護理學專業意味著一輩子的服務。這種思想教育是極其重要和需要延續性的,沒有發自內心的服務理念是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工作者。
2護理學基礎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
專業素質是培養一個合格護理學工作人員的重要基礎。我們的護理學基礎教育必須重視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的培養。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的教育指導部門和學校要群策群力的思考這個問題,采取適合每個學校的能夠培養更有專業素質的措施和方法。首先,要培養學生在學習習慣上的主觀能動性,只有自己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才會去更努力、更深入的研究所學的知識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往往學習能力更強的或者學習成績較好的人都是擁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不斷的前進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教師和學校要設定合理的考核目標,這種目標要更貼近適合將來的工作需要。要把護理學專業的學生的理論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去。只有實踐能力的強與弱才是檢驗護理學專業學生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實踐操作中,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套嚴格的檢驗標準。必須培養護理學專業的學生的服務的理念,因為護理學專業意味著一輩子的服務。這種思想教育是極其重要和需要延續性的,沒有發自內心的服務理念是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工作者。這種考核措施要科學合理,要為護理學基礎教育進行更好的服務。
3護理學基礎教育要重視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我國的社會飛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的同時,我國的教育業也經歷了諸多的變化。護理學作為一個關系民生的重要學科,我國的相關部門和學校要重視護理學基礎教育。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護理學基礎教育要格外重視培養護理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和教育部門要尤其重視對護理學專業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很多護理學從業者為了更高的薪資或者為了更好的待遇,紛紛選擇轉行。有的從業者明示或者暗示收取紅包,有的從業者對病人態度不冷不熱,冷言冷語,有的甚至惡語相對。我國的相關部門和學校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我們曾經的白衣天使現在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詬病,很大原因就是他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審美觀發生了變化。很多從業者不是以服務患者為工作的核心價值觀,而是以誰的收入更多、誰的衣服更好看等等為自己的價值理念。價值觀和審美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學生們處在十七八歲的年紀,他們的思想和觀念很大程度上是受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學校和老師必須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種責任不止關乎著一個學生的發展,它甚至關系著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只有這種不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深刻的影響,才會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篇10
有句外國醫學名言是 這樣說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醫學治療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療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們中國也有句名言“醫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這當中都包含著醫護人員對病者的人文關懷。對病者的人文關懷古來有之,當今世界經濟快速迅猛發展,醫學也跟著進步,護理人文關懷也越來越凹顯出其重要性。我們的先人雖然注意到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但始終沒有提出相關的理論來。
1.護理及護理學基本概念及理論的發展
1.1護理的定義。護理的概念是隨著護理科學的不斷變化而發展的,nurse這一概念來源于拉丁語,原為養育、保護、照料等意。護理學的創始人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認為“護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響的最佳環境”。當時的護理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認為“護理是種藝術和科學的結合,包括照顧病人的一切,增進其智力、精神、身體的健康”。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對人、環境、健康、護理的認識,美國護士M-arthRogers在生態學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論的影響下,認為應該重視人是一個整體,提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1966年美國VirginiaHenderson認為“護理是幫助健康人或病人進行保持健康或恢復健康(或在臨死前得到安寧)的活動,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獨立照顧自己?!?980年美國護理學會對護理下的定義“護理是診斷與處理人類對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其內容是護士對病人現存疾病的狀態和潛在健康問題評估,依據護理理論確定護理診斷,應用護理程序這一科學的護理方法為病人解決問題,并對效果進行評價。這一概念提出護理要作為醫療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僅執行醫囑,護理的發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視疾病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人的整體護理,注重護理對人類健康的貢獻。以上各項護理定義各有其重點,也有一定局限性,是與歷史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相聯系的,我們可根據時代的進展對護理下定義,因為護理的內容、目標、對象等總是不斷變化的,護理的內涵也總是依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著。但護理的任務和目標卻是可以確定的。護理工作的任務就是幫助患者 ,恢復健康;幫助健康的人,促進健康 。護理目標就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
