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偉大圣人。他歷經仕途坎坷、人生磨難、世間冷暖,曾一度痛苦絕望、不能自拔,卻從中國最傳統的儒、釋、道典籍中汲取了強大力量,充實自我,最終升華提煉,創立心學一派。
500年來,王陽明的心學智慧源源相傳,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們領悟心學的精髓,成就了輝煌的人生。張居正、曾國藩、孫中山、、蔣經國、黃宗羲、章太炎、梁啟超、李宗吾等,他們叱咤風云,顯耀一生,卻都奉王陽明為最根本的精神導師。 本書作者歷時五年,遍讀王陽明的著作、言論、生平,總結王陽明心學最本源的精髓和要訣,深入淺出地道出最深奧卻又最簡單的心學智慧。 翻開本書,跟隨精神導師王陽明,走出人生迷局,成就強大自我!
燕山刀客,本名張勇,199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專業,2000年于武漢大學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擅長明清史寫作,曾出版《皇帝是這樣煉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等作品。近年來潛心研究王陽明心學,讀遍關于王陽明的一切書籍,探幽索隱,深感心學之精深,惴惴不安撰此書。
自序 陽明先生,百世之師
及時章 圣人王陽明的少年時代
他還清楚地記得,在自己不會說話的那些年,母親是如何天天向佛祖祈禱,如何夜夜哭泣;在父親掄著板凳修理自己的時候,母親不顧一切地勸阻,不惜跪下為自己求情;有多少個酷暑,母親守在他的床邊,為他驅趕蚊蟲;有多少個冬日,母親還要頂著寒風跑出去,為生病的自己請大夫……
可是,自己卻喜歡和母親頂嘴,因為母親不會像父親一樣發怒;自己還喜歡捉弄母親,躲在角落里故意讓她找不著,看著她手足無措的驚慌表情暗自得意。為什么不能在她還能看到的時候,為她輕輕擦去臉上的汗水,為什么不能在她還能聽到的時候,大聲地說一聲:母親,您辛苦了!
每個生命都是這個星球的過客,都有告別親人的那24小時。只是誰也不希望那24小時來得太快,總是希望與親人相守的時候能夠長一些。母親的死,是他生命中及時個重要親人的長期別離。這個年輕的生命,開始考慮生與死這樣宏大的問題。
第二章 科舉之路不輕松
王守仁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呢?他的紹興老鄉,大書法家徐渭有這樣的評價:王羲之以書掩人,王守仁以人掩書。意思是說,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太有名氣了,以至于讓世人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才華;而王守仁在其他方面太成功了,讓世人忽略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潛臺詞就是,我們尊敬的王老師就算在其他方面啥也不做,一事無成,照樣可以憑借書法藝術家的身份,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史上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當然,王守仁的志向是做圣賢,而絕不是當第二個王羲之。在南昌衙門待了一年半之后,岳父大人終于放過了他,同意他帶著妻子返回北京。要說王華這老公公當得也真是穩當,兒媳婦一年半都不來拜見自己,他壓根也不著急。自序 陽明先生,百世之師
及時章 圣人王陽明的少年時代
他還清楚地記得,在自己不會說話的那些年,母親是如何天天向佛祖祈禱,如何夜夜哭泣;在父親掄著板凳修理自己的時候,母親不顧一切地勸阻,不惜跪下為自己求情;有多少個酷暑,母親守在他的床邊,為他驅趕蚊蟲;有多少個冬日,母親還要頂著寒風跑出去,為生病的自己請大夫……
可是,自己卻喜歡和母親頂嘴,因為母親不會像父親一樣發怒;自己還喜歡捉弄母親,躲在角落里故意讓她找不著,看著她手足無措的驚慌表情暗自得意。為什么不能在她還能看到的時候,為她輕輕擦去臉上的汗水,為什么不能在她還能聽到的時候,大聲地說一聲:母親,您辛苦了!
