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大家家風圖書
人氣:29

大家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心靈、塑造人的品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在這些*基本、*直接、*經(jīng)常的教育上,都會打上家風的...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朱云喬]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4358483
  • 出版社:現(xiàn)代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9
  • 印刷時間:2017-09-04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shù):200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心靈、塑造人的品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在這些基本、直接、經(jīng)常的教育上,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新時代的父母,又該如何樹立家風?

迷惑之時,我們總能在過往的歷史中尋到一些痕跡。民國時期成長的大師、名家,多有其家風淵源,那時的社會,可說是“藏智于民”,許多家庭是文化世家,有深厚的學養(yǎng)。雖然彼時的民國,翻天覆地的革命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傳統(tǒng)制度崩塌,新生力量正在萌芽。新舊碰撞中產(chǎn)生不少智慧的火花,在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涌現(xiàn)出來不少杰出的人才,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中很多人來自同一個家族。

無論是梁啟超“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家教傳奇,還是宋氏家族中宋氏三姐妹的高雅儀態(tài)和成功教育,或是錢氏家族文學大家、科研專家的培養(yǎng),或是合肥張家對四姐妹的教育,都是值得探究和學習的。本書將講述那些名門大家的家風傳奇,破解世家望族那不為外人所知的傳承密碼,為今時的家風教育點亮一盞燈火,讓迷惘的父母們在這些歷史的痕跡中領(lǐng)會家風教育的智慧。

編輯推薦

每一位父母都想要盡己所能,給予孩子優(yōu)厚的生活條件、優(yōu)越的教育環(huán)境等好的一切,可真正的教育,并不僅僅如此。新時代的父母,越來越多地開始關(guān)注孩子的教養(yǎng),更希望孩子在健康成長、得到知識之外,有一種人文的修養(yǎng)和底蘊。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師,孩子的修養(yǎng)首先在家庭教育中養(yǎng)成。所以,“家風”在強調(diào)“教養(yǎng)”的素質(zhì)教育中常被提起。

民國時期涌現(xiàn)出來不少杰出的人才,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中很多人來自同一個家族。基因好?“名門望族”到底是怎么煉成的?值得每一位父母嚴肅思考。

民國時期的大師、名家,多有其家風淵源,那時的社會,可說是“藏智于民”,許多家庭是文化世家,有深厚的學養(yǎng)。本書旨在揭開名門世家的秘密,破解世家望族才俊輩出的傳承密碼,講述名門大家的家風傳奇。

家風是一種烙印,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影響究竟有多大?本書以具有詩性美的細膩筆觸講述梁啟超家族,宋氏三姐妹家族,錢氏家族文學大家、科研專家,合肥張家四姐妹的家教傳奇,根植于靈魂的性格基因、世代傳承的祖訓、家學的熏陶、人文淵源好傳統(tǒng),終成世紀典范。

不是名門望族,只是普通人家,新時代的普通父母,又該如何樹立家風?這本書會告訴你想知道的答案。謹以此書獻給所有迷惘的父母及長輩們,值得靜下心來一讀的好書。

本書設(shè)計與裝幀獨樹一幟,封面設(shè)計大氣雅致,四色無害油墨印刷,令人愛不釋手,具有審美價值,值得珍藏,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朱云喬

暢銷書作家,一個溫婉如水的北國女子。情致高遠,心思細膩。醉心于往昔歲月里的深情故事,放逐心懷于筆墨之間。以最溫柔的力量,書寫最溫暖的感動。

主要作品:

撒哈拉的眼淚:三毛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傳 》《黃金時代:蕭紅和蕭軍的亂世情緣》等。

目錄

序 言 

及時章 張家-深閨中的華貴底色

等一段故事的開篇

于時光深處,停筆落墨

太陽照耀下的兄弟姐妹

轎子內(nèi)外,世界落差

第二章 韶光-她的希冀里有一盞燈火

書香滿溢,芳華落盡

深埋于靈魂中的自由渴望

濃墨重彩遮蓋命運

外在光環(huán),寂寞在心

第三章 煢煢-媒妁之言下的“天作之合”

