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的魅力,究竟何在?翻開肖如平編寫的這本《蔣經國傳》,你就會知道答案。 《蔣經國傳》是大陸蔣經國研究的成果的首版發行。該書引《日記》、《蔣經國日記》四百余處。 《蔣經國傳》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肖如平先后兩次赴臺灣、一次赴美國搜集資料。期間,查閱了《蔣經國先生全集》、蔣經國檔案、檔案以及《日記》等資料。歷時近三年時間的資料搜集,逐步對和蔣經國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編寫了《蔣經國傳》。本書是大陸蔣經國研究的成果。通過本書,讀者就可以知道蔣經國的魅力究竟何在。
肖如平,歷史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與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史研究。
及時章 少年時代
一 古鎮溪口
二 經兒可憐
三 經兒可教
第二章 在蘇聯的歲月
一 赴蘇留學
二 打倒
三 險遭槍斃
四 "勞動改造"
五 異國婚姻
六 回國之路
七 種瓜得豆
第三章 洗心革面
一 不愿相見
二 杭州認繼母
三 溪口拜親娘
四 洗心革面
五 造福鄉鄰
第四章 初試身手
一 保安副處長
二 軍訓總隊長
三 新兵督練處長
四 行署專員
第五章 揚名新贛南
一 嚴禁煙賭娼
二 打擊腐惡勢力
三 三年建設計劃
四 屢遭日機追
五 贛南之行
六 生死之戀
第六章 崛起于三青團
一 三青團的成立
二 籌建江西支團
三 中央干校教育長
第七章 涉足軍界
一 "十萬青年十萬軍"
二 掌控青年軍
第八章 與蘇談判交涉
一 莫斯科談判
二 東北交涉
第九章 上海打虎
一 法幣貶值
二 發行金圓券
三 臨危受命
四 上海一片"打虎"聲
五 青年服務總隊
六 揚子公司案
七 有市無貨
八 孤軍奮戰
第十章 大撤
一 另起爐灶
二 準備遷臺
三 搶運國庫黃金
四 溪口總管
五 出生入死
第十一章 改造國民黨
一 反省
二 初擬改造方案
三 改造委員會
四 整肅與組訓
五 中央常務委員
第十二章 重建政工制度
一 大陸時期的政工
二 重建政工
三 政工干校
第十三章 掌控情治系統
一 整合情治機構
二 智斗毛人鳳
三 白色恐怖
四 孫立人兵變
第十四章 反共"救國團"
一 反共抗俄
二 青年導師
三 打落牙齒和血吞
第十五章 退輔會
一 退輔會主任
二 戰士授田
三 修筑中橫公路
第十六章 接班之路
一 陳誠被棄
二 蔣緯國被貶
三 執掌兵權
四 指定"接班"
第十七章 外交困
一 五度訪美
二 退出聯合國
三 尼克松訪華
第十八章 勵精圖治
一 革新保臺
二 十大建設
三 苦撐"外交"
第十九章 繼位
一 逝世
二 出任黨魁
三 當選"總統"
第二十章 "黨外勢力"的崛起
一 中壢事件
二 美麗島事件
三 組黨運動
第二十一章 向歷史交代
一 "總統"不傳蔣家人
二 吹響革新號角
三 從戒嚴到解嚴
四 開放黨禁
五 從"三不政策"到開放探親
第二十二章 逝世
一 油盡燈枯
二 吐血而逝
三 李登輝上臺
一 赴蘇留學1923年1月,孫中山和越飛發表聯合聲明后,孫中山決定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這一決定,不僅使中國革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蘇俄在東方找到了一個革命的盟友。然而,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中山的逝世,頓使蘇俄在中國失去了一位最親密的朋友。為了讓廣州國民政府繼續執行聯俄政策,蘇共領導人決定創辦一所學校,以孫中山為旗幟,招徠大批中國先進青年,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將其培養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群眾運動的干部,培養成中國革命的布爾什維克干部。莫斯科中山大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當時,蘇聯駐廣州國民政府總顧問鮑羅廷被稱之為廣州國民政府的"保姆"。國民黨中央的許多重大決策都要經過他,莫斯科中大在中國的招生就是他一手操辦的。1925年10月7日,鮑羅廷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66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建立孫中山勞動大學,幫助中國國民革命培養干部,建議國民黨選派學生去莫斯科中大學習。這個提議很快獲得一致通過,并成立了由譚延閩、古應芬、組成的招生委員會。選派工作在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進行,消息一傳開,不少青年踴躍報考,考中大一時成為革命的時髦象征。考試在廣東大學舉行,考題僅是寫一篇題為《什么是國民革命?》