每個生命都是這個星球的過客,都有告別親人的那24小時。只是誰也不希望那24小時來得太快,總是希望與親人相守的時候能夠長一些。母親的死,是他生命中及時個重要親人的長期別離。這個年輕的生命,開始考慮生與死這樣宏大的問題。
第二章 科舉之路不輕松
王守仁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呢?他的紹興老鄉,大書法家徐渭有這樣的評價:王羲之以書掩人,王守仁以人掩書。意思是說,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太有名氣了,以至于讓世人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才華;而王守仁在其他方面太成功了,讓世人忽略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潛臺詞就是,我們尊敬的王老師就算在其他方面啥也不做,一事無成,照樣可以憑借書法藝術家的身份,在五千年中華文化史上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當然,王守仁的志向是做圣賢,而絕不是當第二個王羲之。在南昌衙門待了一年半之后,岳父大人終于放過了他,同意他帶著妻子返回北京。要說王華這老公公當得也真是穩當,兒媳婦一年半都不來拜見自己,他壓根也不著急。
第三章 從普通公務員做起
雖說工作單位是云南清吏司,但王守仁不用離開京城去昆明上班,他只需要待在北京刑部的辦公室里,為上司整理需要的公文卷宗即可。對于一般人來說,這樣的工作既沒有什么難度,又不承擔多少風險,待遇還算馬馬虎虎。這個級別的小官當然不用上朝議政,奉天殿根本沒他們磕頭的地方。每天他只要卯時(上午五到七點之間)到辦公室報到(人稱點卯),泡上一杯龍井,翻開一本卷宗,就算開始工作了。大部分時間根本就無事可做。只要領導不在,大可隨便聊些國家大事、坊間傳言。出去吃頓飯,一個時辰再回來也不扣工資。正是打發時間、耽誤青春的良好選擇。
可惜,這個崗位上安排的,是一個從十二歲起就堅定不移地以成圣為目標的有為青年。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讓他無法容忍,沒有成就感與挑戰性的勞動讓他相當痛苦,看不到提升空間與前景的未來讓他格外抓狂。雖然自己是官二代,雖然父親是翰林學士,但在高級干部扎堆的京城里,自己的出身也并不算怎么顯赫,更多還得靠個人努力。因此,當有了一個去南直隸淮安府錄囚的機會擺在他面前時,他沒有任何猶豫就接受了。
第四章 與權力核心作對,仕途艱難
但是,王陽明也并不想觸怒劉瑾太過,不想做無謂的犧牲。這個奏疏寫得也算是點到為止,既不批評劉瑾的專權,又不諷刺武宗的胡鬧,而是相當委婉地提出了一點建議。按說對于這樣一個職位低微的小吏,他的奏疏沒必要看,他的意見也可以根本就當不存在。你越認真對待,就顯得對他越重視。你越是要懲罰他,就越顯得他不平凡。
九零后非主流的武宗小朋友當然不可能看這份奏疏,看到它的是劉瑾。劉大總管不知道哪根筋出現了問題,憋足勁要和一個六品小官死磕到底。他自行擬了一道圣旨,以武宗的名義,廷杖王陽明四十,關入錦衣衛大牢。
第五章 王陽明的逃亡之旅
當時天色很暗,天上也沒有月亮,王陽明走到了上游,先脫下了鞋子放在江邊,制造自殺現場。隨后,他把情人送的絲巾取了下來,咬咬牙,扔到了江面上,看著它順流而下。隨后,他吃力地抱起一塊大石頭,拼命向江中扔去。在一片黑燈瞎火之下,兩個喝得醉醺醺的錦衣衛,居然就輕易相信,這個王主事真的跳江了。沈玉、殷計也為自己沒能成功搭救王先生而痛哭一場。但王陽明自己,卻一路狂奔到江灘,找了個草叢躲了起來。
那一晚上,王陽明始終覺得自己離死神只有一寸遠。躲在草叢中實屬不得已,如果他拼命跑開,就難免發出太大聲響,讓兩個錦衣衛追上,那是萬難活命的。即使布置了自殺現場,如果那兩個殺手不輕信,沿著江邊這么一搜,他一樣會被發現。
第六章 龍場頓悟,成就人生大智慧
聽說王陽明要開門授課,龍場周邊喜歡讀書的年輕人都來了。反正書院不收學費,不聽白不聽,聽了不白聽。很多抱著不妨一試態度過來的人,很快都不想離開了。很多想貪便宜的人,都覺得不交學費,實在是不好意思,對不起老師的辛苦。