1.2護理學的定義。目前對護理學概念尚無一致公認的標準定義。隨著改革開放我國護理學有了很大進展,對護理學的認識逐步提高。1981年我國著名學者周培源說:“護理學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986年衛生部副部長顧英奇說:“護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與醫療有密切的聯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弊o理專家林菊英說:“護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護理理論逐漸自成體系,有其獨立的學說和理論,有明確的為人民服務的職責?!本烤乖鯓佣x護理學呢?許多護理學者提出不同的定義,但都認為護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最近有些護理學者認為“護理學是研究維護人類身心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及發展規律的應用性學科[1]。它以自然科學和會科學為基礎,是醫學科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2]。”我認為此定義比較準確的說明了什么是護理學。護理的對象是人,護理學本質屬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終服務于人的科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高度綜合的復合體[3]。護理學的研究目標是人類健康,不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內容是維護人類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及技能。護理學的任務:①建立有助于康復的物質和精神環境。②著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預防疾病。③為個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務。聯合國主管衛生工作的專門機構-一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個戰略目標:“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
1.3護理學的發展史。護理學的產生是人類生存的需要,護理學的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息息相關。護理既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他主要經歷了自我護理(遠古時代)、家庭護理(古代)、宗教護理(中世紀)、醫院護理(中世紀末)、近代護理(19世紀中葉)、現代護理(20世紀)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現代護理是南丁格爾創建的科學護理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20世紀護理學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其發展可概括的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19世紀60年代~20世紀40年代)。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沒有疾病”階段,此時護理的特點就是護理從屬于醫療,護士是醫生的助手,護理只是針對于疾病的治療,護理工作以執行醫囑為主,且形成一套規范的工作程序。協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成為這一時期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此時的護理教育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但為護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致命弱點是只關心病人局部的病癥,以協助醫生消除病人身體上的病灶為目的,忽視了人的整體性,因而護理從屬醫療,護士成為醫生的助手,護理研究領域十分局限,束縛了護理專業的發展。
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20世紀40年代~20世紀70年代)。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觀:“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會中良好的適應狀態” ,標志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形成。醫學的指導思想為“以病人為中心”,護士與醫生的關系轉變為合作性的伙伴關系,護理從單純執行醫囑的被動方式轉變為主動應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實施身心整體的護理滿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單純的是疾病的治療。以病人為中心的階段,正是我國目前大多數醫院的護理現狀。此時,護理學已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脫離了類同醫學教育課程設置。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改變了護理的內容和方法,但護理的研究內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復,護理的工作場所限于醫院內,尚未涉及群體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已成為各國健康保健人員的努力方向,護理從附屬于醫療的技術性職業轉變為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專業,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成為護理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護理的范圍、對象和內容都將有很大的擴展。護理的對象不再僅僅局限于病人,擴展到健康、亞健康的人,擴展到生命全過程的護理,也從個體護理擴展到群體的護理,工作場所從醫院擴展到家庭和社區,擴展到有人的地區,護理教育趨于完善。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是我國護理發展的方向。護理學已發展成為現代科學體系中綜合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學科。
1.4 我國護理學的發展。早期的中醫藥學與護理學密不可分,醫學與護理學合二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養”,是我國古代對醫學與護理學的關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人體看成作是統一的有機體,并把人的健康與內在心理狀態和外在生活環境緊密聯系起來。中醫藥學為護理學的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在祖國醫學中有關護理理論的技術記載就頗為豐富了,如我國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但當時并沒有專門的護理人員,大多都是由大夫擔任護理工作,一人任兩職。前后,由于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簽定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外國人可自由出入中國。我國近代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護理的影響,隨西醫和宗教的傳入開始。 當時的護士大多是外國人,由于當時社會的需要,更多的中國人去學習護理并成為護士,但那時的護士并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并不能算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護士。隨著社會的發展,護士教育納入國家正式教育系統,護士隊伍壯大,護理教育體制日趨完善,護士晉升制度和注冊制度的建立,護理出版物增加 ,護理研究日益發展都促進了我國護理學的發展。
2.人文關懷
2.1人文的概念?!叭宋摹笔且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人文”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 英語中人文即是humanism, 從概念上講,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 易經 》中 賁卦 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程頤 《 伊川易傳 》卷二釋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比宋脑瓉硎侵溉说母鞣N傳統屬性。我國《辭?!贩Q:“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現在大都采用辭海中的解釋。
