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王充閭人物系列"第二種,選入作者寫古代文人的系列文章31篇,共17萬字,包括莊子、李白、王勃、歐陽修、蘇東坡、陸游、李贄、朱熹、納蘭容若、袁枚、曾國藩等文人。其中《寂寞濠粱》、《兩個李白》等篇,選入大中學教材。這些文士都有氣質、志趣、情操、節概,有的甚至是世界的級詩圣文豪,其生命歷程都帶有鮮明的傳奇色彩,個性有明顯的人性弱點,具備可言說性。作者的寫作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古代文人多都想解褐入仕,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這是以喪失一己的心靈自由和人格獨立性為代價的,這帶給他們深重的痛苦并導致其仕途蹉跌,但是他們卻因此創作出耀眼的詩文而流芳百世。
讀文人》中,處處有"我"的身影和"我"之判斷,因此好讀而清新。書寫了文人們的斑斕詩文和他們傳奇般波折的身世,并對他們的命運進行了透徹多維的思辨性分析,給人以美蘊的熏陶和哲思的啟示。
王充閭,當代著名散文作家,詩人。遼寧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兼任南開大學、沈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在國內外十幾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隨筆集《淡寫流年》《何處是歸程》《一夜芳鄰》《成功者的劫難》《歷史上的三種人》《滄桑無語》《龍墩上的悖論》《張學良:人格圖譜》等近三十種,詩詞集《鴻爪春泥》《蘧廬吟草》等;另有"王充閭作品系列"七種、"王充閭文化散文叢書"三種。散文集《春寬夢窄》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魯迅文學獎",并連續兩屆(2004、2007)被聘任為"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評獎委員會主任。作品被譯成英文、阿拉伯文。
序言
莊子:寂寞濠梁
賈誼:洛陽年少
嚴光:忍把浮名換釣絲
左思:澗底松與山上苗
駱賓王:一檄雄文震古今
王勃:千載心香域外燒
李白:青山魂
王播:揚州舊事
元稹、白居易:文人相重與文人相輕
李賀:此馬非凡馬
歐陽修:來往亭前踏落花
蘇東坡:春夢留痕
陸游:孤枕夢尋
朱熹:撐篙者
楊升庵:風波中的徹悟
湯顯祖:《牡丹亭》中說澳門
袁宏道、李贄:龍湖之會
陳夢雷:靈魂的拷問
納蘭性德:金衣公子
袁枚:其人與筆兩風流
黃仲則:深于情者
曾國藩:用破一生心
李鴻章:他這一輩子
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
莊子:
寂寞濠梁
他高踞于精神世界之巔,俯瞰滾滾紅塵,能夠看輕世俗人之所重,也能夠看重一般人之所輕。他追求一種"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悠然境界,不愿"危身棄生以殉物",不愿因專制王權的羈縻而迷失自我、葬送身心自由。
從小我就很喜歡莊子。
這里面并不包含著什么價值判斷,當時只是覺得那個古怪的老頭兒很有趣兒。莊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故事大王",他筆下的老鷹、井蛙、螞蟻、多腳蟲、龜呀、蛇呀、魚呀,都是我們日常所能接觸的,里面卻寓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富有人情味,渴望普通人的快樂,有一顆平常心,令人于尊崇之外還感到幾分親切。
不像孔老夫子,被人抬到了嚇人的高度。孔夫子是圣人,他的弟子屬于賢人。連他們都感到,這位老先生"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帶有一種神秘感,說"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我們這些庸常之輩就更是摸不著門了。老子也和莊子不一樣,"知雄守雌,先予后取",可說達到了眾智之極的境界。但一個人聰明過度了,就會給人權謀、狡獪的感覺;而且,一部《道德經》多是為統治者立言,畢竟離普通民眾遠了一些。
若是給這三位古代的哲學大師來個形象定位,我以為,孔丘是被"圣化"了的莊嚴的師表,老聃是智者形象,莊周則是一個耽于狂想的哲人,當然也是一個浪漫派詩人。
老子也好,孔子也好,精深的思想,超人的智慧,只要認真地去鉆研,都還可以領略得到;可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個性特征,卻很不容易把握。這當然和他們的人格面具遮蔽得比較嚴實,或者說,在他們的著作中自身袒露得不夠,有直接關系。特別是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璣,可是,除去那些"微言大義",其他就"無可奉告"了。
