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家族的百年滄桑史。梅氏家族的京劇藝術肇始于"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經梅竹芬的繼承發展,到梅蘭芳這一揚光大、自創梅派、堪稱梨園宗師。梅蘭芳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創排了大量的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成為中國現代京劇史上改革創新的先鋒。并把中國的京劇藝術介紹到世界各國,同時吸收各國戲劇藝術中的營養,促進了中外戲劇文化藝術的交流。梅葆玖秉承梅派藝術真諦,梅派藝術風格逾越百年歷久不衰。
梅蘭芳(1894—1961),中國現代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名瀾,字畹華,乳名群子,學藝后取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1894年誕生于北京李鐵拐斜街梅宅。1898年師從吳菱仙學青衣。1905年在北京廣和樓初次登臺飾演織女。1906年正式搭喜連成班,又從姑丈秦稚芬、姑表叔胡二庚學花旦戲。1911年及時次在北京文明茶園貼演《玉堂春》,試唱新腔成功。1914年-1918年排演時裝新戲和古裝新戲。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進行重大革新,創造了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的表演形式和甜潤、平和、優美、動聽的梅腔,世稱"梅派",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稱"四大名旦"。 還對舞臺美術、布景、化妝和音樂進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 1927年梅蘭芳被評為"梅程荀尚"四大名旦。1937年-1945年蓄須明志,拒絕為日偽演出,辦畫展謀生。日本投降后,剃須重新登臺。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終年六十八歲。
李仲明(1950——),山東省梁山縣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編輯。多年從事中國近代文化和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編輯工作。主要著作有《梨園宗師——梅蘭芳》、《李少春》等,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譚秀英(1951——),山東省掖縣
一 梨園世家
生不逢辰
胡琴圣手
"聞雞起舞"
"蕙仙舉火"
"剪掉辮子"
二 歲寒三友
廣采博師
亦師亦友
武生宗師
戲劇奇才
三 青衣翹楚
成名滬上
耳目一新
創排新戲
藝冠京華
四 淳樸家風
熱心公益
潔身自好
相敬如賓
伉儷情深
五 國難歲月
"巾幗精魂"
避居香港
蓄須明志
返滬拒敵
迎"春消息"
六 德藝雙馨
重登舞臺
藝傳弟子
養身之道
博采眾長
七 姹紫嫣紅
梅家子女
人民演員
儉樸隨和
"楊門女將"
八 蜚聲海外
藝滿天涯
三渡扶桑
赴美演出
四訪蘇聯
再度"梅郎"
九 故鄉之路
萬人空巷
悠悠鄉情
精湛演出
珍貴合影
再返故鄉
"四絕"紀念
十 梅韻長存
梅派傳人
愛戲如命
兩代摯友
梅家后代
梅魂永駐
附錄一 梅蘭芳家族世系簡表
附錄二 梅蘭芳年表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