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紅二十五軍的長征路線為基準展開撰寫,通過作者自駕,解決了“怎么走,走多遠,到哪里,看什么(感受到什么)”這些重走長征路中實際的問題。
本書創新性地給出了詳盡的重走長征路的具體路線、路程(距離)、到達地點與所見長征遺跡遺址、舊址現址及紀念館、展覽館、陳列館等。按照行駛路線,即可一站一站、一個一個地點到達紅軍長征經過的眾多地點。通過這些一站一站、一個一個地點間的行駛,停下來尋訪、參觀,回顧歷史,不僅可以連起紅軍在長征期間的歷程,還可以感受昔日先輩們的艱難困苦和長征的輝煌。
本書重點記敘了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重要的戰斗地、宿營地、會議地、會師地以及渡口、雪山、草地等。
從書中可以品出長征路上的路線轉折及其歷史背景;可以回顧長征路上的戰役、戰果;可以看到長征路上的雪山在哪里,長征路上的草地在哪里……等等。
書中記載了許多鮮有人去的地點,如紅二十五軍斛山寨(扶山寨)戰斗大捷所在地河南光山縣斛山鄉,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所在地河南方城縣七里崗,紅二十五軍軍政委吳煥先犧牲地甘肅涇川縣掌曲村;紅二十五軍決定立即北上陜北的決策地金龍廟;紅二十五軍徐海東軍長單騎突圍地曹塬村,紅二十五軍與陜北黨組織接上頭的陜西志丹縣永寧山,等等。
本書結構合理,語言簡練,細節曲折生動,配圖豐富,在較好地匯集長征史實的同時,反映出今日長征路,有較強的可讀性。
這是一本相當完整記錄今日長征路并能指引讀者重走長征路的書。
這是部以“車轍印連起長征路”的著作,書中給出了詳盡的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行駛路線,使重走長征路有了具體可行的操作性;作者以自駕重走的親身經歷(重走起點為河南光山縣斛山寨“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前后一戰”戰場,重走終點是陜西延川縣永坪鎮會師地,其間經過了河南、湖北、甘肅、寧夏、陜西5個省/自治區,行程萬余里,寫下了開篇和尋訪長征地59站、近百余處長征遺跡/遺址/舊址所在地的詳實記載,再現了紅二十五軍的長征歷程。書中列舉了不少手資料,挖掘鮮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使本書更富史料價值。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不僅走過了紅二十五軍的長征歷程,而且還先后走過了中央紅軍暨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歷程,即首次完成了重走四支紅軍隊伍長征路全程的創舉,并先后出版為《重走長征路》全套5本書,因此,本書成為此套書之一。
蘇北,中共黨員,退休公務員。現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紅巖兒女聯誼會干事。2014年開始自負使命,與老兵們結伴,自助自駕紅軍長征路。
田競,中共黨員,下鄉知青,退休軍隊高級工程師。父母親都是紅軍,姐弟重走長征路中的二弟。2014年至2016年和幾位隊友自駕重走了四支紅軍隊伍六萬五千里長征路全程,執筆寫下了《重走長征路》全套5本書,還開辦著“重走長征路”公共微信號,以“大龍”署名在公共微信號上和媒體上大量發表重走長征路文章。
目錄
及時章 踏上新征程
1、告別瑞金
2、面對送行的人們
3、與官兵們一起步行
4、突破封鎖線
5、借道
6、表揚與批評
第二章 在摸索中前進
1、走向敵人的包圍圈
2、跨越瀟水
3、血戰湘江
4、臉繃得像塊鐵板
5、支持“向貴州前進”
6、突破烏江
7、走進尋常百姓家
8、備受關注
9、在遵義會議上
第三章 四渡赤水
1、向土城集結
2、特別繁忙的24小時
3、親臨土城前線
4、擺了一次空城計
5、路遇傷病員
6、回馬一槍
7、婁山關
8、三渡赤水
9、神出鬼沒
第四章 轉戰黔滇川
1、烏江上的浮橋
2、聲東擊西
3、搶渡金沙江
4、行軍途中話古今
5、彝、漢一家
6、大渡河神話
第五章 肚量大如海
1、翻越雪山
2、歡騰的懋功
3、隆重的擁抱
4、徹夜長談
5、北上南下之爭
6、蘆花換搭檔
7、為了一、四方面軍的團結
8、野菜調查小組
9、割麥運動
第六章 意志堅如鋼
1、沙窩會議調解人
2、兵分兩路
3、共產黨員必須服從中央
4、拒絕簽字
5、成了光桿司令
6、“朱”絕不會去反對“毛”
