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情報界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中的情報失誤,作者創造性地提出運用"以目標為中心"的情報分析方法,完善情報分析的邏輯過程,形成"確定目標—問題分解—建立模型—評估數據—填充模型—進行預測"的情報分析流程:
·確定目標:對需要分析的情報目標進行界定;
·問題分解:對問題進行、詳細的定義和分解;
·建立模型:利用已掌握的情報建立一個目標模型;
·評估數據:核心是選擇適用于眼前事實的最簡單解釋;
·填充模型:不斷地把新情報納入到模型中并進行提煉;
·進行預測:對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預測的結構性思考。
在闡述上述流程時,全書涵蓋了情報分析中的各類關鍵問題,如情報周期、反情報、情報分類、征候與預警、情報模型、情報來源、情報搜集、情報評估、拒止與欺騙、竊密方法與技術、預測方法、團隊互動,等等,稱得上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情報分析教科書和人類竊密技術簡史。它可以為學生、分析人員和其他相關專業人士概括情報問題的分析方法,提供必備的辨別與洞察工具。同時,它還具有幾大優勢特色:一、大量直觀明了的圖示和成熟的模型,塑造了更好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二、活潑的文字、生動的故事和案例,使其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三、在思想和方法上沿襲和創造并舉,展現了美國情報研究的傳承性和創新性。
本書已數次修訂再版,是美國中情局"情報官書架"推薦作品,常列于西方當代情報、軍事、決策機構的必讀書單,還被諸多教育和學術組織選作教材或參考書,是國家安全、外交、保密等領域的人士快速入門、進行業務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重要讀物。因此,在洞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思想,捕捉"棱鏡門"所折射的情報運作思維上,本書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本名副其實的情報分析教科書
●一部人類竊密與反竊密技術簡史
●美國中情局"情報官書架"推薦作品
●情報研究必讀圖書,國家安全前沿力作
●解讀華府情報運作思維,洞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常列于西方當代情報、軍事、決策機構的必讀書單
●被諸多教育和學術組織選作教材或參考書
●國家安全、外交、保密等領域的人士快速入門、進行業務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重要讀物
羅伯特·克拉克(Robert M. Clark),電子工程學博士,法學博士,美國博學情報分析人員,新生代情報分析家代表,從事情報分析工作40余年。他先后擔任美國空軍電子戰軍官和情報官,中情局分析員和情報分析支持小組負責人;曾在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參與"情報官課程"的開發和教學,后來還擔任"情報界入門課程"的課程主管。目前,他是一位為美國情報界提供太空威脅分析的獨立咨詢師,還在一所大學的情報與安全學院擔任教職。
序言
及時部分 以目標為中心的情報分析
及時章 情報流程
第二章 情報問題的界定
第三章 對目標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分析領域
第二部分 創建模型
第五章 情報模型概述
第六章 情報信息來源
第七章 評估和整理數據
第八章 搜集策略
第九章 拒止、欺騙與信號傳送
第三部分 預測性分析
第十章 預測
第十一章 預測方法
第十二章 具備塑造性的力量
第十三章 組織分析
第十四章 技術分析與系統分析
第十五章 分析人員與用戶
附錄:兩份《國家情報評估》的故事
致謝
英漢術語對照
譯后記
引
較大的思想紊亂是相信人們想要相信的事情。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
我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東西更多。正如本書序言指出的那樣,我們從美國在本世紀出現的兩大情報失誤("9·11"襲擊和誤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中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因此,本書開篇就概述一下我們為何失誤。
