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身認知心理學》內容簡介:在后現代主義多元化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心理學家避開爭論,力圖尋求一條不同于主流心理學的道路,因而出現了多元化的心理學形式。這些新出現的心理學在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模式方面獨辟蹊徑,表現出各自的特色。《心理學新進展叢書》批書目介紹的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女性主義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積極心理學、進化心理學、敘事心理學、生態心理學、主體心理學、意識心理學等反映的就是這些方面的新進展,而第二批書目在批書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包含了體驗認知心理學、本土心理學、家庭心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和心理學的質化研究方法等心理學的新取向,相信第二批書目的出版能為讀者了解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提供有益的素材。
前
及時章 寓身認知提出的背景
及時節 認知心理學的軟肋
一、"分離問題"
二、需要特征
三、潛在變量與有限樣本
四、"計算的心靈"
五、抽象個體
第二節 寓身認知的哲學基
一、意義的相關性
二、作為一種關系的意識經驗
三、以身體為主體的知覺活動
四、心理經驗的直接描述和現象學還原
第三節 寓身認知的心理學思想來源
一、"運算"與"動作內化"
二、圖式的連續變化:同化與順應
三、"活動"與"最近發展區"
四、生態效度
第二章 寓身認知的理論主張
及時節 身體經驗
一、顏色概念的寓身性
二、空間關系概念的寓身性
第二節 概念的范疇化
一、原型范疇
二、基本層次范疇
第三節 情境互動
一、情境認知
二、情境互動
第四節 動態認知
一、認知與進化
二、動態認知論
三、認知的動力學假設
四、對寓身認知框架的不同理解
第三章 寓身認知的具體研究
及時節 智力技能和知覺動作技能的同源性
一、鏡像神經元的發現
二、精細運動技能
第二節 兒童早期動作發展與認知發育
一、爬行與抓握
二、空間關系的行為圖式
第三節 身體性知覺
一、腹腦
二、表象與視覺偏愛
第四節 認知可塑性
一、腦損傷與神經再生
二、大腦皮層功能區活動狀態的變化
三、第二語言能力與腦結構
四、經驗預期與經驗依賴
第五節 智力的本土性和文化差異
一、文化公平測驗的神話
二、相對主義的解釋
三、智力的生態學模型
第六節 認知情境化
一、情境認知
二、日常生活事件
三、情緒相關
四、整體表征識別
第四章 寓身認知的方法與特征
及時節 心靈觀
一、實體二元論
二、屬性二元論
第二節 真理與意義
一、真理
二、意義
第三節 認知本質
一、經典認知研究
二、寓身認知研究
第四節 身體基礎方案
一、"心寓于身"
二、身體基礎方案
第五章 寓身認知的貢獻與局限
及時節 關于身體主體
一、梅洛 龐蒂的身體主體觀
二、對寓身認知的質疑
第二節 關于表征問題
一、激進寓身思想
二、溫和寓身思想
第三節 關于現象學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
三、潛在變量與有限樣本
實驗研究是研究者主動施加處理給被試而產生數據的過程,實驗設計的邏輯核心是控制、比較和化。研究者常常忽視了潛在變量的存在及其作用。潛在變量是指對研究中的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有重要影響,但卻未被研究者納入研究以解釋變異的變量。比如,研究教學方法(自變量)對考試成績(因變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程度或動機水平就是一個潛在變量。潛在變量經常和自變量摻雜在一起,因此,很難說因變量的變異就是由自變量引起的。潛在變量既可以是能促進自變量與因變量關系的第三種變量,如上文提到的動機水平,它可能會促進教學方法與學生成績的相關性;也可以是削弱自變量與因變量關系的變量,即壓抑變量(suppressor)。
忽視自變量與因變量間潛在變量的影響,可能會扭曲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例如,學會判斷的性和學習成績的關系這一問題,一般認為元認知監控對學習者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很多研究卻發現,學會判斷的性與學習成績間的關系與想象的不同,并不是那么直接、明朗,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為什么會如此?泰德(K.W.Thiede)在對以往研究進行分析與梳理的基礎上解答了這一疑問:以往研究之所以不能確切描述學會判斷的性和學業成績的關系,是因為以往研究沒有檢視學習者的自我調控學習行為在學會判斷的性和學習效果間的作用,也即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潛在變量(Thiede,Anderson,Therriault,2003)。
科學方法的要求之一就是對于研究變量的測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