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外國文學期刊發展歷程與國際化戰略”研討會在武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 50位專家、外國文學期刊主編與會,共同研討外國文學期刊辦刊經驗,為新時代外國文學期刊提升國際化水平、助推中國學術“走出去”建言獻策。
打造引領性的國際性學術平臺
期刊,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媒介”作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笛認為,《外國文學研究》40 年的發展歷程不僅與我國改革開放同步,而且使得“媒介”這一詞的內涵不斷延伸、不斷擴展,它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學術生命,培育出了一個又一個學術新人,在促進思想解放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國文學學科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外國文學研究》主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蘇暉介紹,自 2000 年起,《外國文學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反映、推動和引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國文學研究及成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以經典作家作品的研究為主體,關注學術前沿問題,圍繞重大學術熱點問題展開爭鳴,重視比較文學及國外學界的交流,為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教學提供參考,還為某些領域研究作出貢獻,如莎士比亞研究。吳笛認為,當下,在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語境下,我國外國文學類期刊應適應新形勢,服務于我國外國文學學者新的需求,服務于我國文化強國建設,擴展媒介內涵、壯大儲存空間、拓展傳播渠道、加大引領作用。特別是在媒介化生成的大數據時代,國內的學術刊物不僅要進入重要的學術索引,更要加入國內外的數據庫,讓中國學者在中國發出的聲音,在中國用中文寫出的文章也能被世界所知曉,讓世界各國學者為了更深地了解我們的研究而去學習中文,讀中文的學術期刊。
面向國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
中國學術走向世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聶珍釗表示,在建構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中國社會科學在世界上的聲音還比較小。強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要加強外文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的建設,扶持面向國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期刊國際化是中國學術國際化的重要一環。因此,中國學術期刊肩負著改變現狀的責任。
針對期刊國際化的發展,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吳曉都建議,在實現國際化的過程中要自覺凸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既要關注國際學界的熱點問題,同時也要主動提出學術問題;學術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國學者要加強對自身話語權的把控;積極運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增加期刊影響力。與會學者建議,《外國文學研究》應積極舉辦高層次高質量的國際會議,加強英語欄目的建設。此外,要鼓勵中國學者用英文寫作,增加外文論文的發表,以中國人看外國文學的獨特視角為外國文學研究增磚添瓦,同時將中國思想傳播出去。
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張強認為,應堅持三個“打通”,即“中外打通”“學科打通”和“語言打通”。首先,“中外打通”指在體例、受眾等方面實現較大可能的國際化,但在立場、觀點、話語體系等方面又堅持中國化立場。其次,關于“學科打通”,張強以戲劇為例,提出了文學內部的學科打通在注重戲劇文本的同時,要更加關注戲劇表演形式。,關于“語言打通”,張強提出要關注期刊外文論文的配比,同時進一步提升外文論文的質與量。
努力擴展期刊國際影響力
“新時代背景下,期刊要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我們的目標是堅持國際化發展道路,致力于溝通中外學術,傳播中國聲音,逐步擴展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助推中國學術‘走出去’,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蘇暉介紹,近年來,《外國文學研究》為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對編委會進行了重組,除增加國內有影響力的學者進入編委會外,還增加了歐洲科學院的三位院士以及韓國等國家的學者;建立英文網站和投審稿數據庫,堅持全球讀稿、審稿,注重稿源和研究視野的國際化。增設“中外學者對話”欄目,每期邀請幾位學者圍繞同一個問題展開爭鳴;在“批評與批評研究”欄目中介紹國外近期出版的文學作品或者是學術著作,跟蹤學術前沿。此外,提升編輯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編輯人員的國際化交流。同時,期刊也建立了英文網站、微信公眾號,以擴展傳播渠道。
“當前期刊的編委已經顯現出國際化的特色。但是除了與英、美、俄等國家學者合作之外,目光應該更長遠一些,可以與更多國家的學者合作。”浙江大學教授周啟超表示,“一帶一路”沿線有許多國家,除了俄羅斯、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還有中歐國家。中歐文學是學界關注的弱點,也是外國文學研究的弱點。這些國家雖小,但文化極富特色,因此,和“一帶一路”沿線這些國家的雙邊學術交流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中大有可為。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