旋轉(zhuǎn)的舞鞋,落寞的小腳

熟悉又陌生的西裝革履

婚姻里發(fā)酵的愛與痛

永遠到不了他的彼岸

第四章 轉(zhuǎn)身-輕輕揮手,不帶走一絲烏云

莎士頓落下的清塵

笑解煩惱結(jié),緣分的尾音

鎖鏈不再,展翅柏林

裴斯塔洛齊的學士服

第五章 蝶變-人生最炫的色彩

東吳大學的新先生

風靡上海的花式服裝

個近代女企業(yè)家

遲來的愛,無法攜手

第六章 沉淀-非比尋常的海歸

故土難離,魂牽夢縈的地方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民國最豁達的女人

一個華麗轉(zhuǎn)身的優(yōu)雅靈魂

第七章 周氏家族 故園家聲,政通人和

第八章 畢竟書生不自憐

植根于時代巨流

詩書傳家 學承中西

花開兩支 文理雙全

在線預覽

梁氏家族 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

根植于靈魂的信仰

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教育習慣中,幾乎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不同的是大家對成才的定義理解各有不同罷了。縱觀歷史,民國時期能稱得上“滿門皆才俊”的家族并不多,其中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便名副其實地收獲了這份贊譽。

身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梁啟超被認為是革命的先行者,他參與變法革新,為的是求取中國之變、實現(xiàn)中國之強,然而這一夙愿在他的一生中始終未能如愿。正因為如此,梁啟超轉(zhuǎn)而投身社會教育事業(yè),并且認為投身于此,為國家培養(yǎng)后繼強健之接班人更為其“天職”。

這樣的想法貫穿他養(yǎng)育九個子女成才的過程中。梁氏一門出九子,幾乎都在各自的領(lǐng)域獨樹一幟,成了當之無愧的時代才俊。如此英才輩出的家庭,有賴于梁啟超的精心培養(yǎng)和嘔心瀝血的教育。在中國幼兒教育尚未步入正軌的時代里,梁啟超與孩子們一同探索中國的兒童教育,其結(jié)果是樹立起家風之楷模,為世人所欽佩。

長女梁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長子梁思成是名揚四海的建筑學家,并在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兄長一同于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梁思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雖因病早殤,但生前入伍報效國家,任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四子梁思達長期從事經(jīng)濟學方面的研究;第三個女兒梁思懿擅長的是社會活動;小女兒梁思寧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小兒子梁思禮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氏家族在教育的問題上有著根植于傳統(tǒng)情懷的信仰,這份信仰與儒學不無關(guān)系。梁啟超本人便在這樣的思想氛圍中熏陶長大,從他的祖父梁維清開始,儒學思想就被接受和認同。

梁維清窮盡一生努力、耗盡一生所學,并沒有如期望的那樣聞達于諸侯,即使入了仕途,較大的官職也僅為“八品”。然而梁維清卻做了一件令鄉(xiāng)里人刮目相看甚至極為敬重的事情,那就是在自家的院落里辦起了私塾,取名為“留余”。這間小書齋依著梁宅的空地上建起來,梁維清一改“十世農(nóng)耕”的面貌,過上了半耕半讀的生活。

他原本將光耀門楣的希望寄托在梁啟超的父親梁寶瑛身上,然而,梁寶瑛屢次落第,讓梁維清開始將目光轉(zhuǎn)移到了梁啟超身上,并且開始親自教授孫子讀書識字。

梁啟超六七歲之前幾乎都是和祖父一起度過的,白天二人一同讀書玩樂,晚上孫子躺在祖父的臂彎里聽他如數(shù)家珍般講著歷史故事入睡。在梁啟超的記憶里,祖父最喜歡講的是宋朝、明朝亡國的故事,每次講起都是津津樂道的,而且以此為典故向他講述“義理名節(jié)之教”。顯然,祖父的教導在不經(jīng)意間將一個老儒生對典籍的熟悉和敬重傳遞給了梁啟超。

