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用法手冊》對國家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中規定的17種標點符號做了解讀,其中特別體現了對2011年新國標中新修訂內容的介紹。該書既有對標點常規用法的條分縷析,又注重對特殊用法的說明。在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對不同用法加以比較,注重對錯誤用例的剖析。書中的語例多選自近年的書刊,也采用了一些早期白話文的語例,同時注意采用小說、戲劇、詩歌、政論、廣告、新聞報道等不同文體中的標點用例,目的在于體現標點符號在不同時期的基本用法以及使用的性。 此外,該書還對標點符號的發展演變、功能等做了簡要的介紹和闡釋。
該書對國家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中規定的17種標點符號做了解讀,其中特別體現了對2011年新國標中新修訂內容的介紹。該書既有對標點常規用法的條分縷析,又注重對特殊用法的說明。在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對不同用法加以比較,注重對錯誤用例的剖析。該書非常適合編輯校對和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讀者使用,是一部能讓您快速了解標點符號用法的案頭必備圖書。
蘭賓漢,男,西安市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文學語言研究會、陜西省語言學會、西北修辭學會會員。長期從事現代漢語教學研究工作,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獨著、合著、參編著作10余部。其中《"A不AB"正反對舉式初探》及《修辭知識小詞典》獲陜西省語言學會論文一等獎和陜西省圖書獎。獨著有《漢語語法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西安方言語法調查研究》《標點符號運用藝術》《標點符號使用手冊》《如何使用標點符號》等。主編的高校教材《現代漢語》(中華書局)獲2011年陜西普通高校教材二等獎,被多所高校作為本科基礎課教材和考研指定參考書。
目錄
標點符號概說
一、漢語標點符號的發展演變
二 、標點符號的功能
(一) 停頓功能
(二) 語氣功能
(三) 定性功能
(四) 修辭功能
(五) 審美功能
(六) 簡化功能
三 、標點符號的種類與書寫位置
十七種標點符號的用法
一 、句號(。)
(一) 句號的用法
(二) 句號的誤用
二 、問號(?)
(一) 問號的用法
(二) 問號的誤用
三 、嘆號(!)
(一) 嘆號的用法
(二) 運用嘆號應注意的問題
四 、逗號(,)
(一) 逗號的用法
(二) 逗號的誤用
五 、頓號(、)
(一) 頓號的用法
(二) 運用頓號應注意的問題
(三) 頓號的誤用
六 、分號(;)
(一) 分號的用法
(二) 分號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七 、冒號(:)
(一) 冒號的用法
(二) 使用冒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八 、引號(" "` `)
(一) 引號的用法
(二) 運用引號應注意的問題
九 、括號(())
(一) 括號的用法
(二) 運用括號應注意的問題
十 、破折號(——)
(一) 破折號的用法
(二) 運用破折號應注意的問題
十一 、省略號(……)
(一) 省略號的用法
(二) 運用省略號應注意的問題
十二 、著重號(.)
(一) 著重號的用法
(二) 著重號與引號用法上的區別
十三 、連接號(—)
(一) 連接號的用法
(二) 連接號與破折號用法上的區別
十四 、間隔號( )
十五 、書名號(《 》< >)
(一) 書名號的用法
(二) 書名號的誤用
十六 、專名號(——)
十七、分隔號(/)
次序語與標點符號
一 、標示次序的詞語
二 、次序語的層次
其他標號的用法
一、 虛缺號(□)
二、 注釋號((1)[1])
三、 標示號(●△□◇)
四、 代替號(~)
五、 象聲號(﹏﹏)
六、 示亡號()
七、 隱晦號()
八、 趨向號(→)
附錄 文字豎排中標點符號的形式與位置示例
參考文獻
標點符號概說
一、漢語標點符號的發展演變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以及標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詞語)的特定性質和作用。標點符號對表達和閱讀有重要的輔助作用。缺少了標點符號,往往會直接影響人們對文章的理解。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私塾的蒙童們在先生的嚴厲管教之下讀書的情景: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
蒙童們所念的內容中沒有一個標點,這種念法反映了孩子們對文章的意思全然不懂。因為文中沒有標點,初學者當然不知道應該在何處停頓了。
