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再次加工,適應不同群體接受程度
學術期刊肩負傳播知識的使命,曲高和寡的內容會讓讀者望而生畏,淺薄粗陋的內容易使行家貽笑大方。于此,學術期刊可考慮在兩條道路上齊頭并進:一是,以淺顯之辭,發高深之理,學術走下神壇走向大眾。2017年3月下旬,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觀摩了由中國知網研發的“智慧農民云平臺”,他強調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學術知識不應只是脫離大眾的陽春白雪,而應致力于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服務更多群眾。二是,以高深之理,成精專之著,學術服務于專業型人才。學界有觀點認為,所謂“知識服務”就是主要服務于高層次的知識需求。知識服務是指從各種知識資源中按照人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提煉知識,并用來解決用戶問題的高級階段的信息服務過程。作為全球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Nature》注重兼顧專業領域和非專業領域的不同讀者的接受程度。《Nature》這一辦刊標準可作為學術期刊完善知識服務的共同原則。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內容專業化和表述通俗化結合趨勢更加明顯。許多學術期刊紛紛開設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對學術文章進行二次傳播。但是,這種內容的二次加工一般多是僅限于調整摘要、關鍵詞、小標題的格式,而鮮有對內容的加工。同時,大段文字的排版使得手機用戶在閱讀過程中易感疲累,缺乏分隔符和圖片等形式進行調節使得微信推送難以達到圖文并茂的良好視覺效果。對此,學術期刊在保留部分嚴肅性文章的同時,也可以借鑒科普類公眾號的風格,適當打造出更具貼近性的文章。如泛科技興趣社區“果殼網”,倡導讓科技有意思。通俗易懂的標題、引人入勝的摘要,將科學知識與每個人普通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學術期刊新媒體編輯將論文成果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時,二次加工過程中更應該適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比如改寫出更加生動、更加吸引人的標題,提升讀者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另外,還可以就文章的內容結合現實熱點加以新媒體形式的前言引入,增加文章的時效性和趣味性。借鑒知識型新媒體發展模式的長處,結合學術知識自身資源等優勢,學術期刊轉型的前景還是相當可觀。
2.專屬個性服務,量身打造私人學術方案
網絡提供知識的模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模式以信息廣博為特征,另一種模式則追求信息的深刻新穎。信息的數量不等于知識的精度和深度,為知識付費所對應的信息服務主要是后者。基于專業知識的趨勢分析或個人經驗顯然是珍貴有意義的,為知識付費的魅力正在于此。分答是探索付費語音問答的知識付費客戶端。“搜索不到的,問分答”的slogan標榜著分答專注于為提問者提供個性化定制化解決方案。文明的發端來源于知識的傳播,問與答即是人類原始的傳播方式,求知與探索是伴隨著好奇心的天性。這也就可以解釋,分答上線后吸盡眼球。自2016年5月15日上線以來,分答在42天內的注冊用戶達1000萬人,入駐答主33萬人,交易金額超過1800萬元。分享經濟帶來消費行為變化。人們逐漸接受為知識付費,尤其是愿意為精準的解決方案付出價值。學術期刊是否也能追上學術付費的熱潮,在為讀者提供精準服務的基礎上,獲得良好效益?兩相比較,果殼旗下的分答、百度旗下的問咖、知乎旗下的值乎等新媒體知識平臺上分享的多是“經驗”,具有碎片性和娛樂性;而學術期刊輸出的多是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具有系統性和學術性。這些專業領域的知識是用戶即便付費購買也難以在短期之內掌握的,故學術期刊在變現轉型方面不能盲目照搬一些商業性新媒體知識平臺的模式。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雖然期刊文章中的“知識”難以直接變現,但是期刊編輯者的“經驗”還是具有價值的。畢竟在撰寫論文時,除了專業性內容之外,技巧層面上的注意事項,想必是廣大有投稿需求的新人極為關注但卻非常陌生的話題。這些個性化的經驗在網上搜索不到,雜志官網所提供的共性解決方案也未必能夠有效解決。此時,學術期刊若能在知識問答類軟件上建立官方賬號,并專設編輯工作人員進行線上的答疑解惑,以此作為針對期刊訂閱人群的附加服務,應該會使用戶受益匪淺。
