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社科學報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綜合性學報要提升辦刊水平,必須走特色化辦刊之路,用時任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的話說,就是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2003年,教育部在正式實施名刊工程的同時,也在次年啟動了名欄建設工程。由此,在全國高校學術期刊中爭辦特色欄目形成了高潮。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創辦名刊,必須精心打造名牌專欄。辦好特色專欄,是提高刊物學術水平、擴大其學術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唐都學刊》“漢唐研究”專欄開辦已有二十余年,發文六百多篇,推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論作,其以在該領域研究方面所形成的鮮明特色,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贏得了學人的贊賞。關于今后如何進一步開展“漢唐研究”,提高這一專欄的學術水平,大家已經發表了很多寶貴意見,在此,我僅從欄目編輯工作角度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一、關于欄目策劃設計,可在已有基礎上,再加細分、深化
漢唐研究,從時代之長及涵括的內容之豐富,都是一個十分宏大的課題。漢、唐作為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兩個盛世,可以研究的問題非常廣泛,從大的方面說,漢和唐可以分開研究,也可以放在一起作綜合研究。而兩朝既有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又有科技、教育、文藝、宗教等等廣闊領域都可納入研究的范圍。因此,作為專欄的漢唐研究有點顯大,它既不像問題、專題,也不是典型的學科專欄,很有必要根據國內外研究的進展,結合本刊實際,對專欄加以細分和深化,以選擇若干方向、專題作為重點,持久、深入地開展研究。關于欄目的深化、細化,我在編輯《陜西師范大學學報》期間曾作過嘗試。主要是采用“欄目+專題或問題”形式:如“西部研究”曾根據稿源情況,細分為“西部經濟”“西部文化”“西部教育”“西部文學”等分話題開展研究。“學術前沿”是一個以反映在我校召開的高層學術會議新成果的欄目。該欄目主要采用“欄目+會議主題”形式:如“學術前沿: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學術前沿:文學經典的承傳與重構”“學術前沿: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學術前沿:價值哲學的哲學反思”“學術前沿: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的治理與防范”“學術前沿:當代視野下的教育與幸福”,等等。關于“漢唐研究”專欄的細化、深化,似乎也應該更加重視薄弱環節問題、前沿問題,選擇相關專題作深入研究。目前,在陜西的期刊中,涉及漢唐研究內容的欄目有《西北大學學報》的“秦漢史研究”,《咸陽師范學院學報》的“秦漢文史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的“周秦漢唐文化研究”“唐史”“唐詩研究”,《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等。細化、深化“漢唐研究”欄目、選擇重點研究方向時,應盡量避免與上述陜西已有欄目過多地交叉重合,以體現“人無我有”的鮮明特色。在欄目策劃設計上,還可考慮從某一領域某一問題點上的突破向某一專題系列的研究擴展,從零散研究向形成系統成果深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陜西師范大學學報》“歷史地理”專欄,曾連續發表馬正林先生有關古都西安歷史的研究文章,如《長安城的興起》《漢都長安》《隋唐長安》等文章,其后作者以這些文章為基礎,撰著形成了論述西安歷史的系統專著《豐鎬—長安—西安》。另外,史念海先生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專著《中國古都和文化》也是以其發表于“歷史地理研究”專欄里的多篇論文為基礎構筑而成的。當前,我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漢唐研究”專欄可否與之相聯系,在“絲路文明”等相關課題的研究上作文章,選準方向,有計劃地組發系列文章,推進絲綢之路研究取得某些成系統的大成果。鳳凰衛視近年連續播發“絲路文明”節目,看后深受啟發,關于這一課題似乎大有文章可作。
二、在欄目的編輯上,應再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主動組織開展學術問題的討論與爭鳴
學術研究必須從問題出發,研究、解決學術發展中的難題。在這方面,《陜西師范大學學報》曾先后開設過不少問題欄目,如“哲學體系問題討論”“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中國哲學史方法論討論”“學術期刊影響力及其評價”“高校辦學自主權及其實現”“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文學經典的承傳與重構”“延安文藝與20世紀中國文學”等,其中辦得最理想的問題欄目則是“歷史地理研究”中的“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該專欄組發表葛劍雄等專家、學者的論文8篇,分別質疑、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農耕活動與湖泊的消亡、西北干旱區河流水量的古今變化、人類活動與毛烏素沙漠南擴、人類社會需求與動物的減少和滅絕等重要問題,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唐都學刊》應考慮與相關專家尤其是欄目主持人,共同策劃設計漢唐研究領域里類似前沿問題、薄弱環節以及難點問題開展研究。對學術問題的討論與爭鳴,始終是推動學術研究深化和發展的最重要的途徑。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觀點的分歧、結論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學術期刊及其專欄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組織開展不同學術觀點的討論,形成大膽創新、百家爭鳴的氛圍。在學術期刊史上,不少期刊都因為組織重要學術問題討論與爭鳴而成為名刊。如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校長華崗主持的《文史哲》因長期深入討論中國封建社會分期問題,發表李希凡等批評俞平伯《紅樓夢》研究有關觀點的論文等,在我國學術界享有盛譽;筆者主持編輯過的《陜西師范大學學報》之所以在文史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其中就與其所開展過的學術討論與爭鳴有很大關系。如著名歷史學家黃永年先生與柳存年先生關于《西游記》《封神演義》成書先后問題、牛致功先生關于西安建都朝代問題的討論等,都為《陜西師范大學學報》擴大影響力起到了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有鑒于此,《唐都學刊》如何在漢唐研究等領域里挑起話題、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及其分歧看法,組織討論,這對于擴大專欄及整個刊物的學術影響,都不失為十分有效的舉措。
三、在作者隊伍上,應在重視專家名人的同時,注意把眼光投向有潛力的中青年學者
當前,我國學術期刊辦刊、辦專欄,競爭都十分激烈,其焦點集中在品質稿源上。品質稿件的匱乏,成了當前普通院校一般學術期刊欄目建設和辦刊的較大困難。筆者的建議是,一方面編輯部仍要積極主動地工作,加強與專家等高水平作者的聯系,包括登門組稿,挖掘高水平論文;尤其要重視在高層次學術研討會上面對面地向專家學者組約稿件,這也是提高組稿效率的好方式。另一方面,根據筆者多年編輯工作和指導研究生的體會,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論文、博士后的出站報告,大都是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完成的,不少都有真知灼見,有較大學術價值和較高水平。編輯部可以加強與相關學科專業博士生導師等專家的聯系,發掘有水平有價值的學位論文,選用其中出彩章節。《唐都學刊》以往在這方面已經做得不錯,專門開設有“博士論壇”,我認為還應進一步加大這方面工作的力度,更多地把眼光投向有實力的年輕學者。如此,努力建設形成一個老中青相結合的骨干作者隊伍。
四、辦好學術期刊及其專欄,決定于學術論文的質量
學術論文是構成學術期刊及其專欄的基本單元。有名文,才有名欄和名刊。沒有一定數量的高水平的學術論作,創辦高水平的專欄、期刊就是一句空話。學術期刊及其專欄的建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最重要和首先要做好的是組稿工作,組來較多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其次是要認真審稿把關,鑒別稿件的質量,真正擇優汰劣,而不是相反。再次,要精益求精做好編校工作,以大國工匠精神辦刊,如果一個專欄、一期刊物里的論文大多選題、觀點新穎,論證邏輯嚴密,資料翔實,文字流暢,寫作規范,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較高水平,那么該專欄、刊物就一定會是高質量的專欄和高水平的刊物。就《唐都學刊》及其專欄說,在這方面,編輯部認識十分明確,工作已經做得很好,希望再加努力。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