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初年詔令大臣魏徵等人編撰的一部曠世巨典。編撰者匯集了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華,"采摭群書,剪截淫放",并加以精要評述,從而輯成此書。
這部濃縮了古圣先賢智慧的國學典籍,其編撰目的在于以史為鑒,為治國安民提供思想基礎。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以《群書治要》為施政指南,吸取前代興亡的經驗教訓,方才開創"貞觀之治",揭開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使大唐王朝不容置疑地成為了中國歷輝煌的時代。因此,在唐太宗之后,《群書治要》自然而然地成為歷代君王重臣的資政寶典。
遺憾的是,由于殘唐五代的長期戰亂,《群書治要》至宋朝初年時已經失傳。但萬幸此書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被日本歷代天皇及大臣奉為治國秘典,成為日人學習研究中華文化的一部重要經典。時至20世紀90年代,我國原駐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過日本皇室成員獲得一套天明版《群書治要》,此書因此傳回中華,并被重新整理出版。
群書治要》誕生至今已近一千四百年,書中蘊含的智慧具有永恒的價值,實為中華文明幾千年來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古鏡今鑒,在迎接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今天,《群書治要》既是國人學習傳統文化的思想寶庫,也是領導干部開明施政,企業家經營事業的絕佳教科書。
今天,我們以最直觀的文白對照形式,足本精譯精校,重新出版《群書治要》,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奉上一部宜讀宜藏的國學精品好書。
--學習傳統文化的思想寶庫 領導施政與企業家經營的經典教科書--
群書治要(文白對照)》看點:
壹. 圣賢智慧結晶:千古一帝唐太宗下詔,貞觀名臣魏徵等共撰曠世巨典,成就大唐盛世
貳. 失傳一千多年:《群書治要》的海外回歸,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叁. 力薦: 馬英九 凈空法師 中央黨校 瞭望周刊 香港明報 饒宗頤 梁冬……
肆. 凈空法師在聯合國呼吁:弘揚以《群書治要》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可以拯救世界
伍. 旅游衛視《國學堂》欄目九期連薦:著名國學傳播人梁冬專題開講《群書治要》
陸. 文白對照隆重再版:采用穎、直觀的文白左右對照形式,更有利于深度研學
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史學家。字玄成,巨鹿(今屬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內黃(今屬河南)。隋末曾參加瓦崗軍。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貞觀初歷任諫議大夫、尚書右丞,三年(629)遷秘書監,參預朝政;七年任侍中,累加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卒謚文貞。魏徵為貞觀名臣,以直言敢諫著稱于世。有文集20卷,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任秘書監時奉敕主持編撰了《群書治要》。
虞世南(558-638),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隋末官起居舍人,入唐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職。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有文集30卷,已佚。
褚遂良(596-659),唐初政治家、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學多才,精通文史。唐貞觀中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后受遺詔輔政,因反對武則天為后,遭貶逐而死。
蕭德言(558-654),雍州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博涉經史,好屬文。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晚年賜爵封陽縣侯,拜秘書少監。高宗時加銀青光祿大夫。卒贈太常卿。有文集30卷。據清代學者考證,《群書治要》當成書于蕭德言之手。
譯者簡介
柯美成,湖北襄陽人,1947年生,大學學歷,高級經濟師。早年供職于地方區、縣、市黨政機關,1993年調入北京國有大型企業工作,并先后兼任《經濟管理》及《中國改革》、《改革內參》等刊物特聘編審。曾在《經濟管理》、《經濟學動態》、《經濟研究參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城市史研究》、《改革內參》等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獲得省部級社會科學成果、論文獎3項。編著、主編的書籍主要有:《經濟寫作導論》、《中國古代經濟名作注譯》、《資政史鑒理財卷》、《中國古代用人智慧》、《理財通鑒——歷代食貨志全譯》、《荀子解說》、《曾國藩外傳》以及《群書治要(文白對照)》等。
※第1冊
初版序
再版弁
群書治要》原序
卷一周易
卷二尚書
卷三毛詩
卷四春秋左氏傳上
卷五春秋左氏傳中
卷六春秋左氏傳下
卷七禮記
卷八周禮周書國語韓詩外傳
卷九孝經論語
卷十孔子家語
※第2冊
卷十一史記上
卷十二史記下吳越春秋
卷十三漢書
卷十四漢書二
卷十五漢書三
卷十六漢書四
卷十七漢書五
卷十八漢書六
卷十九漢書七
卷二十漢書八
※第3冊
卷二十一后漢書
卷二十二后漢書二
卷二十三后漢書三
卷二十四后漢書四
卷二十五魏志上
卷二十六魏志下
卷二十七蜀志吳志上
卷二十八吳志下
卷二十九晉書上
卷三十晉書下
※第4冊
卷三十一六韜陰謀鬻子
卷三十二管子
卷三十三晏子司馬法孫子
卷三十四老子鵑冠子列子墨子
卷三十五文子曾子
卷三十六吳子商君子尸子申子
卷三十七孟子慎子尹文子莊子尉繚子
卷三十八孫卿子
卷三十九呂氏春秋
卷四十韓子三略新語賈子
※第5冊
卷四十一淮南子
卷四十二鹽鐵論新序
卷四十三說苑
卷四十四桓子新論潛夫論
卷四十五崔寔政論昌
卷四十六申鑒中論典論
卷四十七劉廙政論蔣子萬機論政要論
卷四十八體論典語
卷四十九傅子
卷五十袁子正書抱樸子
附錄
新唐書·魏徵傳
校正《群書治要》序
刊《群書治要》考例
群書治要》五十卷提要
群書治要》原序
原文
竊惟載籍之興,其來尚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是以歷觀前圣,撫運膺期,莫不懔乎御朽,自強不息,朝乾夕惕,義在茲乎!
