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是中共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領導人,是黨內外享有盛名的"大秀才""大學者"和辭章家。他經歷了中共在戰爭年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歲月,親歷了共和國開國大業到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歷史。他起草、整理或參與起草、修改的中共中央重要、重大文獻和文章沒有人可以計算,不僅影響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而且已成為中共黨史和共和國歷史的經典文獻。他一生在理論、歷史、新聞、文藝、教育、科學和語言文字等諸多方面,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
戰爭年代,說:"靠喬木,有飯吃。"改革開放年代,鄧小平說:"喬木是我們黨內的及時支筆桿。"《中共中央及時支筆——胡喬木在鄧小平身邊的日子》一書氣勢恢弘,視野開闊,集史料性、研究性、可讀性于一體,向讀者展示了胡喬木正道直行,竭忠盡智、才學超群的才能和人格魅力,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和決策內幕,尤其是客觀真實地分析記錄了胡喬木在鄧小平時代經歷的諸多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引人入勝。全書分為"木卷:書生革命"、"火卷:戰爭年代"、"土卷:崢嶸歲月"、"金卷:妙筆春秋"和"水卷:黃河青山"五卷,共計56萬字,客觀地記敘了胡喬木革命奮斗和追求真理的人生歷程,完整記錄了胡喬木自1941年擔任秘書和1975年開始協助鄧小平整頓到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共中央工作50年的臺前幕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共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說:靠喬木,有飯吃。
鄧小平說:喬木是我們黨內的支筆桿。
:許多文件只有經喬木看過,發下去才放心;經喬木修改,就成熟了。
鄧小平:喬木是我們黨內的支筆桿。
楊尚昆:一個終生用筆來為人民服務的人。
朱鎦基:他的道德文章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你跟他說話。就使你感到,你所知道的東西他都知道,而他知道的東西,你看不到邊。
宋任窮:正道直行,竭忠盡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鄧力群:喬木同志的道德文章屬于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從事理論工作的人中,目前為止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胡繩:胡喬木同志是個革命的政治家,是百科全書式的馬克思主義學者。
錢鍾書:立德立言,推君兼不朽;酬知酬愿,愧我一無成。
呂叔湘:喬木同志是所有正直的知識分子的知心朋友。
李政道:喬木先生把他的一生貢獻給了中國和中國人民。
任繼愈:才與學相匹配,具于一人之身的并不多,喬木同志是才與學相符的一位。
季羨林:喬木雖然表面上很嚴肅,不茍言笑,他實則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正派人,一個感情異常豐富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在他生前,大陸和香港都有一些人把他封為"左"王。我覺得,喬木是冤枉的。他哪里是那種有意害人的人呢?
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獻禮圖書,胡喬木在中共中央高層50年的臺前幕后,學習中共黨史無法繞開的角色,研究中共黨史不可忽略的人物。
本書作者丁曉平系知名的紅色傳記作家,近十年來一直致力探索文學、歷史、學術的跨界和跨文體寫作,在海內外300多家報刊發表詩歌、歌詞、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和文藝評論作品,著述400余萬字。他編輯校訂的中共領袖自傳《自傳》和及時部連環畫《少年》都是紅色經典暢銷書。他創作的《畫傳:歷史的現場和真相》《解謎自傳》《的親情世界》《鄧小平和世界風云人物》,有的填補了中共黨史文獻研究的空白,有的被臺灣和香港出版機構購買版權,有的作品受到黨史專家高度評價,認為:"對人們特別是青年人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增強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會有積極的啟迪作用"。
代序 父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胡木英 胡石英)
木卷 書生革命
及時章 少年英發
第二章 鼎新求學
第三章 上海灘上
火卷 戰爭年代
第四章 美麗愛情
第五章 主席秘書
第六章 整風運動
第七章 決議歷史
第八章 重慶談判
第九章 轉戰陜北
第十章 開國前夜
土卷 崢嶸歲月
第十一章 新聞首腦
第十二章 風范大家
第十三章 中蘇論戰
第十四章 整風躍進
第十五章 廬山風云
第十六章 詩化人生
第十七章 冷藏歲月
金卷 妙筆春秋
第十八章 社科院長
第十九章 再決歷史
第二十章 政局高端
水卷 黃河青山
第廿一章 弦急琴摧
第廿二章 上善若水
后記 局限的歷史和歷史的局限
第十八章 社科院長
少年投筆依長劍,書劍無成眾志成。
帳里檄傳云外信,心頭光映案前燈。
紅墻有幸親風雨,青史何遲判愛憎!
