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面粉調查報告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0.前言
托克遜縣庫米什鎮位于托克遜縣以南,平均氣溫偏高,降水偏少,蒸發量較大,無霜期較長(248天),熱量條件較好,光照充足,但大風、凍害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累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2.1℃(1986年7月),最低氣溫為-32.7℃(1975年12月),年平均降水量48.5毫米,年平均蒸發量3207.4毫米,該鎮是一個棉花生產基地,以上氣候適合于棉花的生長。
1.調查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1.1調查工作的目的
隨著世界性水資源的日趨減少,節水灌溉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種高新先進性節水灌溉措施不斷涌現。建立一個新型節水型社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又由于庫米什鎮是一個封閉的山間盆地,水資源極為有限,所以水資源也極為寶貴,然而目前灌溉用水量大,使得水資源浪費現象十分突出,干旱缺水已嚴重影響了農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
1.1.1掌握主要作物棉花的實際灌水情況。根據調查資料,結合現狀總結出作物需水規律,協助水利部門制定合理、優化的灌溉制度,為增產、省水和節能服務。
1.1.2加大節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樹立用水的經濟觀念,促進節約用水,提高灌溉效率,使灌區能在總凈收入最高的情況下,用較小的水量灌溉較大的面積。
1.1.3為該區今后農業的全面發展規劃,進一步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
1.2調查工作的意義
如何科學地配水、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進行合理灌溉,就要掌握氣候變化規律及農作物生長與土壤水分的關系,了解灌溉與土壤的關系等等。制定合理的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灌溉制度,這對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以及農業規劃和灌溉工程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對促進我地區農業及社會經濟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調查的內容及方法
2.1調查的內容
2.1.1觀測棉花全生育期的灌水定額,灌水次數,灌水時間和灌溉定額;
2.1.2 觀測棉花生長情況;
2.1.3觀測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
2.2調查方法
2.2.1為了保證灌水量的精確度,采用流速儀測水法來測定了棉花每次灌水定額;
2.2.2灌水前后采用現場取土烘干箱烘干法制定土壤含水率。
2.2.3收集資料,基本情況及作物產量由試驗地主提供。
3.試驗地點的基本情況
3.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況
調查點在庫米什鎮英博斯坦村,該點位于庫米什鎮政府距12公里處,經緯度N42°12′,E088°15′,全村共有60戶(都是專業戶),367口人,人均收入8500元,共建防滲渠道12公里,共有85眼機電井,總種植面積2.5萬畝,其中1.5萬畝滴灌地,棉花地占總種植面積的85%以上,其它作物有蔬菜,西甜瓜,樹林等等。我們選地點是專業戶開的270畝棉花地,試驗點面積2.91畝(共三塊地,平均0.9—1畝)。
3.2土壤狀況及水源
由于具有充足的光熱資源,加之土壤以砂粘土為主,土質很好,極適宜種植棉花、西甜瓜等作物。在灌水過程中,測了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灌前含水量為13%、灌后含水量為20.5%,田間持水量為23%,土壤容重為1.5克∕立方厘米 ,土壤比重為2.63克∕立方厘米。該試驗點水源是機電井。井距試驗地100米左右,井水由土渠輸送棉花地,渠道未防滲,滲漏較大。機電井深度100米,水泵型號18千瓦的4寸泵,該井靜水位為20米,動水位為28米。
4.調查結果及分析
該鎮作物以棉花為主,蔬菜,西甜瓜,樹林等作物為輔,調查點總面積2.91畝,共三坎地,棉花品種是庫爾勒T5,棉花播種期2010年4月20日,試驗點棉花是采用播種機播的,播種量5公斤/畝(6元/公斤),塑料薄膜4公斤/畝(13元/公斤),農家肥沒施,采用化肥25公斤/畝,尿素30公斤/畝,二銨30公斤/畝,棉鈴蟲藥200克/畝(打藥2次),每畝棉花株數12000株/畝,棉花桃數8個/株,該試驗點全過程用機電井水,采用傳統漫灌法。棉花全年總共灌了7次水,灌溉定額為 814.3立方米/畝,播種前灌水1次備注 (150立方米/畝),播種后灌水6次(共664.31立方米/畝)。
4.1棉花各生育階段灌水情況及分析
棉花各生育期所需的水量是不同的,基本規律是前期小,中期大,后期減少,從上表可知該試驗點灌溉定額為814.31立方米/畝(含播前水150立方米/畝)。主要原因是:① 土地平整不好,高低不平,嚴重影響灌水均勻度。② 田畦面積較大,滲漏較嚴重。③ 土壤有機含量少,保水能力差。通過觀測分析可知,棉花各生長期需水量如下:
4.1.1出苗期
棉花在出苗期對土壤中水分要求高,如果水分不足,種子吸收水分困難而不能全苗出土或水分過高,地溫較低,種子易在土壤中霉爛,影響出苗率。注意掌握好氣象預報,適量保持土壤的水分。
4.1.2幼苗期
棉花在幼苗期由于植株小,所以需水量也小,如果水分過高,土壤中缺乏氧氣,苗子容易感染病,此時灌水量不宜大,以促進根系發育便于后期管理,所以要求土壤水分不高,一般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促進早發育。
4.1.3現蕾期
現蕾后,植株生長較快,根系發達,氣溫也較高,葉面蒸發也增大,這時營養體生長很快,并逐步轉入生殖生長,因此需水量較大。應適當加大灌水量,在現蕾期土壤濕度度下限不應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0%。
4.1.4花鈴期
花鈴期是棉花的需水高峰期,適宜的土壤水分對保蕾成鈴意義重大,如果此時缺水易造成棉鈴脫落,所以花鈴期是作物需水高峰期,土壤水分維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以上,因此滿足花鈴期對水分的需要是獲得豐產的關鍵,所以這一時期應加大灌水量。
4.1.5葉絮期
進入秋季,氣溫逐漸降低,棉花成熟,棉株口管逐漸老化,需水量減少,從而影響產量,所以土壤水分應維護在田間持水量的65%左右為宜,這一時期應少灌水。以上規律可以看出棉花灌水量一定要每個階段按所需水量澆水。
4.2產量分析
篇2
社會形勢:
在金融危機的海嘯過后,雖然這次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沒有像其他國家的影響那么大。但是從對大學生就業的這個方面講,它所帶來的也就并非一般的影響了。目前,已經有不少大學生在校園招聘會上發現, 現在來招聘的單位沒有往年多,而且需要的名額也十分有限。 有一位企業的總裁說過:如今,企業都在大量裁員,很多在職的精英我們都不得不忍痛割愛,更別說再去招聘沒有經驗的高校畢業的大學生了。這也足以見得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了。
但是社會還是需要人才的,前提是你一定是個人才。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讓人家無可代替的話,那么他就一定是成功的。
毋庸置疑這對大學生的在校學習又發起了一個新的挑戰。這對大學生本身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業能力。首先,企業目前需要的到底是哪方面的人才?他們對大學生的要求是什么呢?他們對我們的忠告又是怎樣的呢?
就每個個體而言,就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與市場能力兩個部分。在專業能力方面,以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為代表的態度型資產是大學生專業能力中的關鍵,以解決問題能力為代表的知識技能型資產是專業能力的基石。在市場能力方面,為尋找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大學生必須要了解現在整個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大學生的勞動力市場的總體供求數量信息和結構信息,要了解職位具體的職責要求,擴大自己的認識面,更要要了解自己個人就業能力的水平,同時還必須改進自己的展示能力。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調查結果:企業對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專科生供大于求;學科專業失衡:當前的就業市場,文科專業的就業形勢與理科相比不容樂觀。然后,企業對于大學生的要求是希望他們能有實戰的經驗。希望大學生能多參加社會實踐來鍛煉自己的能力從而能更加積極坦然的面對自己得與失。這種現象就是很多人在進入社會以后,就很容易有挫敗感,而顯得精神萎靡。這就要我們大學生在校以及走上社會以后要鍛煉自己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一對面粉放在面板上,你用手一拍,這對面粉就散了。,這就是現在大學生的承受能力。你把他加點水再拍就不一定散了。但還是一對很松軟的面粉,如果你在給他不斷地加水,再接著揉。揉到最后就變成了一個面團。你再怎么拍就不會散了。你繼續給他揉,揉到最后,他就不僅僅是一對面團了。你即使用手給他拉,他也不會斷,這就成拉面了。人的神經承受能力,一定要達到這種狀態才能去參與社會。所以我們需要鍛煉的正是這個。其實在現在的社會上有些企業提供了一些職位,這些職位是能夠讓大學生作為一個起步的位子,讓他們鍛煉自己的機會。當社會給大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而且他們是可以做到的,但他們又會覺得這個不符合我的愛好,或者這個不是我的發展方向,又或者這個工作崗位的工資太低了。這樣的情況很多。企業又針對大學生提出這樣的建議:切勿浮躁。目前有很多企業的老板都發覺現在的大學生也就是很多的年輕人心態十分地浮躁,看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很多年輕人也時常會抱怨,社會對他不公平,總是抱怨人家的家庭條件好,只要靠靠關系就能走上一條舒服的路。而自己呢身無分文,什么都沒有。但是我們應該覺悟到人的出生時由不得自己選擇的,但是人生命的終點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 。難道真正的原因不是在我們自己身上嗎?如果我們總會覺得社會就是我們的敵人,自己生活的不幸的來源就是社會,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大學生也可以說是年輕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斷正自己的態度也是決定人生的一大要點。如果我們換一種思維的話,把自己當做是社會的主人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要靠著自己的能力才能夠成功。
企業薪酬調查報告篇【二】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是調查企業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間企業人工成本、薪酬及最低工資政策實施效果等情況,使用2016年的調查軟件,統計口徑仍以2015年統計口徑為準。
二、調查時間安排
2016年6月28日-7月10日前企業自行統計匯總數據上傳至薪酬調查數據系統及填報《企業職工工資情況調查表》;7月11日-12日企業將審核無誤的數據及調查表報送至縣人社局230室。
三、調查企業戶數安排
全縣60戶。
四、調查要求
篇3
――林強,第一個直抵重災區的四川教育行政官員
“地震未必是壞事,比如去年岷縣地震,震后蓋的房子就很漂亮嘛。”
――5.12四川大地震后,甘肅省某官員“第一時間”趕到甘肅災區,發表講話時如是說
“這說明一只正處于打盹狀態的老虎感受到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并作出反應,但是這種變化并未使得老虎感到急躁或者憤怒,因此也未作出更加危險的動作。”
――在《陜西鎮坪縣華南虎調查報告》中,陜西省某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評審組專家鑒定假虎照時的一番解釋
“什么最讓你痛苦,是撒謊、是言不由衷。”
――李評,陜西鎮坪縣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最早公開對假虎照表示懷疑的陜西地方干部
“應該說我們國家食品安全的狀況總體來講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水喝多了照樣要死人,所以三聚氰胺也是這個樣子。少量的、短時間的喝了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是不會對小孩兒的腎臟造成危害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某位專家
“想到那些因食用三鹿奶粉而患病的眾多嬰幼兒們,給許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痛苦,我感到萬分對不起這些患病的嬰幼兒及家長。”
――三鹿集團的高管王玉良在法庭上的陳述。監視居住期間,王因跳樓自殺未遂導致雙腿傷殘
“定標準時我有責任。現在有責任取消它,否則愧對老百姓。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暝目!”
