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讀書札記,考證"人文主義"一詞的來源,闡釋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瓦拉對"君士坦丁贈禮"的辨偽,介紹英國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談對《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閱讀體會。還有幾篇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家和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文字清新流暢,娓娓道來,說理透徹,材料豐富,體現了一個人文學者的淵博知識、研究水平和的敘事功力。
人文主義二三事
瓦拉和"君士坦丁贈禮"
人文主義者論教育
佩皮斯這個人
通鑒》胡注及其他
人文主義二三事
"人文主義"是大家在討論西方文學的時候常用的詞。但是對于這個詞的來源和它本初的意思,說的人和聽的人都很少問。其實是應該問的。
人文主義原本所指的是一種興趣以及由它引起的探求,也可以說是一種學問,但是它的目的和方法跟現代所謂的學問不盡相同。這種學問的對象是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語言文化。在文藝復興的意大利,它是人所共趨的一時顯學,后來逐次北漸,浸染整個西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潮流。說前所未有,只是就規模而言。在此之前的一千年間,雖然古希臘文在西歐基
本上失傳,拉丁文卻一直為各國的文化人所沿用。古典文化并沒有曠廢湮沒,有不少人對它感興趣并且下功夫研究,還曾幾度形成小范圍的風氣。所以"人文主義"一詞的用法,有嚴和寬的分別。用得嚴的認為人文主義始于文藝復興;用得寬的則認為中古也有人文主義。然而寬泛和嚴格只是現代人因推求古事而產生的分歧。當年的歐洲人研究古典文化,不論是時處中古還是文藝復興,也不論是特立獨行還是從眾隨俗,都不知道自己心企力竟的學問叫做"人文主義"。因為人文主義是十九世紀才有的說法。查《牛津英文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Humanism "條,義項四,可知這個詞在英文里最早出現是在十九世紀初,詞源跟德語"humanismus "有關系。至于"humanismus "在德語里從何而來,那就不是英文詞典的事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由德國移居美國的學者科利思泰勒(Paul Oskar Kristeller )為英文的讀者澄清了這件事。他說,在1808 年,有一位名叫F. J. Niethammer 的德國人寫文章,呼吁人們重視中學里的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的教育。這兩種古典語文課程所傳授的知識,他合稱之為humanismus ,也就是"人文主義",以區別于其他內容比較晚近,比較切合實用的課程。1 希臘文、拉丁文在學校里已經教了幾百年了,何以要為它們起這樣一個新的,抽象的名字?大概是因為"人文主義"能夠概括這兩門學問所共有的特性,標榜它們的精神,就像物理、化學、地理被叫做"科學"一樣。科利思泰勒又說,Niethammer 雖然是自鑄新詞,卻并不是漫無所據。他依憑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中常見的兩個詞語:humanista 和studia humanitatis 。兩者之中,studia humanitatis 的歷史更久一點,在古典拉丁文里就有。Humanitas (humanitatis 是它的所有格)的意思大致相當于漢語里的"教養"。Studium(studia 是它的復數)指的是研習,追求。兩個詞合起來,似乎可以翻譯成"文化修養"。這個詞語在古典拉丁文里并不是很多見,現代的學者追溯詞源,要花不少功夫才能找到一些出處。且它所指的修養并不一定來自學校,跟課程設置就更無關聯了。從十四世紀末開始,對古典語言文化的研究在意大利逐漸興盛,有志于此的人借這個古語來標榜自己的追求,爭取支持,號召同道,它因之也就得到了推廣普及。這個詞語多見于文藝復興時期,還有一層原因。此時的意大利已經是"去古甚遠",要通曉古典語言文化非有專門的訓練不行。因此studia humanitatis 不僅是指個人私下里對古典語文的研究,而越來越多的時候是指學校里傳授這門知識的課程。課程的內容除了語法、修辭,還有詩歌、歷史、道德哲學。不過當時的文學、史學、哲學并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分別,有關它們的知識散見于各種古代的典籍,讀書就是了。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studia humanitatis 就是當今人文學科的前身,所以叫它"人文學"也未嘗不可。再說"humanista"這個詞。它雖然是拉丁文,卻是文藝復興時期才有的。它的意思在后世,尤其在現代,越來越高尚,響亮。可是科利思泰勒告訴我們,這個詞在方生之時僅僅是一個俚語,也就是俗名,在意大利的學校中流行,被用來稱呼人文學的教師和學生。這里把它譯作"人文學者",是為了跟"人文學"連類而及,稱說方便。其實humanista 就是大家在談論文藝復興的時候常常提到的"人文主義者",不過當時還沒有"主義","主義"是四百年以后才生出來的。2 在當時的口語里,humanista 大概跟今天中國校園里常聽見的"教英語的", "學中文的"差不多,是一個很平常,也很平淡的稱呼。它剛剛興起的時候說不定還帶有嘲笑、調侃的意思,就像英語里的puritan (清教徒),因為人文學是新事物,難免有人看不慣。說humanista 起源于俗名,還因為它最早是意大利語umanista 。后來用得多了,連正式的文件也用這個詞,才把它轉寫成拉丁文。當時盛行把日常用語拉丁化,用拉丁文給孩子起名在稍有文化的家庭是常事,已屆成年而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拉丁文的也
