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媒體時代為科技期刊的出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對傳統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研究發現,在編輯、校對流程中普遍存在“數字化斷層”現象。該現象導致了稿件庫存現象嚴重以及數字出版周期過長、效率過低、質量不高。新媒體時代,期刊論文只有在數字出版后才能被有效傳播、檢索、發現和有效引用。解決期刊出版的“數字化斷層”問題,可以有效縮短發表周期,最終提升期刊的整體影響力。針對優化編輯流程、專設網絡編輯、重視優先數字出版、共享出版平臺等方面提出一些應對措施。作者自主開發了數字出版加工平臺,可在高校期刊共享使用。
互聯網期刊、電子書以及在線數據庫等多種數字出版與傳播模式已經對傳統出版模式構成猛烈沖擊,并展示了其良好的發展態勢和市場前景。目前,部分科技期刊特別是少數高校學報的出版時滯過長現象嚴重,導致投稿吸引力降低、論文的引用價值嚴重貶值、期刊活力和影響力降低。同時,發表時滯過長直接影響到論文的引用率,發表時滯會影響期刊的影響因子。因此,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縮短發表時滯成為科技期刊思考的問題,也是科技期刊研究的熱點問題。由于中文期刊采用專業軟件(如方正書版、LaTex、Indesign等)排版,其過程脫離數據庫,編輯校對采用紙稿校對,導致跨數據庫流通困難,出現采編、排版及數字出版之間“數字化斷層”現象,致使編輯部需要投入較多的工作量完成刊后處理工作(如DOI的元數據上傳注冊、網刊的信息更新、第三方數字出版的元數據標引等)。這些問題使我國科技期刊難以真正實現期刊的“全流程數字化出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文期刊對優先出版的積極性,導致出版時滯過長,最終直接影響了期刊的核心影響力和競爭力。筆者基于多年的編輯與出版工作實踐,分析總結了在常規編校工作中因“數字化斷層”現象引起的諸多問題,提出了一些適合科技期刊的、共性的、具有實際可行性的應對策略。
1.國內外數字出版發展現狀
數字出版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專業出版商就在積極開發在線數據平臺,并且在數字出版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如ScienceDirect全文數據庫、Scopus期刊數字化技術、SpringerLink在線出版平臺、HighWire數字出版平臺、SciELO出版平臺、Wiley-Black-well、Nature等大型國際出版集團的出版模式和數字出版技術對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十多年來,國內科技期刊數字化、網絡化建設已經取得較大發展,但期刊數字化進程緩慢,多數持觀望態度。多數期刊數字出版流程是在印刷后進行的,這就導致了數字出版嚴重滯后。2009年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時滯最長接近757d,按學科統計的刊均最長時滯為13.5個月。近年來,大多數科技期刊的出版時滯已大幅度降低,但部分科技期刊的平均出版時滯仍然高達7個月以上。然而,新媒體時代下,科技工作者越來越多地選擇通過網絡查詢、在線閱讀的方式查閱文獻并開展科學研究,在線檢索成為文獻最有效的傳播方式。論文只有在數字出版后,才能被讀者檢索和發現,對于時滯過長的論文特別是科技論文,在被發現時,其研究方法已經“過時”、創新點已經“不新”、提高點已經“不高”,通常失去了引用價值。因此,發表時滯過長是影響期刊影響力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2.“數字化斷層”現象及其存在的問題