2.2人文關懷、人文主義、人文精神。關懷(caring,又稱關心、關愛、關懷照顧等)是護理的核心概念與中心任務[4]。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5]。一句話,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位的 世界觀 ,集中體現為對人本身的關注、尊重和重視,它著眼于生命關懷,著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尤其是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立在人性論、人文主義倡導的個性解放、個人自由思想和關心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并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高科技時代不斷融入人類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學精神、倫理精神、藝術精神)而逐漸成熟起來。護理職業的特點決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種以尊重為核心的人道倫理意識和精神。雖然這其中包含了護理學科的知識和技術、護理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素養等內容,但人道主義的倫理意識和精神最重要。因為護理技術的正確應用、護理程序的有效實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滿足等等,都需要護士的人道倫理意識作為前提,尤其是當護士單獨從事某項服務時更需要良好的倫理意識加以保證,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要以人道和美德作為后盾”一樣。護理實踐中的人文精神與我們現今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理念顯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專家稱,人文精神是整體護理的理論和導向,是整體護理的內在動力,而整體護理則是人文精神的具體實踐和應用。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個人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7]。人文素質要求現代醫護人員具有廣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感、積極而穩定的情緒、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溝通技巧、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8]。
3.護理人文關懷
3.1護理人文關懷的提出及發展。護理人文關懷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后現代時期正式提出來的。在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學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影響下,護理學者開始反思自身的專業價值、地位及研究領域等內容。美國護理理論家Leininger與Watson,鑒于她們豐富的人類文化學與精神心理學知識背景和專業價值觀,分別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的觀點,并將護理學拓展到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文關懷的發展階段。Watson在她的著作《護理:關懷的哲學和科學》中首次應用了“人文關懷”這一詞語。她將哲學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引入到護理學“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內涵之中,揭示了護理學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核,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包含著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
3.2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內涵、核心內容。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復合概念,是哲學與護理學的有機結合,是人文關懷理念在護理學科的具體運用[9]。護理人文關懷也即是人文護理,是文化護理的核心內容之一[10],簡單說是指護士將所學知識內化后,發自內心的給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對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關愛[11]。具體來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以人道主義的精神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力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真誠關懷和照護。即除了為患者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之外,還要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以滿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體現對人的生命與身心健康的關愛,是一種實踐人類人文精神信仰的具體過程。護理人文關懷的核心內容主要包含有五個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協調患者的人際關系、滿足患者的個性需要[9]。
3.3我國護理人文關懷進展及發展趨勢。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使人類對健康與疾病概念的認識更為理性,更加全面。護理學作為一門逐步發展成熟的獨立學科,在現代醫學模式轉化的實踐過程中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其集中體現就是護理人文關懷。護理人文關懷是社會發展和護理學科進步的產物。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護理人文關懷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較快,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成績,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國人文護理發展趨勢一、護理實踐的發展 社區護理:下世紀護士將從醫院走向各級初級醫療保健場所; 健康教育:護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各??谱o理 :面對和管理更加復雜和危重的病人。二、護理教育的發展 教育層次:擴大高等護理教育規模,提高護理教育層次和增加護理教育的多樣性形式; 課程設置: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三、開業護士的培養 護理管理的發展:現代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護理研究的發展:出于廣泛深入開展的階段,我國護理人員的科研素質和意識有待提高; 護理理論的發展:應用護理理論,檢驗和發展護理理論 。
總之,人文護理是現代護理的發展趨勢,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必須人文護理。現在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人文護理即是以人為本的護理[12]。我國的人文護理才剛開始起步,我們要以虛心、誠懇的態度,刻苦耐勞的精神,向別的國家學習。我相信人文護理將在我國迅猛發展,人文護理的前景將是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張靜平.現代護理學.第一版.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張靜平.現代護理學.第一版.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譚斌.淺談臨床護理隊伍的人文素質教育[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1407-1408.