莊子卻是一個善于敞開自我的人。盡管兩千多年過去了,可是,當你打開《莊子》一書,就會覺得一個鮮活的血肉豐滿的形象赫然站在眼前。他的自畫像是:"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他把生活的必要削減到了低的程度,住在"窮閭陋巷"之中,瘦成了"槁項黃馘",穿著打了補釘的"大布之衣",靠打草鞋維持生計。但他在精神上卻是萬分富有的,他"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萬物情趣化,生命藝術化。他把身心的自由自在看得高于一切。
他厭惡官場,終其一生只做過一小段"漆園吏"這樣的芝麻綠豆官。除了辯論,除了釣魚,除了說夢談玄,每天里似乎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干。一有空兒就四出閑游,"乘物以游心",或者以文會友,談論一些不著邊際的看似無稽、看似平常卻又富有深刻蘊涵的話題。
24小時,莊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同在濠水的橋上閑游,隨便談論一些感興趣的事兒。
這時,看到水中有一隊白魚晃著尾巴游了過來。
莊子說:"你看,這些白魚出來從從容容地游水,這是魚的快樂呀!"
惠施不以為然地說:"這就怪了,你并不是魚,怎么會知道它們的快樂呢?"
莊子立刻回問一句:"若是這么說,那你也不是我呀,你怎么會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呢?"
惠施說:"我不是你,當然不會知道你了;你本來就不是魚,那你不會知道魚的快樂,理由是很充足的了。"
莊子說:"那我們就要刨刨根兒了。既然你說`你怎么知道它們的快樂`,說明你已經知道我曉得了它們,只是問我從哪里知道的。從哪里知道的呢?我是從濠水之上知道的。"
還有一次,莊子正在濮水邊上悠閑地釣魚,忽然,身旁來了兩位楚王的使者。他們畢恭畢敬地對莊子說:
"老先生,有勞您的大駕了。我們國王想要把國家大事煩勞您來執掌,特意派遣我們前來請您。"
莊子聽了,依舊是手把釣竿,連看他們都沒有看一眼,說出的話也好像答非所問:
"我聽說,你們楚國保存著一只神龜,它已經死去三千年了。你們的國王無比地珍視它,用絲巾包裹著,盛放在精美的竹器里,供養于廟堂之上。現在,你們幫我分析一下:從這只神龜的角度來看,它是情愿死了以后被人把骨頭架子珍藏起來,供奉于廟堂之上呢?還是更愿意像普通的烏龜那樣,在泥塘里快快活活地搖頭擺尾地隨便爬呢?"
兩位使者不假思索地同聲答道:"它當然愿意活著在泥塘里拖著尾巴爬了。"
莊子說:"說得好,那你們二位也請回吧。我還是要好好地活著,繼續在泥塘里拖著尾巴爬的。"
你看,莊子就是這樣,善于借助習聞慣見的一些"生活瑣事"來表述其深刻的思想。他的視聽言動,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都在《莊子》一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雖說
"寓言十九",但都切近他的"詩化人生",活靈活現地畫出了一個超拔不羈、向往精神
自由的哲人形象,映現出莊子的縱情適意、逍遙閑處、淡泊無求的情懷。
就這個意義上說,前面那兩段記述是很有代表性的。后來,人們就把它概括為"濠梁之思"。而在崇尚超拔的意趣、虛靈的胸襟的魏晉南北朝人的筆下,還有個更雅致的說法,叫做"濠濮間想"。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晉簡文帝到御花園華林園游玩,對左右侍從說:"令人領悟、使人動心之處不一定都在很遠的地方,你們看眼前這蔥蔥郁郁的長林和鮮活流動的清溪,就自然會聯想到濠梁、濮水,產生一種閑適、恬淡的思緒,覺得那些飛鳥、走獸、鳴禽、游魚,都是要主動地前來與人親近。"原文是:"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東坡居士曾有"樂莫樂于濠上"的說法,可見,他對這種體現悠閑、恬淡的"濠濮間想",是極力加以稱許并不懈追求的。只是,后人在讀解"樂在濠上"和"濠濮間想"時,往往只著意于人的從容、恬淡的心情,而忽略了"翳然林水"和"鳥獸禽魚自來親人"這種物我和諧、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
作為賦性淡泊、瀟灑出塵的莊周與蘇軾,認同這種情懷,眷戀這種環境,應該說,絲毫也不奇怪。耐人尋味的是,素以宵衣旰食、劬勞勤政聞名于世的康熙皇帝,竟然也在萬機之暇,先后于京師的北海和承德避暑山莊分別修建了"濠濮間"和"濠濮間想"的同名景亭,反映出他對那種淡泊、蕭疏的閑情逸致和魚鳥親人的陶然忘機也持欣賞態度。這是否由于他久住高墻深院,倦于世網塵勞,不免對林泉佳致生發一種向往之情,所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呢?