中國古書中很少使用標點符號,傳統的表示文中停頓的方法是起源于漢代的"句讀"。"句讀"的提法最早見于何休《公羊傳序》"援引他經,失其句讀"。一般的解釋是,語意已完的叫做"句",語意未完而須停頓的叫做"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鉤"√ "和"、"(音主)兩種符號。前者是鉤識用的,就是句號;后者是絕止用的,用來斷句,就是讀號。這可以說是極簡單的標點符號了。唐宋時期,人們已經相當重視句讀的作用。韓愈《師說》中寫道:"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可見在當時,老師是經常教給學生句讀知識的。宋代的館閣校書已開始在字旁加圈點。宋人岳柯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說,館閣校書"旁加圈點,開卷了然,于學者為便"。《增韻》中說:"今秘書省校書式,凡句絕則點于字之旁,讀分則微點于字之中間。"宋時的讀號仍是"、",句號由原來的鉤形變為圓圈或點。用法是在豎排的文字中,如果句號用圓圈,則讀號用點,標于字旁;如果以點作句號點于字之旁,讀號則用微點標于行中字下。
除了句讀以外,古書上還有表示闕文的符號"□",譯注古文時用于表示小段的"/"或"-"。明代刊本小說中用單豎線"︱"表示人名,用雙豎線"|"表示地名,標示在豎排文字的右邊。意義特別重要的文句用連點" "和連圈"○"表示,相當于現在的著重號,但這些符號的使用并不普遍。
古代的句讀主要用于斷句,盡管極為簡單,但在表達文意和幫助理解上有重要的作用,比起毫無標點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雖然古代已經有了表示句讀的符號,但是并沒有統一的名稱,有的叫"文字符號",有的叫"句讀符號",直到"五四"時期,才正式確定名稱為標點符號。一般稱中國傳統的句讀符號為舊式標點,將萌芽于清末,誕生于"五四"時期并一直用到今天的標點符號稱為新式標點。
"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波瀾壯闊,白話文代替文言文而大行其道。比起文言文來,白話文句式更長,結構更復雜,舊式標點已明顯地不能滿足表達的需要了。正如陳望道在《新式標點》中所說的:"中文舊式標點頗嫌太少,不足以明文句之關系","古代與俗人,文章不能有繁復的組織,所用標點也無需乎多。可是這少數的標點,在條理繁復到或一定程度的文章里,便不能應用自如,就須增加或改良了。""五四"時期,在西方新思潮、新文化傳入中國的同時,西式的標點符號也引起了中國有識之士的注意,一些漢字改革的先驅參照西式標點,開始了創制新式標點的嘗試。
最早創制新式標點的是清末切音運動的倡導者、廣東人王炳耀。他的切音字著作《拼音字譜》于1897年在香港出版,該書中擬定了十種符號,有一讀之號(,)、一句之號(.)、一節之號(。)、一段之號(√)、句斷意連之號(:)、接上續下之號(—)、慨嘆之號(!)、驚異之號( )、詰問之號(?)、釋明之號(¬﹂)。1904年,嚴復在他新出版的《英文漢詁》中最早采用文字橫排方式和新式標點符號。1909年,魯迅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出版,書中不但運用了西式標點,而且在書前的"略例"中對書中使用的四種標點的用法加以說明。
1916年,胡適在其《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中借鑒西式標點,擬定了十一種"文字符號"。這十一種符號有住號(.或。)、逗號(,或、)、分號(;或△)、冒號(:或 )、問號(?)、詫號(!)、括號(())、引號(``""或﹃﹄)、不盡號(……)、線號(——或|)、破號(°)。以后又多次對所擬定的符號加以增刪改進,使之更趨完善;并且在其1919年問世的《哲學大綱》中率先使用新式標點符號。
1918年5月,語言學家陳望道在《學習》雜志上發表了《標點之革新》,介紹了西洋10種標點符號。
"五四"時期,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的統治地位,文化出版界也呈現出非常活躍的局面,報刊采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的也越來越多,據統計,僅1919年就有400多種白話報刊。如《新青年》《科學》《每周評論》《學藝》《新潮》《法政學報》《婦女》《太平洋》《旅歐雜志》《東方雜志》等。其中對新式標點的創建貢獻較大也最有影響的是《新青年》。《新青年》對標點符號討論的時間最長,而且一邊討論,一邊試用,一邊總結。1917年出版的《新青年》第三卷中,就有不少書信和文章提到了標點符號的使用問題。如劉復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討論"句逗與符號"的問題;錢玄同在《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的寫作大綱中主張"無論何種文章……必施句讀及符號"。而且在使用新式標點的過程中,不斷加以研究和改進,如錢玄同在1918年《新青年》四卷二號上《對于今后的〈新青年〉所用句讀符號的意見》中提出"采用繁簡二式"標點的建議,在四卷、五卷上還分別專門用了《句讀符號》標題和《論句讀符號》的討論題目,使討論更為深入,影響日益擴大。在討論了近兩年以后,《新青年》在其七卷一號的《本志所用標點符號和行款的說明》中說:"但是以前所用標點符號和行款,不能篇篇一律,這是還須改良的。現在從七卷一號起,畫一標點符號和行款。"其中規定使用的13種標點符號有。,、;:?!﹁﹂(﹃﹄)—……()——﹏。這些關于標點符號的討論和實踐,為我國新式標點符號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9年4月,國語統一籌備會的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劉復、錢玄同、胡適等六位學者,聯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及時次大會提交了一份議案,名為《請頒行新式標點議案》,并獲得大會通過。他們在呈文中說:"現在報紙、書籍,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化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建議教育部把這幾種標點符號頒行全國。"