[4]段紅梅.人文關懷體現護理質量提高[J].臨床合理用藥,2009,2(2):93.
[5]楊涯人,鄒效維.論人文關懷的文化內涵.《學習與探索》,2008,02:11.
[6]劉德培,陸莉娜.必須全方位多層次地弘揚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與哲學,2003,24(3):5-7.
[7]宣揚,申正付.醫學生人文素質缺陷與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4):16.
[8]袁耿清.醫用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2l2.
[9]計慧明. 護理人文關懷新進展.現代護理報:2009.
篇11
2.轉化醫學的意義
轉化醫學是新興的多學科融合領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學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礎醫學、藥物研究、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在它們之間建立起聯系,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和成果快速轉化到臨床,同時根據臨床醫學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應用基礎研究方向,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B2B模式),即從實驗臺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從床旁到實驗臺(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經提出立即顯示了強大的推動力,國內外一些研究的快速發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轉化醫學的理念,生物醫學的發展及個性化的治療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化醫學的研究。
3.轉化醫學對護理學發展的啟示
3.1開展多學科協作,構建學術團隊
隨著臨床科學的發展和轉化醫學的出現,跨學科研究成為了未來研究的熱點。臨床問題已經不能由單一專業的科學家來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緊密合作,而只有多學科交叉的團隊才能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護理學作為一門傳統的實踐性學科,跨學科和多學科研究較少。護理跨學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調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分享、對護理獨特貢獻的重視,以及對新定義和方法的探索研究。當前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學科交叉產生新的增長點,傳統的課題通常只是帶來數量的增加,創新性課題才能帶來質的飛躍。
3.2加強醫院與高等醫學院校之間的交流,促進知識轉換
巴德年指出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互通有無互相支持,不僅是開展科研工作、提高學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學和培養人才的需要。我國許多院校側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養,而且大部分畢業生都選擇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使得我國的許多大型綜合性醫院缺乏臨床和基礎都精通的人才。護理高層次人才脫離臨床,不能與臨床人員良好溝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將知識及研究結果及時準確地應用于臨床,形成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相對缺乏,臨床護士在繁忙的護理工作中,雖然掌握了極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卻沒有充足的時間開展研究,再加上我國的護理學起步較晚,臨床護理人員學歷偏低,缺乏科研基礎知識、醫學統計知識及文獻檢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礎方法,使得我國護理研究的主題涉及面雖比較廣但建樹較少。因此,加強醫院和醫學院校的密切合作勢在必行。
3.3加強護理的基礎研究,推進護理臨床與基礎的結合
篇12
外科護理學緒論教學中出現的基本概念:外科護理學定義、外科疾病、外科病人、外科護士及外科護理學范疇等,這些概念均較為抽象,且外延較廣,如果單純地照本宣科講解,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只能靠死記硬背,不能完全理解出緒論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親身經歷、日常生活、分組討論及臨床外科護理實例比較等措施進行教學,來增強學生對緒論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在講外科護理學是對外科病人實施整體護理的一門重要的臨床護理學科的定義時,其中的外科疾病及外科病人概念學生難以理解,怎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呢?在課堂上,筆者首先引入一段臨床外科護理學案例:傷員,男性,18歲,因車禍引起左下肢嚴重外傷、大出血,倒地痛苦,面色蒼白、出冷汗。如果你在車禍現場,如何急救處理?有學生回答:包扎止血、拔打120急救電話。如經現場處理后,傷員需送到哪一科進行進一步治療?大多數學生搖了搖頭。其次,又問學生患有腫瘤怎么辦?大多數立即回答手術切除。病人應住哪一科?絕大多數學生回答外科。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外科疾病是指需要手術或手法治療為主要對象的疾病總稱,外科病人是指患有外科疾病的病人。最后,教師總結出外科疾病包括損傷、腫瘤、外科感染、畸形及功能障礙等。