據唐人成玄英的《莊子注疏》,濠梁在淮南鐘離郡,這里有莊子的墓地,后人還建了濠梁觀魚臺。其地在今安徽鳳陽臨淮關附近。去歲秋初,因事道經鳳陽,我乘便向東道主提出了尋訪莊、惠濠梁觀魚遺址的要求,想通過體味兩位古代哲人觀魚論辯的逸趣,實地感受一番別有會心的"濠濮間想"。
沒料到,這番心思竟引發了他們的愕然驚嘆。他們先問一句:"可曾到過明皇陵和中都城?"看我搖了搖頭,便說,這兩大名城勝跡都在"濠梁觀魚"附近,失之交臂,未免可惜。
看得出來,朋友們的意思是:拋開巍峨壯觀、享譽中外的風景熱線不看,卻偏偏寄情濠上,去尋找那類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縹渺的東西,豈不是"怪哉,怪哉!"為了不辜負他們的隆情盛意,首先安排半天時間,看了這兩處明代的古跡。
二
原來,鳳陽乃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又是他的龍興故地。因此,在這里隨處可見這位"濠州真人"的龍爪留痕。街頭充斥著標有"大明"、"洪武"字樣的各種店鋪的廣告、招牌;甚至菜館里的釀豆腐都注明當年曾是朱皇帝的御膳。還有鳳陽花鼓,更是名聞遐邇,不容小視。
聽說,朱元璋雖然平素并不喜歡娛樂,卻于故鄉的花鼓戲情有獨鐘,自幼就喜歡哼哼幾句。位登九五之后,鳳陽的花鼓隊曾專程前往帝都金陵祝賀。皇上看了,樂不可支,特頒旨令:"一年三百六十天,你們就這么唱著過吧!"這些人得了圣旨,自是興高采烈,一年到頭唱個沒完,結果,人們都不再肯去出力種地。特別是由于連年修皇陵、建都城,勞役繁興,造成土地荒蕪,黎民無以為生。于是,花鼓戲唱到了皇帝老倌頭上: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這里就牽涉到兩處工程浩巨的"皇帝項目":一是明代初年的中都城,一是朱元璋為其父母修建的皇陵。
朱元璋早在正式稱帝之前,即尚在吳王位上,就命令劉伯溫卜地擇吉,建新宮于金陵鐘山之陽,都城周長達五十余里。兩年后即皇帝位,定鼎應天府,是為南京。不久,卻又改變了主意,覺得雖說金陵為帝王之州,鐘阜龍蟠,石城虎踞,但其地偏于一隅,對控制全國政局特別是征撫北方不利;因而圣駕親臨開封巡幸,準備在那里建都,作為北京。后經反復比較,仔細勘察,認為開封雖然從戰國到北宋多次做過帝都,但是,經過長期戰亂,城內生民困頓,人煙稀少,而且四面受敵,無險可守,也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打消了遷都于此的念頭。第二年,朱元璋又就這一懸而未決的問題召集群臣計議,拍板定案,在家鄉鳳陽建都,是為中都城。
據史料記載,修建中都城整個工程大約動用工匠九萬人,軍士十四萬人,民夫四、五十萬人,罪犯數萬人,移民近二十萬人,加上南方各省、府、州、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制城磚的工匠、軍匠,各地采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百萬之眾。至于耗費的資財,已無法統計。經過六年的苦心經營,各項主體建筑已經基本完成。但是,就在即將竣工的前夜,由于各方面怨聲載道,眾謀臣一再進諫,為了不致激起民變,朱元璋才以"勞費"為由下令中止。經過六百多年的滄桑變化,而今城池、宮闕已經多半傾圮。但是,登高俯瞰,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氣象的閎闊和宮觀的壯偉。
