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宋高僧傳(全二冊)圖書
人氣:66

宋高僧傳(全二冊)

佛門高僧之傳記,范氏精心之點校,共留佛門余芳。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宗教>佛教  
  • 作者:[宋][贊寧] 撰 [范祥雍] 點校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2584185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4
  • 印刷時間:2017-04-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宋高僧傳》由高僧贊寧于太平興國七年(982)奉敕編纂,端拱元年撰成,后又經(jīng)重治,至道二年(996)始成定本,集錄由唐太宗貞觀(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343年間之高僧傳記。《宋高僧傳》凡三十卷,原書之序謂正傳533人,附見0人;實則正傳531人,附見125人。全書分為譯經(jīng)、義解、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十科。《宋高僧傳》對禪宗僧人立傳甚詳,對研究禪宗歷史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范祥雍先生以現(xiàn)在所知國內(nèi)僅存的宋刻本磧砂藏經(jīng)本為底本,并參校多個本字,底本存真,校勘精妙,可饗讀者。

編輯推薦

宋高僧傳》是繼梁代慧皎《高僧傳》、唐道宣《續(xù)高僧傳》后為高僧所作之傳記。《宋高僧傳》史料豐富,裁減有度,態(tài)度嚴謹。其較為人稱道的是對禪宗高僧的記述,對研究禪宗的歷史意義重大。統(tǒng)而言之,《宋高僧傳》對了解唐宋時佛教的發(fā)展及其對政治、文化諸方面的影響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宋高僧傳》編撰者為北宋僧人贊寧(919~1001),佛教史學家。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

宋高僧傳》整理者為范祥雍(1913—1993),著名文史專家,藏書家。其整理典籍有:《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洛陽伽藍記校注》、《戰(zhàn)國策箋證》、《大唐西域記匯校》等,另有《范祥雍文史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結(jié)集為《范祥雍古籍整理匯刊》出版。

目錄

點校略例(一)

上冊

進高僧傳表(一)

大宋高僧傳序(一)大宋高僧傳卷及時(一)

譯經(jīng)篇及時之一正傳三人附見一人(一)

唐京兆大薦福寺義浄傳一(一)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二(四)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三慧朗(六)大宋高僧傳卷第二(一五)

譯經(jīng)篇及時之二正傳十五人附見

八人(一五)

唐洛京圣善寺善無畏傳一達摩

掬多(一五)

唐洛京智慧傳二(二○)

唐玉華寺玄覺傳三(二二)

唐益州多寶寺道因傳四嵩公寶暹(二二)

唐波凌國智賢傳五會寧(二四)

唐洛京白馬寺覺救傳六(二四)

唐五臺山佛陀波利傳七順貞(二五)

唐尊法傳八(二七)

唐西京慧日寺無極高傳九阿難律木叉

師迦葉師(二七)

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十(二八)

唐洛京大徧空寺實叉難陀傳十一(二八)

周西京廣福寺日照傳十二(二九)

周洛京魏國東寺天智傳十三(三○)

周洛京佛授記寺慧智傳十四

明佺(三○)

周洛京寂友傳十五(三一)大宋高僧傳卷第三(三六)

譯經(jīng)篇及時之三正傳十四人附見

三人(三六)

唐京師總持寺智通傳一(三六)

唐京師奉恩寺智嚴傳二(三六)

唐洛京天竺寺寶思惟傳三(三七)

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傳四(三八)

唐羅浮山石樓寺懷迪傳五般若力善

部末摩(三九)

唐京兆慈恩寺寂默傳六(四○)

唐丘慈國蓮華寺蓮華精進傳七(四○)

唐北庭龍興寺戒法傳八(四一)

唐蓮華傳九(四一)

唐大圣千福寺飛錫傳十(四二)

唐京師大安國寺子鄰傳十一(四三)

唐醴泉寺般若傳十二(四四)

唐上都章敬寺悟空傳十三(四四)

