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科學》是彼得 蓋伊巨著《啟蒙時代》的第二卷,與及時卷《現代異教精神的興起》一起,構成了蓋伊對啟蒙運動的完整闡釋。《現代異教精神的興起》中分析了啟蒙哲人對基督教世界的反叛以及對古典異教思想的召喚,探討了他們的教育背景。《自由的科學》將分析啟蒙哲人所處的環境,那使啟蒙哲學變得有的放矢、大勢所趨的經濟和文化變遷;考察作家和藝術家的地位;闡明啟蒙哲人的綱領,即他們對于進步、科學、藝術、社會和政治的看法。在追求現代性的大勢所趨中,牛頓成為時代偶像,科學被締造為新的神話,進步、民主、平等、人道等觀念日漸深入人心。在這個人類充滿自信的時代,啟蒙哲人的訴求和期望終于有了實質性意義,他們對于科學、藝術、社會和政治的看法,促成了現代世界的大轉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一場人類的心靈革命,就此起航。
1.如果說帝國的歷史是一部人類苦難史,那么科學的歷史便是一部人類的偉大與幸福史。在18世紀,有教養的歐洲人喚醒了一種新的生命意識。他們普遍感受到一種駕馭自然和人類事務的力量感:人們終于開始運用批判性才智來審視周而復始的瘟疫、饑荒、朝不保夕的生活和夭亡、毀滅性的戰爭與脆弱的和平。在追求現代性的大勢所趨中,牛頓成為時代偶像,科學被締造為新的神話,進步、民主、平等、人道等觀念日漸深入人心。在這個人類充滿自信的時代,啟蒙哲人的訴求和期望終于有了實質性意義,他們對于科學、藝術、社會和政治的看法,促成了現代世界的大轉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一場人類的心靈革命,就此起航。
2.呈現整個啟蒙運動的面貌。蓋伊先后花費了六七年時間撰寫《啟蒙時代》,運用極其豐富的史料,論述具體而微,表達行云流水。
3.譯文精湛,譯者認真考究,語言流暢,充分再現蓋伊生花妙筆。
彼得 蓋伊(Peter Gay)
德裔美國史學家,耶魯大學榮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曾在此任教。他著作等身,研究主題廣泛,涉及啟蒙運動、中產階級等諸多社會文化史領域。曾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歷史學會杰出學術貢獻獎、美國藝術與文學院金獎等重要獎項。
蓋伊先后花費了六七年時間撰寫的《啟蒙時代》至今依然是關于啟蒙的必讀之作。
譯者序
前
第三篇 現代性的追求
及時章 重振勇氣
1. 現代性的序曲:重振勇氣
2. 啟蒙:醫學與治療
3. 時代精神
第二章 進步:從經驗到綱領
1. 文人共和國
2. 從過去到未來:大轉向
3. 希望地理學
第三章 自然之用
1. 啟蒙運動的牛頓
2. 沒有“牛頓的上帝”的牛頓物理學
3. 令人疑惑的大自然光環
第四章 人的科學
1. 啟蒙運動的人性觀
2. 精神世界的牛頓
3. 對理性主義的反叛
4. 想象的馳騁
第五章 藝術的解放:“過去”的負擔
1. 藝術與啟蒙
2. 贊助人與公眾
3. “過去”的負擔
第六章 藝術的解放:現代性的探索
1. 狄德羅與萊辛:兩位恭敬的革命者
2. 品味的發現
第七章 社會科學
1. 最早的社會科學家
2. 社會學:事實、自由與人道
3. 政治經濟學:從權力到財富
4. 歷史學:科學、藝術與宣傳
第八章 德行的政治
1. 寬容:一場務實的戰斗
2. 廢奴主義:一個初步的探索
3. 司法正義:一場自由的圣戰
第九章 經驗的政治
1. 多樣化的政治經驗
2. 法國之爭
3. 開明主義:從答案到疑問
第十章 教育的政治
1. 啟蒙運動的邏輯
2. 對平民的偏見
3. 盧梭:道德社會中的道德人
尾聲:實踐中的綱領
文獻綜述
主要引用作品
索引
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伯羅(J.W.Burrow),《周六評論》(Saturday Review)
現代性的序曲:重振勇氣
在啟蒙世紀,有教養的歐洲人喚醒了一種新的生命意識。他們愈益感受到一種駕馭自然和人自身的力量感:周而復始的瘟疫、饑荒,朝不保夕的生活和夭亡,毀滅性的戰爭與脆弱的和平,這些構成人類生存的無盡苦難,此時似乎終于開始屈服于批判性才智的發揮。從前,人心思定、害怕改變;如今,人心普遍開始思變,害怕停滯;“革新”一詞原先帶有明顯的貶義,如今也成為一個贊語。保守主義觀念的出現,恰恰是人心思進的明證,一個停滯不前的社會出不了保守主義者。毋庸置疑,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力量對比正朝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人類之前也不時相信過自身的力量,但從沒有像如今這樣理直氣壯。在18世紀,有史以來及時次,人類的信心與現實主義結伴而行,而不是烏托邦空想的表征。自然科學家、商人、政府官員以及哲學家表現出來的自信,不再是掩飾無能的自鳴得意,而是一種理性的信念:天道酬勤。這種新趨勢之所以蔚成風氣,啟蒙哲人居功至偉:他們著手提出種種設想,亦即社會、倫理、政治、美學綱領,它們旨在增進自由而不是抑制混亂。啟蒙運動既是一場人類心靈革命的產物和表達,也是這場革命的一個主要動因。
