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吉林省九臺市胡家鄉小韓屯石姓家族龍年辦譜燒香活動襯考察的成果,通過平實而細致入微的描述,圖文并茂地展現了2012年滿族石姓家族辦譜燒香活動的整個過程。這里老石家的薩滿文化活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曾受到幾代民俗學、人類學學者的關注,學者們在不同時期的研究形成了追蹤調查的譜系。石姓家族成員提供的薩滿文化知識(薩滿文本、薩滿儀式活動),為增進學術界對滿族乃至整個通古斯語民族薩滿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于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郭宏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苑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助理研究員。
孟慧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及時章 石姓家族的歷史與生活現狀
及時節 石姓家族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石姓家族的生計方式與休閑生活
第三節 石姓家族的組織體系及其變革
第四節 石姓家族的神圣空間以及信仰
第二章 石姓家族的薩滿信仰及其表現形態
及時節 石姓家族薩滿教的信仰體系
第二節 石姓家族的薩滿及其傳承
第三節 石姓家族的家祭與野祭文本
第三章 石姓家族"辦譜"活動考察
及時節 亮譜
第二節 拜譜
第三節 續譜
第四節 收譜
第四章 石姓龍年燒官香中的家祭
及時節 儀式空間
第二節 跳餑餑神
第三節 跳南炕神
第四節 跳西炕神
第五節 換索跳神
第六節 跳奧都媽媽神
第五章 石姓穆昆壬辰龍年的野祭活動
及時節 懸大神案子與供瞞尼神
第二節 排神
第三節 巴格他瞞尼踩豬領牲
第四節 殺豬擺件子
第五節 放雕神
第六節 放金花火神
第七節 胡牙氣瞞尼闖堂子
附錄1 錫克特里氏(石姓)穆昆家族理事會成員
附錄2 小韓屯石姓家族神職人員
附錄3 石姓薩滿文本(石文繼提供
結 語 返回神蔭與祖蔭之途的多元表述
后 記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民間文化研究得以恢復的"早春天氣"里,一些從事民俗學、人類學研究的學者踏上鄉間小路,從事實地調查,將智慧撒播在田野之中,于田野和書齋之間往返,在各自領域的"學術熱土"上精耕細作,生產出扎實并有創見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滿族的薩滿文化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他們不怕艱苦,堅持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的范圍囊括了東北滿族居住的地區,甚至還擴展到國內其他有滿族人居住的地方。
在這些考察中,位于吉林省九臺市小韓屯和東哈屯滿族石姓家族的薩滿文化,成為學者們關注的對象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幾代學者先后在此從事田野工作,與善良熱情、寬厚勤儉的"老石家人"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保持著深厚的感情。通往鄉間的蜿蜒土路、熱烘烘的萬字炕給學者們留下了難忘且美好的回憶。在增進學術知識與思考的同時,老石家的家風與老石家人的品格,也豐富了學者們對人生的領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石姓家族成就了幾代民族志工作者的學術人生,老石家人才是這些學者真正的衣食父母。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先后有富育光、宋和平、郭淑云、孟慧英等學者來到老石家,對在其日常生活中還保持著有效性和生命力的薩滿文化進行考察,了解該家族的成員們是如何理解和實踐薩滿文化的。可以說,石姓家族成員提供的本家族薩滿文化知識,為增進學術界對滿族乃至整個通古斯語民族薩滿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首先,我們需要提及的是石姓家族的"神本子"。20世紀80年代初,在對石姓家族調查的過程中,一些學者在薩滿和栽力(即薩滿的助手或家薩滿)手中發現了由漢語轉寫的滿語薩滿文本,這些神本子主要記述了石姓薩滿文化中的信仰體系與儀式知識,落實到文本上的記錄成為理解薩滿教的珍貴民間文獻。1981年,石姓家族的石清山薩滿及石清民、石清泉兩位栽力,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所的邀請到北京參加關于薩滿文化的座談會,并捐出了石姓神本子的手抄本共十一冊。以此為基礎,學者們先后對這些神本子進行了譯注與研究,形成了較豐厚的成果。