唐京師滿月傳十四智慧輪(四六)大宋高僧傳卷第四(五六)

義解篇第二之一正傳二十人附見七人(五六)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一(五六)

唐京師西明寺道世傳二(五九)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傳三(六○)

唐京兆大慈恩寺法寶傳四勝莊(六一)

唐京師西明寺圓測傳五薄塵靈辯(六二)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傳六(六二)

唐簡州福聚寺靖邁傳七(六三)

唐新羅國順璟傳八(六四)

唐京兆大慈恩寺嘉尚傳九(六五)

唐淄州慧沼傳十大愿塵外(六六)

唐京兆大慈恩寺彥悰傳十一(六六)

唐新羅國義湘?zhèn)魇?六七)

唐京兆大慈恩寺義忠傳十三(六九)

唐新羅國黃龍寺元曉傳十四大安(七○)

周京兆崇福寺神楷傳十五明恂(七二)

周京兆廣福寺會隱傳十六(七三)

周虎丘山寺僧瑗傳十七(七三)

唐會稽山妙喜寺印宗傳十八(七四)

唐太原府崇福寺宗哲傳十九(七五)

唐洛京佛授記寺德感傳二十(七五)

唐太原崇福寺浮丘傳二十一(七六)大宋高僧傳卷第五(八○)

義解篇第二之二正傳十四人附見五人(八○)

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一大儀(八○)

唐荊州玉泉寺恒景傳二(八一)

唐中嶽嵩陽寺一行傳三(八二)

唐京兆西崇福寺智昇傳四(八五)

唐中大云寺圓暉傳五懷遠崇廙(八六)

唐京兆華嚴寺玄逸傳六(八六)

唐長安青龍寺道氤傳七(八七)

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傳八(八九)

唐越州禮宗傳九(九一)

唐錢塘天竺寺法詵傳十(九二)

唐京師興善寺潛真?zhèn)魇?/p>

道超(九三)

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傳十二(九五)

唐京師西明寺良秀傳十三

談筵(九七)

唐京師西明寺慧琳傳十四(九八)大宋高僧傳卷第六(一○二)

義解篇第二之三正傳十四人附見六人(一○二)

唐京師崇福寺惟愨傳一慧震

弘沇(一○二)

唐京師千福寺懷感傳二(一○三)

唐吳興法海傳三(一○三)

唐洛京佛授記寺慧苑傳四(一○四)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傳五慧威(一○四)

唐臺州國清寺湛然傳六(一○五)

唐蘇州開元寺元浩傳七(一○七)

唐越州暨陽杭烏山智藏傳八(一○九)

唐梓州慧義寺神清傳九義將(一○九)

唐京師大安國寺端甫傳十(一一一)

唐圭峯草堂寺宗密傳十一圓禪師

照禪師(一一三)

唐京師西明寺乘恩傳十二(一一六)

唐彭州丹景山知玄傳十三(一一七)

唐京兆大安國寺僧徹傳十四(一二一)大宋高僧傳卷第七(一二六)

義解篇第二之四正傳二十三人附見四人(一二六)

唐五臺山華嚴寺志遠傳一元堪(一二六)

唐越州應天山寺希圓傳二(一二七)

唐絳州龍興寺木塔院玄約傳三(一二八)

梁滑州明福寺彥暉傳四(一二九)

梁今(一)東京相國寺歸嶼傳五(一三○)

後唐洛陽長水令諲傳六(一三一)

後唐定州開元寺貞辯傳七(一三一)

後唐會稽郡大善寺虛受傳八(一三二)

後唐杭州龍興寺可周傳九(一三三)

後唐東京相國寺貞誨傳十(一三四)

後唐洛京長壽寺可止傳十一(一三五)

漢太原崇福寺巨岷傳十二(一三七)

漢棣州開元寺恒超傳十三(一三八)

漢洛京法林院僧照傳十四(一三九)

漢洛陽天宮寺從隱傳十五夢江(一四○)