3外科護理學發展史的教學要生動形象
大多數外護教師在外科護理學緒論的教學過程中常采用單純講授法講解外科護理學的發展史,由于教學內容抽象、籠統,學生往往感到惘然,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外科護理學的學習興趣。最近,筆者采用網絡、視頻、電教、圖片展示、提問、分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學生對外科護理學的學習興趣也進一步增強。首先,播放一段外科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如何創立和發展外科護理學及現代外科護理學發展水平的視頻,然后提出問題:①外科護理學的創史人是誰?②現代外科護理學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③為什么說外科護理學是現代護理的源泉?④我國現代外科護理達到什么水平?其次,學生看書、上網查閱、分組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通過教師教學反思、學生問卷調查及學期考試考核等,學生普遍反映這樣的教學方式方法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從而增強學生學好外科護理學的自信心。
4外科護理學緒論的教學應靈活多樣
外科護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臨床護理學科,要教好外科護理學必須要有科學的方法。單純性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學生理解接受較為困難,應采用提問、啟發教學、師生互換角色教學、臨床外科情景教學、臨床外科護理經驗教訓等典型案例、親身臨床經歷及日常生活常識等形式多樣方式方法進行教學,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外科護理學教學的最基本要求是讓學生掌握外科護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解決未來臨床外科護理工作問題,為學生畢業后能在短時間內勝任臨床外科護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最終歸宿,因此,在外科護理教學時必須清楚下面幾個問題:①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②哪些是外科護理學的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考點等;③如何指導學生學好外科護理學;④應采取哪些具體的教學措施;⑤當好一名合格的外科護士應具備哪些外科護理學技能。外科護理學基本知識是外科護理學的教學核心內容,包括外科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發展規律、臨床特點、治療原則及外科病人整體護理、健康指導等,是外科護理學理論教學的重點。如果沒有掌握外科護理學基本知識,就不能勝任以后臨床外科護理工作,甚至會造成嚴重的護理失誤。如:患者李某某,男性,26歲,因突發腹痛1h入院,入院時考慮為腹痛原因待診?急性腹膜炎。遂進行觀察治療,深夜,患者突感腹痛加劇難忍,值班外科護士自作主張,將1例癌癥患者未用完的哌替啶給其注射,患者腹痛減輕,安靜入睡;第2天,醫生查房時發現患者出現感染中毒性休克,腹部體征明顯,立即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2/3腸管壞死,并給予切除,術后患者出現嚴重的短腸綜合征,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患者及家屬要求醫院給予50萬元人民幣的巨額經濟賠償。外科護理學基本技能包括手術人員的無菌準備、創傷病人急救(包扎、止血、固定、搬動等)、手術前護理、手術后護理、心肺復蘇術、繃帶包扎技術等,同時列舉大量臨床護理失誤的事例來說明外科護理學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學好外科護理學必須掌握好三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另外,在教學時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外科護理學是實踐性強的臨床護理學科,教學時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應將教學內容與解決臨床外科護理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身臨其景地教和學。如:遇有一急性闌尾炎患者到醫院就診,作為一名外科護士,如何接待病人?如需手術治療,如何進行術前護理?術后患者的主要護理措施有哪些?如何對病人進行健康指導?在外科護理學教學時要不斷更新護理新理念、新觀點,未來的臨床外科護理工作將隨著醫學模式的演變而發生改變,外科護理學新的觀點、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
5充分有效地運用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外科護理學緒論教學的內容實質是對外科護理學課程的總結和概況,教室教學時要盡量避免使用簡單、枯燥、抽象的文字,也不能空口而談、走馬觀花,這就要求外護教師在備課時下大力氣,應采用多媒體、圖片資料、視頻資料、臨床護理病例及臨床護理體會等多種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外科護理學的興趣。視頻資料可選用近期播放電視劇,如《感動生命》《心術》《急診室的故事》等精彩內容,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外科護理學教學內容和工作情景,增強學生學好外科護理學的信心和決心,為學好外科護理學和以后的臨床護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外科護理學的知識內容更新較快,在外科護理學緒論教學時,除了按教學大綱要求教學外,還應適當為學生介紹課外學習方法及學習途徑,如護理學期刊、數據庫、網絡等,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學識,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外科護理學研究的方向和領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外科護理學的興趣。
