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分析了歷代社會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教育、宗教等典章制度的沿革。著名歷史學家王家范說:“(呂思勉)關注民間社會的生計,大至水利、賦役、吏治,小至百姓飲食起居,歷史考察深入至社會日常生活,尤精心發掘史籍中社會各項制度的變遷情節,這在同輩史家中應屑罕見。”
傳統的歷史大多偏重政治,然而政治的活動,全靠文化做根底。文化,是在政治的背后,做了無數更廣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文化,是斷不能明白政治的。《中國文化史》是完整理解中國歷史的根基和命門。
國學大師呂思勉同類著作精華,為您闡述對歷史的獨特見解。
三國史話》
中國政治史(呂著中國通史下部)》
呂思勉(1884—1957年)
1884年中法戰爭殃及東南沿海,呂思勉就在此時(字誠之)誕生于江蘇常州一個書香世家。青少年時期,康梁思想因戰事而廣為傳布,呂思勉深以為是。因此,從十多歲開始,呂思勉就留心物價等生活細節,做大學教員期間曾撰文為食堂的碗筷消毒提建議。體現在治史上,則呂思勉突破了歷史只為帝王將相做譜牒的片面性。隨后,他又謹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體現在呂思勉的教書、著述之中,并產生了廣泛影響。
據說,因呂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見解,其講學授業充滿意趣,門下多出名人。唐長孺自稱呂先生的私淑弟子,楊寬在光華大學坐堂聽課于呂先生,錢穆、黃永年、張芝聯、趙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學生。
新式思想和方法,輔以精讀《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功力,呂思勉一生著作等身。譚其驤說,以一人之力幾乎寫完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沒有見過第二個人”。嚴耕望評價他為,在現代史學史上,僅有的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
1951年呂思勉和光華大學隨院系調整并入華東師范大學。1957年逝于上海,終年73歲。
及時講 婚姻
第二講 族制
第三講 政體
第四講 階級
第五講 財產
第六講 官制
第七講 選舉
第八講 賦稅
第九講 兵制
第十講 刑法
第十一講 實業
第十二講 貨幣
第十三講 衣食
第十四講 住行
第十五講 教育
第十六講 語文
第十七講 學術
第十八講 宗教
附錄
及時講婚姻
易經》的《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這是古代哲學家所推想的社會起源。他們以為隆古的社會,亦像后世一般,以一夫一婦為基本,成立一個家庭,由此互相聯結,成為更大的組織。此等推想,確乎和我們根據后世的制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合。所以幾千年來,會奉為不刊之典。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卻大是一個疑問了。自有歷史以來,不過幾千年,社會的情形,卻已大有改變了。設使我們把歷史抹殺了,根據現在的情形,去臆測周、秦、漢、魏、唐、宋時的狀況,那給研究過歷史的人聽了,一定是一場大笑話,何況邃古之事,去今業已幾萬年幾十萬年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測,其結果,必將以為自古至今,不過如此,實系因緣起滅的現象,都將認為天經地義,不可變更。這就將發生許多無謂的爭執,不必要的保守,而進化的前途被其阻礙了。所以近幾十年來,史前史的發現,實在是學術上的一個大進步。而其在社會組織方面,影響尤大。
據近代社會學家所研究:人類男女之間,本來是沒有什么禁例的。其后社會漸有組織,依年齡的長幼,分別輩行。當此之時,同輩行之男女,可以為婚,異輩行則否。更進,乃于親族之間,加以限制。最初是施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后來漸次擴充,至凡同母系的兄弟姊妹,都不準為婚,就成所謂氏族(Sib)了。此時異氏族之間,男女仍是成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為此一群之男之妻;絕無所謂個別的夫婦。其后禁例愈繁,不許相婚之人愈多。于是一個男子,有一個正妻;一個女子,有一個正夫。然除此之外,尚非不許與其他的男女發生關系,而夫妻亦不必同居,其關系尚極疏松。更進,則夫妻必須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關系更為長期,遂漸成后世的家庭了。所以人類的婚姻,是以全無禁例始,逐漸發生加繁其禁例,即縮小其通婚的范圍,而成為今日的形態的。以一夫一妻的家庭,為原始的男女關系,實屬錯誤。主張一夫一妻的家庭,為男女原始關系的形態的,不過說: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已有家庭,何況人類?然謂猿猴均有家庭,其觀察本不正確(詳見李安宅譯《兩性社會學》附錄《近代人類學與階級心理》第四節,商務印書館本)。