一、我們為什么失誤
需要提醒的是,情報失誤并非美國所獨有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上一世紀其他國家情報機構的某些失誤進行回顧。
·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約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自己給自己充當起情報分析員,但事實證明他是一位非常蹩腳的分析員。他對與納粹德國的戰爭毫無準備,雖然收到大量情報表明德國人正準備發動突然襲擊,他卻對此視而不見。告訴俄國人德國即將發動襲擊的德國叛逃人員被視為挑撥離間者,根據斯大林的命令,他們被槍斃。當代號為"巴巴羅薩"的攻擊于1941年6月22日發起之時,斯大林的將軍們吃驚不已,他們在前方的各師陷入陷阱,遭遇滅頂之災。
·1942年的新加坡。13萬裝備精良的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士兵向3.5萬名疲憊不堪且裝備不良的日本士兵投降,這是英國在軍事上遭受的最重大失敗之一。在滑向這場災難的道路上,英國情報機構對其對手做了一連串的拙劣分析,如低估了日本"零"式戰斗機的實力、斷定日本人不會在叢林中使用坦克等。在將英國人趕出馬來半島并迫使其撤回新加坡的過程中,日軍坦克被證實效率奇高。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據稱以色列擁有世界上好的情報機構,但是在1973年,以色列情報機構領導層與內閣結合太緊,經常充當內閣的政策顧問和信息評估人。在一定程度上,以色列過去的勝利也導致其狂妄自大和對以色列固有優勢的自信。以色列領導人認為,以色列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是阻止其對手發動進攻的威懾力量。他們認為,埃及在發動進攻之前需要重建其空軍力量,并與敘利亞結成聯盟。在這種氛圍中,以色列的情報機構易于成為埃及欺騙行動的犧牲品,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一位情報軍官預測了埃及即將發動攻擊,但這份報告被其上司即以色列南部軍區司令部首席情報官扣壓。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埃及沒有重建空軍,并嚴守敘埃協議的機密,發動了突然襲擊,以色列國防軍措手不及。雖然攻擊最終被擊退,但以色列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阿根廷想要英國交出其于1837年占領并在那里進行殖民統治的福克蘭群島。英國的戰術是進行曠日持久的外交談判而不放棄該島。當時有充足的證據表明阿根廷企圖入侵該島,有報告說一支阿根廷海軍特遣部隊與一支海軍陸戰隊兩棲部隊一起向福克蘭群島開進,但因為懾止或擊退進攻將要付出高昂代價,英國外交部不愿意直面阿根廷發動進攻的可能性。當時由外交部主管的拉美動態情報組(Latin America Current Intelligence Group)于1982年3月30日斷定,阿根廷不會立即入侵。4月2日,阿根廷海軍在福克蘭群島登陸并占領該島,此事引發英國集結海軍特遣部隊并奪回了該島。
這些例子和本書討論的其他情報失誤都不是因為沒有搜集到情報。在這些案例中,情報都已經搜集到。情報失誤有三個主題是共同的
1.不能共享信息
從珍珠港事件到"9·11"恐怖襲擊,再到誤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情報搜集人員和分析人員不能夠或不愿意共享信息,已經成為情報失誤反復出現的一個原因。
情報工作是一項團隊活動。有效的團隊需要的是凝聚力、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合作、共同的思維模式(Mental Models)和類似的知識結構——所有這些都有助于信息的共享。沒有這樣一個共同流程,任何團隊——尤其是必須處理當今復雜問題的跨學科團隊——都將迅速解體。
然而,"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委員會"(即"美國關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情報能力委員會",該委員會于2005年3月向總統提交了正式報告)發現分析人員不能作為一個團隊進行工作。他們不能有效地共享信息。在美國情報界以及在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情報機構,不能共享信息的根本原因依舊存在。
