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網絡學院系列教程《路由交換技術詳解與實踐第1卷》對建設中小型企業網絡所需的網絡技術進行詳細介紹,包括網絡模型、TCP/IP、局域網和廣域網接入技術、以太網交換、IP路由、網絡安全基礎、網絡優化和管理基礎等。本書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依托H3C路由器和交換機等網絡設備精心設計的大量實驗,有助于讀者迅速、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本書是H3C網絡學院系列教程《路由交換技術詳解與實踐第1卷》的上冊,主要內容包括OSI參考模型和TCP/IP模型、H3C網絡設備操作、以太網和WLAN等局域網技術、PPP/ADSL/DCC等廣域網技術、IP子網劃分,以及主要TCP/IP協議。 本書是為網絡技術領域的入門者編寫的。對于大中專院校在校學生,本書是進入計算機網絡技術領域的好教材; 對于專業技術人員,本書是掌握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的好向導; 對于普通網絡技術愛好者,本書也不失為學習和了解網絡技術的參考書籍。
H3CNE認證官方指定教程、教程基于新版H3C Comware V7 網絡操作系統網絡工程師必備的超強技術用書涵蓋當前構建中小網絡的主流技術暢銷10萬冊
新華三集團屬于杭州華三和紫光華三的集團總公司,新華三大學是新華三集團新設立的培訓機構。2004年10月份,新華三的前身——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三)出版了自己的首部網絡學院教材,開創了業界相關培訓教材正式出版的先河,極大地推動了IT技術在業界的普及;在后續的幾年間,華三公司陸續出版了《IPv6技術》《路由交換技術 第1卷》《路由交換技術 第2卷》《路由交換技術 第3卷》《路由交換技術第4卷》等網絡學院教材系列書籍,以及《H3C以太網交換機典型配置指導》《H3C路由器典型配置指導》《根叔的云圖——網絡故障大排查》等網絡學院參考書系列書籍。《路由交換技術詳解與實踐》(第1卷)是新華三所推出H3C網絡學院系列教程的首部,也是重要的一部教程。H3C認證培訓體系是中國首家建立國際規范的完整的網絡技術認證體系,H3C認證是中國首個走向國際市場的IT廠商認證。新華三目前在全球擁有21家授權培訓中心和450余家網絡學院。截止2016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萬人接受過培訓,13萬人獲得各類認證證書
目錄
第1篇計算機網絡基
第1章計算機網絡概述
1.1本章目標
1.2什么是計算機網絡
1.2.1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1.2.2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功能
1.3計算機網絡的演進
1.3.1主機互聯
1.3.2局域網
1.3.3互聯網(internet
1.3.4因特網(Internet
1.4計算機網絡中的基本概念
1.4.1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
1.4.2網絡的拓撲結構
1.4.3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
1.5衡量計算機網絡的主要指標
1.5.1帶寬
1.5.2延遲
1.6網絡標準化組織
1.7本章總結
1.8習題和解答
1.8.1習題
1.8.2習題答案
第2章OSI參考模型與TCP/IP模型
2.1本章目標
2.2OSI參考模型
2.2.1OSI參考模型的產生
2.2.2OSI參考模型的層次結構
2.2.3OSI參考模型層次間的關系以及數據封裝
2.2.4物理層
2.2.5數據鏈路層
2.2.6網絡層
2.2.7傳輸層
2.2.8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2.3TCP/IP模型
2.3.1TCP/IP模型的層次結構
2.3.2網絡接口層
2.3.3網絡層
2.3.4傳輸層
2.3.5應用層
2.4本章總結
2.5習題和解答
2.5.1習題
2.5.2習題答案
第3章網絡設備及其操作系統介紹
3.1本章目標
3.2路由器與交換機的作用與特點
3.2.1路由器的作用與特點
3.2.2交換機的作用與特點
3.2.3路由器和交換機的發展趨勢
3.3H3C路由器和交換機介紹
3.3.1H3C系列路由器
3.3.2H3C系列交換機
3.4H3C網絡設備操作系統Comware
3.5本章總結
3.6習題和解答