現(xiàn)在的我們很容易便可獲得幼兒教學的資料和知識,然而在梁啟超還是個小孩子時,要想找出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幼兒讀物卻比登天還難。因此,梁維清只能將《四子書》(四書)、《詩經(jīng)》作為梁啟超的啟蒙讀物。

也許梁維清選擇讓梁啟超讀四書五經(jīng)是出于希望他日后得以高居廟堂的目的,也許梁維清是無意識的,只因家中無其他讀物,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梁啟超確實從這些書中學到了家國天下、學到了理義道德、學到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傳統(tǒng)的思想根基。“家國一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崇高的君子之道為梁啟超后來走上變法革新之路奠定了最初的基礎(chǔ)。

祖父對他的影響絕不僅僅局限于四書五經(jīng)的層面,從祖父那里,梁啟超學會了禮義、寬厚、心懷大眾的良好品質(zhì)。從后來梁啟超對祖父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知道,梁維清勤儉樸素、自信坦誠、嚴于律己,而且是一位頗有德望的鄉(xiāng)紳,處處得到村里人的敬重。

據(jù)說,當年村里的土路年久失修,出行交通甚為不便,這樣的事原非一個鄉(xiāng)紳所能及,然而,梁維清卻將其視為己任,不僅捐出了自己辛苦攢下的錢財,還動員村民一同加入。后來他的努力竟然奏效了,村里的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最終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石板路。此外,梁維清還略懂醫(yī)術(shù),素日里喜歡給鄉(xiāng)親們診診脈、看看病,對此,他不僅不收錢,還會盡其所能為他們置辦藥材。這些點點滴滴自然讓陪伴左右的梁啟超耳濡目染。

后來,十二歲的梁啟超“應(yīng)試學院”,并考取了秀才,年少有為的梁啟超被當時的廣東省學政大為贊賞。學政不吝贊美之詞,連連稱贊梁家教子有方,直呼梁啟超未來前途遠大。

的確,梁啟超后來的經(jīng)歷證明了他的確不是燕雀之輩。梁啟超始終胸懷家國,愛祖國如同愛自己的母親,他的一生只致力于一件事情,那就是盡自己較大的努力參與其中,使陳舊的封建國家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從師從康有為推動開始,梁啟超就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興亡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無論何時,他都懷揣著一腔為國奮斗到底的熱血。熟悉梁啟超的人都知道,他從日本歸國以后定居天津,并給自己起了一個雅號,叫“飲冰室主人”,這里的“飲冰”取自《莊子 人間世》中的一句話:“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

為什么梁啟超會給自己取這個雅號呢?這和他的愛國主義情結(jié)密不可分。早年為求共和,梁啟超險些陷入囹圄,不得不忍痛去國離鄉(xiāng)暫居日本,歸國之后,其內(nèi)心的一片赤誠仍未減退。此時的梁啟超正處在國家內(nèi)憂外患之際,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國家前途岌岌可危。可以想見,師從康有為、一身愛國情操的梁啟超,此時的內(nèi)心會是何等焦灼。在他看來,這樣的焦急是內(nèi)心發(fā)出的,故而稱之為“內(nèi)熱”。“何以解熱?唯有‘飲冰’。”梁啟超取此名寓意深刻。

這就是梁啟超從前輩那里繼承而來的優(yōu)良的家風,對此,他將其視為人生準則,并沿著愛國的軌跡安排著自己的人生。這份精神信仰在他開始為人父母、教養(yǎng)孩子的時候,便毫無保留地傳遞了下去。