篇4
撰寫研究報告:
【案例】子課題:舞陽縣華鑫面粉有限責任公司調查報告
組長:鞏固
成員:許夢雪、何莉涵、劉真真、何夢洋、韓亞飛、朱曉龍
(一)舞陽華鑫面粉有限責任公司的位置:位于舞陽縣城北四公里許泌公路路西,東臨107國道,距京廣鐵路42公里,西靠焦枝鐵路,北貼京洛高速,連接京珠高速,南鄰地方鐵路舞陽火車站。
(二)工業區位分析:
1、自然條件:①有大面積低成本的土地;②水源充足;③地質穩定:據《河南省地震歷史資料》,舞陽縣歷史上未發現有強震記錄;④環境優美:廠區周圍無污染企業,環境美,適合建食品加工廠。
2、社會經濟因素:①靠近優質小麥生產地,原料充足;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③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④電力充足;⑤通訊條件便利;⑥市場廣闊;⑦技術創新;⑧國家政策的支持;⑨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市場網絡、信息網絡及產品服務網絡。
(三)公司內部的布局原則:①總平面布局符合生產工藝的要求,生產與倉庫等按生產流程布置,盡量縮短距離,避免物流往復運輸;②布局滿足食品工廠的衛生要求,廠內根據生產性質合理分區,保證正常的日照、通風、綠化;③生產車間有機組合,盡量少占土地面積,新擴建廠地緊鄰老廠區,結合當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與原有廠區統一考慮,盡量協調一致,便于企業管理。
(四)綜合效益:①提高小麥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大大提升了小麥加工的商業價值和綜合利用率。②優化了產業結構。③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④帶動食品、養殖、包裝、運輸、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⑤為農村提供就業機會。
(五)對環境的影響:企業生產中產生的主要污染有:噪聲、粉塵、生產廢水、廢渣等。其中粉塵的污染源主要來自打包機、鍋爐房;噪聲污染源集中在各種輸送泵及烘干機、風機等設備;廢水主要來自小麥淀粉的生產車間;廢渣則主要是燃煤爐渣。
篇5
班級:自動化02-6班
時間:2004.2.15
姓名:何偉 學號:10
實踐(調查) 單位:訥河市畜牧水產局檢疫站
單位評語:該生在調查過程中,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勇于一線,發現問題,并積極調動腦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踏實求效,勤奮自律。
單位簽章
訥河市動物檢疫站
實踐(調查)目的:調查節假日期間肉類市場的檢疫情況。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人人都說大學是步入社會的最后一個加油站,為了充實自己,更好的了解社會,以便更好的為社會服務,在大學的第一個寒假里,我走出家門,調查春季期間肉類市場的檢疫情況,作此報告。
電視臺經常報道一些令人震驚的消息:某地大批病死牲畜無故失蹤,望各地檢疫部門嚴格把關,不讓病肉流入市場,讓市民吃上放心肉,度過一個愉快的春節;某市某屠宰場逃避檢疫部門的監督,擅自出售未經檢疫的肉類,望廣大市民購買肉類時注意檢疫標志,不要買不合格的肉,同時發現后請立即舉報,等等。看來無論是會如何發展,人類如何進步,總有那么一些人道德淪喪,以他人的生命作為他賺錢的工具。地溝油做油炸食品,發了霉的面粉制作面包……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都發生了,攪得人心惶惶,不敢放心吃東西。人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怎么了?人類為何變得這么自私?但調查結果表明,這個社會的主流還是好的。極少數不法分子不能代表這個社會。
在訥河市肉類市場,我查看了其全部肉類銷售點,其中豬肉銷售點十七家,牛肉銷售點七家,羊肉銷售點六家。經查看比較,一家豬肉銷售點的豬肉顏色比其余幾家的豬肉顏色暗了許多,價錢也比其他店要便宜許多。我感到蹊蹺,但店主可以拿出檢疫站的證明。于是我找到檢疫站,向辦事員詢問。他們亦覺得可疑,便隨我去了這家店。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終于水落石出了:該店偽造檢疫站公章,違法銷售病肉坑害市民。該店擁有豬肉四百七十三斤,占市場總量的10.29%,危害極大。幸好發現及時,該店肉類并未銷出,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目前該店已被有關部門依法查封。
另一項調查也不可忽視,該市場現在日存肉類四千一百二十三斤。近幾日,該市場肉類日銷量為三千三百斤左右,也就是說每日剩余肉類八百余斤。大家都知道鮮肉好吃,可仍不可避免的買到一些"昨日肉",且如處理不好,則很容易變質。我將此狀況反映給檢疫站,建議他們少向銷售點簽批肉類。他們已決定從明天開始,每天少批八百斤,適當減少流入市場的肉類,以保證市民都吃新鮮肉!
確實,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一些人不甘貧窮,卻又不肯腳踏實地的去勞動,投機倒把,坑害他人,危害社會,我們必須嚴厲打擊這些人,明天才會更美好!
篇6
我們搜集的資料主要可以分成數據資料、文字資料、圖像資料。數據資料主要以數據的形式反映出來,如統計數據、實驗得到的測驗值,像這次調查中取得的pH值、漂浮物數量、沉積物比例等都是數據資料。文字資料主要通過觀察、訪問和查閱相關圖書得來,如對居民的采訪、查到的河流歷史資料等。圖像資料主要通過拍攝等途徑獲取。
錦囊之二:整理分析
1.檢查
認真檢查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相關性,比如內容上是否有遺漏、筆誤或邏輯錯誤,數據是否完整;如果從調查目的出發,就要檢查所取得的資料是否都有用。為了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大家最好到圖書館或官方網站查閱比較權威的資料,例如環境保護部門、水務管理部門等的信息以及相關科研院所的調查報告等。對于那些毫不相關的資料要盡量刪除,以免干擾結論。
2.歸納
數據資料的歸納顯得更重要一些。調查時取得的數據往往會比較零散,這時不妨制作一個統計表,讓數據更加直觀。拿這次水質調查的數據來說吧,區域內漂浮物、排污管數量和水體pH值、水樣沉積物比例等都與我們的目的相關,編輯圖表也比較方便。文字資料和圖像資料歸納起來比較簡單,比如喬喬木搜集到的關于通惠河的歷史資料、當地居民的訪談等,分別整理到一起,以便分析使用。
例如,區域內漂浮物數據統計表:
3.分析
有了資料,也進行了初步的歸納,現在就該分析了。要根據資料查找出存在的問題,比如水面漂浮物比較多反映了什么?水體呈現綠色反映了什么?河道淤泥較多反映了什么等,還要思考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篇7
反方:既然零花錢是我自己的,那當然是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啊。
小編提醒:現在小學生們的零花錢越來越多,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應該有一定的理財觀念,正確使用自己的零花錢。比如,不能把全部的零花錢都用在買零食上,而是要正確分配,把一部分用于買學習用具或者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在特定的時間里,也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給爸爸媽媽或者好朋友買一份貼心的禮物等等。總之,要合理分配使用自己的零花錢。
學生零花錢使用情況調查報告
陳利瀅
調查原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家庭收入增多,我們小學生的零花錢也不斷增多。所以,我懷著一顆好奇心對二十四位同學進行了一次零花錢使用的調查。
調查:在這二十四名同學里,有大多數人的零花錢不超過十元,多的也有二十元,但最多的也有幾百元。當我問到這些零用錢用來做什么時,有些人猶豫地回答是買零食和玩具,而有人豪爽地回答是存起來,還有人卻迷戀小攤上的小吃,一下課,像疾風般奔向小賣部,吃完就隨手把包裝袋扔掉,白色垃圾隨處可見。
分析:中國一年銷售地溝油是幾千萬噸,小攤上的燒烤和麻辣油大部分是地溝油,也就是說喜歡吃小吃的同學有更大的概率吃到地溝油,嚴重危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的白色污染,更是嚴重破壞環境。
建議:零花錢少用在買零食上,杜絕買小攤上的小吃。應多用在選購學習用品或者買些健康有意義的書籍帶來學校與同學一起分享,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又開闊了視野,還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
(指導老師:彭玉萍)
辣條的自述
俞勇飛
大家好,我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比“蟑螂還要小強”的靚仔先生――辣條!
說起我的身世,那真是一波三折,請聽本靚仔細細道來:一座“黑龍江”環繞的工廠中,臭氣熏天。車間里的長桌上,亂七八糟地擺放了好多塑料袋,一只銹跡斑斑的鐵盆里盛滿面粉,外加一些五花八門的佐料。只見幾個面戴口罩的工人,在面粉里加入自來水,攪拌一會兒,然后倒入一些地溝油、花椒之類的佐料,當然,為了使我更有嚼勁,精明的老板還會添加些固體膠之類的東西。又經過一番周折,我被切成一根根長條,撒上一層辣椒粉,然后被裝入一間美麗的“小房子”中。嘿嘿,小朋友們,我來了!
