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以來,我國掀起“智庫熱”。據不統計,我國現有各類智庫722家。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啟動“中國智庫綜合評價AMI指標體系”,有166家智庫入選“中國智庫綜合評價核心智庫榜單”。經過幾年來的建設,智庫數量、質量、規模大幅上升,但與學術期刊的合作鮮有進展。國家如此重視智庫建設,學術期刊人理應積極響應,拓寬與智庫合作的思路和渠道,探索現實路徑,打通學術期刊服務社會的關節。
1.樹立服務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識
學術期刊首先要轉變思想,即學術期刊不是科研的“后花園”,也不是學者之間自娛自樂的平臺。時代給予了學術期刊走出象牙塔、面向現實、面向社會的歷史機遇,學術期刊理應抓住機會,把目光轉向現實社會,以服務智庫建設為抓手,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而就自身而言,當前學術期刊面臨的處境不容樂觀,面臨著傳播數字化、讀者閱讀習慣徹底改變、學術國際化的挑戰。誠如上言,學術期刊自身需要“突圍”,服務智庫建設不失為一條可行路徑,有利于期刊從理論走向現實,從精英逐步走向大眾,從同質化走向錯位發展,重塑學術期刊的新時代形象和特色。
2.搭建平臺,匯聚交流思想
就性質而言,學術期刊是傳播平臺,所以即便傳播載體變了,從紙本變為網絡,但性質依然不變。期刊人如果意識到這點,則有利于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因為無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本質和使命沒有根本改變。只要做大、做強、做活傳播平臺,學術期刊發展就前景無限。再者,學術期刊服務新型智庫建設,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即擁有一支數量大、水平高、有積淀的作者群。無論是何種智庫建設,都需要回歸到學科開展研究,最終還是需要相關人才來落實。學術期刊最熟悉這些作者和科研機構,也有能力將他們聚合在一起。這種搭建平臺、網羅人才、匯聚思想的工作,對于學術期刊,不僅可能,而且可行。就平臺而言,既可以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專題研究,也可以是專家學者的前沿研究,當然也可以組織多種類型的會議或者論壇,邀請多元主體參與研討,正所謂“理不辨不明,理越辨越明”,研討越深入,思路就越清晰,同時也越有利于各主體之間達成共識。2017年10月,筆者所在單位的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承辦召開了“深化精準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嘉賓有國務院扶貧辦、江蘇省農委、江蘇省扶貧辦的領導,還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以及南京農業大學的知名學者,與會嘉賓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扶貧思想、農村人力資本與教育扶貧、精準扶貧的機制與路徑創新、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與社會治理、精準扶貧與城鄉區域發展、產業扶貧的實踐創新等議題交流探討,效果良好。
3.設置話題,開展深度研究
黨的報告指出,中國已邁入新時代,基本矛盾已發生改變,這預示著中國轉型發展還遠遠沒有結束,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工業,從國內到國外,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這也為學術期刊發展提供了機遇。對學術期刊來說,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學術成果中、從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中提煉出有價值、有生命力的話題,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20世紀初,中國“三農”問題突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而就在此后相當長時間里,有關“三農”研究的學術成果呈現井噴式爆發,這些成果在促進解決“三農”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時至今日,“精準扶貧”“社會治理”“一帶一路”倡議、“供給側改革”“鄉村振興”等都為學術期刊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選題,學術期刊人應根據學術研究的內在規律,結合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而設置有關話題,召集專家學者開展深度研究,服務智庫建設,解決現實問題。
4.協同創新,聚焦重點議題
針對協同創新,有研究關注到學術期刊與新型智庫之間協同創新,但筆者認為,長遠地看,僅有學術期刊與新型智庫之間的協同是不夠的,應該是多元主體之間的協作。因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以及難點問題,既不是哪個部門可以簡單解決的,也不是某個學科就可以完成研究的,這里面包含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四個基本過程,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對于學術期刊而言,聚焦重點議題,從眾多成果中遴選出成果,交由智庫可傳遞到相關部門,再由相關部門落實解決。現實地看,學術期刊之間、各高校之間、各學科之間以及各專業學者之間都需要協作,2012年由17家教育部名刊共同推出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2015年超星公司推出的“域出版”,實際上都是在努力打破學校、學科以及學者之間的界限,提供的學術產品。學術期刊服務新型智庫,還需要吸引政府部門加入,才能產生實際效果。所以,長遠地看,學術期刊、新型智庫、高校以及政府部門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是實現目標的機制保障,需要花大力氣、長時間探索研究。
5.轉換語言,擴大受眾面
學術期刊的特點是語言、格式統一、研究規范、結構完整,這是科學研究所必須的特質。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阻礙了學術期刊走向大眾的道路,普通人看到學術論文的感覺往往是枯燥、冗長,看不懂。所以,推動學術期刊服務新型智庫建設,十分有必要改進學術語言。在這里,筆者所提的學術語言,主要是指學術期刊的格式規范、語言風格、陳述方式等。舉一例說明,有論文題目是“醫療領域的城鄉差距和城鄉不公正——以門診患者為例”,包含引言,理論方法與數據實證分析以及結論四個部分,試想普通人看到這樣的文章題目和內容,大概率會敬而遠之。而作者的本意論述的是城鄉門診差距,其中有60%~90%屬于不公正現象,需要加以改善。文章選題很好,研究很有價值,但這種風格必然阻礙其進一步傳播。遍觀目前的學術期刊,這種學術語言比比皆是,不少政府官員表示現在的學術論文看不懂,尤其是經濟計量模型類論文。所以,在特定情況下,要把學術語言改為通俗語言,力求做到可讀性強、層次清晰、篇幅適當,使學術論文走向大眾、服務社會。
結語
黨的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學術期刊是文化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給予了學術期刊走出理論、邁向現實、服務社會的歷史機遇,而正值新型智庫建設蓬勃發展,學術期刊服務新型智庫建設是實現價值的主動作為和責任擔當。就學術期刊自身來說,在歷史機遇面前,既要做到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又要清晰地認識到可為的限度,做到有所不為?,F實地看,目前學術期刊與新型智庫之間的合作尚處于摸索階段,在轉變思想前提下,發揮學術期刊的優勢搭建平臺、設置話題,促進多元主體合作共進,不失為兩者之間合作的現實可行路徑。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