同年12月29日,胡適又對該《議案》作了一次修正。《議案》共有三個部分。及時部分解釋"標點"的含義及標點名稱的來源。標點符號包含兩種:一種是"點"的符號,是用來點斷文句的,如句號、逗號、冒號、分號等;一種是"標"的符號,是用來標記詞句的性質種類的,如問號、引號、私名號等。由于舊的"文字符號""句讀符號"等提法不能地反映標點的作用,故采用高元先生《論新標點之用法》中的"標點"二字,稱為"標點符號"。第二部分講標點符號的種類和用法。《議案》規定了十一種標點符號,并在附則中規定了符號及句、段的行款格式。第三部分講了沒有標點的三大害處。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了《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的訓令,批準了該《議案》,正式頒行這套新式標點。這是我國及時套國家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而結束了標點符號只在民間流行的歷史,標點符號正式進入了漢語書面語中,成為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部中等學校教科書《白話文范》,其中全部采用了這套新式標點符號。這是新式標點符號在語文教材上使用的開始。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這是新中國公布的及時個有關標點符號的方案。它包括十四種符號,其中點號、標號各七種。點號有句號(。)、問號(?)、嘆號(!)、逗號(,)、分號(;)、冒號(:)、頓號(、);標號有括號(())、引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專名號(——)、書名號(﹏)。同年10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關于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其中指出,"務望全國各級人民政府機關處理文件人員、各報刊出版機關編輯人員、各學校語文教員和學生,一律加以學習,務使今后一切文件和出版物,均按該件規定,統一標點符號的使用。"《標點符號用法》的公布和政務院的指示,使全社會對標點符號的使用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克服了標點符號使用中的混亂現象,使標點符號的使用更為規范。
在《標點符號用法》公布以后的近四十年中,漢語的書面語發生了很多變化,文字的書寫和排版印刷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的用法也有不少新的變化和發展,為了適應新的情況,有必要對原來的規定作適當的調整。從1987年初開始,有關部門對1951年的《標點符號用法》進行修訂,歷時三年才得以完成。1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新聞出版署聯合了修訂后的《標點符號用法》。這是第三套法定的標點符號。修訂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將原來直行用的標點符號改為橫行的標點符號;
其二,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使原來的十四種符號增加到十六種;
其三,修訂了一些標點符號的定義;
其四,更換了例句,簡化了說明;
其五,規定專名號只用于文史專著。
經過修訂的《標點符號用法》是我國近百年來創制標點符號的成果的結晶,比以前所有的標點符號方案更加成熟和完善,在社會上的影響也更大。
1995年12月,國家技術監督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本《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1995),從1996年6月1日開始實施。它是在1990年《標點符號用法》的基礎上制定的,對標點符號的名稱、形式和用法進行了規定和說明,目的在于使人們更好地掌握標點符號的用法,推進漢語書面語言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2011年12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及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了新的《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這是1995年國家標準本《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1995)的修訂本。