王陽明的講課別具一格,聽他的課,學生不會帶著沉重的心理壓力,不會受到突如其來的體罰,不會被莫名其妙的問題搞得下不來臺,也不會對自己的智商產生嚴重懷疑。
他的課堂也不局限于室內,他的講課也不是單向灌輸,他會帶著弟子們走出戶外,與大自然零距離地親密接觸,體會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
第七章 兩京講學很愜意
王陽明告訴當地百姓:咱們廬陵可是個文化重地,禮儀之邦,爾等這么熱愛告狀,我這個當知縣的感到很丟人啊。我身體很不好,不能整天處理這些糾紛。現在我就跟你們說清楚,今后除非有關身家性命的大事,只能通過告狀解決不可的,其他一概不再受理。每份訟詞只能說一件事,而且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得超過六十字。不符合標準的一概不受理。故意違反的要處罰。
他開導百姓說:為了一點小事,就忘記自己的出身,攻擊自己的親朋,敗壞自己的家庭,遺禍給自己的子孫,何必如此呢?不如廣結善緣,與別人和睦相處,到哪里都有個好名聲,大家好好想想吧。
第八章 巡撫南贛成軍神
既然怎么辭職都辭不下去,王陽明只好硬著頭皮上任了。南贛巡撫的治所在江西南部的贛州,今天依然叫贛州,依然是本省第二大城市。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初三,王陽明從南京上船,從長江經鄱陽湖進入贛江,由于工作需要,春節都是在船上過的。
下人準備了豐盛的酒宴,向王陽明祝福新年。王陽明看著一桌子菜,并沒有多少好高興的。他想起了十年前在北京度過的那個春節。
當時他得罪了劉瑾,被關在了錦衣衛大牢里,身上的傷口還在痛,心頭的傷更是無以平復。而十年之后,他面臨的環境,并不比當年在龍場時輕松。世間已經沒有劉瑾,但他要面對的敵人,一點也不比劉瑾好對付。
第九章 寧王謀反有預謀
對于生活在十五世紀的普通中國人來說,科舉既是能夠改變自身命運屈指可數的機會,又是走上不同道路的分水嶺。曾經在一個考場共同答題的人,九年或者十二年后,就會發現命運把他們的人生差距拉得好大。
王陽明和唐伯虎,這兩個十五世紀最有才華的七零后,在十五世紀的一年(1499),共同在北京參加了會試。本來至少能進前十、得會元也絲毫不讓人奇怪的唐伯虎,卻有些不走運也不明智地卷入了舞弊案,受到了終生不得為官的處分;而考試能力不如唐伯虎的王陽明,卻取得了二甲第七名的成績,得以開始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第十章 生擒寧王談笑間
王陽明一聽,下令在船頭焚香,向北下拜說:"皇天在上,如果哀憫生靈,允許我王守仁匡扶社稷,拯救黎民,那就請現在改變風向。如果有心幫助逆賊,讓天下生靈涂炭,那我愿意現在就跳水自殺,不想余生。"說著說著,王陽明的眼淚就掉了下來,隨從也都被感動了。
"大人快看,北風來了!"龍光指著飄動的軍旗大喊。王陽明一看,果然起了北風。就命令船家火速開船。誰知船家還是不想動,說實在太晚了,等明天吧。
第十一章 成功獻俘渡難關
朱厚照欽點十萬精兵,帶著大學士梁儲和蔣冕,將軍許泰,太監江彬、張忠、魏彬和張永等人,浩浩蕩蕩出了京城,開往江西。他們的行軍路線基本上是沿著大運河,但沒有坐船走水路,而是騎馬一路向南。
八月的華北,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十萬士兵們暴曬在似火驕陽下,一個個苦不堪言。朱厚照的輦車也不可能裝空調,沿途的道路也并不是都很好,他的龍體也得經受悶熱,也得承受顛簸,舒服不到哪里去。不過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皇上這一路過得很開心,還經常掏出一只金簪看來看去,有時候看著看著還笑了起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十二章 陽明心學出江西
王陽明是浙江人,但今天的江西,卻留下了太多紀念他的歷史遺跡。民國時期,南昌、贛州和吉安三大城市,主干道全都被命名為陽明大道。是江西本地的文化不發達嗎?恰恰相反,這里是朱熹和陸九淵的故鄉,這里的學者可謂是群星薈萃,這里的文化氛圍之強,學術水平之高,在兩京十三省范圍內也是首屈一指。正因為這樣,江西民眾對外來者王陽明如此尊重,才顯得別樣的引人注目。