近古皇王,時有撰述,并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競采浮艷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博聞,飾雕蟲之小伎,流宕忘反,殊途同致。雖辯周萬物,愈失司契之源;術總百端,乖得一之旨。
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睿思,性與道合,動妙幾神。玄德潛通,化前王之所未化;損己利物,行列圣之所不能行。翰海龍庭之野,并為郡國;扶桑若木之域,咸襲纓冕。天地成平,外內禔福,猶且為而不恃,雖休勿休。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將取鑒乎哲人。以為六籍紛綸,百家踳駁,窮理盡性,則勞而少功,周覽泛觀,則博而寡要。故爰命臣等,采摭群書,翦截淫放,光昭訓典。
圣思所存,務乎政術,綴敘大略,咸發神衷;雅致鉤深,規摹宏遠,網羅治體,事非一目。若乃欽明之后,屈己以救時;無道之君,樂身以亡國。或臨難而知懼、在危而獲安,或得志而驕居、業成以致敗者,莫不備其得失,以著為君之難。其委質策名,立功樹惠,貞心直道,忘軀殉國,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外;或大奸巨猾,轉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仰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國因以危亡者,咸亦述其終始,以顯為臣不易。其立德立言,作訓垂范,為綱為紀,經天緯地,金聲玉振,騰實飛英,雅論徽猷,嘉言美事,可以弘獎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遺,將以丕顯皇極。至于母儀嬪則,懿后良妃,參徽猷于十亂,著深誡于辭輦;或傾城哲婦,亡國艷妻,候晨雞以先鳴,待舉烽而后笑者,時有所存,以備勸戒。爰自六經,訖乎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凡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
但《皇覽》、《遍略》,隨方類聚,名目互顯,首尾淆亂,文義斷絕,尋究為難。今之所撰,異乎先作,總立新名,各全舊體,欲令見本知末,原始要終;并棄彼春華,釆茲秋實。一書之內,牙角無遺;一事之中,羽毛咸盡。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引而申之,觸類而長,蓋亦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庶弘茲九德,簡而易從。
觀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圣業,開蕩蕩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貞觀,日用日新之德,將金鏡以長懸。
白話
歷史典籍的興起,由來已經很久了。左史記事,右史記言,都是為了昭明美德,杜絕違逆,勸人向善,懲戒邪惡。所以凡創新舉措可以為法度的,就會被史籍記載下來,將如同和煦的春風傳揚千秋百代;而行為不合法理的,也會被記錄下來,明明白白地警示后世子孫。因此遍觀前代圣王,應天承命,執掌帝業,沒有哪個不是像用腐朽的韁繩駕馭乘馬那樣,懷著戒懼之心。他們自強不息,時刻小心謹慎,不敢稍有懈怠,原因就在于此吧!