3.6.1習題
3.6.2習題答案
第4章網絡設備操作基
4.1本章目標
4.2訪問網絡設備的命令行接口
4.2.1連接到命令行接口的方法
4.2.2通過Console進行連接
4.2.3通過AUX口進行連接
4.2.4通過Telnet進行連接
4.2.5通過SSH進行連接
4.3命令行使用入門
4.3.1命令視圖
4.3.2命令行類型
4.3.3命令行幫助特性
4.3.4錯誤提示信息
4.3.5命令行歷史記錄功能
4.3.6命令行編輯功能
4.3.7分頁顯示
4.4常用命令
4.4.1常用設備管理命令
4.4.2常用信息查看命令
4.5配置遠程登錄
4.5.1通過Telnet登錄路由器的配置
4.5.2通過SSH登錄路由器的配置
4.6本章總結
4.7習題和解答
4.7.1習題
4.7.2習題答案
第5章網絡設備文件管理
5.1本章目標
5.2網絡設備文件系統介紹
5.2.1什么是網絡設備文件系統
5.2.2網絡設備的存儲方式
5.2.3文件系統的操作
5.3文件的管理
5.3.1配置文件介紹
5.3.2配置文件的管理
5.3.3使用FTP傳輸文件
5.3.4使用TFTP傳輸文件
5.3.5指定啟動文件
5.3.6重啟設備
5.4網絡設備軟件維護基
5.4.1網絡設備的一般引導過程
5.4.2網絡設備的一般性軟件維護方法
5.5本章總結
5.6習題和解答
5.6.1習題
5.6.2習題答案
第6章網絡設備基本調試
6.1本章目標
6.2網絡連通性測試
6.2.1使用ping測試網絡連通性
6.2.2使用tracert檢測網絡連通性
6.3系統調試
6.3.1系統調試概述
6.3.2系統調試操作
6.3.3調試信息輸出示例
6.4本章總結
6.5習題和解答
6.5.1習題
6.5.2習題答案
第2篇局域網技術基
第7章局域網概述
7.1本章目標
7.2局域網與OSI參考模型
7.3局域網與IEEE 802標準
7.3.1主要的IEEE 802標準
7.3.2數據鏈路層的兩個子層
7.3.3LLC子層
7.3.4MAC子層
7.4主要局域網技術簡介
7.4.1以太網
7.4.2令牌環網
7.4.3FDDI
7.4.4無線局域網
7.5本章總結
7.6習題和解答
7.6.1習題
7.6.2習題答案
第8章以太網技術
8.1本章目標
8.2發展歷程
8.3標準以太網
8.3.1以太網幀
8.3.2沖突檢測和處理
8.3.3流量控制技術
8.3.4標準以太網數據編碼
8.3.510Base5
8.3.610Base2
8.3.710BaseT
8.3.810BaseF
8.4快速以太網
8.5千兆位以太網
8.6萬兆位以太網
8.7本章總結
8.8習題和解答
8.8.1習題
8.8.2習題答案
第9章WLAN基
9.1本章目標
9.2WLAN基礎知識和發展歷程
9.2.1WLAN的優勢
9.2.2WLAN發展進程
9.2.3WLAN的相關組織和標準
9.3WLAN頻率和信道
9.3.1ISM及其頻段
9.3.2主流無線信號頻段資源
9.3.3IEEE 802.11b/g各信道劃分及使用范圍
9.4WLAN網絡構成
9.4.1WLAN網絡基本拓撲
9.4.2WLAN設備的典型組網
9.5WLAN網絡報文發送機制
9.6WLAN基本配置
9.7本章總結
9.8習題和解答
9.8.1習題
9.8.2習題答案
第3篇廣域網技術基
第10章廣域網技術概述
10.1本章目標
10.2廣域網基本概念
10.2.1廣域網的作用
10.2.2廣域網與OSI參考模型
10.2.3廣域網連接方式
10.3點到點廣域網技術介紹
10.3.1專線連接模型
10.3.2電路交換連接模型
10.3.3物理層標準
10.3.4鏈路層協議
10.4分組交換廣域網技術介紹
10.5本章總結
10.6習題和解答
10.6.1習題
10.6.2習題答案
第11章廣域網接口和線纜
11.1本章目標
11.2常見廣域網接口
11.3常見串口線纜
11.3.1V.24電纜
11.3.2V.35電纜
11.3.3其他串口電纜
11.4E1接口電纜
11.5T1接口電纜
11.6RJ11電纜
11.7本章總結
11.8習題和解答
11.8.1習題
11.8.2習題答案
第12章HDLC協議
12.1本章目標
12.2HDLC協議的概述
12.3HDLC協議的基本原理
12.3.1HDLC協議的幀格式
12.3.2HDLC協議的零比特填充法
12.3.3HDLC協議的狀態檢測
12.4HDLC協議的特點及使用限制
12.5配置HDLC協議
12.5.1HDLC協議的配置命令
12.5.2HDLC協議的配置示例
12.6本章總結
12.7習題和解答
12.7.1習題
12.7.2習題答案
第13章PPP
13.1本章目標
13.2PPP協議概述
13.2.1SLIP簡介
13.2.2PPP基本概念
13.2.3PPP的特點
13.2.4PPP的組成
13.3PPP會話
13.3.1PPP會話的建立過程