皇陵工程也是在洪武二年始建的,歷時九年完成。主要建筑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皇城周長七十五丈,內有正殿、金門、廊廡、碑亭、御橋、華表和位于神道兩側長達二百五十多米的石雕群像;磚城、土城周長各為三公里和十四公里。現在,石雕群基本完好,刻工精細,壯麗森嚴,表現了明初強盛時期的恢弘氣魄和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歷史留給后人的,畢竟只是創造的成果,而不是血淚交迸的創造過程。盡管當時的異化勞動是非人的,但異化勞動的成果卻可以是動人的;在這里,勞動者創造的輝煌昭昭地展現出來,而輝煌的背后卻掩飾了反動統治者的暴政與兇殘的手段。作為文物,自有其不朽價值;可是,就個人興趣和思想感情來說,我卻覺得嗒然無味。
說句心里話,對于明太祖朱元璋,我一向沒有好感。這當然和他是一個陰險毒辣、殘酷無情的政治角色有直接關系。他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對人對事都是如此。眼下對我有用,眼下我覺得有用,三教九流、雞鳴狗盜之徒我都兼容并蓄;一朝覺得你構成了威脅,不管是誰,照殺不誤。他在位三十一年間,先后興動幾起大獄,牽連了無數文武臣僚,被誅殺者不下四、五萬人。大案之外,與他共同開基創業并身居顯位的一代功臣名將,或被明令處置,或遭暗中毒害,除了主動交出兵權首先告老還家的信國公湯和等個別人,其余的都沒有得到善終。
號稱"開國功臣及時"的徐達也是濠州人,故里就在濠梁附近。自幼就跟隨朱元璋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曾經九佩大將軍印,剛毅勇武,功高蓋世,先后封信國公、魏國公,并和皇上作了兒女親家。太祖曾贊譽他:"受命出征,成功凱旋,不驕不夸,不近女色,也不取財寶,正直無瑕,心昭日月。"因為他功勞大,太祖要把自己當吳王時的舊宮賜與他,徐達固辭不受。有一次,他們一起飲酒,醉后,太祖叫人把他抬到自己的御榻上,徐達醒后嚇得連連請罪。以后,太祖又對他進行過多次試探,表明其提防之嚴,猜忌之深。
這更加重了徐達的心理負擔,整天緊張惶悚,有臨深履薄之懼,以致氣郁不舒,漸成癰疽。經過一年調治,病勢逐漸好轉。突然傳來圣旨:皇上賜膳問安。家人打開食盒一看,竟是一只蒸鵝,徐達登時淚流滿面。原來,太醫早就告誡:此為禁食之物,否則命將不測。但是,君命難違,只好含悲忍泣吞食下去,幾天后終于不起。(據明人徐禎卿《翦勝野聞》)
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說,明太祖"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為什么要這樣做?雄猜嗜殺,固其本性,但主要還是出于鞏固"家天下"的政治需要。
據查繼佐《罪惟錄》載,明初,太子朱標不忍心看著眾多功臣受戮,苦苦進諫,太祖沉吟不語。第二天,把太子叫過去,讓他把一根渾身帶刺的棗枝用手舉起來,朱標面有難色。于是,太祖說道:"這滿是棘刺的樹枝,你是無法拿起來的。我現在正在給你削掉棘刺,打磨光滑,豈不是好?"