漢杭州龍興寺宗季傳十六(一四一)

周魏府觀音院智佺傳十七(一四二)

大宋秀州靈光寺皓端傳十八(一四三)

大宋東京天清寺傅章傳十九(一四三)

大宋并州崇福寺佛山院繼倫傳

二十(一四四)

大宋齊州開元寺義楚傳二十一修進省倫(一四五)

大宋杭州慈光院晤恩傳二十二(一四六)

大宋天臺山螺溪道場(二)義寂傳二

十三(一四七)大宋高僧傳卷第八(一五六)

習禪篇第三之一正傳十五人附見三人(一五六)

唐蘄州東山弘忍傳一(一五六)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二(一五八)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三(一六一)

唐袁州蒙山慧明傳四(一六三)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傳五(一六四)

唐潤州竹林寺曇璀傳六(一六五)

唐金陵延祚寺法持傳七(一六七)

唐越州云門寺道亮傳八(一六七)

唐荊州碧澗寺道俊(三)傳九(一六八)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傳十(一六八)

唐金陵天保寺智威傳十一本浄(一七○)

唐睦州龍興寺慧朗傳十二公(一七一)

唐鄆州安國院巨方傳十三智封(一七二)

唐郢州大佛山香育傳十四(一七四)

唐兗州泰山(四)降魔藏師傳十五(一七四)

大宋高僧傳卷第九(一八○)

習禪篇第三之二正傳十四人附見四人(一八○)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傳一行思(一八○)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傳二(一八一)

唐南嶽觀音臺懷讓傳三(一八二)

唐京師大安國寺楞伽院靈著傳四

法翫(一八三)

唐潤州幽棲寺玄素傳五(一八四)

唐均州武當山慧忠傳六(一八六)

唐太原甘泉寺志賢傳七(一八九)

唐黃龍山惟忠傳八(一九○)

唐南嶽石頭山希遷傳九(一九○)

唐成都府浄眾寺神會傳十(一九二)

唐杭州徑山法欽傳十一(一九二)

唐壽春三峯山道樹傳十二(一九四)

唐陜州迴鑾寺慧空傳十三元觀(一九五)

唐洛京龍興寺崇珪傳十四全植(一九六)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二○二)

習禪篇第三之三正傳十六人附見八人(二○二)

唐洪州開元寺道一傳一智藏(二○二)

唐宣州靈湯泉蘭若志滿傳二(二○四)

唐沂州寶真院光瑤傳三道堅(二○四)

唐揚州華林寺靈坦傳四(二○五)

唐唐州紫玉山道通傳五(二○六)

唐雍京章敬寺懷暉傳六(二○七)

唐京兆興善寺惟寬傳七寶修(二○八)

唐天臺山佛窟巖遺則傳八(二○九)

唐婺州五洩山靈默傳九志閑(二一○)

唐荊州天皇寺道悟傳十崇信(二一一)

唐鄴都圓寂傳十一掘多(二一五)

唐袁州陽歧山甄叔傳十二(二一六)

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十三(二一六)

唐潭州翠微院恒月傳十四真亮(二一八)

唐襄州夾石山思公傳十五曇真(二一八)

唐定州大像山(五)石藏傳十六(二一九)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一(二二四)

習禪篇第三之四正傳二十一人附見四人(二二四)

唐洛京伏牛山自在傳一一缽和尚南印(二二四)

唐汾州開元寺無業(yè)傳二(二二六)

唐長沙東寺如會傳三(二二八)

唐南陽丹霞山天然傳四(二二九)

唐常州芙蓉山太毓傳五(二三○)

唐南嶽西園蘭若曇藏傳六靈彖超岸(二三一)

唐鄂州大寂院無等傳七(二三二)

唐天目山千頃院明覺傳八(二三二)

唐杭州秦望山圓脩傳九(二三三)

唐池州南泉院普愿傳十(二三四)

唐澧陽云巖寺曇晟傳十一(二三五)