往事如煙更如火,一川星影聽潮生。
——胡喬木《七律?有思》(1982年6月)
"批鄧"材料又被"揭批",胡喬木備受非議里外受氣
鄧小平毫不介意,稱贊胡喬木是中共中央及時支筆
胡喬木怎么也不會想到,""倒臺以后,他竟依然受到嚴厲的指責。他因想見一面給寫的信竟被他人誣為"效忠信";更讓他沒想到的是,迫于指示的壓力不得不寫的揭批材料,也被他人死揪著不放……
1976年10月6日,逝世后的第27天,""終于被打倒了。""一倒臺,鄧小平的復出似乎指日可待。但是事實并非如此。10月8日,當選中共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的,依然堅持生前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在這種局面和形勢下,由鄧小平授意建立起來的國務院政研室,陷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在臺上的時候,受到""的打壓,外部受氣;""垮臺了,內部出氣了,但外部依然在受氣。而作為政研室的主要負責人胡喬木,更是里外受氣。
——逝世后,中共中央組織機關單位的負責人都去守靈,卻唯獨政研室沒有資格。后來,政研室的少數負責人分批去了人民大會堂向遺體告別,唯獨胡喬木沒有資格。這對胡喬木來說,是不公平的。在身邊工作了20多年,血雨腥風槍林彈雨一路走來,有生里來也有死里去,有苦中樂也有樂中苦,但革命終于成功,晴總多于陰,喜總大于悲。如今,離開了這個世界,作為生前毛最喜歡的秘書,胡喬木無論如何都希望自己能有個機會跟主席告個別。政研室其他六位負責人十分理解胡喬木的心情,就決定以政研室的名義給中央打了報告請示。但很快批示就轉下來了,依然是不準胡喬木參加。這個時候,鄧力群就勸胡喬木說:"你寫封信吧。"無奈之中,胡喬木就給汪東興和寫了一封信,請求見一面。可想而知,不可能答應這個幫鄧小平和她唱"對臺戲"的胡喬木的。
——的追悼大會是在9月1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通知每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可以推舉兩個負責人登上天安門城樓臨時搭的觀禮臺。國務院政研室就推薦了胡喬木和鄧力群。誰知,名單報上去以后,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紀登奎突然打來電話,說:"你們兩個不上好吧?為了大局,你們不要上臺了。"胡喬木和鄧力群沒有辦法,只好吞聲忍氣。但相比胡喬木來說,鄧力群還算幸運,還是有機會和許多年輕人一起站在天安門廣場上,親歷了那悲痛又感動的場面。胡喬木只能坐在南長街123號的家中,傾聽那來自廣場上的喇叭聲,獨自品嘗人生的辛酸淚……
1976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了十六號文件《中共中央關于、、、集團事件的通知》。胡喬木先后五次組織政研室的同志們進行了討論學習。10月20日、21日、23日,胡喬木一連三天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參加了北京市的游行。10月27日、28日、29日、30日和11月5日,政研室又接連召開了五次揭批""的會議。但就在"揭批"會議上,胡喬木再次成為政研室內部的揭批對象,會議充滿著火藥味。這對胡喬木的精神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政研室幾乎所有的負責人都對胡喬木進行了批判,有的言詞還十分刺耳。當然,這一方面來自當時政治氣氛的壓力,有說違心話的,但不可否認有的也夾雜著個人情感和功利的因素。尤其在1977年1月24日,李鑫找胡喬木談話說:"你秉承鄧小平的意思,篡改著作,不宜繼續參加毛著編輯工作,調回中辦。我今天只是口頭通知,將來有正式通知發給你。"
1977年3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突然宣布政治研究室解散。原因就出在胡喬木給寫的所謂"效忠信"上。這封信在逝世后,竟然把這它公開印發出來,這一下子給胡喬木的打擊更大。出于敬仰,像胡喬木這樣長期在身邊工作且深受毛喜愛的人,希望能參加毛的遺體告別儀式,見毛一面,這本是人之常情。但在那個顛倒是非的年代,竟然禁止胡喬木參與任何與追悼有關的活動,這確實令胡喬木傷心。無奈中他給寫了信。但是不是"效忠信"呢?胡喬木說:"我要求參加向主席遺體告別,就寫了一封信給汪東興并轉,其中有一句話:對于在政治局對我的教導和批判,終生難忘。"雖然不能僅僅因為這封信中有這么一句話,就說明胡喬木的信是所謂的"效忠信",但胡喬木的這些話,在""倒臺后,確實令許多看到這封"效忠信"的人感到意外和氣憤,就連胡喬木的家人也都埋怨他:"你怎么這樣寫啊?"
