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患者的問題十分復雜而基本的認知行為治療無法取得進展時,治療師應該怎么做呢?
《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的作者Judith S.Beck博士將在這本開創性著作中分享寶貴的實踐經驗,指引治療師在遇到挑戰時,正確看待治療進程中的阻礙;巧妙靈活地運用治療技術,讓難題迎刃而解。本書對于臨床上會遇到的挑戰與棘手問題進行了介紹,并特別關注患者長期以來扭曲的核心信念,以及伴有人格障礙的患者所持有的功能不良的行為策略。因此,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能夠切實指導臨床實踐的必讀教材。無論你是一名學習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生,還是一位有經驗的臨床治療師,這本書都值得從頭到尾一讀再讀。
認知行為治療領域的力作,你將從中學會從容應對一切棘手的問題。
認知行為療法代表性人物阿倫?T.貝克作序
國內CBT專家王建平教授主持翻譯
另請關注貝克的另一本經典著作《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現已推出第二版
萬千心理認知行為療法專題:
認知行為療法》(新手治療師實操必讀)
改變的理由——理性行為療法操作指南》
“萬千心理”經典外版教材系列:
√ 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第二版)(萬千心理)(認知療法經典教材全新改版,CBT療法創始人阿倫?貝克醫生作序)
√ 《認知行為療法》 (萬千心理)(新手治療師實操必讀)
√ 改變的理由-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操作指南(萬千心理)
Judith S. Beck博士 是美國貝克認知行為治療研究所主任,也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的臨床心理學副教授。她著有近百篇論文和著作篇章以及若干本專著;并在美國與全球進行過數百場有關認知行為療法的專題報告;她同時也是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Beck Youth Inventories)和人格信念問卷(Personality Belief Questionnaire)的合作研發者。Beck博士還是美國認知治療學會的開創者之一以及前主席。
及時章 識別治療中的問題
第二章 對挑戰性患者進行概念化
第三章 人格障礙給治療帶來的挑戰
第四章 形成并使用治療聯盟
第五章 治療關系中的問題——案例
第六章 當治療師對患者有功能不良反應時
第七章 目標設定中的挑戰
第八章 將會談結構化時遭遇的挑戰
第九章 解決問題及家庭作業中的挑戰
第十章 識別認知中的挑戰
第十一章 改變想法和意象時的挑戰
第十二章 在修正假設時遇到的挑戰
第十三章 在修正核心信念中的挑戰
附錄A 認知治療的資源、培訓和督導
附錄B 人格信念問卷
參考文獻
及時章 識別治療中的問題
在寫《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這本書時,我就知道一本“標準的”認知治療教材不可能覆蓋眾多患者表現出的所有復雜問題。標準的治療程序確實難以讓某些患者的治療取得進展;而有些患者似乎不能理解認知治療的關鍵,不能適應標準的治療技術;有些患者則不愿意充分參與到標準的治療過程中;而另一些則可能堅持自己對于自我、他人和世界長期形成的歪曲信念。對于這些病人,治療必須做出改變。但治療師怎樣才能知道應在何時改變治療計劃以及應當如何改變呢?
