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和佛陀談天說地(2016版)圖書
人氣:44

和佛陀談天說地(2016版)

(精美圖文收藏版:為辛勞茫然現代人,帶出清涼滿足的人生況味)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宗教>佛教  
  • 作者:[釋見介]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44281744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6-02
  • 印刷時間:2016-02-01
  • 版次:2
  • 開本:8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和佛陀談天說地》內容簡介:《和佛陀談天說地》是佛學名家釋見介所著的一本禪意散文,文字意境至美,配以充滿意趣的水墨畫。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字里行間的沉靜平和之氣,為辛勞茫然的現代人,帶出幾多清涼與滿足人生的況味。

人可以一輩子不走進寺院,卻不能一輩子不面對自己,不面對自己的佛心。在這無常的世間,你是否有勇氣接納人生無所不在的變化?想活得自在,安住于當下,只有正視自己的佛心。

編輯推薦

人可以一輩子不走進寺院,卻不能一輩子不面對自己,不面對自己的佛心

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日升日落,信步于自然之中,尋找佛陀,也找回自己

中國時報2005年美好生活書獎

誠品、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

臺灣"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作者簡介

釋見介/文

行走于自然山水之間的出家人。曾任《香光莊嚴雜志》編輯、臺灣《中國時報》浮世繪版專欄作者。著有《和佛陀賞花去》、《天大的笑話》、《都是因果惹的禍》、《文殊菩薩小百科》等,目前隱居潛修。

作品樸素雋永,文字清澈明了,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字里行間的沉靜平和之氣,為辛勞茫然的現代人,帶出幾多清涼與滿足人生的況味。

釋見澈/圖

行走于紙墨意趣之間的出家人。曾任《香光莊嚴雜志》編輯,與釋見介合著《天大的笑話》一書,目前從事佛教書籍編輯工作。

在線預覽

天地間,有佛陀同行

釋見介

深秋,來到山上。

寂靜無人的深山,偌大的林間,只有風聲、蝶影與蟬鳴。我在尋找佛陀,也在尋找自己。

佛陀的身影早已走遠。然而,每當身處于大自然中,總感覺佛陀仍在這里。他所留下的教誨,就在這廣闊的天地之間……

佛陀的一生是在大自然中度過的:他出生于無憂樹下,成道于菩提樹下,逝世于沙羅樹林間。而長達四十九年的說法,更以恒河為中心,奔波于恒河兩岸,仆仆行道,教化眾生。

即使已相隔兩千五百多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山河大地、風雨云霧之中,仍傳送著佛陀的綸音。

佛陀善于運用大自然來說法,在南、北傳佛教經典中處處可見:

例如,《心地觀經》說:"心如流水不暫住,心如飄風過國土;亦如猿猴依樹戲,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飛鳥無所礙,如空聚落人奔走。"生動地說明"心"是如何地剎那變化、捉摸不定。

又如《雜阿含經》說:"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是說萬事萬物皆如恒河水面上的泡沫,虛妄不實,轉眼幻滅。

不論是"色法"(物質)或"心法"(精神),佛陀皆巧妙地以大自然中常見的元素,如植物、動物或景觀等來解釋,告訴我們其本質是無常、無我的,無須執著。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與有情眾生的"生、住、異、滅",同樣皆須經歷"生起、維持、變異、壞滅"等過程。一切都只是因緣的生滅罷了!