胡喬木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其實,胡喬木寫這封信的心情是十分復雜和矛盾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寫信的原因就是"要對得起主席,想報答主席"。因為在政治局會議上多次公開批判他,說他"對忘恩負義"。為了能見上一面,胡喬木既委屈,又悲傷,為了"報答",抱著這個單純意念的他萬不得已給寫了這封信,說了違心的話。或許,這也是胡喬木書生意氣的可愛之處吧?歷史有時候總是這樣的滑稽這樣的捉弄人。胡喬木不是政客。65歲的他,或許不會想到本來簡單的事情往往帶來的卻是紛繁復雜又意料不到的后果。
但在當時,這些歷史的當事人或許"身在此山中",難識"廬山真面目"了。而就在國務院辦公廳宣布解散政研室的這次會議上,盡管胡喬木沒有參加,但還是有人提出了批評。有人說:"你們搞運動,搞得不對頭,你們不批胡喬木,只批農偉雄,這個方向不對頭。胡喬木政治動搖,你們不批。農偉雄算個啥?無非是小嘍啰而已。"話確實太尖銳了。還有人說:"胡喬木在粉碎``以后,態度曖昧,`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政治動搖。"十分清楚政研室內部矛盾關系的鄧力群,會上跟他們進行激烈的辯論,說:"誰都知道嘛,胡喬木受``的壓力,的壓力,受研究室內部``代表的壓力,也受到我們的壓力啊。我們每個人不都批判過他?!還有批判更厲害的,李鑫同志不就說過人家胡喬木`不是個玩意兒,我總算看透你了`嘛。胡喬木同志確有錯誤,但怎么能與``的小幫派聯在一起呢?這種意見不公正。"其實,這個時候,他們或許都還沒有想到,解散政研室并不僅僅因為是要打擊胡喬木,更是沖著鄧小平來的,其目的就是要剪去鄧小平的"羽翼",使鄧小平即使復出后身邊也沒有"筆桿子",組建不起來理論隊伍。
因為國務院政研室的許多工作還沒有結束,不僅"揭批``"運動還沒有完成,而且政研室總得還要作一個總結,所以名義上盡管宣布解散,但實際上并沒有散伙,只是人員一分為二——李鑫、吳冷西、胡繩、熊復等去了那里,繼續"毛著辦公室"的工作;鄧力群、于光遠、丁樹奇、滕文生、蘇沛、鄭惠等仍然和胡喬木在一起,留在了紫光閣,卻備受冷淡。面臨著政研室解散和人員分流,受到非議的胡喬木心里仍牽掛著中共高層理論人才隊伍的培養,他憂心地說:"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要重新組織理論隊伍,好不容易把研究室搞起來了,現在又一分為二了,剩下的人等于是一個個細胞啊,如把這些都搞掉了,以后就難辦了。保留一個細胞以后就可以不斷分裂,理論隊伍也就可以重新組織,不斷擴大。"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由批準、李鑫主持起草的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社論提出:"凡是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就是著名的"兩個凡是"。但在那個"個人崇拜"仍處于極端的年代,這兩句話在任何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眼里,或許都很難讀懂背后的政治含意。在微妙的政治游戲規則中,身在中國政治高層的胡喬木是明白的——其直接目的就是阻止鄧小平復出和阻撓為""平反。①每天堅持看報紙的胡喬木指著《人民日報》對家人說:"看來鄧的復出恐怕又困難了。"
1977年3月,陳云、王震、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共同向主持會議的發難,提出要求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和平反""。但受到了消極抵制。已經多次經歷過大起大落的鄧小平,對自己從來就是自信的。""倒臺后,他知道自己的復出已經指日可待。在聽到王震反映"兩個凡是"的問題之后,他立即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的完整的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中央轉發了鄧小平的信。
到了這個時候,鄧小平復出的問題已經擺到了主持的中共高層工作會議的桌面上了。而胡喬木1976年3月2日寫的"揭批"鄧小平的材料,一石擊起千層浪。當時,中共高層的李先念、王震、余秋里、陳錫聯、羅瑞卿、等對胡喬木非常不滿意。有的說"在主席身邊那么多年,揭發鄧小平,不能原諒";有的說"胡喬木頂不住啊";有的說"胡喬木怎么能這樣干",等等。就連陳云、這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很不高興,頗有微詞。其實,寫揭批鄧小平的材料時,胡喬木確實既矛盾又痛苦,前前后后花了一兩個月時間,而且一直都是瞞著家人寫的,連夫人谷羽都不知道。直到""印發后,家人才看見,都責怨他不該這么寫。家里家外,議論紛紛,胡喬木確實感到十分窩火,更覺得難過和委屈。谷羽是十分理解喬木的,后來在跟朋友談起這事時,也有些不平地說:"對喬木太不公正了吧!`批鄧`時受壓,``粉碎了還受壓。"
