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所謂文獻,文,指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獻,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獻的基本要素是:1.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2.一定的載體;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人們通常所理解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a.基本含義
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主要的書面材料,廣義的文獻定義就成了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依據國際定義文獻乃是一切情報的載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獻"的概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古物、模型、碑石、繪畫等,統稱為"歷史文獻"。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關于"文獻"的定義是:"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在這一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知識"是文獻的核心內容,"載體"是知識賴以保存的物質外殼,即可供記錄知識的某些人工固態附著物。也就是說,除書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載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簡帛、拓本、圖譜乃至縮微膠片、視盤、聲像資料等等,皆屬文獻的范疇。
數千年來,我國先人創造出豐富而燦爛的各類文化碩果,主要是錄存于浩如煙海的古代圖書典籍之中,這些就是古典文獻。而其中與某一學科直接相關的圖書資料,就是該學科的文獻。古典文獻學的基本任務,是繼承古代校讎學家的方法、經驗和成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發掘、搜集、整理、研究這些文獻,去偽存真,考鏡源流,使之為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專業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的科學文化,進而為全人類作出貢獻。
b.作用
文獻在科學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1)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結果的最終表現形式;(2)是在空間、時間上傳播情報的最佳手段;(3)是確認研究人員對某一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效率的重要指標;(5)是研究人員自我表現和確認自己在科學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進研究人員進行研究活動的重要激勵因素;(6)是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第一,文獻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媒介。文獻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具有可記錄的內容與記錄的工具、手段時)的產物,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人類認識社會與自然界的各種知識的積累、總結、貯存與提高,主要是通過文獻的記錄、整理、傳播、研究而實現的。文獻能使人類的知識突破時空的局限而傳之久遠。
第二,文獻的內容,反映了人們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知識水平;而文獻的存在形式(諸如記錄手段、書寫材料、構成形態與傳播方式等),又受當時社會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與制約。例如在紙發明以前,我國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簡牘、縑帛上作記錄;在雕版印刷發明以前,古人只能憑手工抄寫來記錄文獻。然而,正是在文獻的初級原始階段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才發明了紙與雕版印刷術,使文獻的記錄方式更為便利,傳播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人們又從文獻中汲取、利用知識貢獻于社會,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由此可見,社會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文獻的內容與形式,而文獻的繼承、傳播與創造性的運用,又反作用于社會,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有力因素。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名言:"書是人類進步之梯"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第三,文獻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分析資料的種種形態,探求其內在的聯系,進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國李約瑟教授歷數十年時間撰成舉世矚目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就是在占有大量中國古代科技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縱觀中國醫學史,凡是在學術上有重大成就的醫家,無不十分重視對文獻的研究。醫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歷數十年,集唐以前醫學文獻之大成,先后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偉大的科學家李時珍"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家",編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綱目》,被稱為"博物之通典",據統計,其直接和間接引用的文獻達900余種。他們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獻的典范。又如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古代病證、治法、方藥的現代研究,無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醫藥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的。
據上所述,文獻對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至關重要,無論古今中外,凡從事科學研究,都需憑借有關文獻。古典文獻在許多學科的現代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信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古典文獻定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二、參考文獻
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征引過的文獻在注釋中已注明,不再出現于文后參考文獻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參考文獻是文章或著作等寫作過程中參考過的文獻。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定義,文后參考文獻是指:“為撰寫或編輯論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關文獻信息資源。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試行)》和《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修訂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對參考文獻和注釋作出區分,將注釋規定為“對正文中某一內容作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與參考文獻分列或置于當頁腳地。三、文獻資料主要包括什么
(1)圖書。具有著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代等信息。
(2)期刊。具有期刊名、期刊年、卷、期,甚至文獻所在的頁碼等信息。
(3)會議文獻。有會議記錄或第幾屆會議、會議的舉辦者、舉辦地等信息。
(4)科技報告。一般標有報告號,例如,美國政府工作報告、AD報告。NASA報告等。
(5)學位論文。一般標明有Thesis或Dissertation等字樣,并標有學位論文名稱、頒發學位的單位及學位授予時間等信息。
(6)專利文獻。具有專利號,包括專利國別代碼、專利文獻出版時間等信息。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