而王陽明能在江西有著如此殊榮,除了他神一樣地剿滅南贛匪患和平定寧王叛亂,為江西百姓帶來和平和安定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原因。
第十三章 紹興講學結碩果
王陽明之所以把父親的壽宴辦得如此隆重,也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王華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有經驗的老人都提醒王陽明做好準備。果不其然,春節剛過完沒多久,嘉靖元年二月,老爺子就告別了人間。他走得非常安詳,看到自己曾經最不放心的長子,如今卻成為人人景仰的大明軍神,桃李遍天下的心學大師。自己是個狀元,但兒子的事功學問超過了自己。父親絕不會妒忌兒子的成功,只會為他感到高興。
王華的死讓王陽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場。按照慣例,他需要在山陰守孝二十七個月,不能入朝為官。從此之后,他就扎根山陰,教育子弟。
第十四章 廣西平叛太輕松
王陽明過去的輝煌經歷,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無論從兵力還是裝備,都遠遠不如寧王,而王陽明可以帶兩萬民軍,十四天平定寧王叛亂。現在,王陽明的兵力更充足,裝備更先進,并且可以調動四省軍隊共同圍剿。如果與之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自不量力。
但是,王陽明真的會接受自己投降嗎,他們將信將疑。幸運的是,他們并不清楚這個老夫子,當年是怎么收拾掉池仲容的。他們派出自己的心腹黃富,去南寧打探風聲。
第十五章 一生俯首拜陽明
世間只有一個王陽明,永遠不會有第二個。他為世間留下了《傳習錄》等數百萬字的作品,可以讓一代代的中國人永遠從中受益,改善自己的思維,完善自己的性格。他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傳奇故事,可以激勵無數在逆境中苦苦掙扎的人,堅持自己的理想,把握自己的機會。他用自己一生的光明磊落,踐行了"致良知"的理想,驗證了"知行合一"的可能。他無愧于祖先,無愧于自己,無愧于置身其中的那個時代,無愧于孔子之后最偉大哲學家的殊榮,無愧于絕世大儒的美譽。
千古毀譽隨風散,只是良知更莫疑。
后記
貴人語遲,不會說話有玄機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已是深秋,萬木蕭蕭。這天中午時分,大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的一個姓王的小戶人家,傳出了初生嬰兒的啼哭聲。
這家的少主人叫王華,字德輝,這年二十七歲,是一位飽讀詩書的青年才子,已經取得了舉人身份。妻子鄭氏已經懷孕十四個月了,全家人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她分娩,擔心早過了十月懷胎的孩子會有什么事。
就在這24小時中午,鄭氏的屋里突然傳出了嬰兒的哭泣聲。孩子哭了,大人們都開心得笑了出來。這是王家及時個孫子,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更是一個新希望的創造,甚至整個家族,都會因此帶來一個嶄新的前程。
王華的父親王倫和母親岑氏在隔壁聽到哭聲,心上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下來。王倫開心地對老伴說:"生了就好,不管男女,都是王家后代,當然,男孩更好嘛……"
岑氏微微一笑:"老爺放心,是個男孩!"王倫看她的笑容中有幾分得意之色,好像有什么秘密似的,便急忙追問。還沒等問出個結果,丫鬟來報,少奶奶生下了一個小公子,這下岑氏更得意,王倫更疑惑了。
在王倫的不斷追問中,岑氏笑個不停,講出了她早上的經歷:
一陣絲竹之聲,把岑氏從熟睡中驚醒,看老頭子睡得正香,她就悄悄打開門,順著音樂聲走了出去。太陽出來了,云頭之上赫然立著一群人,他們身著華麗的服裝,彈著琵琶,撥著箜篌,一派喜慶氣氛。為首一位大神身披金甲,懷中抱著一個嬰兒。岑氏向天上看,大神也及時時間發現了她。
大神笑呵呵地說:"天降貴人,給你們家送個公子。"說著,他降落到地面,把孩子遞到了老太太手中,是個男孩。老太太這高興啊,那個年頭,誰能沒有重男輕女的意識嘛。
一行人駕著祥云,很快就不見了。
岑氏抱著孩子,半天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發生的這一切。只見孩子粉嘟嘟的小臉蛋非常可愛,忍不住就想去親一下。小孩一見陌生人,居然哇哇地哭了起來。岑氏大吃一驚,猛地打了個趔趄……
她睜開了雙眼,發現自己還在屋里,還睡在老頭子身邊。剛才發生的一切,原來只是一場夢啊。
兩個人都起床了,岑氏還沒來得及給王倫講這個夢,就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
老兩口來到鄭氏房間,看到了他們的孫子。王倫見到孩子生得白白胖胖,不覺大喜,就把老伴講的故事又給全家人復述了一次,并宣布:"這是富貴之吉兆,既然是神仙從云中給我們王家送來了孩子,就給他起名叫王云吧。"同時決定,把孫子出生的那間屋子,命名為瑞云樓。
圣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圣人的降生當然也不能平平淡淡。我們的男主角從出世之日起,就顯得那樣卓而不凡。
如果換算成陽歷,那王云出生于1472年10月31日,屬于天蝎男。星座說見仁見智,但"天蝎座男性,具有冷靜的判斷力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客觀地觀察事物,屬于思辨性格"。這樣的解讀,放在成人之后的他身上,倒還真的是很合適。
孩子的出生,讓王家上下都非常高興,但好景不長,希望就變成了失望,失望甚至變成了絕望,大家都覺得王云這輩子完蛋了。為什么呢?
原來王云到了兩歲,到了別人早就會叫父親母親的年齡,卻無法開口說話。也就是說,他很可能是一個啞巴。語言表達能力對一個人、一個男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你不會說話就不會孝敬父母,不能照顧領導,不能夠關心妻子,還得給他們添麻煩。你的人生定然會非常坎坷,你的世界無疑會一片灰暗。
村口的桃花開過又謝掉,村前的河水漲潮又退潮,田里的莊稼收割又播種。五年的時光一晃而過,周遭的一切都在變化,老人去世了,秀才中舉了,姑娘出嫁了,但小王云還和五年前一樣,無法開口說話。
眼看來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小王云已經五歲,個子長高了,生得皮膚白凈,眉清目秀,很招大人喜歡。但還是一如既往地開不了口,叫不了爹就只能坑爹。王家找了很多名醫來看,銀子花出去不少,但都看不出結果來。
一遍遍求醫,一次次失望,王家人也想通了,不奢求什么了。別說是啞巴,就算再嚴重得多的殘疾,都還是他們王家的兒子,他們要永遠撫養他。
這天,王華剛從外面回來,坐在客廳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聽到非常陌生的聲音:"爹……"王華愣住了,自己只有一個寶貝兒子,還不會說話,難道……
他抬起頭,發現小王云站在自己的面前,真是兒子,他真的在叫自己了!王華雖然是個很穩重的人,這時候卻也已經按捺不住興奮了。他一把抱住了兒子,原地轉了三圈才放下來。
"我的好兒啊,改名改得太英明了……"
原來,就在昨天晚上,王倫把老婆兒子一干人召集在一起,宣布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我要給孫子改名,姓王名守仁,字伯安。"
眾人面面相覷,這是唱的哪出啊,王云是你老人家起的,瑞云樓是你老人家叫的,守仁又是什么典故?不過王老在家里的威望是無可動搖的,他說改就得改。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
王倫看著大家疑惑的眼神,有點不耐煩地說:"你們知道我今天遇到了誰?"
