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在整體上屬于匯編作品,依法享有匯編作品的版權。各單篇作品的版權屬于作者,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對于匯編的每一篇作品要首先取得作者的授權。本文結合編輯出版工作實踐,提出科技期刊版權保護需注意的幾點內容,供編輯同行參考。
1.1規范版權合同的內容和授權方式
版權合同是作者與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法律約定。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通過與作者簽訂版權合同獲得作者授權的全部或部分財產權。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科技期刊的開放存取出版和混合出版逐漸興起,科技期刊的衍生作品形式更是豐富多樣。因此,科技期刊必須高度重視版權合同文本的補充和完善,認真細致地開展合同簽訂工作,并且合同條款和內容還需要結合版權環境的變化和近期法律依據不斷調整。為了更利于科研成果的出版和傳播,與作者簽訂的版權合同中要盡可能地列出所涉及的全部權利,例如匯編權、復制權、翻譯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發行權、改編權、廣播權等等,其他未盡和未知權利可以使用“全部可轉讓的著作權”字眼來補充描述;合同中要明確權利轉讓或許可的地域范圍;協議期限;付酬標準和辦法;作者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另外,合同需要明確期刊必須取得作者許可再次轉讓或許可第三方使用的權利,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
再者,還沒有對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涉及期刊全文數據庫侵權的糾紛,主要由科技期刊出版單位、數據庫集成商的以下行為導致:科技期刊出版單位未取得作者授權將期刊作品許可他人進行商業化出版;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僅獲得作者非專有使用權但將作品許可給他人使用,并未向作者支付報酬;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雖獲取作者授權,但未支付報酬等。在合同內容中應明確說明所付論文稿酬已經包括網絡出版稿酬,或者另行說明付酬規則。網絡技術的進步使得科技期刊版權合同的授權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要求作者提供紙質版權合同的編輯部已不多見,國內外大多數科技期刊均已采用電子化簽訂方式。有的通過投稿系統簽訂、有的要求作者簽字后掃描為電子文檔發回、有的將協議文本發送至作者的郵箱,作者單擊“同意”按鈕后會自動發回投稿系統。從長遠來看,中國科技期刊著作權的管理及授權等應當依靠已有的或新建的數字化平臺,逐步實現管理及授權的數字化,以此增強著作權轉讓或許可協議的交互性。在中國,版權合同的掃描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也是編輯同仁一直關注的問題。嚴格來講,在法律上只有合同原件屬于原始證據,而傳真件和掃描件均視為復印件的一種。為了讓復印件的法律效力更高,在版權合同文本中應注明“雙方均同意傳真件、掃描件等復印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資雙方共同遵守。
1.2慎重使用版權轉讓合同與許可合同
版權轉讓合同與許可合同兩者性質不同,期刊出版單位在與作者簽署合同時要慎重對待。簽署許可協議(合同)時,由于專有使用許可和非專有使用許可在使用的權限和由此產生的利益的獲取、分配上有很大差別,因此在合同中一定要清楚體現著作權人許可對方使用的是哪一種使用方式。簽署版權轉讓合同著作權的歸屬發生了變化,通過作者的授權,期刊出版單位獲得了部分或全部財產權的處置權;而許可合同則不然,作者仍是著作權的所有人。版權轉讓因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在國際上普遍實行,也值得中國期刊推廣。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