大自然如一面明鏡,反映了人類的內心。藉由觀察自然,我們也了知自己的身心。

大自然也給了我們修行的啟發。經典中,佛陀常將之用來譬喻佛法,或藉此勉勵修行人。

例如《象跡喻經》說:"四圣諦于一切法最為及時,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及時,所以者何?彼象跡者最廣大故。"以大象足跡的巨大,來彰顯"苦、集、滅、道"四圣諦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又如《經集》說:"溪水流動嘩嘩作響,海水流動靜默無聲。空虛發聲,滿盈靜默,愚者猶如半瓶水,智者猶如滿池水。"以溪水與海水的對比,來說明智者應學習自制,保持平靜。

于是,每每行經山巔水涯或平疇田園,佛陀的話語總浮現心頭。那些親切而生動的教導,指引著迷惘中的我。仿佛佛陀正陪伴著我行過生死曠野,不曾遠去……

和佛陀賞花去》出版后,受到許多讀者的支持與愛護。這本記錄自己生活與回憶的小書,意外地引起廣大的反響。從初夏到深秋,我撰寫著《和佛陀談天說地》,希望繼續和讀者分享佛陀以自然說法的教導。

本書共分"離塵世"、"覺有情"、"到彼岸"三個單元。除了從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中,反思生命的困境與突破的智慧之外,更嘗試從一些著名的佛經中,尋找對應大自然的經文,從中掘發"煩惱世間的超越,生命實相的覺照,以及清涼彼岸的抵達之道"。

這些經文,或許由于時空、語言的隔閡,讀者不免感到生疏。然而,只要我們愿意多閱讀幾遍,就會發現,不論時代如何演進,人的煩惱從不曾減少;而滅除煩惱、獲得清涼的法門,其實佛陀早已在經典中一一訴說。

以開放的態度,從觀照外境而回觀內心,是佛陀一貫的教導。所以,讓我們一起啟程行腳于天地之間,也行腳于自己的身心之中吧!你將看見一個你不曾發現的世界。

畫一幅心靈的風景

釋見澈

三年前及時次到美濃,不為紙傘、煙樓,也未去探望鐘理和,而是去看一片椰樹林,那一片在見介師出家時,由她父親親手種下,現已綠蔭滿滿的椰林。

喝著清涼的椰子汁,見介師雀躍的心情寫滿臉上,她父親則默然微笑地坐在一旁,我感覺到一股未說出口的、濃濃的親情,在他們彼此之間流動。那股透入心脾的清涼,何止是來自一杯椰子汁!心中頓時浮現出那片椰林的景象,椰風徐徐,吹逝了見介師出家十余年的光陰,也把我吹進了她的回憶中。

走一趟美濃,我終于知道見介師在看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時,為何會有那么多細膩的情感與啟發,因為她來自于如此美麗的小鎮,有著如此溫馨的家庭與童年回憶。而我只能在其中聆聽、感受,所畫的幾棵椰子樹,哪能表達出這父女情深的萬分之一?

一片椰子林表達了一個慈父一生的守護,一個出家女兒追求佛法"勝解"的發心。它讓我不禁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父親。當時決定護持我出家的不舍心情,懷著一股對父親的思念,我畫下那片椰林,以及見介師從小所住的老屋。它也成為我內心的風景。椰風吹來的是父親對我的叮嚀:"要好好修行,再回來告訴我,你修到了什么?"

畫著《和佛陀賞花去》的插圖,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只是父親已不在林中等候我歸來。

在探訪見介師的生命花園后,今年,她又邀我一起去看日月星辰、蟲魚鳥獸。

這本《和佛陀談天說地》讓我再次從大自然中探索生命的底蘊,和佛陀的智慧相遇。

有別于《和佛陀賞花去》的鉛筆畫作,這本書我用毛筆作畫,初次嘗試以水和墨渲染內心的風景,在濃淡之間,思維佛陀的話語。例如:"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大雨泡,一生一滅。"依著文中的描述,芭蕉雨的景象在宣紙上點點"滴"開……

每一滴墨水都仿佛包含了曾走過的山水風景,滴在無垠的心田上。每一滴墨水都即生隨滅,稍縱即逝,無法為我停駐。每一滴墨水也都是的一滴,無法重新復制。在水滴的生滅中,我深深思維生命的獨一性與無常性,傾聽了一夜芭蕉雨。