目前,多數期刊的出版流程為發散型,以編輯部為中心發散到采編系統、網刊系統、DOI注冊、在線優先數字出版系統、排版部門(或公司)、印刷系統。其中DOI注冊、優先出版、數字出版以及網刊的等過程相對分散而獨立,數字化進程為由編輯部單向上傳,不能實現各數據庫共享和同步更新。編輯部與排版部門之間的校改工作為非數字化的紙媒交流過程,編輯在打印紙稿上校對,排版員針對校稿上的紅筆批注在方正排版或其他排版軟件上進行校改,然后輸出下一個校次的PDF、打印出紙稿、傳遞給編輯,于是開始了新一輪的校對工作。傳統的校改過程中以紙稿形式流通,導致印刷版PDF中的信息與Word版定稿中的信息不一致,如標題更改、內容增減、圖表更換等等。這種不一致的現象,本文稱之為“數字化斷層”現象。傳統期刊重視印刷出版,需要經過“三校一讀”的校對流程,校對流程是通過紙稿校對方式進行的“數字化斷層”流程。科技期刊因公式、符號和格式等問題,通常需要延長校次。就筆者所編刊物自科版而言,需要經過“一校、二校、三校(讀)、清樣校對、藍樣校對”等5次以上的校改循環,所耗時間長達2個月(雙月刊)。因此,校改循環所耗時間是稿件“處理周期”的1/2以上。這里,本文提出稿件“處理周期”的概念:處理周期=審稿周期+校對周期。審稿周期以平均2個月計算,待發時滯是文章被確定錄用后會排隊等待編校,處于“未處理”的“排隊”狀態因而不計算在內。因此,在較長的校對周期中,“數字化斷層”現象通常會引起一系列問題。首先,“排隊”排版導致大量可刊發稿件“庫存”現象嚴重,處于可刊發的稿件因存在較多瑕疵甚至較大錯漏,對于不經過排版和校對的稿件,多數編輯是不敢在稿件通過終審后急于優先數字出版的,而是“庫存”稿件“等待”組稿選用。就筆者所編的自科版而言,在幾年前“庫存”現象很嚴重,個別稿件“庫存”時間長達2年以上。除了其他原因,筆者認為“排隊”排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導致數字出版周期過長。其次,因為“數字化斷層”現象中存在定稿Word和排版PDF之間內容不一致的現象,在數字出版工作中需要手動標引識別PDF稿件或者抓取拷貝方正排版文件中的元數據,導致編輯在優先數字出版中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進行重復工作,而且通常因為人為和軟件兼容等因素導致錯、漏、亂碼、格式等錯誤,數字出版質量不高。再次,“數字化斷層”現象增加了編輯額外的、機械式的、重復性的工作量,導致編輯對數字出版產生“疲勞”和“疏忽”。在重視印刷出版物編校質量的大環境下,編輯在確保編校質量合格率這種無形鞭策下,自然而然地將工作重心放在編輯和校對流程上,因而,編輯在數字出版工作上表現為“乏力”(缺乏精力、動力),甚至“不力”(無視、忽視),數字出版效率過低。第四,“數字化斷層”現象導致傳統中文期刊過度依賴于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數據庫出版商,導致出版時滯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縮短。目前,絕大多數科技期刊的數字出版分為2種:編輯自主優先出版、文獻數據轉讓模式數字出版。前者是編輯可以在如CNKI在線優先數字出版等類似數據庫平臺上自主進行,可以在稿件終審可刊發后進行。后者是CNKI等出版商在收到排版源文件、收到印刷出版物之后,經出版人員審核、加工后才能完成數字出版,往往在印刷出版后2~3月內完成。在該平臺上,從單篇優先數字出版到整期定稿數字出版,通常需要進行2次以上的手動標引與核對,工作重復,且易出錯。因此,多數期刊編輯部為了避免進行2次手動標引,在即將送樣印刷時,將印刷版PDF上傳到該平臺上進行手動標引并。前者這種“優先”數字出版僅比印刷出版最快提前1月,后者在出版時間上是滯后于或者最多同步于印刷出版的,即數字出版周期通常在2~3月。本文提出稿件“生命周期”=審稿周期(平均約2個月)+庫存周期(平均約6個月)+校對周期(2個月)+數字出版周期(平均約2個月)=12個月。因此,在漫長的稿件“生命周期”中,這種依賴模式的數字出版周期僅占稿件“生命周期”的1/6,對縮短發表時滯并無實質性的貢獻。趙樹慶等的調查統計表明:2010年中文期刊印刷出版論文的平均發表時滯為11.6個月。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期刊論文只有在數字出版后才能被有效傳播、檢索、發現和有效引用。也有研究表明:期刊數字化發展程度高的期刊,被引頻次就高。因此,優先數字出版可以縮短發表時滯,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3.新媒體時代期刊“數字化斷層”的應對措施
