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未來會怎樣?
著名地質學家薩洛蒙·克羅寧博格格改變了視角:他不考慮明年,也不考慮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將目光投向一萬年后。
人類尺度:一萬年后的地球》是一段智慧的、撰寫巧妙的辯護詞。為了能夠理解地球運轉的方式,他在此書中為遠見辯護。為此,他嘗試去領會地質史上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平面波動或者氣候變化等自然進程,并且在此基礎上勇敢地對地球的未來作出了預測。
及時章 人類的尺度
第二章 里海的時間機器
第三章 先祖們
第四章 里氏震級表和巴克的沙
第五章 集體記憶
第六章 較高級
第七章 熱波和冷波
第八章 冰疊著冰
第九章 在天花板下
第十章 守護者、睡眠者、做夢者
第十一章 三次大洪水
第十二章 去時間之河的上游
第十三章 森林能歌唱多久?
第十四章 斯蒂芬·杰伊·古爾德的秘密
第十五章 一萬年后
尾聲
后記
參考書目
附錄:國際地層年代表
及時章 人類的尺度
也有一些物理學家,其中包括比利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伊利亞.普里高津(1917--2003),他們聲稱,沒有什么時間之箭,過去與未來只有一位觀察者能夠區分。如此說來,也許我根本不必寫這本書。
第二種時間形態是時間波浪,在此涉及循環:血液循環、呼吸、晝夜、冬夏、冰期與溫暖期。所有這一切都與循環有關。地球自轉時圍繞著一個軸,地球公轉則圍繞著太陽。海洋中的水分蒸發形成云層,云層中落下雨點又流人海洋,這種水循環是封閉的。組成地球表層的各個板塊漂移,碰撞,然后又重新分開——這就是地質構造循環。火山熔巖從爆發的火山中噴涌而出,雨水和風將巖石分解成沙粒和黏土,河流將它們帶人海洋,在那里,它們被埋入越來越深的海底,并且逐漸變熱,抵達兩塊相互碰撞的板塊中間.于是它們溶解成巖漿,并且隨著地殼上升,在火山噴發中重新作為熔巖噴涌而出——這就是巖石循環。同樣存在的還有碳循環、氮循環等其他的一些循環形式。古爾德將其稱為"時間之環"。地球不斷地回到它的起始狀態,沒有開始,亦無結束。當然目前還沒有回到過起始狀態,因為時間之河一直向前奔騰,形成了二維波浪運動和三維螺紋。水面的波浪本身形象地說明了如何將圓周運動譯成波浪。
第三種時間形態是時間脈沖。地球史就是雜亂無序的、接二連三的能量的突然爆發:地震、隕石、火山噴發、洪水以及其他毫無規律或者目的可循的災害現象。那些相信偶然,卻又不幸遭遇了災害的人,他們會絕望地問自己:為何是我?為何是我的親人?為何是弱小者?為何是現在?他們不會想到這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或者是一種循環往復。他們只看到大自然的專橫和混亂,災難戲劇填滿了地時間。
……
p10-11
書不錯,不過不適合小學生讀,孩子有點看不懂,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尺度。
書不錯,剛剛送到,期待閱讀
這個商品不錯~
我很喜歡,很值得思考,棒棒棒
這個商品不錯~
科普讀物,還是蠻有趣的,值得一讀
書本內容很好
翻譯奇爛無比~~~
學無止境,推薦購買
作者角度很獨特,很多專業知識,值得一看。
還不錯。。。。。。。。。。。。。。。。。。。。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不錯,值得一看
看看萬年后的地球什么樣
非常適合學過地質學的人閱讀
書不錯,滿意。
推薦購買
喜歡歷史和地理一起的闡述
很好,非常不錯
海平面波動或者氣候變化等自然進4程,并且在此基礎上勇敢N地對地球的未來作出了預測。目錄
太過專業的內容,讀起來覺得枯燥,我這個非專業人士未能將它讀完。
看過之后你會覺得人類的尺度是多么的狹隘,你心中會有更大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
書本身很好,但是翻譯有些基本概念上的錯誤。
印刷精美,很多知識點。讓人不禁對人類的未來充滿遐思。。。。
從地球而非人的角度看待了溫室效應等問題,極其有說服力。人啊真的應該學會在大自然面前恭敬。人的尺度也許十年就很長了,可對地球而言,也許一百萬年才是一個很短的尺度。
涉及知識面有點廣,如果在科普這一塊有所欠缺的同學,閱讀起來會有點吃力。。在內容上選擇的不錯,都是和當前及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列例,推理邏輯很有意思,最少不讓人覺得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