13.3.2PPP會話流程
13.4PPP驗證
13.4.1PAP驗證
13.4.2CHAP驗證
13.4.3PAP與CHAP對比
13.5配置PPP
13.5.1PPP基本配置
13.5.2配置PPP PAP驗證
13.5.3配置PPP CHAP驗證
13.5.4PPP配置示例
13.6PPP MP
13.6.1PPP MP簡介
13.6.2PPP MP實現方式
13.6.3用虛模板方式配置PPP MP
13.6.4用MPGroup方式配置PPP MP
13.6.5PPP MP配置示例
13.7PPP顯示和調試
13.8本章總結
13.9習題和解答
13.9.1習題
13.9.2習題答案
第14章ADSL
14.1本章目標
14.2DSL技術概述
14.2.1DSL的起源
14.2.2DSL的基本原理
14.2.3DSL技術分類
14.3ADSL技術簡介
14.3.1ADSL的系統組成
14.3.2ADSL的協議標準和編碼方式
14.3.3ADSL的上層應用
14.3.4下一代的ADSL技術
14.4本章總結
14.5習題和解答
14.5.1習題
14.5.2習題答案
第15章EPCN
15.1本章目標
15.2有線電視網絡概述
15.2.1什么是CATV
15.2.2什么是HFC
15.3有線電視網絡的雙向傳輸改造
15.3.1基于HFC網絡的Cable Modem技術
15.3.2基于以太網的EoC技術
15.4EPCN技術介紹
15.4.1EPCN系統組成
15.4.2EPCN傳輸原理
15.4.3EPCN的技術優勢
15.5本章總結
15.6習題和解答
15.6.1習題
15.6.2習題答案
第4篇網絡層協議原理
第16章IP
16.1本章目標
16.2IP概述
16.2.1IP及相關協議
16.2.2IP的作用
16.2.3IP頭格式
16.3IP地
16.3.1IP地址格式及表示方法
16.3.2IP地址分類
16.3.3特殊用途的IP地
16.4IP子網劃分
16.4.1IP子網劃分的需求
16.4.2IP子網及子網掩碼
16.4.3IP子網劃分相關計算
16.5VLSM和CIDR
16.6本章總結
16.7習題和解答
16.7.1習題
16.7.2習題答案
第17章ARP和RARP
17.1本章目標
17.2ARP基本原理
17.2.1ARP的功能
17.2.2ARP基本工作原理
17.2.3ARP
17.3RARP基本原理
17.3.1RARP的功能
17.3.2RARP基本工作原理
17.4IP包轉發
17.4.1主機單播IP包發送
17.4.2路由器單播IP包轉發
17.4.3主機接收IP包
17.4.4廣播風暴
17.5ARP基本配置
17.5.1ARP的配置和查看
17.5.2ARP的配置和查看
17.6本章總結
17.7習題和解答
17.7.1習題
17.7.2習題答案
第18章ICMP
18.1本章目標
18.2ICMP介紹
18.3ICMP的應用
18.3.1ping
18.3.2tracert
18.4本章總結
18.5習題和解答
18.5.1習題
18.5.2習題答案
第19章DHCP
19.1本章目標
19.2DHCP簡介
19.2.1DHCP系統組成
19.2.2DHCP地址分配方式
19.3DHCP協議報文介紹
19.4DHCP服務器與客戶機交互過程
19.5DHCP中繼
19.6DHCP服務器配置
19.6.1配置DHCP服務器
19.6.2DHCP服務器基本配置示例
19.7DHCP中繼配置
19.7.1DHCP中繼配置步驟
19.7.2DHCP中繼配置示例
19.8本章總結
19.9習題和解答
19.9.1習題
19.9.2習題答案
第20章IPv6基
20.1本章目標
20.2IPv6概述
20.3IPv6地
20.3.1IPv6地址格式
20.3.2IPv6地址分類
20.3.3IEEE EUI64格式
20.4鄰居發現協議
20.5IPv6地址配置
20.6本章總結
20.7習題和解答
20.7.1習題
20.7.2習題答案
第5篇傳輸層協議原理
第21章TCP基本原理
21.1本章目標
21.2TCP協議特點
21.3TCP/UDP端口號
21.4TCP封裝
21.5TCP的連接建立和拆除
21.6TCP傳輸機制
21.6.1傳輸確認
21.6.2超時重傳
21.7滑動窗口
21.8本章總結
21.9習題和解答
21.9.1習題
21.9.2習題答案
第22章UDP基本原理
22.1本章目標
22.2UDP的特點
22.3UDP封裝
22.4UDP與TCP的對比
22.5本章總結
22.6習題和解答
22.6.1習題
22.6.2習題答案
附錄課 程 實 驗
實驗1網絡設備的基本操作
實驗2網絡設備的基本調試
實驗3以太網基
實驗4廣域網接口和線纜
實驗5HDLC協議
實驗6PPP
實驗7IP
實驗8ARP
實驗9DHCP
實驗10IPv6基