原來我所畫的一切,其實都只是當下的風景罷了。佛陀的法教歷經千百年,仍縈繞耳際,對照人生的處境,是那么貼切!而大千世界與自己的身心,又不斷在遷流變化之中,所有行腳過的山河大地,所見、所思、所聞的一切,以及后來所畫出的種種風景,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我們所能掌握的,永遠只有當下。

書寫與繪畫都是一種當下完成的儀式。見介師生命思維與心情的書寫儀式,早已在文章中完成;而我所畫出的,是屬于自己生命的風情,也就在每一滴墨水滴落的當下得以完成。

從《和佛陀賞花去》到《和佛陀談天說地》,我們同時經歷了外境與內心對話、經典與自然相應的過程,成為生命中寶貴的經驗。

佛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每個人的心就如一個畫家,能畫出一切身心五蘊的世間。要如何作畫,全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行過天地間,蝴蝶飛來,又飛遠了,但"蝴蝶效應"仍在持續擴大中。閱讀這本書,你心中是否也會產生某種"蝴蝶效應"呢?若能跟隨著佛陀,用心地觀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你也可以畫出屬于自己的心靈風景。

離塵世——談煩惱世間的超越

紅塵熙攘,世事紛擾,若能保有一顆清明之心,行于世間,而不被世間所迷惑,如此,煩惱又怎能侵擾人心呢?

不著世間,像老鷹盤旋高空一般

沿著鋪滿白色油桐花的陡峭山徑拾級而上,時值初夏時節,五峰山上涼風徐徐,落英繽紛。

繞過圍著幾株扶桑花的籬笆,來到小小的土地公廟前。我喜歡坐在廟前的矮墻上,吃著芥末口味的涼面,眺望遠處的新店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此刻像極了海市蜃樓,顯得虛幻不實。灰暗的天空里,一只老鷹獨自盤旋,銳利的雙眼仿佛正穿過厚重云層,俯視著底下的萬丈紅塵。

老鷹孤獨翱翔的身影,映照著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是如此孤寂!此時,紅塵依舊熙攘,沒有人會知道,在云的上頭,有只老鷹正俯瞰著他們。

五峰山的這一幕,一直在我心里。我渴望自己的心像天際高飛的老鷹,在滾滾塵世中,能有一份超脫的自在。

楞嚴經》說:"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世間如幻,沒有真實可言,鏡花水月,如夢一場。只是我們常常太過投入,以為眼前的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或因成功而得意忘形,或因失敗而灰心喪志。心隨外境起舞,百轉千回,顛倒夢想。

要如何笑看世間,超越世間,"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華,不著水",更如老鷹盤旋高空,遠離地面呢?

近來閱讀《經集》,從佛陀勉勵修行者的話語中,我找到了兩個下手處:

一是不受世界干擾,"始終保持仁慈、寧靜、憐憫、超脫和欣悅,不受整個世界干擾"。還有,"思想不因接觸世事而動搖,擺脫憂愁,不染塵垢,安穩寧靜,這是較高的吉祥"。

眾生內心都有清凈美好的本質,但往往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使這美好的本質蒙塵,動搖原本的堅持。外境的紛紛擾擾,其實也是無常虛幻的,只有看好自己的心,行所當行,止所當止,才能不被世間干擾。

另一則是對世界無所企求,"不貪婪,不欺騙,不渴求,不虛偽,摒除污濁和癡迷,對整個世界無所企求"。

世間的名位、金錢、權勢,是人人希望獲取的,煩惱的產生,往往在于欲求不滿、貪心不足,以致汲汲營營、惶惶度日。若能對世界無所求,隨緣任運,就能心無罣礙,平靜安詳。想起有些人因世間帶來痛苦,而厭世自殺,但問題不在世間,而是自己的心被世間所轉,該學習的是,置身其中,而不著于世間啊!

如同《華嚴經》所說:"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諸世間皆悉如幻,于一切處皆無所著,無有我所,如彼幻師作諸幻事,雖不與彼幻事同住,而于幻事亦無迷惑。"

若能保有這樣一顆清明之心,行于世間,而能不被世間所迷惑,那么,"憂郁癥"等文明病,又怎能侵擾人心呢?