一個小朋友從地攤老板手中花五毛錢買下了我。“哼,我就值五毛錢嗎?”我正抱怨著,忽然,“咔嚓”一聲,“小房子”裂開了,我還沒反應過來,便被一只小手送進了熱乎乎的嘴巴里,但舌頭上的味蕾好像不太歡迎我,紛紛避開了。只有牙,“吧嗒吧嗒”地嚼著我――好像在討好我,請我按摩呢!過了一會兒,喉嚨邀請我玩“滑梯”,于是,我被口水包圍著,“哧”的一聲,就滑入了那漆黑的胃和腸道里。
“哎呀,肚子痛!”那個小朋友剛進家門,就“撲通”一聲倒在地上,痛苦地叫喊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全家出動,火速把他送到醫院。醫生問明了情況,斬釘截鐵地說道:“都是辣條惹的禍,這上面的細菌太多了,吃了肚子能不痛嗎?”這下可好,他的爸爸媽媽也附和著:“看你下回還吃辣條!”從孩子那痛苦、后悔的眼神里,我知道,以后他一定會對我敬而遠之了!
唉,本靚仔竟然轉眼間就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了。 小朋友們,你們還會那么歡迎我嗎?
(指導老師:陳 超)
看過這篇文章后,新作文里的小編議論紛紛:
劉歌:哎呀,我可不能讓我親愛的寶貝女兒吃什么辣條。從現在起,就要告訴她遠離一切地攤上小吃部里的垃圾食品。
篇8
當地老百姓驚嘆:“專家,神了!”
原來,湖北、湖南和江西省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用機器碾米代替牛碾米,打出來的米,白白的,很好看。但是,米越白,米表層被打掉得越多,而維生素主要含在米表層里。在大家都在慶幸生活好了,吃上白白的大米的同時,腳氣病卻開始悄悄地流行了。
1998年7月,安徽省貴池地區棠溪鄉又集體發生腳氣病。
營養專家們又呼吁:要關注維生素B1的缺乏問題,并呼吁政府立法,在面粉中強制加入維生素和礦物質。
一、吃得科學嗎?
太白的米缺維生素,許多人可能都已認識到。但現實中,仍存在許多錯誤的認識,比如:“飯量大,就不缺維生素。”“多吃蔬菜和水果,維生素就充足了。”
其實,蔬菜水果里所含的維生素,主要為維生素C。維生素C只是維生素大家庭里的一個成員。多吃蔬菜水果,雖補足了維生素C,但其他維生素仍可能缺乏。飯量大的人,不一定不缺維生素。許多缺乏者,飯量都很大。飲食要講究科學,合理均衡的飲食結構才是最重要的。
據營養專家介紹,不少人飲食結構不合理、不均衡,導致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這已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我真缺嗎?
中國人普遍缺乏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許多人仍頑固地認為:“別人也許缺,我才不缺呢!”“不補維生素,我不也活得好好的?”這是毫無根據的僥幸心理。
1 全國第三次營養調查結果顯示,與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國家標準比較,我國人均攝入:
鈣僅達49.2%;
維生素A僅達61.7%;
維生素B2僅達58.4%;
維生素B1、鋅、硒、鐵明顯不足。
可見,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的狀況比較嚴重。
2 中國營養學會研究得出的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黃金搭檔配方,已公布并在局部地區推廣。調查報告顯示,約有80%的使用者出現相關的缺乏癥消失或好轉。
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狀況還會進一步加重。比如維生素B12,所吃的米加工得越精缺乏得越厲害,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發現,城市人就比農村人多缺乏10%。
三、要補充嗎?
維生素和礦物質是維持生命的元素,沒有它們人體就不能生存;攝入不足人體就不可能健康,當然迫切需要補充。餐后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在發達國家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在我國大城市也已流行。
篇9
受菲律賓首屆國際汽車博覽會以及政府禁止進口二手車政策的拉動,2007年菲律賓汽車銷量達到117903輛,比上年的99541輛增長了18.4%,創下10年來的最高紀錄。其中商務車持續領先私家車,年銷量達到76690輛,比上年增長25.6%。豐田車的年銷量高達45091輛,占全部市場份額的38.43%,位居第一,其后是本田、三菱和鈴木。韓國現代的年銷量為8259輛,是非日本車首次沖入前五。奇瑞等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也于2007年進入了菲律賓市場。
羅馬尼亞ERP軟件市場火爆
軟件產業和IT服務業戰略咨詢公司PAC(Pierre Audoin Consultants)公布的調查報告稱,2007年羅馬尼亞ERP(企業資源管理)軟件市場規模增長了20%,而在2006年,其規模即已達到1億歐元。2007年,ERP軟件的主要用戶是中小企業,需求最大的行業是零售和分銷業、工業及公共管理部門。在未來5年內,ERP軟件的主要客戶將集中在銀行業、保險業、工業以及中央和地方公共管理部門,其市場規模將超過2.5億歐元,增長點主要是軟件的應用和維護。就軟件應用看,規模在50-250人的中小企業將是增長最快的用戶群,到2011年,這些用戶在ERP用戶總數中所占比重將從目前的34%上升到36%。
黎巴嫩面包或漲價
由于小麥的國際市場價格不斷上漲,黎巴嫩政府自去年起對面粉銷售給予150美元/噸的財政補貼,但目前面粉廠的國際市場進價約為530美元/噸,而賣給面包房的價格卻僅有320美元/噸,財政補貼難以彌補其間的差額,因此面粉廠要求政府將補貼提高到210美元/噸。但黎巴嫩財政拮據,即便是目前的補貼也已拖欠了2個月,若再提高標準,的確力不從心。面包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消費食品,以目前的情況看,漲價在所難免。
沙特食品價格預計上漲30%
盡管沙特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目前的食品價格上漲,但仍無法避免美元貶值、農業減產、出產國關稅上調等因素對食品市場的影響。去年沙特市場上的美國大米價格上漲了23.6%,印度大米價格上漲了33%-52%,巴基斯坦大米價格上漲了25%-57%,食用油價格上漲了12%,雞肉價格上漲了9.5%,大麥價格上漲了89%,牛奶價格也有大幅上升。雖然政府已對進口大米給予1000里亞爾/噸(267美元/噸)的補貼,對嬰兒牛奶給予2-12里亞爾/公斤(0.53-3.2美元/公斤)的補貼,但這種對少數商品進行補貼的做法只是杯水車薪。沙特商工部預計,今年沙特食品價格將上漲30%。
喀麥隆水泥短缺
喀麥隆商務部在2007年11月底公告,放開該國建筑材料市場,允許自由進出口水泥,以滿足市場需求。但到目前為止,喀麥隆市場上水泥供應仍舊短缺,很多建筑材料商店根本沒有水泥,需要通過關系才能買到水泥。傳聞有人囤積水泥,等待新一輪漲價,有人預計喀麥隆水泥廠的水泥出廠價可能由現在的4960非郎/袋漲到6000非郎/袋。
越南鐵路建設需引資
篇10
營養專家指出,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當下,人們缺乏維生素B1最大的原因就是全谷物食物吃得越來越少,而精米白面越吃越多。維生素B1主要來自酵母、米糠、全麥、燕麥、花生、豬肉、大多數種類的蔬菜、麥麩、牛奶,其中植物種子的表皮中存在的維生素B1量更多,但是我們現在買米的時候會發現,米的外皮和胚芽都已經被磨掉了,這對于人們攝取維生素B1是不利的。
雖然瘦豬肉和一些內臟也是維生素B1的好來源,但是通過增加肉類的攝入來補充維生素B1不太現實,因為這很可能使脂肪和膽固醇超標。而開心果、花生之類的堅果并不是每個人都經常吃。
盡管維生素B1的缺乏是相對而言的,并不是人人都缺。一般情況下缺的是成人,比如長期吃快餐、吃食堂的辦公室白領,還有一些吃得很精的老年人以及挑食的小孩子。可健康的飲食結構應注重粗細搭配,多吃粗糧、蔬果,然而也不能因為某種食物中含有大量維生素B1就專吃這一種。
缺乏維生素B1會引起多種疾病
維生素B1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屬于B族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13種維生素之一。在人體內,維生素B1以輔酶形式參與糖的分解代謝,有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食欲。
維生素B1缺乏時,可引起多種神經炎癥,最常見的就是腳氣病。干性腳氣病常表現為食欲不振、煩躁、全身無力、下肢沉重、四肢末端感覺麻木等,嬰幼兒還可引起聲音嘶啞和失音。濕性腳氣病表現為水腫,多見于足踝,嚴重者整個下肢水腫,同時出現活動后心悸、氣短,并有右心室擴大,常可導致心力衰竭。嬰兒型腳氣病(腦型)則會出現食欲不佳、嘔吐、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心率快甚至突然死亡。
中國古代醫書中早有治療腳氣病的記載,中國名醫孫思邈已知用谷皮治療腳氣病。在現代醫學上,維生素B1制劑治療腳氣病和多種神經炎癥有顯著療效。
最新醫學研究表明,隨著體內維生素B1濃度的降低,患上抑郁癥的風險顯著上升。維生素B1缺乏能夠導致線粒體功能紊亂和慢性氧化應激,這兩者均被認為是抑郁癥發病的潛在機理。實驗研究證實補充維生素B1能改善產后抑郁癥。
事實上,正常人群中也可出現許多輕度的維生素B1缺乏,但容易被忽略。它的主要癥狀包括食欲不振,肌肉軟弱無力,肢體疼痛和感覺異常,易水腫,血壓下降和體溫降低。
常感到疲勞者、消化不良者,經常喝酒者都是急需補充維生素B1的人群。通過食物還無法充分補充維生素B1時,可通過營養補品補充,如果將維生素B1、B2和B6一起均衡地攝取的話,效果最好。
從日常飲食中補充維生素B1
谷類、豆類、堅果類、瘦豬肉及動物內臟等食物是維生素B1的豐富來源,可以多吃。建議所吃主食不要過于精細,并注意各種副食的補充。同時,采用正確的烹調方法——不要加堿,盡量不用高壓鍋蒸煮,以避免維生素B1遭到破壞。
維生素B1是一種相當嬌氣的營養素,它既怕熱,又怕堿,還怕漂白粉、氯氣、二氧化硫等,而且還容易在淘米,洗淀粉的過程中溶在水里流失掉。所以,在日常烹調當中,維生素B1的損失率不可低估。以下幾種是損失維生素B1的吃法。
1.早點攤上的油條、油餅、炸糕之類:煎炸油加上小蘇打,會讓面食中的維生素B1損失殆盡。
2.小吃店里的酸辣粉、涼皮、涼粉、米皮之類:因為要把面粉、米粉放在水中反復搓洗,制成淀粉凍,在此過程中去掉了蛋白質,也把溶進水里的維生素B1一起扔掉了。
篇11
一、領導高度重視
局黨組和全系統干部職工對幫扶工作重視,局黨組將對口幫扶工作列為局各年度專項目標任務,分工局黨組成員、局領導主抓幫扶工作,落實機關具體處室抓幫扶工作。我局對幫扶單位邛崍市油榨鄉川王村、邛崍市火井鎮興福村和彭州市桂花鎮高峰村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實地深入考察和認真研究。局黨組書記、局長率領局班子先后58次帶領局機關和相關處室及基層相關單位的領導共310余人次深入3個村,與該村領導共商幫扶發展計劃,同村民一起探討脫貧致富的辦法等,為幫扶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幫扶措施有力
