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習得》介紹了二語習得的學科背景、二語習得研究的不同視角和關注的主要問題、二語習得的研究方法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現狀以及對二語習得學科的貢獻。介紹研究成果與關注漢語二語習得研究,既是本書的編寫目的,也是本書的兩大特點。
第二語言習得》還從方法、發現、結論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針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一讀者群體,本書特別注意了視角和研究成果的選取以及專業性與普及性的平衡。本書在每一章后都有思考與討論題,供課堂討論或學生作業用。這些問題大多是發散性的,沒有統一答案,是對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一種訓練。每章后面還有延伸閱讀部分,包括兩篇中文文章和一篇英文文章,這些文章都是章節內容的補充和延伸,將有助于學生深入學習。
第二語言習得》是"漢語國際教育系列教材·核心課教材"中的一本,是作者多年來潛心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成果。本書介紹了二語習得的學科背景、不同視角、關注的主要問題和研究方法,還介紹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現狀以及對二語習得學科的貢獻。介紹研究成果與關注漢語二語習得研究,既是本書的編寫目的,也是本書的兩大特點。此外,《第二語言習得》還介紹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針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這一讀者群體,作者特別注意了視角和研究成果的選取以及專業性與普及性的平衡,對讀者了解二語習得會有很大的幫助。
趙楊,劍橋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教授、院長。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習得、生成語法和社會語言學。2006年出版專著《漢語使動及其中介語表征》,2011年出版譯著《第二語言習得》,2014年出版譯著《全球化社會中的語言教師教育》(合譯),在Second Language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世界漢語教學》等刊物20余篇。
章 概念、現象與問題
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語言系統
第三節 二語習得需要解釋的現象
第四節 二語習得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五節 結語
第二章 相關領域與研究傳統
節 二語習得的研究傳統
第二節 一語習得
第三節 雙語習得
第四節 三語習得
第五節 繼承語習得
第六節 跨學科性質與理論問題
第七節 結語
第三章 早期研究
節 對比分析假說
第二節 偏誤分析假說
第三節 中介語
第四節 兒童語言習得順序研究
第五節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
第六節 結語
第四章 已知語言影響
節 一語遷移
第二節 發生遷移的層面
第三節 遷移的其他形式
第四節 中介語遷移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普遍語法與二語習得
節 生成語法理論的語言習得觀
第二節 一語習得與二語習得的異同
第三節 普遍語法可及性假說
第四節 屈折形態缺失假說
第五節 結語
第六章 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
節 兒童一語習得
第二節 形式與功能
第三節 歐洲科學基金會研究項目
第四節 時間性和時體習得
第五節 結語
第七章 中介語加工
節 加工理論
第二節 建構論
第三節 知識類型
第四節 結語
第八章 語境中的中介語
節 語言變異
第二節 社會互動論
第三節 交際策略
第四節 中介語語用
第五節 結語
第九章 輸入、輸出與互動
節 輸入與理解
第二節 互動與反饋
第三節 互動假說
第四節 輸出假說
第五節 結語
第十章 詞匯習得
節 詞匯知識類型
第二節 詞匯知識的發展
第三節 偶發式詞匯學習
第四節 影響詞匯習得的因素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一章 語言教學
節 形式聚焦
第二節 輸入加工教學
第三節 輸入操控與輸入強化
第四節 教學效能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二章 學習者
節 情感
第二節 年齡
第三節 學能
第四節 動機
第五節 個性
第六節 學習風格與學習策略
第七節 結語
第十三章 研究方法
節 前期準備
第二節 觀察法
第三節 訪談法
第四節 問卷調查
第五節 結語
第十四章 漢語作為二語的習得研究
節 漢語的一些特點
第二節 語法習得研究
第三節 非受事賓語句習得研究
第四節 結語
術語索引
參考文獻
內容比較新,有一些研究沒有定論
當教材用,還可以~
不錯
值得學習的書。
好
好
就是稍貴,老師推薦買的。
推薦購買 非常不錯
不錯不錯不錯
內容簡明,值得購買喲
包裝不錯,整體感覺很好,性價比很高,印刷漂亮,紙質好,快遞也很到位,贊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很好,很喜歡
紙張很好!
不錯的書,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啟發
很好的教材
多次來當當,值得信賴
推薦給大家
非常好,很贊
值得讀的一本書
特別好的一本書。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教材。適合中國研究生
好好好好好
這本書雖然是給碩士生的,可以用作本科生的教材,比較簡單。
第二語言習得的書要么很難,要么很粗糙,這本書還是比較適合的,
內容很容易懂,比蘇珊的第二語言習得要簡單,蘇珊的第二語言習得內容好深奧啊,買來這本來對著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