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語義技術引入空間信息領域,建立空間數據和服務的語義表達體系,以及基于語義的空間信息服務注冊、發現與綁定機制,探索空間信息服務組合的自動構建方法,是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的研究重點。《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理論與方法》分為十章,主要內容包括網絡服務、OGC空間信息服務、空間信息智能服務概述、空間信息服務分類與融合、空間信息服務語義描述內容與方法、語義支持的空間信息服務注冊、空間信息服務組合模型自動/半自動構建、空間信息服務匹配和語義環境下拓撲關系推理等內容。《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理論與方法》結合作者近年來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系統地提煉了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的研究重點和熱點,可作為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空間信息等學科領域的高等學校研究生教材和高等學校、研究機構、高科技企業科技人員的研究參考用書。
王艷東、龔健雅所著的《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理論與方法》共分10章。為了給讀者閱讀空間信息服務作相關知識鋪墊,本書第1章、第2章分別闡述了網絡服務的相關概念、開發和應用需要遵循的各項技術規范等。第3章從整體上介紹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的基本技術,包括語義網、空間信息智能服務技術的發展,以及本書提出的一種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的總體架構。第4章闡述空間信息服務分類的相關規范。第5章介紹空間信息服務語法描述和語義描述的基本概念,闡述空間信息服務語義描述的內容和方法,以及空間信息服務知識庫的構建。第6章探討空間信息服務語義構建方法和空間信息服務注冊中心信息模型擴展方案,設計一種語義支持的空間信息服務注冊中心架構。第7章從整體上闡述空間信息服務組合的概念、組合的方式、組合的過程、組合的模式及組合的方法。第8章介紹基于MDA的空間信息服務組合建模方法和基于層次任務網絡規劃的空間信息服務組合自動建模方法。第9章基于空間信息服務特征和組合模型的上下文約束關系,介紹一種空間信息服務組合的語義匹配方法和多層次的空間信息服務實例語義匹配方法。第10章介紹拓撲關系及規則的語義表達。
王艷東,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6月獲武漢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5月至今,在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2009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地理系做訪問學者。長期從事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件平臺、空間信息知識挖掘、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等方面研究。參與了國產GIS基礎軟件平臺GeoStar3.0的研發工作,主持了GeoStar4.0、GeoStar5.0的研發工作;負責全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建庫的國產軟件部分以及山西省、福建省、湖北省等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建庫工作;主持關于空間信息智能服務主題的86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參與國家973計劃、重點863項目、科技支撐計劃等科研項目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信息產業部重大技術發明獎1項。30余篇,出版專著1部,參與起草修訂國家測繪行業標準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