3.增強交流互動,提升作者讀者參與程度
期刊讀者巨大的認知盈余是搭建交流平臺的條件,同時其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構建交流平臺的基礎。編輯、作者、讀者,這種天然的身份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流障礙。同時,讀者、作者的身份時常存在轉化關系,故雙方的交流有助于相互啟發,提升用戶對于這一平臺的使用粘性。如,Brainly是一家創辦于波蘭的社交學習網站。它類似于學生版的Quora(知乎所模仿的美國問答SNS網站原型),旨在搭建“學渣有問題學霸來解答”的交流平臺。對家庭作業或者課程內容有疑問的學生可以在此平臺上求助。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用戶可以獲得由Brainly提供的徽章、貢獻值、學科排名等作為相應鼓勵。同時,每個學科設有管理員,主要負責維護問答的質量和評分獎勵系統的公正性。正是因為有了令學生容易親近的P2P學習方式和游戲化機制,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這個分享知識、互相學習的交流平臺。目前,Brainly在全球已經擁有6000萬的注冊用戶,用戶的月活躍率高達81%(4860萬戶),而且有一半在這里問過問題的人隨后都回答過別人的問題。由此可見,親身參與對于提升用戶活躍度、打造品牌影響力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學術期刊也在不斷探索利用線上社交平臺與讀者進行互動。例如,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認證同名微博賬號,至今7000余條微博,吸引16萬粉絲。其主持的話題國家期刊庫論文推薦,閱讀超過560萬,討論將近4000次。除了創建微博話題之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官方微博還發起了“國家期刊庫期刊編讀互動抽獎活動”。用戶關注其微博,轉發置頂@3名好友,就可能獲得紙質期刊、期刊庫VIP權限等獎品。學術期刊也可以此為借鑒,增強用戶參與程度,提升知識服務水平。除借助微博平臺以外,期刊也可以利用微信拉進作者、讀者、期刊三方的距離。例如,期刊可以在其微信公眾號后臺設置主頁君,將主頁君的二維碼名片放進每篇推送之后作為固定尾圖。引導有交流意愿的讀者掃碼與期刊主頁君成為微信好友,然后期刊主頁君再將讀者統一拉入微信交流群,為后期相關領域的學者交流探討提供空間和平臺。
4.完善細分領域,提供專門學科知識參考
“細分”屬于市場營銷的概念,不同學科知識的需求者構成不同的知識細分領域。學術期刊打造的知識交流平臺在追求廣博的同時,專業化開發對于長遠持續發展同樣不可或缺。如心理學知識分享平臺“壹心理”,其善于把心理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用戶除了享受免費或付費的文章專欄、心理測試、心理課程、FM語音之外,還可以在此平臺上預約心理咨詢師進行線下約見或即時通話。壹心理專注于心理這一細分領域,因而給受眾留下專業的品牌形象,受眾也會相應對此給予更多關注與信賴。學術期刊領域,尤其是數據庫的建設,同樣強調“術業有專攻”。如我國主要期刊數據庫CNKI知網,不僅擁有公司總微信公眾號“CNKI同方知網”,也有關于相關細分的微信矩陣。一方面是針對不同的學科類別,知網面向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公共服務、旅游文博、出版傳媒等教育文化機構,整合各類教育文化公共知識資源,搭建符合行業特性的個性化知識服務平臺,為教育文化機構和個人提供教學教研、學科評價、決策參考、公眾服務等產品及解決方案。如,根據學科劃分為“CNKI文教”“CNKI政經法”“CNKI生命科技與環境”“CNKI基礎建設與能源”“CNKI企業科技智庫”“CNKI海外服務”等多個學科、多種行業。另一方面是針對不同的地域特點,為了在全國范圍及時對接機構、用戶需求,為機構、用戶提供本地化知識服務,中國知網設立了26個區域分公司。各個分公司根據各區域發展特點,打造區域一站式知識管理服務,如川藏知網、甘青寧知網、知網知渝、豫知網、CNKI上海知識服務等。學術知識的垂直細分為特定受眾對特定領域的深挖研究提供支持,讀者在頗有所得的同時,對于期刊品牌忠誠度也隨之提升,為期刊進一步的知識服務提供條件。
5.結語
知識經濟蓬勃興起的時代,學術期刊如何與時俱進趕上知識服務的大潮,通過平臺建設和內容建設,實現自身價值,提升自身影響,是值得學界和業界共同深思的問題。知識型新媒體對時代需求有著極為敏感的觸覺,或許能為期刊轉型帶來借鑒。當然,學術期刊也應注意自身肩負的使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就行取舍,臻于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