唐荊州福壽寺甄公傳十二(二三六)

唐趙州東院從諗傳十三(二三六)

唐京兆華嚴寺智藏傳十四(二三七)

唐潭州道吾山圓智傳十五(二三七)

唐明州大梅山法常傳十六(二三八)

唐揚州慧照寺崇演傳十七(二三九)

唐鹽官鎮(zhèn)國海昌院(六)齊安傳十八(二三九)

唐京兆(七)圣壽寺恒政傳十九(二四一)

唐大潙山靈祐傳二十(二四二)

唐黃州九井山玄策傳二十一(二四三)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二(二四九)

習禪篇第三之五正傳二十人附見四人(二四九)

唐杭州大慈山寰中傳一(二四九)

唐洛陽韶山寰普傳二(二五○)

唐衡山昂頭峯日照傳三(二五○)

唐朗州德山院宣鑒傳四(二五一)

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傳五(二五一)

唐真定府臨濟院義玄傳六(二五三)

唐洛京廣愛寺從諫傳七鑒宗(二五三)

唐洪州洞山良價傳八(二五五)

唐蘇州藏廙傳九(二五六)

唐福州怡山院大安傳十(二五七)

唐長沙石霜山慶諸傳十一洪諲令達(二五八)

唐洪州云居山道膺傳十二(二五九)

唐云連云院有緣傳十三(二六○)

唐福州雪峯廣福院義存?zhèn)魇?二六一)

唐澧州蘇溪元安傳十五(二六四)

唐明州雪竇院恒通傳十六招賢岑師(二六四)

唐袁州仰山慧寂傳十七(二六五)

唐天臺紫凝山慧恭傳十八(二六六)

唐杭州龍泉院文喜傳十九(二六七)

唐明州伏龍山惟靖傳二十(二六八)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三(二七四)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二七四)

唐今東京封禪寺圓紹傳一(二七四)

唐蘄州黃崗山法普傳二休靜(二七五)

梁鄧州香嚴山智閑傳三大同(二七六)

梁撫州踈山光仁傳四本仁居遁(二七七)

梁福州玄沙院師備傳五(二七八)

梁河中府棲巖山存壽傳六(二七九)

梁臺州瑞巖院師彥傳七(二七九)

梁撫州曹山本寂傳八(二八○)

後唐漳州羅漢院桂琛傳九(二八一)

後唐福州長慶院慧稜傳十(二八二)

後唐杭州龍冊寺道怤傳十一(二八二)

晉會稽清化院全付傳十二(二八三)

晉永興永安院善靜傳十三靈照(二八四)

周金陵清涼院文益?zhèn)魇?二八五)

周廬山佛手巖行因傳十五道潛(二八六)

大宋廬山圓通院緣德傳十六(二八八)

大宋天臺山德韶傳十七(二八九)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四(二九七)

明律篇第四之一正傳二十人附見五人(二九七)

唐京兆西明寺道宣傳一大慈(二九七)

唐京兆恒濟寺道成傳二(三○○)

唐京師崇圣寺文綱傳三名恪(三○一)

唐京師恒濟寺懷素傳四賓律師(三○三)

唐光州道岸傳五(三○五)

唐百濟國金山寺真表傳六(三○七)

唐安州十力寺秀律師傳七(三一○)

唐京師崇圣寺靈傳八(三一○)

唐京兆崇福寺滿意傳九(三一一)

唐京兆西明寺崇業(yè)傳十(三一一)

唐越州法華山寺玄儼傳十一融濟(三一一)

唐杭州靈智寺德秀傳十二(三一四)

唐開業(yè)寺愛同傳十三玄通(三一四)

唐五臺山詮律師傳十四(三一五)

唐楊州龍興寺法慎傳十五(三一五)

唐杭州華嚴寺道光傳十六(三一七)

唐楊州大云寺鑒真?zhèn)魇?三一七)

唐杭州天竺山靈隱寺守直傳十八(三一九)