各種古老的天災人禍還在肆虐人間,雖然它們往往改頭換面,顯得沒有過去那么可怕。戰爭、疾病、饑饉、不安全和不公正繼續給人們的生活籠上了一層陰影,遏制著人們的希望。進步本身也導致了新的犧牲,一些改良減輕了許多人的重負,卻加劇了另一些人的痛苦。總之,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用塞繆爾 約翰遜的話說,18世紀是一個苦多樂少的時代。只有家境優渥、能文善道的幸運兒才能接觸到新思想,鄉村和城鎮民眾很少能夠參與到新體制之中。像思想領域的差異一樣,西方社會不同生活方式之間有幾個世紀的反差。1750年,啟蒙哲人杜克洛寫道:“離首都100英里的地方,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落后首都100年。”從英國到瑞典,從法國到那不勒斯,窮人的生活境況同過去沒有什么兩樣。私生子仍然會被母親殺掉;雖然普魯士和俄國統治者宣稱按照開明原則治理國家,兩國的農奴依然過著原始的、實際上是非人的生活;在自詡為世上最文明國度的英國,窮人只能借杜松子酒澆愁,并因為酗酒而短命早逝。“在世界上一多半的可居住地區,”1771年,伏爾泰寫道,“那里的兩足動物依然過著近乎自然狀態的悲慘生活,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幾乎享受不到表達的樂趣,對自己的悲慘境遇渾然不覺,渾渾噩噩地自生自滅。”
對于許多人來說,這個改良時代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缺衣少食的生活讓人絕望。尊卑模式正在緩慢改變,等級秩序卻延續下來;有產階級無視仁慈的基督徒和人道的啟蒙哲人的抗議,在新的幌子下一如既往地忽視和剝削下層階級。肺結核取代瘟疫成為人類的殺手,赤貧的城鎮取代鄉村成為人道主義者關注的重點。食物騷亂雖不像以往那樣頻繁,仍時有發生,對不穩定的歐洲公共秩序造成沖擊;越來越多的人淪為進步的犧牲品,他們倍感失落和無助,懷著滿腔怒火對手無寸鐵的天主教徒、胡格諾派以及貪婪的雇主大打出手。圈地運動給農業帶來了合理化改革,長遠看將使包括窮人在內的大多數人獲益,但問題是饑腸轆轆的人們等不了那么久。在英國,惡臭熏天的貧民窟擠滿了背井離鄉的擅占空地者;在法國,成群結隊的失地農民在鄉間乞討和盜竊。苦難與經濟發展如影隨形。事實上,不論是工業、農業、教育,還是政府管理上的進步,18世紀的所有進步都禍福未卜。盡管消極和悲觀情緒濃厚,就連啟蒙哲人當中也不乏消極悲觀之人,但是,進步確實是可喜的,史無前例的動人前景激勵著那些幸運的時代弄潮兒。
之所以說“史無前例”,乃是因為這種心理狀態十分微妙,難以捕捉,大概也無法加以證實,但我可以肯定,我所描述的18世紀精神狀態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影響深遠的嶄新姿態;這種姿態遠非故態復萌那么簡單,也遠遠超出了最自信的古性主義者的想像。這不是說古人始終不幸福,也不是說古人在所有事情上都束手無策、聽天由命:他們也研究醫學,修筑道路,管理國家。他們渴望理智地生活。但他們認識到,面對無可逃避的現實,這種渴望有如鏡花水月,終歸要落空。因此,早在羅馬帝國時期,這種消極情緒便愈加濃厚,愈加普遍。基督教世界觀比它取而代之的世界觀還要軟弱無力,基督教既是這種世界觀的源頭,也是這種世界觀的反映。吉爾伯特 默里在一個著名的段落中描繪了這種活力與理性的枯竭,他寫道,隨之而來的是“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興起,某種程度上說是悲觀主義的興起;人們失去了自信,不再向往塵世生活,不再相信健全的人類成就;人們對執著探索失去了興趣,只是一味祈求獲得絕無謬誤的啟示;人們對國家的福祉漠不關心,一心將靈魂托付給上帝”。默里把這種“宗教情感的強化”稱作“英雄氣短”。18世紀的體驗與之截然相反,我準備稱之為“重振勇氣”:這是一個神秘主義沒落的世紀,一個對生活越來越懷有希望、對人力越來越充滿信心的世紀,一個執著探索和批判的世紀,一個關注社會改革的世紀,一個世俗主義日益抬頭、冒險之風日益盛行的世紀。