原來這天中午,王倫陪著小啞巴在家門口乘涼,一個和尚遠遠地走了過來,他看到這么大的孩子咿咿呀呀地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不免很是著急。于是和尚叫住了王倫,在他耳邊說了八個字。老王一聽幡然醒悟:寶貝孫子這名字是非改不可了。
"他爹,老和尚說的是什么啊?"岑氏忙問。
"好個孩兒,可惜道破!"老王一捋胡須,"聽明白了嗎?我孫子是從云中來的,但叫云就道破了天機,上天這是略作懲戒……"
王華博覽群書,很有見識,覺得老爹聽信一個來歷不明的和尚之言,就輕易改孩子的名字,這樣的行為相當不靠譜。
但事實證明,王倫這個決策,不僅相當的靠譜,而且相當的英明。
提起這個王家,那可是名門望族,他們的家譜可以追溯到山東瑯琊,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之時,為避戰亂遷到了江南。也就是說,他們和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有著共同的祖先。甚至也有人說,王陽明就是王大書法家的直系后代。
王云的六世祖王綱,生活在明朝初年,和大明及時謀臣劉伯溫是好朋友,官至兵部郎中,廣東參議,在平定苗民叛亂時死難。兒子王彥達用羊皮將父親的尸體包裹運回老家,并發誓不再為朝廷出力。王彥達之子王與準精通《禮》《易》,響應父親的呼吁,一生平民,自號遁石翁。王與準之子王世杰,人稱槐里子,卻入朝當上了太學生。王世杰的兒子就是王倫。
王倫字天敘。他特別喜歡竹子,在自己家的屋前屋后都種滿了這種植物。這還不算完,他還給自己起了個"竹軒翁"的號,似乎只要有一間竹屋,能給他遮風擋雨,他就別無他求了;有一張竹床,能讓他躺下休息,他就心滿意足了;有一輛竹車,能載著他游歷四方,他這一生就無怨無悔了。
竹子在漢語中有著特殊的意境,象征著讀書人超脫的性格,清高的風骨。王倫也希望自己和王家后代,在大明王朝這么一個認錢不認人的污濁社會中,能保持自己的節操,也能像竹子一樣品行端正。
王老爺子較大的遺憾是自己未能考取功名。在那個科舉取仕的時代,一個讀書人沒有功名,就如同今天一個歌手開不了演唱會,一個球員進不了國家隊,一個教授出不了論文集,一個美女買不起愛馬仕,都是很沒面子的事情。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栽培自己的寶貝兒子身上,希望王華能夠承擔起光宗耀祖的使命。
王華當然要努力,他不但要自己中進士,還要教育好兒子。他牽著小守仁的手來到書房,想讓寶貝兒子見識一下自己優越的學習環境。
王華讓兒子坐下來,順手操起了一本《孟子》,沖著兒子微微一笑:"孩子啊,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突然,他笑不出來了,雙眼直勾勾地盯著兒子。他的表情越來越吃驚,神色越來越緊張,,干脆一下子坐在了凳子上!
小守仁卻還搖頭晃腦,站在那里念個不停:"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天哪,這小子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輕松地背出來了,而且一點錯都沒有。別人都是學而知之,我兒子是生而知之,太邪性了。莫非,這孩子真是文曲星附體?
這也太可怕了吧,王華想到這里,額頭上的汗都流下來了。他穩定了一下情緒,嚴肅地問:"你怎么會背這個,誰教你的?"
"稟報父親,爺爺以前讀書時,孩兒聽過幾遍,故而就全記下來了。"
呵呵,不能開口說話不代表聽不見,聽得見的人不一定能背得下來,能背下來的不一定能背全對,但我的孩子做到了,我的孩子可不簡單。
王華撫著孩子的腦門,很快樂很滿足。
引陽明智慧,解糾結人生,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哈佛大學教授 杜維明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
——
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勛業。
——梁啟超
引陽明智慧,解糾結人生,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哈佛大學教授 杜維明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
——
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勛業。
——梁啟超
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章太炎
彪炳顯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當年明月
王陽明獨具謀略、嫻于兵法,是無可置疑的軍事天才。
——余秋雨
我推崇王陽明,是因為他在朱熹的理學已經成為正統的環境下,提出心學,有革命性的意義。
——著名經濟學家
林毅夫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杰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于王學所賜予。
——日本學者 高瀨武次郎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通俗易懂,但一般
草草翻了翻只能說一般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送給老公的書,書到手一直在看!贊
陽明心學500年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
書的質量很好,但內容很散。
很喜歡 不是很深奧 屬于科普
好
書很好,正版,美,一直是喜歡讀書的人。
專門買來學習的
很好的書,滿意!
不錯,好評!
!好
輕松幽默
包裝不錯哦(2) 整體感覺不錯(2) 性價比很高(2) 印刷很正(2) 紙質好(2)
非常不錯哦
看完燕山刀客另一本書覺得不錯來買的
寫得非常流暢,讀起來很通順,作者是個人情練達之人。
跟隨中國人的精神導師王陽明,參透500年來最神奇、最強大的心靈智慧
心學圣人:王陽明們說清S楚,今后除非有關身家性命的大事,只能通過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