即舍此勿論,猿猴也是人類祖先的旁支,而非其正系。據生物學家之說,動物的聚居,有兩種形式:一如貓虎等,雌雄同居,以傳種之時為限;幼兒成長,即與父母分離,是為家庭動物。一如犬馬等,其聚居除傳種外,兼以互相保衛為目的;歷時可以甚久,為數可以甚多,是為社群動物。人類無爪牙齒角以自衛,倘使其聚居亦以家庭為限,在隆古之世,斷乎無以自存;而且語言也必不會發達。所以原始人類的狀況,我們雖不得而知,其為社群而非家庭,則殆無疑義。猿類的進化不如人類,以生物界的趨勢論,實漸走上衰亡之路,怕正以其群居本能,不如人類之故。而反說人類的邃初,必與猿猴一樣,實未免武斷偏見了。何況人類的性質,如妒忌及性的羞恥等,均非先天所固有(此觀小孩便可知。動物兩性聚居,只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兩種形式,人類獨有一妻多夫,尤妒忌非先天性質之明證);母愛亦非專施諸子女等,足以證明其非家庭動物的,還很多呢。
現代的家庭,與其說是源于人的本性,倒不如說是源于生活情形(道德不道德的觀念,根于習慣;習慣源于生活)。據社會學家所考究:在先史時期,游獵的階級極為普遍。游獵之民,都是喜歡掠奪的,而其時可供掠奪之物極少,女子遂成為掠奪的目的。其后慮遭報復,往往掠奪之后,遺留物件,以為交換。此時的掠奪,實已漸成為貿易。女子亦為交換品之一。是為掠奪的變相,亦開賣買的遠源。掠奪來的女子,是和部族中固有的女子,地位不同的。她是掠奪她的人的奴隸,須負擔一切勞役。此既足以鼓勵男子,使之從事于掠奪,又婚姻之禁例漸多,本部族中的女子,可以匹合者漸少,亦益迫令男子從事于向外掠奪。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則是立在兩性分工的經濟原因上的。與滿足性欲,實無多大關系。原始人除專屬于他的女子以外,滿足性欲的機會,正多著呢。游獵之民,漸進而為畜牧,其人之好戰斗,喜掠奪,亦與游獵之民同(凡畜牧之民,大抵兼事田獵),而其力且加強(因其食物充足,能合大群;營養佳良,體格強壯之故);牧群需人照管,其重勞力愈甚,而掠奪之風亦益烈。只有農業是源于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級的農業,亦率由女子任其責。其后逐漸發達,成為生活所必資。此時經濟的主權,操于女子之手。土田室屋及農具等,率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愿女子出嫁,女子勢亦無從出嫁;男子與女子結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為附屬品。此時女子有組織,男子則無(或雖有之而不關重要),所以社會上有許多公務,其權皆操于女子之手(如參與部族會議、選舉酋長等。此時之女子,亦未嘗不從事于后世家務一類的事務,然其性質,亦為公務,與后世之家務,迥乎不同),實為女子的黃金時代。所謂“服務婚”的制度,即出現于此時。因為結婚不能徒手,而此時的男子,甚為貧乏,除勞力之外,實無可以為聘禮之物之故。其后農業更形重要,男子從事于此者益多。導致以男子為之主,而女子為之輔。于是經濟的主權,再入男子之手。生活程度既高,財產漸有盈余,職業日形分化。如工商等業,亦皆為男子之事。個人私產漸興,有財富者即有權力,不樂再向女子的氏族中作苦,乃以財物償其部族的損失,而娶女以歸。于是服務婚漸變為賣買婚,女子的地位,又形低落了。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家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白虎通義 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人類對于男女性交,毫無限制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
至于輩行婚的制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禮記 大傳》說宗子合族之禮道:“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一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系時代本氏族里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系的枝分派別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一講自明。主名,鄭《注》說:“主于婦與母之名耳。”謂但分別其輩行,而不復分別其枝派。質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作現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作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作母親一輩么?”如此分別,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別,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一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夏威夷人對于父、伯叔父、舅父,都用同一的稱呼。中國人對于舅,雖有分別,父與伯叔父,母與伯叔母、從母,也是沒有分別的。伯父只是大爺,叔父、季父,只是三爺、四爺罷了。再推而廣之,則上一輩的人,總稱為“父兄”,亦稱“父老”。“老”與“考”為轉注(《說文》),最初只是一語,而“考”為已死之父之稱。下一輩則總稱“子弟”。《公羊》何《注》說:“宋魯之間,名結婚姻為兄弟。”(僖公二十五年)可見父母兄弟等,其初皆非專稱。資本主義的社會學家說:這不是野蠻人不知道父與伯叔父、舅父之別,乃是知道了而對于他們,仍用同一的稱呼。殊不知野蠻人的言語,總括的名詞,雖比我們少,個別的名詞卻比我們多。