近古的帝王,不時有所撰述,其內容都是包籠天上地下,囊括世間萬物,競相采用華而不實的辭藻,爭著傳播迂闊怪誕的說法,炫耀不經無本之學的廣博見聞,裝點雕琢詞章的微小技巧,以掩飾思想和學識的淺薄,極其的熱衷以至于流連忘返,花樣翻新卻同樣無益于治理。雖然他們的著述涉及方方面面,然而愈加失去了"有德司契"的本源;他們談論的治術雖然應有盡有,卻違背了"得一而正"的旨趣。
皇上憑借上天賦予的多才多藝,運用與生俱來的睿智銳思,本性與天道一致,運作精微神妙。高尚的德性潛行而通達,教化出前世國君未曾培養出的良好社會風氣;損己而利他,完成了歷代圣王所未曾實現的偉業。北方異民族的地域都歸入了大唐的版圖,東西方各部落人民也都學著穿戴我朝的衣冠。天下太平,從內地到邊疆,人民安定幸福,而皇上并不以此為滿足,雖可稍事休閑,卻仍然勤于朝政。所作所為,一皆取法堯舜,遵從古訓,不只是在平靜的水面上照看自己的容顏,而且要從先哲的典籍里得到借鑒。皇上認為圣人六經繁多,諸子百家又非常駁雜,要對它們進行深入研究,把握,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勞而少功;全部閱讀,泛泛瀏覽,雖然看似廣博,卻難得要領。因此命令我們,選輯各種書籍,刪除其中枝蔓迂腐的內容,使教化人民的經典顯露出光輝。
皇上的目的,是務求治理國家的方略。從群書中摘編其重要的文段,都是出自皇上的意思。我們力求摘取各書中精華的內容、深刻的思想,突出圣賢宏大深遠的謀略,搜求古人治國理政的體制,而不局限于某一個方面。至于敬肅圣明的君主,委屈大駕以拯救時事之艱難;失道的昏君,貪圖享樂而使國破家亡;有的君主面臨危難而自知驚懼反省,身處困境猶能轉危為安;有的君主得志之后卻又驕傲自滿,事業成功反而招致失敗,所有這些都能從典籍所載之成功與失敗的史實中得到驗證,從而表明為君之難。還有,那些愿意為國為民獻身的忠臣,建功施惠,忠貞正直,捐軀殉國,身雖死于當世,美名卻流傳于千年之后;那些大奸巨惡的臣子,蒙蔽君主,竊弄朝權,顛倒黑白,為所欲為,忠臣任由其放逐,國家因此而危亡,所有這些也都在典籍中一一記載下來,用以顯示為臣也不易。那些圣君賢臣之立德立言,諄諄訓導,垂范后世的;那些制定法制,安邦定國,善始善終,其聲名和功業足以流傳后世的;那些典雅的議論,智慧的謀略,精辟的言辭,美好的事例,可以用來發揚光大儒教,增強太平盛世的基業的,這方方面面哪怕是細微的美善,我們也都不遺漏,將用以彰顯揚皇上治理天下的準則。至于母后以身示范,嬪妃嚴守規則;賢后良妃參與制定治國方略,訂立規章制度,嚴格管理后宮;或者詭計多端、禍國殃民的婦人,毀滅朝廷的美妻,像母雞司晨一樣喧鬧,像烽火戲諸侯方才開心一笑的,各種人物時常都有出現,也都加以記錄,以備勸戒。于是上自六經、下到諸子百家,上自五帝、下至晉朝歷代典籍,全書編為五冊,共五十卷。目的在于探求治國理政的要領,因此即以《治要》作為書名。
魏文帝時編纂的《皇覽》和梁武帝時編纂的《華林遍略》,其內容根據分類匯聚,名目重復,首尾淆亂,文氣梗塞,因而想尋根究底,十分困難。現在我們所編撰的這部書,與以前這些書不同。它在《治要》這個新書名下,薈萃群書精要,但卻保持了原書的體例,使人讀之可以見本知末,探討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在摘編中采取了丟棄花朵采擷果實的手法,刪除了那些無關緊要的內容。一書之內,錄選的文段,有牙有角,無所遺漏;一事之中,錄選的內容,羽毛豐滿,敘述完整。現在研讀它,可以為處理現實問題提供鏡鑒;流傳到將來,可以供后世子孫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將其中的內容加以引申,可以推衍到各個方面。本著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的原則,發揚光大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簡便而且容易做到。
借鑒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可以避免失誤而迅速取得成效,從而奠定崇高神圣的基業,開拓德治天下的王道,建萬世不朽之偉業,立與天地并存之法典,樹日日增新之美德。這部書將成為后人尊奉一面明鏡,高高懸掛,光照后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把這些東西都搜集好,編成一本書,《群書治要》,唐太宗下令編的。這是世法里頭最精華的東西,你怎樣管理一個國家,你怎樣管理你的企業、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這個材料太豐富了。
--當代大德凈空法師
國家自鴉片戰爭后久歷事變創傷,民族自尊心也曾經屢遭創傷。有的人看到西方國家強大,急于學習西方,放棄了自己不少的傳統文化,實在可惜。《群書治要》是重要的古籍,宣揚它對振人心、端風俗、明得失、知興替尤為重要,有助于鑒古今、匡時弊。
--國學泰斗饒宗頤
群書治要》是值得學習的寶典。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土滋養著后世子孫。歷史上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在古圣先賢的典籍中都有記載。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凌孜(之女)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開創"貞觀之治",特別委托他最信任的魏徵,為他編撰了上古時期的所有經典,精選再精選,萃取再萃取,所以,這一套《群書治要》可以說幫助每一個中國人修齊治平,而且,當我們理解這套書的時候,你會發現說,在當今社會,你仍然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幸福而成功的人。
--國學傳播人梁冬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中國古籍《群書治要》中強調為政者要"三懼":一懼"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懼"得意而恐驕",三懼"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今天的黨員領導干部,常聽聽"小木魚""婆婆嘴",才能防微杜漸、防身治病,避免腠理肌膚之癢演變成腸胃骨髓之患。
--新華社《瞭望》周刊2013年第39期
群書治要》這部典籍如果能學好、用好,對于提高黨政干部的官德修養和治政理事能力,將會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央黨校2012年《群書治要》專題研討會
感覺就是從其它書里面隨便抄了幾篇胡弄讀者!
