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都因一座老房子而起。三層樓的老房子,三戶人家租住,就像一個微型社會,有人歡喜有人愁。幾經易主,在這所老房子里發生了很多事。奇怪的是,凡是住在這里的事業女性都會名成利就。而戀人呢?他們的前程就往往多災難了……
亦舒的小說總是以優美的文筆,恬淡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卻是愛情的震撼!她筆下的愛情往往不那么簡單,包含著太多人生的無奈與凄楚,字里行間處處縈繞著一種伴隨著歲月流逝而來的淡淡心痛。她筆下的人物仿佛就在自己身邊或許就是自己,看透世事洞明,然后煙消云散。本書為你描述一個發生在老房子眾多女性的愛情故事。
亦舒,生于上海。曾在《明報》任職記者及擔任電影雜志采訪記者和編輯。后赴英國留學,任職酒店公差部。進入香港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七年后辭職。現為全職作家及家族主婦,并移居加拿大。
纜車徑一號是一所三層樓老房子。樓齡60多年,40年代已經蓋好,屬于一戶姓區的人家。祖先有理想:區氏三兄弟,共住三層樓,彼此照應,團結一起。
可惜孩子們長大了,全部另有發展,到分了遺產移民外國,對這只準住不準賣的祖屋不屑一顧,托銀行租了出去。
二房東又另外分租給三個房客,三層樓不同姓氏,卻也融洽。
纜車徑一號幾乎變成大雜院。全盛時期,三戶人家12個孩子共養了兩只狗四只貓。
房東換了又換,房客搬進搬出,老房子的位置在一間英文書院旁邊,住客可以聽得到上下課打鈴聲。它始終沒有拆掉改建,因為地盤狹小,救火車上不去,發展商束手無策,它反而生存下來。
試想想,老房子,住過那么多人,每戶人家都有一個故事,如果墻有耳朵,靜靜聆聽,如果墻會說話,把聽到的故事都轉告我們,該是多么有趣的事。
可是,墻不會說話,只得由人來說。
及時個故事開始的時候,纜車徑一號的粵籍主人已經移民,一個從上海來的小生意人車炳榮帶著妻兒與節蓄南下,看中了這棟沒有電梯但房間寬敞的房子,他把它頂了下來做二房東。
"看,"車先生說,"這方向還可以看到一線海,全層房子用煤氣,多方便。"
車太太還未克服離鄉別井之苦,呆視那一角藍得如寶石般的海水,內心有絲愴惶。
忽然之間聽到一陣急驟的鈴聲,她驚問:"這是什么?"
"隔壁華南英文書院放學了。"
"什么叫書院?"
"就是我們中學的意思。"
"將來,安真也讀英文?"
"不會英文怎么行,還得學廣東話。"
9歲的車安真坐了三日二夜火車抵達新環境,一切新奇有趣,她追著一只玳瑁貓一直到二樓,二樓開著大門,她跑進客廳。
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抬起頭,笑問:"你新搬來?"
不知怎地,安真聽懂了她的話,點點頭:"我叫車安真。"她寫給她看。
"有人姓車子的車?"那小女孩訝異,"我叫忻芝蘭。"她也把三個字寫出來。
玳瑁貓跳上她的膝頭,忻芝蘭有一雙大眼睛,下巴尖尖,實在漂亮。
安真記得非常非常清楚,那時是黃昏,一絲金光自木窗戶溜進來照在忻芝蘭身上,連人帶貓,似罩著金粉,好看極了。
忻家有一臺收音機,放在很高的柜頂,叫它話盒子真沒錯,正在呢喃著唱吟不知什么調子,似和尚頌經,難聽得叫安真駭笑,安真比較喜歡國語時代曲,像玖瑰玖瑰我愛你。
安真試探地問:"芝蘭,一起玩?"
芝蘭點點頭。
那天晚上,安真聽見母親說:"我與樓下忻太太談過,她愿意續租。"
"那很好。"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太太叫師奶,小姐叫大姑,子叫仔,抽屜叫柜桶,還有,你有沒有看到女傭人那條長辮子?又把旗袍下擺剪了一大截,配褲子穿,木屐的的達達。"
車先生笑:"這叫南國風情。"
桌子上可不就放著一本南國畫報。
車太太感喟:"胡家去了新加坡,那才是真正的蕉風椰雨。"
"胡太太習慣嗎?"
"她說民風是真正純樸,似君子國般,每日傍晚必下一場甘雨消暑,只是買不到塌苦菜及小棠菜,我到菜市去看過,這里也沒有雞毛菜。"
車先生感慨:"四散了。"
他妻子說:"我昨夜做夢看到性堯哥同我說話。"
車先生連忙安慰她:"安真倒是結交了新朋友。"
"小孩子,無心事。"
這時安真插嘴:"樓下住了什么人?"
"一位姓簡的先生,你別去打擾他。"
"為什么?"
"人家是位作家,愛靜。"
說到作家,人人肅然起敬,連小安真都好奇地問:"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是呀,簡太太漂亮極了,像個女明星。"
安真問:"他寫什么故事,可給孩子們看?"
"簡先生寫武俠小說,刊登在今晚報上。"
車先生問:"有名氣嗎?"