楞嚴經》:著名的佛教經典。內容說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并教導眾生返妄歸真、覺悟成佛的方法。不但文字簡潔、優美,內容豐富,且說理詳盡,可說是一部佛學大全。古人說:"欲知佛境界,當讀《華嚴》;欲知佛智慧,要讀《楞嚴》。"可知此經的重要性。

經集》:收錄于南傳巴利藏《小部》中,一部古老而重要的經典。內容闡述佛教的倫理觀,反映原始佛教時期的生活。其語言是典型的"巴利經典偈頌語言",在佛教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在斯里蘭卡、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廣為傳誦。

華嚴經》:有"經中之王"之稱,卷帙浩瀚,內容豐富,義理深妙。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之所以"富貴",是因為它闡明法界(宇宙)事事物物無窮的緣起相生,且彼此圓融無礙,宛若天上繁星交相輝映,既莊嚴又瑰麗無限。

獨居的犀牛,孤獨的行者

在南傳佛教古老的經典《經集》中,有一部《犀牛角經》。經中,佛陀勉勵比丘,要"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我很喜歡這部《犀牛角經》。兩千多年前的佛陀,以文學家般的口吻,用"獨居的犀牛"形容在大自然漫游的孤獨修行者,真是別出心裁!

犀牛應該是一種懂得享受孤獨的動物。據說,在全世界的犀牛種類中,除了白犀牛為群居之外,其余的四種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黑犀牛,都是單獨棲息在開闊的草原、灌木林或沼澤等地。

而在這部小小的《犀牛角經》中,佛陀以四十小段經文,告訴行者,必須像犀牛一般獨自游蕩。例如:

"拋棄快樂和痛苦,也拋棄從前的喜悅和煩惱,達到無憂無樂,安寧純潔,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堅持隱居和禪修,堅持遵行正法,洞察生存的危險,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摒棄心中五蓋,清除一切污點,獨立不羈,斬斷愛和恨,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周游十方,毫無怨念,事事滿意,克服險阻,無所畏懼,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不裝飾打扮,不向往世間的娛樂與欲愛,不涉足繁華之地,言語真實,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犀牛是遠離群體的;專致修行的行者,也必須要遠離人群。為什么呢?

因為孤獨是人生的本質,也是生命的真相。對于一個以"追求人生真理,獲得智慧與心靈解脫"為較高目標的修行人來說,孤獨是必須的。

當你獨處時,更能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心靈因而趨向平靜,且能深入思考自身與外境的關系,開啟更深刻明凈的智慧。

或許對于習慣群居生活的我們來說,要如犀牛這般獨居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們的心早已對依賴外在世界習以為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沒有一刻不是攀緣、追逐外境,習慣于接受外境的刺激,再反應出種種貪婪、嗔怒、愚癡的言行。生命總是被重重熱惱束縛著,要遠離世間,遠離煩惱,何其困難啊!

不妨讓我們讀一讀《犀牛角經》吧!經中仿佛透露了一種生命究竟自由的消息,指引了修行人應有的生命風格與心靈視野。

我想,像犀牛一般獨自漫游的行者,應不是逃避世間的人,而是愿意面對自己內心的勇者。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放下世俗瑣務,到人煙罕至的僻靜處專心修行,至少也應讓自己的心能有獨處、寧靜的片刻才是。

何時,我們才能做個如犀牛般孤獨而自由的修行者呢?

犀牛角經》:出自于《經集》。由四十段經文所組成,經中重復出現的復句是"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陳述了修行者應像犀牛一般離群索居的種種理由,反映早期佛教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水珠不沾荷葉,

修行人不執著所見、所思、所聞

一年夏天,家圍墻外的田里,鄰居種滿了荷花。

每當晴朗的午后,南風吹過,荷塘里,接天的荷葉隨風翻飛,亭亭紅荷搖曳款擺……猶如發現了新天地般,放學后,我再也不愛出去玩耍,一骨碌地穿過前庭,爬上矮墻,看著映著藍天白云的碧葉紅花,聞著風中飄散的淡淡清香,心中快樂極了!