好在鄧力群等人堅持為胡喬木說真話道實情,并得到了陳云、王震等老人的理解。后來,王震親自來政研室看望,說:"你們還是同``做了斗爭的。胡喬木呢,我們是朋友,我們的友誼很好啊!"言談中,還專門講了他和胡喬木之間的私人情誼。鄧力群實事求是地告訴陳云,胡喬木的"那個材料,事實沒有捏造,但上綱有過頭的地方,出現這種過頭的話不妥當,但也確有當時來自內部、外部以及上面的壓力。"鄧力群就建議陳云幫胡喬木說說話,兩人見一面,"該批評的批評,該鼓勵的鼓勵"。這樣,兩天后,陳云和胡喬木見了一面,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化解了誤會。
王震和鄧力群等人知道,鄧小平復出后,"筆桿子"非胡喬木莫屬。當他們知道鄧小平愿意與政研室留守人員見面的消息后,就馬上建議胡喬木給鄧小平寫封信,作自我批評。胡喬木接受了他們的建議。
1977年5月24日上午,王震和鄧力群就帶著胡喬木的檢討信來到了鄧小平的家中。
一見面,鄧力群就跟鄧小平說:"小平同志,喬木同志委托我帶來一封信,作自我批評,向你認錯。"
鄧小平坐在沙發上,揮了揮手,說:"不看了,信你帶回去吧。"
鄧力群連忙解釋說:"喬木在事實的揭發上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問題在于上綱厲害了一點,這個不好。"
鄧小平笑著說:"這沒有什么,對這事我沒有介意。要喬木同志放下包袱,不要為此有什么負擔。他3月2日寫的材料我看了。沒有什么嘛。其中只有一句話不符合事實,他說我發了脾氣,實際上那次我并沒有發脾氣。說到批我么,不批也不行嘛。當時主席講話了,四號文件發下來了,大家都批,你不批不是同主席唱對臺戲。至于揭發我說過的話那就更沒有什么問題。我過去這樣講,我現在仍舊這樣講,比如臺階論,最近我就對華主席講,還是要講臺階論。青年要積累經驗,這是培養青年的好辦法。不用這個辦法反而把好好的青年人害了。你告訴喬木同志,不必寫信或寫自我批評了。"
針對政研室李鑫等人批判胡喬木在"反擊右傾翻案風"時政治上動搖的問題,鄧小平卻說:"喬木不是政治上動搖,是軟弱。喬木是我們黨內的及時支筆桿。過去黨中央的很多文件都是他起草的。盡管對他有批評,可是一向重視他。有幾個人聯合起來反對他,一個是陳伯達,一個是□□□,結果主席沒有辦法,只好不用。"知人善任,這就是鄧小平的高明之處。
在談到編輯《毛選》第五卷時,鄧小平再次專門贊揚胡喬木,說:"《論十大關系》這篇是誰整理好的?這事我可以作證,是喬木同志主持,整理了好幾稿才搞成。在這以前搞了幾遍都不行。這次文字上下的工夫很不少。整理后的文字,理論、邏輯很嚴密,成了一篇理論文章,哲學文章。《論十大關系》是《毛選》五卷新發表的文章中最重要的文章。《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早已發表了。這篇是新發表的。總而言之,喬木這個人還是要用。至于怎么用,做什么工作,要找同志商量、交換意見。他這個人缺點也有。軟弱一點,還有點固執,是屬于書生氣十足的缺點,同那些看風轉舵的不同。批我厲害得多的人有的是,有的甚至說我五毒俱全。"
這次談話結束的時候,鄧小平再三叮囑鄧力群,說:"請你告訴喬木同志,要解除包袱,不要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
一如既往的好,速度快。
很不錯呢好看
好
能力才華,各有褒貶!
包裝精美,內容豐富,值得購買。
好好好好好好
本來打算過幾天認真評價的單子,現在都不能評價了,why?太恐怖,積分就這么溜走了,真傷心!早知道就隨便評價評價,還能賺些積分,真郁悶!
本書比較適合文秘人員閱讀,值得推薦
很不錯的書,正版新書
書很好,快遞也順
我很享受當當的服務。
很不錯,很有學習意義
書很好!!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包裝不錯,字跡清晰,內容不錯,值得購買。
好書,值得細讀!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哦!
OK,書很好 包裝很好 是正版 速度快
包裝精致字比較
還不錯哦,挺喜歡的
看了書,人就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有利有弊。但我總是認為利大于弊。
物流沒有把書保管好,書的角已經折損
一代大家,學習!
喜歡看些歷史類書籍,了解一些歷史。
因開裂問題換過一次貨,內容很好,沒得說,排版不太喜歡。
喜歡。之前買過不是精裝本的。這本是精裝本。價格便宜時入手。贊!
雜志之家的圖書我很滿意,買書我只在雜志之家上買,當當的圖書物美價廉,物流很快
塑封良好,非常有質感的一本書,一看就是正版!因為也從事行政寫作相關工作所以相關書籍買了不少,希望讀后有所獲益!