我局專門成立了對口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健全了幫扶工作組織。每年初,局黨組班子帶領機關黨員干部職工到各村開展調研,訪貧問苦活動,與該市的鄉、村兩級領導共同研究,進一步修訂了幫扶工作措施,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建設城鄉一體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制定了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和林竹產業發展等措施,即可行又見效快。
三、幫扶五年對3個村實施項目和資金投入多
1、修建村級水泥公路和架橋。一是我局投入資金250000元,為川王村新修建一條3.5公里村級水泥公路,從此改變了該村不通公路的歷史;二是支持興福村改造修建了村級道路;三是我局投入資金15000元為興福村二組修橋一座。
2、發展種植林竹產業。一是指導幫助3個村種巨桉共310畝;二是實施3600畝老化退化慈竹林改造建設竹源基地。興福村、川王村、高峰村有低產慈竹林10000多畝,絕大多數為年產竹材0.8噸/畝的低效林,為此,我們先后投入資金共560000余元,開展了大規模慈竹扶壯工程,通過扶壯對比,當地干部群眾看到了明顯差異,扶壯后可以提高單產400公斤,畝均增收150元;三是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四是開展培訓技術指導(共310人次)。
3、幫助發展養殖業。一是發展12戶養豬大戶,每年每戶出欄生豬100頭;二是發展養羊大戶;三是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共26人次)。
4、支持農民新建沼氣池。已建設了農用沼氣池5口,現在使用正常,群眾反映良好。
5、幫助指導3個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建設。一是新建川王村黨支部、村委會活動中心,我局發動全局黨員干部職工捐款50000元修建;二是為川王村黨支部活動室購置了大彩電和VCD等設備,該村還組建了一支文藝宣傳隊,經常開展卡拉OK比賽和文藝演出;三是投資50000元為興福村黨支部活動室進行了改造。
6、積極開展捐贈活動。一是我局先后發動團員青年為川王村和興福村捐科普等圖書共2000余冊;二是為川王村修路捐款4850元;三是為川王村捐衣服、棉被共250件(床);四是為川王村5名家庭貧困學生每人每年學費600元的支持(成都動物園);五是每年春節局領導都到幫扶村進行慰問送溫暖,送去大米、面粉、臘肉、香腸和現金等。
7、文明新村建設取得成效。
四、幫扶工作的建議
1、對全市貧困村需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找出貧困的根本原因。分為二步走,第一步:由各區(市)縣組成調查組進行深入調查,寫出調查報告送市扶貧辦。第二步:市扶貧辦根據上報情況,在分別到各區(市)縣、村進行核查情況,最后列出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村。
2、對貧困村進行發展項目的統一規劃。
3、對貧困村的發展主要是當地黨委政府和各村的能人來抓。
篇12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2-0136-06
漯河古為淮河支流沙河、澧河交匯處的一個渡口,又名螺灣渡或螺灣河,屬河南郾城縣管轄。據《潁川郡志》記載,明永樂年間,“螺灣渡在縣東五里,乃沙河交會之處,鈞、許、陳、蔡南北往來之沖,二水洄環如海螺,因得名。”①漯河沿河上溯可至北舞渡鎮、襄城縣,下游至豫東重鎮周家口(今周口市川匯區)、界首。因得水運之便,明清之際的漯河已經成為貿易集鎮。“舟行此焉薄,估客南來多。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②明代郾城知縣王季立的這首詩就是對當時漯河水陸交通暢通、商旅云集這樣一種盛況的生動描繪。其后數百年間,由于河南東部及中南部的區域經濟貿易大多集中在以航運條件更優越的周家口、北舞渡等地,漯河的商業發展相對緩慢。清光緒年間,周家口鎮取代豫東名鎮朱仙鎮成為河南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金針菜、芝麻、香油、小麥、雜糧等大宗貨物由此南下漢口或北上京津,年營銷額可達四五百萬元。③相比之下,同期的漯河鎮雖然位于淮河支流沙河與澧河的交匯處,但航運條件明顯不及周家口(兩地走水路相距約75公里,民船一晝夜可達)。作為周家口的上游門戶,漯河只能依附于周家口之利發展商貿。
京漢鐵路通車后,具有量大、速快、安全、便利等優勢的鐵路運輸迅速取代淮河水運的地位,成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內外貿易通道。因處于水運與鐵路的交匯點,漯河逐步取代郾城、北舞渡等地成為豫東南新的物資集散中心,周圍20余縣的農產品集中在此輸出,漢口南來貨物由此分銷豫東南。“舟車之所輻湊,商賈于此萃焉,視昔且倍蓰過之,固為一都會。”④商業繁榮帶動了工商業的興起。作為一個僅有少量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店鋪的小寨子,漯河在短期內聚集了數千商戶而發展成為工商業重鎮。由于一些新式工商業紛紛落戶,漯河的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最終于1948年由鎮改市。
作為典型個案,漯河的發展軌跡具有近代交通樞紐型城市興起的鮮明特點。考察京漢鐵路與漯河城市興起的互動關系及近代漯河與周家口經濟地位此消彼長的原因,對于研究近代河南商貿中心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有著重要意義。由于種種原因,有關鐵路交通與漯河初興及其與周家口衰落之關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看到,本文當屬引玉之作。
一、京漢鐵路與漯河運輸業的發展
近代中原地區的市鎮勃興,大致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開始的鐵路建設是中國現代化起始年代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⑤鐵路對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其“可以低廉的價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員在短期內進行長距離的交流,大大拓寬了人與物的活動空間”,⑥由此促進沿線城鎮的興起并對周邊產生經貿輻射,形成以城鎮為中心的區域經貿網絡并與國際市場接軌。
1906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建于漯河寨以東1千米處的郾城火車站因靠近漯河,故以漯河火車站代稱。從漯河火車站北赴許昌約54公里,北赴鄭州約140公里,南到駐馬店約56公里,到漢口370余公里。“漢口北來之貨,豫南輸出之貨,多集散于此,故商務頗盛。”⑦鐵路運輸成本雖然為傳統水運的兩倍,但不受季節及河道深淺的影響,運輸效率顯著提高,運輸時間大為縮短,存貨、堆棧費用也得以減少,優勢非常明顯。1913年,漯河火車站客貨總收入占京漢路的4.4%,在各站中排名第7,客運收入占京漢路96個車站中的6.6%,為各站客運收入的第4位,可見漯河車站作為頭等站的地位。⑧
“自通商以后,有京漢、隴海兩路之便”“向之航河轉運者,均改集火車載運矣。賈魯河上,帆航之盛,不可復觀”“周口商務,因以重受打擊,蕭條日甚”,⑨不少商務和商業人口陸續轉入漯河,其傳統大宗茶貿易“十減八九,茉莉園存者,今不過一二處”。⑩周家口的運銷路線和貿易的終點市場也發生變化。京漢鐵路通車前,周家口貿易輻射豫東南地區,以安徽正陽、蚌埠為目的地,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后,周家口仍然保持一部分以蚌埠、鎮江為終點的水運貿易,但大宗貨物主要通過陸路或水路囤積至漯河,改由京漢鐵路往南可直達漢口,往北可抵京津地區。周家口原有的貿易資源逐步西移至漯河。
20世紀30年代,周家口工商業發展的步伐并非完全停滯,尚有啟新榨油公司、祥盛魁蛋廠等企業,手工業種類仍不下60余種。B11然而,京漢鐵路開通后,周家口與漯河的工商業一衰一興的變化趨勢非常明顯。二者貿易地位的變化真實地反映了鐵路運輸之于近代城市興起或衰落的重要作用。
近代河南是“水系上一大中心之省份”“黃、運、淮、漢”四水中以淮河水運為最。鐵路通車后雖“形勢大變,南北貨物之運輸,多為陸路所奪”,B12但是淮河水運在溝通東西貨物貿易、聯系京漢鐵路與廣大農村等方面的作用依然較為明顯。大宗貨物、農副產品由漯河裝船后經周家口和安徽正陽至上海、鎮江等地。同時,舞陽、周家口、洛陽、開封等地與漯河都有公路相通。漯河作為豫東南地區鐵路、水路、公路的交點,腹地“東西縱深180公里,約一萬平方公里”,B13初步具有了區域交通樞紐中心的形態。
二、京漢鐵路與漯河農業經濟的發展
19世紀末以后,“華北農業經濟環境變遷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經濟作物加速發展和糧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適應這一變遷,一大批以集散棉花、花生、煙草以及商品糧為主要特征的集鎮應運而生”。B14京漢鐵路通車后,漯河周邊的農貿市場日趨繁榮,農民開始進行經濟作物的產業化種植,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從漯河輸出的商品主要為“六陳”(這里指糧食中可久藏的大米、大麥、小麥、大豆、小豆、芝麻)、煙葉、牲畜、蛋粉、皮張、草帽辮、油料等,輸入商品主要煤油、棉布、火柴等工業品和食鹽等。
京漢鐵路運輸方便及外洋需求旺盛直接導致芝麻價格走高,河南的芝麻種植量和輸出量由此大增。到清末,芝麻已居漢口港輸出貿易的第二位,輸出量由光緒三十二年(1905)京漢鐵路通車前的50萬擔(約2500萬公斤)增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1641743擔(約8208.7萬公斤);B151931年漢口芝麻出口量占全國總量的60%。其中90%的芝麻來自河南,而漯河又是河南芝麻最重要的生產地和轉運市場。漯河車站貨物儲存量的80%是芝麻,B16足見漯河芝麻種植量的劇增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如果沒有京漢鐵路的修筑,河南絕不會如此大規模地種植芝麻。B17