不多久,天際雷聲大作,急雨如鞭,我快步跑進屋內,還頻頻回望那浸潤在滿天風雨中的一塘花葉。

這西北雨來得急,去得也快,不一會兒,風靜雨停。滂沱大雨后,陽光乍現,荷葉更加翠綠了,如蓋的葉上,晶瑩剔透的水珠輕輕滾動,閃爍光澤,映著天光,折射出如夢似幻的色彩……

我頑皮地晃動葉緣,讓水珠來回不停地滾呀滾,有時一不小心,幾顆水珠掉落荷塘,驚起了一大群游來游去的小魚……直到暮云四合,晚暉漸黯,才在媽媽的喊叫聲中進屋吃晚餐。

長大后才知道,荷葉表面布滿凹凸不平的紋理,能阻止水珠附著在其表面,所以,水珠才能在其上自由滾動。"荷葉上的水珠"卻成了心中美好的一景。

沒想到,佛陀也用它來作譬喻:"猶如水珠沾不上荷葉,牟尼(即佛陀)也不沾任何的所見、所思、所聞。"當我讀到《衰老經》的這段經文時,感到無比親切。

這或許是因為炎熱的印度每到雨季,在大雨如甘露滋潤大地后,處處可見清澈的水澤間,一支支破水而出的綠莖,襯托著一朵朵嬌艷的蓮花,給予人旺盛生命力與圣潔的想象,所以,佛陀才以"荷葉上的水珠"來說法吧。

兩千五百多年后,生長于臺灣,卻同樣踏上追求真理之路的我,讀到這譬喻,回想起童年的經驗,不由得佩服佛陀的善巧了。

可不是嗎?我們常以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就是真實的,由此展開一連串的聯想與推論,殊不知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太多的限制,常受限于習慣、情緒、偏見的誤導;再加上我們所面對的是無常流動的世界,并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當你以片斷且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時,往往以偏概全,與真相擦身而過。

要如何才能如實地看、聽及思考呢?必須不執著于任何一點,觀照緣起,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

"水珠在荷葉,滾動不執著;智者亦如是,處處不執著。"我想,荷葉上滾動的水珠,說的正是這種無執著的"動態的智慧"吧!

衰老經》:出自于《經集》第六品《八頌經品》。內容從人生的老、病談起,勉勵修行者要摒棄執著,獨處隱居,四處云游,保持心靈的清明與寧靜。

走入山中,

學習心靈的開放與寧靜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過,我不會知道,山,竟能給我如此大的力量與啟發。

走入山中,心,變得空曠而寧靜。

在山里,一切是如此自然!花開花謝、云飛霧散、日升月落,大自然有其運行的軌則。而人類是如此渺小,自己猶如山徑旁的一株小草、一朵野花,只是隨著自然的法則生滅罷了。

禪宗說:"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明月不因夜行人而明亮,黎明不因鐘鼓催促而來臨,大自然從不為誰而停止運轉啊!

活在俗塵的我們,總以自我為中心,往往以主觀的好惡來詮釋外在事物,任何外境稍不如己意,就嗔恨惱怒,或怨懟無量,好像世界必須依"我"而轉動似的……

每每置身于渺無人煙的深山,看著山壁野花怒放燦爛,林中葉片迎風舞動,樹下野果靜靜掉落滿地,悠揚鳴唱的山鳥,在眼前驀然展翅而去……萬物是如此怡然自得,依其自然的軌道生活,何曾因"我"而改變?不論"我"喜歡與否,它們依舊這般生起、消失,"我"又豈能掌控外境一分一毫呢?回想自己的種種自大、我慢,就不覺啞然失笑。

