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審稿(Peer review,在某些學術領域亦稱 Refereeing, 為一種審查程序,即一位作者的學術著作或計劃讓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來加以評審。“同行評審”是國際流行的期刊審查程序,即把一篇學術著作交由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加以評審,使之符合一般的科學與學科領域的標準。幾乎所有知名期刊都采用“同行評審”的方式來確保論文的質量,并作為決定稿件錄取的重要參考。
1.同行審稿制度之利。
(1)同行審稿制度能夠使編委及審稿專家國際化,極大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西方學術期刊的編委和同行專家審稿及其國際化,保障了期刊論文的質量,并且使學術期刊運行具有世界視野和經驗豐富水平,從而保障了期刊的性。這些學術期刊龐大的審稿隊伍和審稿的國際化保障了學術期刊審稿的及時性,信息的性、科學性,避免了因審稿人自身的知識結構、審稿技巧和偏見因素而造成的誤差,在世界范圍吸引了稿件,極大地提高了刊物的國際化程度和學術性。
(2)同行評審制度能夠更廣泛地借助眾多領域專家、學者的聰明才智,彌補編輯部有限人員知識面相對有限的缺點,較大限度地避免了失誤,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學術期刊的質量。任何學術期刊的專職人員都是有限的,而這有限的人員要做到知曉每個學科的知識和發展前沿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保障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和水平,就必須邀請相應專業領域的專家,依靠他們對學術論文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和真實性作出客觀評價,編輯以此為根據,充分彌補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建立同行評審制度,借助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智慧,對于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同行審稿使審稿權力由中立的第三方同行審稿專家去行使,較大限度地實現了公平。同行審稿有助于遏制學術期刊論文選稿的“潛規則”,實現公正選稿,減少編輯“人情稿”壓力,緩解編輯的退稿壓力;評審專家因為出具匿名評審意見而更顯公正和客觀。同行審稿能夠“體現正確的政策導向,防止重數量輕質量、形式主義甚至弄虛作假等不良傾向,建立健全公開、公平、公正的學術評價制度”。
2.同行審稿制度之弊。
(1)審稿成本偏高。
(2)對審稿人缺乏具體要求。同行審稿制度中專家的評審意見是最為關鍵的部分。目前的同行審稿雖然實行雙向匿名評審,但不少期刊往往沒有對評審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沒有對評審過程制定嚴格規范,因此同行審稿制度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時淪為一種形式。
(3)同行競爭造成互貶。審稿人為了減少競爭者的論文,增大自己與他人的產量比,會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壓制他人的情況出現;論文作者與審稿人屬于不同的學術流派等等也會造成對論文的錯判。
(4)機制還不夠完善,沒有真正使審稿人的責權利相統一。同行專家有可能名不副實或不負責任,甚至會出現有意貶低論文的情況。同行審稿專家應與技術專利同行評議專家一樣遵守科學道德規范。中國學者也認為,審稿人權利與義務沒有很好地統一起來,要完善這個制度,首先要規范學術期刊審稿人的科學道德,審稿人的權利義務是統一的,要做到這種統一,必須實行“公開審稿”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明顯發現,同行審稿利大于弊,其缺點也是可以克服的,因為同行審稿制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這就是西方國家學術與學術期刊發展如此健康、迅速的根本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