的文章。由于廣東是當時革命的中心,因此報名者多達1030人。經嚴格挑選,最終錄取310名學生。其中,廣州180名、上海50名、京津地區50名,鮑羅廷又特別推薦30名。鮑羅廷推薦的大都是國民黨要人的子女,如之子蔣經國、邵力子公子邵志剛、李宗仁內弟魏允成、張發奎弟弟張發明、鄧演達弟弟鄧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等。對蔣經國留學蘇聯的態度是肯定的,他在10月1日的日記中對蔣經國留學蘇聯表示贊同并寄予很大希望。1925年10月25日,蔣經國與及時期赴蘇留學生從上海乘蘇聯貨輪出發,到達海參崴后,改乘火車前往莫斯科。在旅途中,蔣經國并沒有感到孤單,他說:"船上一共有90位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一起開會、聊天、讀書、用餐,大家都覺得很愉快。"也就是在此次旅途中,蔣經國細看了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這是他所看的及時部共產主義思想的書籍。經過25天的長途跋涉,蔣經國等人終于在11月底抵達莫斯科。莫斯科中山大學校址位于莫斯科河西岸的瓦爾洪卡大街16號,是一座三層建筑。這座古建筑是十月革命前一個俄國貴族的官邸,屋頂浮雕華美,室內吊燈堂皇,每一間房屋都高大敞亮,一個大廳已改成禮堂,整座宅院已改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學校。校部內有各種學習、辦公設施,以及花園、籃球場、排球場、溜冰場。宿舍室內衛生、暖氣、床褥等設備齊全,生活很舒適。毯子、枕頭、被單,都是一式的,由學校發給,每星期更換二次。學校還給每位學生一套西裝、一件外套、一雙皮鞋、毛巾、浴衣、手帕、襯衫,以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學校的伙食、學生的著裝、日用品、生活補貼均遠遠高于當時蘇俄的一般標準。"八點鐘早餐。每個學生有一本飯票,每月發一本。每日飯票分早午晚飯三張。每人可用飯票到發飯處領飯。飯菜并無優劣之分,一律。今天早餐是面包、白脫油、香腸炒蛋。"而蘇聯學生的早餐則是"一個黑面包,二個洋芋艿",蔣經國在日記中說:"我看了非常自愧。我是外國人,不花一個錢,在他們的國內吃得這樣好,而他們自己的大學生,卻這樣吃苦。"中山大學的辦學宗旨是為中國革命培養、訓練干部,因此它不同于普通的大學,而更近似于干部培訓班。莫斯科中大學制二年,中國學生來到這里的重要任務是學習。學生首先要學習俄語。及時學年,俄語學習時間特別長,每天為四課時。其他課程為:政治經濟學、歷史、現代世界觀、俄國革命理論與實踐、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第二學年的課程為中國革命運動史、世界通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列寧主義原理、經濟地理等。中山大學還有一門重要課程就是軍事訓練,該課程每周24小時,主要內容為步兵操典、射擊、武器維修等。學習的方法是教授先授課(用俄文講,有中文翻譯),然后學生提問、教授解答、自由討論和辯論,由教授作總結。蔣經國在學習上十分刻苦,不僅重視俄文的學習,對西方革命有關的科目與政治學、經濟學也下了一番苦功。由于蔣經國的刻苦努力,他進步很快。并相繼在學生刊物上發表了幾篇文章,其中《中國的展望》和《中國北伐一定成功》是他認為寫得不錯的文章。入校剛剛兩個月,當時年僅15歲的蔣經國就引起了學校蘇共黨支部的重視,批準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又被轉為預備黨員。1926年下半年,蔣經國被邀請參加莫斯科一個群眾大會。他在大會上以《中國北伐的目的及其的成功》為題,用俄文向大約3000人發表演說。這是他首次作公開演說,并獲得成功。此后,他多次被推薦為中山大學的代表,參加各種集會,發表演說, "每次都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暴動,支持當時正向上海挺進的國民革命軍,并取得勝利。上海這個中國較大的經濟和工業中心落到了國民革命軍手中。消息傳到莫斯科后,中山大學蘇共黨組織立即召開會議,高喊"上海是我們的了",并決議向北伐軍總司令和上海工人發電報,以示祝賀。散會后,中山大學的學生們沖出校門,上街游行。成千上萬的莫斯科居民也紛紛加入到游行的隊伍中來。蔣經國后來回憶說:"群眾集會的激動場面,如今仍然歷歷在目。"P10-12 一 赴蘇留學 1923年1月,孫中山和越飛發表聯合聲明后,孫中山決定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這一決定,不僅使中國革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蘇俄在東方找到了一個革命的盟友。然而,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的逝世,頓使蘇俄在中國失去了一位最親密的朋友。