一席私房話,合盤托出了太祖的機心:為了朱家王朝的"萬世一系",不惜盡誅功臣,以絕后患。結果殺得人人心寒膽戰,不知命喪何時。在這種極度殘酷的血雨腥風中,皇權看似穩定了,皇室獨尊的威勢也建立了起來,但國脈、民氣已經大大斫喪,人心也漸漸失去了。
明朝開國功臣許多都是朱元璋的同鄉,他們來自淮西,出身寒苦,后來飽嘗勝利果實,構成了一個實力雄厚的龐大的勛貴集團,所謂"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盡淮人"。(明人貝瓊詩句。"短衣"代指武將;淮西古屬楚地。)這些能征慣戰、功高震主的開國勛戚,自幼羈身戎幕,出入卒伍之間,一意血戰疆場,沒有接受知識文化、研習經史的條件。盡管靠近莊子的濠梁觀魚臺,但我敢斷言,不會有誰關注過什么"濠濮間想",也不懂得莊子講過的"膏火自煎"(油膏引燃了火,結果反將自己燒干)、"山木自寇"(山木做成斧柄,反倒轉來砍伐自己)的道理。他們的頭腦都十分簡單,在政治黑幕中扮演了人生最慘痛的悲劇角色,照舊也是懵里懵懂,糊里糊涂。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下了這樣一件事:楚王聽說莊子是個賢才,便用重金聘他為相。莊子卻對使者說:"你看到過祭祀用的牛嗎?平日給它披上華美的衣飾,喂的是上好的草料,等到祭祀時就送進太廟,作為犧牲把它宰掉。到那時候,牛即使后悔,想作個孤弱的小豬崽,還能做得到嗎?"
歷史是既成的事實,不便假設,也無法假設;但后來者不妨作某些猜想。假如那些身居高位,享祿萬鍾,慘遭刑戮的明初開國功臣,有機會讀到莊子的這番話,那又該是怎樣一種滋味涌上心頭呢?
三
皇城與濠上,相去不遠,卻劃開了瑰偉與平凡、榮華與蕭索、有為與無為、威加海內與瀟灑出塵的界限,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蘊與情趣。
遙想洪武當年,金碧輝煌的皇陵、帝都,該是何等壯觀,何等氣派。與之相較,莊子的濠上荒臺,冢邊蔓草,卻顯得寂寞清寒,荒涼破敗,而且恍兮忽兮,似有若無。但是,就其思想價值的深邃和美學意蘊的豐厚來說,二者也許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盡管當地朋友一再說,兩千多年過去了,時移事異,陵谷變遷,有關莊子的遺跡怕是什么也沒有了,看了難免失望,可是,我卻仍然寄情濠上。
我覺得,作為一種藝術精神,它的生命力是恒久的。莊子的思想,也包括"濠濮間想"之類的意緒,屬于隱型文化,它與物質文明不同。它的魅力恰恰在于能夠超越物象形跡,不受時空限隔。比如莊、惠濠梁觀魚的論辯中所提出的問題,看起來似乎十分簡單,實際上卻涉及到認識方法、邏輯思維、藝術哲學、審美觀念等多方面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把兩位大哲學家的情懷、觀念和性格特征鮮明地表現了出來。
莊子是戰國時人,大約出生于公元前375年,卒于公元前295年,屬于上壽。要論他的才智,在當時弄個一官半職,混些功名利祿,可說是易如反掌的。無奈他脾氣過于古怪,始終奉行他的"不為有國者所羈"的清虛無為的立身哲學,也看不慣官場的鉆營奔兢、爾虞我詐的污濁風氣,因而窮困了一生,寂寞了一生。
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對當時黑暗的現實保持清醒的認識,才敢于呼號,敢于揭露,無所畏懼。因而,他的生活也是自由閑適、無住無待的,正如他自己所言,"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濠梁觀魚,正是他的這種閑適生活的真實寫照。
要之,"濠濮間想",有賴于那種悠然忘我的恬淡情懷和幽靜、孤寂的心境。這種情懷和心境,不要說雄心勃勃、機關算盡的朱元璋不可能擁有,就連敏于事功、多術善辯,整天奔走于擾攘紅塵中的惠施,也如隔重城,無從體認。