篇13
大多數現有的護理模式理論均來源于西方社會,從南丁格爾時代至今,護理人員逐漸發展了自己的護理理論,同時,護理學科發展過程中也應用了很多其它學科的理論。目前常被護理學科應用的模式/理論包括5類。
1.1 以需要及問題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理論 代表人物包括:南丁格爾的環境學說及Orem的自理模式等。Orem的自理模式認為自理是一種有一定形式的、連續的和有意識的行為。自理能力是可以學習的,一個人的自理能力越好,則顯示其健康狀況越佳。與健康有關的自理能力缺陷則是確定是否需要護理的指標,所以護理工作應以如何更好地去恢復和滿足患者的自理能力為目的,以及如何通過護理系統幫助患者自己來滿足自理需要。在Orem的護理系統中包括完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以及支持和教育系統①。
1.2 以護患關系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理論 該類模式/理論以護患溝通交流技巧為中心,主張所有的人類活動是一種相互作用;護理活動被看作是護士與患者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理論著重闡述護士如何通過人際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滿足患者的健康需要,護患相互作用及其結果決定于護士及其患者所扮演的不同的社會角色。代表人物包括:King的目標達到理論、Peplau的人際關系模式及Watson
的人類照護理論等。
1.3 以系統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理論 該類模式/理論認為人是由不同的亞系統所組成的開放系統,這些系統有機地協作成為一個整體來滿足人的需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oy的適應模式,Neuman B的系統模式及Leininger的跨文化護理理論等。
1.4 以能量源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理論 該類模式/理論認為人是一個能量源或能量系統,在與外界環境不斷交換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能量穩定或健康。主要代表人物有Rogers人類統一整體科學理論的及Newman M的健康意識理論等。
1.5 護理學科常應用的其它學科的理論 由于護理學科探討人類對健康問題的反應,因此公共衛生、心理學、行為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理論和模式常常被護理學科借鑒和應用,例如Maslow的人類需要層次論、Erikson的成長發育理論、Pender的健康促進模式、Lazarus&Folkman的壓力和應對模式、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和自我效能學說等等。
2 護理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
2.1.護理理論的現實有效性
護理理論給護士提供評估、診斷和干預的目標,可幫助護理人員發展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技巧,評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明確專業的價值和推論,為護理實踐、教學和科研服務。因此理論可加強護理專業的自主性。例如在為1例患糖尿病住院治療的14歲少女進行健康教育過程中,在評估該患者時就可應用到Mashlow的人類需要層次論、生長發育理論、應激和應對理論、角色理論,并可應用King的目標達到理論以及Orem的自理理論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2.2.理論和實踐的差距
護理理論和臨床護理實踐的緊張關系甚至被認為是臨床護理變革的必需②。
2.2.1避免生搬硬套,應用理論的精髓和思想
一些有關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文章由于太在乎理論的應用,而忽略了臨床的實際情況和應用理論的意義,即平常所說的“為了應用而應用”,效果很難持久。因此,我們認為:在臨床工作中應將理論的精髓和思想付諸實踐,而不是生搬硬套條條框框。例如,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就是將Orem的自理理論的思想應用于實踐的一個很好的例證。
2.2.2.大力開展“實證為基礎的護理”
