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各種文化現象的地域系統及其形成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文化史的分支學科,具有交叉性學科的特點。當前,“主題研究學說”、“文化地理學說”是該領域研究的主流,對歷史文化地理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國內多從區域、斷代(時間段)、文化本體三個層面來研究文化地理,成果豐碩。本研究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劃局限,以納西族活動區域為研究對象,以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為斷限,從納西族整體觀來研究文化演變的時空關系,并討論納西族綜合文化區、文化亞區的特征,納西族文化區與周邊文化區的關系。
域內文化因子的數量和大小是文化區劃分的重要指標。從聲韻母、聲調、詞匯來考察,納西語分布呈現出東、西兩個方言區,隨著社會發展有不斷分化的趨勢。根據東巴經書書寫風格、東巴字與哥巴字使用數量來看,納西象形文書寫的經書可分作四個分布區,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楊林軍,納西族,云南麗江人。西南大學歷史地理學博士,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主要研究西南民族歷史與文化地理。先后主持省級課題4項,參與國家、省級課題11項;出版學術著作《徐霞客與麗江》《麗江歷代碑刻輯錄與研究》《納西族東巴畫概論》《重溫與教益——麗江老科技工作者訪談錄》《納西族地區歷代碑刻輯錄與研究》等。
緒論
及時章 納西族的歷史地理
及時節 納西族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
第二節 納西族族源、族稱述略
第三節 納西族的分布與變遷
第二章 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語言文字地理研究
及時節 納西語的空間分布及其方言區
第二節 納西象形文創制及發展的地理機理
第三節 東巴經書的分布及其外來文化元素的融入
第三章 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宗教信仰地理研究
及時節 納西族信仰的地域差異研究緒論
及時章 納西族的歷史地理
及時節 納西族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
第二節 納西族族源、族稱述略
第三節 納西族的分布與變遷
第二章 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語言文字地理研究
及時節 納西語的空間分布及其方言區
第二節 納西象形文創制及發展的地理機理
第三節 東巴經書的分布及其外來文化元素的融入
第三章 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宗教信仰地理研究
及時節 納西族信仰的地域差異研究
第二節 納西族地區藏傳佛教滲入的地理考察
第三節 漢傳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傳播與分布
第四章 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風俗地理研究
及時節 納西族的歲時節慶及時空變遷
第二節 納西族喪葬分布及其變遷
第三節 納西族婚姻家庭的地域差異及其特征
第五章 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地區物質生活地理研究
及時節 納西族服飾文化的分布與變遷
第二節 納西族飲食文化的演變及其特征
第三節 納西族民居建筑的分布及其特征
第六章 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文化區演變研究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總后記
吸納與分異: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文化地理研究》:
四、研究方法
根據學科特點和研究對象,研究中將交叉使用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以歷史文獻法、考古資料法、田野考察法、比較研究方法、地理學方法等為主。
1.歷史文獻法
文獻資料包括漢文文獻和少數民族文獻。漢文文獻主要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正史、地理總志、地方志書、游記、詩文、筆記以及清末民國時期外國學者撰寫的著作等,還包括散落在民間的各種歷史時期的文書資料。少數民族文獻包括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藏文古籍文獻等。此外,也有涉及彝族、白族文獻資料。其中,碑刻文獻資料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和專一性。據筆者前期的初步研究發現,明代以來的碑刻數量最多,有漢文碑、東巴象形文字碑、藏文碑、梵文碑,所記載的內容多與納西族地區歷史文化變遷有關,所以,可以作為較重要的史料來應用。
2.考古資料法
納西族大量接觸漢文化的時間最早在元、明時期,漢文獻記載語焉不詳,而東巴經書記載多數又沒有具體時間年限,所記載的內容與各朝代很難對應起來,因此,運用考古資料來研究納西族歷史文化分布及變遷,如金沙江巖畫的大量發現,麗江、永勝、寧蒗等地考古發現等,都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
3.田野考察方法
田野考察不僅是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方法,也是歷史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對所研究區域的實地考察,感受“歷史現場感”,有助于感知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評價更加合理。田野考察過程是通過采訪、體驗、實物資料收集等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再認識。田野考察還能驗證文獻記載的虛實,更能有選擇地使用文獻資料,尤其適用于交通不便、地理單元相對獨立、民族文化保存較好的地區,如木里的俄亞、芒康的鹽井等都是很好的考察目的地。
4.地理學方法、比較研究方法等 《吸納與分異:明至民國時期納西族文化地理研究》:
四、研究方法
根據學科特點和研究對象,研究中將交叉使用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以歷史文獻法、考古資料法、田野考察法、比較研究方法、地理學方法等為主。
1.歷史文獻法
文獻資料包括漢文文獻和少數民族文獻。漢文文獻主要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正史、地理總志、地方志書、游記、詩文、筆記以及清末民國時期外國學者撰寫的著作等,還包括散落在民間的各種歷史時期的文書資料。少數民族文獻包括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藏文古籍文獻等。此外,也有涉及彝族、白族文獻資料。其中,碑刻文獻資料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和專一性。據筆者前期的初步研究發現,明代以來的碑刻數量最多,有漢文碑、東巴象形文字碑、藏文碑、梵文碑,所記載的內容多與納西族地區歷史文化變遷有關,所以,可以作為較重要的史料來應用。
2.考古資料法
納西族大量接觸漢文化的時間最早在元、明時期,漢文獻記載語焉不詳,而東巴經書記載多數又沒有具體時間年限,所記載的內容與各朝代很難對應起來,因此,運用考古資料來研究納西族歷史文化分布及變遷,如金沙江巖畫的大量發現,麗江、永勝、寧蒗等地考古發現等,都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
3.田野考察方法
田野考察不僅是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方法,也是歷史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對所研究區域的實地考察,感受“歷史現場感”,有助于感知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觀,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評價更加合理。田野考察過程是通過采訪、體驗、實物資料收集等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再認識。田野考察還能驗證文獻記載的虛實,更能有選擇地使用文獻資料,尤其適用于交通不便、地理單元相對獨立、民族文化保存較好的地區,如木里的俄亞、芒康的鹽井等都是很好的考察目的地。
4.地理學方法、比較研究方法等
歷史地理學通過借鑒地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現出學科的特性。如運用GIS技術繪制數據化地圖,展示不同文化區和不同文化圖層;運用統計學方法展示人口、人才分布等。生活在滇川藏交角的納西族,歷史上與其他民族交往甚密,通過與藏、彝、白等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更能突出納西族文化特征來,從而避免單一民族文化研究所帶來的局限,即關注納西族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共時性和歷時性。
,還要把握民族地理研究的三點原則:民族平等原則、尊重歷史原則和客觀評價原則,尤其是對研究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時,要避免民族自大和民族狹隘的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