他不僅身體力行地教授自己的孩子要培養(yǎng)“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德行,更重要的是把愛國主義的精神核心種進了孩子們的心里。“畢業(yè)后回來替祖國服務(wù),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這是梁啟超在1927年5月寫給海外的孩子們的信里提到的,類似的教導還有很多。正由于梁啟超的教誨,梁家的九個孩子中雖然有七個遠赴大洋彼岸求學深造,但無一例外最終選擇回國建功立業(yè),梁氏家族幾代人的赤子之心拳拳可見。

如今的我們面對留學一事已經(jīng)習以為常,便捷的途徑和寬松的環(huán)境讓很多家境較好的家庭可以選擇送孩子出國,有些人著實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能力、拓寬孩子的視野,如此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不乏少數(shù)家長以對祖國的褻瀆來勸孩子離開,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難以認同,甚至有些可恥。遙想梁氏一門,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尚有如此情懷,如今國富民強有些人卻樂不思蜀,實在令人感慨。

在孩子們幼小時,梁啟超經(jīng)常陪伴身邊,以言傳身教教會了他們根植于靈魂的信仰。后來孩子們各自旅居國外或是成家立業(yè),梁啟超仍舊不忘以書信對他們諄諄教導,四百余封家書從生活細節(jié)到內(nèi)心情感,從家國天下到人生感悟,內(nèi)容涵蓋廣泛而充實。家書遠隔重洋送到兒女們手中,無高傲的訓誡、無瑣碎的閑言,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口吻和耐心細致的叮囑,此時的兒女們雖無法承歡膝下,但依舊可以聆聽到父親的教誨。

梁啟超對于國家和個人有著一番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意識里,國家和民族的生命總是比個人要長遠,甚至會是長期的,每個人所做之事不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成效,但不必因此顧慮而束縛自己的手腳,應(yīng)該盡心盡力做好分內(nèi)之事,其他事皆可不必去管。這樣的概念超脫、淡然,他用這樣的思想來教導孩子們,旨在讓他們淡泊功名,投身到愛國事業(yè)中,盡心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孩子們牢記父親的訓誡,把愛國主義印刻在靈魂中、融進了血脈里,指導著自己人生的選擇和方向。

建筑家梁思成和林徽因抗戰(zhàn)時期遷到四川,嚴酷的考驗和惡劣的環(huán)境使得他們夫妻的身體狀況極為糟糕,梁思成患上了脊椎軟骨硬化癥,林徽因有嚴重的肺病,但他們?nèi)耘f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少外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gòu)試圖以優(yōu)厚的條件聘請他們?nèi)夤ぷ鳎瑢Υ耍麄兓貞?yīng)道:“祖國正在危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哪怕是暫時的。”于是毅然決然地將這些邀請拒之門外。

梁啟超的小兒子、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梁思禮對父親是這樣回憶的:我父親傳給我,或者我的基因里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愛國”,憂國憂民,我父親生前希望他子女里面有人搞科學技術(shù),后來我干了科學技術(shù)。我們應(yīng)該有志氣,要使中國強大起來,我們是干“兩彈”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強盛。

身為父親,梁啟超不僅給了孩子們生命的血脈,更給了他們崇高的品德和精神信仰,這一點的確與眾不同。

關(guān)于教育,梁啟超曾經(jīng)發(fā)表過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其中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盡顯梁啟超對中國少年以及少年教育的深刻認識。而文末的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更讓人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澎湃和鼓舞人心的斗志,即便是今天讀來,仍難掩內(nèi)心的激動。

的確,教育一事重如泰山,然而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尤其是科舉八股,雖冠以“教”“育”之名,實則束縛了廣大讀書人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成了少年教育較大的敗筆。梁啟超雖啟蒙于此,但長大成人時恰逢思潮涌動之時,西學東漸之風日益濃重,加上他曾經(jīng)去國游歷,無論東洋或歐洲,皆收獲頗豐。因此,他本身的視野較之父輩則更加開放和包容,對子女的教育更是貫通中西、學無陳規(guī),還出現(xiàn)了不少創(chuàng)舉。