7、忍辱負重
8、積極行使總司令職權
9、總結戰爭經驗
第七章 峰回路轉
1、南下受挫
2、野菜委員會
3、堅決反對另立“中央”
4、與密談
5、與通電
6、三爬雪山
7、拉近二、六軍團
8、在等待中
9、“腰桿”硬起來
第八章 北上
1、堅持中央的戰略方針
2、三過草地
3、反對出爾反爾
4、民主集中制的勝利
5、關鍵時刻
6、曙光不可阻止地出現了
第九章 會師之后
1、他禁不住熱淚盈眶
2、的高度評價
3、信仰的力量
后記
1、告別瑞金
1934年10月10日傍晚,蒼茫暮色籠罩著紅都瑞金,一派溫馨與祥和。自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這里成立,紅都一直處于激情和躁動中,今天的寧靜就像是戰斗后的休憩,或者說是戰斗前的沉默,給小城籠罩上一抹神秘色彩。
暮煙緩緩地飄著,就像小城沸騰后余下的蒸汽,空靈而有質感。突然,幾只鳥像是受了驚嚇一樣飛掠而起,箭一般射進薄薄的暮煙里,為這幅充滿意韻的畫面添上了動感的一筆。緊接著,一支隊伍從城里開出來,打破了小城的寧靜。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精神矍鑠的中年人,他身著一套退了色的灰軍裝,頭戴八角帽,腳踏草鞋,腰插一支小手槍,一臉的深沉和剛毅。這個人,便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中革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同志。
暮色漸深,紅都越來越遠了。停下腳步,回望漸漸被夜幕籠罩的瑞金,不免產生了一種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回眸間,他想起了初來瑞金的日子,想起了與一起并肩戰斗的日子,想起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以及這次反圍剿的失敗,想起了現在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的處境,不由百感交集——
及時次來瑞金,是1929年向贛南出擊的時候。當時,他們本來準備北上會昌,后來探知國民黨軍隊正在那里集結,便向福建的武平一插,一下又折回頭,插到江西瑞金,打下了瑞金城。但是,他們很快又撤出瑞金。后來在瑞金城北二十里的大柏地伏擊追敵,取得了進軍以來的及時個重大勝利,不久又回到瑞金。中華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瑞金便成為舉世矚目的紅都,從那時起,他便與瑞金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對中央蘇區進行“圍剿”后,他和等同志一起,采用“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以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輕松地打破了敵人的四次“圍剿”。然而,到了第五次“圍剿”時,中共中央內部占統治地位的“左”傾冒險主義取得了軍事領導權。博古不懂軍事,卻掌握著紅軍的指揮權,在軍事上就處處依靠由共產國際派來中國工作的李德,并報請共產國際同意,匆忙地確定了“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消極防御戰略。紅軍在以博古、李德、為核心的“三人團”指揮下,采取“六路分乓”、“全線抵御”的方針,同節節推進的敵軍展開陣地戰,繼續拼消耗。結果,哪一路都無法擋住對方優勢兵力的前進。紅軍的北部防線被突破,東線也被打開缺口,西線和南線日趨困難。后來,中央蘇區逐漸縮小,只剩下了瑞金、會昌,于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幾個縣。戰火越來越逼近中心區了。無奈,中央紅軍只好決定突圍,實施戰略大轉移……
這是一套給想走長征路的人看的書,拿著書,就可以復制一群老兵們走過的長征路全程;
這是一套給關注長征路今昔的人看的書,看了書,就如同和老兵們一起走過了今日長征路,也回顧了昔日長征的艱難與輝煌;
這是一套給紅軍后代留存給兒孫們的書,紅軍先輩們的艱難歷程躍然紙上,他們長征的足跡和時間、地點、光輝業績依著長征路線得以展示;
這是一套給研究長征史的人看得書,從書中大量的長征路現地圖片、資料里,能夠發掘出更多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