伴隨著以芝麻、小麥為主的“六陳”商品化的提高及大量流通,漯河逐步發展成為省內較大的糧油集散市場和城鄉物資交流的中轉市場。據《河南省經濟調查報告》記載:“民國以來,漯河之商業日漸發達,市場之活躍與否,全視糧食是否暢銷為轉移,故糧食業為漯河之命脈。”1906年,漯河寨內的糧行只有21戶,到1930年就增至170余戶,另有轉運公司42家。“祥順”“中和”“福太”“恒豐”“茂昌”“豐茂”“永隆”“興昌”等都是當時比較有名的糧行。在中國近代,代客買貨者謂之“行”,代客賣貨者謂之“坊”。糧食收購者購買糧食后,轉賣于“坊”,再由“坊”賣給糧食客商,然后交轉運公司輸往其他各地。B18正常年景,漯河小麥日均上市量40多萬公斤,年輸出量1.5億公斤,芝麻日均上市量15萬多公斤,年輸出量近6000萬公斤。B19數量十分驚人。
清朝末年,河南中部只有襄城、葉縣兩地種植煙葉。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美煙草公司的勢力逐步深入到河南、山東農村,并于1915年在許昌開辦煙草公司。為提高煙葉產量、改良煙葉品質,該公司不僅有計劃地給當地農民改用英美種籽,而且還專門組織傳授肥料改良和熏煙等方面的技術培訓。不到5年時間,漯河附近十幾個縣尤其是京漢路沿線的郾城、臨潁等地,“除了佃農、雇農以外,幾乎每家必種煙葉”。B20漯河各區約有24%—40%的耕地都種植煙葉。1930年代初,僅襄城、許昌、禹州、郟縣四地的產煙量即多達1600萬公斤。B21
由于水陸交通比較方便,物資集散容易,以周邊畜牧業為支撐,自然形成了以牛皮、騾、馬、驢皮為主的畜產品集散地。久之,漯河便發展成為與廣西金城江、安徽界首、內蒙古包頭等齊名的全國四大牲畜市場之一。
牲畜市場交易旺季一般在春耕前、麥收后和麥播后等農閑季節。上市牲畜70%來自南陽、信陽、駐馬店及臨近各縣。此外還有安徽阜陽、太和蒙城的牛和騾子,湖北棗陽、應山、隨縣、孝感的牛以及來自廣西、云貴的馬匹,全年可上市牲畜80萬頭,成交量達28萬頭。其中,牛的交易量占牲畜交易總量的70%。漯河的牲畜貿易大多通過寨外牛行街的“公義和”“徳太成”“趙天順”等牛行完成。據統計,1935年漯河的牛行多達140家,從事交易的人多達1400余人。為調解糾紛,保護同行利益,1921年還專門成立行業組織“馬王會”,歷任會長由牛行掌柜共同推選。B22
20世紀以前,由于受交通運輸條件限制,河南的經濟作物多在鄉村附近以集鎮市場圈為中心流通,屬于小生產者間的互通有無。鐵路的興建使近代華北、華中等地的區域經濟和貿易體系從傳統的自給自足型向外向型發展。漯河農業經濟的商品化不僅影響到農作物和牲畜品種的選擇,而且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與區域化發展。通過鐵路與國際市場的聯接,漯河的傳統手工業不但沒有遭到摧毀,反而在農村經濟專業化與新技術引入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繁榮。
三、京漢鐵路與漯河工商業的發展
為適應商貨的長距離、大批量運銷需求,京漢鐵路開通后,漯河開始出現了以囤積貨物和食宿商客為主要經營內容的行棧和轉運業。
鐵路開通前,漯河只有少數手工業作坊和小型商店。京漢鐵路通車后,交易頻繁,商戶日增。初有漢口、周家口等地遷來的多家行棧,繼而寧波、兩湖、懷慶、濟寧諸商幫以及北舞渡的客商云集于此,建立會館,代客戶包運貨物,承攬車船,。此外,外籍商人的商業活動也很頻繁。“漯河兩鎮商務,以民國九至十八年為最盛時期。每歲陸陳市開,商賈如云。各大糧行,各大轉運公司,均倉廩充實,堆積如山。”B23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漯河有42家轉運公司以及油行、雜貨行等38個行業。其中,糧行就有170余戶、牲畜行百余戶、油行及煙葉行各50余戶。個體商戶2500余戶,日用工業品店鋪980戶。其中,藥房55戶、金店13戶。商人階層興起后,商人組織也相應地建立起來。1912年,漯河鎮商會在寨內成立,內設商團,入會商號98家;1915年以“豫慶”“廣興”等18家轉運公司為支柱的漯河車站商會成立。B24商會建立是漯河商業繁榮的突出表現,也反映了漯河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的變化。
按照商業結構發展的邏輯,“機制棉紗、機具等生產資料出現于市鎮交易中,當是集鎮行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又一次新跡象”。B25處于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并以轉口貿易為主要功能的漯河,由于運輸業和以行棧業為代表的商業發展,工業發展具備了資本、勞動力、原材料等條件,蛋粉工業、面粉工業、電力工業得以興起。
如前所述,清末漯河地區煙葉種植面積大量增加。每年秋季收獲煙葉后,煙商向農民收購煙葉后,通過火車集中轉運至漢口或上海銷售,并不就地加工。在出售煙葉外,農民將部分保留下來的煙葉制成煙絲、煙卷出售,郾城縣漸漸出現了制作煙卷的手工作坊。1929年,冀宜亭等集資首建四友煙廠,從上海購進1臺卷煙機,生產“羚羊”牌香煙,銷往周圍各縣;1936年閆秀海等人創辦大昌煙廠,有1臺“七支帶”卷煙機,生產“快活”牌和“摩天”牌香煙。后來“公試”“光華”“裕民”等卷煙廠陸續開業,繁盛時小型卷煙廠多達32家。B26
畜產品市場的繁榮與牲畜市場的興盛緊密相關。作為京漢鐵路上最重要的畜產品集散地之一,漯河的畜產品市場馳名全省。有“金記”“茂記”“慶昌祥”等七家私營皮行從事購銷業務。他們收購各種原皮,經加工打包后出售,并直接向漢口、上海等口岸外調輸出皮革產品;另有九家皮革商店,生意亦相當興隆。B27
蛋廠從蛋行、蛋莊收購雞蛋,將蛋白蛋黃分別制成粉,裝桶封固,由鐵路運至漢口轉輸國外。“凡蛋廠設立地多在鐵路繁盛之站”B28,京漢鐵路沿線“主要工廠,以漯河為最”。B291912年,有一浙江商人在漯河創辦元豐蛋廠;接著,新鄉同和裕蛋廠經理王晏卿在漯河先后創辦“元隆”、“祥盛魁”兩個蛋廠,蛋制品年生產能力約在1200噸左右。1917至1921年,先后又有“同裕”、“徳和”、“永孚”等三家新式蛋廠開業。以上幾家蛋廠從業人員共有700多人,日碎蛋量10—20萬枚,年生產能力可達300萬公斤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德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B30
1933年,由紳商楊靖宇、許道遠、黃自芳等人合股投資9.6萬元創建大新面粉公司,從此開啟了漯河的面粉加工業。坐落在大新街北端的大新面粉公司全部使用機器生產,有“米亞克”磨粉機和復式鋼磨5臺,平篩3臺,洗麥機、打麥機、清粉機、小型氣輪機、拉絲機及110匹馬力發電機各1臺。公司職工最多達120人,日產500—1200袋(每袋20公斤),是豫東南地區最重要的面粉加工企業。到1939年,漯河共有3家面粉廠,日產面粉3.3萬公斤。B31
1935年,西平馮定和集資3萬元在竹木街創辦華光電氣公司,初購置1臺24千瓦煤氣內燃機,次年又置1臺52千瓦煤氣內燃機,揭開了漯河電力工業的歷史扉頁。繼而,機械工業亦開始萌生,“信昌”“振興”“豫興”等機器廠和翻砂廠先后建立,主要生產彈花機、軋花機、石印機等機器設備。B32
這一時期,時局動蕩導致鐵路的中斷也對漯河工商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直皖戰爭、、和的相繼爆發,導致京漢鐵路時有中斷,一些規模較大的工商業公司因此被迫停業,商民被迫搬遷,各行各業深受其害。每次戰爭結束后,市場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慢慢復蘇。如抗戰勝利后,因戰亂撤走的商號又陸續向漯河云集,新建的復興商場和東安市場又逐漸聚集了百余家商鋪。
四、京漢鐵路與漯河近代城市化進程
近代城市的發展,首先要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京漢鐵路通車后,作為區域經貿中心之一的漯河可謂商賈云集,都市人口劇增。民國初年,鎮內人口即達萬余人。B33到1933年,包括漯河鎮在內的郾城縣常住人口多達41.7萬人。B34據《中州新聞》的統計,1947年,漯河縣城內有11473戶,54829人。B35
漯河新增加的城市人口部分是來自漢口、周家口、懷慶等地的商人,另一部分則是來自當地的村民。一方面,工商業的發展不僅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市政方面也可以安置一定數量的農業人口。伴隨著鐵路通車和公路、水運運輸的需要,搬運裝卸業發展迅速,搬運工或在車站、碼頭裝卸,或在行棧旁聽命搬運。1947年漯河的搬運工人已達1000余人,這些工人幾乎都來自農村。B36人口的增加改變了漯河的職業結構,而職業結構的變化則是由京漢鐵路運輸條件所決定的。
外來人口的不斷擴充與漯河商貿的日益繁榮,使漯河市區不斷向外擴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空間布局和城市中心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鐵路未通之前,漯河傳統商貿活動均在漯河寨(亦稱源匯寨)內進行。京漢鐵路全線通車之后,“遂為附近物資集中地,交易頻繁,商店日增,遂成繁華街市,外繞城壁,廣袤略同縣城。”B37距漯河寨東1公里之遙的漯河車站很快成為商賈、工人的聚集之地,火車站所在地不久就被劃為“五權鎮”。此時漯河寨內的商業以東西向之順河街和南北向之小西街最為繁榮,兩街以“六陳”、土布、棉花、煙葉、牲畜行點為主;寨外車站附近以煤炭、石油、百貨、布匹雜貨行點、銀號、旅館、飲食業和轉運公司為主。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農貿市場的擴大,寨內空間已不能滿足大宗貨物的交易需求,一些貿易行開始向運輸方便的漯河、灃河岸邊聚集,從而形成寨內外的貿易往來及空間上的交流,同時也吸引寨內市場向外轉移。1925年,一家叫“公義和”的牛行率先自寨內搬至南門外,接著又有20余家牛行也陸續遷過去。不久,牲畜市場也從寨內移至寨外。到第二年,南門外已經匯集了100多家牛行,形成了專門用來牲畜交易的牛行街。1932年,糧行也逐漸由寨內轉到火車站附近。同一時期,火車站附近還興辦了淮漯汽車公司、蛋粉工廠、現代銀行等新式工商企業,商人也紛紛在那里投資置地,興建房產。這樣,在火車站東西兩側很快形成了馬路街、老街、煤市街、萬祥街、天橋街等30余條街道。B38
20世紀40年代,漯河、五權兩鎮基本連成一體,整個城市以京漢鐵路為中軸呈團塊狀形態,而郾城縣城仍保持舊縣城規模,商廛只集中于東西街,“繁盛不及漯河鎮”B39。在京漢鐵路運輸能力及貿易轉運的吸引下,工商業經營地域、商業中心和人口分布逐漸向車站一帶轉移,漯河、五權兩鎮漸成一體,漯河鎮空間形成以車站為中心的擴張態勢。由于京漢鐵路與灃河、漯河的水陸聯運便于貨物集散,郾城的一些商業店鋪也逐漸向漯河鎮轉移或遷至沿河流域,致使郾城縣商貿重心越出城墻向東移動,在與漯河鎮持續的接壤與整體融合中,兩地空間上漸為一體的態勢十分明顯。