從2012年6月1日開始實施,同時代替1995年的《標點符號用法》。修訂本對1995年的國家標準本的編排和表述做了比較大的修改。更換了大部分示例,使之更簡短、通俗、規范。增加了對術語"標點符號"和"語段"的定義。對術語"復句""分句"和句末點號(句號、問號、嘆號)的定義做了修改;更強調句末點號與句子語氣之間的關系。對逗號的基本用法做了補充。增加了不同形式括號用法的示例。省略號的形式統一為六連點"……",在特定情況下允許連用。取消了連接號中原有的二字線,將連接號形式規范為短橫線"-"、一字線"—"和浪紋線"~",并對三者的功能做了歸并與劃分。明確了書名號的使用范圍。增加了分隔號的用法說明。對"標點符號的位置"一章做了大的改動,并增加了使用中文輸入軟件處理標點符號時的相關規定。增加了兩個"附錄":附錄A為規范性附錄,主要說明標點符號不能怎樣使用和對標點符號用法加以補充說明,以解決目前使用混亂或爭議較大的問題;附錄B為資料性附錄,對功能有交叉的標點符號的用法做了區分,并對標點符號誤用高發環境下的規范用法做了說明。(見《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
新式標點符號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其間既有民間擬定的符號,又有國家法定的符號。標點符號的種類、形式和用法在日趨完善和規范。因此,標點符號的用法在各個時期并不一致。"五四"時期的作家作品中的標點符號用法就與當代的用法有較大的差異。例如:
(1)倘一看見兩三歲的孩子,她就說——"唉唉,我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就有這么大了。……"
(魯迅《祝福》)
(2)他的母親端出一碟烏黑的圓東西,輕輕說:——
"吃下去罷,——病便好了。"
(魯迅《藥》)
(3)他聽了三夜的呻吟,看了 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
(冰心《超人》)
以上三例中破折號的使用就不同于現在的規范用法。現在的提示語"說"后一般用冒號,不用破折號。冒號后不用破折號,句號后也不用破折號。
(4)"哈哈哈哈!今天的那無軌電車的機器手!他罵我什么來?黃狗,黃狗倒是個好名詞。
……………………。
……………………。"
(郁達夫《春風沈醉的晚上》)
例(4)中省略號的用法也不同于現在的一般用法。新國標《標點符號用法》規定,省略一段或幾段文字時,應另起一行,兩個省略號連用(12個點),不頂格,而不是用24個點或6個點。所以我們在使用標點符號時,要看到過去標點符號與現今用法不一致的現象,不能無選擇地模仿,而應該根據近期的國標本《標點符號用法》的規定,、規范地使用標點符號。
以為這本書厚的,結果不是很厚。覺得內容不錯!
我們都要好好學習標點符號的用法
讀書的兩種收獲】一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不知道而且也沒有的東西,這樣收獲到的東西叫知識。二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已經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著,現在被喚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獲得了生長、開花、結果的機會,這叫智慧。 ?
與期待的不同。本來想知道爭議很大的斷句之類的問題,可是書里沒有說明。講標點符號用法的書,為什么沒有斷句說明。
紙質好,排版不錯。可以平常翻翻看。
給孩子買的,愿對學習有所幫助。
感覺挺不錯的
這本書的內容和質量的很好,推薦大家購買。
不錯,實用
不錯 內容很好
很不錯,喜歡
標點符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忽視的問題,這本書價格合適,內容也很好。作為文字工作者,它解決了我不少的問題。
很適合需要準確運用標點符號的人來學習
好書!!發貨也很快!
突然發現現在不會用標點符號了,都是亂用
很實用的小冊子,特別推薦。
這次買了不少書,折扣很給力,五折不到,很開心。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學到東西,德瑪西亞萬歲。真的挺開心的。
專業,很好的工具書
如附加修改用的符號,就更完美了。
快遞冒雨送來很感動。大概翻了一下,內容很好,作為工具書。
非常實用的工具書。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用來參考。
書很薄的一本小冊子,小32開的,內容還是可以的,歸納總結的不錯。
這本書非常實用,這是給單位上的同事們買的,大家都說好,非常實用,對工作幫助很大。對于搞文字工作的人和學生來說,是必備的一本書。
標點的規范非常重要,小孩學習要從小抓起,這本手冊是非常好的工具。
總體來說還不錯,一個小冊子,不算薄,17種標點符號都有解說
實用,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對標點符號的使用要求!
離開學校后再也沒有人糾正我標點符號的錯誤。某日寫東西,突然想這里我用頓號是否正確?然后就決定買本書來看看~講解很詳細~還不錯~
標點符號用法手冊,工作用書,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