大有人在。布克哈特的名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化》成于十九世紀,其中專有一節論述這種風氣,雖然他并沒有談到humanista 的轉寫。3"人文主義者"本是俚俗之詞,后來以這個稱號自承的人未必都知道。
……
很喜歡這種有思想深度的書
滿意,慢慢看
六合叢書,一塊知識的沃土;名家大作,涓流匯海:品讀起來孜孜不倦!
偶爾逛逛尾品會,總會挑到自己喜歡的書,然后囤起來慢慢看。
特別好的一本讀書筆記,容易讀,開闊眼界,建議讀讀
六合叢書之讀書紀聞,一版一印,32開本,171頁的小冊子,當當尾品燴三折收入,幾塊錢的東西,當然不能再好!
正版書,挺好的。內容不錯有益充實和提升自己。
專業書籍,深入淺出。
好,非常好。
本書是讀書札記,考證“人文主義”一詞的來源,闡釋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瓦拉對“君士坦丁贈禮”的辨偽,介紹英國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談對《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閱讀體會。還有幾篇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家和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
很薄,沉悶。
看著就挺有文化氣息的一本書!
本書是讀書札記,考證“人文主義”一詞的來源,闡釋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瓦拉對“君士坦丁贈禮”的辨偽,介紹英國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談對《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閱讀體會。
打折買的書,便宜實惠。
金沖及,上海市人,1930年生。195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1965年調文化部工作,1972年起任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1983年調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任副主任、常務副主任、研究員。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93—2003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1998—2004年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8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2008年當選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是中國歷史學界繼郭沫若、劉大年之后獲此殊榮的第三人。著有《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孫中山和辛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轉折年…
闡釋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瓦拉對“君士坦丁贈禮”的辨偽,介紹英國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談對《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閱讀體會......
很不錯的讀書筆記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
非常好讀的書
呂大年先生的隨筆很有思想性
圖書不錯,下次繼續
尾品匯買的 價格很劃算 很喜歡 這套六合叢書真的很不錯 后期有活動 一定要買齊
既然給我送了兩本
讀書能夠蕩滌浮躁的塵埃污穢,過濾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嫻靜氛圍. 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 這是本值得購買、閱讀的好書!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風風光光剛剛哈哈哈哈哈哈回家
好書。。。便宜。。
比較專業,內容考究,屬于研究性較強的文字,一般人估計都不愛看
呂先生學問大,但惜字如金,他的文字不多見啊。但是我買到的書封面折損比較嚴重
很喜歡,呂大年的書值得一讀。書雖薄,但很精美簡約,重要的是內容
這本書現在還沒有時間閱讀,估計是一本好書,先囤積資料吧,謝啦!
此書是叢書主編呂大年先生的首部文集,作者以西方文學為主業,兼論及東方史學,尤以對于《資治通鑒》胡注的評述為盛。值得翻覽。
學者呂大年先生的讀書筆記,學問做得很扎實,文筆也很好,不愧是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的外孫,家學淵源,果然不差。
本書是讀書札記,考證“人文主義”一詞的來源,闡釋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瓦拉對“君士坦丁贈禮”的辨偽,介紹英國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談對《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閱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