隨著漯河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地位的上升,過去狹窄混亂的城市形象大大改觀,城市面貌與城市生活都發生了明顯變化。郵政總局、電話公司、紅十字會、西式醫院等新式機構紛紛在漯河設立。自電力工業產生后,用電燈照明的繁華街市也開始出現。福音堂、安息會、天主堂等西方教會活動逐步開展,信教群體不斷擴大。這些都反映了市民“華洋并存”的生活方式。高級餐館及“第一舞臺”劇院等餐飲娛樂業的發展市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此同時,在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和西方重商觀念的沖擊下,漯河傳統經濟社會中的重農思想也日漸淡化。雖然一些保守紳士對這一新的社會風氣多不以為然,認為“鐵路既通,則侈心漸生,游子輕去其鄉,閉戶弦誦之聲慮日微矣”。B40然而,從實質上看無疑展現了近代漯河商業文化形成一個側面。京漢鐵路的開通不僅為漯河帶來了現代化的交通設施、社會組織和思想觀念,而且為漯河的近現代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五、結語
在引入中國的現代經濟設施中,鐵路的影響最為深遠。正是京漢鐵路的通車,使得漯河轉運業、農貿市場得到迅速發展,其技術、勞動力、資金資源的出現有力推動了近代工商業的興起。京漢鐵路和淮河水運構成的交通網,使漯河周邊農村得以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互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農貿產品的現代化,進而保護了農村原有手工業,使之一度免受洋貨的沖擊。京漢鐵路的通車使漯河的商貿中心由寨內轉向寨外,最終形成以鐵路為軸心、東西分區的經濟格局。城市規模擴大、人口集聚增加、新的城市面貌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加速了漯河的城市化進程。
鐵路未開通之前,中原地區的經濟“屬于區域內的封閉性的、內貿性的市場,商品流通主要是區域內的互通有無”“缺乏高層次跨區域的中心市場,也缺乏具有集散轉運能力的中間市場”。B41近代鐵路體系的形成,促進了中原地區的商品化生產、商品流通、人口流動和經濟布局的重新組合。在近代,鐵路沿線的漯河、駐馬店、許昌、道口等一批新興市鎮迅速崛起。其中,漯河最具代表性。這些新興城鎮共同構成了水陸樞紐式新型市鎮的興起模式。分析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處于鐵路、水路、公路交通的交匯點,以鐵路運輸為主、多種交通方式有機配合,從而形成區域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市場,對周邊農村具有巨大輻射和吸引作用,構筑了城鄉互動的經濟關系,確立了趨向現代化的經濟結構。二是通過工商業的發展和經濟功能的強化,或對周邊衰落城市經濟資源的吸收,在人口、城市規模或經濟總量上超越了上層行政機構,突破了原有的城市等級,由鎮上升為市縣。三是城市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鐵路在城市空間的延展中都起到了坐標性作用,商人、工人階層及其組織的形成使城市的職業結構與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
透過鐵路交通對近代漯河城市初興的推動作用,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獲取到更為豐厚的歷史感悟,認清近代歷史演進的復雜性、經濟轉型過程中的“變”與“不變”,而且能夠體會到傳統與現代性的張力及歷史累積的經驗和教訓。歷史以及傳統,從來都不會外在于我們現代的生存方式和基本的生活樣態。B42在近代河南,雖然以漯河為代表的新興城市得以迅速崛起,但其發展歷程也值得我們反思。一是中國近代的經濟問題過于復雜,絕非增加運輸效率、減少運輸費用即可解決。鐵路雖然能夠帶動新興工商業及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但一個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往往還會受到其他諸多因素的制約。B43如果工商業經濟基礎過于薄弱,或者說現代經濟發展要素不完備,就很難形成完備的工商業體系,這也是漯河等新興城市的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多個新興城市相聚太近,必然會造成吸引力較高的中心市場的缺失。漯河與許昌、駐馬店等城市類型相似而距離太近,勢必會造成轉運貨物的分流與經濟功能的分解,限制了城市向更高層級發展。鐵路交通至今仍然是漯河等城市發展的最強勁動力,而上述制約因素在當今河南城市發展中仍然清晰可見。
注釋
①陳鏈:《潁川郡志》卷十二,永樂十一年(1413年)刊本。
②⑧B13B19B22B23B24B26B31B32B35B36B38漯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漯河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502、1、559—622、15、1008、560、10、16、383、112、523—525、62頁。
③⑨B12B37白眉初:《中華民國省區全志·魯豫晉三省志》第3冊,中央地學社,1925年,河南省部分第33、32—33、143、46頁。
④B40民國《郾城縣記》卷四《疆域篇》(下)。
⑤B14B25B39從翰香:《近代冀魯豫鄉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36、146、146、197頁。
⑥江沛、熊亞平:《鐵路與石家莊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⑦⑩B12B29吳世勛:《分省地志:河南》,中華書局,1927年,第210、165—170、202、36頁。
B11《周家口特種工業調查》,《國際貿易導報》,第7卷第6期(1925年6月),第182頁。
B15B17B43張瑞德:《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第92、92—93、142頁。
B16《漯河調查報告表》,《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業務調查及一般業務往來函稿》,武漢市檔案館藏,1931年,卷宗號:68-3-383。
B18陳秀超等:《許昌地區糧食志(征求意見稿)》,漯河市檔案館藏,1984年,第20頁。
B20明潔:《英美煙公司和豫中農民》,《中國農村》第2卷第7期(1936年8月),第1—2頁。
B21南秉方:《河南產煙葉區之調查報告》,《農林新報》第12年第6期(1935年2月21日)。
B27B30漯河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編志室:《漯河市經貿志》(征求意見稿),漯河市檔案館藏,1987年,第18、44頁。
B28劉景向:《河南新志(民國十八年)》(上冊),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88年,第193頁。
B33[日]東亞同文會:《支那省別全志》(第8卷·河南省),東亞同文會,1918年,第56頁。
篇13
一
先從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費用的分配結構來考察農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與否,是衡量農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據1934年初全國土地委員會對華北四省55縣60萬戶的調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農家經濟困難,收不敷支,或雖平時收支勉可相抵,設遇以外勢必出于借貸。”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體調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河北遵化、唐縣、祁州(今安國)、高陽、邯鄲5個縣,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為貧困線,“其入息離開‘應有之供給’的地方太遠了”。②清苑縣500農家,入不敷出者占62%,總計平均每家虧損20余元。③山西中部一個村莊,“各種農作每畝的平均收入為1元6角5分6厘,每畝平均支出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畝實賠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計,每畝僅可實賺大洋1分2厘。”④山東萊蕪縣,一個有地10畝(合官畝40畝)之家,入不敷出,負債積至400元之多。⑤濰縣,一占地14畝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虧欠32.75元。⑥河南舞陽縣,無衣無食、衣食不足者占全縣總人口的40%,僅足自給者10%,衣食有余者僅10%。⑦輝縣樊家寨134農家,入不敷出者占36%,收支平衡者占44%,收支有余者僅占20%。⑧
據當時農村經濟的落后狀態可以判斷,上述所謂收支平衡者實際上大多是以降低生活水平為代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財政經濟(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7頁。
②馮和法編:《中國農村經濟資料》,黎明書局1933年版,第31、33頁。
③張培剛:《清苑的農家經濟》(下),《社會科學雜志》第7卷第1期,1937年1月。
④張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農家生活——替破產中的農家清算的一筆賬》(1935年7月),載陳翰笙主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3輯,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⑤王毓銓:《山東萊蕪縣農村實況》,天津《益世報》1934年9月15日。
⑥瓦格勒:《中國農書》,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732頁。
⑦趙質宸:《復興河南舞陽農村》,《農村復興委員會會報》第8號,1934年。
⑧《鄉村建設》第5卷第14期,1936年。
我們還可用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標準來衡量,以定縣為例,農民生活一年至少不能低于250元,①但該縣農民的年收人大多低于此數,李景漢說一般農戶:“全家的收入在200元左右,除好年成外,不易超過250元。”②據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對123個農戶的調查,年收入在250元以下者占60%以上。③1934年李宗黃調查定縣時發現,平均每家農作物、副產品以及副業收入才195元。④1928—1929年34家的周年調查,農民年收入相對較高,250元以下者占32%,但這34家平均有地31畝,比全縣人均23畝多8畝,并且“記賬的周年內,農作物的收獲也比較的稍好,又沒有遭遇特別的天災人禍,大致農家是比較的過太平日子。”⑤