新媒體時代,各種社交互動模式的社交媒體,如QQ、微信朋友圈、微博、公眾號等,以傳播快、覆蓋面廣、聚類細為特點,朋友圈、微信群具有“聚類效應”,可以將相同研究興趣、相同研究領域、相同研究水平的學者聚集成不同細分的受眾群體。受眾個體對其發表的(甚至是剛被錄用的)論文及時分享,可以被快速地傳播。這種傳播通常具有“傳染性”且“擴散”速度快。在科學研究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今天,一篇有價值的論文一旦被發現即可被同行研究者追捧和跟蹤,并迅速在該文的基礎上展開更深入的研究,該文獻的引用率必將迅速攀升。因此,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能力為傳統期刊特別是科技期刊影響力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傳統期刊“數字化斷層”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期刊論文的迅速傳播。只有解決期刊的“數字化斷層”問題,盡快在線優先數字出版,縮短發表時滯,保障論文“新鮮”出爐,提高論文可被發現和被引用的概率,才能最終提升期刊的整體影響力。基于目前傳統科技期刊特別是高校學報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應對“數字化斷層”引起的諸多問題。首先,編輯部要優化編輯工作流程,重視編審環節中的審改力度,在稿件終審前增加“編輯加工”環節,使稿件內容達到“齊、清、定”,盡量保障終審稿與印刷版稿件內容的基本一致(知網優先數字出版要求95%以上)、出入不大,若能達到這個要求,則可以實現稿件在通過終審時“錄用即發表”,即可在終審后幾天內完成單篇稿件的在線優先數字出版。其次,注冊稿件的“數字對象標識符(DOI)”,即使稿件尚未正式印刷出版,讀者也可以通過DOI引用該稿件。再次,進一步重視在線優先數字出版,由傳統的“先印刷出版后數字出版”過渡到“先數字出版后印刷出版”,這需要編輯部內部工作模式的轉變。第四,有人員條件的編輯部可安排專職網絡編輯負責優先數字出版和刊后數字出版,分工明確,為編輯減負,有效縮短稿件的出版時滯。,有技術條件的編輯部可以開發數字出版系統平臺,構建處理平臺,可供高校期刊共享使用。例如,筆者承擔的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筆者自助開發了“自動排版助手”及“數字出版加工平臺”,近期該平臺準備升級上線“云服務器”,有望在短期內向同行編輯部開放共享。“自動排版助手”是基于網絡數據庫,通過上傳Word定稿,系統自動提取稿件元數據(題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并存入數據庫,系統依據各種刊物的方正模板,自動生成方正書版的排版文件。一方面,該軟件降低了排版人員的技術門檻,不要求操作員熟悉方正排版軟件;另一方面,該軟件在正文、表格、參考文獻等結構化的一鍵排版功能,可以為熟練的方正排版員提速3~5倍。“數字出版加工平臺”可以從已排版的各類排版(方正排版、XML排版、LaTex排版等)文件中,根據設置的元數據拾取器,一鍵提取稿件的元數據信息,存入數據庫,然后根據各類數據交換的需求,如馬格泰克網刊、中國知網數字出版、微信公眾號文章等,一鍵生成整期所需的XML或Html文件,實現“一次加工,多媒體出版”。其中微信公眾號文章模塊可以實現多張圖片免上傳、多張二維碼免上傳嵌入。
4.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數字化斷層”現象普遍存在,且已經嚴重阻礙了期刊影響力的提升。如何結合目前編輯工作的實踐,積極探索出一條既能滿足本期刊編輯的工作需求、又能在同行期刊編輯工作中普遍適用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平臺,將是本文后續的研究方向。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