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期刊出版業事關國家科技創新和科技信息安全。在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中機遇與挑戰并存,通過對CNKI數據庫2013—2017年發表的以大數據和科技期刊為主題的學術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指出當前我國科技期刊大數據領域研究現狀為:重視不夠,研究主體分散,尤其是主管部門和主辦單位參與不夠;大部分科技期刊還是沿用傳統的辦刊模式,整體“小、散、弱”的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在大數據思維模式、數據挖掘技術以及科技數據安全等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中國科技期刊在大數據革命浪潮中已經明顯滯后。提出的研究方向有: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應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當前應加強相應的制度制定和政策保障研究;尤其要重視數據挖掘技術和數據安全研究;加強大數據時代編輯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研究。
一、中國科技期刊界大數據研究存在問題分析
從以上量化數據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科技期刊界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大數據浪潮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影響,也認識到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部分出版類主流媒體也跟進了這個時代浪潮,發表了一些的研究成果。但是從這些分析圖表也不難看出:我們當前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及時,研究成果總量較少,得到的基金資助也很少,這和中國科技期刊的總體體量不匹配。截至2016年底,中國科技期刊總數達5020種,但在大數據方面的研究成果連續5年還不到100篇,其中只有2篇研究成果得到基金資助,說明中國科技期刊界大部分的從業人員還未對此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較少的基金資助既說明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對于科技期刊大數據轉型并不關注,同時也不能保障此研究領域的持續健康進行。
第二,研究機構和作者非常分散,不具有持續性和聚合性。同一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持續研究的較少,最多的也只發表了3篇文章,大部分只是粗淺地研究一下,發表一篇論文,然后就不再關注;機構方面也非常分散,同一機構發表過4篇學術論文的只有2家。科技期刊主管部門和主辦單位在這場革命性變革中還未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介入,也未從制度建立、政策扶持以及國家科技期刊出版體系等方面來統籌規劃和思考,并未切實地參與到這場變革中。研究主體主要停留在科技期刊界編輯人員的自說自話。
第三,研究主題過多集中在總論大數據帶給中國科技期刊界的機遇和挑戰方面,未深入到具體的行業頂層設計和應用案例探索。張碩等在《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探析》一文中提出大數據的發展歷程,“及時個階段2011年,主要是技術研發、概念推廣、解決方案推廣和商業模式嘗試;第二階段2012—2015,主要是生態環境完善、行業應用案例增多、用戶認可程度高、基于大數據應用的業務創新加快;第三個階段:2016年到現在,大數據解決方案成熟、大數據應用滲透社會各行業、數據驅動決策和信息社會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從這個歷程來看,我國科技期刊界在這一次大數據浪潮中已經明顯有些滯后了。事實上,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單位還在傳統紙質的“投稿—編輯—出版—發行”的閉路系統中運行。所謂數字化也只是簡單地將出版后的紙質內容上傳給大型數據庫,這些都與大數據的時代更加廣泛、深入的數字化,全社會范圍內的數據互聯互通,在數據密集型科學環境下形成的用于超大規模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及知識再發現的信息處理范式相去甚遠。第四,在研究內容方面未對數據資源和數據安全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深入研究。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經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如何積累挖掘數據,如何分析應用數據,如何保障我國出版數據的安全等問題本應是大數據研究論題的核心和重點,但是從已發表的成果來看,僅有4篇論及數據資源,這遠遠不夠。事實上,在科技期刊出版領域,我們已經面臨著巨大的數據安全隱患。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統計我國SCI論文流入流出情況:“2007—2016年中國機構在SCI收錄中國科技期刊發文數僅占中國SCI論文總數的9%;同期中國SCI期刊的總被引次數僅占中國全部論文總被引次數的4%,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作者把大部分在國外SCI收錄的期刊上了。”大量的品質科研成果發表在國外,數據資源也掌握在國外大型出版集團手里。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科技期刊界人深思,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二、大數據時代,中國科技期刊重點研究方向探析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顯示:我國的科技期刊總體上還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時代,集團化建設緩慢,市場化程度低,難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總體而言,我國科技期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刊物的學術質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辦刊能力建設亟待加強”。