這套書總體來看還是很不錯的,內容還沒來得及看。
正版圖書 活動期間購買還是很劃算的,希望當當多做活動
這套書還沒開始認真看,翻了幾下。挺滿意的。對排版和字體,紙質都滿意。
圖書內容肯定是沒的說,不過圖書質量只能按一般考慮,做工需要加強啊。
據說也看。天皇家祖傳的治國秘訣(中國進口)。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史學的必備參考資料,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法律史學的原始材料!
包裝很好。送侄兒的假期禮物。期望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拿來送人的,沒有看內容。書的包裝很不錯,快遞小伙也很給力,買了四套。給送上來的。好評!!!!
很好的一套書,想買很久了,終于等到打折,買回一整套五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里面了
書挺不錯 白話對白方便閱讀 但不是我選擇的初衷 個人喜歡繁體豎排版
經典中的經典,適合靜下心來仔細品讀。近來非常火的著作,周圍很多人推薦。
治大國如同烹小鮮,這本書確實珍貴,語言之凝練令人咋舌,豈是一個好字所能概括的
蠻大一個箱子,紙張一般,算不上珍藏版,但是書還是不錯的,特別是文白對照,很贊!
拋開內容不談,《群書治要》的身世本身就擁有莫大的吸引力,為何?乾隆編纂《四庫全書》,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顧關元先生據海寧陳乃乾的記載,認為所銷毀的書籍是《四庫全書》總數的十倍。正如吳晗先生所言:“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回顧血淚史,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對于華夏古老文化而言,無疑是兩次“大清洗”。中國文化的魅力始終在于“統一下的多元性”,而“多元性”的破壞無疑是深重的文化災難。那些消逝的多元文化點,我們只能以扼腕嘆息來表達了。而《群書治要》,從宋初失傳至民國回歸,流離失…
內容很棒,適合初學者。文白對照有些淺薄,不過很好。
群書治要 原來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呀 以前不知道。正在慢慢品讀。這次郵購 配貨的包裝質量很好 外包裝是雜志之家專用的紙箱。拿到貨后 完好無損
軟皮包裝,簡潔大方,期待從古籍中汲取營養,為當當點個贊。
不是很滿意,書盒壓壞了,書那在手上一點分量沒有,很像是盜版的,不過習慣性好評了
還不錯、書不一定要精裝,只要沒有錯別字就行
從內容方面看,這本書“爰自六經,訖乎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海納百川,無所不容,實為中國古圣先王治國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國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成效,均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實對當今社會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是一部中華傳統文化的濃縮卷。這本書被當今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賢達評為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集成,世代治國安民的經驗匯編,儒家‘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大唐‘貞觀之治’的施政指南,當今領導干部的從政參考,構建和諧社會的必備讀本”。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興旺發達的根,全民有必要重新認識傳統文化,感知祖宗的智慧和良苦用…
這本書雖說是是帝王書,可是我們老百姓了解一下也是不錯的,對于我們怎樣認識歷史,看待人生很有幫助,
書是正版,質量很好,很精美,包裝也很好。物流送貨很快。一收到就開始閱讀,內容非常精彩。
學習傳統文化的傳家寶。。。中國文化最精華的所在,欲修齊治平,莫過于此。也是、馬英九、凈空法師、饒宗頤都曾經推薦過的好書。每個中國家庭應該家家必備一套,精讀細讀,代代傳承。
很好的一套書,可以讓我看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喜歡里面的周易中孔子的注解,真不是蓋的,還有一篇官人,教我明白做人的道理。
這套《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下詔,將上古的經典精華濃縮萃取、提煉而成的一部治世管理巨典,在中國已經失傳1000年,后來還是日本又傳回中國的。今上的父親同志曾經親自題字推薦,臺灣的馬英九總統,送下屬好禮就選的《群書治要》。凈空法師也極為重視《群書治要》,視為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曾經以一人之力,倡印一萬套,無償贈送華人世界各地的黨政要員和企業家,由此可知,《群書治要》實乃必藏必讀之傳世經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