惠施是莊子最親密的朋友,也是他的較大的論敵。論才學,莊、惠可說是旗鼓相當,兩個人有些思想也比較相近;但就個性、氣質與價值取向來說,卻是大相逕庭的。因此,他們走到一處,就要爭辯不已,抬起杠來沒完。一部《莊子》,記下了許多直接或間接批駁惠子的話。但是,由于他們是"對事不對人"的,因而,并未妨礙彼此成為真誠的朋友。惠子病逝,莊子前往送葬,凄然嘆息說:"先生這一死,我再也沒有可以配合的對手了,再也沒有能夠對話的人了!"他感到無限的悲涼,孤寂。
當然,他們的分歧與矛盾還是特別鮮明的。《莊子?秋水》篇記下了這樣一個故事:惠子做了梁國的宰相,莊子打算去看望他。有人便告訴惠子:"莊子此行,看來是要取代你老先生的相位啊。"惠子聽了很害怕,就在國內連續花了三天三夜搜尋莊子。到了第四天,莊子卻主動前來求見,對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叫鵷雛,它從南海飛到北海,一路上不是梧桐不棲止,不是竹實不去吃,沒有甘泉它不飲。當時,飛過來一只貓頭鷹,嘴里叼著一只腐爛的老鼠,現出沾沾自喜的樣子。忽然發現鵷雛在它的上方飛過,嚇得驚叫起來,惟恐這只腐鼠被它奪去。現在,你是不是也為怕我奪取你的相位而驚叫呢?
另據《淮南子?齊俗訓》記載,一次,莊子在孟諸垂釣,恰好惠子從這里經過,從車百乘,聲勢甚為煊赫。莊子看了,十分反感,便連自己所釣的魚都嫌多了,一齊拋到水里。表現了他"不為軒冕肆志",對當權者飛揚之勢的輕蔑態度。
由于他高踞于精神世界之巔來俯瞰滾滾紅塵,因而能夠看輕世俗人之所重,也能夠看重一般人之所輕。他追求一種"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悠然境界,不愿"危身棄生以殉物",不愿因專制王權的羈縻而迷失自我、葬送身心自由。
就思維動向和研究學問的路子來說,他們也是截然不同的。二人對于客觀、主觀各有側重。惠子是向外窮究苦索,注重向客觀方面探求;莊子則致力于向內開掘,喜歡在主觀世界里冥想玄思。惠子認為莊子的學說沒有用處,譏諷它是無用的大樗;莊子卻對惠子耗損精神從事那種"一蚊一虻之勞",大不以為然。
惠子著書,莊子說有五車,但一本也沒有流傳下來。在先秦諸子中,惠子可說是最有科學素質的人。從他的一些觀念可以看到近現代的理論物理、數學、地理的胚芽。比如,惠子說,"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思是,太陽正在當中,同時也正在偏斜;萬物正在生長,同時也正在死亡。"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這里體現了地圓學說。"南方"作為方位的概念,本無定限,南之南更有南,但如繞地球一周,則南極可成為初出發之點。惠子說"天下之中央在燕之北、越之南",可見,在他眼中地球并不是一塊平板,這就超越了"天圓地方"的一般的傳統性認識。
在濠上,莊子與惠子分別以兩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視角去看游魚。惠子是以智者的身份,用理性的、科學的眼光來看,在沒有客觀依據的情況下,他不肯斷定魚之快樂與否。而莊子則是以具有浪漫色彩的詩人身份,從藝術的視角去觀察,他把自己從容、悠閑的心情移植到了游魚的身上,從而超越了魚與"我"的限隔,達到了物我兩忘、主客冥合的境界。
莊子?齊物論》中記述了一個"夢為蝴蝶"的寓言,同樣體現了這種超越主客界線、實現物我兩忘的特征。寓言說:前些時候,我(莊子)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在花叢中高高興興地飛舞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了。一忽兒,醒過來,發現自己仍是形跡分明的大活人。不覺迷惑了半晌:到底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
物我兩忘的結果是客體與主體的合而為一。從美學的角度來剖析,觀賞者在興高采烈之際,無暇區別物我,于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復交流,在無意之中我以我的性格灌輸到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于我。我和物的界線消滅,我沒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沒入我,我和大自然連成一氣,在一塊生展,在一塊震顫。(朱光潛語)