有必要再次指出,18世紀的體驗乃是全新的。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把歷史看作一個衰落的過程和不可阻擋的周期循環,從而戲劇性地突顯了自身的無力。人文主義者時而對主張逆來順受的新柏拉圖主義頂禮膜拜,時而沉醉于煉金術士對無窮力量的幻想;“命運之輪”成為最常見的比喻:萬物皆無常,是亦家族有盛衰,國家有興亡。誠如馬基雅維利所說,不管有多大的生氣與活力,人類都只能拿走命運女神一半的東西,另一半始終掌握在那位變幻莫測的女神手中。培根和笛卡爾推翻了這種歷史宿命論。笛卡爾在《方法談》一書的結尾用動人的筆觸寫到,一門實用科學能使人類成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這門科學“令人憧憬,它不僅能創造出無數的裝置,讓我們坐享大地的物產和諸般安樂,尤其還能保護我們的健康,而健康無疑是幸福中的幸福,也是所有塵世幸福的基礎”。在笛卡爾說這番話之前不久,培根有針對性地重提了一句幾乎被人遺忘的羅馬諺語—“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審慎清醒而又雄心勃勃的方案。
到啟蒙時代,這種自信在新哲學的信徒中已是司空見慣。洛克在日記中寫道,“大量的知識領域有待開發和利用”,也就是說,“找到縮短或減輕我們勞作的新發明,或是聰明地綜合利用若干權利與義務,以期獲得有用的新產品,增加或更好地保持我們的財富(即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東西)”。洛克意味深長地補充說:“人類心靈可以創造出這樣的發明。”相比之下,洛克的弟子沙夫茨伯里勛爵更為注重內心的感受,用古老的箴言來闡述明德克己之道:“明智練達之士會長久而穩妥地謀求秩序、平靜與和諧”,從而成為“人生和命運的主宰”。毫不奇怪,這種箴言和態度也傳播到英屬美洲殖民地,1770年,托馬斯 杰斐遜把“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faber suae quisque fortunae)作為自己最欣賞的座右銘;本杰明 富蘭克林數年前曾提出在各殖民地開展科學合作的計劃,揭示自然的奧秘,增強人類的力量,“增進生活的便利和樂趣”。在德國文學界,詩人們發掘崇高的普羅米修斯神話的新含義,許多個世紀以來,基督徒滿懷虔誠地一再重新詮釋這個神話,再度以之象征培根自豪地提出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我有一個印象,”年輕的康德不無謹慎地寫道,“對人類自身力量寄予某種高貴的期盼,有時并非毫無裨益可言。這樣一種自信賦予我們所有的努力以活力,使之帶有一些銳氣,非常有助于對真理的探求。”日后,康德在寫作《純粹理性批判》時少了一些躊躇、多了幾分果斷。他寫到,智力是世間的一股積極力量。人類一手應用理性原則,一手通過理性實驗,運用理性探究并且效法自然,這種效法不是抱著學生般的被動態度,而是像法官那樣,“強迫證人回答人類設定的問題”。實干家們亦是人同此心:1780年,伯明翰印刷商、地方史學家威廉 赫頓以這個時代特有的動人自信呼應培根的主張,“每個人的命運,”他寫道,“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蓋伊教授是研究啟蒙運動的美國學者中之翹楚,故這部著作極為重要。它在許多方面都是不同凡響的杰作。
——帕默爾(R.R.Palmer,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殿堂級歷史教科書《現代世界史》作者)
對那一段啟蒙運動,還沒有看到過這么豐富的原始資料,這么精細地還原歷史的原貌,讓人身歷其境。書中對當時啟蒙學者的個性描寫,栩栩如生,沒有刻意美化,也不作道德譴責,特別適合我們當代人的口味。讀了這本書,“什么是啟蒙運動”,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和幾個空洞的命題,而是進到歷史記憶的深處,懷著對一群過世的老朋友的親切懷念,感受到他們的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血液。
——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蓋伊教授是研究啟蒙運動的美國學者中之翹楚,故這部著作極為重要。它在許多方面都是不同凡響的杰作。
——帕默爾(R.R.Palmer,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殿堂級歷史教科書《現代世界史》作者)