對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特點及趨勢,藍皮書給出了七個方面的研判,對大數據挑戰而言,筆者認為“理性、科學和指標多元化是中國科技期刊評價未來趨勢,加強辦刊能力建設是中國科技期刊未來工作重中之重,集群化是中國科技期刊未來發展重要手段,依托融合出版、提供知識服務是中國科技期刊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是科技期界在當前要研究的重點方向和領域。具體來說:
(1)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應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當前應加強相應的制度制定和政策保障研究。科技期刊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其出版不僅僅是關系到科技期刊本身的生存與發展,更是事關國家的全球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在大數據時代,“學術創新模式、學術研究范式、知識形態、知識獲取、知識交流及處理機制都發生了改變,學術期刊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7]。在這樣一場革命性的變革浪潮中,單靠數千家“小、散、弱”的科技期刊自身是無法實現華麗轉身的,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并提供相應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一是體制層面:建議打破當前主管、主辦和出版三級辦刊體制,成立國家專門的科技期刊管理部門,打破條塊和地域分割,集中所有品質辦刊資源。大數據時代“學術成果的發表不再是學術期刊的專屬,以往學術期刊的優勢會被淡化,現行的以編輯部為單位各自為政的‘閉門辦刊’模式會被擯棄,刊與刊的邊界正趨于模糊,大數據將推動學術期刊整體轉型”。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和出版單位較為分散,共有1375個主管單位,4381個出版單位。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1.15本期刊,僅出版1種期刊的出版單位有4205家,占期刊總數的83.75%。反觀國際大型出版集團,愛思維爾旗下的ScienceDirect數據庫就集聚了2000多家期刊。當前應該加強如何優化我國科技期刊主管主辦體制的研究,提出切實有效可行的體制改革策略,推進科技期刊資源的集群化發展。二是政策方面:建議在國家層面制定系統的科技期刊戰略發展規劃,可以考慮搭建一個以科技期刊為紐帶的“國際科技研究和學術論文大數據平臺”;或者以行業或者學科為單位成立部級科技期刊論文大數據平臺。尤其是要重點改革創新科研評價體系,學者們應加強政策研究和科研評價體系多元化的研究。三是資金方面:各級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加大對科技期刊大數據轉型研究和試點的資助,推動研究和實踐。總之,在積極應對大數據對期刊的變革方面,作為大數據發展的主導力量,政府方面應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重視,包括提供項目資助、組織相關力量解決大數據在期刊應用方面的關鍵技術,從而為科技期刊數據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金和技術支持。
(2)樹立數據意識,尤其要重視數據挖掘技術和數據安全研究。大數據時代,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數據。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建立用“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辦刊機制和模式顯得極其重要和迫切。“在數據驅動的智能時代,需要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政府、行業組織及大型出版集團需要建立數據平臺,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科技期刊擁有的數據不僅僅事關科技期刊本身的發展,也關系著國家科研安全。如何把海量的科技期刊數據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如何盡快實現科技期刊轉型升級,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阻止科研成果外流,刻不容緩,事關國家安全。學界應花大力氣研究數據挖掘技術和數據安全。
(3)加強大數據時代編輯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研究。中國科技期刊要順利實現在大數據時代轉型與發展,關鍵是要具有大數據出版意識,掌握大數據挖掘技術,并能熟練分析運用數據結果的既懂專業又懂技術的專業編輯隊伍。“編輯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作為旁觀者、參與者和引領者的三重角色擔當,學習并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讀者、作者和審稿人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框架,以讀者需求為導向,退出個性化服務,積極探索以學術期刊為紐帶的大數據全產業鏈和新業態發展路徑”。懂專業、懂數據,會分析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刻不容緩。如何培養,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培養的體制、機制和模式,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