行到無路處,我喜歡躺在寂靜無人的山徑,仰望天光云影,靜聽風聲竹濤,感受萬物來去生滅……霎時,仿佛那個執著的"我",以及所執著的對象——"我所有",都消失無蹤了!天地間,只剩下無常的自然法則,而無一個常存、主宰的實體,一切都在生滅、生滅之中。

當我們將眼光從自我的煩惱中走出,轉而觀察大自然無常變化的同時,心逐漸專注、開放且平靜,不再強烈地執取于一己的愛憎,而有較寬廣的空間面對未來。

雖然不知下一刻,前方可能路窮徑杳,亂石、險坡與荊棘滿布,但由于心專注、開放、平靜,而有力量面對人生的起伏風波。

我很喜歡這樣的平靜,仿佛只有在山里才找得到。

"千云萬水間,中有一閑士,白日游青山,夜歸巖下睡。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唐朝詩僧寒山子優游自在的山中修道生活,真是令人神往啊!想起自己也曾這般漫游于蒼勁青翠的群山之間,暢快地行腳著。如今因緣變遷,我遠離了山中歲月,世間何處有平靜呢?

是誰說的?"散盡浮云落盡花,到頭明月是天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處清風不舊家?"我想,無論身在何處,一顆安詳自在的心,應是永遠的依歸。只要時時回到平靜,山,不是始終屹立在心中嗎?

遇見寧靜的森林水池

穿過寧靜的谷地,進入了當地人民住地,我們不由得放慢了腳步。

時近中午,這里格外靜謐,除了踩在泥路上的步伐聲,就只有不時從耳邊越過的風聲了。蜿蜒的小路上,屹立著幾棵身形優美、綴滿紫色碎花的苦楝樹。樹下,一小片野姜花無語地等待著秋天。轉過竹林小徑,眼前竟然出現一個美麗的水池!

這水池不大,周圍芳草萋萋、碧綠連天。池邊,一棵高大的桃花心木,滿樹紅葉絢爛繽紛。風一吹過,許多葉片驟然離開枝頭,在空中旋轉飛舞,而后紛紛飄落在池面上……四野靜默無聲,整座水池充滿寧謐的氛圍,遺世而獨立。

我在池畔佇立良久,一面看著池面上的枯葉、落花、雜草,一面注視著清澈的池水,尋覓自己的身影。泰國高僧阿姜查曾著有《寧靜的森林水池》一書,借著森林中的水池,鼓勵行者要保持心的平靜,才能看見萬物的本然。沒想到,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里,竟也能遇見這樣寧靜的森林水池!

寧靜的森林水池》如此寫著:"保持正念并讓事物順其自然,那么,你的心在任何環境中都將平靜安詳。好像森林中清澈水池般的平靜,所有各類奇妙罕見的動物都會來取水飲用,你將清楚地見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然,你將見到許許多多美好、奇妙的事物的來去,但你卻仍是平靜的。這就是佛陀的喜悅。"

的確,一顆平靜的心就像一面明鏡,可以映現萬物的本然。相反地,當心失去平靜,陷入混亂時,我們就看不到事情的全貌與真相,也就無法作出智慧的判斷,展現合宜的行為了。

那么,什么是"心靈的平靜"呢?

說法風格迥異于阿姜查的另一位泰國高僧佛使尊者說:"所謂心的平靜或寂靜,并非心陷于石頭的狀態——堅硬及毫無感覺。相反地,在那寂靜中,心再進一步自我調整,往前跨越,直到適合于反省和觀照,再涉入慧觀中,而終于證入法性。"

平靜的心,并非麻木不仁、不知不覺的狀態,或壓抑煩惱,來獲得假相的安定,而是要觀照心中所產生貪、嗔、癡等種種煩惱,覺悟它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的,智慧便會生起,煩惱漸漸薄弱,終致消失殆盡。

所以,要獲得心靈的平靜,必須以自由開放的態度,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清楚覺知煩惱的生滅來去,心不受干擾:看著它們生起,持續一段時間,然后消逝……