其次是石姓家族的薩滿儀式活動。如果說石姓神本子所反映的薩滿儀式規制,是一首有固定曲調和韻律的"歌",那么石姓家族成員每一次展演的薩滿儀式活動,都是對這首"歌"進行的一次具體而生動的"演唱"。換言之,由于每一次儀式活動都是發生在變動的社會生活場景之中,作為文化持有者的老石家人,在每一次薩滿儀式活動中,都要對當時當地的各種因素進行考慮,并結合已有的傳統文化規范,進行創造性和即時性的儀式展演。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儀式的關注可以捕獲神本子之外的文化信息,因此儀式活動自然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近三十年來,石姓家族舉行了多次薩滿儀式,其中主要的有1987年在卡倫舉行的由石宗軒擔任主祭人的燒香儀式,1993年在烏拉街舉行的由石宗祥擔任主祭人的燒香儀式,2004年小韓屯的石姓家族舉行的由石清真擔任主祭人的"落烏云"儀式,2007年東哈屯石姓家族舉行的由石宗祥擔任主祭人的"落烏云"儀式,以及2012年小韓屯石姓家族舉行的由石清真擔任主祭人的龍年辦譜燒香活動。這些儀式活動為理解石姓家族薩滿文化的動態運作過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20世紀80年代初,在民間文化研究得以恢復的"早春天氣"里,一些從事民俗學、人類學研究的學者踏上鄉間小路,從事實地調查,將智慧撒播在田野之中,于田野和書齋之間往返,在各自領域的"學術熱土"上精耕細作,生產出扎實并有創見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滿族的薩滿文化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他們不怕艱苦,堅持長期深入的調查,研究的范圍囊括了東北滿族居住的地區,甚至還擴展到國內其他有滿族人居住的地方。
在這些考察中,位于吉林省九臺市小韓屯和東哈屯滿族石姓家族的薩滿文化,成為學者們關注的對象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幾代學者先后在此從事田野工作,與善良熱情、寬厚勤儉的"老石家人"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保持著深厚的感情。通往鄉間的蜿蜒土路、熱烘烘的萬字炕給學者們留下了難忘且美好的回憶。在增進學術知識與思考的同時,老石家的家風與老石家人的品格,也豐富了學者們對人生的領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石姓家族成就了幾代民族志工作者的學術人生,老石家人才是這些學者真正的衣食父母。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先后有富育光、宋和平、郭淑云、孟慧英等學者來到老石家,對在其日常生活中還保持著有效性和生命力的薩滿文化進行考察,了解該家族的成員們是如何理解和實踐薩滿文化的。可以說,石姓家族成員提供的本家族薩滿文化知識,為增進學術界對滿族乃至整個通古斯語民族薩滿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首先,我們需要提及的是石姓家族的"神本子"。20世紀80年代初,在對石姓家族調查的過程中,一些學者在薩滿和栽力(即薩滿的助手或家薩滿)手中發現了由漢語轉寫的滿語薩滿文本,這些神本子主要記述了石姓薩滿文化中的信仰體系與儀式知識,落實到文本上的記錄成為理解薩滿教的珍貴民間文獻。1981年,石姓家族的石清山薩滿及石清民、石清泉兩位栽力,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所的邀請到北京參加關于薩滿文化的座談會,并捐出了石姓神本子的手抄本共十一冊。以此為基礎,學者們先后對這些神本子進行了譯注與研究,形成了較豐厚的成果。
其次是石姓家族的薩滿儀式活動。如果說石姓神本子所反映的薩滿儀式規制,是一首有固定曲調和韻律的"歌",那么石姓家族成員每一次展演的薩滿儀式活動,都是對這首"歌"進行的一次具體而生動的"演唱"。換言之,由于每一次儀式活動都是發生在變動的社會生活場景之中,作為文化持有者的老石家人,在每一次薩滿儀式活動中,都要對當時當地的各種因素進行考慮,并結合已有的傳統文化規范,進行創造性和即時性的儀式展演。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儀式的關注可以捕獲神本子之外的文化信息,因此儀式活動自然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近三十年來,石姓家族舉行了多次薩滿儀式,其中主要的有1987年在卡倫舉行的由石宗軒擔任主祭人的燒香儀式,1993年在烏拉街舉行的由石宗祥擔任主祭人的燒香儀式,2004年小韓屯的石姓家族舉行的由石清真擔任主祭人的"落烏云"儀式,2007年東哈屯石姓家族舉行的由石宗祥擔任主祭人的"落烏云"儀式,以及2012年小韓屯石姓家族舉行的由石清真擔任主祭人的龍年辦譜燒香活動。這些儀式活動為理解石姓家族薩滿文化的動態運作過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這一過程中,石姓家族成員也參與到對家族薩滿文化的介紹和研究之中。這些成員自小就浸染在"潤物細無聲"的家族文化氛圍之中,他們的表述是文化持有者對自身文化的認知,更貼近家族生活現實。他們或是與學者合作,或是獨立成著,完成了對本家族薩滿文化的表述,為石姓家族的薩滿文化拓展了另一方講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