略知訓詁的人皆知之(如古鳥稱雌雄,獸稱牝牡,今則總稱雌雄,即其一例)。既知父與伯叔父、舅父之別,而仍用同一的稱呼,這在我們,實在想不出這個理由來。難者將說:父可以不知道,母總是可以知道的,為什么母字亦是通稱呢?殊不知大同之世,“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生物學上的母,雖只一個,社會學上的母,在上一輩中,是很普遍的。父母之恩,不在生而在養,生物學上的母,實在是無甚關系的,又何必特立專名呢?然則邃初所謂夫婦之制和家庭者安在?《爾雅 釋親》:兄弟之妻,“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這就是現在的妯娌。而女子同嫁一夫的,亦稱先生者為姒,后生者為娣。這也是輩行婚的一個遺跡。社會之所以有組織,乃是用以應付環境的。其初,年齡間的區別,實在大于兩性間的區別(后來受文化的影響,此等區別,才漸漸轉變。《商君書 兵守篇》說,軍隊的組織,以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其視年齡的區別,仍重于兩性的區別)。所以組織之始,是按年齡分輩分的。而婚姻的禁例,亦起于此。到后來,便漸漸依血統區別了。其禁例,大抵起于血緣親近之人之間。違犯此等禁例者,俗語謂之“亂倫”,古語則謂之“鳥獸行”,亦謂之“禽獸行”。懲罰大抵是很嚴重的。至于擴而充之,對母方或父方有血緣關系之人,概不許結婚,即成同姓不婚之制(中國古代的姓,相當于現在社會學上所謂氏族,參看下一講)。同姓不婚的理由,昔人說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鄭叔詹說)。“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同上,昭公七年鄭子產說)又說是同姓同德,異姓異德(《國語 晉語》司空季子說),好像很知道遺傳及健康上的關系的。然(一)血族結婚,有害遺傳,本是俗說,科學上并無證據。(二)而氏族時代所謂同姓,亦和血緣遠近不符。(三)至謂其有害于健康,則更無此說。
然則此等都是后來附會之說,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理由。以實際言,此項禁例,所以能維持久遠的,大概還是由于《禮記 郊特牲》所說的“所以附遠厚別”。因為文化漸進,人和人之間,妒忌之心,漸次發達,爭風吃醋的事漸多,同族之中,必有因爭色而致斗亂的,于是逐漸加繁其禁例,,遂至一切禁斷。而在古代,和親的交際,限于血緣上有關系的人。異姓間的婚姻,雖然始于掠奪,其后則漸變為賣買,再變為聘娶,彼此之間,無復敵意,而且可以互相聯絡了。試看春秋戰國之世,以結婚姻為外交手段者之多,便可知《郊特牲》“附遠”二字之確。這是同姓不婚之制,所以逐漸普遍,益臻固定的理由。及其既經普遍固定之后,則制度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威權,更不必要什么理由了。
……
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
(呂著《中國通史》)純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評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極多石破驚天之新理論。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
(呂著)《中國通史》在述論“理亂興亡”與“典章制度”兩大方面均有出色成就,后者尤勝于前者。
——著名史學家王家范
一次考試,出四題,每題當各得二十五分為滿分。余一時尤愛其第三題有關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者。乃首答此題,下筆不能休。不意考試時間已過,不得不交卷。如是乃僅答一題。誠之師在其室中閱卷,有數同學窗外偷看,余不與,而誠之師亦未覺窗外有人。適逢余之一卷,誠之師閱畢,乃在卷后加批。此等考卷本不發回,只須批分數,不須加批語。乃誠之師批語,一紙加一紙,竟無休止。手握一鉛筆,寫久須再削。誠之師為省事,用小刀將鉛筆劈開成兩半,俾中間鉛條可隨手抽出,不斷快寫。鉛條又易淡,寫不出顏色來,誠之師乃在桌上一茶杯中蘸水書之。所書紙遇濕而破,誠之師無法黏貼,乃以手拍紙,使伏貼如全紙,仍書不輟。不知其批語曾寫幾紙,亦不知其所批何語。而余此卷只答一題,亦竟得七十五分。只此一事,亦可想像誠之師之為人,及其日常生活之一斑。
——錢穆憶呂思勉
他(呂思勉)指出:《古文觀止》這部書是為科舉時代學做八股文的人誦讀的,做八股文要從沒有話可說處硬找話說,因此《古文觀止》所選的有相當一部分是說空話、發空論的文章。呂先生在選講唐宋八家的文章時還不止一次地說:八家是能寫好文章的,但選在這里的往往不是好文章,主要原因就是此書專要選空議論文章。再有一個原因,就是此書要選短文章,有些好文章篇幅長,就不予入選。呂先生還舉《史記》為例,說司馬遷的《史記》是有許多好文章的,但因為長,所以此書不予入選,盡選些短而空的文章。
——黃永年憶呂思勉
書很好很不錯。
不錯
聽廣播推薦買的,不錯
不錯
質量嗷嗷的好
挺特別的,再來光顧……~
店主態度特好,我會再次光顧的*
非常好
名家經典值得看,套裝不全很遺憾。
書我給10分,這次宅急送的物流我給0分。
很喜歡這本書
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增長知識
這本書品質很好,內容博大精深,(
大家手筆!經典的文化讀本!
大師呂思勉的著作,品質有保證。這版書排版、印刷還可以,紙張質量一般,配的是黑白圖,若是彩圖就更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