而后,回到自己專注的目標(所緣)上——那可能是一句佛號,或是呼吸的長短,或是身體的各種感受……也或許是你眼前正在專注進行的事情。如此反復不斷地練習,你就會嘗到平靜的滋味。

離開森林水池前,心中浮現了一首寒山詩:"水清澄澄瑩,徹底自然見;心中無一事,水清眾獸現。心若不妄起,永劫無改變;若能如是知,是知無背面。"但愿自己的心,也能像這個小小的、寧靜的森林水池,如實照見,不再憂悲苦惱。

那一彎新月提醒我:看好初發心

那一年,中秋夜過后,我割愛辭親,追隨佛陀,踏上追尋真理的道路。是夜抵達寺院時,山腳下,附近野狗狂吠著,一輪皓月當空。月光把我的影子拉得長長的,就在夜風月影的照拂下,我走向了人生另一個重要的旅程。

我在寺院里住了下來,以便熟悉出家生活。每晚晚課后,我總喜歡坐在大殿前的石階上,憑眺對面山谷的點點燈火。每一盞燈都是一個溫暖的家,我想起山下的親人與友朋,思考著自己的決定……

那晚,如同往常般,我凝望著山谷間的燈火沉思。不知何時,一位法師挨著我身旁坐下,關心地問我在想什么。我搖頭,無言以對。她陪著我默默坐了許久后,說:"你看,這荒山明月多美啊!誰還會想回到滾滾紅塵呢?"

順著她所指的方向,我抬頭望去,看到了遠方山巔上一輪初升的明月。那清澈柔和的月光如此皎潔、無瑕,照亮了群山彎曲有致的棱線,也照亮了我內心黑暗不安的幽谷。

我恍然大悟!明月般的清凈光明、圓滿清涼,不就是我想追求的生命境界嗎?經典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為了多劫愿,浩蕩赴前程。"我還猶豫什么呢?

十六年了,我依然記得那年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立下誓愿的自己。

后來閱讀大乘經典,方才明白:圓滿的明月,象征佛、菩薩清凈覺照的智慧;而新月則代表菩薩的初發(菩提)心。

寶積經》中,佛陀以十九個譬喻贊嘆菩薩的功德,其中以"新月"比喻菩薩的初發心:"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凈心亦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以月光漸增到滿月,說明菩薩初發心到成佛;而與凈心(菩提心)相應的一切善法,也會日復一日增長起來,直至功德圓滿。

大乘莊嚴經論》以二十二個譬喻說明菩提心的殊勝,其中也同樣以"新月"譬喻菩薩的初發心:"譬如新月,漸增圓明;菩提心亦如是,與勤相應,于一切善法漸漸增長故。"

菩薩初發心,就像新月,黑暗的部分多于光亮,猶如惡法仍多于善法。因此必須不斷地努力精進,才能使善法的心光慢慢顯發,終致成就光明圓滿的智慧。

這樣的初發心,是行者修行過程中,能貫徹始終的較大動力。大乘佛法特別強調菩薩的初發心。經典中,佛陀一再告訴比丘,要"愛敬新月"——愛敬菩薩甚于如來,因為如果沒有菩薩的初發心,就不可能圓成佛果。

古德也說:"不忘初心,成佛有余。"如果我們能時時提起初發的勇猛道心,不斷地調伏煩惱,凈化身、口、意三業,并慈悲一切眾生,那么,成佛可說是水到渠成,并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只是,我們常常一遇到逆境,就忘了自己的初發心,以致中途退轉。難怪從古至今,修行者如過江之鯽,成就者卻似鳳毛麟角啊!