分享需要開放,但任何需要秘密行事的組織都會對開放感到頭疼,因此經常拒絕開放。包括美國情報界在內的大部分政府情報機構,強調得更多的是保密而不是效率。對于產出劣質情報的懲罰比較溫和。對于保密信息處理不當,當事人得到的懲罰則是情報生涯的終結。不進行信息共享確有合法理由,由于過分廣泛地共享了搜集項目的細節情況,美國情報界有許多搜集"資產" 遭到損失。所以,在保護資產與行動高效之間保持平衡,歸根結底是一種藝術。商業組織在情報分享方面更為高效,因為較之保密性,他們往往更注重效益。而且,他們損失關鍵情報來源的風險也比較低。
任何學科的專家都擁有信息優勢,他們往往利用這種優勢為自己的日常工作服務。情報搜集與分析人員也是如此。在情報機構的較低層,囤積信息或許還有保住工作的好處。在高層情報機構,壟斷情報可能有助于保護本單位的預算。因此,拿出最少量的必要信息進行分享,既避免遭受批評,又保護了真正有價值的材料,這是一種自然傾向。任何一個官僚組織都有囤積信息的手段,而本書對其中最常見的部分進行討論。
,情報搜集人員和分析人員都會發現,與世隔絕輕而易舉。他們不愿意利用外單位的資源。溝通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從其他來源獲取情報具有長期收益,但短期收益幾乎很少。
總之,情報搜集人員、分析人員和情報機構隱藏信息的動機很多,共享信息的好處卻很少。在共享的動機還沒有超過隱藏的好處之前,這個問題有可能一直存在。
2.不能客觀地分析所搜集的材料
·在本書引言開頭所引用的各個案例中,情報分析人員或都被固定在一種思維模式之中,這是分析出現失誤一以貫之的原因。我在前面引用了巴斯德的警示,他們恰恰落入了這一陷阱之中。他們之所以相信,是因為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希望事情就是如此。思維模式本身可以通過多種偏見(Bias)和先入之見(Preconception)的形式表現出來,具體包括如下表現:種族中心主義偏見(Ethnocentric Bias)包括將自己的文化信仰與期望強加于人。這導致"鏡像思維"(Mirror-Image)模式的產生,即以看待自己的方式來看待他人,并導致這樣的一種假定,即別人都會按照自己所定義的理性來進行"合理"行動。以色列人之所以沒有預測到贖罪日戰爭,是因為在以色列人看來,埃及人在沒有進行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發動襲擊并不理智。
·愿望思維(Wishful Thinking)包括在分析中所表現的過度樂觀或對不愉快選擇的刻意避免。英國外交部之所以沒有預測到阿根廷會入侵福克蘭群島,是因為盡管有情報表明入侵迫在眉睫,但外交部不想面對。出于同樣的原因,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約瑟夫·斯大林犯下了同樣的錯誤。
·狹隘利益(Parochial Interests)導致組織的忠誠度或個人的日常工作影響了分析流程。
·維持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es)使得分析人員以為事情將沿著直線發展。畢竟,最有把握的天氣預報是"明天的天氣將像今天一樣"。英國情報軍官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極端例子。1950年,該軍官在服役47年之后退休。他回憶道:"對戰爭爆發進行可怕的預測,年復一年的不安與憂慮總是困擾著我。每次我都抵制這種不安與憂慮。我只誤報過兩次。"維持現狀的偏見造成分析人員無法捕捉模式的變化。
·提前做出結論(Premature Closure)。分析人員對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過早做出判斷,然后就固執地捍衛最初的判斷。這會導致分析人員(通常是在下意識的狀態下)挑選支持自己所偏愛方案的證據,而拒絕接受與該方案相沖突的證據(或認為不重要而不予考慮)。
如果不進行質疑,所有這些思維模式就會產生糟糕的結論和劣質的情報。而且,正如"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委員會"的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分析人員經常以未經辯駁的假設來驅動自己的分析。
3.用戶不能根據情報采取行動
在某些情況下,如在"巴巴羅薩行動"和福克蘭群島事件中,情報用戶不能理解或不能利用現有的情報。