計算機網絡已經廣泛應用在人們的身邊,正改變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網絡給社會帶來的革新是深遠的。傳統各行各業之間信息的分隔局面,正在被信息化所革新,使得行業之間信息的共享,業務平臺互通成為可能。另外,計算機軟件已不再局限于過去的單機運行,形形色色的網絡應用——如辦公自動化系統、遠程教學、應用于各行各業的管理軟件等,無不與計算機網絡發生著緊密的聯系。計算機網絡的迅速普及和企業的IT化發展導致了社會對網絡工程師的大量需求。企業越來越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為它們設計、架構、管理并充分發揮計算機互聯網絡的作用。對于初學者而言,首先建立對計算機網絡的初步、輪廓性的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章將會為學習后續章節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于已經學習過相關知識的學員,通讀本章,將能夠幫助學員對網絡的基礎知識進行快速的回顧。1.1本章目標學習完本章,應該能夠達到以下目標。(1) 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定義和基本功能。(2) 了解計算機網絡的演進過程。(3) 掌握計算機網絡中的基本概念。(4) 掌握計算機網絡的類型和衡量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5) 了解計算機網絡的協議標準及標準化組織。1.2什么是計算機網絡1.2.1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計算機網絡,顧名思義是由計算機組成的網絡系統,如圖11所示。根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子電器工程師協會)高級委員會坦尼鮑姆博士的定義: 計算機網絡是一組自治計算機互連的集合。自治是指每個計算機都有自主權,不受別人控制; 互連則是指使用通信介質進行計算機連接,并達到相互通信的目的。這個定義過于專業化。通俗地講,計算機網絡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獨立計算機以及專門的外部設備利用通信線路連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網絡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信息資源。
圖11計算機網絡
由于IT業迅速發展,各種網絡互連終端設備層出不窮,如計算機、打印機、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手機、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網絡電話等。在未來,也許一切設備都會連接到Internet。1.2.2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功能歸納來說,計算機網絡能為人們帶來以下顯而易見的益處。1. 資源共享資源分為軟件資源和硬件資源。軟件資源包括形式多種多樣的數據,如數字信息、消息、聲音、圖像等; 硬件資源包括各種設備,如打印機、FAX、Modem等。網絡的出現使資源共享變得簡單,交流的雙方可以跨越時空的障礙,隨時隨地傳遞信息、共享資源。2. 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Processing)與負載均衡(Load Balancing)通過計算機網絡,海量的處理任務可以分配到全球各地的計算機上。例如,一個大型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網絡訪問量相當之大,為了支持更多的用戶訪問其網站,在全世界多個地方部署了相同內容的WWW(World Wide Web)服務器。通過一定技術使不同地域的用戶看到放置在離他最近的服務器上的相同頁面,這樣可以實現各服務器的負荷均衡,并使得通信距離縮短。3. 綜合信息服務網絡發展的趨勢是應用日益多元化,即在一套系統上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務,如圖像、語音、數據等。在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新形式的網絡應用不斷涌現,如電子郵件(Email)、IP電話、視頻點播(Video on Demand,VOD)、網上交易(Emarketing)、視頻會議(Video Conferencing)等。