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長千丈從根生,河流萬里總有源。"猶如根源的中國民間藝術始終以一種極其純粹、旺盛的生命精神催發(fā)并推動著新藝術形式的不斷產生和發(fā)展。與其它民間藝術門類相同,中國現(xiàn)代民族建筑的根就是那些散落在大江南北山水之間的鄉(xiāng)土民居。
中國民間鄉(xiāng)土建筑是幾千年來廣大民眾經過長期共同生活、聚居、繁衍等生存經驗的不斷積累而最終形成的。鄉(xiāng)土民居既是民眾物質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又是聯(lián)系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中介。由于受到自然環(huán)境"位置、地形、水土、植被、氣候"、文化景觀"宗族關系、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觀念" 、經濟狀況、歷史傳統(tǒng)、社會風俗等多方面錯綜復雜因素的制約與影響,故這些鄉(xiāng)土民居從地理分布、形態(tài)樣式、空間結構到與周圍山水園林、地形水系、民俗民情的整體關系把握上,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這樣講,中國民間鄉(xiāng)土建筑的魅力不僅簡單地停留在建筑實體的本身,它更體現(xiàn)在對充滿生命活力且個性張揚的區(qū)域文化、地方精神的解讀上。
在數(shù)以萬計歷經百年乃至千年而不衰敗的傳統(tǒng)村落及民居中,蘊含著十分豐富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它是民族、民間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傳承不止的因由所在。以中國哲學為中心的本源文化始終強調"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以天道質人事"、"以人事觀天道"的思維觀。中國民間鄉(xiāng)土建筑正是在這種思維觀念的指導下,不斷地找尋與追求宅居、自然、人及社會四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民居住宅從選址、規(guī)劃、布局到建筑、使用、修繕,每一環(huán)節(jié)無不體現(xiàn)出這種追求和諧的思想。不同地區(qū)的民居雖然在建筑樣式、結構、材料、裝飾、色彩等方面千差萬別,但在其文化氣質及內涵的表達上卻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對中國民間鄉(xiāng)土建筑靜態(tài)的描述以及對其潛在文化基因流變的動態(tài)把握,是我們田野采風和本書立說的主旨。
序 民藝的關
壹 敘不完的舊 走不盡的家
一、女媧黃土造窯洞
二、極盡奢華的晉商大院
三、山東民居草、瓦房
四、桃源深處古徽州
五、白族"兩坊"與納西古城
六、樣式紛呈的各式傳統(tǒng)民居
貳 觸摸老家
一、進進出出的門
二、寄情托意的窗
三、千姿百態(tài)的墻
四、屋里屋外房前房后
叁 片瓦有致,寸草生情
一、雕飾
二、砌擺裝飾
肆 家俗、家神與家祭
一、地善苗茂宅吉人榮
二、上梁的酒古來有
三、吉祥之門
四、人神合居
五、鎮(zhèn)宅靈物
附 皖南民居調研散記
考察日志
壹 敘不完的舊 走不盡的家
一、女媧黃土造窯洞
人類初始,為了躲避野獸侵襲,免受風雪寒暑之苦,天然洞穴便作為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早期休息和日常活動的場所而被廣泛使用。進入氏族社會之后,伴隨著先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進一步認識以及工具使用,制作水平和智力水平逐漸提高,"挖穴而居"的營建方式逐漸替代了原始被動的洞穴野居,居住條件也隨之轉變。直至今日,黃河中上游黃土漫布著約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陜西、甘肅、寧夏、河南等地,大約有四千多萬民眾沿襲著古老的居住方式,只不過名字由"洞穴"演繹為"窯洞"。
關于窯洞的由來,民間傳說為女媧娘娘所造。相傳在遠古開天辟地之時,沒有人類,女媧娘娘便用黃土摶捏造人,從此開始了人類的生息繁衍。但是由于狂風暴雨和兇禽猛獸等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襲擊,導致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死傷慘重,為了避開這些對人類存活構成極大傷害的不利因素,女媧娘娘便教人挖穴而居,用一些有利的自然因素去對付另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人類才終于繁衍生存下來。這則民間神話傳說固然可以不信,但從女媧"摶土造人"與"挖穴而居"兩者之間的對比來看,足以說明窯洞房屋的營造對于人類自身繁衍生息的重要意義。
……
最近肚子一直瘦不下去,希望本書真的能幫到一些,我還有一些美美有衣服想穿
里面的排版還不錯,書的內容還行,如果與實際情況結合,一些地方還需要自己來判斷,不畢竟中西文化存在差異。
超級棒,有趣的書,可讀性很強
下次還來買
好書好評便宜滿意!
紙張很好!
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tài)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尤其喜歡線裝的方式,很有書卷氣,也很有文化氣質,內容也是非常不錯的,將各地的民居的特色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