情趣,原本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莊子把整個人生藝術化,他的生活中充滿了情趣,因而向內蘊蓄了自己的一往深情,向外發現了自然的無窮逸趣,于是,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從而能夠以閑適、恬淡的感情與知覺對游魚作美的觀照,或如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進行"趣味判斷"。而惠子則異于是,他所進行的是理智型的解析,以他的認識判斷來看莊子的趣味判斷,所以就顯得捍格不入。
在這里,"通感"與"移情"兩種心理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通感",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人與物之間的冥然契合,才具備了可能性;而通過"移情",藝術家才能借助自己的感知和經驗來了解外物,同時又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使外物也仿佛具備同樣的情感。
這類例證是舉不勝舉的。比如,在鳳陽街頭我看到一幅聯語:"華燈一夕夢,明月百年心。"內容十分深刻,涵蓋性很強。但是,何以華燈如夢、明月有心?為什么它們也具有了人的思維和情感?原來,詩人在這里用了以我觀物的"移情"手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位現代的西方詩人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
見我執意要去濠梁,主人便請來當地的一位文史工作者為向導。車出鳳陽城,直奔臨淮關,來到了鐘離故地。我記起了二百多年前著名詩人黃景仁題為《濠梁》的一首七律:
誰道南華是僻書?眼前遺躅喚停車。
傳聞莊惠臨流處,寂寞濠梁過雨余。
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
平生學道無堅意,此景依然一起予。
當時黃景仁年僅二十四歲,與詩人洪稚存同在安徽學政朱筠幕中。他在這年初冬的一場雨后,憑吊了濠梁"遺躅",寫下了這首詩。
南華經》就是《莊子》。"僻書"云云,引自《唐詩紀事》:令狐綯曾就一個典故向溫庭筠請教,溫說:"事出《南華》,非僻書也。"詩的頭兩句是說,誰說《莊子》是罕見、冷僻的書籍呢?里面涉及的遺跡隨處可見呀!眼前,我就碰上了一處,于是,我就趕緊召喚把車子停了下來。三四兩句交代地點、時間:這里就是傳說中的莊子、惠子濠梁觀魚處;一場冷雨過后,石梁上杳無人跡,顯得很寂寞、荒涼。五六兩句通過《莊子》中莊蝶兩忘、魚我合一的兩個典故,(后一句還反其意地暗用了"水至清則無魚"的成語)來抒寫自已的感慨,是全詩的意旨所在。結末兩句是說,盡管我平素缺乏堅定的學道意念,但依然覺得此情此景對自己有深刻的啟發。
這時,忽見一道溪流掠過,上有石梁飛架,我忙向向導問詢:這就是濠梁吧?他搖了搖頭。沒過五分鐘,眼前又現出類似的景觀,我覺得很合乎意想中的莊、惠觀魚的場景,可是一打聽,仍然不是。向導笑說:
"這種心情很像劉玄德三顧茅廬請諸葛,見到崔州平以為是孔明,見到石廣元、孟公威以為是孔明,見到諸葛均、黃承彥以為是孔明,足見想望之急、思念之殷。想不到沉寂兩三千年的濠梁故地,竟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真使我這個東道主感到自豪。"
一番妙喻,一通感慨,博得車上人們同聲贊許。
突然,汽車嘎然煞住,原來,"莊惠臨流處"就在眼前。
但是,不看還好,一看果真是十分失望。濠水滔滔依舊,只是太污濁了。黝黑的濁流泛著一層白色的泡沫,寂然無聲地漫流著。周圍不見樹木,也沒有鳴蟲、飛鳥,看不出一絲一毫"詩意的存在"。莊周的墓地也遍尋未得,連這位專門從事文史研究的向導也茫然不曉。