唐洪州大明寺嚴峻傳十九(三二○)

唐會稽開元寺曇一傳二十(三二○)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五(三二七)

明律篇第四之二正傳十九人附見三人(三二七)

唐馀杭宜豐寺靈一傳一(三二七)

唐吳郡東虎丘寺齊翰傳二(三二八)

唐潤州招隱寺朗然傳三(三二九)

唐越州稱心寺大義傳四(三三○)

唐常州興寧寺義宣傳五(三三一)

唐蘇州開元寺辯秀傳六(三三二)

唐京師安國寺如浄傳七(三三三)

唐漢州開照寺鑑源傳八慧觀(三三三)

唐吳郡雙林寺志鴻傳九(三三四)

唐京兆安國寺乘如傳十(三三五)

唐襄州辯覺寺清江傳十一(三三五)

唐會稽云門寺靈澈傳十二(三三六)

唐揚州慧照寺省躬傳十三(三三七)

唐吳郡包山神皓傳十四維亮(三三八)

唐京師安國寺藏用傳十五(三三九)

唐湖州八圣道寺真乘傳十六(三四○)

唐杭州靈隱山道標傳十七(三四一)

唐衡嶽寺曇清傳十八(三四三)

唐京兆(八)西明寺圓照傳十九

利言(三四三)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六(三五三)

明律篇第四之三正傳十九人附見二人(三五三)

唐朔方龍興寺辯才傳一(三五三)

唐京師章信寺道澄傳二(三五四)

唐鐘陵龍興寺清徹傳三(三五五)

唐撫州景云寺上恒傳四(三五五)

唐錢塘永福寺慧琳傳五(三五六)

唐江州興果寺神湊傳六(三五七)

唐京兆圣壽寺慧靈傳七(三五八)

唐吳郡破山寺常達傳八(三五八)

唐越州開元寺丹甫傳九(三五九)

唐吳郡嘉禾靈光寺法相傳十(三六○)

唐天臺山國清寺文舉傳十一(三六一)

唐會稽開元寺允文傳十二(三六一)

梁京兆西明寺慧則傳十三元表(三六三)

梁吳郡(九)破山興福寺彥偁傳十四壽闍棃(三六四)

後唐天臺山福田寺從禮傳十五(三六五)

後唐杭州真身寶塔寺景霄傳十六(三六六)

後唐東京相國寺貞峻傳十七(三六六)

漢錢塘千佛寺希覺傳十八(三六七)

周東京相國寺澄楚傳十九(三六八)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七(三七六)

護法篇第五正傳十八人附見一人(三七六)

唐京師大莊嚴寺威秀傳一(三七六)

唐京兆大興善寺復禮傳二(三七七)

唐京兆魏國寺惠立傳三(三七八)

唐洛京佛授記寺玄嶷傳四(三七九)

唐江陵府法明傳五(三七九)

唐潤州石圮山神悟傳六(三八一)

唐金陵鐘山元崇傳七璿禪師(三八二)

唐京兆大(一)安國寺利涉?zhèn)靼?三八四)

唐越州焦山大曆寺神邕傳九(三八五)

唐朗州藥山惟儼傳十(三八七)

唐京師章信寺崇惠傳十一(三八九)

唐洛陽同德寺無名傳十二(三九○)

唐廬山歸宗寺智常傳十三(三九一)

唐杭州千頃山楚南傳十四(三九二)

唐南嶽七寶臺寺玄泰傳十五(三九三)

唐京兆福壽寺玄暢傳十六(三九四)

後唐南嶽般舟道場惟勁傳十七(三九五)

周洛京福先寺道丕傳十八(三九六)

下冊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八(四○五)

感通篇第六之一正傳十五人附見三人(四○五)

後魏西涼府檀特師傳一(四○五)

後魏晉陽河禿師傳二(四○六)

陳新羅國玄光傳三(四○六)

隋江都宮法喜傳四(四○八)