趣味主義者的家庭教育

梁啟超初涉世事時便拜在康有為門下,學著如何追求真理、如何革新救國。戊戌年間,懷揣著革新夢的思想家們原本以為可以就此實現(xiàn)鴻鵠之志,但卻以失敗告終,被迫逃亡日本。

后來康有為竟擁護張勛復辟,一時間梁啟超與其分道揚鑣,出現(xiàn)了針鋒相對的一幕;再后來,袁世凱也打算復辟,并且花重金邀梁啟超同路,梁啟超斷然不從,袁便派人迫害,無奈之下,梁啟超只得再度逃亡。

幾經(jīng)波折,梁啟超最初的政治信仰被慘不忍睹的現(xiàn)實粉碎殆盡。此后,對政界失望的梁啟超在演講、著述、書信中對此多有流露。比如在題為《無產(chǎn)階級與無業(yè)階級》的演說中,梁啟超就曾這樣說:“我近來極厭惡所謂什么主義什么主義,因為無論何種主義,一到了中國人手里,都變成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犀利的話語直指時政之弊。

幾年后,在給孩子的書信中,他又說道:“現(xiàn)在所謂北伐,已停頓,參加他們軍隊,不外是參加他們火拼……自從黨軍發(fā)展之后,素質(zhì)24小時壞24小時……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切蔥一般殺人,死了真報不出賬來。”的確,當時的政治新貴們登上政治舞臺三五月不足,就有不少已是腰纏萬貫,政府所謂的廉潔已不堪一擊,對此,梁啟超認為女婿希哲在此時的政府底下做官員“真算得一種恥辱”。隨后,他還擔心孩子們想不開此事,于是特意囑咐他們?nèi)绻粫r無法抽身出來,則需暫時忍耐。

正是這樣的厭惡和不滿,使得梁啟超或多或少有了一絲“奈何明月照溝渠”的無奈和辛酸,但是梁啟超并沒有因此而輕視自己肩上的擔子,他的一腔熱血是為了振興國家和民族而上下求索。最終,他將精力轉(zhuǎn)至教育領(lǐng)域,提出了著名的“少年中國說”,希望通過教育之路為國家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

空談教育的人很多,實踐教育的人卻屈指可數(shù)。梁啟超雖然大談教育,但并非紙上談兵之輩,他把自己關(guān)于教育的理解、觀念的轉(zhuǎn)變和方式的革新全都用在了對自己孩子的培養(yǎng)上。梁家?guī)讉€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幾乎都是由身為父親的梁啟超親力親為的。從課程的設(shè)置到內(nèi)容的選取,梁啟超都極為用心。以傳統(tǒng)儒學為思想基石的“梁氏教育”,加入了西學的成分,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教育模式。

關(guān)于幼兒時期的啟蒙教育,梁啟超曾說:“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意思是說幼兒教育在人生中極為重要。在當時的封建倫理面前,每個準備長大成人的孩子都會在年幼時遭受極大的摧殘,一個是女孩子的纏足,一個是男孩子的科舉。只要經(jīng)歷過這兩道“門”的人,最終都會變成封建禮教里“合格”的臣民。

然而,于國于民族而言,這卻是極大的破壞。在梁啟超著述的《論幼學》里,他對當時的教學方式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雖然四書五經(jīng)里傳遞的道理為人間大道,但剛上私塾的孩子們年紀太小,這些道理對他們而言未免太過于高遠,并不容易接受,即使勉強接受了也無可施之義。

除此之外,梁啟超還在文中列出了幼兒教育的多處弊端,比如“其課學童也,不因勢以導,不引譬以喻,惟苦口呆讀,必求背誦而后已”“未嘗識字,而即授之以經(jīng)。未嘗辨訓,未嘗造句,而即強之為文”……由此可見,中國私塾里的先生們在教育孩子時并不看重知識的用途,而且只看重能否寫出符合科舉八股的文章來。也正因為如此,最終走進社會的所謂人才,“蓄積雖多,皆為棄材”,“專以記性強人者,其悟性亦必隨之而減”。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看下來,當時幼兒教育的問題一目了然。