在30年代,貧困農家有增長之勢,這可以從農家階級地位的下降得到證實。如河北臨城縣,1930—1935年,中農戶由65%降至23%,小農由20%增至55%,無產農由6%增至17%。⑥棗強縣杜雅科村,1930—1936年,自耕農戶數由89.29%降至88.78%,半自耕農由5.95%增至8.16%。⑦唐縣1937年初的調查也表明,近十幾年來,中農階層的數量有減少之勢,“從事實上觀察,似乎也只有走向貧農群里去,”相反,貧農和雇農的數量則逐漸增加。⑧河問縣也是雇農、半自耕農日多,中農、富農日少。⑨河南許昌、輝縣、鎮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濤鳴:《定縣見聞錄》,《獨立評論》第4號,1932年6月。
②李景漢:《華北農村人口之結構與問題》,《社會學界》第8卷,1934年。
③何延錚整理:《三十年代初期河北省定縣123戶生活水平調查》,《河北文史資料選輯》第11輯,1983年。
④李宗黃:《考察江寧、鄒平、青島、定縣紀實》,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全宗號236,第191—192頁。
⑤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33年版,第302頁。
⑥薛邨人:《河北臨城縣農村概況》,天津《益世報》1935年5月25日。
⑦杜連霄:《棗強杜雅科農村概況調查》,天津《益世報》1937年1月23日。
⑧劉菊泉:《河北唐縣的農村經濟概況》,天津《益世報》1937年1月30日。
⑨劉亞生:《外力侵略下的河北河間縣農村經濟》.天津《益世報》1937年3月27日。
縣,1929—1933年,中農戶由20.4%降至18.7%,貧雇農由59.76%增至62.3%。①
生活費用的分配結構,是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標。
農民生活消費種類大致有:食物類,包括主食、副食;衣服類;房屋類;燃料類;雜類,包括醫藥、教育、娛樂、婚喪、嗜好、器具、宗教、應酬等。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Ernst.Engel)創立并廣為通用的“恩格爾定律”(食物支出與消費支出之間的比例關系,稱恩格爾系數)表明,家庭越貧窮,用于食物費用的比例越大,雜項費用的比例越小,生活享受程度越低,反之亦然。因為食物是滿足人類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食物滿足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其他生活消費。如果一個家庭的生活費用主要用于食物,說明它沒有余力滿足其他需要,沒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這樣的家庭必然是貧窮的。
二三十年代的鄉村調查表明,食物費用占農民生活費用的比例最高。20年代,河北平鄉、鹽山,河南新鄭、開封,山西武鄉5個縣的農家,食物費平均占總生活費用的63.3%。其中,平鄉為66.4%,鹽山為55.9%,新鄭為75.1%,開封為76.7%,武鄉為50%。②又據李景漢1928—1929年對河北定縣34個農家的調查,平均每家全年支出242.6元,食品費為167.9元,占總支出的69.2%;燃料費19.6元,占8.1%;房租費18.5元,占7.6%;其余各項雜費21.7元,占8.9%。在食品費中,米面雜糧又是最多的,占95.5%,調味品還不到3%,肉類僅2.2%,水果更少,才0.3%。③1937年日本滿鐵調查班對河北昌黎縣前梁各莊、平谷縣大北關村農家的調查也表明,生活費用分別占家庭支出的72.2%、62.6%。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編:《河南省農村調查》,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22—24頁。
② 卜凱:《中國農家經濟》,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514頁。
③據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305—306頁整理計算。
④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冀東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平谷縣統計篇、昌黎縣統計篇,昭和12、13年(1937、1938年)發行。
1931年版山東膠縣志也記載,“鄉民終歲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之于食”。①
以上所舉農家中,收入較低的家庭,食品費所占生活費用的比例更大。如河北定縣34農家,收入250元以下之家,食品費占生活費用的72%,比所有農家食品費占生活費用的比例高2.8%。②
與發達國家做一下比較,更可以發現中國農民生活程度之低。30年代初,美國、日本、丹麥農民的生活費用中,食物費分別占41.2%、42.8%、33.0%,③比中國農民的食品費用比例低百分之二三十之多。
聯合國糧農組織根據恩格爾定律,將國民生活水平劃分為5個檔次:恩格爾系數為59%以上者屬絕對貧困型消費,50%—59%屬勉強度日型消費,40%—50%為小康型消費,20%—40%為富裕型消費,20%以下屬最富裕型消費。④依此衡量,近代華北農家的生活大多數屬絕對貧困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膠志》卷52,1931年鉛印本。
②據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306頁整理計算。
③喬啟明:《中國農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會學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④參見張東剛:《近代中國消費需求結構變動的宏觀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
二
農民的具體生活狀況,驗證了上一論點。
先看農民的食物:
農民最主要的食品是糧食,茲據1936年中央農業實驗所的統計數字,整理成下表:
由上表可知,華北四省有不少縣份的主要糧食作物產量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消費需求,糧食短缺縣份約占有調查報告總縣數的一半。況且,這還是平常年份的統計,如果是歉收年,糧食之不足更可想而知。
各地的具體情況有助于對此問題的認識。以1933年河北定縣為例,每人一年需要口糧51.77市斗,全縣439729人需糧22763891斗。同年,全縣出產糧食22964670斗。如除去種子、田賦等項,用于全縣消費的口糧約2200萬斗,距離口糧標準尚差69萬余斗。①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據李景漢:《定縣經濟調查一部分報告書》,河北省縣政建設研究院1934年版,第145、3—8頁;馮華德、李陵:《河北定縣之田賦》,《政治經濟學報》第4卷第3期,1936年整理計算。
絕食的農民隨處可見,韓家莊50個農戶中就有30余戶絕食,趙村也達20余戶。①又據1936年平谷縣夏各莊、小辛寨、胡莊3個村的調查,谷類收獲量分別為280373斤、30742斤、l82400斤,距離食物、飼料和種子需要量尚差116135斤、61398斤、310291斤。②
糧食不足,迫使農民將糧食消費減至最低限度。
譬如,小麥口感好,營養豐富,頗合人們食用,華北是著名的小麥產區,本應在農民的食糧消費中占一定比例,但因小麥價格較高,農民將此視為商品經濟作物,所以很少吃甚至不吃。30年代初河北定縣的調查表明,小麥產量雖僅次于小米和甘薯,但農民的主食中沒有小麥。③又據李景漢20年代中期對北平郊外掛甲屯村100個農家的調查,全年吃白面5次以下者約占一半,除年節外,平日從不吃白面,有的僅在新年吃一次;吃5—9次者占15%;10—49次者占25%;50次以上者僅占10%。④滄縣,“邑之產麥為田產十分之四,而食麥者不及百分之一。”⑤其他各縣也有類似情形,如山西屯留縣,農民只是在春節時才吃一頓麥面面條。⑥河南新安縣,也是“全縣民眾恒食之者廖廖無幾。”⑦通許縣,“全年食麥面者百不抽一焉。”⑧山東東平縣,絕大多數農家也吃不起白面,“能終歲食面粉者不過少數素封之家。”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顧猛:《崩潰過程中之河北農村》,《中國經濟》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②(日)《冀東地區內25個村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上卷,昭和11年(1936年)發行,第147—148頁。
③曲直生:《華北民眾食料的一個研究》,參謀本部國防設計委員會1934年版。
④李景漢:《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第45頁。
⑤《滄縣志》卷11,1933年鉛印本。
⑥高苗:《山西屯留縣農村經濟實況》,天津《益世報》1934年12月1日。
⑦《新安縣志》卷9,1938年石印本。
⑧《通許縣新志》卷11,1934年刊本。
⑨《東平縣志》卷5,1936年鉛印本。
即便是雜糧,許多農民也吃不飽,還要摻雜野菜充饑。如河北阜平縣,據1934年初的調查,農民“吃樹葉、糠秕、菜根、薯塊,總是不可掩諱的事實。他們在秋天把樹葉(杏、柳、槐……)打下來,浸在甕里,預備泡淡了苦味,撈出來拌上糠秕,蒸窩頭吃。遇有收棗年頭,再把糶不出去的壞棗搗成泥攪和在糠里,為的便于下咽。”“小米粥、玉米窩頭,雖算不得好,但貧苦的鄉農很少吃到這些東西,家里要沒點家私,誰吃得起?能夠啜到小米粥,啃到玉米窩頭的,他們覺得是在天堂上的人。”①定縣農民的主食,也是極其粗劣的,1934年冬紅學家俞平伯走訪了幾個條件較好的村莊,問村里出產的小米夠不夠吃,村民說除了有客人或有什么事情吃點小米,平常只以紅薯、白菜為食。②如果說在農活忙的季節,農民每天還能吃三頓飯,到了農閑的冬季,大多數就只吃兩頓,即使吃三頓,也有一頓是稀的。③山西中部農民的食品,最主要的是高粱和小米,但高梁面也僅限于午飯吃一次,早晚是小米稀飯或煮以南瓜湯之類的東西。④又如山東膠縣,農民“通年食物以甘薯為主,雜以粟豆、高粱、小麥,冬春食甘薯居多,夏秋食粟居多,是為主食品。”⑤館陶縣農民,“食則以谷類為主,麥不常食,野菜充食品者正多。”⑥東平縣農民大多也是“取樹葉野菜及胡蘿卜地瓜補充食料,而號寒啼饑之侶仍復數見不鮮。”⑦河南太康縣,農民“半年多半以高梁菽粟為常食品,而食麥者廖廖。”⑧修武、焦作縣,“一般農民生活極苦,吃高梁小米者,在鄉間還算是中等人家,而一般極貧苦之農人,竟有吃糠者。”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小民:《河北阜平縣農村素描》,天津《益世報》1934年11月30日。