對那一段啟蒙運動,還沒有看到過這么豐富的原始資料,這么精細地還原歷史的原貌,讓人身歷其境。書中對當時啟蒙學者的個性描寫,栩栩如生,沒有刻意美化,也不作道德譴責,特別適合我們當代人的口味。讀了這本書, “什么是啟蒙運動”,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和幾個空洞的命題,而是進到歷史記憶的深處,懷著對一群過世的老朋友的親切懷念,感受到他們的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血液。
——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唯有像彼得 蓋伊那樣將啟蒙運動分解為具體的人物、思想、運動并加以描述與分析,才能感受啟蒙時代的知識精英承繼了何種文化遺產、面臨著何種社會問題、心靈經歷了何種掙扎以及為了擺脫枷鎖需要多大的勇氣。
——劉北成(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蓋伊的書,讓我們看到,啟蒙運動不僅事關其核心價值的倡導者,還事關一整套制度安排,那個時代,不僅講自由、講平等、講博愛,還講如何建立一套制度來確保人民的權益和政治自由,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理性,建一套防止權力被濫用的制度。對我們來說,這是啟蒙運動重要的地方。
——彭 剛(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為了便于理解,人們曾經用一些非常簡單的模式去套啟蒙運動,而彼得 蓋伊的《啟蒙時代》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常豐富的圖景,在我看來,這本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在某種意義上糾正了我們對啟蒙運動的一些刻板印象。
——周 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彼得 蓋伊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角度的啟蒙畫卷,使我們對源頭意義上的啟蒙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啟蒙時代》這類書出版之后,我相信中國學術界對于啟蒙運動過去抱有的不太甚至偏頗的觀點都可以消除。以后再要提啟蒙,就應該是蓋伊式的啟蒙。
——王皖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教授)
深入淺出。
當當,值得信賴!售后越來越好。選擇的快遞公司越來越有保證。最關鍵是優惠促銷的頻度越來越多!!!
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敘述,敘述他走過的千山萬水。那么多篇章,有溫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單的,有瘋狂的,有無聊的,有胡說八道的。當你輾轉失眠時,當你需要安慰時,當你等待列車時,當你賴床慵懶時,當你飯后困頓時,應該都能找到一章合適的。
包裝不錯 性價比高 印刷很正 紙質好 排版不錯
好書,名不虛傳
大師之作,值得擁有,喜歡
還沒看,有時間看看
經典之作一定要讀之又讀
書很好,是正版
送達及時,內容不錯,符合預期。
設計非常精美,希望內容也與它相配。
蓋伊的經典之作,內容扎實豐富,了解啟蒙運動
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翻譯的非常好
經典好書,趁活動入手,值!
好書待細讀
啟蒙時代(下):自由的科學
非常好的著作,果斷下單,開始閱讀,真是十分受益!值得大家分享,推薦紙質閱讀!非常好的著作,果斷下單,開始閱讀,十分受益!推薦紙質閱讀!
值得仔細閱讀
深度不夠功夫夠,以啟蒙立場論啟蒙運動,很難有什麼創見;但花的功夫不小,對啟蒙運動方方面面的介紹很全面
期待已久,因價格過高一直沒有入手,這次當當搞活動,趕緊拿下。非常喜歡。贊一個!
譯文精湛,譯者認真考究,語言精確流暢,充分再現蓋伊生花妙筆。
雖然科學最終的走向令人擔憂,但至少初心是鼓舞人心的,而守護者永在。
這本書感覺有些言過其實,雖然是對啟蒙時代做了細致入微的研究,但在觀點上并無太多的推陳出新,感覺是滿足于歷史敘事,而沒有啟發性思維,除非學者研究,否則不必花時間去啃了。
通讀一遍啟蒙時代上,感覺已經被重新洗腦一番,確實很不一樣
買了啟蒙時代上,所以才要買下,一口氣買了2000元的書,這會還真來不及看
啟蒙時代全景式的圖書,下卷主要論述額了啟蒙運動的各個方面
全面呈現整個啟蒙運動的面貌。蓋伊先后花費了六七年時間撰寫《啟蒙時代》,運用極其豐富的史料,論述具體而微,表達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