同樣是在這篇文章里,梁啟超將他所知道的西方國家的教學優(yōu)勢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根據(jù)他的了解,西方國家的教學習慣是先教孩子們認字,再教孩子們領(lǐng)悟大道理;先教孩子們辨別常識,再進一步將他們往文史科學的方向引導。另外,西學注重悟性的培養(yǎng),這點與中國的教育大為不同。他們對孩子的啟蒙大多廣而泛,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有文史、哲學之類的內(nèi)容,還包含了音樂、美術(shù)、體育等藝術(shù)及體能方面的教育,歸納起來就是“可以略識天地人物之理,中外古今之跡,其學足以為仰事俯畜之用,稍加閱歷,而即可以致富貴”,從最終的效果來看則是“用力少而蓄德多,數(shù)歲之功而畢世受其用也”。

對教育頗有見解的梁啟超對婦女是否受教育的問題十分重視。他認為,女人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不能讀書識字的問題不僅影響了女人自身的發(fā)展,對于全民教育的普及、素質(zhì)的提高都是極大的障礙。在中國將近四億的人口里,有接近一半是婦女,她們中大多數(shù)人肩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但可悲的是,她們中真正受過教育的人寥寥無幾,絕大部分人只懂得干活勞作,此種情況下想要寄希望于她們來開展得體的幼兒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孩子只能延遲接受教育,而且一接觸就是私塾里的八股文。

相比之下,西方國家里超過半數(shù)的兒童早期教育都是由母親來完成的,比起老師,身為母親的她們更了解孩子的個性和喜好,更容易找到適合孩子們的教學方式,并將她們的學識最直接、最有效地傳遞給孩子們,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啟蒙,這一點十分重要。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梁啟超從及時個孩子梁思順的培養(yǎng)開始,便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當時梁啟超帶著夫人和孩子正客居日本,為了生計,梁啟超應(yīng)邀編纂中學國文教科書,這一工作不僅讓他有機會和孩子朝夕相處,而且“無意中反使嫻兒獲大益”,因為女兒成了他的及時個讀者,也成了她編寫教材的好幫手。梁啟超陪同女兒一起認字、讀書、識禮數(shù),并且以日記的形式詳細地記錄了他們父女在此過程中經(jīng)歷的快樂和一同克服的困難。

從西學的經(jīng)驗里,梁啟超在女兒的學習中加入了數(shù)理化方面的內(nèi)容,對此,他專門請了家教輔導這些知識,并且索性在家里設(shè)立了實驗室,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學習這些科普知識時如果遇到一些想不通、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既加深了理解,又增加了趣味。

這些被提及的西方教育與我們今天的教育頗為相似,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科學與藝術(shù)教育相結(jié)合的課程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然而在當時卻并不被普遍接受,甚至因為無益于走上仕途而被認為“不正經(jīng)”。

顯然,梁啟超并不這么看。在他的眼中,這些知識不僅有利于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而且是獲益終生之物,不可輕視。所以,他經(jīng)常教導他的孩子們學習時除了要注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還要多花點心思去學些音樂或美術(shù),如此才能使學習豐富多彩,不至于枯燥。

梁啟超自詡是一個趣味主義者:“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所以,當梁啟超為孩子們制訂教學計劃時,趣味便成了首當其沖的要素之一。這里所說的趣味與我們平素所理解的意思有些不同。他所謂的趣味,其性質(zhì)必須具備“以趣味始、以趣味終”的特點,簡而言之,就是一件事情干下來,始終是有趣的,不生出與之相反的結(jié)果,謂之趣味。比如賭錢一事,雖有人認為它是有趣的,但賭錢的本質(zhì)最終會讓參與其中的人鬧到很沒意思,或是家破或是人亡,著實沒有任何趣味可言,因此,梁啟超很排斥賭錢。而做學問就不同了,學問的趣味雖然冷暖自知,需要花點耐心慢慢地來,但是,它卻是能“以趣味始、以趣味終”的,是可以長遠保持下去的,故而成為趣味。