天邊,云破月出,一彎新月初現。眼前的平原新月,讓我回憶起那年的荒山明月,也提醒自己,要恒持善法、精進不懈,看好那份初發心。

媒體評論

我很感謝這本書,讓我能夠更細致地感受周圍的美好,雖然在鋼鐵鑄造的城市里穿行,很難有時間去親近自然,但是我仍然能從那簡單樸素的文字中很快地抓起自然的味道,嗅到自然的氣息。記憶中童年里在自然中行走的美好一下子又清晰起來。——豆瓣網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龍泉寺**的評論:

很好

2016-02-18 10:06:06
來自鴻戀楚**的評論:

2016-04-24 01:48:0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的裸背書,設計大器,精美,節約

2016-05-03 16:33:52
來自myperfe**的評論:

完美的購物體驗,下次還來

2016-05-03 18:24:20
來自真如軒**的評論:

好好好

2016-07-02 23:27:19
來自liuziji**的評論:

這套書很值得一看,很實惠的包裝,而且大氣,值得購買。

2016-07-04 10:11:25
來自老鷗**的評論:

佛陀倡導的心境,至少值得參照

2016-07-24 11:06: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個字 好,兩個字 很好,三個字 太好了!哈哈……

2016-07-26 11:54: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幫人買的

2016-08-25 12:43: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和佛陀談天說地,學佛陀談天說地

2016-09-09 09:49:32
來自磕了炮**的評論:

還沒看

2016-09-26 11:23:48
來自赫爾卡**的評論:

養性修心

2016-11-22 10:51: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行

2016-11-30 10:15:39
來自小癡愛**的評論:

1、簡單,字數少;2、文筆確實比較優美細膩;3、不是太玄的那種佛學講義,不需要在文字解碼上太費腦筋;4、最近自己的工作很不順心,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2016-12-21 10:09:55
來自小癡愛**的評論:

1、簡單,字數少;2、文筆確實比較優美細膩;3、不是太玄的那種佛學講義,不需要在文字解碼上太費腦筋;4、最近自己的工作很不順心,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2016-12-21 10:10:06
來自終***人**的評論:

包裝很漂亮

2016-12-27 21:02:19
來自再***鎮**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承認湊字數

2016-12-30 05:50:1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今日收貨,書籍非常棒!!包裝很好!!

2017-02-08 19:23:48
來自嗨***(**的評論: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喜歡!

2017-03-10 21:55:12
來自x***3(**的評論:

值得細細品讀和感悟的一本書!

2017-05-04 15:38:3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不錯,很好

2017-05-13 18:37:59
來自弘***(**的評論:

一本好書 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進行思考

2017-07-23 08:55:30
來自卷簾直**的評論:

和佛陀談天說地(2016版) 包裝很漂亮很意想不到,勾起了讀書的興趣,希望內容精彩。

2017-08-27 23:24:4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當當的書一直喜歡,會一直買下去!

2017-09-26 08:40:44
來自西涼199**的評論:

感謝雜志之家,支持雜志之家,謝謝了對了物流配送也很給力,而且雜志之家也可以刷卡支付,真的很方便,我的真太喜歡雜志之家了,性價比很高包裝也很不錯,印刷很正規,紙質也很好。

2017-11-20 13:09:39
來自言千**的評論:

太喜歡里面的意境水墨,覺得讀完書心都寧靜了不少。

2016-03-14 09:55:14
來自小野寺**的評論:

包裝和用紙真的非常好,書中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讀后確實會有滿滿的正能量,去面對生活的各種煩惱。

2016-02-24 10:18:1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普格县| 河北省| 昌平区| 洛南县| 扬州市| 三江| 梁河县| 富顺县| 湟中县| 肃宁县| 巩义市| 保康县| 浦城县| 临沭县| 闻喜县| 萨迦县| 七台河市| 兴安盟| 马龙县| 温泉县| 松原市| 尤溪县| 克什克腾旗| 仲巴县| 黑山县| 丹阳市| 宁陕县| 博白县| 健康| 剑川县| 德阳市| 溧阳市| 同心县| 高尔夫| 无极县| 江孜县| 昌图县| 会同县| 类乌齐县|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