為了讓廣州國民政府繼續執行聯俄政策,蘇共領導人決定創辦一所學校,以孫中山為旗幟,招徠大批中國先進青年,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將其培養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群眾運動的干部,培養成中國革命的布爾什維克干部。莫斯科中山大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當時,蘇聯駐廣州國民政府總顧問鮑羅廷被稱之為廣州國民政府的"保姆"。國民黨中央的許多重大決策都要經過他,莫斯科中大在中國的招生就是他一手操辦的。1925年10月7日,鮑羅廷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66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建立孫中山勞動大學,幫助中國國民革命培養干部,建議國民黨選派學生去莫斯科中大學習。這個提議很快獲得一致通過,并成立了由譚延閩、古應芬、組成的招生委員會。 選派工作在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進行,消息一傳開,不少青年踴躍報考,考中大一時成為革命的時髦象征。考試在廣東大學舉行,考題僅是寫一篇題為《什么是國民革命?》的文章。由于廣東是當時革命的中心,因此報名者多達1030人。經嚴格挑選,最終錄取310名學生。其中,廣州180名、上海50名、京津地區50名,鮑羅廷又特別推薦30名。鮑羅廷推薦的大都是國民黨要人的子女,如之子蔣經國、邵力子公子邵志剛、李宗仁內弟魏允成、張發奎弟弟張發明、鄧演達弟弟鄧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等。對蔣經國留學蘇聯的態度是肯定的,他在10月1日的日記中對蔣經國留學蘇聯表示贊同并寄予很大希望。 1925年10月25日,蔣經國與及時期赴蘇留學生從上海乘蘇聯貨輪出發,到達海參崴后,改乘火車前往莫斯科。在旅途中,蔣經國并沒有感到孤單,他說:"船上一共有90位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一起開會、聊天、讀書、用餐,大家都覺得很愉快。"也就是在此次旅途中,蔣經國細看了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這是他所看的及時部共產主義思想的書籍。經過25天的長途跋涉,蔣經國等人終于在11月底抵達莫斯科。 莫斯科中山大學校址位于莫斯科河西岸的瓦爾洪卡大街16號,是一座三層建筑。這座古建筑是十月革命前一個俄國貴族的官邸,屋頂浮雕華美,室內吊燈堂皇,每一間房屋都高大敞亮,一個大廳已改成禮堂,整座宅院已改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學校。校部內有各種學習、辦公設施,以及花園、籃球場、排球場、溜冰場。宿舍室內衛生、暖氣、床褥等設備齊全,生活很舒適。 毯子、枕頭、被單,都是一式的,由學校發給,每星期更換二次。學校還給每位學生一套西裝、一件外套、一雙皮鞋、毛巾、浴衣、手帕、襯衫,以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學校的伙食、學生的著裝、日用品、生活補貼均遠遠高于當時蘇俄的一般標準。 "八點鐘早餐。每個學生有一本飯票,每月發一本。每日飯票分早午晚飯三張。每人可用飯票到發飯處領飯。飯菜并無優劣之分,一律。今天早餐是面包、白脫油、香腸炒蛋。"而蘇聯學生的早餐則是"一個黑面包,二個洋芋艿",蔣經國在日記中說:"我看了非常自愧。我是外國人,不花一個錢,在他們的國內吃得這樣好,而他們自己的大學生,卻這樣吃苦。" 中山大學的辦學宗旨是為中國革命培養、訓練干部,因此它不同于普通的大學,而更近似于干部培訓班。莫斯科中大學制二年,中國學生來到這里的重要任務是學習。學生首先要學習俄語。及時學年,俄語學習時間特別長,每天為四課時。其他課程為:政治經濟學、歷史、現代世界觀、俄國革命理論與實踐、民族與殖民地問題。第二學年的課程為中國革命運動史、世界通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列寧主義原理、經濟地理等。中山大學還有一門重要課程就是軍事訓練,該課程每周24小時,主要內容為步兵操典、射擊、武器維修等。學習的方法是教授先授課(用俄文講,有中文翻譯),然后學生提問、教授解答、自由討論和辯論,由教授作總結。 蔣經國在學習上十分刻苦,不僅重視俄文的學習,對西方革命有關的科目與政治學、經濟學也下了一番苦功。由于蔣經國的刻苦努力,他進步很快。并相繼在學生刊物上發表了幾篇文章,其中《中國的展望》和《中國北伐一定成功》是他認為寫得不錯的文章。入校剛剛兩個月,當時年僅15歲的蔣經國就引起了學校蘇共黨支部的重視,批準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又被轉為預備黨員。1926年下半年,蔣經國被邀請參加莫斯科一個群眾大會。 他在大會上以《中國北伐的目的及其的成功》為題,用俄文向大約3000 人發表演說。這是他首次作公開演說,并獲得成功。此后,他多次被推薦為中山大學的代表,參加各種集會,發表演說, "每次都受到熱烈歡迎"。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暴動,支持當時正向上海挺進的國民革命軍,并取得勝利。上海這個中國較大的經濟和工業中心落到了國民革命軍手中。消息傳到莫斯科后,中山大學蘇共黨組織立即召開會議,高喊"上海是我們的了",并決議向北伐軍總司令和上海工人發電報,以示祝賀。散會后,中山大學的學生們沖出校門,上街游行。成千上萬的莫斯科居民也紛紛加入到游行的隊伍中來。蔣經國后來回憶說:"群眾集會的激動場面,如今仍然歷歷在目。" P10-12