目前廣泛使用的IP電話,就是利用IP作為傳輸協議,通過網絡技術將語音集成到IP網絡上,實現在基于IP的網絡上進行語音通信,極大地節省了長途電話費用,豐富了語音業務類型。同樣,視頻信息也可以集成到IP網絡上傳輸,實現可視電話和視頻會議等應用。1.3計算機網絡的演進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兩個領域的結合,一直以來它們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推進了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在現代化通信技術誕生前的千百年里,人們一直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煙霧信號、官府驛站、飛鴿傳書等這些有限的手段來交流信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借助Email傳送信件的輕松便利,已經是古人所不能夠思議的事實。1837年,美國的Samuel F.B.Morse和英國的Charles Wheatstone、William Cooke率先發明了電報。它可以利用一根導線傳送字符信息,通過將每個字母規定成長短不同的電脈沖信號,可以在導線的另一端解讀文字信息。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進一步實現了通過導線傳送聲音的功能。成功構造了及時個電話系統,通話質量非常出色,Bell的助手可以清晰地聽到消息: “Mr. Watson, come here.”電話系統由此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至今電話系統已經覆蓋了全世界,電話通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945年。世界上及時臺電子計算機ENIAC(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了,這在當時是個偉大的創舉。它共由18000個真空管組成,體積極其龐大,需要數個房間才能容納它,計算機的發展也由此開始。1946年晶體管研制成功(該發明者即由此而獲得了195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貝爾實驗室的John Bardeen、Walter Brattain和William Shockley)。計算機采用晶體管取代了真空管,由此它的體積和價格降了下來,同時它的性能和智能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為后來的計算機快速而廣泛地普及做了歷史的鋪墊。自1946及時臺電子計算機誕生后,由于它價格昂貴,有近十年左右的時間,它只是為少數的研究機構所擁有,進行科學計算工作,計算機與通信并沒有發生多少聯系。人們有計算的需要,就到計算機機房去使用計算機。這導致了計算機的長時間空置,昂貴的計算機資源被嚴重浪費。為了處理更多的運算和批量地處理任務,人們開始考慮通過借助傳統的電話線路,使用終端(如電傳打字機、收發器等)遠程訪問計算機,由此而發展出計算機網絡的雛形——主機互連形式。1.3.1主機互聯這種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基于主機(Host)之間的低速串行(Serial)連接的聯機系統是計算機網絡的最初雛形。在這種早期的網絡中,終端借助電話線路訪問計算機,由于計算機發送/接收的為數字信號,電話線傳輸的是模擬信號,這就要求在終端和主機間加入調制解調器(Modem,俗稱“貓”),進行數/模間的轉換。在這種聯機系統中,計算機是網絡的中心,同時也是控制者。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計算機網絡,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遠程終端與計算機的連接,提供應用程序執行、遠程打印和數據服務等功能。如圖12所示,每個終端都必須使用調制解調器通過電話網進行連接。后來,隨著遠程終端的數量不斷增加,通信的費用隨之增加。為了降低電話通信的連接費用,人們通過在終端與調制解調器之間加一個集中器(Concentrator),減少直接占用電話網連接線路的數量,所有的終端使用低速線路直接連到集中器,集中器再通過調制解調器與計算機相連,節省了占用通信線路的費用和連接每個終端的調制解調器的數量。
值得推薦給大家
書寫的很基礎,很適合加強網絡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