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學術期刊出版狀況, 是該國學術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相對于發達國家的期刊業, 中國的學術期刊無論在規模上, 還是在經營理念上, 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 很多學術期刊甚至陷入了困境。
1.管理模式轉型困難
我國學術期刊出版結構和運作方式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刊物“小且全”, 雷同現象嚴重, 自身經濟基礎薄弱。目前, 學術期刊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各類學會/協會主辦, 從 2000 年起, 科研單位向企業轉制, 學術期刊不可能為單位帶來巨大收益, 作為學術期刊有被邊緣化的趨勢, 造成辦刊經費嚴重不足, 條塊分割比較嚴重, 定位相對狹窄, 辦刊模式封閉化, 且經營意識淡薄, 發行渠道單一。
2.質量不高且時間過長
學術期刊中論文質量不高, 被 SCI, EI, ISTP 等世界檢索刊物收錄的期刊更少, 隨著學校評價機制對數量和期刊級別的倚重,以及科研體制和管理體制的原因, 有不少還是人情刊。學術期刊大多是一校一刊, 有的還是一校多刊, 千刊一面, 要么是“XX 學報”, 要么是“XX社會科學”, 大多具有“全, 散, 弱, 小”的特點, 看不出其中的鮮明特性, 僅有校名或地名不同, 根本看不出專業的區別和優勢所在; 不少期刊形成了各科學論文的“大拼盤”, 選題重復陳舊, 觀點不新, 缺乏創新價值; 要么有的就是拿一些時髦的術語來糅合自己的學科, 以弄出新的、玄的學科和內容。內容雷同的平庸之作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不但造成了浪費,而且對學術的發展也極為不利。
學術期刊的編輯時間過長, 有的論文投稿后沒有一點音訊, 造成了一稿多投的尷尬局面; 發表時間滯后, 在審稿時首先對作者學歷和職稱作為及時要素, 對一般作者文章沒有一點反饋信息。大多數的核心期刊都是雙月刊, 而雙月刊周期平均為 6 個月~10 個月, 比國外同類期刊發表滯后。這種緩慢的資源更新速度嚴重制約了學術成果的時效性, 特別是現在學術界在提倡開放獲取運動( Open Access) , 提倡把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早日在網絡上共享, 開放的信息網絡化傳播已為傳統學術期刊的出版提出了新的考驗。例如, 英國的《自然》雜志周刊對重要信息可以 3 天出刊; 美國為了讓新成果、新理論、新技術及新觀點盡快公之于世, 與讀者見面, 甚至出現了傳真刊。
3.高級編輯人才缺乏和聘請的學術顧問和學術委員多
聘請學術顧問和學術委員是必要的, 問題在于太多、太濫、太重復。很多專業的名家都在多家學術期刊擔任學術顧問, 造成顧而不問的尷尬局面。
學術期刊對編輯的要求較高, 不僅要求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熟悉相應的學術規范, 專業的編輯技能, 還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 而對于專業知識的更新尤為重要, 特別是像計算機、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等學科, 由于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更加重了專業編輯的缺乏。現在很多學術期刊的編輯都是樂于奉獻的老編輯, 由于收入分配體制和學術評價機制的限制,年輕的編輯不愿意去從事需要甘于清貧的編輯職業, 即使在該崗位也堅持不長久, 造成了新老交替斷層的局面, 使許多老編輯感到力不從心。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