(Evidence-based nursing,EBN):EBN的理論基礎是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哲學思想,它強調以臨床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將科研結果與臨床專門知識和經驗、病人需求相結合,促進直接經驗和間接知識在實踐中的綜合應用,并在實踐過程中能激發團隊精神和協作氣氛,同時它注重終末評價和質量保證,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節約衛生資源④。EBN能提高護理實踐的科學性,并促進護理理論的發展,指導護理實踐,因此,EBN對建立護理學科的科學性和提高護理服務的有效性,對于護理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2.2.3 中間類型理論(middle-range theories)的發展和應用:過去的30~40年間,理論的發展是護理學科發展的重要目標。但有學者指出⑤,1980年以前發展的概念模式和理論由于不是直接起源于科研并且由于它們太抽象而限制了其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因此,需要發展更多的理論,這些理論能緊密地和護理的實踐相結合并且是通過科研系統的發展起來的⑥。這種實質性的理論被賦予實踐的特征并產生能影響護理結果的新的實踐方法③。中間類型理論就是這樣一個實質性的理論。它以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概念為焦點,例如,社會支持,疼痛,悲痛,疲乏或生活的變遷。這樣發展出來的理論由于關注一個實際的領域,因此,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地應用。例如,Phillips⑧]的家庭護理質量理論就描述了在家照顧生病的老人的方法和策略以及護理干預的有效性,對于指導社區的護理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2.2.4.改革現有的教育方法,使之更貼近護理的本質:理論和實踐的差距問題其實主要是針對護生而來的,教育者教理論而臨床教師教實踐,從而產生了兩者的脫節。但是學生并不是問題的焦點,實質上是課程的問題⑦。目前有學者提出經驗學習法(experiential learning),是護理本科生將理論和科研融入實踐的一個有效方法,值得借鑒。該法是基于人們從經驗中學習并在實踐中以之為基礎的事實,這種方法是促進護生學習的有效方法⑨。例如,教師先以學生最熟悉的壓力為背景講解如何將壓力-適應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訪談確定出被調查者的壓力源、癥狀、應對機制、情緒和對健康或疾病的主觀感覺,并根據文獻制定出相應的干預措施⑩。該教學法不僅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讓護生認識到護士在健康照顧領域的獨特作用,而不僅僅只是醫囑的執行者。
2.3 護理理論應用的局限性
我們移植西方的護理理論,只能移植知識和觀點,而不能移植它的文化底蘊。如把西方的理論作為解決中國護理現實問題的框架或標準,但又未充分考慮理論的文化背景和應用理論時的民族文化差異,而一味地生搬硬套,則會影響護理理論應用的效果,而致難以真正地解決中國護理實踐中的問題以及指導護理學科的發展⑾。
西方發達國家護理界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護理模式、護理觀念、護理教育、護理研究上,還包括護理理論的應用⑿。事實上,一個有效的護理理論是產生于實踐并作用于實踐的,很難有一個外來的理論可以聯系并解決中國的護理實際問題的狀況。
3 中國護理理論的應用趨勢
只有本土生長的理論,才是真正原創性的理論;也只有不斷創造本土的理論,才能創造民族間對話的可能。相對于西方護理理論,原創性表現為立足于本土護理,研究本土護理,服務于本土護理,改變本土護理對外來理論的依附性。中國護理學科的發展,特別需要中國的原創性護理理論的指導⒀。
3.1發展中國原創護理理論已具備條件
西方護理理論被介紹到中國已經有20余年,中國護理學術界在學習、應用這些理論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吸取了一定的教訓。原創中國的護理理論,需要借鑒西方護理理論家們發展理論的經驗,吸納西方護理理論的精髓,融合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結合中國護理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做出我們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實際上,護理學科從哲學指導思想到具體研究方法,都應該在更寬闊的領域中學習、領會、吸收、融合,最后形成護理學科獨特的研究模式和路徑。
參考文獻:
[1] 胡雁,正確應用護理模式和護理理論指導護理實踐(1),上海護理,2007年7月第7卷第4期,5-6
[2] Rafferty AM, Allcock N, Lathlean J. The theory/practice’gap’:taking issue with the iss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6, 23:685-691
[3] Chinn P, Krammer MK. Theory and nursing: integrated knowledge development. 5thed, St Louis: Mosby, 1999.142-146.
[4] 胡雁,楊英華.關于“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的理論和實踐.中華護理雜志, 2001,36(4):245-248.
[5][6] Blegen M, Tripp-Reimer T. Implications of nursing taxonomies formiddle-range theory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997, 19(3): 37-49.
[7] Schwartz-Barcott D, Patterson BJ, Lusardi P, et al.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2, 39(3): 281-289.
[8] Phillips L, Rempusheski V. Caring for the frail elderly at home: toward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poor qualityfamily caregiving.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1986, 8: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