當經驗豐富的認知治療師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他們似乎本能地知道應該如何去做。在別人多次要求我寫一本書講述如何應對這類問題之后,我開始更密切地觀察自己在治療會談中做決定的過程。看起來,做出決定似乎是一個本能的過程。而實際上,這項工作基于不斷對患者的問題進行個案概念化,基于對他們的診斷,基于會談的經歷。除了觀察我自己的工作,我還非常有幸可以觀察和分析我父親艾倫?貝克博士的治療會談,以及我的同事及被督導者所負責的個案。
這本書反映了在《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出版后我所學到的知識。《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提供了應對具有明顯的抑郁和焦慮癥狀的患者的實踐操作方法,也是本書非常重要的鋪墊。本書則旨在幫治療師明確:當基礎認知治療不起作用時應如何去做。
許多原因可以解釋患者在治療中表現出的棘手問題。有些困難可能是治療師無法掌控的,例如,有的患者由于經濟條件限制不能夠按照計劃的頻率來治療。另一些患者身處的環境非常惡劣,以致心理治療對他們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但絕大多數問題,或至少有一部分,是處于治療師的控制范圍之內的。問題可能源于多種原因,既可能源于來訪者歪曲的信念(例如,“如果我變得好起來,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糟”),也可能源于治療師的錯誤(例如,對實際上患有其他障礙而非抑郁癥的患者使用標準的抑郁治療方案)。
在過去十年我開辦的數百場工作坊中,我向心理健康專業人士詢問他們與患者工作時遇到的具體問題,由此得到了兩個重要結論。首先,許多治療師最初傾向于用太過泛化的術語描述,而不是以清晰的術語界定問題。例如,治療師斷言某位患者有“阻抗”。其次,即使治療師確實開始精細化地描述問題,他們仍傾向于不斷重復同樣的問題:患者不做家庭作業,患者對治療師感到憤怒,患者在兩次會談之間的時間里再次回到自我打擊的行為,等等。我發現,許多治療師都需要學習用行為術語描述患者表現出的困難,并學會在認知框架下理解遇到的困難,同時基于他們對某一個案獨特的概念化,設定相應的策略。這本書將會教授治療師學會:
將問題具體化(并確定治療師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善這一問題)。
對患者進行個案概念化,包括那些具有軸Ⅱ診斷的患者。
處理患者對治療師有問題的反應,以及反過來處理治療師對患者有問題的反應。
為表現出棘手問題的患者設定目標,安排結構化的會談,幫助解決問題,并且提高家庭作業完成度(包括行為改變)。
識別并修正根深蒂固歪曲的功能失調性認知(自動化思維、意象、假設及核心信念)。
附錄A介紹了在認知治療中獲得專業成長的時機。有時,手把手的訓練及督導是不能被取代的。
識別問題
即使是最有治療經驗的認知治療師,在面對某些患者時仍會感到棘手。然而我們很容易去責備表現出各種困難的患者,并將其態度及功能不良的行為歸因于他們自身的性格缺陷,例如給病人貼上“阻抗”、“缺乏動機”、“懶惰”、“沮喪”、“具有操控癖”或“卡住不前進”的標簽。但是過于泛化地描述問題通常并不能促進問題解決,例如“患者似乎不愿意參與到治療中”或“患者期望我完成所有的工作”,這樣泛化的描述太過寬泛。而將行為具體化,將阻礙治療進展的行為具體地描述出來,站在解決問題的立場來看問題,會更有助于治療。治療師通過詢問以下問題可以地界定問題:
“患者在會談中及在兩次會談之間究竟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沒有說或沒有做什么),這是一個問題。”
患者在會談中表現出的典型問題行為,包括以下內容:
堅持認為他們不能改變,或者治療不會對他們有效果。
難以設定目標,或制訂會談日程。
因為他們的問題而抱怨、否定或責備其他人。
表現出太多問題,或者從一個危機跳到另一個危機。
不愿回答問題,或轉移話題。
遲到或不來咨詢。
爭奪利益。
變得憤怒、急躁、吹毛求疵,或不作回應。
不能或不愿改變自己的認知。
不能集中精力,或總是打斷治療師的話。
撒謊或回避重要的信息。
許多患者會在兩次會談之間的時間出現功能不良的行為,例如:
不做家庭作業。
不服用需要的藥物。
物質濫用。
在遇到問題時不斷地打電話給治療師。
采取自我傷害的行為。
傷害其他人。
對于自殺行為需要采取立即的危機干預,并且在急診室里進行評估(這已超出本書的范圍)。
案例
安德里亞,一個有雙相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人,最近剛出院,而這次住院源于一次自殺行為。安德里亞剛剛開始接受門診治療,她從一開始就不信任她的新治療師,并且對傷害過度警覺。她很有戒備心,抗拒設定目標,經常說治療不會對她有幫助。她經常會對治療師發怒,認為治療師才是引起她負性動機的原因,是治療師使她變得痛苦。她拒絕做家庭作業,并且拒絕吃精神科醫生給她開的藥。