隋洺州欽師傳五(四○九)

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傳六木叉慧儼慧岸(四一○)

唐嵩嶽少林寺慧安傳七(四一四)

唐虢州閿鄉(xiāng)萬迴傳八(四一五)

唐齊州靈巖寺道鑒傳九(四一八)

唐武陵開元寺慧昭傳十(四二一)

唐岸禪師傳十一(四二三)

唐會稽永欣寺後僧會傳十二(四二四)

唐京兆法海寺道英傳十三(四二五)

唐京兆法秀傳十四(四二六)

唐滑州龍興寺普明傳十五(四二八)

大宋高僧傳卷第十九(四三二)

感通篇第六之二正傳二十一人附見八人(四三二)

唐嵩嶽破灶墮傳一(四三二)

唐嵩嶽閑居寺元珪傳二(四三二)

唐廬江灊山天柱寺惠符傳三(四三五)

唐長安西明寺惠安傳四(四三六)

唐西域安靜傳五徐果師(四三七)

唐福州鐘山如一傳六(四三八)

唐西域亡名傳七(四三八)

唐京兆抱玉傳八(四三九)

唐虢州閿鄉(xiāng)阿足師傳九(四四○)

唐天臺山封干師傳十木師寒山子 拾得(四四一)

唐成都浄眾寺無相傳十一智詵

禪師(四四四)

唐揚州西靈塔寺懷信傳十二(四四六)

唐陜府辛七師傳十三(四四七)

唐京師大安國寺和和傳十四(四四八)

唐楊州孝感寺廣陵大師傳十五(四四八)

唐南嶽山明瓚傳十六(四四九)

唐簡州慈云寺待駕傳十七懷一(四五一)

唐福州愛同寺懷道傳十八智恒(四五一)

唐昇州莊嚴寺惠忠傳十九圓寂(四五二)

唐洛京天宮寺惠秀傳二十(四五四)

唐成都郫縣法定寺惟忠傳二十一(四五五)

大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六二)

感通篇第六之三正傳二十二人附見四人(四六二)

唐資州山北蘭若處寂傳一(四六二)

唐代州五臺山華嚴寺無著傳二(四六三)

唐真定府普化傳三(四六五)

唐漢州棲賢寺大川傳四法烱(四六六)

唐西域難陀傳五(四六七)

唐壽州紫金山玄宗傳六(四六八)

唐袁州陽歧山廣敷傳七(四六八)

唐鄧州烏牙山圓震傳八(四六九)

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九(四七○)

唐婺州金華山神暄傳十(四七一)

唐澧州開元寺道行傳十一(四七二)

唐徐州安豐山懷空傳十二(四七二)

唐洛京慧林寺圓觀傳十三(四七二)

唐江州廬山五老峯法藏傳十四(四七四)

唐洛陽香山寺鑑空傳十五(四七五)

唐廣州羅浮山道行傳十六(四七七)

唐潞州普滿傳十七(四七七)

唐江陵府些些傳十八食油師(四七八)

唐吳郡義師傳十九證智薦福寺

老僧(四七九)

唐唐州云秀山神鑒傳二十(四八○)

唐天臺山國清寺清觀傳二十

物外(四八○)

唐洪州黃蘗山希運傳二十二(四八一)

大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四八八)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傳十八人附見三人(四八八)

唐五臺山法華院神英傳一(四八八)

唐五臺山華嚴寺牛云傳二(四八九)

唐五臺山清涼寺道義傳三(四九○)

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傳四(四九一)

唐清涼山祕魔巖常遇傳五(四九五)

唐成都府永安傳六(四九六)

唐衢州靈石寺慧聞傳七(四九七)

唐朔方靈武下院無漏傳八(四九七)

唐杭州靈隱寺寶達傳九(四九九)

唐代州北臺山隱峯傳十亡名鴙鳩和尚(五○○)

唐興元府中梁山寺上座亡名傳十一(五○一)