②知堂:《保定定縣之游》,《國聞周報》第12卷第1期,1935年1月。
③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260頁。冬季吃兩頓,夏季吃三頓的情形在華北非常普遍,當時許多資料都對此有所記載。
④張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農家生活》,天津《益世報》1935年7月13日。
⑤《膠志》卷52,1936年鉛印本。
⑥《館陶縣志》卷6,1936年刊本。
⑦《東平縣志》卷5,1936年鉛印本。
⑧《太康縣志》卷2,1933年鉛印本。
⑨龔逸情:《河南焦作的民眾》,《向導周報》第165期,1926年。
副食在農民的食物中就更為簡單了。
如蔬菜類,據20年代中期李景漢對北平郊外掛甲屯村100戶農家的調查,全年蔬菜費不滿5元者約占1/3,平均每家蔬菜費為10.8元,僅占總食品費的10%。①到30年代,昌平縣,“蔬菜也是自己種,如果種不起,則所吃也不會高貴,只是些咸菜疙瘩,煞白菜或豆腐而已。”②河南林縣,農民的常用蔬菜“一蔓菁蘿卜葉,二豆葉,三紅薯葉。三種皆秋問煮熟淘凈摻蔓菁絲入缸,備常年調湯佐食。”③
至于雞蛋、魚、肉等較為昂貴的副食品,農民享受的機會就更少了。如上述北平郊外掛甲屯村100農家,大多數只在新年、端陽、中秋購用肉食,有的只在新年吃一次肉。除了年節之外,能吃得起肉者僅有13家,數量與費用也甚少。④河北盧龍縣,農家也是“非喜慶年節或延客,不恒用酒肉。”⑤定縣農民除了年節之外,大多數也吃不起肉。據1931年120家的調查,僅有兩家在冬季每隔三五日吃一次,不到總家數的1.7%。⑥
調味品對農民而言,也是非常稀見的東西。定縣農家的調料費還不到食品費的3%,6口之家一年僅用1角5分錢買香油與花生油吃,1933年1斤香油的價格雖然從1930年的0.276元降至0.116元,但1角5分錢仍是不夠買1斤香油的。⑦所以,農民“每買幾兩香油,常常吃了一兩個月還不見少,”就不足為奇了。⑧他們用油的法子,是用鐵絲穿過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漢:《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第47頁。
②蔣旨昂:《盧家村》,《社會學界》第8卷,1934年。
③《林縣志》卷10,1932年鉛印本。
④李景漢:《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第48頁。
⑤《盧龍縣志》卷10,1932年鉛印本。
⑥濤鳴:《定縣見聞雜錄》,《獨立評論》第4號,1932年6月;《研究村食物概況》,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全綜號236,卷號115。
⑦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260—261頁;李景漢:《定縣經濟調查一部分報告書》,第211頁。
⑧魯紹柳:《定縣農村經濟概況》,《文化建設》第3卷第4期,1937年。
個制錢的方孔,把它鉤住,然后把錢放在油里,用油的時候把錢拿出來,放在菜里頭,從不敢把油從油瓶直接倒出來,怕用得太多了。①如果食物里“偶爾放人幾滴香油,競致看為例外的奢侈”。②醬油醋等調料品在他們看來,也是帶點特別意味的東西。定縣6口之家一年僅用1角5分錢買醋,按比以前降低了的1933年的價格計算,也只能買2.6斤干醋或6.8斤水醋。③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但因價格太高,許多農家根本吃不起鹽。定縣在1933年冬季,吃不起鹽的農家占20%,1934年達到27%,有的村子高達74%。④買不起鹽的農民,便到陰溝里或潮濕的地皮上刮硝鹽吃,豈不知“鹽是屬于國家的,私人刮取是犯法的,”他們惟一的辦法只有少吃鹽或不吃鹽了。⑤臨城縣管等村,300戶農家中也有100戶吃不起鹽,還有150戶不夠吃,二者占總農戶83%以上。⑥河南獲嘉縣,“貧寒之家,更有時連海鹽不用,惟佐以本地硝鹽者”⑦
農民的穿著,也是簡陋到極點。20年代北平郊外掛甲屯村,不少農民買不起新衣,就在海淀或北京買舊衣舊鞋穿。⑧30年代,河北的南皮縣,農民穿的衣服都是“新舊大小輾轉改作,至朽爛為度。”⑨望都縣農民“尋常衣服,棉改夾,夾改單,敝而后已。雖襤褸之衣,猶作鞋履之用,不肯輕于一擲。”⑩又據定縣34農家的調查,平均每家全年衣服被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濤鳴:《定縣見聞雜錄》,《獨立評論》第4號,1932年6月。
②李景漢:《深入民間的一些經驗和感想》,《獨立評論》第179號,1935年12月。
③李景漢:《定縣經濟調查一部分報告書》,第211頁。
④李景漢:《定縣農村經濟現狀》,《民間》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⑤佛:《農民的偉大修養》,《民間》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⑥遠:《河北省一個農村經濟的調查》,《中國經濟》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⑦《河南獲嘉縣志》卷9,1935年鉛印本。
⑧李景漢:《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第51頁。
⑨《南皮縣志》卷3,1932年鉛印本。
⑩《望都縣志》卷10,1934年鉛印本。
費14.86元,其中5.99元買本地土布80尺,1.1元買愛國布或洋布十幾尺,1.82元買棉花,另外鞋料費2.56元,襪子費1.47元,被褥費1.11元,其他1元。①這點可憐的費用是連蔽體都不夠的,結果是小孩、尤其是男孩,從春天起就脫得赤條精光,了。甚至到了霜降節令,當富人已經皮衣在身的時候,赤身露體的兒童仍是隨處可見。至于老年人,僅求能蔽體而已。穿得上棉褲的農民大半只有一件,一冬不離身,里面狀態不忍目睹。②河南南陽縣的狀況也是如此,“一般農民底衣一看總是破爛不堪,他們只有在年初一、三月三趕會,或者遇喜事等等時候,才把那僅有的一套總算不破爛的衣服穿上。”③
農民的住房,也非常糟糕。房屋主要有瓦房、磚房、土房、草房等類型,但瓦房、磚房造價較貴,一般農民是蓋不起的,只有住土房、草房。如河北定縣,“砌以磚覆以瓦者,一村之中實寥寥無也。”④望都縣,“土屋占十之八九”。⑤懷安縣,土房“約占十分之七,倘遇雨連綿,屋多漏滴。”⑥山東東平縣,“建造瓦房者頗鮮。”⑦范縣農民,也是“居住多土房。”⑧德平縣,“住室普通概為土質,形式簡陋,內容樸素,僅足供蔽風御雨之資。”⑨河南通許縣,“農家多住草房,瓦房甚少。”⑩南陽縣,草房占農民住房的80%。⑾靈寶縣,“平原之中,中人以上之家始有房屋;其中人以下之家,多于平地下掘一深坑,坑內剜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318頁。
②李景漢:《華北農村人口之結構與問題》,《社會學界》第8卷,1934年。
③馮紫崗:《南陽農村社會調查報告》,黎明書局1934年版,第71頁。
④《定縣志》卷8,1934年刊本。
⑤《望都縣志》卷10,1934年。
⑥《懷安縣志》卷10,1934年鉛印本。
⑦《東平縣志》卷5,1936年鉛印本。
⑧《續修范縣縣志》卷3,1935年鉛印本。
⑨《德平縣續志》卷10,1935年鉛印本。
⑩《通許縣新志》卷11,1934年鉛印本。
⑾馮紫崗:《南陽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第73頁。
謂之地陰院。又有于平地純用土壁砌起合成窯形,謂之錮窯,每遇陰雨,傾塌堪虞,其窮亦可憐矣。”①更為嚴重的是,有的農民沒有自己的住房。如河北遵化縣盧家寨,32個住草房的農戶中,有10戶是借典來的。②北平郊外掛甲屯村,100農家中只有24家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是租房或住親友房屋。③山東沾化縣,沒有房子的農民占14%。④
農民用于燃料方面的費用也非常低,如20年代河北的定縣,據34個農家的調查,平均每家燃料費為19.56元,占生活費總支出的8.06%。燃料主要是柴草,平均每家用費15.16元;次為煤炭,平均每家用費2.26元,其中有14家未用煤炭;再次為煤油,平均每家用費199元,多在冬天短時用,夏季幾乎不用;洋火費最少,平均每家僅傭0.25元。⑤30年代山東的沾化縣,“燃料即以禾秸野草充之,用煤炭者甚少。”⑥
此外,農民用于其他雜項的費用也少得可憐。仍以定縣34家為例,雜項開支共有十余項,平均每家支出僅21.72元,占生活總支出的8.95%。其中,以與親友、鄰居來往的應酬費最多,平均每家支出4.49元;娛樂、家具、醫藥、衛生、教育五項費用,平均每家才支出1.7元、1.62元、1.22元、0.61元、0.54元。⑦在如此低的費用之下,不難想見農民的娛樂生活是多么的貧乏、家里陳設是多么的簡單、身體素質和教育程度是多么的低下。李景漢在調查中就發現,定縣“農民除了耕種收獲、娶妻生子、新年酬酢、逛廟燒香、墻根底下談天等等以外,很少有其他復雜的社會生活,尤其是社會的娛樂,很是缺乏。”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靈寶縣志》卷2,1935年鉛印本。
②《冀東地區25個村農村實態調查報告書》上卷,第365頁。
③李景漢:《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第51頁。
④馮和法:《中國農村經濟資料》,第14頁。
⑤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304、317頁。
⑥《沾化縣志》卷1,1935年石印本。
⑦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305、320—324頁。
⑧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325頁。
農民死亡率在35—40之間,平均壽命僅30歲,而當時英美等國的人均壽命已將近60歲①,真可謂霄壤之別!
“行”也是人們生活的一個方面,然對于農民而言,它似乎是一個不太重要的概念,正如李景漢對定縣的調查所說的,“行的方面就更為簡單,拿起腿來走路就行了,大多數人仍然是洋車沒坐過,馬路沒見過的。”②昌平縣,農民出外的方法也是步行,或騎驢及其他牲口,土路雖然不少,但多洼濕,一到春夏,就不易走了。③
綜上可見,農民生活水平距離最低限度的要求都相去甚遠,貧困是農民生活的惟一寫照。1936年,著名社會學家對中國最富裕的蘇州地區吳江縣江村調查后也說:“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了不足以維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④慈鴻飛所謂中國農產品已經出現大量剩余,農民已脫離糊口水平,不攻自破。試問,在多數農民連最低限度的生活都是難以維持的情況下,農村產品可能會出現真正的剩余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漢:《華北農村人口之結構與問題》,《社會學界》第8卷,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