不記得有多少個黃昏,獨坐庭階,思親之情,久而愈切,漫漫長夜,不能入睡;不記得有多少次夢中驚醒,仿佛父親招手慰語,音容一如健在之時;不記得有多少遍瞻仰父親房中遺物,筆硯書籍,棉衣布被,捧奉撫摸,一股溫暖直入心田,而悲愴不能稍抑。 ——蔣經國 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而我哥哥則是為工作而生活。 ——蔣緯國 他有權為欲所為,即使依他事實上所掌握的權力,他也有能力為欲所為,但他沒有這么做,這不是一個沒有眼光、沒有氣度的人所能做到的。以中國的現代史來看,哪一個人不爭權奪利,一旦等到爬上較高地位時,哪一個人不刻意鎮壓反側?但蔣經國卻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朱高正(反對國民黨最激進的"立法委員"
好好好好好~~~
正版圖書送貨快態度好,性價比好,整體感覺不錯,經常在當當買書,信任當當。
雜志之家的圖書質量很好,發貨快,書的內容也很好,每次都在雜志之家上購買,非常值得購買!
性價比很高,整體感覺不錯哦!當當很給力。
好好好好好
書不錯 值得一讀
包裝不錯,書籍齊全,加上優惠,很棒~
包裝很好,書也很好。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書非常非常的好。正好是9月1號開學搞活動買的書。物美價廉。當當在網上圖書的規模遠超于其他網站。只有當當這樣的良心網站才能讓我們國家更多的人買得起書看得起書。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的強大繁榮富強。建議全國工商總局把當當每年的稅減一半,然后當當再搞活動把書籍全部搞活動讓我們更看到更好的書籍。當當強大有我一份,中國強大有我一份。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于事業中。
剛剛開始看。
我覺得他一生經歷復雜轉型較大,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個活得真實的人。
蔣家王朝也算是鞠躬盡瘁了,我很佩服蔣家父子一直堅持的“一個中國”的主張!歷史會給他們一個公正的評價
蔣經國的魅力,究竟何在?翻開肖如平編寫的這本《蔣經國傳》,你就會知道答案。《蔣經國傳》是大陸蔣經國研究的最新成果的首版發行。該書引《日記》、《蔣經國日記》四百余處。《蔣經國傳》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了解歷史,國共兩黨的歷史和人物都要看。特別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將經國。
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研究著作,對于了解中共黨史和國民黨史也很有幫助。
是同事要買的,我也稍微了解了一下,很值得讀的一本書,推薦大家拜讀!
看了這本書,感覺自己還是不夠努力,真要多學學偉人的刻苦和經歷磨難后依舊樂觀的精神。
一直很喜歡蔣經國先生的故事,希望可以能夠更多了解。
這本書比我以前看到的幾本《蔣經國傳》要好很多,信息量較大。若進一步挖掘史料,就更好了!
本書讓我對建豐同志有了初步了解,我覺得他是一個偉人,特別是書最后幾章談到的政治改革,他的一些做法讓我肅然起敬,1988~1989的大陸與臺灣形成鮮明對比。
關于蔣經國的傳記,我看過了不下五種,包括臺灣江南版本的,各有所長。這本可以說代表了大陸蔣經國研究的最新成果。
該書圖文并茂,較為詳細地介紹了蔣經國的一生,切合實際,符合史實。
蔣經國傳(大陸蔣經國研究成果首版發行,40余幅珍貴照片齊亮
大陸對蔣經國的一本客觀公正評價的書,對蔣經國一生的貢獻做了深入的研究
該書大量利用了《蔣經國先生全集》、蔣經國檔案、檔案、日記以及當事人的口述回憶資料,不僅對蔣經國一生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深入論述,而且還對蔣經國的家庭親情等內容進行了記述。
大陸對研究的書比對蔣經國研究的書更多。其實關于蔣經國的也不少。蔣經國統治臺灣的十多年,有很多建設成就,尤其是晚年對臺灣政治的改造,非常有膽識。大陸人寫的這部作品,看來也是材料充實,對兩蔣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應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