當試著決定如何治療像安德里亞一樣的病人時,我們遇到了一系列非常棘手的問題,而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評估這些問題是否源于多種可能性:
病人的病理學診斷。
治療師的錯誤。
治療中內在的因素(包括關注的水平、治療的形式、會談的頻率)。
治療中外在的因素(包括軀體疾病、患者所處環境的有害因素,或需要的輔助治療)。
本書描述的許多問題都與及時種因素相關:病人的病理學診斷。在治療中表現出棘手問題的患者,通常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工作中及管理自己的生活中長期遇到困難。他們通常對自己、他人及整個世界都持有非常負性的觀點——這些觀點在兒時或者青少年時就已開始發展并得到鞏固。當這些信念占據他們的頭腦時,病人就會以極其扭曲的方式感知、感覺及行動,這種情況可能在任何時間、任何情境下發生,也包括在治療會談中。治療時,治療師需要注意識別這些信念是否已被激活,并決定何時及如何調整治療方案以對這些信念做出回應。患者也可能會由于自身疾病的因素表現出非常棘手的問題,例如自我和諧式的厭食癥及受生物學因素影響的雙相情感障礙。對這些患者進行特定的治療也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如果因為治療時出現失誤,治療師沒能合適地實施標準治療流程,也可能會使病人產生其他問題。而有些棘手問題可能同時源于以上兩種原因。在假設問題主要源于患者自身的病情或源于治療師的錯誤之前,需要先將問題具體化,思考其頻率與持續時間,并評估是否有其他因素存在。本章接下來的部分將描述:
如何判斷問題的程度。
如何判斷治療會談之外的因素。
如何診斷治療錯誤。
如何識別患者功能不良的想法。
如何將治療師的錯誤與患者功能不良的信念進行區分。
一部分將描述治療師怎樣做,可以避免在及時步就出現治療問題。
當治療進展得不順利時,大部分心理治療師會想患者推薦另一位更好的治療師。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你如何變成更好的那一個。
——David M. Clark博士
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
臨床工作者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報告稱他們在診室中遇到的困難病例越來越多了。軸和軸共病的情況已經成為常態,而非特例。本書用清晰直白、可讀性極高的語言,系統地闡述心理治療師如今要面對的挑戰,Judith Beck將認知療法帶入了一個新的高度。
——Glen O. Gabbard醫學博士
美國貝勒醫學院精神病學系
由于當今認知治療的課程大量涌現,缺乏相關的有經驗的督導師,而且臨床上出現了許多復雜的病例,因此越來越多的心理治療師感覺自己急需了解當基本的治療不起作用時,自己應該怎么做。今天,我們有幸看到這本書及時出現,滿足了廣大治療師需要。
——《行為與認知心理治療》雜志(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發貨快,服務好
很不錯,快遞也非常給力
教科書,專業!
書很不錯,喜歡
心理學的一種方法,也算是一本進階本的著作。
非常不錯的書,強烈推薦!!!
很好,有用
感覺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本書是《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的進階讀本,推薦!
如果不是專業從事CRT療法的人,估計看不下去,敘述有點繁瑣,其中的案例未必適合中國人……
認知療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療法 一定要好好學習哦
發貨速度很快,內容也不錯,紙張也可以。就是價格稍微有點貴
這本既然是退貨,上面還有別人的名字,不錯還好是第一頁,我怕麻煩不想退,但是內心有點小悲哀,當當品牌希望監管好
現在這本書 我是隨身攜帶著的 每天有時間都會看看
書里介紹了許多復雜情況的來訪者的治療思路,很有啟發意義。
培訓前需要讀的~希望所收獲和感悟~目測不錯的書籍 有
還未來得及細看,不過看起來整體上印刷很正規,感覺不錯!
沒有仔細看,因為興趣不大了,感覺認知療法還是太在頭腦、理性層面做工作,而離內心太遠了。
認知療法,當今世界應用最有實證支持的療法,本書尤其認知鼻祖之女的經典之作。
認知療法現在在治療中很適應 很值得好好學習 很專業的書
書是收到了,感覺是盜版的,專門在雜志之家買的感覺不應該啊
這本書相比前一本基礎與應用來講,更多提出對人格障礙如何進行治療以及高一級的挑戰。
實用性很強!對于疑難問題,有非常明確的解析,受益匪淺!個人建議,還很配合認知療法基礎一起學習。
之前買的基礎與應用,很不錯。可以作為教材來學習,用一個個案呈現,可操作性強
書看起來不錯,但此貝克不是彼貝克……內容如何?看過之后再來評論。
貝克的基礎與應用已學,接下來來學進階與挑戰,很好的書。
因為學習認知療法,與前一本基礎配套,所以就買了,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