唐太原崇福寺文爽傳十二(五○二)

唐福州保福寺本浄傳十三(五○三)

唐成都府法聚寺法江傳十四興善寺異僧(五○三)

唐彭州九隴茶籠山羅僧傳十五(五○四)

唐明州奉化縣契此傳十六(五○五)

唐鄴都開元寺智傳十七(五○五)

唐鳳翔府甯師傳十八(五○七)

大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五一三)

感通篇第六之五正傳十三人附見五人(五一三)

後唐韶州靈樹院如敏傳一(五一三)

後唐天臺山全宰傳二(五一四)

晉巴東懷濬傳三(五一四)

晉閬州光國院行遵傳四(五一五)

晉襄州亡名傳五(五一六)

漢洛陽告成縣狂僧傳六曹和尚(五一七)

周偽蜀浄眾寺僧緘傳七大慈寺亡名(五一八)

周杭州湖光院師簡傳八(五二○)

大宋明州乾符寺王羅漢傳九(五二一)

大宋潭州延壽院宗合傳十道因(五二一)

大宋邛州(一一)大邑靈鷲山寺點點師傳十一(五二二)

大宋天臺山智者禪院行滿傳十二(五二三)

大宋魏府卯齋院法圓傳十三鑛師

李通玄(五二三)大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五三三)

遺身篇第七正傳二十二人附見二人(五三三)

<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秋白衣**的評論:

妙趣橫生,偶一翻翻亦是享受。

2017-11-24 10:50:44
來自huo1111**的評論:

宋高僧傳(全二冊) 這套書是豎版的。值得收藏。。。

2017-11-25 12:01: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史蒂芬張贊

2017-11-27 13:04:27
來自夏熵周**的評論:

正版塑封,推薦

2017-10-13 09:32:42
來自渝州辭**的評論:

略有折損,內(nèi)容沒的說

2017-10-16 10:59:50
來自yizhuxy**的評論:

豎排版,要的就是這感覺

2017-10-16 19:24:02
來自中華腹**的評論:

書很滿意,物美價廉,一如既往的支持當當,就是包裝再好點就完美了,繼續(xù)努力

2017-10-24 17:38: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挺好的,快遞太差,亟需改進!

2017-11-05 22:37:50
來自j***5(**的評論:

發(fā)貨快,描述與實物相符,包裝完好,感恩隨喜!全5分好評!

2017-11-08 07:57:46
來自熙攘**的評論:

印刷精美,內(nèi)容豐富,值得收藏。

2017-11-11 14:00: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佛慈悲,頂禮吾師!

2017-11-15 13:01:3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不錯,滿意

2017-11-18 19:55:42
來自中日必**的評論:

痛飲酒,熟讀騷,方得為眞名士。

2017-11-18 21:51: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大開眼界 內(nèi)容扎實

2017-11-19 08:26:15
來自龍城飛**的評論:

佛門高僧之傳記,范氏精心之點校,共留佛門余芳。

2017-10-11 19:35:10
來自a***6(**的評論:

范祥雍點校本《宋高僧傳》過去由中華書局出版,收入佛教典籍叢刊中,不過書局方面似乎已經(jīng)停印,現(xiàn)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推出該點校本收入佛門典要,應該后出轉(zhuǎn)精,值得入手!

2017-07-16 10:15:0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苑县| 龙岩市| 博乐市| 伊宁县| 锡林浩特市| 博客| 龙江县| 武冈市| 宽城| 花莲市| 禹州市| 静海县| 噶尔县| 道孚县| 大连市| 二手房| 佳木斯市| 义马市| 新邵县| 广安市| 金阳县| 兰州市| 衡水市| 本溪市| 忻城县| 九江县| 定远县| 米泉市| 重庆市| 壤塘县| 都匀市| 石城县| 大渡口区| 锡林浩特市| 磐石市| 容城县| 嘉义县| 朝阳县| 平江县| 屏东市|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