"還不,但將來一定出名。"
車先生笑問:"你是車半仙?"
車太太贊嘆:"寫得好看極了,他送我一部江南奇俠,我不能釋手,整日帶在身邊。"
車先生問:"忻家做什么?"
"在政府機關做文員,升了幫辦,可住宿舍。什么叫幫辦?"
車先生說:"是公務員中警官的意思。"
"忻太太吸煙。"
"你呢,愛打麻將,亦非好習慣。"
車太太感慨:"不打了,找不到搭子,我不會搓廣東牌。"
如果墻會說話,它會這樣講:車忻簡三戶人家,難得有緣共住一個屋檐下,應守望相助。
才安頓下來,一日,車先生興奮地說:"安真安真,帶你出去看熱鬧。"
安真問:"什么事?"
"學校不是放假24小時嗎,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慶祝游行。"
車太太問:"英國女皇關我們什么事?"
車先生頓足:"你真糊涂,這城叫殖民地,是英屬領土你可知道。"
"什么,亦是租界?"
"我明日找本歷史書給你讀,你就明白了。"
"呵對,我想起來,清朝戰敗,由慈禧太后把小島送給英人賠罪,可是這樣?"
"安真,快換衣服。"
安真記得那是一個夏季的黃昏,到了大馬路旁邊,已經有人比他們早到。
許多人端了小凳子來。坐在他們父女前邊的是一對年輕男女,男的是外國人,金頭發,大眼,高鼻子,長得十分英俊,女的卻是華人。
安真在她身后,看不清她容貌,她穿著車太太口中說的剪去一截的旗袍,那件唐裝衫下擺被晚風掀起,露出她蜜黃色纖腰,那美好身段叫安真印象深刻,久久之后,仍然記得那一幕,至于游行有什么節目,她反而忘了。
那外國男人與她態度親昵,一只手一直搭在她肩膀上。
四周圍的人對這對華洋情侶似乎有點抗拒,但卻沒有非議,這本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城市。
巡游散卻,回到家,芝蘭叫她。
……
亦舒就是亦舒,一看她的作品就倍感親切,簡練至極的語言,精辟至極的道理,往往看了一句話要回味半天才舍得繼續。
如果墻會說話,我們的心事是不是就會被所有人知道?很多事情會不會就不會那么難?
書的品相很新,這就滿意一半了.亦舒的書起的名字都很有一套.就像一位美女,第一眼就能抓住人的眼球.一番接觸后,使人傾倒.
同一棟房子發生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有聯系。亦舒的文字,優雅而簡潔,值得買!!
阿姨的書我都喜歡看,這個類型的也很好看,不過最最喜歡的是象吃南瓜的人,我的前半生這種自立自強自愛的女性的書
愛一個人,老覺得他笨,非得處處照顧他不可,而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肯定他聰明伶俐,占盡便宜,不勞任何人操心。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年紀還小的時候,剛開始接解的只是席絹、瓊瑤……開始還非常喜歡的,后來就越來越不喜歡看這類型的書了,長大后開始接觸亦舒,剛開始也只是在《女友》上看過她的短篇,很喜歡她的風格,于是會去買她的書來看,書中提倡當代女性要獨立要自立,有些勵志的感覺。
亦舒的作品有種淡淡的情調,讓人心景寧靜。故事中開始的時候營造出一種懸疑,以為寫恐怖小說,讓人半夜看著看著不禁一寒,但看下去原來又不是那么回事。故事令人感傷又覺溫暖。
無論是誰,都有過去,因為我們就是不斷地再過去中過去,很想知道今后的我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到老年的時候我有什么樣的回憶呢?也許真的有個不明確的朋友關心我吧?
三個不同時代的女子圍繞這一棟老房子,不同的選擇有不一樣的結果,勇敢,善良才是最好的品質
亦舒的書,讀書時一直在看,非常喜歡,現在買來放在書柜里,當給青春留個紀念。
呵呵,這本書延續了亦舒一貫的風格,淡漠中帶點溫情,談笑間富含哲理,真是讓人不得不說好。這書寫得挺好玩的,小小一本書中寫了三代人的故事,有成名的,有失意的,有迷失的也有覺悟的,那“墻”說不定只是我們心里的一塊鏡子。
根據一座老房子來的故事。老房子經歷過好幾代人。各代主人公有著類似的性格或共同的喜好。房子存入了太多的故事,很瑣碎卻也欣慰。
亦舒大師的著作,我超愛這本書,讀了不下十遍了,一直放在床頭,經常復習,呵呵!在這本書里,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彼此聯系的小故事,表達了不同時代的女性對待自己、愛情和婚姻的不同觀點。給時下女性不少啟示!
老房子里身處三段不同時期的六位女性。每個時期都有二個代表,一個獨立,一個嬌柔;一個干練,一個溫婉;一個在職場奮力拼搏,一個戀念如意郎君。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女人的生活也越發多彩,她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比較《開到荼靡》來說,我是更喜歡這一本的,覺得內容更充實了,故事也更有深意。把不同人的人生因一座老房子而產生了交集。亦舒另一方面又不改女性的獨立、堅強。這一點我也很喜歡,這也是現代女性應該有的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