梁啟超鼓勵孩子們將這樣的趣味融入學習里去,待在家中由他輔導是如此,孩子們離開自己獨自求學時同樣如此。他在寫給孩子們的書信里這個主題仍然多處可見。比如當年梁思成在美國學習建筑時,梁啟超就曾經(jīng)擔心他的課業(yè)由于過于專業(yè)而枯燥,進而導致他單調(diào)、乏味而不思進取,故而寫了一封家書給思成,里面便提到了趣味的問題。

在梁啟超的觀念中,他自身的生活內(nèi)容是十分豐富的,因此能讓他保持長久的不厭倦。對于他而言,當在新的方向找到新的趣味的時候,就猶如旭日升天、新荷出水一樣,充滿了新生的動力和干勁。雖然有人認為他這樣有泛濫的短處,但是,反過來看,讓他始終保持欣欣向榮的態(tài)度,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長處。對于梁思成,梁啟超還是了解的。梁思成對于學術(shù)的專注值得贊賞,但他有時會因為太過于專注的緣故,將自己的生活弄得十分單調(diào),一旦這種情況發(fā)生就很容易對現(xiàn)下研究的學問產(chǎn)生厭倦,進而滋生很多不必要的苦惱,梁啟超將其視為墮落的根源。因此,他鼓勵梁思成多多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并且主動地去認識新的朋友,以此來保持自己源源不斷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這就是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理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教育新觀點。他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個“主義”,并且將其中的妙處傳遞給他的子女們,讓他們在博采眾長、豐富素養(yǎng)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做學問的能力。梁氏家族里這些“學霸”們能如此出眾地成為行業(yè)精英,與梁啟超的這一觀念不無關(guān)系。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但是,他卻并不跋扈,相反,在很多問題的探討和選擇上,梁啟超選擇了和孩子們平起平坐的方式,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空間,找尋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方向和領(lǐng)域,這是梁氏教育的又一特色。

給孩子最合適的環(huán)境

對于孩子,家長總希望他能在舒適、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里長大。然而,什么樣的環(huán)境才算得上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呢?在梁啟超的答案里,“合適”兩字最為重要。

雖然梁啟超對孩子們事無巨細地照料著,但卻始終保持著一個寬松的治學態(tài)度和求知環(huán)境,從來不過分苛求,也從不強迫他們聽命于自己,而是習慣與孩子們溝通淡心、各抒己見。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孩子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知識的熏陶,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對各種專業(yè)也有了自己的偏好。在此基礎(chǔ)之上,梁啟超的循循善誘更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同時也有益于國家和民族的專業(yè)領(lǐng)域,并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做出了適合自己的選擇之后,梁啟超從不否定批判,即使他們的選擇與梁啟超最初的想法或安排有些不同,但是,他也斷然不會責怪或者拋棄他們。恰恰相反,他始終保持著較高漲的熱情和強烈的認同感,去積極地、盡其所能地配合孩子們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這是身為父親的梁啟超更為超脫的一面。

人生在世,社會屬性貫穿其中,因此,梁啟超為他們定下了一個大原則,那就是要想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首先要想著在社會上常常盡力,如此這般,才不愧梁啟超的疼愛與教誨。在這個大前提下告訴孩子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要學著尋一份專門的職業(yè),以此來發(fā)揮自己在社會上的責任。