國務院一位博學官員曾經這樣半開玩笑地評論說:"沒有什么政策失誤,有的只是政策的成功和情報的失誤。"這句評論雖然激怒了情報官員們,但應該將此理解為對采取行動的一種呼喚。當用戶不能利用得到的情報時,情報分析人員應該承擔部分責任;在分析過程中,分析人員也應該接受挑戰,讓用戶參與其間,確保在用戶必須采取行動時,這樣的情報可考慮予以使用。
在本書中,我用相當大的篇幅討論了情報分析人員"客觀評估和了解客戶、客戶業務或領域"的極端重要性。本書及時部分闡述了一種合作性的、"以目標為中心"的情報分析方法。該方法要求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包括情報用戶在內,都建立起緊密的工作關系,從而最清晰地了解用戶需求、取得最有效的成果或產品。本書一章討論了各種方法,確保用戶在決策時考慮所有可獲得的情報。
情報分析人員常常不愿同決策者這種情報用戶密切接觸。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立之初,曾試圖遠離其從事政策制定的情報用戶,以避免自己在國家情報評估過程中喪失客觀性。二者之間存在分隔,不利之處顯而易見,因為情報分析針對的不是用戶當前感興趣的問題,情報對政策制定就變得不那么有用,這種做法的不利之處顯而易見。20世紀70年代期間,中央情報局高級分析人員開始加強與決策者的接觸。正如福克蘭群島之戰和贖罪日戰爭這兩個案例所顯示的那樣,這種密切接觸也有風險,但在許多情況下,分析人員已經能夠與決策者密切合作,在不喪失客觀性的前提下,使得情報分析貼切中肯。
二、本書論述什么
本書是為情報分析人員撰寫的,它提出了成功進行情報分析的流程——包括避免情報失誤的三個主題。
研究表明,美國情報界不存在任何統一的標準分析方法。大的情報界都由許多情報門類(Discipline)組成,每個門類都有自己的分析方法。而且,情報分析人員一般都會創造出一些專門方法,來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這種個性化的分析方法(Approach)已經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分析手段(Method),其中美國情報分析人員采用的分析手段有160多種。
分析手段的擴散具有充分的理由。為了解決非常專門的問題,人們開發了各種方法,這些方法通常是某一學科所獨有的,如經濟分析方法或科技分析方法(它很可能擁有最多的解題方法)。例如,蘇聯解體后,那些一輩子從事計劃經濟分析的經濟學家,突然面臨自由市場價格和私有化問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這種經濟過渡的模式,分析人員必須從頭做起,發明各種方法,以衡量俄羅斯私營經濟的規模。
不過,所有的情報分析方法都來自一個基本流程。本書討論的就是這個流程。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思路,即創建情報目標模型,從該模型中提取有用信息。這兩個步驟——及時步稱為綜合,第二步叫做分析——構成了人們所稱的情報分析。所有的分析人員都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做。避免失誤的關鍵是,情報分析人員應與信息搜集人員和情報用戶共享這種模型。盡管不存在解決所有問題的統一方法,但基本的流程事實上是存在的。
也有各種標準的、廣泛使用的方法。分析人員必須全部掌握它們,以便在解決情報問題時應用。它們可能包括模式分析(Pattern Analysis)、趨勢預測(Trend Prediction)、文獻評估(Literature Assessment)和統計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等。本書從頭到尾以分析原則的形式介紹了這些技巧。這些分析技巧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流程,便有助于避免此前討論過的情報失誤。
謝爾曼·肯特(Sherman Kent)指出,一名分析人員具有三個愿望:"知曉一切,得到信任和對政策施加積極影響。"本書不會培養出能夠知曉一切的分析人員——這就是評估將繼續存在的原因。但是,本書及時章至第十四章可幫助分析人員學會各種分析技巧,而第十五章則可幫助分析人員朝第二個和第三個愿望邁進。
三、小結
情報失誤具有三個由來已久的共同主題:
搜集人員與分析人員不能共享信息。出色的情報工作需要團隊行動和共享信息,但在龐大的情報機構中,大多數激勵措施都是鼓勵隱藏信息而不是共享信息。
分析人員不能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客觀分析。存在思維模式是這些失誤的共同問題,偏見和先入之見妨礙了客觀性。
用戶不能根據情報采取行動。這不是用戶的過錯。分析人員有義務確保用戶收到情報,而且理解情報。