我想,當年如果面對的竟是這樣的濁流污水,這樣令人沮喪的生態環境,莊老先生不僅無從看到"鯈魚出游從容"的怡然景色,怕是連那點恬淡、閑適的心境也要蕩然無存了。自然,后世就更談不到賞識那種魚鳥親人、陶然忘機的"濠濮間想"。
賈誼:
洛陽年少
賈誼是一個曠世奇才,但他遭逢不偶,英年早逝,其鴻圖偉志、高見卓識,百未償一。后世詩人圍繞著他的身世、際遇,包括是否得到了重用、信任這類問題,寫出了許多史論式的詩篇,提出了不同看法。就中以唐宋詩人的三首《賈生》詩,具有代表性。
說起古代的治國精英,我覺得有兩個人絕不應該遺漏掉。一個是"磻溪一老"——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太公呂尚。傳說他在八十歲的時候,垂釣磻溪,被周文王發現了,載回朝廷,尊為"師尚父",后來輔佐周武王滅了殷商。他是中國歷史上久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另一個是"洛陽年少"——西漢初年才華橫溢、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賈誼。他在十八歲時,就經老師吳廷尉推薦,應征召入朝,被漢文帝立為博士
王充閭的功底真好,舉杯一唐詩,落杯一宋詞。如今,這樣的文人已經不多見了。
——沈昌文(出版人,三聯書店原總經理兼《讀書》雜志主編)
充閭先生是當今中國作家中,少有的幾位有大學問的人。
——蘇叔陽(劇作家、作家、詩人)
王充閭的散文是散文困境中的一座豐碑。他獨立的思想和情懷,在溫和從容的書寫中恰恰表現出一種錚錚傲骨,在貌似散淡的述說中堅持了一種文化信念。
——孟繁華(文學評論家,沈陽師范大學教授)
內容精彩,個人認為值得一看!
…
非常不錯的書,值得一讀,包裝很好。下次還來買。希望再能優惠點。
讀文人 非常滿意,很喜歡
非常有料的一本書 值得購買 質量超贊
好書。
不錯,非常喜歡的
不錯
好好好
很好很好很不錯的一本書
11111111111111111111
好書在當當
整體感覺不錯
多年來與當當為伴,當當給我們帶來了發現好書的驚喜,購買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收藏好書的滿足。不亦快哉!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
物流很快,書品相很好
王充閭的散文還是不錯的
文筆、行文不錯,有些不敢茍同,值得一閱,但還在一定禁錮中發泄。
喜歡有關文人的書籍,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值得購買閱讀!
文人有很多種,智慧的、堅貞的、唯美的……盡在書中。
品評文人見地不凡,啟人心智,讀史、讀人當如此。
寫出文人的無奈與...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文人風采
《讀文人》好讀而清新。書寫了文人們的斑斕詩文和他們傳奇般波折的身世,并對他們的命運進行了透徹多維的思辨性分析,給人以美蘊的熏陶和哲思的啟示。
王充閭的文字,智慧、唯美,啟人心智,內容經典,觀點新穎,商品不錯。
這本書價格不高,里面一些文人的命運書寫對人生很有啟發性意義。
把王充閭和余秋雨、夏堅勇的文章對比,富有趣味,各有千秋
讀文人讀文人著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印次J頁數字數開本開紙張膠版紙包裝平裝4更多【媒體評論】 王充閭的功》等近三十種,詩詞集《鴻爪春泥》《蘧廬吟草》等;另有王充閭作品系列七種、王充閭文化散文叢書三4N們傳奇般波折的身世
讀文人,作者讀出歷史文人的才高八斗,讀出其清高尊嚴,可是也讀出作為文人在政治面前不堪一擊,甚至一無是處。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人想把文學凌駕于政治之上的做法,都是幼稚的,可笑的,其下場一無例外的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