關(guān)于職業(yè),梁啟超認為事業(yè)并無所謂大小一說,士大夫的事業(yè)是救濟天下,農(nóng)夫的職責是治理好他所擁有的十畝田地,雖然兩個領(lǐng)域并無瓜葛,但是他們所做的成就卻都是一樣的。因此,只要所做的事情在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內(nèi),并且盡自己所能去完成,那么無論是誰,都應(yīng)視為“及時等的人物”,都可以稱為“天地間堂堂的一個人”。因此,他的孩子們在選擇專業(yè)時從來都不以熱門與否、收益豐厚與否為標準,而是以做學問的眼光去選擇,所以,梁氏家族的子女們所從事的專業(yè)大多是那些看似冷門、實則利國利民的專業(yè),比如梁思成的建筑、梁思永的考古學、梁思莊的圖書館學等。

說起梁思成選擇建筑這一科,雖是受到林徽因的影響,但終究與其自身出色的美術(shù)天分密不可分,而這份天賦的開啟,與父親的“趣味論”不無關(guān)系。事實上,當初梁啟超鼓勵孩子們學習藝術(shù)教程的時候并沒有任何功利的打算和目的,僅僅是為了擴大孩子們的視野和眼界,做一個知識豐富的人。而梁思成在小小年紀便接觸的繪畫藝術(shù),卻在不經(jīng)意間為他日后成為出色的建筑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梁思成的繪畫水平極為出色,因此他常常為校刊畫插圖,而且還是學校的美術(shù)編輯。他的畫工極好,無論是筆直的線條還是蜿蜒的弧度,經(jīng)他的畫筆一描繪總能畫出不一樣的風采,在老師和同學中頗有名氣。

關(guān)于這樣的說法確切與否我們暫不考究,或許這其中不乏后來人濃墨重彩的渲染,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梁思成對于繪畫這門藝術(shù)并不排斥,相反還十分喜歡。后來林徽因從歐洲回來,同梁思成講起了她打算學習建筑的想法,這是他及時次聽到“建筑”這門課程。

林徽因告訴梁思成:“那是合藝術(shù)和工程技術(shù)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后來,喜歡繪畫的梁思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建筑學,并在這門專業(yè)上成了大家,如癡如醉地研究了一生,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自古以來無將此作為一門藝術(shù)的先河,對我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保護更是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這或許就是梁啟超所謂的“以趣味始、以趣味終”的思想精髓吧。

對于梁思成學習建筑這門學科,梁啟超并沒有干預,他只在方向上進行引導,對于孩子們具體的學習興趣持理解尊重的態(tài)度。試想一下,憑借當時的聲望和社會交際,如果梁啟超想為孩子們謀一份體面的活,其實并不困難,但是,他卻放棄了用長輩的力量“掌舵”的大權(quán),任憑孩子們?nèi)で笠环菪闹械南埠茫约簭呐灾С止膭睿M而成了孩子們最堅實的后盾。

后來梁思成打算放棄北京優(yōu)厚的教學條件,轉(zhuǎn)而到全國各地去進行建筑研究。梁啟超知道這將是一段艱辛而荊棘叢生的探險之旅,但是身為父親、身為導師,梁啟超并沒有把這樣的情緒傳染給他,而是一如既往地鼓勵他去完成這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wù)。這中間,但凡梁啟超動了惻隱之心,不惜兒女疲于奔命、辛苦勞作,決然不從或是百般阻撓,興許后來就成了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遺憾了。

這是思成的建筑學,而對于思永的考古學,梁啟超也是十分支持的。一直以來,梁啟超對于史學的研究和探索都表現(xiàn)出了極為濃厚的興趣,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孔德濤**的評論:

還好,推薦推薦

2017-10-18 12:11: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看的書,值得買

2017-11-17 17:39:2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岳西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吴桥县| 白河县| 新干县| 昆明市| 青海省| 公安县| 博客| 景谷| 新邵县| 南京市| 财经| 乌鲁木齐市| 齐河县| 武胜县| 舟山市| 安化县| 西宁市| 德州市| 兰溪市| 东辽县| 资溪县| 定远县| 通海县| 赣州市| 新宾| 辽源市| 浠水县| 青阳县| 隆尧县| 潞西市| 嵊泗县| 桑植县| 蓬溪县| 平南县| 海兴县| 武隆县| 达日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