本書討論的是一個可以減少這種失誤的情報流程。龐大的情報機構會開發出許多分析方法,用以處理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這些方法在基本分析流程中都行之有效:創建情報目標模型(綜合),并從該模型中提取有用信息(分析)。成功來自情報分析人員與搜集人員和用戶分享這種目標模型。
本書為情報分析新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也為博學分析師提供了一些極有價值的參考。克拉克描述了一種以目標為中心的方法,來分析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方面的情報……
——中情局科技分局前副局長助理 加里?古德里奇(Gary W. Goodrich)
克拉克這本關于情報分析的書給我提供了一套新的工具, 不僅可以應用于情報教學,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套嚴謹的方法,讓他們能夠測試自己的假設、分析新的數據,并質疑已有的設想。在政治科學與公共政策領域,鮮有什么工具能像克拉克的方法這樣有如此廣泛的應用。
——中情局退休高級科學家黛安?斯奈德(Diane C. Snyder)
本書一經問世就有效填補了情報文獻文本上的重要空白。在變化甚劇的情報工作領域,包括分析領域,本書版的出現, 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福祉。這本書可讀性強,來得及時,別具一格。
——美國國家情報大學校長 威廉?諾特(William Nolte)
在本書中,克拉克為讀者呈現了一整套分析方法,這套方法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情報分析師而言都十分有用。在我講授的情報與政策這門課上,克拉克的方法獲得了一致好評。
——美國威廉瑪麗學院教授 威廉?雷納格爾(William Rennagel)
用已掌握的情報建立一個目標模型; ·評估數據:核心是選擇適用于眼前事實的V最簡單解釋; ·填充
非常專業,買錯了,湊合著看吧,就當增加些知識了
真正有含金量的專業書,不多。這就是其中的一本!
給我外甥女買的,希望可以讓她學習到里面的東西
物流比較快,基本上是24小時收到的,翻閱了一下挺不錯的,抓緊看!
紙張很好,印刷不錯,相信當當的是正品哦、下次還會在這里買書滴
本書內容信息量大,知識豐富。唯有膠裝容易散頁。
國外最新已經是第四版 這是第三版 不過還是很滿意 翻譯的語言很到位 有助于情報學的初級學生進行學習
買重復了,書很好剛剛到手,有需要的朋友三十塊包,聯系252136697q
以目標為導向的方法,在這個信息崩盤的時代是個很好的選項。
書的質量很好,但是內容的實用性沒有想像的好,不過總體來說這個價錢還是值得的。
提供了很多模型,尤其還提到了孫子兵法的地理空間模型
提供了具體的分析方法,基于軍事領域,如應用在經濟情報上需要進一步融會貫通、因時制宜
很贊的書,只看了第一章就覺得值了。非常好。不僅是專業的,其他人也該好好讀讀。這是一個方法論的書。
趁著打折入手的,不過有點小貴。送貨比較及時,贊一個!
美國情報分析有時精準有時成為政客利用的對象,有時把自己弄的萬劫不復!
很驚訝還有這種書買,雖然不是學這個的,但對這類東西感興趣,就買來看看,當做長長見識~
很好!是我又幫同事買的!等了好久才有貨!果斷三本!
好難懂,我這種非數字化的頭腦讀這個有點難過。
情報思想的先進,是美國稱霸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報研究領域的必讀書籍,商業軍事政治都離不開情報
經過美國相關機構審查了的,也是,這種東西如果有好的話怎么會沒有保留的拿來公布。對于沒有接觸過情報的人來說可以做一個了解。
情報分析的擴展之作,有別于一般的基于公開信息的情報分析
書很厚啊~印的很清晰,很好的一本書啦!學學情報處理,比起個人情報商,情報組織更適合這本書
本書講述了各類情報的分析方法,有助于了解中情局等美國情報機關是怎么評估目標的。
創建模型第五章情報模型概8述第六章情報信息來源第七章評估和整理數據第八章搜集策略第九
很不錯的情報書籍,但有關情報分析上的闡述過于宏觀,更著重于戰略情報上的情報分析研判
克拉克的這本書對我很有幫助,不僅可以應用于情報教學,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套嚴謹的方法,讓他們能夠測試自己的假設、分析新的數據,并質疑已有的設想。在政治科學與公共政策領域,鮮有什么工具能像克拉克的方法這樣有如此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